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学设计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等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领略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诗文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文意境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
(2)诗文复印件。
2. 学具:(1)笔记本。
(2)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山水田园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描绘山水田园的诗句?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学习,查找生僻字词的含义。
(3)教师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 分析诗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文意境的感悟。
5. 作业布置(1)正确书写诗文。
(2)背诵诗文。
六、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作业设计1. 正确书写诗文。
2. 背诵诗文。
3.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感悟文章。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诗文内容,体会了诗文描绘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将学习《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含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的韵律、节奏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传达的哲理,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
2.教学难点:体会古诗所传达的深刻哲理,感受古诗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音乐、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三首诗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学生跟读。
朗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节奏、韵律。
朗读结束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三首古诗,注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部编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4.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题目。
1.师读题目。
2.师板书题目。
板书:山居秋暝3.解题。
居:居住山居:在山里居住。
点明了地点。
秋:点明了季节。
暝:傍晚,点明了具体的时间。
二、读古诗。
1.听朗读古诗。
2.讲解格律诗。
3.诵读全诗。
三、看古诗。
1.观察前三句中每句的前两个字,解析。
空山天气明月清泉竹喧莲动2.结合理解,再读古诗。
3.找意象。
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四、品读古诗,品味意境。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A.首联:出示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a.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
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下为什么说是“空山”呢?b.“空山”的相关知识:《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c.“空山”的理解与感悟:“空”字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是作者心空,晚年无心仕途,参悟人间万物,看透人世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B.颔联、颈联:苏轼这样评价王维“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出示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这两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a.诗人用八种事物构成了一幅画(想象)请学生用这八种事物写出一段话。
指名说,全班评析。
全班修改。
画面意境: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林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如一条洁白地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静地意境。
(静、动、色、声)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地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的回来了,也许她们正为开心的事在竹林里嬉戏玩弄着,笑闹声传出竹林外。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难点:感悟、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2.教材:准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3.的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重点
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难点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联想法。
学法
阅读法、联想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积累词语
二、复习听写,同桌互改
三、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先学后教)
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五、研读文本,品味词句(小组合作)
六、 回归文本,读或读后练笔)
板书:诗中有画
2.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课题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课型
阅读教学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 力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过程与方 法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居秋暝》,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1. 学习《山居秋暝》的诗意和诗境,理解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
2. 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境和诗人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盒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介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
四、朗读与背诵(5分钟)1. 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美。
2. 学生个体背诵诗文,提高记忆力。
五、巩固拓展(5分钟)1. 学生进行填空练习,巩固生字词。
2. 学生进行诗文改写,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山水诗。
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山居秋暝》。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山水景色的短文。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在《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教学中,板书设计应该注重突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以及生字词的重要性。
补充和说明:1. 板书内容的选择:板书设计应选择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以及能够体现诗意境和情感的句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趣”,单元中的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精致的情趣。
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旨在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课后题要求学生想象描绘的画面,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为写好景物的变化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会写“孙”字。
2.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诗词内容和诗人情感。
3.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为写好景物的变化打下基础。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朗读和想象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同学们,四季之诗皆美景,四时景物皆成趣。
今天我们来品秋之美,学习一首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山居秋暝)“暝”字注意是日字旁。
谁知道“暝”是什么意思?(借助注释是理解古诗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来,齐读课题——山居秋暝。
读懂诗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诗。
谁能说一说“山居秋暝”的意思?(居住在山里所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色)来,齐读诗题。
作者是谁?你对王维了解多少?(你了解得真不少!)一起来看看作者的简介,谁想读给大家听?(1生读)我们曾学过王维的两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还记得吗?二、品读古诗,想象悟情一读,读出韵味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多读几遍,试试能不能越读越好。
2.能读准确的请举手!(1生读)“浣女”的“浣”是生字,你都读准了!“浣女”指什么?(洗衣服的女子)把“浣”字送回诗句中,一起读(字字落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第一联诗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同学们可以对应我们的身体部位来帮助理解(老师指着自己的身体)。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下内容展开:
1.熟读并背诵《山居秋暝》全文,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暝、喧、浣、纱、归、鸟、涧、清、浅、荷、渔、舟、穷。
3.了解《山居秋暝》的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之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学会欣赏古诗词,并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如平仄、对仗等。
难点解析:古诗词的格律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通过实例分析、互动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举例:挑选诗中的典型例子,分析平仄、对仗的运用,并通过互动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山居秋暝》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过宁静的傍晚或美丽的自然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维是如何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的。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评判者。我发现这样的角色让学生们更敢于表达和分享。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时间的分配上存在问题,导致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希望能够真正帮助学生们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找到乐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走进作者
