西南联大及其教授们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简介

西南联大简介
西南联大校旗西南联大校徽8位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诺贝尔奖两人杨振宁李政道西南联大鸟瞰1939年联大新校舍建成时的图书馆1944年学校财政困难被迫将校舍铁皮屋顶卖掉换成茅草顶
西南联大:永存的精神力量
a
1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战时期在云南昆 明,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及私立南开大学共 同组成的一所大学。校务由当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 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共同管理。西南联大自 1938年5月4日正式开课,直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设立时间共8 年整。它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3800余人。抗战胜利以后, 西南联大解散,北大、清华、南开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复校。
日军 1938年9月13日首次空袭昆明,此后轰炸不断,联 大屡遭损失。经费图书设施极度短缺,学生住房简陋, 人多拥挤不堪,每逢刮风下雨,经常屋漏墙倒。教师生 活状况同样窘迫,每当有断炊之虞,联大教授们甚至纷 纷典当衣物。
a
7
西南联大成就辉煌的教育逻辑
• 政府无力干预,自治传统得以延续 • 追求学问真理,师生享有学术自由 • 坚持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 一代名师主政,办学理念引导发展 • 师资力量雄厚,硕学宏儒荟萃一堂
梅贻琦
• “校务公开、责任分担、 师生合作”
• “教授治学、学生求学、 职员治事、校长治校”
蒋梦麟
张伯苓
a
12
•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著名教授,可谓大师 云集,群星灿烂。他们大都有留学美欧、日本的经历,据统计, 联大179位教授中,仅23位未留过学。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底深 厚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 家。如中文系有闻一多、朱自清、王力、罗庸、唐兰、刘文典、 沈从文等;历史系有雷海宗、陈寅恪、钱穆、吴晗等;外文系 有吴宓、冯至、钱钟书、吴达元、叶公超、闻家驷等;法商学 院有张奚若、陈岱孙、陈序经、钱端升、潘光旦等;哲学心理 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理工学科有华罗庚、江泽涵、 杨武之、姜立夫、陈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尧、吴大猷、 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曾昭伦、苏国桢、李继侗、赵九章、 刘仙洲等。据统计,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61人,其中 曾在西南联大任过教的教师共27人,数理组28人中有11人,生 物组25人中有6人,人文组28人中有10人。

西南联大参与云南地方调查与建设述略

西南联大参与云南地方调查与建设述略

西南联大参与云南地方调查与建设述略梁建【摘要】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had been a famous universi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once had a better interaction with the local society of Yunnan, one of which was widely taking part in investigations and constructions of Yunnan province. So, on the one hand, the teachers of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can apply their knowledge to practice, on the other hand, investigations and constructions powerful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province, by which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and Yunnan province achieve a win-win solution.%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所办学非常成功的大学,它曾与学校所在地的云南地方有非常良好的互动,其中之一即是广泛参与云南的地方调查与建设。

西南联大专家教授们参与云南地方调查与建设,一方面使他们得以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使云南地方的各项建设得到有力的推动,最终学校和地方实现了双赢。

【期刊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5页(P78-82)【关键词】西南联大;云南地方社会;建设【作者】梁建【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云南昆明650500;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28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所办学非常成功的大学,它曾与学校所在地的云南地方有非常良好的互动,其中之一即是广泛参与云南的地方调查与建设,但学界有关这方面的系统成果还很少,这不仅在学术研究层面上说是不全面的,同时也不利于探讨西南联大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 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 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 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 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 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 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 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 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 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 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
•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 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 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 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 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 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 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 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 哲学贡献
•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 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 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 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 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 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 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 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 注:一九四六年四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大、清华、 南开三校准备北上复员,并决定在原址留碑纪念。五月
四日,西南联大师生在图书馆举行结业典礼后,到校园 后山(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北角)举行"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纪念碑"揭幕式。这块碑由当时著名的大手笔、联

“一二一”运动中的西南联大教授会与教授们

“一二一”运动中的西南联大教授会与教授们

“一二一”运动中的西南联大教授会与教授们作者:于化民文章来源:《史学月刊》,2008年第5期点击数:1224 更新时间:2010年06月03日[摘要]:汇集了一大批杰出知识精英的西南联大教授会,秉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教授治校”的传统,在联大校务管理和学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二一”运动发生后,原本非政治性的教授会也不得不在政治是非面前表明立场。

