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民俗文化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的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是中国人民独特的宝贵财富。
这些习俗和规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一些民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一、婚嫁习俗在中国,婚嫁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中国婚嫁习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传统色彩。
首先是婚礼前的准备阶段,这包括对婚房的布置和装饰,亲朋好友的帮助等。
然后是婚礼当天,新郎需要准备娶亲车队,新娘需要穿着华丽的嫁衣,参加传统的婚礼仪式。
在婚礼过程中,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仪规范,比如敬茶、交杯酒等,旨在表达新人对亲友们的敬意。
二、生日习俗中国人对生日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
在中国,庆祝生日时,人们通常会准备一个生日蛋糕,并在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寓意着岁数的增长。
过生日时,家人和朋友会齐聚一堂,为寿星举行生日宴会。
在生日宴会上,人们会相互祝福,送上礼物,同时也会赠送寿面等传统食物,以祝愿寿星长寿健康。
三、节日习俗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礼仪规范。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此时,人们要贴春联、扫尘除旧、贴窗花,全家团聚共度除夕夜,并在大年初一互相拜年。
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人们要祭拜祖先,瞻仰墓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安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在这一天吃月饼、赏月、赏花灯成为人们的传统习俗。
四、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礼仪非常重要,人们注重各种场合的用餐礼仪。
比如,家庭聚餐时,长辈要坐在主位,年长者先开饭,晚辈不得先动筷子;正式场合,人们使用公筷公勺,不可用手拿食物;宴会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则要敬主人一碗汤等。
这些规范体现了对尊重和亲和的礼貌,也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风范。
五、丧葬礼仪丧葬礼仪是中国人民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非常庄重和规范,通常包括断腰、守丧、厚葬等环节。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
古代婚嫁礼仪是指古代社会中的婚嫁仪式和相关习俗。
不同的古代文化和地区有不同的婚嫁礼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婚嫁礼仪:
1. 订婚:双方家长商定婚事,并交换礼物以示确定。
有时还举行豪华的订婚仪式。
2. 婚礼: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或庙宇举行。
有时会举行隆重的婚礼仪式,例如传统的中式婚礼。
3. 仪式和习俗:婚礼仪式包括迎亲、过门、交杯酒、拜堂等,这些都具有象征意义。
4. 嫁妆:女方需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床品等,作为女方进入新家的财产。
5. 婚后居住和地位:在某些古代社会中,女方嫁入男方家庭后,一般要居住在丈夫家中并服从丈夫的安排。
6. 祭祀和娱乐活动:婚礼之后可能会有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婚姻幸福和家宅兴旺,并举行娱乐活动,例如音乐、舞蹈和游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文化的古代婚嫁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上述内容仅为一般概述。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
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与传统中国传统婚礼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丰富的习俗和传统。
这些传统婚礼习俗历经岁月流转,代代相传,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婚姻与家庭的尊重与重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传统婚礼的一些典型习俗和传统。
