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df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源起及其理论景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哲学理论都陷入偏激的争执和论战之中,各种理论群体和流派杂色纷呈,各种文化(艺术、文学、美学、哲学等)倾向更迭汰变。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露出自己的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后现代主义的迅速崛起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也标示出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承续”的逻辑必然性。

因此,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文化发展和精神流向的内在轨迹。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一发展轨迹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成为整个文化逆转问题的焦点。

这个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后现代主义源起的时间及其分期;二是后现代主义究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还是现代主义的继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现代主义在西方文化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30年代以后,它的内部诸多流派的松散组合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发难和颠覆,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发生发展起来,它一出现,立即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后现代主义绝非如有人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潮。

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

由这个高度去看文艺思潮,才会有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才会使其内在精神逻辑呈现出来。

进一步说,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利奥塔德)。

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规范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生命的意义和本文的深度同时消失,消费意识的渗透使自然与人类意识这两个领域日益商品化。

文化理论学术观点:“理论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

文化理论学术观点:“理论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

文化理论学术观点:“理论之后”的理论与文学理论阎嘉一英国学者特里•伊格尔顿在其近著《理论之后》中认为,今天的文学理论正处在“理论高峰”之后。

伊格尔顿所说的“理论高峰”,是指大约从1965年到1980年的15年间,一些西方思想家所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或理念。

如果要罗列这些理论家的名录,包括了一大批为我们所熟悉的名字:雷蒙德•威廉斯、路西•伊里加雷、皮埃尔•布尔迪厄、朱莉娅•克里斯蒂娃、雅克•德里达、于尔根•哈贝马斯、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爱德华•萨义德、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路易•阿尔都塞、雅克•拉康。

在伊格尔顿看来,理论意味着对引导我们的各种理论设想和假设进行理性的系统反思,上述理论家正是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如今,我们似乎还生活在他们的各种理论的阴影之中,其后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对这些理论家的洞见有了日益丰富的理解,对他们的原创性理论加以运用、发展并进行了批判;另一方面是人们在某些方面偏离了他们所提出的理论,试图在新时代到来之时寻找到新的思想方向。

可是,伊格尔顿认为,我们目前尚未寻找到理论的新方向,尽管时代和语境早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我们却只能暂且仰仗“理论高峰”的那些大师们的鼻息。

这些基本判断和预言,显然出自他对理论自身的性质与使命、剧烈变化着的国际语境、如何实现对理论的超越等重要问题的某些深刻的洞察和焦虑。

他所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索。

首先,我们需要对“理论”及“文学理论”术语的意涵进行一番反思。

威廉斯认为,源于希腊语“theoria”的“理论”这个词语,原本是指沉思、景象、心里的想法等。

[1]可对“理论”的另一种理解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即“理论”是指“俯察直观到的流动外表背后稳定不变之真相的方式。

因而,理论与‘存在’、同一性和可认知性优越于‘生成’的特权相联系。

”正如德勒兹认为的,理论知识将生命在时间中的流动固定下来并使之空间化了。

[2]这里存在一个基本的悖论:通常所说的理论,要洞悉现象背后的某种固定不变的真相、本质,将其固定下来;而现象界却始终处于不断的流变和生成之中。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批判泰勒课程模式是现代主义封闭课程体系的产物和典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标准(4R):1.丰富性(Richness)丰富性这个术语与课程的深度、课程作为意义的载体有关,还与课程的多种可能性或解释有关。

多尔认为,学校中传授的主要学术性学科都有它们终身的历史背景、基本词汇和最终词汇,因此每门学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丰富性。

如社会学科包括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主要通过对话和协商的方式。

这种丰富性能创造各种领域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因而它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2.循环性(Recursion)循环性这种特征是很重要的。

因为一种内容丰富而复杂的课程,往往需要通过再回头思考它,往往需要再提供各种机会才能掌握。

循环性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重复迥然不同。

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僵化的业绩,其框架是封闭式的;而循环性是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

3.关联性(Relation)关联性对于一个在后现代时期中起改造作用的课程是有重要意义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面,称它为教育上的关联。

它强调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在课程结构上也要强调其中的关系。

二是文化方面的关系。

有关文化的和宇宙论的关系,虽然在课程之外,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4、严密性(Rigor)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

它的作用在于使改变了的课程避免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的怪圈。

严密性与通常理解的意思有别,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

严密性在这里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课程观及其启示韩云洁张海峰(四川汶川阿坝师专基础教育系;重庆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强烈地冲击着教育领域。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最终版本)精要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最终版本)精要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析———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冯慧玲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肥230601摘要:杰姆逊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分期的基础上,运用总体性的手法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作为一个时代的智者,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杰姆逊文化分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研究方法局限性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并以后现代主义理论著称。

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等。

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用总体性的思路阐释后现代社会尤其是其文化现象,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后现代文化理论。

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为蓝本,对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杰姆逊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分期根据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期的相关论述,杰姆逊创作了自己的“文化分期论”。

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的引言中,他给资本主义国家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垄断资本帝国主义阶段;第三个阶段可概括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然后,他认为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他在文中写到,“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义的,……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1]在该书的第五章中他对于三阶段的划分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而言,我们应该将其视为社会的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风格,而非只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因为它们反应了那个时代背后的文化逻辑; 第二,在三阶段中,由于人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有着各自对应的心理结构,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人的性质和特征也会相应地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第三点中,杰姆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实际是一种“断裂”,而非现代主义的继续。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解读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解读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完整的 、 全面的文化逻辑体系” 。尽管此处 只是对现代主义的 信认为现实主义 、现代 主义与后现代主 义三种文化 现象不但
现代主义。 具体来说 ,现实主义 ” “ 相对于“ 市场资本主义” “ ,现 意符放在同等重要 的地位上 , 组成 了一个完整的语言结构 : 参 符是与语 言相对应 的客观事物 , 指符是语音和形象 , 意符是 内 涵意义。 具体到文艺作品的分 析 , 可以将参符理解为艺术 品所
摘 要 : 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 , 众 多论说后现代主义的理论 中独树 一帜。整 个模式 以马 詹 在 克思主义历 史观为理论基础 , 以符号 系统的模式为结构 , 以颠倒 的顺序具体论述 了后现代主义、 现代 主 义 、 实主义的文化特征。詹明信的资本主义文化分期理论给后现代 文化批评提供 了一种有益的思考 现
二、 以符号 系统的模式为结构范例 索绪尔 的语 言体 系包括参符 、 指符 、 意符 个 部分 , 而 然
索绪 尔 因为 参 符 与语 言 学关 系不 大 而 将 其 弃 之 不 论 。詹 明信