它运用自己特殊的社会影响,采取一系列步骤揭露和抗议国民党当局镇压民主的恶劣行径,给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以有力的支持。

同时,教授会的内部矛盾也随着运动的深入而突显出来,发展为公开的对立。

在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革面前,尤其是经过运动的洗礼,在闻一多、吴晗等进步教授感召下,更多的教授逐渐转向进步方面。

The Professor Society and Professors of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in “December First Movement”Yu Huamin(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CASS,Beijing 100006,China)Key words: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the Professor Society; “December First Movement”Abstract: Gathering together numbers of outstanding intelligent elite, the Professor Society of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took the traditions of “professor-ruled university” of Peking,Qinghua, Nankai Universities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chool Affairs Management and school life. After “December First Movement” took place, the originally nonpolitical Professor Society had to indicate their political stance on “yes or no” of political affairs. It made use of special society influence, adopted a series of steps disclosing and protesting against the crime of Kuomintang authorities suppressing democracy, supported the student's patriotic activity powerfully.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the Professor Society appeared and developed to public opposition. In front of forthcoming social reform,more and more professors who had experienced the baptism of movement gradually turn around advanced aspe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rogressive professors such as Wen Yiduo and Wu Han.1945年底发生在昆明的“一二一”事件,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全国民众反内战、争民主的要求和心声,短短数月发展为一场波及全国的爱国民主运动,以“新的‘一二九’”[1]名垂史册。

漫谈“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家国情怀

漫谈“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家国情怀

漫谈“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家国情怀作者:龚立新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25期摘要:为进一步了解、领略和探究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中论及的卓越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试图从语文教材课文作者中涉及到的几位西南联大师生着手,用大师自己的文学作品,一窥他们在治校、治人、治学等方面的风采。

关键词:西南联大;学贯中西;才德俱修看完了张曼菱著的《西南联大行思录》,被只有九年存在历史又是存在于抗战年代的西南联大震惊了。

这所大学,更准确地说,这所大学的知识分子,已然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

邓稼先、李政道、杨振宁是西南联大培养出来的我们耳熟能详的杰出自然科学人才,杨振宁在他的《邓稼先》(人教版7年级下册)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崇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除了杰出自然科学人才,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也有一大批如雷灌顶的著名大师,仅以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为例,涉及到西南联大师生的语文篇目有:第一册:朱自清《荷塘月色》,第二册胡适《我的母亲》、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第三册郑敏《金黄的稻束》、冯友兰《横渠四句》、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第四册沈从文《边城》,第五册《五味》汪曾祺,第六册卞之琳《断章》、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一、校长治校,兼容并包著名历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的傅斯年在《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中这样赞扬他的蔡元培校长:“蔡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的文化,一是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是法兰西革命中标揭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

此两种伟大文化,具其一已难,兼备尤不可觏。

”但我以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的胡适校长,以及在抗战中艰难维护西南联大使其完美运转的梅贻琦校长,这几任校长,又何尝不兼具这两种文化。

二、教授治学,“老师本身就像一本教科书”。

1.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里担忧的既有个人命运,更有教育事业、国家前途;朱自清用他的“荷塘月色”表达了对美好生活、世外桃源的向往。

我看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与风范

我看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与风范

我看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与风范作者:晏建怀来源:《师道》2014年第12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作为一所与中国抗战共始终的战时临时大学,虽然存在时间仅短短九年,却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黄昆等三位国家最高科技得主,郭永怀等6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以及90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而在这辉煌的教育成果背后,是一大批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的联大教授,他们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历史时刻,以自己的知识与品质、精神与风范,教诲着学生,感染着时代,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赤子其人沈从文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学生汪曾祺说过,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

沈先生在阅读学生习作时,常常在学生的习作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或评思路深浅,或析文本优劣,或谈创作见解,有时他的读后感甚至比学生的习作还长,可见沈先生对教学的执著和对学生的关心。

沈先生十分讲究教学方法,遇到习作较为优秀的,还会把学生叫来,介绍学生看一些与这篇习作写法相近的中外名篇,而且每每都是他自己跑书店或图书馆找来这些书籍,让学生看看名家是怎样写的,自己又是怎样写的,观比对照,分析长短,让学生既增进了知识,又提高了写作水平,一举多得。