一、婚前准备中国传统婚礼在婚前准备方面颇为繁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婚期的确定。
根据中国传统农历,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非常重要。
通常,婚礼需要在适当的季节和吉利的日子举行,以祈求婚姻的幸福和美满。
在婚前准备的过程中,新娘和新郎家庭都要筹备嫁妆和聘礼。
嫁妆是指新娘家庭为新娘准备的礼物和财产,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而聘礼是新郎家庭向新娘家庭赠与的礼物,也是对新娘家庭的一种表达感恩和尊重之情。
二、迎亲环节传统中国婚礼的迎亲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通常,新郎和他的家人会提前到新娘家进行迎亲。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家人会为新郎家人准备精美的酒席和款待,以示热情和喜悦。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娘会戴上红色的头巾,象征着喜庆,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也是吉利的象征。
而新郎则要准备丰富的聘礼和彩礼,以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爱护。
迎亲过程中的热闹和欢乐气氛是传统婚礼的一大特色。
三、结婚仪式结婚仪式是中国传统婚礼中最为庄重和神圣的环节。
在结婚仪式中,双方家长和亲友们会亲临现场,见证新人的婚姻。
在结婚仪式中,新郎会迎接新娘的到来,并且新娘父亲会将新娘的手交给新郎,象征着新娘从此开始过上新的生活。
双方还会进行祭拜仪式,向祖先和上天祈求祝福与保佑。
接着,新人会进行交杯酒的仪式,象征着两个人的爱情与幸福将会混淆在一起。
四、婚礼宴席中国传统婚礼的婚宴也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婚宴会安排在喜庆的场地上,邀请亲友一同分享喜悦与幸福。
婚宴的菜肴种类繁多,充分展示中国传统美食的独特魅力。
同时,婚宴上的敬酒仪式也是一大亮点,新人要向亲友们敬酒,以表达对他们的感谢和祝福。
而婚宴现场热闹非凡,亲友们会唱歌跳舞,展示他们的欢乐与祝福。
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习俗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中国传统结婚风俗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结婚风俗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结婚风俗:
1.婚前聘礼:男方要给女方家送聘礼,表达求婚之意,聘礼内容包括
金银珠宝、彩礼、礼品等。
2.婚礼日子的选择:中国婚俗认为,一年中有些日子是熏陶善良、有
利于婚姻的,比如春节、清明节、七夕节等。
3.喜字的使用:婚礼现场会使用大量的红色装饰,其中喜字是必不可
少的,代表着新人幸福和吉祥。
4.门当户对:婚姻合适与否,门当户对是关键因素之一,要选家境和
家庭文化程度相当的人。
5.迎亲:新娘的父母会在门外迎接新郎一家,传统上新娘不会露面,
由其他女亲友替代。
6.敬拜天地:在婚礼现场,新人要敬拜祖先和天地,以示尊重和感恩。
7.相互敬茶:新人亲友在婚礼上要相互敬茶,表示互相尊重和感激。
8.洞房花烛夜:新人进入洞房后,要待女方家长离开后燃起红烛,睡
在床上,寓意着新婚夫妻白首到老、幸福美满。
以上是中国传统结婚风俗的一些常见习俗,虽然有些地区的结婚风俗
略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新人能够幸福美满地生活在
一起。
《婚嫁民俗文化》课件
• 旧时,有女无子的家庭,为承接宗嗣,招婿进门,俗称“招女 婿”。婚事费用全由女方负担。男方入赘后须从女方的姓。赘 婿常受女方族人欺凌,被骂为“野猫”。有的赘婿不甘这种处 境,待岳父母去世后,变卖家产,携妻子回归本宗。民谚有 “入赘女婿不是人,倒栽杨柳不生根”的说法。解放后,入赘 受歧视的现象已逐渐消除。而且,婚后住男方家或住女方家、 子女的姓随
《婚嫁民俗文化》
(五)再醮
寡妇再嫁,俗称“二婚头”。寡妇再嫁须取得婆家的同意, 娶方要付出一笔礼金,得到婆家书写的契约才算合法。习俗 规定契约不能在家中书写,要在庙堂等处书写。寡妇出嫁时 不能在家中更衣上轿,要从侧门出去,走到半路的大树下或 庙堂更衣上轿,轿子抬到场角,从后门或侧门进屋,一般不 请宾客,不拜堂。寡妇再嫁,而与前夫所生的子女尚幼,需 带到新夫家养育,但要书写字据,健康的子女也要写成“有 病”,其文通常的写法中有这样的字句:“……拖带有病子XXX、 有病女XXX,今后如有病死夭折,皆由天命,与后夫无关。” 这样即使子女日后受后夫虐待,生母也只能哑口无言。因“有 病”与“油瓶”谐音,故俗称寡妇再醮拖带的子女为“拖油瓶” 。 习俗还规定拖带来的子女不得入宗祠和家谱,不得享受族里 的各种权利,不得继承后父的财产等。
(视频后沟村婚礼) 《婚嫁民俗文化》
《婚嫁民俗文化》
《婚嫁民俗文化》
《婚嫁民俗文化》
《婚嫁民俗文化》
二、特殊的婚嫁形式
(一)童养媳
俗称“养媳妇”。到成婚年龄,男方邀长辈吃一顿便饭, 举行简单的拜堂仪式,就算结婚,谓之“并亲”、“并铺”。有些 不请酒、不拜堂便同居,称“冷塌饼”。民歌:“桅子花开六瓣 头,养媳妇并亲今夜头。一刻时辰等不得,开出西窗望日 头。”