以马 克 思 主 义历 史 观 为 理论 基 础
针对现实主义 、 现代主义 、 现代 主义的划分 , 明信首 后 詹 先否定了一种普遍的看法 ,即认为现代 主义只是一种风格或 者技巧 , 作家可以任意取舍 。 紧接着就针锋相对的提出了 自己 的论点 , 现代 主义是 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 自身是一个 即“ 它 界定 , 但实际上它也适用于对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 。 因此他在坚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 的唯物史 观的前提下 , 将资本 主义的文化分 期建立 在了资本 主义历史分期 的基 础 上, 从文化的层面将资本主义划分为现实主义 、 现代主义与后 代主义” g, 垄断资本主 义”而 “  ̄ x 于“ l , 后现代主义” 相对于“ 跨 国资本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 或“ 。在建构 自己的模式之前 , 詹 明信 花费 了大量篇 幅对德路兹和瓜塔里 的历史模式进 行了解 说, 又明确的说明 自己不打算采用这一模式。 看似矛盾实则是

启蒙运动与人的异化——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有感

启蒙运动与人的异化——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有感

神 秘 性 使 人 感 到 自 己 的渺 小 , 意 识 到 自 己的 真 正 地
位 。 一 切 人 类 世 界 或 自然 界 存 在 的 现 象 都 在 科 学 的
显 微 镜 下 脉 络 清 楚 , 象 成 为 真 真 切 切 的 假 象 , 切 现 一
都 在 摒 弃 感 官 知 觉 之 后 走 向量 化 走 向数 字 化 走 向物
在 启 蒙 运 动 H- 的 宗 教 改 革 清 教 徒 的 教 义 吊 销 了 此 1代 ,
启蒙运 动之后 , 苏的理性 实际上是 不完 整 的。 复
那 种 个 人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是 自我 世 界 的 中 心 的 时 代 已
生 的 幸 福 , 也 使 人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觉 悟 到 追 求 与 主 的 同 在 是 一 种 徒 劳 ,从 而 给 人 类 在 神 的 面 前 一 种 深 深 的 挫 败 感 ,无 论 你 怎样 努 力 上 帝 的 恩 惠 与 救 赎 是 遥
第l 卷第 4 期
Vo .1 , 1 No. 4
长 安 学 刊
CHANG’ AN c e c ro i a S in ePe i d c l
21 00年 l 2月
De .,2 0 c 01
启蒙运动与人的异化 读《 后现代iX与文化Fra bibliotek论》 _ 有感
樊 高 峰
( 陕西师 范大 学, 陕西西安 70 6 ) 1 02
摘 要: 宗教改革 以及科技革命 改变了历史 , 人类开始 了自己未知的精神空 白, 个人 中心逐渐成为谎言与欲
望, 人的独立性与 自主性被 吊销 了, 人类精神 肉体 异化的历程开始 了, 笔者在 文中浅显叙述 了自己的一些关于启

文学概论pdf

文学概论pdf

文论十讲提纲文学概论一、文学的定义与特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文字、语言和语境的运用,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经验。

它以文字为媒介,以作品的形式存在于时间与空间之中。

文学的特性包括审美性、形象性、情感性和象征性等。

二、文学作品的构成元素文学作品由主题、情节、角色、语言、结构和背景等元素构成。

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思想;情节是角色行动的发展过程;角色是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段;结构是作品的布局;背景是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环境。

三、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包括修辞、句式、意象和表现手法等。

文学流派则是特定时期内一批作家的集体风格或特色。

常见的文学流派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四、文学创作过程与技巧文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构思、立意、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写作和修改等阶段。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各种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和反讽等,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五、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包括对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和风格等方面的研究。

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的本质、功能和规律的学科,它为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文学作品与文化背景文学作品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和感情。

七、文学的功能与影响文学具有审美教育、思想启迪和情感熏陶等功能。

它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同时,文学作品还能传承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

八、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现代的小说、诗歌和戏剧,文学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时,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和融合。

九、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和电影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现代主义文化的比较——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
识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现实主义 阶段文化 注重写实 , 代主义 文化 现 的基本特征是平面感 、 变形 , 到了后现代 主义 , 而 这~ 阶段 的文化无 中 界, 即后现代 主义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对 传统理 念的反 叛—— 以四种深 度模式 的 消 失 为 标 志


