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蝉(名师教案)【八上部编】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2、学生用三四个词概括虞世南其人。
3、学生分享自己的概括,并找出相应文本依据。
1、用PAD推送虞世南的文字材料,学生批注阅读。老师跟踪阅读进展。
六、虞世南和蝉之间的契合点
1、提问:找出虞世南和蝉之间的契合点。
1、学生谈虞世南和蝉之间的契合点。
1、学生借助PAD中虞世南材料深入思考问题。
七、探究蝉的特性以及象征意
《蝉》教案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熟悉PAD教学,能够熟练地在PAD上完成老师推送的任务。
2、学生熟悉批注阅读的作业形式。
3、学生有能力在课堂上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完成古诗文诵读。
4、学生做过古诗翻译成现代诗歌的练习,所以对于此种学习形式并不陌生。
5、学生对“托物言志”这一类型诗文没有了解,所以需要举一反三。
板书
蝉(虞世南)
表层咏蝉托物
深层咏人言志
反思及改进
1、本节课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完成,其中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了解虞世南其人、了解生物界蝉的特征和象征意、了解“托物言志”内涵等诸多目标已经达成。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氛围民主和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有深度和广度。是一堂真正体现了语文特点的语文课堂。
3、“走进虞世南”环节,是老师找好的材料通过PAD推送给学生的,其实可以让学生通过PAD在互联网的状态下,自己到网上找寻相关虞世南的材料,来了解虞世南。这样的话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就更高。
4、PAD是教学工具,而不是目的。我依然坚持能用则用的原则,不可舍本逐末。
5、PAD教学,还处于尝试阶段,我们在这样的研究课中,还是尽量发挥PAD功能,尝试多多使用PAD,以发现PAD试用怎样的教学环节和课型。
1、学生听并思考。
1、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写作手法的用意。

2.学习文章准确明了、风趣形象的语言。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写作手法的用意。

2.学习文章准确明了、风趣形象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1)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2)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màn()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

(3)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xià()隙。

(4)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

(5)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xiāo()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2.文学常识填空。

(1)《蝉》选自《____________》一书,作者是________国的________,________家。

(2)《昆虫的故事》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而且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

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盛誉。

[答案]1.(1)qiānɡkē(2)墁(3)罅(4)ruì(5)嚣2.(1)昆虫的故事法法布尔昆虫学(2)科学诗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二、学习新课1.导入新课。

以《蝉》为题,让学生谈写作此文的构思。

由学生的回答引入到课文教学。

2.自主学习。

(1)体裁介绍。

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2)熟读课文,解决问题。

①文章开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②蝉是从哪里来的?明确:蝉的幼虫是从阳光暴晒的道路上的小圆孔里爬出来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20 蝉【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20 蝉【名师教案+集体备课】

20 蝉【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蝉[唐]虞世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导入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古诗,再欣赏这两幅图片。

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昆虫。

同学们对它有多少了解呢?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寓意深远。

它不食人间烟火、性情高洁、饮露而生;它出土蜕变获得重生、精神永存、羽化传承。

今天,让我们走近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看看他笔下的“蝉”是怎样的吧。

(板书:蝉法布尔)【设计意图】利用古诗和图片导入,既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也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课文中寻求答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辨析生字词。

(2)作者简介。

2.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学生自己阅读概括,然后小组内交流)预设《蝉的地穴》:幼虫的洞口——幼虫的穴道——幼虫出穴后《蝉的卵》:蝉的产卵过程——蝉卵的敌人——蝉卵的孵化——幼虫的活动小结:《蝉的地穴》: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蝉的卵》: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从课文中获取蝉的相关知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的文学性1.比读,发现“有趣”蝉的简介:蝉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类生物。

蝉的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进入夏天,早年产下的受精卵会孵化成幼虫,它们会钻入土壤中,以植物根茎的汁液为食。

