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痹汤)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痹汤 宣痹汤(中焦篇)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防己15克(五钱); 杏仁15克(五钱); 滑石15克(五钱); 连翘9克(三钱); 山栀9克(三钱); 薏苡15克(五钱); 半夏(醋炒)9克(三钱); 晚蚕沙9克(三钱); 赤小豆皮(取五谷中之赤小豆,凉水浸,取皮用)9克(三钱)。 【用法】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效】清化湿热,宣痹通络。 【主治】湿热痹证。湿聚热蒸,阻于经络,寒战发热,骨节烦疼,面色痿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面目痿黄。 【原著加减法】痛甚,加片姜黄6克、海桐皮9克。 上焦宣痹汤《温病条辨》 【组成】枇杷叶2钱,郁金1钱5分,射干1钱,白通草1钱,香豆豉1钱5分。 【功效】苦辛通阳,轻宣肺痹。 【主治】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 【应用】呃逆;胸痛;喉痹:咽中不爽,常有异物梗阻感。 宣痹汤是《温病条辨》中的名方,由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晚蚕砂、赤小豆皮(痛甚,加片姜黄、海桐皮)组成;功用是清化湿热、宣痹通络;主治湿热痹证,症见寒战发热、骨节烦疼、面色萎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吴鞠通本人对此方的阐述详尽而精彩,使得后人鲜有发挥的空间。 首先,对于痹症的病因,《内经》最早提出痹证的病因为风、寒、湿邪,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说。吴鞠通认为,这样的论述是不够全面的,而《金匮要略》中提出的“经热则痹”的观点,是对《内经》痹症理论的有益补充。因此,吴鞠通从风湿热的病因入手,配伍而成宣痹汤,是对痹症认识与治疗的补充和发挥。 第二,吴鞠通将痹证的辨证规律进行了概括。他认为,痹证以寒、热、虚、实为辨证大纲即可。其中“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而本方证的病机较为复杂,属湿聚热蒸,蕴于经络。症状表现中,舌灰目黄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骨节烦痛,是病尚未入里,在经络肌肉,属于痹证。其病邪浅,属实易治,热则难治。 宣痹汤中以防己为主,入经络而祛经络之湿,通痹止痛;配伍杏仁开宣肺气、通调水道,助水湿下行;滑石利湿清热,赤小豆,薏苡淡渗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解,使湿行热去;半夏、蚕砂和胃化浊,制湿于中,蚕沙尚能祛风除湿、行痹止痛;薏苡仁还有行痹止痛之功;合用片姜黄、海桐皮宣络止痛,助主药除痹之功;更用山栀、连翘泻火、清热解毒,助解骨节热炽烦

痛。全方用药,通络、祛湿、清热俱备,分消走泄,配伍周密妥当。 从组成上分析,宣痹汤应为加减木防己汤和三仁汤的合方。加减木防己汤是吴鞠通所推崇的“治痹”祖方,其中木防己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在方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在风湿热痹的治疗中,病位的核心在于介于肌表和脏腑之间的经络,单纯采用祛在表之风和利脏腑之湿的治法,均不能有效去除羁留于经络的病邪。因此,本方在运用其利湿化湿的同时,更加突出防己入经络而祛湿的功效,增强除痹之力。至于湿热交织为病,三仁汤就是利湿清热的典范,宣痹汤中宣上、畅中、渗下的配伍思想,与三仁汤一脉相承。 千百年来,《内经》作为中医圣典,具有一言九鼎的地位。人们对痹证病因的认识多基于此。尽管《金匮》中早有经热则痹的论述,但历代医家中合用清热法治疗痹证的仍属少数。吴鞠通显然没有拘泥于此,他把《内经》和后世医家对湿热痹证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相提并论,认为需要互相参合,这种不崇古的作风值得现代中医学习。 那本方与痛风又有什么关系呢?从痛风的症状表现来看,痛风发作部位以红、肿、热和剧烈疼痛为主,古人辨证多属外邪侵袭,湿热浊毒,留注关节,故常以风湿热痹论治。临床应用宣痹汤治疗痛风,效果亦非常突出。 研发前景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具有很好的抗炎、解热作用;能麻痹骨骼肌,有镇痛作用;能降低血尿酸;可调整免疫功能;对改善微循环,分解关节粘连,促进组织液回流、吸收也具有显著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风湿中有一大类源于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颇为有效。宣痹汤所治疗的“发热恶寒,关节红肿疼痛”,症状与感染密切相关,而方中的连翘、栀子等明确的抗菌作用,对纠正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引自《中国医药报》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 杨桢 高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