在建筑领域 , 8 于 0年代迅速地伸 展到知 识界 、 化界和艺 术界。在这 文 里, 后现代主义成为了和启蒙时代决裂 以及对现代性 批判的代名词。3 l ] 建筑艺术的批评家查尔斯 ・ 杰克斯 ( hr s ek ) 《 C a e J s 在 后现 代建筑 学》 i n
隐 含 的意 义 , 种 思 维模 式 , 后 现 代 主 义 文 化 里 被 完 全 抛 弃 了 。 只 注 这 在
后现代主义 ps oe s e 潮流 出现在 6 ( o m dmi ) t m o年代 , 是对 现代主义条 重表面现象 , 不去追 求隐藏在 表 象之 下 的蕴意 , 也没 有必要 去追 寻什 件 ( odt nm d mie 的一种反映 。 cn io oe s ) i t 么, 后现代主义文化 的思维模式彻底否定了传统的思维模 式 , 种思维 这 三 、 现 代 主 义 与现 代 主 义 之 比较 后 的转换是以四种深度模 式的消失为标志的。 1 主 体 性 消 失— — 平 面 感 、 历 史化 、 中心 、 去 无 最早的~种深度模 式是黑 格尔或马 克思的辩 证法 , 证法认 为现 辩 现代主义绘画中突 出的 特征是变形 , 彻底抛 弃了传 统绘画 中近大 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 , 现象不 一定等于 本质 , 本质 未必就 是现象 , 需要 远小的透视关 系, 使艺术描绘更加平面化 , 在某种意义上没有 了传统 油 透过现象 , 去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而且 , 这种模式认为 社会生 画内容 的 真实感 ” 传统素描 的透视法尽量使形象逼真 , : 是对世 界的模 活、 历史的现象背后都有~种内在规律和 内在本质 , 即所呈现的未 必就 仿 , 而现代 主义绘 画的平面感较强 , 失去了形象与客观事物对应 的真实 是所要表达的 , 我们应该根 据现象去窥视 本质 。而 当今的理 论家们 不 性。如塞尚的作品《 红椅上的塞尚夫人 》 就好像是用剪 纸顺序贴成 的 , 讨论什么深度模式 , 只注重事件表 面、 人们的实践行为和作 品本身 。 第二种深度模式就是弗洛伊德 提出的关 于 对理性 的压抑和传统的束缚 , 术上 不满足于客观事物 的再现 , 艺 而着重于内心 的自我表现 , 所以西方现实社会 的种种矛盾和 弊端 , 画 在 L 心, 无深度 , 更加反权威与平面化。现代主义文化 与后现代主义文 化都 家的作品中也产生 了直接 的反映或折 射。2现代 派美术起源 于法 国后 体现了对前~个阶段传统理念的反叛 , 随着艺 术与经 济相结合 , 术充 印象主义 画家塞尚 、 艺 高更和荷兰画家凡 ・ 。 高 分进入商品生产世 界 , 现代 主义 文化 没落 了, 出现 了一种 新的艺 术世 后现代主义 一词正式启用 大约是在六 十年代中期 , 首先出现 它

后现代主义和历史认识理论_于沛

后现代主义和历史认识理论_于沛

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笔 谈·当代史学思潮与流派系列反思·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櫳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编者按:当代史学新思潮、新学派风起云涌,既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学术自觉的推动,也有国际学术协作团队的努力。

这一波新史学潮流的出现,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断得到推介,但并未形成清晰的画面,个中原因恐怕还在于对话与交锋不够,互动太少,因此不免自说自话。

新说的创见如不能内化为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自觉,其影响也就日渐减于无形。

有感于中国学界学术反思之不足,本刊特组织相关学者,趁各种新兴思潮、流派有一定经验和实证研究基础但尚在成长之际,截断众流,形成代际,对其聚集,着重反思,推动中国学界的反思与前瞻,推动中国史学之知识创建汇入人类整体知识洪流。

系列反思第三辑以“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为主题,邀请多位专家就有关问题发表高论,期望以此引导学界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对当下史学研究的影响,增强中国学者的学术辨别能力,准确把握当前中国史学的发展方向。

后现代主义和历史认识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于 沛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今天虽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但要概括回答“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仍是一件难事。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70年代末、80年代初,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J.F.利奥塔(J.F.Lyotard)等,将西方后现代文化形式的讨论上升到具有广泛意义的哲学高度。

他们在批判现代主义(modernism)的基础上形成后现代主义哲学,扩大了后现代主义的传播。

20世纪90年代初,已可清楚地看到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史学界的影响。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1.主体消失。

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

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

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

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

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排除几个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定义。

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

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

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

必备文学常识pdf

必备文学常识pdf

必备文学常识一、文学流派与思潮1.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典雅,推崇古希腊和罗马文学。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莫里哀、英国的莎士比亚等。

2.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欧洲的文学思潮,强调表现个人情感和理想,积极追寻理想世界。

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拜伦、法国的雨果等。

3.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中叶欧洲的文学思潮,强调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托尔斯泰等。

4.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欧洲的文学思潮,强调表现个人内心世界和现代社会的荒诞性,追求语言创新和形式自由。

代表作家有美国的奥尼尔、法国的贝克特等。

5.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文学思潮,强调打破传统观念和既定规范,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代表作家有美国的约翰·霍洛韦尔、法国的雅克·德里达等。

二、文学体裁与形式1.小说小说是以长篇或短篇的形式,通过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主要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百年孤独》等。

2.诗歌诗歌是运用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鲜明的节奏表现情感和意象的一种文学体裁。

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代表作品有《诗经》、《唐诗三百首》、《普希金诗选》等。

3.戏剧戏剧是通过舞台表演形式,运用对话、动作、音乐等手段表现生活故事的一种文学体裁。

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代表作品有《哈姆雷特》、《雷雨》、《茶馆》等。

4.散文散文是不拘形式地表现作者的思想、见闻和感受的一种文学体裁。

可分为随笔、游记、杂文等,代表作品有《背影》、《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

5.影视文学影视文学是适应影视拍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

包括电影剧本、电视剧本等,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琅琊榜》等。

三、文学名家与作品1.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及其作品(1)屈原:楚辞《离骚》;(2)司马迁:《史记》;(3)李白:唐诗《将进酒》;(4)杜甫:唐诗《登高》;(5)曹雪芹:《红楼梦》;(6)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pdf

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pdf

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文学理论教程》是一本系统介绍文学理论的入门教材,已经出版了第5版。

本书主要介绍了文学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主要流派,内容详实全面,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文学理论的本质和意义。

本书首先介绍了文学理论的起源,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诗学、修辞学开始,一直到现代文学理论的兴起。

其中,本书特别强调了近代文学理论在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与变革。

通过对文学理论发展历程的介绍,使读者对文学理论有一个更为细致的了解。

本书其次介绍了主要文学理论流派的理论基础、代表性思想和作品分析。

这些流派包括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等等。

作者系统介绍了这些流派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让读者对不同流派的文学理论有所理解。

在介绍各种流派的文学理论时,本书对于文学批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如故事结构和叙事理论、诗学和修辞学、解构主义和读者响应理论等等。

