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语文详细教案

合集下载

《蜡烛》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蜡烛》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蜡烛》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蜡烛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蜡烛》的阅读与理解。

(2)作者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蜡烛,引导学生关注蜡烛的形象和象征意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蜡烛的认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蜡烛》,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拟人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和理解。

4. 欣赏与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学生发表对课文的意见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

2. 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和表达。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蜡烛》语文教案

《蜡烛》语文教案

《蜡烛》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蜡烛》。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资料等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间、感恩他人的美好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蜡烛》。

2.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3. 句子理解:分析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蜡烛》。

(2)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句型和语法结构进行实际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

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3. 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蜡烛》,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生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4. 句子理解:分析课文中常用的句型和语法结构,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5. 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人教八年级上语文观摩课《蜡烛》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八年级上语文观摩课《蜡烛》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八年级上语文观摩课《蜡烛》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理解《蜡烛》这篇课文,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蜡烛燃烧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蜡烛的用途吗?蜡烛在生活中有哪些象征意义?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蜡烛为线索的课文《蜡烛》。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并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三)合作学习(1)文章通过蜡烛这一线索,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3)如何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四)课堂活动1.演讲比赛:以“我对生活的热爱”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2.写作练习:以“蜡烛”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五)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背诵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

2.课后收集关于蜡烛的资料,了解蜡烛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蜡烛”为题材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蜡烛》为载体,通过朗读、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难点补充:重点:1.理解《蜡烛》中蜡烛作为象征物的深层含义。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背诵课文《蜡烛》。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词语解释。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默写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战争的残酷,体会和平的珍贵。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默写。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课文主题的深层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战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中的蜡烛象征着什么吗?2.课文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重点句子的语气、情感。

3.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进行点评。

4.课文理解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学生分组讨论,概括各段落的中心思想。

5.课文修辞手法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课文默写学生自主默写课文,检查记忆情况。

教师批改,进行点评。

7.作业布置背诵课文《蜡烛》。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默写、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及修辞手法。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教学效果。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了解战争中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组织学生参观战争纪念馆,了解战争历史,感受和平的珍贵。

3.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关爱战争受害者,传递正能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时光,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默写: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比如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文中情感的变化。

《蜡烛》教案设计

《蜡烛》教案设计

《蜡烛》教案设计蜡烛教案设计引言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蜡烛》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解读文章。

3. 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与《蜡烛》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步骤二:理解主题(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蜡烛》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

2.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发现。

步骤三:分析文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段落划分、修辞手法等。

2. 针对每个段落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

2. 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阅读《蜡烛》,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

步骤五:写作练(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蜡烛》的理解,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例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步骤六:教学评估(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阅读和写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能力水平。

2.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点评。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情景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析文章时的表现情况。

2. 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中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钱钟书. 图书. 2010.。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蜡烛》教案1一、导入: 蜡烛, 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 在黑暗中, 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 无论中外, 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 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 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 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 喜庆, 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 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

(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3.作者简介三、整体把握, 感知课文:1. 自由朗读: 读懂大意。

. 目的寻读: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 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 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 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 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 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 揣摩感悟:1、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 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 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

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 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 突出蜡烛、烛光。

感人的原因: 环境危险, 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 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蜡烛初中教案

蜡烛初中教案

蜡烛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用途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观察蜡烛,注意蜡烛的外观、气味、燃烧情况等。

2. 学生描述蜡烛的特点,教师指导。

四、制作蜡烛(10分钟)1. 教师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观看。

2.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教师指导。

五、文学创作(10分钟)1. 学生以蜡烛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蜡烛》,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和用途。

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制作蜡烛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文学创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蜡烛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

在文学创作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二语文教案:用《蜡烛》教孩子如何感悟文学

初二语文教案:用《蜡烛》教孩子如何感悟文学

初二语文教案:用《蜡烛》教孩子如何感悟文学教孩子如何感悟文学文学是人类认识生命、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以形式美、真理美、情感美等多重美的艺术形态,引领人们进入另外一个更美丽的世界。

而如何使孩子们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懂得如何感悟文学中的内涵,则是语文教师着重面对的问题之一。

本篇文章将从一位大师作者的经典作品《蜡烛》入手,详细阐述具体的语文教案,并就如何感悟文学,引导学生走向真正的读书之路。

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案设计《蜡烛》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根小蜡烛的人生经历,经过一系列曲折的经历,最终用自己的短暂生命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希望的故事。

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阅读《蜡烛》和相关典籍的学习,掌握文学名词、感悟文学中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文学名词:隐喻、象征、对照、意境、意象等。