沈先生在学生的教育上可以说是无私奉献、竭力帮助。

对于学生写得好的习作,沈先生总是主动寄到自己熟悉的文学报刊上发表,学生经他之手介绍到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无法计数,像汪曾祺1946年以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沈先生亲自寄到报刊发表的,这对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但于沈先生自己来说,在那个物资匮乏、流通滞塞的特殊年代,不说看习作的费时,寄邮件的费工,单单就是邮资一项就是不小的开支。

当时的联大教授,生活是极端贫困的,由于战火频仍,物价飞涨,与抗战之前相比,联大教授的月薪缩水四百多倍。

为此,沈先生不得不常常把学生习作原稿的纸边剪去,仅留写着文字的纸芯,以尽可能地减少重量,节省邮资。

沈先生逝世后,美国的傅汉斯、张充和夫妇赠一挽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高度概括了沈先生的学品与人品。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作者:刘建/口述周海滨/整理来源:《人民文摘》2012年第11期“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武汉、南京、上海相继失守,平津告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在战火中辗转迁徙,最后来到云南昆明黄土坡的大普吉村,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称“西南联大”。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三校师生分批返回平津,恢复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校。

在前后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师生与云南各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享誉海内外的教授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校长夫人卖米糕抗战期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一家的生活随着时局的动荡而愈发艰苦。

当时,梅校长家有五个子女:梅祖彬、梅祖杉、梅祖彤、梅祖彦、梅祖芬,孩子们都在求学读书。

梅校长的夫人韩咏华当时没有工作,全家都靠梅贻琦微薄的薪金来勉强糊口。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让丈夫一心科研和教育事业,韩咏华与赵瑞云及袁复礼的夫人、潘光旦的夫人合作,“研制”出一种上海式的米粉碗糕出售。

她们别出心裁,把这种米糕取名为“定胜糕”,取抗战一定胜利之意,并用红糖浆在米糕表面写上“定胜糕”的标签。

起初,她们把米糕批发给昆明“冠生园”糕点铺寄卖,可这种“二道手”的生意利润不大。

为了多赚些钱,夫人们分头行动,背着背篓,手提篮子直接在街上叫卖。

有一次,一个身穿旗袍、手提精致小包的贵妇人前来买米糕。

当她得知韩咏华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夫人时,十分敬佩地说:“清华大学校长夫人卖米糕,真是了不起啊!今后,我要邀约更多的姐妹来买‘定胜糕’让抗战早日胜利。

”打那以后,教授夫人们的生意还真红火了起来。

“特殊屏障”隔不开患难真情数学系教授华罗庚一家安在黄土坡上的一处简陋的房屋中,可是即便这样的陋室还是遭到了敌机的轰炸而倒塌,所幸一家人当时外出,躲过了一劫。

失去了住的地方,华罗庚一家只好在野外当“山大王”。

闻一多得知后,热情地邀请华罗庚一家到自己家中共居。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

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于抗战时期的大学西南联大:一所只存在抗战时期的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平津陷落。

8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陆续南迁。

1938年,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抗战胜利后,联大“胜利关闭”,三校各自北归复校。

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是什么造就了西南联大的传奇?1 三所名校,怎么管?北大前校长蒋梦麟回忆说:“在困难时期,执掌一所大学是件令人头疼的事。

而在战乱中的年代,与两所不同校风的大学及性情各异的教授合作,无异难上加难。

”西南联大由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和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组成常务委员会共同管理校务,三校校长轮任常务委员会主席。

后因蒋梦麟、张伯苓均在重庆任职,只有梅贻琦长期留于昆明,故一直由梅贻琦任主席,主导校务。

三所大学的教学单位组成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和工学院四个学院共十七个系。

“清华严谨,北大自由,南开活泼”,而将三校学风熔为一炉的西南联大,则兼具“清华和南开的严谨教学的精神,及北大自由研究的传统”。

2 投笔从戎:抗战的生力军西南联大师生欢送从军抗日同学在今天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1946年5月4日立碑时所能收集到的832位(共刻有834个名字,有两人重复刻名,实为832人)从军学生不完整名单。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长沙临时大学时期295人从军学子绝大多数未列入。