幼虫成熟后,爬到地面,脱去外骨骼,羽化为我们常见的长有双翼的成虫。

虽然成年的蝉仅能存活几个月,但是幼虫阶段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好多年,例如6年寿命的蝉,其幼虫阶段就占了一生中的5年。

——摘自“百度文库”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

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

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蝉》教案
-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和段落含义丰富,学生需要通过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才能理解其深层意义。
举例: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可以举例说明课文中“蝉鸣如雨”的拟人修辞,将蝉的鸣叫声比作雨声,形象生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教师可以通过对比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模仿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在探讨生命价值与意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例子,如小草如何在石缝中生长,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顽强和宝贵,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蝉生命周期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观察蝉的图片或实物,了解其生理特征。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对蝉的观察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蝉的生命周期及生命价值在实际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炼作者观点,对生命价值和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3.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分析课文中的以蝉喻人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增强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蝉》,使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关于昆虫的文化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4.文章结构分析:探讨课文以蝉喻人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
5.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文章中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6.写作技巧学习: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巩固所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蝉》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0《蝉》名师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3.了解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及咏物抒怀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3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齐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决生字词。

2、思考:作者面对蝉,有什么样的人生感悟?三赏析作者情感变化过程(一)烦蝉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二)惊蝉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三)叹蝉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十七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四)悟蝉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五)恕蝉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四、表达敬意,升华感情。

冰心《谈生命》五、类文阅读杨朔的《荔枝蜜》,找出文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欲扬先抑以及咏物抒怀的写作手法的。

六: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是情感分析到位,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从烦到敬,一步步深入递进。

从而由物及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后面类文阅读分析,很快找出其中方法,学以致用。

不足之处在于情感划分太过细腻,从而肢解了文章,缺乏整体把握。

由于时间的限制,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课堂整体活跃气氛不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0《蝉》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0《蝉》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0《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法国近代昆虫学家法布尔在长期实地观察的基础上,以第一手资料写成的科普说明文。

它科学而具体地说明了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

原文共四个部分——“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作者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分别介绍了蝉从幼虫到成虫,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课文节选第二、四部分。

本文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说明中运用文艺描写的手法,把蝉的生活和形象写得亲切生动、活泼有趣。

如对蝉产卵受到敌人侵害的场面描写得十分生动;对蝉脱壳一段的描写连用了八个动词。

仿佛八幅精彩画面,把一个活生生的蝉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蝉的生命历程。

2.了解文章说明方法,品析文章语言。

3.从蝉的生命历程感悟生活。

【教学重点】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蝉的生命历程。

2.了解文章说明方法,品析文章语言。

【教学难点】从蝉的生命历程感悟生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速读、圈点勾划。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出示关于蝉的谜语,导入新课二、预习感知1.法布尔2.字音障碍三、蝉之初探学生速读课文,采用圈点勾划的方式完成1.法布尔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了蝉?2.说说每一部分的内容。

四、蝉之细入学生速读课文,分小组合作探究1.蝉的地穴是什么样子的?按什么顺序描写?2.在建隧道时,泥土都搬到哪里去了?3.蝉幼虫蜕皮的顺序?4.蝉产卵的地点、方式和数量?5.蝉的敌人是什么?蝉用什么办法来拯救自己的家族的?6.蝉从产卵到幼虫的活动情况?7.作者不按蝉的生长过程先写蝉的卵,而是首先写蝉的地穴,从蝉的幼虫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五、蝉之语言美1.出示相关语句,学生判断说明方法(1)金蜣的工作是在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但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

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0《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20《蝉》

20《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对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在对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对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授课类型】略读课。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电子白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

(板书课题《蝉》)二、作者简介三、总体感知文章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昆虫的故事》,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先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归纳: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仅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7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8~11):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这一层次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实物发展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仅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教学设计

