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3.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4.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文历史5. 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
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和保护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美丽风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长度、流经省份等。
3.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等。
4.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问题等。
5.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人文历史: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历史文化、名人典故等。
6. 讲解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的重要性:阐述保护长江沿江地带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意义。
7.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措施,每组提出具体的保护方案。
8. 总结:对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措施进行总结,强调每个人的责任和行动。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保护措施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保护方案的可行性。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沿江地带的实地考察,加深对当地实际情况的了解。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和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5. 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生态环境问题。
2. 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资源、人口、城市和生态环境等情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
3.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引发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
3. 案例分析: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资源、人口、城市和生态环境等情况。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保护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行动。
六、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灾害调查,如洪水、泥沙、污染等。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开展长江沿江地带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如征文、绘画、演讲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小组讨论等情况。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设计陈雅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
2、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和经济发展的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
3、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保护的措施(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有关地图说明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经济的纽带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各种地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资料进行筛选、整合和分析的能力。
3、在小组讨论、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中,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观念。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会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3、认识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2、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3、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及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图像和影像资料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备注[新课导言]长江、黄河是我国的两条大河,前两节课我们认识了解了黄河流经的一个重要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今天,我们再到长江的沿江地带去看一看(出示标题)。
(提问)大家看了图像资料后对长江沿江地带有什么感受(或有什么印象)?(归纳)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达,有哪些有利条件?经济发达与长江这条河流究竟有多大的关系?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是“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 (出示副标题)?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和疑问走进长江沿江地带去寻找答案。
(引入新课)刚才那些图像资料只是给我们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达的粗略感受,下面我们再来具体见证一下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实力。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念、地理位置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定义与范围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与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重要性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使学生对其地理位置有直观的认识视频资料:播放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状况的短片,帮助学生了解其在经济中的地位第二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2.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特点,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
2.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水文特点2.3 教学方法:地图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分析其地形、气候特点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水文特点第三章: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3.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生产条件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农产品及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的特点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长江沿江地带农业生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章: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4.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特点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4.2 教学内容: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基地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特点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4.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通过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基地分布图,使学生对其工业发展有直观的认识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数据,了解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第五章: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保护5.1 课程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特点及面临的生态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八(下)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
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万州区外国语学校谭地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本区的自然灾害和存在的问题。
(2)针对长江流域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引发的环境问题认识到必须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防止一系列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3)提出合理化的方案和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破坏、洪涝灾害等图片、资料的分析,初步培养认识本区自然灾害和存在的环境问题的能力。
(2)初步分析认识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人类的进步的关系,培养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3)讨论分析治理和保护环境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从资料和图片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2)使学生认识到正确的人地关系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环境观的培养2、环境问题表现3、治理环境的措施教学难点1.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2.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3.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酸雨污染的严重原因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联想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教师:这些图片都是在长江沿江地带所拍摄到得,它们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学生:洪涝、滥砍滥伐、水土流失、水污染、酸雨板书: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教师:长江沿江地带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但是随着长江流域大规模的开发,沿江地带也引发了这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板书:1、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2)严重的洪涝灾害(3)河水污染(4)酸雨及大气污染教师:今天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要了解沿江地带出现了哪些生态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什么危害、我们如何来解决,其方法和途径有哪些?活动一:分组讨论第一组: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其对策;并完成P85《活动》第一题。
第二组: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其对策;并完成P86《活动》第二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说课稿
女士们先生们:我今天班级的主题是第八版第八版第八版第四版的第八版。
沿江地区是河流的生命线。
说起来,我的理解是以新的课程概念为指导,围绕教材,说教学,说学习,教学程序开展四个环节。
下面,我将解释本节的内容。
一,教材现状。
长江长江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
在简要介绍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重点关注长江沿岸的作用,南北辐射等城市集聚和产业基础下形成的发展条件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在生态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这一部分在整个区域地理上占据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知识的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长江优越的自然条件,问题和治理措施有深刻的认识;分析长三角沿江城市与长江沿江工业发展的关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处于特殊地位。
二,目标能力:主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和阅读地图的能力。
第三,情感目标:建立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和区域间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概念。
三,教学困难。
关注长江沿岸长江发展经济有利条件;长江沿江沿岸长江地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长江作用沿长江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
难点是长江沿岸的作用,辐射的作用。
第二,法律的教义如何抓住关键,突破困难,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基于教育没有固定法律的原则,法律昂贵,法律学习,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的新课程。
在本课中,我使用了指导教学方法的组合,合作讨论和使用图形图形显示视觉教学方法。
改变教师在教室中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播者到学生主动的教学者,合作伙伴和促进者的学习活动。
依靠这个问题,引导投机,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解决问题,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同时,抽象的地理东西通过直观的图形表格显示为更难和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整合在屏幕上显示,强化教学直观,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地理观察力。
4. 增强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与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与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5. 地图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开发与保护。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特点。
2.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城市和地区为例,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教材,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分析地图,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城市和地区,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情况。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就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展开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分析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对长江沿江地带开发与保护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企业等,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第八章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
(2)掌握本区地形类型、分布特点。
(3)掌握本区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4)掌握本区的河湖分布情况。
(5)认识本区的丰富的自然资源。
(6)认识本区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连接、纽带作用。
(7)理解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学生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初步培养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培养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西部开发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纽带与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通过学习阅读材料《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了解世界沿江经济的发展情况。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总结沿江产业的地理特征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经济的发展,体会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在进行小组学习中,体会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3)在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的分析中,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观念。
(4)通过对区域间相互联系的学习,提高学生彼此协作,共同学习的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区域位置的范围;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正确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格局;认识本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难点:对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利用地形图等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等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正确认识本区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说课稿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说课稿大丰堆镇中学李静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是人教版必修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个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长江概况,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地形图上找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并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找出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了解长江各段地形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从哪些方面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地形、河流、气候、自然资源等)。