两者相加共有1100多人,从军人数比例高达14%。

也就是说,每一百位学子里便有14人投笔从戎。

连校长梅贻琦的一儿一女也投军,分别加入中国抗日远征军和空军,一时传为佳话。

贡献有多大?我国著名翻译家,后来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联大就读时,为飞虎队准确翻译了一份情报,粉碎了日军对昆明的一次空袭。

梅贻琦的独子梅祖彦对火焰喷射器准确翻译,对其在缅北战场上投入使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南联大的“长征”

西南联大的“长征”

西南联大的“长征”作者:李诚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6年第11期这是一所只存在了8年半时间的大学。

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沈从文、钱穆、金岳霖……均曾执教于这所大学;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朱光亚、邓稼先……都是它的学生。

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一个让很多人肃然起敬的名词;而在它辉煌的背后,又包含着那个时代赋予它的苦难。

1937年11月,南迁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联合办学,学校初名“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这所诞生于抗战烽烟中的大学,注定了其颠沛流离的命运。

3个月后,战火逼近湘江,学校再次迁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在68天里,300多名师生,穿越湘黔滇三省,行程1600多公里,徒步688公里,终于抵达遥远的云南昆明。

这段艰苦卓绝的迁徙,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长征”。

西迁之争当时,要不要西迁昆明,在学生中有着激烈的争论。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1937年11月,日机就开始轰炸长沙,所有人都明白,作为后方重镇的长沙,成为抗敌前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空袭警报声不时响彻城市,西南联大的师生无法安心上课,人心浮动。

事实上,西迁昆明早就被提上日程。

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向刚刚出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提出过该计划。

陈立夫说,蒋介石认为大学搬来迁去会影响士气,未予同意。

直到1938年1月上旬,形势愈发严峻,陈立夫才同意学校搬迁。

但争议依旧存在。

出于职责和个人前途考虑,多数教职员赞成西迁;与此相反的是,很多学生反对西迁。

学生反对的原因,大多出于年轻人的热血精神。

此前,已经有部分学生选择了投笔从戎,用最直接的行动拯救苦难的祖国,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逃难式的西迁行动被学生视为“逃跑”,万不可行。

当西迁的告示贴出后,教室走廊上随即贴满了反对西迁的壁报。

一名学生撰写了这样的文字—“须知大观楼不是排云殿,昆明湖不在颐和园”,要大家勿为四季如春的昆明所惑;有的学生更直接,在告示四周框起黑圈,写上“放屁”两字。

西南联大校友访谈录——陈昌笃教授

西南联大校友访谈录——陈昌笃教授
访谈, 反 映了抗 日战争 时期 湖南 蓝 田国立 师范学 院 附属 中学 教
出生 于湖南省 新 宁县 , 1 9 3 9 年起 在 湖南新 宁县 楚南 中学就 读 初 中,1 9 4 2 年 起 在 湖 南 蓝 田国立 师 范 学 院 附 中就 读 高 中, 1 9 4 5 年就 读西 南 联大 本科 , 1 9 4 6 起 在 清 华 大 学 地 学 系学 习 , 1 9 5 0 —1 9 5 3 年 在 中科 院植物 所攻 读植 物生 态学 研 究生 , 1 9 5 7 -1 9 5 9 年和 1 9 8 1 -1 9 8 2 年 期 间分别 在 苏 联 列 宁格 勒 大 学 和 美 国亚利 桑那大学 进行 访 问研 究 。 选择 访 谈 陈 昌笃先 生, 缘 起 于他 有西 南联 大 和 清华 的教 育 背景 。 他 的 求 学 之 路恰 好 经 历 了西 南 联 大 师生 穿 越 大半 个 中 国, 一 路辗 转 , 历经艰辛 , 回迁平 津 故 园复校 的最后 时期 , 而后又在清华 继续 学业 。 陈昌笃先 生高 中就 读 的湖南蓝 田国立 师范学 院
c h a n n e 1 . r e d n e t . c n / g d x w/ Ge o g r a p h y / GW 1 2 0 7 2 3 /
< < < 6 0
0000 I 西南联大校友访谈录一 陈昌 笃教授
由蓝 田西 迁 溆 浦 , l 9 5 0 年 和 湖南 其 他 中学 合 并 , 完 成 了其 历史使命 。 附 中存在 十年 , 师资优 良, 教 育严 格 而又 活 泼 生 动 , 奠定 了人 才 坚实 的 知 识基 础 。 陈 昌笃先 生在 口述 中也 反复 强调附 中教 育对其 一生 影 响之 巨, 并奠 定了他 E l 后 的学术 方向。 现已8 7 岁高 龄 的 陈 昌笃先 生 完 全 是在 战 火 和 迁徙 中完 成 中学直 至大 学 时期 的教 育, 当时 条件 虽 举 步维 艰 , 但 求学 奋斗 振 兴 国家 之 心始 终不 变 。 正