20《蝉》【导入门】请同学们猜一下: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

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

(打一昆虫)蝉,古称蜩(tiáo)、蚱(zhà)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

是昆虫纲同翅目半翅亚目的其中一科。

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

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

蝉具有透明且有脉纹的翅膀和分得很开的小眼睛。

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

那么,面对大自然中小小的蝉,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悟?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蝉》。

【目标牌】1.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写法,体会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重点)2.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难点)3.感情文中渗透的人文主义情怀。

诗意篇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自学径】一、记文常[辨文体]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科学小品的特点是: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知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被誉为“昆虫的史诗”的昆虫学巨著《昆虫记》。

法布尔为了研究昆虫,一生如痴如醉地观察昆虫习性。

一天,他趴在地上,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以致四周围满了人,还骂他是“怪人”,可是他全然不知。

【深圳】《蝉》名师教案

【深圳】《蝉》名师教案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20《蝉》教学设计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北校区韦茜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提取和梳理重要信息。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

4.激发阅读《昆虫记》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品味生动的说明语言,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2.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快速阅读法、研读探究法、批注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朗读片段,揭示主题“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段关于蝉的文字来自于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又名《昆虫的故事》。

2.介绍信息,资料助读(1)蝉。

关于蝉,我们并不陌生。

它是一种昆虫,俗名“知了”。

我们古代的文学作品不乏它的身影。

唐代诗人虞世南曾作一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关于蝉的成语:噤若寒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金蝉脱壳……今天我们就来跟随昆虫学家去探寻蝉的奥秘。

(2)法布尔。

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文学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称他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

(3)《昆虫记》(又译作《昆虫的故事》)。

他的著作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自然科学著作,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蝉》就选自此书,教材节选了其中的两部分,以小标题的形式分割。

二、初读感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根据下列表格的时间提示,在文中标划出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的语句,填入下框。

【明确】三、再读思考全文并没有按照“卵-幼虫-成虫”来介绍蝉。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20 蝉》01

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20 蝉》01

《20 蝉》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积累“暴晒、刹那、罅隙、喧嚣、无动于衷”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结合文本内容和语言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学会用心观察、思考。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结合文本内容和语言了解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学会用心观察、思考。

教学难点鉴赏科学小品文的语言,学习按照合理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走近文本鲁迅曾经评价一位法国作家的著作“(缺点)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但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

你知道这位作家的名字和他的著作吗?这位作家就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的著作就是被誉为“昆虫学领域的《荷马史诗》”的《昆虫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蝉》,看看作家是怎样记录蝉的生活,又对蝉寄予了怎样的情感。

(播放诵读音频)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科普作家,著作10卷本《昆虫记》是世界最经典的十大科普名著之一,被世人誉为“科学界的诗人”,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文体简介: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说明文的一种,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其特点是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2.生难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窠(kē)隧.道(suì)地穴.(xué)黏.土(nián)刹.那(chà)纤.弱(xiān)罅.隙(xià)轧(yà)蚋(ruì)钹(bó)(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暴晒:用强烈阳光照晒,暴露在阳光下晒。

刹那:极短的时间;一念之间。

纤弱:纤细柔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教案一. 教材分析《蝉》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是通过描述蝉的生活习性,来揭示生命的短暂和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自然现象和生命哲理的课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蝉的生活习性和生命价值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深入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感受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蝉的生活习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命的短暂和珍贵,培养珍惜生命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蝉的生活习性,理解课文的大意。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蝉的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教学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同时,展示与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蝉的生活习性。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蝉的生活习性是什么?(2)课文为什么说生命的短暂和珍贵?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情感。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蝉的生活习性和生命价值的理解。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导入阶段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拓展(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

八年级上册20《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20《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

3、体会“欲扬先抑”“由物及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而引出抽象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巧设情境,激情导入:请大家听一种声音。

(播放“蝉”的叫声)这是什么虫子的声音?“蝉”你觉得这叫声是否悠扬悦耳?出示蝉的图片。

这就是蝉。

它的形体虽小,声音也不美,有位作家却以《蝉》为题写了一篇精美的散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蝉》。