2、针对东西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客观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条件,才能合理开发利用。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才能理解和掌握利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气候特点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我们都知道离地是一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更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和水系等。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和城市分布等。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深入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
2.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案例分析法教学。
3. 准备讨论题,用于小组讨论法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3. 案例分析: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水土流失等,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办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学生的参与度如何,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图和图表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1.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和图表。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你能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练习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第二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教材,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2. 教师运用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和城市分布情况。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区域地理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及范围2. 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3. 长江沿江地带的人口与城市分布4. 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5. 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 教学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景观、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等情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以及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 案例分析: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长江沿江地带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5.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江沿江地带的重要性和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资源、人口与城市分布、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案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观点独到性。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考虑是否全面覆盖了长江沿江地带的相关知识点,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念及其在我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定义。
2. 阐述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图片展示法:展示长江沿江地带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反馈。
第二章: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特点。
2.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自然环境特点。
2. 分析长江沿江地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环境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自然环境特点的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反馈。
第三章: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状况。
2.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
2. 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特点。
2. 数据分析法: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具体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状况的掌握程度。
2. 收集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反馈。
第四章:长江沿江地带的文化特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文化特色。
2.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1. 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名城等文化特色。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图,能够说明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4.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与气候2.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教学过程一、学生活动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在中国的位置”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2.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学生读地图册P34—35地形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性。
班级交流展示。
[CAI]显示: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形状2.地理位置优越——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过渡:长江沿江地带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学生活动]1.显示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①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地形区并根据课本P88图8.19及图8.20概要描述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地形特点。
②说出长江主要的支流、湖泊及其对长江水运的影响。
③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差异,应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完成课本P88活动1,2)2.显示“上海、武汉、重庆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①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②分析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特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 8-2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岸地带一、教材分析“长江沿江地带”是一个典型的跨省经济地理区域。
作为中国地理最后一个分区教学的内容,它既是对以往自然地理知识的应用和综合,又是对区域地理知识的分析和总结。
教材侧重于长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沿岸、周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大量活动性课文去推理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资源形成原因和利用方式,完成了两种课文形式的有机结合。
二、学情分析经过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他们也具有初中生特有的好奇心强,实践兴趣浓,小组合作意识强等心理特点。
这些都需要教师适时利用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在观察中思考发现,在实践中体验探究,在合作中感悟提高的目的。
三、设计思路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确认本区的位置、X围,并对地理位置进行简单评价。
(2)了解本区在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水运条件等方面的优越条件。
(3)分析说明长江沿江地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4)获悉长江沿江地带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治理和保护的措施。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位置特点,总结自然条件优越性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及综合分析等地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2.教学重点、难点(1)长江沿江地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纽带和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图文合一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四、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设计和教学活动,使我感觉收获颇多:首先,要想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和成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关键。
其次,对于重难点知识的落实,关键之一是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等储备情况,适时调整教材和教学的进度。
此外,留给学生适当的思维空间,你会发现他们的创意无限。
初中地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如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等。
3. 培养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
3.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点。
2. 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地图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途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学生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通过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和范围。
3. 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水系、农业、人口等方面的特点。
4. 探讨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湿地破坏等。
5. 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加强环保立法、提高环保意识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图,并简要介绍其地理特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长江沿江地带与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其差异性和共性。
2. 介绍长江沿江地带的发展现状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问同学们认为长江沿江地带的地理特点对其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 回答: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谈谈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点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
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
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
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
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
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
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
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最大、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
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基地。
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
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
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
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
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
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
②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
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
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
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
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
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
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
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
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板书)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
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
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
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6.课上其他同学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
7.结合学生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1、2、3发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师对每组研究报告进行讲评,并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
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①水土流失。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
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
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
经济损失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
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环境污染加重。
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亿吨,约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
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
一些水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
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来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
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
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
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区。
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酸雨污染严重区域。
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
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
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
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
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
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
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
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知识要点与检测一、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以_____________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构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二、沿江地带的城市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
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反馈练习]1.连线题(把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1)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a.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2)钢铁、轻纺的重要基地b.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带(3)钢铁、煤炭工业基地c.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带(4)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沪宁杭工业带2.简答题长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严重地区有哪几个?答案:1.(1)—b(2)—a(3)—c(4)—d2.华中酸雨区、西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板书设计四、沿江地带的工业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活动与探究结合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钢铁走廊”形成的条件。
●备课资料一、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1.工业发展特点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业、农业均较发达,第三产业也有一定的基础,居中国经济腾飞的龙头地位。
目前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沿海沪、苏、浙和长江中游湘、鄂、皖、赣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
今后,应加强联系,形成一个区域整体,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西移,忽视了沿海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和提高,因而1949年以来的前30年全区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后,由于战略的调整,重视沿海地带,给本区带来新的活力,特别是沪苏浙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再加上上海、江苏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地区,使本地区东部国民收入年增长高达11.43%。
长江中游区面临长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总体上,全区经济增长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