问渠——无问西东西南联大 (1)

问渠——无问西东西南联大 (1)

问渠——只为您每天多读一点我们将不定期推送问渠系列阅读材料读书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一壶清茶,个把时辰,几本好书,清醒的幸福渗透在书页翻动的风里,沁入昏睡的心灵,于是整个世界便明亮了。

无问西东|这所只存在8年的大学,何以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1938年4月4日,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大。

抗战爆发后,日寇入侵,山河变色。

国民政府一面在前线顽强抵抗日军“速亡中国”的战略,一面将有生力量撤退到西南大后方。

这其中除了军队、行政机构以外,还有大学。

即使在家国存亡之际,国人依然明白,教育乃我民族独立最后之希望。

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顶尖大学,先是辗转长沙,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无奈战局恶化,湘江之畔已容不下一张张课桌,随即迁往大后方之云南。

1938年4月4日,三所大学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校舍简陋,茅屋平房,却也出自梁思成倾心之设计。

师生褴褛,却一个个气宇轩昂。

校训:刚毅坚卓,体现危难时代这个民族的风骨。

校务委员会主席是清华校长梅贻琦,主张教授治校,即校长不是主角,老师才是,“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

在这种尊重下,师生皆彰显独立之精神,真正担负起了国家兴亡的责任。

这并非简简单单的爱国情怀,更是作为国家主人对这个民族历史与未来的担当。

西南联大存在了八年,这八年培养的师生,是中国近一百年的教育无法超越的,也许未来一百年也不会超越。

汪曾祺晚年曾在文章中写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被一位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问道: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这些大学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这是中外学术对西南联大的总评语。

西南联大无疑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这座"最穷大学"只存在了8年,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西南联大著名教授

西南联大著名教授

西南联大著名教授△寅恪在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寅恪常常斜躺在走廊的藤椅上,一句话不说,两眼怒睁,看着茫茫黑夜。

每次亲友来吊唁,寅恪必一一还礼,或鞠躬,或叩首,虽极度疲倦,礼数不减分毫。

寅恪原本就有眼疾,丧礼上频繁的弯腰和低头,诱发了视网膜脱落,导致右眼视力急剧下降。

经医院大夫检查,确诊为右眼视网膜剥离,急需手术治疗,不可延误,但手术后,要相当一段时间来休养。

得知情况后,寅恪选择不做手术,宁可失明,也要离开沦陷区。

11月3日,背负国仇家恨的寅恪,隐瞒教授身份,携妻带女,离开北平。

有人奉日军之命,开出优厚条件,请寅恪到已沦陷的教书,被他严词拒绝。

他说,我和父亲一样,同日寇不两立。

为躲避日寇迫害,寅恪出走,不久,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沦陷,寅恪一家,被困在九龙。

在困居九龙的日子里,寅恪一家,几无下锅之米。

大学中文系教授君葆,指派了两名职工,携米十六斤、肉罐头七罐,前往宅救济。

两位职工回来报告,寅恪先生一家,已经挨饿三天了。

为了买到一点食物,寅恪典衣卖物,最后竟然到了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程度。

有个叫松荣的日本学者,因仰慕寅恪的学问,遂写信给日本军部,求他们照顾一下。

随后,日本宪兵来到家,送去好多袋面粉。

宪兵们拼命往屋里搬,寅恪和夫人,就拼命往屋外拖,誓死不吃日军的面粉。

家两父子,秉持的是同一种骨气。

这种骨气,自古及今,一以贯之,每到民族危难时,便在中华驰骋纵横,乃至聚沙成塔,众志成城,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南开学生胡淑珍,清华教授寅恪,以及和他们相似的一众师生,终将于这个大时代,汇聚在四季如春的,上演震撼世界的传奇。