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文学批评视角与技术体系,对于文学爱好者和文学专业学生而言,都是非常珍贵的学习资料。

最后,本书对于如何进行文学批评进行了阐述。

作者强调了文学批评的重要性,认为文学批评是使文学发展而不陷入停滞的关键。

同时,本书也介绍了文学批评的一些工具和方法,包括文学评议会、评价标准、评价的不同角度等等。

这些方法和工具有助于读者学会如何进行文学批评和鉴定,对于提升文学理论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说,《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是一本非常良心的文学理论入门教材。

其跨越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对于文学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流派的讲解都非常详实全面。

同时,作者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文学批评的方法和工具,让读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实际运用到文学实践中。

对于文学爱好者和文学专业学生,尤其是初学者而言,本书都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心理逻辑阐释——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心理逻辑阐释——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九七年第五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心理逻辑阐释——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佟 立 弗・杰姆逊(Fredr ic Jameso n1934- )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新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近年来,他致力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arx ism and Form)、《大众文化中的物化与乌托邦》(Reification and U to pia in Mass Culture)、《政治无意识》(T he Po litical Unconscious)、《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Postmodern-ism and Co nsum er Society)、《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Postmo 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 ic of Late Capitalism)。

在这些著作中,杰姆逊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分析,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盛誉,其中他所建构的后现代文化心理逻辑——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等理论,引起了西方哲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领域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广泛而深入的论争。

本文从哲学文化视角,通过对杰姆逊文化理论的阐释与评价,管窥当代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1.深度消失 “深度消失”又称“平面感”,也称“削平阐释深度模式”。

杰姆逊把它看作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的首要特征之一。

所谓“深度消失”是指后现代主义力图推翻前现代、现代一切主张探究“深层意义”的思维逻辑模式。

从哲学上讲,后现代主义试图消除现象(phenomenon)与本质(essence)、表层(surface)与深层(depth)、真实(truth)与非真实(truthlessness)、能指(sig 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对立关系阐释模式。

中现代主义:摇摆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文艺理论动向之一

中现代主义:摇摆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后现代主义之后的西方文艺理论动向之一


中现 代主 义概 述
需要坐在那里看一周电视——便会发现几乎看不 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子了。 ” 然而, 尽管后现代主义正渐成往事 , 也尽管早
收稿 日期 : 1 - . 2 1 91 0 0 4
中现代主义是由两位来 自荷兰的青年学者在 最 近几年 提 出来 的 , 他们 分 别 是 提 莫休 斯 ・ 牟 佛 伦 ( i ohu em ue ) Tm tesV r e l 和罗 宾 ・ ・ ・ 克 n 凡 登 埃 ( oi vndnA kr 。前者 于英 国雷 丁 大学 获 R b a e ke) n 得影 视艺 术学 博 士学 位 , 现在 是 荷 兰 内梅 亨 大 学 文化研究系讲师; 后者于荷兰鹿特丹大学获得哲 学博士学位 , 现任教于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 , 同 时兼任 T O信 息与通讯技术 中心研究员。二者 N 近年来一直合作致力于研究新世纪的西方社会文 化走势。他们 发 表 在瑞 典 期 刊 《 美学 与 文化 》
( oi c ne) S c: 摇摆在现代 与后现代之 间
— —
后 现 代 主 义 之 后 的西 方 文 艺理 论 动 向之 一
陈后 亮
( 山东财经大学 外 国语 学院 , 山东 济南 2 0 1 ) 50 4

要 : 19 代 以 降 , 现代 主 义研 究 渐趋 衰 落 , 自 9 0年 后 多种 新 理 论 陆 续 出现 , 然 占据 后 现 代 主 义腾 出 的 悄
理论舞 台。荷 兰学者佛牟伦和埃克提 出的 中现代主义是这种 最新动 向的代表 之一。基 于对 当前艺术发展 的 密切观察 , 两位论 者认 为兼顾 关学和伦理 学考虑 的 中现代主 义正成为文化 主导范式 。中现代主义既没有像现 代主义 那样 的在认识论上的偏执 , 没有像后现代 主义那样 的在本体论 上的虚无 , 也 而是摇摆在 现代和后现代

何谓“文化理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何谓“文化理论”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