唐 王维 唐 张继 清 纳兰性德
(2) 写作背景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榆:左窄右宽,“ ” 要扁宽,下边有一短横,“ ”和“刂”要写紧凑。
畔:田字要扁小,半字两横居中、紧凑、下横要长,中间一竖贯穿上下最长。
七、回归课文,理清脉络
板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孙 泊 寺 榆畔 愁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古诗词。
教学后记
4. 理解词语。
5.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五、生字教学,自主读记
孙 泊 寺 榆畔
六、重点易错,指导书写
孙:左窄右宽 泊:“氵”的两点小,一提要长。“白”的横折在转折时要顿笔。
愁:“禾”首撇短平,横稍向上斜,“火”要写紧凑,注意“心”三点的位置。
寺:“土”要扁,下横长。“寸”竖钩的竖与“土”的竖分两笔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课题
21 古诗词三首
课型
生字教学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孙、泊、愁、寺、榆、畔”字,认识多音字“更”,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知道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在读中感悟《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中描绘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诗;了解作者王维及这首诗的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解读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增强对传统诗词的欣赏能力,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内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山居秋暝》这首诗。
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美,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比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诗文卡片、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居秋暝》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学习作者及背景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让学生了解《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
3.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山居秋暝》,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4. 解析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5. 体会意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诗中的美景和意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山水之美。
6. 背诵诗歌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山居秋暝》,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山居秋暝》2. 板书诗中的主要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等3. 板书诗人的情感:向往、赞美七、作业设计1. 抄写《山居秋暝》并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观后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山居秋暝》的诗意和意境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的想象和情感投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向往之情。
同时,通过背诵和作业的布置,加强学生对古诗的识记和理解。
但在课堂活动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互动和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一、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山居秋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主题:古诗词《山居秋暝》的教学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词《山居秋暝》,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宁静生活情趣。
2. 通过欣赏、理解、朗读《山居秋暝》,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词《山居秋暝》描写的诗意和情趣。
2. 熟练掌握古诗词《山居秋暝》的语言和节奏。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含义。
2. 帮助学生体验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Step1:导入(10分钟)1. 利用关键词“古诗词”、“山居秋暝”引入课题,了解学生对课题的初步认识。
2.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通过音乐感受诗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Step2:欣赏课文(10分钟)1. 教师先背诵一遍古诗词《山居秋暝》,然后带领学生朗读。
2. 由学生逐句读一遍,然后由教师逐句解释,让学生理解每个词语所表达的含义。
Step3:感受诗情画意(15分钟)1. 教师复述诗句的场景和描述,让学生自己想象。
2. 让学生自己动笔画出所想象的样子。
3. 每位同学挑选一两幅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自己陈述自己的作品,借助语言表达更深刻地理解诗句。
Step4:分组合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内的成员互相询问理解,一起查找自己理解诗意的“证据”。
2. 请学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和神景。
3. 让每组从他们的讨论中找出最精彩的内容,由组长代表小组分享。
Step5:总结(10分钟)1. 反思,总结。
让学生回忆课堂所学知识,总结体验。
2. 带领学生朗读一遍古诗词《山居秋暝》。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课外阅读3. 图片展示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书面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的综合表现是解析、理解、朗读、写作及创意性的表达是否得体得力,意义是否恰当。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三首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些诗词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但是,古诗词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理解和欣赏。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文化和背景不太了解,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能够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词的结构和韵律。
2.难点:对古代文化和背景的理解,诗词的创作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词的意义、结构和韵律,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技巧。
3.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创作法: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的文本、图片、音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词。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参考。
3.教学工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朗读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这三首古诗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意境。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这三首诗词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或逐段地朗读这三首诗词,让学生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
[教材分析](一) 教材地位与作用《山居秋暝》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的内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中对清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语言优美,充满情趣和韵味。
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景致独特的韵味,引导学生品味、积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并不陌生,小学大纲中要求必背诗歌篇目是75首,学生有古诗学习经历。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
但过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学生一听到“古诗”二字,马上浮现“背诵”二字,实在是头痛欲裂。
虽然学生对古诗不陌生,但是因为不喜欢,使很多学生诗中没有走进古诗,没有深入了解过它。
(三)设计理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根据这一要求,结合这首诗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目标]1. 知识能力目标:①运用自主学习法、朗读品味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秋天傍晚的山林美景。
②运用情境朗读法、借助微课视频示范引领等方式,初步了解体会古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 情感与价值目标:运用名家配乐朗诵、吟唱视听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词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山水田园的宁静、夜泊枫桥的孤寂和思念故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和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词文本、生字词卡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每首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每首诗,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词义解析:讲解生字词的词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 诗句分析:分析每首诗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每首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书写每首诗的和关键诗句,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生字词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词三首》中的优美句子。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
3. 写一篇关于《古诗词三首》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关键。