2)理解情节、人物性格、主旨等。

3)探究莫泊桑“人类孤独”的主题思想。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精妙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从中领悟到文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学情感,促进学生正确对待文学,心灵得到升华。

2)培养学生对他人关爱的勇气和感动的力量,学会孝顺和友爱的情感。

2.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探究文学中的人文情怀和主题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的内涵。

在教学中,要留意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象征意义,了解蜡烛的生死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意图,以此来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3.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分析、感悟、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文学中的人文情怀和主题思想。

二、教学过程1.兴趣情境设计在课堂前,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对于文学、读书的看法,加深他们对文学的理解,激发阅读兴趣。

为学生创造一个浓郁的文学氛围,让学生感到对文学有所期待。

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小说,《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书都可以。

初中语文 蜡烛 教案

初中语文 蜡烛 教案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相关材料。

2. 蜡烛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和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蜡烛》,学生跟随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蜡烛的描述,如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蜡烛实物或图片,注意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细节。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想象与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支蜡烛,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经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温暖、希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蜡烛》语文教案

《蜡烛》语文教案

《蜡烛》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蜡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蜡烛》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 课文中句式和表达方式的分析与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蜡烛》的阅读与理解,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课文中句式和表达方式的分析与运用。

2. 教学难点:课文中句式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采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介课文《蜡烛》。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

(3)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讲解课文内容。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2.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作业。

(2)学生合作学习,分析课文中句式和表达方式。

(3)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讲解课文内容。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3. 第三课时:(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作业。

(2)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3)学生互相交流、评改作文。

(4)教师点评作文,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4. 第四课时:(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作业。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李商隐-无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李商隐-巴山夜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杜牧-赠别其二)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歌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

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梳理故事情节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四)精读课文,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教案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1.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1.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1.3课文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教学难点2.1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2.2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蜡烛》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1.2学生分享对蜡烛的印象和感受。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

3.生字词学习3.1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理解词义。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2.1对比修辞:课文中的对比手法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4.2.2象征手法:课文中的蜡烛象征了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4.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课文拓展5.1教师提供相关文学作品,让学生比较分析。

5.2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6.作业布置6.2学生选取一个生活中的事物,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反思1.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关注学生的朗读表现。

2.教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

4.教师是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教师是否有效地进行作业布置,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课上进行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教案内容预览:3 蜡烛西蒙诺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领会本文真诚感人的言语。

(二)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让先生领会寻求和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预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工夫: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记得有一篇课外浏览: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据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一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全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誉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宗旨:一首赞誉诗。

一曲颂歌。

赞誉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役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情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风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埋葬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甚么特殊的意味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役情谊的意味。

5.最初两句话是甚么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类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类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抽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血海深仇,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兵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非常沉痛,她向烈士奉献本人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兵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临危不惧,她进入了一种无私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蜡烛》八年级语文教案

《蜡烛》八年级语文教案

《蜡烛》八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蜡烛》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词语。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细节描写。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和尊重。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亲情的力量。

学习细节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情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提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你们是如何感受到亲情的?2.自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哪些亲情故事?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亲情的?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亲情故事。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4.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母亲、女儿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对亲情的珍视等。

5.写作练习让学生以“亲情的力量”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

学生分享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2.预习下一课《背影》,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蜡烛》,让学生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生活中的细节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布置,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亲情,学会感恩和珍惜。

1.导入新课以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提问: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你们是如何感受到亲情的?2.自读课文课文讲述了哪些亲情故事?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亲情的?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读感受,讨论课文中的亲情故事。

第3课《蜡烛》教案(1课时)

第3课《蜡烛》教案(1课时)
四、结合文章练习二,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
五、质疑研讨
你对文中的哪些内容还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拓展阅读
介绍类似文章,如《勇气》、《生死攸关的烛光》进行比较阅读。
作业
预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板书设计
蜡烛:红军的生命之光
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南斯拉夫人民的哀思
教学反思
揣摩老妇人的心理时对学生的回答没能做出适当的点评,学生的思路比较窄,教师没能适时点拨,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刻。
启发式教学、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一、导入
由“蜡烛”可以联想到的诗句和歌曲及其寓意导入本课。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蜡烛的寓意
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探究: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几处?课文那一句话意味深长?
第5课时
学科
语文
备课教师
授课时间
第1周9月7日
教学内容
3、蜡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找出文中对蜡烛的描写后反复朗读,体会寓意。
明确后进一步启发引导: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意思?再让学生思考讨论。

创意教案:《蜡烛》的创新课堂教学方案

创意教案:《蜡烛》的创新课堂教学方案

《蜡烛》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散文,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