何谓 文化理论 :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李厚羿ʌ内容提要ɔ文化概念一直存在多义杂糅㊁歧义丛生的现象,而文化理论则是以文化概念为轴心,并以理论形态呈现的针对纷繁多元文化问题论述的总称㊂在现代语境中,西方文化理论作为一套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话语登上了历史舞台,它被看作延续政治斗争的另一种手段㊂当前,马克思主义需要吸收借鉴西方文化理论的跨学科特征㊁多元化方法与批判性价值,并且在与后现代主义的交锋中更加鲜明地将其内在关于文化发展㊁社会变革㊁人类解放㊁历史进步等方面的宝贵理论品质彰显出来,以应对各种文化思潮的挑战㊂ʌ关键词ɔ文化 文化理论 资本主义批判 后现代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化概念而言,一直未曾有过普遍一致的定义,但成为当前人文社科领域内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㊂事实上,以文化作为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困难并不在于考察具体文化的现代实证方法和科技手段的先进或落后,而在于文化概念本身界定的模糊不清,从而导致了文化研究的各种交融混杂的局面㊂究其原因,文化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过度地泛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心理范畴相关前沿问题研究“(16CZX01)阶段性成果㊂李厚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㊂******化使用,从而导致了其内涵和外延的严重游离,界定的模糊化正好适应了日常生活用语随意和失范的特点,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后果是后人的一切对文化进行整体性理论研究的努力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不严谨(甚至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和不周全(只是揭示出了部分属性)的遗憾㊂雷蒙德㊃威廉斯认为 文化是英语语言中最复杂的两三个词之一 因为现在有相当多个截然不同的知识领域和思想体系,都把它当作重要的概念 ①,正因此,我们在使用文化概念时,往往探讨的不是文化的整体或者文化本身,而是潜意识地预设了文化的局部或有限的使用范围,而这一点我们并不一定知觉,这种不知觉导致了一系列的错误㊂例如, 文化哲学 被使用的次数很多,其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㊂在研究者看来,文化哲学与理性哲学的区分上承滥觞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和理论二分的基础之上,在这里,文化被看作人的生活世界和生存方式等方面的内容,以此区分作为以数学㊁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关于外部自然世界的各种研究㊂这样的文化与理性区分没有问题,文化被限制在恰当的位置之中,然而,当文化哲学的作者又想对当下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做出说明时,却发现自己文化哲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并不能很好地包括它们,便提出了 理性文化 的内容②,这就不免自相矛盾了㊂事实上,他们没能将文化哲学的理论一以贯之,这正是文化概念的多变性造成的㊂同样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 政治㊁经济和文化 三个概念从逻辑划分的角度来看,三者的外延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使用没有问题,但如果作为一个纯粹的理论范畴来探讨,总不免使人感觉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㊂人们在谈 政治㊁经济和文化 三个概念的时候,就已经自觉地将三者做出了区分,但是人们同时又在使用着 行政文化 政治文化 生产文化 经济文化 等概念,这不免让人产生了混乱㊂另外,科学与文化,知识与文化,哲学与文化之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㊂这也引出了文化概念研究另一个问题,文化究竟在多大范围内使用较为合理,或者说与其对应的概念是什么?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成为日常语言中类似于 this that it 一样的指示代词,塞缪尔㊃亨廷顿认为 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 ③,这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文化如果只通过单①②③Raymond Williams,Keyword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pp.76-77.衣俊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8页㊂美 劳伦斯㊃哈里森㊁塞缪尔㊃亨廷顿:‘文化的重要作用 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的进步“,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第3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称或特称命题来解释,同样也无法推进文化理论的研究㊂所以,文化研究首要工作就是对文化概念发展历程的梳理和使用范围以及使用方式上的澄清㊂一 文化概念的历史辨析文化作为正式的研究对象被提到议事日程始于19世纪中后期,不少专家认为欧美学者热衷于学科划分和实证研究的学术传统导致了理解上的侧重性和专门性,如哲学㊁心理学㊁历史学㊁文学㊁语言学㊁社会学㊁人类学甚至生物学等都以自己的学科话语来界定文化概念㊂其实不光如此,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化概念而言,缺少在一种科学的范畴体系中获得整体性的把握,从而使其在理解层次上属于一种 前对象 的阶段①,从而使文化概念无法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㊂从概念的词源和发展历史来看,在英语的早期用法中, 文化 概念与对动物和农作物的 培育 (cultivation)以及宗教崇拜(cult)有关,culture一词从诞生开始,就标志着属人性质的生成㊂文化概念首先建立在与自然概念的区分基础之上㊂自然(physis)在古希腊语中意味着 产生㊁成长㊁涌现 ,凡是自身呈现都属于此㊂在最早的使用中,人和社会㊁生活和习惯㊁伦理和法律㊁灵魂和神等与日月星辰㊁山川草木㊁鸟兽鱼虫一样属于physis㊂而文化更接近于与physis相对的nomos这个概念㊂在‘法篇“中,柏拉图用 法 (nomos)的概念来区分 自然 (physis),表征着对人类伦理㊁道德㊁政治等人类活动成就的肯定;同样地,亚里士多德用 德性 (arete)来表达人类特有的活动及其价值;西塞罗(Cicero)在‘论至善和至恶“中用德性智慧来表达文化这个概念,将其视作塑造人性㊁获得知识的功能和过程;从16世纪开始, culture 一词使用频率提高,用来表征通过学习而增加人的智力和修养的过程, cultured 意味着告别了粗鄙无文开始变得有教养;进入18世纪,文化概念开始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表达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观点,文化被当作文明的同义语而使用㊂但是,不论是黑格尔的 自由历史观 ,还是兰克的 伟大民族论 ,在普遍的持有欧洲中心论调的理性主义学者眼中,文化(文明)是欧洲的专权,是人类理性① 苏 瓦维林㊁弗法诺夫:‘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化范畴“,雷永生㊁邱守娟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第29页㊂发展的成熟形态,而亚洲则不能被纳入真正文明的框架之中,处于不自由的历史阶段,而非洲更是蛮荒时期的典型,这种倾向也伴随着文化概念在这整个时期的发展㊂然而,随着浪漫主义在工业革命中的兴起,文化概念开始专指精神上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与物质基础结构上的变化区分开来㊂而伴随着19世纪晚期浪漫民族主义的发展,文化的含义也产生了变化,强调传统和日常生活也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㊂这一时期涌现的 民间文化 和 国家文化 