作者小思,本文卢玮銮,香港作家。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自主学习,思维导向:读课文前,我想请同学们自己说说,你要通过读这篇文章,学习或者掌握一些什么呢?词语,文章内容,主旨,写法,等等。

我们知道,长文章我们要善于把它读短,学会提炼和概括;而短文章呢,我们要善于把它读长,读出它的美。

三、合作学习,落实目标:(一)自读课文,识词语。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自认为值得积累的好词。

2、看看老师找到了哪些词语。

出示词语灯片。

3、指名带读词语,解释,及课文相关语句。

个人领读词语及解释,全班齐读解释后面的文章中的例句。

(1)、零落:(花叶)枯萎而落下。

(2)、断续(duàn):时而中断,时而继续。

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续的蝉声了。

(3)、收敛(liǎn):收拢,合拢。

“透明的翅收敛了。

”(4)、颤动(chàn):短促而频繁地振动。

“身躯微微颤动。

”(5)、聒聒(guō):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6)、宽恕(shù):宽容饶恕。

恕,饶恕。

“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请大家在书本上注好拼音。

(二)、听读课文,理结构。

1、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

本文写蝉,写出了作者对蝉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蝉-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1.课程名称

2.适用对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3.学习目标
•理解《蝉》的诗意
•学会运用比喻的手法
•运用理解后的诗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4.教学重点
•理解《蝉》的诗意
•学会运用比喻的手法
5.教学难点
•运用理解后的诗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与思路
1.教学环节
•导入:通过播放相关的蝉声音效,切入《蝉》的主题。

•正文:
–第一步,宣读诗歌,并带领学生探究其内在意义。

–第二步,讲解比喻手法,继续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比喻。

–第三步,通过练习写一篇小短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结语: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强化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2.教学思路
•导入环节:声音效果的使用,可以激起学生兴趣,创造一个融入课题的氛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正文环节:由简到难,介绍作者的诗歌思路,并逐步讲解所用的比喻手法。

学生只有理解其中的意义,才能更好的运用比喻手法,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结尾环节: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为下一步打下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可以自主思考。

三、教学准备与参考资料
1.教学准备
•拓扑软件
•音频播放设备
•教师PPT
2.参考资料
•诗学原理
•《蝉》原文
•丰富的声音资源
四、教学总结
通过上述教学环节,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比喻手法,并在运用中获得提高,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更要注重课堂互动环节,促进同学之间的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蝉》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蝉》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学习先抑后扬及由一个具体细小事物引出深刻哲理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指导法、点拨法、讨论法3.情感与价值:体悟生命的意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亦或是清早,我们就会听到蝉的叫声,这知知的叫声使人因天气烦闷的心情更加烦躁,因此不觉对它产生厌恶之情。

今天我们将学习小思的文章《蝉》,相信学习之后大家对它有另一番认识。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小思:香港作家,本名卢玮銮,出色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炼,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著有《承教小记》、《路上谈》、《日影行》等。

三、整体感知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要理解课文、学懂课文,首先我们要读通读懂课文。

1、指名学生读课文,学生点评(字音,争取读出感情)2、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虽然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但是文章的结构脉络也是很清晰的,再读课文,请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即作者对蝉感情的变化)3、作者对蝉的感情是怎么变化的?(具体分析课文)烦蝉→知知不休的叫声病弱、微小抑思蝉→特殊的生命历程↓恕蝉→宽恕那烦人的聒聒扬(补充资料:蝉的生长过程,每年7、8月份产卵,产下的卵在泥土里孵化3-5年,在土中完成幼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的幼虫在5-8月从土中钻出来,在灌木或杂草丛中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成年的蝉。

不同种类的蝉它的生命周期不同,有一年的,也有2-4年的,最长可达17年,但是它们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也就是一个夏天)4、作者由蝉的特殊生命历程引发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这就是文章的文眼。