按下启动按钮的人,是三位校长:清华梅贻琦,北大梦麟,南开伯苓。

△梅贻琦卢沟桥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所高校合并,在组建临时大学。

1938年春,又迁至,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的成就,源自三位校长的团结。

梅贻琦毕业于伯苓创办的敬业中学堂,这个敬业中学堂,就是南开的前身,也就是说,梅、二人,原本就有师生之谊。

西南联大简介

西南联大简介

“前人讲过的我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 过的。” ——陈寅 格
“联大传统并未在逝去的岁月中冻僵,却已成为中 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追随北大前 校长蔡元培、清华梅贻琦、南开张伯苓的传统, 联大为东西方文化 在中国土壤上喜结良缘作出了 榜样……这所大学的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
❖ “教授治校”,顶撞陈立夫
❖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 而百虑,岂可以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 “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 规,行之多年,纵不敢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尚无流弊, 似不必轻易更张。”
❖ 教授不加入国民党
学术自由
❖ “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孓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 自由之使命。昔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 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 于此注意也。”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J.依色雷尔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城三
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
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
中文系教授罗膺中(罗庸)
成茅草顶。
日军 1938年9月13日首次空袭昆明,此后轰炸不断,联 大屡遭损失。经费图书设施极度短缺,学生住房简陋, 人多拥挤不堪,每逢刮风下雨,经常屋漏墙倒。教师生 活状况同样窘迫,每当有断炊之虞,联大教授们甚至纷
纷典当衣物。
西南联大成就辉煌的教育逻辑
❖ 政府无力干预,自治传统得以延续 ❖ 追求学问真理,师生享有学术自由 ❖ 坚持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 一代名师主政,办学理念引导发展 ❖ 师资力量雄厚,硕学宏儒荟萃一堂

小谈西南联大师生的“安贫乐道”

小谈西南联大师生的“安贫乐道”

小谈西南联大师生的“安贫乐道”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竭。

————西南联大校歌1937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中国一流大学辗转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一学期后,又因战局吃紧,迁至西南重镇——昆明。

始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在艰苦的条件下,英才云集的西南联大仍培养了大批栋梁。

这也是此后七十年人们一直津津乐道其辉煌成就和办学精神的原因。

说起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人们免不了想到“安贫乐道”这个词语。

“安贫乐道”出自典故《后汉书·杨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如何理解“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

这是古书上的解释。

那现代人对安贫乐道有什么看法呢?一名教师在他的博客中这样写道:“现今的大学之中,‘科研第一、学术第一’乃成共同的办学思想。

对于教师往往要求其‘潜心学问’,而教师的生活压力则无人问津。

我曾参加过一次会议,某领导痛斥下面坐着的老师都出去上课赚钱,而不是坐在书斋之中写论文、搞科研。

没有安贫乐道的精神,没下“十年磨一剑”的功夫!他在那里几近破口大骂,我看着他身上那件价格不菲的皮夹克和脚下穿着的国际名牌皮鞋,在心里掂量着什么时候我才能把我儿子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费攒出来。

(初中学费24000,高中18000,大学24000.这是现下的价格,将来还不知道涨到什么程度,而且还没算补课费、生活费等)。

会议结束,同事大骂……”翻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古希腊,做哲学研究的几乎都是贵族。

他们不用愁吃喝,整天没事就在那里琢磨“人是从哪儿来的?”,“地球是怎么形成的?”等一些无关紧要的哲学问题。

而普通百姓的孩子多是会选择去学技术,先填饱肚子饿不着。

而像庄周老先生那样真正做到不在意物质,沉浸在对真理或是一种状态的追求中的芸芸众生实在不多。

西南联大及其教授们

西南联大及其教授们

陈省身(1911-2004),籍贯浙江 嘉兴,美籍华人,国际数学大师、著名 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走进 美妙的数学花园”创始人,20世纪世界 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 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 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 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 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 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 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 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24年获哥伦 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 (现在的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 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 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 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 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 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 《人生的境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 先生》被编入想史 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 000余册图书。 著《新理学》《新世训》《新原人》 《新原道》《中国哲学史新编》、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论文 集》《四十年的回顾》《中国哲学史 史料学初稿》《中国现代哲学史》等 数十种。
著名校友
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 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 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 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 叶笃正、谢 玮、黄 昆、王浩杨、 凤林景
教育成效
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 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 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19381946)。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 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 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政 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 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 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 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西南联大的奇才怪杰