第八讲 婚嫁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拥有许多独特的传统婚姻嫁娶习俗。
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美好愿景,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本文将探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婚姻嫁娶习俗,希望能够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一、婚礼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仪式是婚姻嫁娶习俗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一般来说,传统的婚礼分为三个阶段:订婚、迎亲和婚宴。
在订婚阶段,双方家长会商订婚事宜,包括彩礼的交付和婚礼日期的确定。
迎亲阶段是新娘入赘新郎家的过程,通常伴随着一系列的仪式,如接亲、婚礼车队等。
最后,婚宴是一场盛大的宴会,用以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和团聚。
二、婚礼道具在传统的婚姻嫁娶习俗中,许多特定的道具被用于象征婚姻的祝福和意义。
例如,燕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幸福和忠诚的动物,被广泛用于婚礼装饰和图案设计中。
红色的包装纸和金色的龙凤图案也常见于中国婚礼中,代表着繁荣和好运。
此外,双喜字、龙凤灯等传统的婚礼道具也被用于增添婚礼的喜庆氛围。
三、婚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习俗还包括一系列的习惯和规矩。
例如,在结婚当天,新娘通常要进行三次拜天地、拜祖先和拜丈夫的仪式,以示对先人和丈夫的尊敬。
新娘还会在婚礼中穿着华丽的婚纱和戴上配饰,象征着美丽和幸福。
四、传统婚礼饮食婚礼中的饮食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嫁娶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喜酒是中国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品,象征着新婚夫妇的喜悦和幸福。
在一些地区,送餐的菜肴数量也有特定的讲究,如必须送满"六六大顺"(顺利顺利)或"九九如意"(如意如意),以取吉利的寓意。
此外,一些地区也有特定的婚礼过程中要吃的特殊食品,如在湖南地区,新娘婚礼前要吃辣椒酱,以展示勇气和坚韧。
五、新婚夫妇的住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新婚夫妇的住房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般来说,新婚夫妇会选择一个新的居所,以开始他们的婚姻生活。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有哪些_中国传统婚俗的典故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婚俗的礼节一、迎娶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
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喜宴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
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厅则免此礼,送客时不说再见二、回门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
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
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
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
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
中国婚礼传统及寓意
中国婚礼传统及寓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婚礼的传统及寓意丰富多样,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愿望和对家庭和睦幸福的追求。
一、婚礼前的准备中国传统婚礼一般会提前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婚期的选择,传统上,人们喜欢选择农历的吉日良时,这被认为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婚礼的前一天,新郎要去新娘家“迎亲”,这是中国传统婚礼中重要的一环。
迎亲过程中,新郎要带着一些礼品和红包,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二、婚礼仪式中国传统婚礼的仪式庄重而隆重,通常分为三个环节:迎亲、过门和敬茶。
在迎亲环节中,新郎要带着一群“闺蜜”去迎接新娘,而新娘则要经过一些“考验”,如踩气球、吃辣椒等,这些考验旨在考验新娘的勇气和坚韧。