你能找出来吗?由蝉的生命意义你受到什么启发?四、品析语句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富含哲理,而且一些语句很优美,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第20课《蝉》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0课《蝉》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4.文化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对生态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5.实践探索:鼓励学生参与观察实践活动,培养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升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说明文结构: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结构特点,通过分析《蝉》一文的框架,明确文章的引子、主体和结尾部分,理解说明文如何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说明文结构时,可具体指出文章的开头部分通过描述蝉的鸣叫声引出主题,中间部分详细介绍了蝉的生命周期,结尾部分强调了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形成完整的说明结构。
2.教学难点
-生命周期的理解:学生对蝉的生命周期可能不够熟悉,对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过程理解存在困难,如“蜕皮”、“羽化”等。
-修辞手法的辨识: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辨识和解释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区分比喻和拟人,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生命周期描述:详细讲解课文中对蝉的生命周期的描述,包括幼虫蜕皮、成虫羽化、交配、产卵等过程,强调生命过程的关键环节和科学术语的正确使用。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分析课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在写作中。
-生态意识培养: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态,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蝉》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夏天是否经常听到蝉的鸣叫声?”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蝉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说明文的基本概念。《蝉》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它通过介绍蝉的生命周期和生态习性,展示了说明文的写作特点。说明文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我们了解自然界、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名师整理)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省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通过细致观察,用拟人、比喻等文艺性手法和准确明晰的语言,说明一种动物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主要信息和概括的阅读能力。

掌握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本文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谜语:“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

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天热爬上树梢,总爱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说知道知道”,是什么?“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月夜行黄沙道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宋柳永《雨霖铃》)虽然大家都见过蝉,但是我们对蝉知识的了解有多少呢?要想知道更多有关蝉的知识,请看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写的《蝉》。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昆虫界的维吉尔(维吉尔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最重要的诗人)”。

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又译为《昆虫世界》、《昆虫的故事》),被称为“昆虫的史诗”。

副标题为“对昆虫本能及其习俗的研究”。

它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生活折射出人类的世界。

《昆虫记》共十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本书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第20课《蝉》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0课《蝉》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蝉》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地穴特点和蝉卵的特征,把握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关注作者的写作基础,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速读,概括主要内容1.鲁迅曾把《昆虫的故事》评为“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用两个15字以内的句子概括本课与蝉有关的两篇文章讲了蝉的什么故事。

预设1:讲了蝉的地穴的特点。

预设2:讲了蝉产卵和卵孵化的过程。

预设3:讲了蝉从幼虫到成虫的过程。

建议:以上预设都不够全面,应该适时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应引导学生关注主问题中的“用两个15字以内的句子概括”,“概括”应该是把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叙述,而且要求简明,以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故事。

第二部分:写蝉从产卵到幼虫的成长故事。

2.提问:这两个故事有没有共同点?请用“好( )的故事”进行归纳。

预设:好(生动的)故事。

好(有趣的)故事。

好(有爱的)故事。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名人评价发端,易拉近距离,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同时能强化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

二、细读,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1.导入: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曾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那法布尔是怎样观察蝉并将其写下来的呢?现在请大家在分组细读的过程中解答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组细读,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内容,学习法布尔观察,写作的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

2.明确分工:单数小组学习《蝉的地穴》,双数小组学习《蝉的卵》。

主问题:蝉的地穴有什么特点?蝉的生活习性如何?辅助问题:作者对蝉的地穴的观察和研究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作者写蝉的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3.小组讨论,教师可适时点拨。

4.师生同解。

地穴的特点:洞口是约一英寸口径的小圆孔,孔口与地面平行,周围一点儿土也没有;隧道大都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里面是涂墁得很坚固的地穴墙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0课《蝉》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0课《蝉》教案