西南联大的奇才怪杰

刘文典平时上课,都是边吸鸦片边讲,校方还 上当时他父亲钱基博在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
安排一个杂役提着茶壶随时为他加水。这种做派本 希望儿子来照顾自己。
已令师生议论纷纷,这次又为了鸦片而旷教半年之久,
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极强,因此极容易文人相
影响更坏。为此,时任中文系代主任的闻一多坚决主 轻。被西方人称为“中国 20 世纪上半叶唯一一个真
开嘲笑同事学问差,得罪了很多人,舆论形势对他
联大学生里同样“狂徒”多多,比如今天已看
很不利。最后,刘文典恨恨去了同在昆明的由著名 不出丝毫狂傲、对人谦恭有礼的前辈泰斗杨振宁,
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执掌的云南大学,任云大中 在当时也不是一般的狂。
文系教授,直到 1958 年去世。
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里有两大才子:杨振宁和
活到 10 月份就肯定会得奖。沈从文
或者藏青色礼服,风度翩翩。他
的 去 世 对 我 来 说 是 最 遗 憾 的 事 情 。”
讲课只用英语,不用汉语,也从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瑞典皇家文学院
不提问,让学生既倾倒又轻松。
院士马悦然 2005 年在北京伤感地说。
但到 1939 年夏,钱钟书就离
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由埃
重“管理”下谋生的人,即便资质优异、勤奋刻苦, 糊涂了吧。”
也不大可能成为开拓创新之才。
大学是智慧和才情、个性的集中地。一所大学,
刘文典是资深教授,而在后起之秀里,同样有 若没有一批奇人、狂人、怪人,即便其资金再充裕,
一位狂人,也是在不愉快中离开了西南联大。他就 景致再优美,学风再严谨,其魅力也要减色不少。
昆明空袭警报频繁拉响之时,刘文典和学生一 起护卫着大学者陈寅恪离开教室,看到沈从文也匆 匆跑出,他当众大骂:“我被炸死了,就没人给学 生讲庄子了,你沈从文跑什么跑?”

高考语文(冬季第三辑)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素材

高考语文(冬季第三辑)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素材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趣事•“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武汉、南京、上海相继失守,平津告急。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大学的师生们在战火中辗转迁徙,最后来到云南昆明黄土坡的大普吉村,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称“西南联大”。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三校师生分批返回平津,恢复北大、清华、南开大学三校。

在前后8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师生与云南各族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结下了深厚友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些享誉海内外的教授们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颇耐人寻味。

校长夫人卖米糕抗战期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一家的生活随着时局的动荡而愈发艰苦。

当时,梅校长家有五个子女:梅祖彬、梅祖杉、梅祖彤、梅祖彦、梅祖芬,孩子们都在求学读书。

梅校长的夫人韩咏华当时没有工作,全家都靠梅贻琦微薄的薪金来勉强糊口。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让丈夫一心科研和教育事业,韩咏华与赵瑞云及袁复礼的夫人、潘光旦的夫人合作,“研制”出一种上海式的米粉碗糕出售。

她们别出心裁,把这种米糕取名为“定胜糕”,取抗战一定胜利之意,并用红糖浆在米糕表面写上“定胜糕”的标签。

起初,她们把米糕批发给昆明“冠生园”糕点铺寄卖,可这种“二道手”的生意利润不大。

为了多赚些钱,夫人们分头行动,背着背篓,手提篮子直接在街上叫卖。

有一次,一个身穿旗袍、手提精致小包的贵妇人前来买米糕。

当她得知韩咏华就是大名鼎鼎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夫人时,十分敬佩地说:“清华大学校长夫人卖米糕,真是了不起啊!今后,我要邀约更多的姐妹来买‘定胜糕’让抗战早日胜利。