迎亲结束后,新娘会穿上婚纱,与新郎一同走过红地毯,进入婚礼场地。
过门是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代表着新娘正式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在过门仪式中,新娘要踏过一个门槛,这个门槛代表着新娘要离开自己的家庭,融入新的家庭。
新娘踏过门槛后,新郎会用红布将门封住,寓意着新郎对新娘的保护和珍爱。
敬茶是婚礼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长辈的一种尊重。
新婚夫妇要向双方的父母和长辈敬茶,并接受他们的祝福和嘱咐。
这象征着新婚夫妇对家庭的孝顺和对长辈的尊重。
三、婚礼习俗及寓意中国婚礼中有许多寓意深远的习俗,这些习俗融入了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美好愿望。
1.红色婚礼:中国婚礼中主题色通常是红色,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喜庆的颜色。
新娘会穿上红色的婚纱,新郎会戴上红色的领带,整个婚礼场地也会布置成红色系,寓意着新婚夫妇的幸福和如意。
2.喜糖:喜糖是中国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寓意着甜蜜和幸福。
婚礼上,新婚夫妇会将装有糖果的小盒子分发给宾客,表示对他们的感谢和祝福。
3.龙凤配: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凤分别代表着男性和女性,被视为吉祥和吉利的象征。
因此,在婚礼上,人们常常会选择龙凤图案的装饰,如龙凤灯、龙凤被褥等,寓意着新婚夫妇的美满和幸福。
家乡的风俗 婚嫁习俗的特色
家乡的风俗婚嫁习俗的特色家乡的风俗,婚嫁习俗的特色家乡是一个充满了传统文化的地方,其中的风俗习惯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在家乡,婚嫁习俗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出人们对家庭、婚姻的尊重和祝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家乡独特的婚嫁习俗吧。
一、结婚仪式在家乡,结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结婚仪式也是极其隆重的。
一般来说,结婚的时间是由家长们商量决定的,通常会选择在农历的某一吉日举行。
结婚当天,新郎新娘要穿着传统的婚服,在家长陪同下举行隆重的仪式。
仪式中,有祭拜天地和祖先的环节,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未来生活的祝福。
此外,还有交杯酒、抛绣球等环节,寓意着新人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二、嫁妆习俗在家乡,女孩出嫁前家人会准备一些“嫁妆”,以示对新娘的关爱和祝福。
嫁妆通常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这些东西代表着幸福、快乐和美满。
在过去,嫁妆的准备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家人们提前精心准备,以确保新娘在新的家庭中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三、迎亲习俗迎亲是结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常由新郎一家前往新娘家中迎亲。
在迎亲队伍中,会有一位称为“大红布”的女性,她手持红纱巾,象征着新娘的美好未来。
在抵达新娘家门前,新郎要跪拜新娘父母,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
而新娘则要在门口行三拜九叩,以示对新的家庭的敬重。
四、喜宴习俗喜宴是结婚仪式中的压轴节目,通常在结婚当天的晚上举行。
宴会上,除了亲朋好友的祝福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化表演,如唱戏、舞龙等。
宴会菜肴也是精心准备的,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比如鱼代表“年年有余”,糖藕代表“甜甜蜜蜜”,寓意着新人未来生活甜蜜美满。
五、送嫁习俗结婚之后,新娘会随着新郎离开娘家,去新的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在送嫁的过程中,新娘家人会为新娘准备一些送行的礼物,如新衣、钱财等。
送嫁的路上,还有许多象征吉祥的仪式,如撒红彩、放鞭炮等,以祈求新人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在家乡,婚嫁习俗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凝聚了人们对爱情、婚姻的美好向往和祝福。
中国传统婚庆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喜庆与庄重
婚礼是人生中重要的仪式之一,承载着家族传承、情感表达和社会认同的意义。