在导入《山居秋暝》时,可以展示一幅秋日山居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看到的景象。
接着,可以讲述王维创作这首诗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从而为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21.古诗词三首教材简析:《山居秋暝》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枫桥夜泊》写的是诗人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愁闷的心情。
《长相思》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体现了词人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教学目标:1.认识“暝、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2.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诗人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诗人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分别是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张继的《枫桥夜泊》。
课前搜集的诗人资料,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学习《山居秋暝》(一)初读,解诗题、诗意。
1.师:读诗题,说说自己的理解。
(方法:理解关键字,完后理解诗题的意思。
)山居秋暝:居住在山里所看到的的秋天傍晚的景色。
2.初读古诗,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味。
⑴指导写字:“畔”字的写法要领:左右一样宽,“田”部上下居中,“半”部竖得直。
⑵读出节奏:注意“二三”“二二三”以及上阙和下阙之间的停顿。
⑶说说韵脚,读出韵味。
3.请大家交流一下,有什么好方法能快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学生各抒己见。
4.明确方法:⑴这首诗写了什么?写了哪些景物和人物?⑵诗人是怎么描述这些景物或人物的,如:怎样的空山,怎样的秋天等。
⑶结合注释,理解关键词语。
⑷有疑问的地方查阅其他资料或者请教别人。
5.小组合作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6.全班交流,学生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不恰当的地方可互相纠正补充。
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受作者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写景诗,描绘了作者隐居山居时所见的秋日黄昏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理解《山居秋暝》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难点: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文朗诵音频、相关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初读古诗(1)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检查字音,对难读的字词给予指导。
3. 理解内容(1)学生结合图片,说说对诗中画面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的意境。
4. 品读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字词,如“空山”、“新雨”、“明月”等,理解其作用。
(2)学生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
5. 体会作者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作者的心情。
6. 朗读背诵(1)学生跟读录音,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检查。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六、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渔舟晚霞王维热爱山水田园七、作业设计1. 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
2. 结合诗中的意境,发挥想象,画一幅山水画。
3. 写一段话,描述你最喜欢的山水景色。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山居秋暝》这首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P92~93内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1.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体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1.简单了解诗人: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王维在这里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
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
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板书设计】山居秋暝自然美:山、雨——空旷、清新月、松——明净、清幽远离尘俗,继续归隐泉水——清澈、欢快人美:少女——纯真、开朗第2课时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唐代著名诗人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时,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了,让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七言绝句。
自从张继的《枫桥夜泊》问世后,寒山寺因此就名扬天下,成为千古的旅游胜地,这首诗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1.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有什么问题,朗读后可提出来。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纠正读音)3.理解课题:(1)教师:枫桥在哪里?(2)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的一座桥。
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枫桥也叫封桥。
“泊”的是哪只船呀?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时间)4.齐读古诗一二句,想想古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并解释诗中名词的意思。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5.再叫同学们上来试着解释一二句的意思,老师再讲解。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是诗人夜泊时所见,点明了时间是深夜,季节是晚秋。
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静之中,偶有乌鸦啼叫划破夜空,反而使周围的气氛显得更加静谧深沉。
)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6.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
相传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
)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出示问题,引发思考1.诗人到底因为什么而愁呢?提问。
(首先,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2.介绍作者:张继,字懿孙,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
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
尝佐镇戎军幕府,又为盐铁判官。
大历末,入内为检校祠部员外郎。
又分掌财赋于洪州,后来夫妇俱殁于此地。
继诗以枫桥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通过诗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觉到诗人的“愁”?再读诗文,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画面,感受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表现出来的深深的“愁”。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见解。
4.利用音乐、画面,创设清冷、凄美的意境,教师述说诗文大意。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开阔视野,延伸拓展鲜为人知的唐代诗人张继留下的诗并不多,但一首《枫桥夜泊》伴随苏州城,伴随1.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猜猜看长相思要表达什么意思?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正读音)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出示PPT)指名朗读(两名以上同学)。
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
指名朗读。
三、学习诗词1.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
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
有感觉吗?有味道吗?同学们,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这首词,看谁能读出味道来。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
默读,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长相思》上半阕,听着听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看到诗人纳兰了吗?他在哪儿?他在干什么?(配乐范读上半阕)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大河小川,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
这千里迢迢的旅程谁来读给我们听。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将士们白天舟车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评价:护卫皇帝,使命感强。
/舟车劳顿,有生活经验。
/思乡睡不着。
)词的下阕告诉了我们答案。
5.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近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6.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7.同学们,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8.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配音乐,教师范读)你们看到什么了?大家看到了的纳兰性德。
这是在征途中的词作者,让我们把画面切回他的故园,想象一下在他魂牵梦绕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你的笔把这幅美景写下来。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
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都破碎了。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师:在这里,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大家一起读。
9.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读)长相思。
四、总结全诗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
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长相思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教学反思】在教学古诗词时,重要的是让学生先理解句子意思,再去体会诗句的意境。
期间需要老师不断引导,所以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做了充足的准备,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