本文将提供一个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散文,培养其生活态度和人文精神。

一、教学目标1.了解《蜡烛》中的文化背景和主题,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通过朗读和分析文本,深入理解散文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价值观;3.通过课堂讨论和个人撰写,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4.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家国情怀,树立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通过简单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引导学生对散文《蜡烛》产生兴趣。

如:《蜡烛》是清代著名诗人周汝昌所作,讲述了一个蜡烛的生命历程,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价值观。

2.朗读和感受(20分钟)老师鼓励学生轮流朗读全文,并在读完之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意境和气质。

3.文本分析(30分钟)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如开篇作者是如何运用夸张手法来引起读者对蜡烛的关注;如何借用物理规律来表现蜡烛的生命历程。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了解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同时也可以学到相关的物理知识。

4.思辨与探索(30分钟)通过对文章的初步了解,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开展思辨活动,探讨散文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价值观。

如:“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句话如何联系到散文的主题并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应用?5.个人撰写(30分钟)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文章的某个片段或整体写作进行个人思考和撰写。

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文章中的主旨和场景,进行续写或改写。

镜头构造、人物塑造等内容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探索。

6.展示与分享(20分钟)在教学结束前,可以给予学生展示和分享的机会,让同学们从其他人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通过分享和交流,共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手段1.多媒体互动展示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或APP,展示文章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和好奇心。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

《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蜡烛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蜡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蜡烛的优美意境。

(2)介绍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使学生对蜡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以及学生对蜡烛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蜡烛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蜡烛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

(2)分享学生创作的散文,点评学生的创作成果。

5. 课后作业:(1)背诵《蜡烛》。

(2)完成散文创作作业,提交给老师批改。

蜡烛语文教案设计

蜡烛语文教案设计

蜡烛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认识蜡烛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基本知识,如形状、材质、用途等。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蜡烛的形状和材质。

2. 蜡烛的用途。

教学难点:1. 描述蜡烛的特点。

2. 表达自己对蜡烛的看法。

教学准备:1. 准备不同形状和材质的蜡烛作为教具。

2. 准备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引导他们注意蜡烛的形状、材质和用途。

2. 讲解蜡烛的基本知识:在黑板上展示蜡烛的形状、材质和用途,用粉笔进行讲解。

3. 学生观察和描述: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蜡烛,并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点。

4. 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蜡烛的看法。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在家里观察蜡烛,并用语言描述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1. 学生对蜡烛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学生在观察和描述蜡烛时的表现。

第二章:蜡烛的制作过程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制作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蜡烛的制作过程。

2. 动手制作蜡烛。

教学难点:1. 准确描述蜡烛的制作过程。

2. 安全操作。

教学准备:1. 准备蜡烛制作材料:蜡、火柴、杯子等。

2. 准备安全手套和防护眼镜。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他们思考蜡烛的制作过程。

2. 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在黑板上展示蜡烛的制作过程,并用粉笔进行讲解。

3. 动手制作蜡烛:让学生分组进行蜡烛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观察和描述: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蜡烛,并用语言描述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作业布置:1. 让学生在家里尝试制作蜡烛,并记录制作过程中的体会。

教学反思:1. 学生对蜡烛制作过程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在动手制作蜡烛时的表现。

第三章:蜡烛的用途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不同用途。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蜡烛的不同用途。

2. 描述蜡烛的用途。

教学难点:1. 表达自己对蜡烛用途的看法。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范文

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蜡烛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蜡烛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查找生字词,并记录下来。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的大意和收获。

2. 学生写一篇关于蜡烛的作文,锻炼写作能力。

3.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思路、语言表达和创意发挥。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蜡烛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蜡烛语文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课文内容。

3、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反复的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辨字形,读准字音
烧灼()拂晓()腋窝()匍匐()瓦砾()
地窖()颤巍巍()迫击炮()明晃晃()
覆()舀()揣()
2、解释词语:
(1)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竭:尽。

(3)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4)肃穆:严肃而恭敬。

(5)匍匐:爬行。

(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7)永垂不朽:精神等永远流传,不可磨灭。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⑴导入:许多古诗文中以蜡烛为题抒发感情,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⑵板书课题,简介作者: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⑶检查预习情况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⑵学生交流。

提示:这是一篇通讯,阅读时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3.细读课文,发现问题
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提示: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4.这些反复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找出交流,讨论其作用
①对“炮火”的11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5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5.语言实践
文中有哪些片段令你感动?请为同学们朗读出来,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6.布置作业: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他们谈论是什么?请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15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