就是这些变化的反映㊂沿袭着这种思路,20世纪的英国文化研究开始拒斥关于狭义的文化定义,反对利维斯的精英文化路线,倡导作为整体生活方式的文化观㊂文化的外延和内涵一直处在变动之中,构成了理论研究的巨大困难㊂雷蒙德㊃威廉斯将文化的概念所指称的对象归纳为三个方面㊂①首先文化指的是个人㊁集体或社会在知识㊁精神和审美上的发展,这是把文化界定在精神或意识活动的层面;其次是一系列知识与艺术行为及其产品(电影㊁艺术㊁戏剧),这是从文化的产品形态上的界定;第三个是指一个民族㊁集体或社会的生活方式㊁行为与信仰的总和,这是把整体性的生活方式都纳入文化概念之中㊂雷蒙德㊃威廉斯在他的文化理论著作中是渗透着浓厚的意图的,首要的就是对精英主义文化观的批判㊂第一和第二种文化的界定往往合并起来使用,指代的是高雅艺术和精英文化产品,这些艺术产品能让那些接触它们的人得到教育㊁启迪和进步㊂德语中的文化概念(Kultur)也带有这种含义,它大体上将文化与文明,以及个人或整体的道德进步等同了起来,具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精英主义倾向,目的在于确立精英文化及其产品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而文化的第三种界定则是以威廉斯为代表的伯明翰学派的重要理论贡献,通过整体性生活方式的文化界定来实现使工人阶级文化觉醒的政治抱负的理论奠基,这种理论界定也开始了后世关于文化权利㊁文化资源等领域斗争和批判的序幕㊂从文化的界定方式上来看,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概念做出了最为全面的总结,他们列出了文化数百种定义之后,总结出了六种关于文化的界定方式㊂②第一种是描述性定义,这种定义方式认为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构成社会生活的总和㊂在这种方式下,文化被看作各个①②Raymond Williams,Keywords,p.80.A.L.Krober and Klyde Kluc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Cambridge:MA.Peadody Museum,1952,p.43.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领域知识的全部内容,例如泰勒对文化的经典定义中,就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各种思想的内容(艺术㊁道德㊁法律),也有各种的活动的方式(风俗㊁习惯)㊂①第二种是历史性定义,通常将文化看作人类不断传承的历史遗产㊂例如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帕克和伯格斯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的各种遗产之总和,由于群体种族和社会特性的不同,这种遗产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㊂第三种是规范性定义,这类定义将文化在行为规则和价值观念的两种表述中展开㊂第四种是心理学定义,其强调文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让人们能够交流㊁沟通㊁学习或者满足各种情感的需求㊂第五种是结构性定义,这类定义认为文化是一种跟具体行为相区别的抽象概念㊂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对文化做出了 行为 与 行为结果 的区分㊂第六种是发生学定义,其着眼点在于文化产生的原因和方式㊂这类定义跟生物学无关,而是旨在表明文化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其持续存在则是世代相传的结果㊂通过对上述文化概念的考察,有以下几点结论㊂第一,文化概念在日常语言中泛滥和过度的使用,导致了理论研究过程中的混乱㊂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范围,甚至在同一个语境下也出现误用的局面,文化甚至成为一个指示性的代词㊂第二,文化研究者都从不同的层面,根据自身不同的理论背景以及研究目的进行研究㊂汤普森认为,文化就是 一个大杂烩式的术语,将如此之多的行为和属性塞进一个包裹中,势必混淆或者掩盖各种差异 ②,综观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较之于在最广泛和最宏大的意义上把握文化的意义,研究者更喜欢关注文化对象的实际的具体的内容㊂第三,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往往直接与人造产品联系在一起,没有深入分析产品背后的精神属性,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此结成的丰富的社会关系,也没有深入文化背后寻找人的真正本质㊂马克思从文化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劳动异化的背景下)出发来研究文化,通过人的自由感性丰富全面性来研究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从而开启了文化研究的新境界㊂第四,传统对文化往往是做静态的分析,停留在文化活动结果之上来规约文化,事实上,文化具有动态的㊁历史的㊁社会性㊁生成性和结构性的特征㊂①②Philip Smith,Cultural Theory:An Introduction,Hoboken: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1,p.8.E.P.Thompson,Customs in Commo,London:Merlin Press,1993,p.13.综上可见,至今为止,在众多的文化界定中,文化概念仍旧没有获得相对的统一㊂从广义和狭义来区分文化的概念㊂一般认为,广义的文化等同于人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这个是在最高意义上的理解,也是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无法完全涵盖的㊂郭湛教授将文化理解为 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 ,衣俊卿教授所理解的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 等,正是在这个层面上的使用㊂哲学教科书常常将广义文化界定为人类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㊂可以说,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区分,是在最宏观的层面,表征着一切属人的内容,是对 人工世界 人化自然 的高度概括;而狭义的文化则将范围缩小,主要指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以此来区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其对应的也只是广义文化中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这种活动由特定符号(语言㊁文字等)传达传导,是人类在实践中各种观念创造㊁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㊂从狭义文化概念的外延来看,文化包括风俗习惯㊁行为模式㊁道德风尚等社会心理层面的文化,政治法律思想㊁道德㊁艺术㊁宗教等思想层面的文化,以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层面的文化,三种层面统称为社会的意识体系㊂这是最为常见的划分方式,在现实历史发展中,各种不同形式因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㊁表现方式㊁反映特征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且各个意识形式之间相互补充㊁相互渗透,形式上相互交叉㊁相互为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㊁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意识形态体系㊂事实上,狭义的文化概念能够相对清晰地揭示出文化产生㊁发展的过程,并且通过与物质性活动的区分,能够充分体现人类精神性活动在人类各种实践活动中的地位㊁意义和价值㊂但是,狭义的文化观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容易将人类的精神性活动与物质性活动割裂开来,从而造成了将精神性活动夸大为独立自在㊁没有束缚㊁可以脱离其他类型的活动方式(特别是物质生产方式)而单独存在的活动㊂事实上,在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文化概念并没有获得一种严格且广泛的应用,文化概念主要指抽象精神上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与物质基础结构上的变化区分开来,特别是在之前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文化更是被理解为纯粹精神活动的范畴,例如赫尔德提出的 自由意志 思想㊁康德的 理智规律和人工创造 ,以及黑格尔的 绝对精神 发展史都是在精神范畴中对文化的理解㊂所以,马克思对文化的理解不能单一机械地去从其文献中做统计学意义上的梳理,而是要从其创立的基本理论精神中去寻找文化的位置㊂有学者试图将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联系起来,认为两者之间有可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以通约的内容,并且最终留下的是文化的精神特性, 