《蝉》学校: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审核:语文组全体成员时间:【课程标准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中第四学段(7—9年级)对本课的阅读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中的意义和作用。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8.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10.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材内容分析】《蝉》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选自《昆虫的故事》,是法国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作品。

本文体现了作者对昆虫的认真观察和对实验的一丝不苟,反映了作为一名昆虫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

法布尔把蝉当作人、当作朋友来写。

通过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两个片段来介绍蝉,既有对蝉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字里行间对蝉充满了喜爱之情,展现了作家的人文情怀。

【考纲及考题分析】南美恐龙化石的发现南美大陆,也是一个出产恐龙化石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每年大约可发现 10 个恐龙种类,而在南美的阿根廷,每年都可以找到 1-2 种的恐龙。

近年来,那里新发现的恐龙化石更令古生物学界震惊。

以前,在南美大陆也曾找到过恐龙,但人们认为在中生代时,恐龙的领地被北半球的劳亚大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大陆之间的海洋隔开了。

这些地区的恐龙从距今约 1 亿 8 千万年前的侏罗纪开始了自己的演化发展,所以演化出一些畸变的古怪种类。

但现在,这一看法正在改变。

在阿根廷南部的一个叫做帕塔哥尼亚 (Patagonia) 的小镇,找到了一些被命名为巨龙的恐龙骨骼化石,这种与霸王龙十分相似的恐龙生着巨大而锋利的牙齿,但与霸王龙的牙齿相比,这种恐龙的大牙显得脆而易碎,如果用它在骨头上咬出洞的话,就会像刮脸刀那样被折断,所以,古生物学者们认为它的作用应是撕肉,刮肉和放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20 蝉
【教学目标】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

[唐]虞世南
垂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导入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古诗,再欣赏这两幅图片。

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昆虫。

同学们对它有多少了解呢?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寓意深远。

它不食人间烟火、性情高洁、饮露而生;它出土蜕变获得重生、精神永存、羽化传承。

今天,让我们走近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看看他笔下的“蝉”是怎样的吧。

(板书:蝉法布尔)
【设计意图】利用古诗和图片导入,既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也能引发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课文中寻求答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辨析生字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2)作者简介。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2.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行文思路
(学生自己阅读概括,然后小组内交流)
预设《蝉的地穴》:幼虫的洞口——幼虫的穴道——幼虫出穴后
《蝉的卵》:蝉的产卵过程——蝉卵的敌人——蝉卵的孵化——幼虫的活动
小结:《蝉的地穴》: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蝉的卵》:从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从课文中获取蝉的相关知识。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的文学性
1.比读,发现“有趣”
课件出示:
蝉的简介:蝉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类生物。

蝉的一生经过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进入夏天,早年产下的受精卵会孵化成幼虫,它们会钻入土壤中,以植物根茎的汁液为食。

幼虫成熟后,爬到地面,脱去外骨骼,羽化为我们常见的长有双翼的成虫。

虽然成年的蝉仅能存活几个月,但是幼虫阶段能够在土壤中存活好多年,例如6年寿命的蝉,其幼虫阶段就占了一生中的5年。

——摘自“百度文库”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

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

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

——摘自法布尔《蝉》设问:同学们比较阅读以上段落,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预设更喜欢第二段。

前一个语段语言侧重于科学、严谨,使用了较多的专业术语,但读起来较为枯燥;后一个语段语言则生动形象,善用细节描写,更吸引人。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整体上感受本文语言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细读,梳理“有趣”
设问: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旁批和阅读提示,说说文中还有哪些“有趣”的介绍,其语言都有哪些特点。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说明方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思虑。

(1)精妙动词的选用。

课件出示:
示例一: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预设运用“小心谨慎”“溜”“击碎”等人格化的词生动传神地活现了蝉聪明、灵活的特点,也把作者对它的欣赏、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件出示:
示例二: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张合自如。