”打那以后,教授夫人们的生意还真红火了起来。

“特殊屏障”隔不开患难真情数学系教授华罗庚一家安在黄土坡上的一处简陋的房屋中,可是即便这样的陋室还是遭到了敌机的轰炸而倒塌,所幸一家人当时外出,躲过了一劫。

失去了住的地方,华罗庚一家只好在野外当“山大王”。

闻一多得知后,热情地邀请华罗庚一家到自己家中共居。

当时,闻一多租住的屋房是昆明地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校友
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 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 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 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 叶笃正、谢 玮、黄 昆、王浩杨、 凤林景
教育成效
联大8年,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闻一多 等300余人,他们都是各个学科、专业的泰斗、顶 级专家。学生有8000人,毕业生3343人(19381946)。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 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工程 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政 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 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 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 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 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 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 宏富是汉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 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 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 南联大任教,1931-1933年在山东大学 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 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 史的研究。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 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 人生这部大书给他的。他撰写出版了 《边城》、《长河》、《唐宋铜镜》、 《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 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
王力(1900—1986),广西壮族自 治区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 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 散文家和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 授。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 士学位。1932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 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 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 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 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 去世。
陈省身(1911-2004),籍贯浙江 嘉兴,美籍华人,国际数学大师、著名 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走进 美妙的数学花园”创始人,20世纪世界 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 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 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 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 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 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 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 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校风 民主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
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吴大猷、 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李 楷文、林徽因、吴晗、吴宓、潘光旦、卞之琳、 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 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
叶企孙、陈寅恪、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
梁思成(1901-1972),在日本东京出
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
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他是梁启超长子,建 筑大师,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 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 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 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 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
西南联大及其教授们
——《金岳霖先生》资料
江苏省锡山高中
刘晓华
西南联大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 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 成。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为保存中 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 纷内迁。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其中最著名的 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 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 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 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 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 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 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 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师范学院留 昆独立设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徽
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 《满江红》(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 曲)为联大校歌。歌词中的“仇寇” 二字原为“倭虏”。 [引 词]八年辛苦备尝,喜日月 重光,顾同心同德而歌唱! 满江红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 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 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 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 杰。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 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 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中 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 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 一多全集》中。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922年7月赴美国 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武汉大学(任文 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国立山东大学、 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曾任北京艺 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 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山东大学文学院长。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 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年后,因目睹国民政府的腐败奋然而 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李 公朴的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演 讲》,当天下午被国民党枪杀。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 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 肃王钱缪之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 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 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 创办新亚书院。1966年移居台湾台北市,在 “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 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 聘研究员。1990年8月30日在台北逝世。 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 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 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 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 国通史最佳著作。
冯友兰(1895-1990),中国当代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1924年获哥伦 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州大学 (现在的河南大学)、广东大学、燕 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 哲学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 文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其哲学作品为 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 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 。 《中国哲学简史》享誉全国, 《人生的境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 先生》被编入想史 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 000余册图书。 著《新理学》《新世训》《新原人》 《新原道》《中国哲学史新编》、 《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论文 集》《四十年的回顾》《中国哲学史 史料学初稿》《中国现代哲学史》等 数十种。
绝徼,指荒僻的边土;
桢干质,指大树良材。 把那些正在成长的国家的栋梁之材,移栽到边远 的地方去,免受日寇的摧残,保护起来,积蓄民族未来 的希望。 便一城三户,取的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 意思。
返回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人, 生于湖南长沙。是著名历史学家、语 言学家、古典文学家。其父陈三立是 “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 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 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 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 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清华百年历 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 企孙、潘光旦、梅贻琦。陈寅恪少时 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 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 读历史、哲学典籍。早年,他留学日 本、欧洲、美国等国家长达十三年, 精通22种语言,了解西方文化,但从 国外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回国后, 曾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 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牛津大学、 中山大学等学术机构。
金岳霖(1895-1984)浙江人,生于湖南长沙。著名的哲学家、 逻辑学家。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 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 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 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19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于欧洲 诸国,后从事研究工作。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金岳霖任联大文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兼清 华大学哲学系主任。著有《逻辑》、《论道》和《知识论》。王 浩、冯契、沈有鼎、殷海光等著名学者皆出于金岳霖门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 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31年8月, 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 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 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抗 战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 年3月到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合并的西南 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 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里,他不顾生活清贫,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 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 等书。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 (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 年仅50岁。
钱钟书(1910-1998),祖籍是江苏无锡县。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1935年,以 第一名成绩(87.95分,为历届中美和中英庚款 平均分最高)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 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 杨绛同船赴英。1938年秋,与杨绛乘法国邮船 回国。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 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 艺录》的写作。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 《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 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 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 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1941《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1945 《猫》(讽刺小说)、《人· 鬼》(短篇小 兽· 说集),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 1948 《谈艺录》(1949年6月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