一种文化一旦失去了它的精神特性,也便失去了它的文化意义 ①㊂这样的理解将文化中的精神性内容进一步强调出来,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无法在自己的理论解释模式中说明不同理解层次的文化是怎么被通约的㊂也就是说,关于精神特性具体是什么,怎么产生的,以及起作用的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地说清楚㊂在马克思这里,文化更多指的是狭义性的内容,也就是说马克思对文化的理解是聚焦在人的精神活动这个层面的㊂但与此同时,马克思随时将人的精神活动与物质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理解,并将两种活动的相互关系和地位,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发展变化作为文化理论考察的重要内容㊂二 作为理论形态的文化及其发展文化理论(cultural theory)是作为理论形态出现的关于文化问题论述的总称㊂ 理论 在‘社会科学大词典“中被界定为概念㊁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在‘牛津简明英语词典“中意为用来解释某事物的一种假设或者思想体系,特指以独立事实的普遍原则为基础的假设或思想体系㊂理论不仅仅是对经验世界的描述或者归纳,还包含着抽象的㊁系统而有条理的理解和模式,人们可以利用它来解释现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㊂文化理论跟文化概念一样没有普遍公认的界定,这是因为其本身 不是由严格规则和程序所支配的科学事物,事实上它们往往成为综合了不同主题和方法的多层话语 ②㊂从广义上来说,文化理论(cultural theory)脱胎于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研究(the study of culture),凡是以文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不论是来源于哪个思想派别,或者某一学科的理论或某一思想流派的理论一旦与文化问题结合起来,都被称为文化研究,所形成的理论都被称为文化理论,例如存在主义㊁结构主义㊁哲学解释学㊁弗洛伊德主义㊁语言学的符号学等,这些理论一旦与具体的文化问题结合起来就成为一种文化理论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文化理论可以追溯到17世纪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而文化理论发展的黄金时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这段时期,各种类型的文化研究融合了社会学理论㊁文化批判思想㊁历史学㊁哲学以及政①②胡海波㊁郭凤志:‘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第21页㊂英 丹尼㊃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1页㊂治学分析等领域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理论, 西方文化研究领域自此从单纯地解读文化概念的阶段进入了一个对文化进行理论阐述的阶段 ①㊂从狭义上来说,文化理论特指20世纪50年代的左派大众文化研究,主要是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为源头的文化研究㊂该中心于1964年成立,第一任主任是霍格特,该研究中心还包括极负盛名的雷蒙德㊃威廉斯以及爱德华㊃汤普森㊁霍尔等人, 文化与社会 激进主义 文化主义 一时成为该中心的标签㊂由伯明翰学派开创的研究方式至今仍保持着理论热度,成为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方法㊂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政治性和批判性,即通过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切入,分析批判这些现象背后文化的生产关系㊁制度和机制等,以及这些社会关系㊁社会意义和社会权力不平等的生产与再生产㊂事实上,广义的文化理论为狭义的文化理论或者说英国的文化研究提供了理论来源和思想武器,后者是文化理论的 具体应用和批判阶段 ②㊂事实上,英国的文化研究在其早期,从欧洲大陆和美国发展起来的很多理论思想流派中借鉴了很多东西,特别是从法兰克福学派㊁结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那里汲取了批判话语㊂关于文化理论,霍尔总结道: 文化理论具有多重话语,它有许多不同的历史㊂它是一个种种形态的完整体,在过去它有自己不同的发展和时机 文化理论总是一系列变动不居的形态 文化理论有许多发展轨迹,很多人过去和现在都有不同的理论立场,他们都处在争论之中㊂ ③就理论背景来看,西方文化理论主要源自现实政治问题的驱动,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理论作为一套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话语登上历史舞台㊂文化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源于二战以后西方社会形势的扭转㊂民权运动㊁学生运动㊁民族解放运动㊁反战反核运动㊁妇女运动的风起云涌,大众传媒㊁通俗文化㊁亚文化㊁青年崇拜等作为社会力量的崛起,以及社会等级制度㊁传统道德观念的摇摇欲坠,都是文化理论得以兴起的现实条件㊂事实上,文化理论可以看作延续政治斗争的另一种手段㊂文化理论可以看作以文化概念为轴心,以一系列现实文化问题的解决或者批判为目的的理论研究,这种研究将文化置于社会结构㊁社会制度和社会变迁①②③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25页㊂萧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第26页㊂唐维敏:‘文化研究:霍尔访谈录“,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8,第100页㊂2020年第3辑总第36辑之中,从而形成了各种功能主义㊁批判主义㊁价值主义等倾向的文化社会学理论㊂就研究特征来看,文化理论呈现出跨学科的特征,不同于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化研究并不为某一具体学科所独有,而是一种多来源㊁多领域,包括了社会理论㊁哲学㊁经济学㊁政治学㊁史学㊁传播学㊁文学等方面在内的理论话语,其针对的是当代通俗文化中的许多重要和复杂的问题㊂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文化研究展现出反学科㊁反传统的特质,凡是在传统科学中无法获得有效说明的问题往往都成为文化研究的主题,例如传媒研究㊁性别研究㊁身体研究㊁妇女研究㊁生活研究等等,所以文化研究亦可看作对人文领域固守传统的一种挑战㊂同时,文化研究也没有固定的研究方法,更多呈现的是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文化研究者大胆借用一切现有的批判话语,并将其重组,使之适用于具体的文化分析与批判㊂总之,正如美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道格拉斯㊃凯尔纳提到的,文化理论 能使不同的人在各个研究领域中,比一般学科更为辽阔而严谨地研究文化㊂像这样跨学科的研究工作,有助于超学科的观点发展,能锻造出一个共同的词汇㊁一组问题和观点,甚至分别跨越不同的研究领域㊂因此,对于科技资本主义社会学术分工的领域本位结果所造成的学科零碎化,提供一条超越之道 ①㊂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文化理论流派都曾在与马克思主义的极富创意的对话中获取灵感,不论是伯明翰学派㊁阿尔都塞㊁列斐伏尔㊁斯特劳斯,还是巴特㊁福柯㊁德里达㊁利奥塔,抑或是布迪厄㊁克里斯蒂娃,这些拥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学者,都在马克思主义未曾涉猎或未能深入展开论述的领域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思想㊂他们将传统左派所忽略的东西 诸如愉悦㊁欲望㊁无意识㊁艺术㊁语言㊁传媒㊁身体㊁性别㊁族群等,简言之就是文化 纳入思想视野,从而使左派运动更趋深化㊁更加丰富㊂三 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交汇文化理论作为一种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理论模式,一开始便不断受人诟病,其本身亦包含着 非理论的特征 (伊格尔顿语,意指丧失了对资①陈光兴㊁唐维敏:‘内爆麦当劳“,台湾岛屿边缘杂志社,1992,第101页㊂。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艺术特征(2)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艺术特征(2)