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儿微风就动摇不定。

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

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的了。

预设“挥动”“伸缩”“悬挂”“动摇”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刚刚蜕皮的蝉幼虫的情态。

这里的动作描写非常准确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同时将蝉与“我”看到的其他昆虫对比,因蝉幼虫的变化而生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2)修辞手法的运用。

课件出示:
示例: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

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

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

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

预设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作者对蝉的命运的同情也洋溢在字里行间。

(3)文艺化的笔调。

预设本文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在说明中有叙述、描写,很多地方就像是在讲故事,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

本文的故事性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蝉的地穴》体现故事性的相关语句:
第1段:“我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一句,像是设置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第6段:“如果气候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像是一个故事的情节。

第8—11段,更是一个连续的情节。

“于是”“接着”等词语体现了情节的连续性。

《蝉的卵》体现故事性的相关语句:
蝉产卵的整个过程几乎都是用叙述的语言来交代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它选择最小的枝”“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时,它面前危险重重”“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等等,有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4)对比的灵活运用。

预设比如写蝉的地穴表面,拿它与金蜣的巢相比较;写蝉构建地道的方法,拿它与铁路工程师、矿工作比较。

这些比较体现出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蝉》这种科学文本的“故事性”“叙事性”“生动性”“拟人化”表达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同时增加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3.趣读,角色转换
要求:仿照下面例子,在《蝉的地穴》的第8—10段中选取一段添加人称代词“我”字,然后将这一片段以蝉的视角讲给大家听,最后说说本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课件出示:
我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颗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我身上的皮。

我找到就爬上去,用我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分小组展示)
【设计意图】课件范例,降低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而分角色阅读,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体会课文善用描写及拟人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传神、通俗易懂,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四、情感朗读,领略人文情怀
课件出示: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

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设问: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作者对蝉怎样的情感态度。

预设这段抒情议论的文字充满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世间万物的关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师小结:法布尔是一位科学家,准确地传递有关昆虫的知识;他也是一位文学家,细
致观察,不辞辛苦,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他又是一位敬畏生命的哲学家,以人性观照虫性,又以虫性反观人性,用他善良悲悯的情怀感染我们。

五、引入材料,感悟科学精神
设问1:结合下面材料和文中体现法布尔科学精神的句子(在文中用横线标出),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法布尔。

1875年,在活昆虫研究方面已经声名远扬的法布尔远离城市喧嚣,带领家人,迁往家乡小镇塞里尼昂。

经过四年努力,将二十余年的研究资料整理写成了《昆虫记》第一卷。

1880年,法布尔的夙愿终于实现:他用积攒下的一小笔钱,在小镇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为现实。

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

年复一年,“荒石园”的主人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吃着普通老百姓的清汤淡饭,用尖镐平铲刨刨挖挖,于是,花草争妍,灌木成丛,一座百草乐园就这样建好了。

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他就是这样,独孤、欢欣、清苦、平静地在“荒石园”度过了35年余生。

师小结:因为热爱所以沉醉,因为痴迷所以执着,几十年如一日,远离尘嚣与昆虫为友,如痴如狂与自然相伴,法布尔成了永远的法布尔,成了难以效仿的法布尔。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在结合资料感悟并学习法布尔的科学精神:痴迷的兴趣、强烈的好奇、细致的观察、执着的探索、不懈的追问、深入的思考、求实的精神等。

设问2: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或者你认为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值得学习?
(生交流发言)
师补充:法布尔《昆虫记》整本书阅读方法:
第一步:获取科学知识
第二步:品味文学语言
第三步:感悟科学精神
第四步:体会人文情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总结的好习惯;总结阅读方法,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一篇文章的学习走向整本书的阅读。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本文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而《昆虫记》又被设置为本册书第五单元后的名著导读。

所以,本文在本册课本中的地位比较特殊。

这就决定了《蝉》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感知课文作为科普作品的鲜明特征上,教学中要总结阅读方法,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一篇课文的学习走向整本书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