后现代主义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艺术特征(2) 另外信息与传媒技术的⾰新和发展也在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

希尔指出,新的媒体科技⾄少在两⽅⾯对⼈的社会经验与主观认识的重塑产⽣决定性效果。

⼀⽅⾯,媒介信息与图像通过先进的跨区域传播平台(e.g.Internet&satellites)的过剩散布正在逐步导致时空概念的空前压缩与紊乱,并致使区域⽂化与个体⾝份认同的建构趋向于淡化其原本明显的空间地域性特征(如民族特⾊⽂化)。

这个趋势很容易被联系到“全球化”概念的⽂化领域,并由此出现了后现代电影对待⽂化全球化(⽂化帝国主义)的三重态度:⾸先,后现代电影倾向于揭⽰(反对)理性的商品作为消费⽂化的符号对⼈性本真的抹杀;其次,对⽂化全球化采取保守(容忍)的态度,通过电影中的杂揉、并置、空间重叠等⼿段,打着多元⽂化的幌⼦追求帝国主义⽂化的全球均质,把全球⽂化统置于西⽅的⽂化意识形态之下,有多元之形⽽⽆共荣之实,这虽有利于⽂化(后)殖民主义的推衍,却也是揭露⽂化殖民本质的最佳映衬;第三个态度就是⾯对⽂化全球化的趋势,第三世界电影所采取的去同⽽求和的⽅针,同的反义词是和,不是异,对于全球化与民族化来说,双赢的结局不是同,⽽是和,也就是同中有异,异中求和。

新媒介与新技术的另⼀⽅⾯效果体现在⼈对社会⽂化、现实观念的转变上。

按照Baudrillard的阐述,我们正越发地⽣活在⼀个新的世界中,在这⾥,以信息复制和图像传播为基础的社会再⽣产秩序正逐渐代替以劳动⼒和物质⽣产为基础的旧⼯业秩序。

图像和信息符号正在成为我们了解现实的主要来源。

我们正⽣活在⼀个被复制和仿造了的世界中。

我们⽆时⽆刻地被⼴告、影视、信息爆炸所笼罩着并置⾝于“超现实”之中(1975)。

对真实的证明显得那么不可能,因为我们所掌握的⼀切都只是复制品⽽已。

从这个⾓度来看,电影对于复制的概念有着⼴泛的理解和体现,⼩到对经典段落的模仿(或戏仿)(以突出其互⽂性的消解意义),⼤到对整个影⽚的时代背景的旧貌还原与历史追溯,甚⾄是夸张地再现场景与话语环境……这⼀切都或多或少地引导我们对现实、历史以及⾃⾝认识层⾯的再⽣产的真实性抱着⼀种怀疑的⼼态。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分析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分析
运 用到 了文 化理论》 在 后 的《 引论》
中, 他又接着说 :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 的文化也便 “
有了其各 自的特点。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 代及其文化现象, 由此形成了其极具影响的后现代 义的 , ……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 , 而到第 文化理论 。而且 他 自 18 年来北京 大学授课后多 95 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 为历史陈迹 , 出现了后现代主 次来中国, 中国学术界认为他开启 了中 国后现代主 义。后 现 代 主 义 的 特 征 是 文 化 工 业 的 出 现。 义的大门, 被誉为中国的“ 后现代主义大师” 。 '[ 】 ’ 16
续, 而是一种“ 断裂 ” ar c r k 。对此, (  ̄ M b a) a e 他举
的“ 戏拟” 对个人风格的刻意模仿。 杰姆逊指出了“ 戏拟” 拼盘杂烩” 与“ 的区别 , 可
以说它们是形似而神不 似。他说: 拼盘杂烩 与戏 “ 仿相似 , 也是一种奇特面具的模仿或抄袭 , 一种用僵
础 , 自于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 ・ 德尔 来 曼 ( re ad1, EnsM n e)在其著作 Lt Cp as Ln o. t a ailm( odn e ti 17 ) 98 中有详 细的论述 。但曼德尔是以经济学家的 身份和眼光作的划分 , 作为文化批评大师的杰姆逊 , 果然没有原分不动的照搬 , 而是将 这一划分巧妙地
弗雷德里克 ・ 杰姆逊是美国杜克大学的教授, 是西方著名 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作为文学理论和文
化 批 评家 , 的 著 述 颇 丰 , 中 《 克 思 主 义 与 形 他 其 马
帝国主义阶段 , ……。第三 阶段则是二战后 的资本 主义。……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晚期资本 主义, 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5 ”】就其这一论断的基 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df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是当代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将根据以下列表结构阐述这个话题:1.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2.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3.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关系;4. 结论。

1. 后现代主义的定义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形成的一种哲学和思想潮流,以反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为核心。

后现代主义强调主观体验、多元文化、装饰元素等等,其核心理念是反对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和所有普遍性的、总体性的思想。

后现代主义分别反映于诗歌、哲学、文化、政治、建筑等领域中,并逐步发展为一个思想体系。

2.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多样性、分散性、异质性、超越性等方面。

多样性指的是认同不同文化的存在,认为不同文化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和理解。

分散性和异质性指的是后现代主义者强调多样性和相对性,而不是追求单一的价值和权威,其思想表现为相对性和多元性。

超越性指的是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化和近代化进行质疑和否定,认为现代化的思想可以导致各种问题,需要超越过去的思想传统。

3.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是文化理论中的一种思想,其主要在于反对单一文化的思想,强调包容多元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形
态。

文化理论强调的是文化发展和变化,其中后现代主义作为文化变革的一个方向,重新定义和探索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新模式。

文化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相辅相成,前者对环境和社会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后者则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和批判。

4. 结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以来的一种重要哲学和思想潮流,其对文化理论的影响深远,反映在文化认同、社会性别、种族问题等方面。

历史的发展证明,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了当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也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

因此,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的学术交流和探讨仍将持续推动人类的文化进步和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