中国传统婚庆习俗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礼仪庄重与喜庆氛围的营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婚庆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仪式讲究。
一、婚庆习俗的文化内涵:家族传承与社会认同:中国传统婚庆习俗强调家族的延续与传承。
婚礼是两个家族的联姻,代表着两个家族的融合与扩展。
同时,婚礼也是社会对这对新人的祝福和认可,为他们正式进入社会角色提供了象征性的过程。
人际关系与社交交流:婚礼是一个人际关系密集的时刻,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庆祝。
通过婚礼,不仅可以加深新人与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可以拓宽社交圈子,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美好祝福与吉祥象征:中国传统婚庆习俗注重美好祝福和吉祥象征。
从过程到物件,都寓意着对新人幸福生活的期盼。
婚礼上的吉祥物、喜字和红色装饰等元素都代表着好运和祝福,为新婚夫妻带来好兆头。
二、婚庆习俗的仪式讲究:婚前准备:在中国传统婚庆习俗中,婚前准备十分重要。
包括选定良辰吉日、婚期的确定、婚礼预算的筹备等。
同时,还有亲友准备婚庆礼金、礼品等,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支持。
过大门:过大门是婚礼的重要环节,代表着新人正式进入婆家。
一般由新郎挑选代表家族尊严和权威的人负责主持此仪式,要求新娘踏进门槛时一脚踩在新娘鞋上,象征着新娘对家庭的尊重和顺从。
敬茶与拜堂:敬茶是表达新人对双方父母、长辈的敬意。
新人双手捧茶,向双方父母等长辈敬献,以示对他们的感激与尊重。
拜堂仪式则是新人向天地、祖先致敬,表达对上天和先人的感恩之情。
喜宴与酒令:喜宴是婚礼的重要环节,亲朋好友聚集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喜事。
酒令是传统喜宴中的一项活动,通过亲友们互相交杯换盏、祝福新人,增进情感联系。
送亲与迎亲:送亲是指新娘离开娘家,由男方家族成员将新娘送至新家。
迎亲则是新娘到达新家后,由男方家族成员迎接新娘入户。
这两个环节体现了家族间的亲和与融洽。
结论:中国传统婚庆习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礼仪庄重与喜庆氛围的营造。
中国婚礼的风俗
中国婚礼的风俗古时对婚嫁风俗十分注重,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按全部都有特定的流程仪式,一丝不苟。
不过每个地方又会有些特别的传统风俗,下面接亲网小编就来带大家看看全国各地婚嫁习俗汇总。
一、北京婚礼习俗1.男女双方认可这门亲事后,先是“小定”礼,“小定”礼的多少由男方的财力决定。
在婚礼的日子选定之后,就是“大定”,“大定”除“龙凤帖”之外,以前男方还要送上衣料首饰、酒肉、面食和水果等四包礼物。
龙凤贴,就是很多地方所说的“生辰八字”或婚书。
用印有龙凤图案的红纸,写上姓名、门弟和生辰八字等,换贴后,就表示婚姻关系即成立。
2.新娘到达新郎门前后,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现在会用弓箭的除了中式婚礼,已经很少了。
之后新娘再跨过门前的火盆,才能进门。
3.新郎新娘进门后,向父母敬茶。
新人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也就是饺子)及长寿面,喝交杯酒等。
4.结婚后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媳妇儿回门,叩拜岳父母。
二、上海婚礼习俗1.新娘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粥或者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
2.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按以前的话是:保护新娘不受妖邪入侵。
3.新娘出门前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三、广东婚礼习俗1.定亲也会很隆重,婚礼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亲的聘礼。
广州的风俗是要送鸡(意味着有生气)、椰子(有爷有子,天伦之福)、礼饼(送给女方的亲戚),而且还要送礼金。
2.男方送聘礼叫“过大礼”,女方也需要“回礼”。
其中一些重要的礼品,尽量要亲自找来,比如:龙凤饼一对、唐饼数个(约八个)、龙凤烛一对、对联一幅及生果等。
嫁女儿的十大风俗
嫁女儿的十大风俗嫁女儿是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代表着对新娘和新娘家庭的祝福和关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十大嫁女儿的风俗习惯。
第一,嫁妆。
嫁妆是新娘在婚礼上由娘家带给新家的财物,包括金银首饰、衣物、家具等。
嫁妆的数量和价值往往代表了新娘家庭的财富和地位,也体现了家族对新娘的祝福和期望。
第二,迎亲。
在新娘离开娘家前,新郎和新郎家人会到新娘家迎接她入赘。
迎亲的仪式通常包括鞭炮、花轿、锣鼓等喜庆的元素,象征着新娘离开娘家,开始新的人生阶段。
第三,过门。
新娘到达新郎家后,需要在门口进行过门仪式。
这是新娘正式进入新家的象征,也是新娘和新家人之间的沟通和融合的开始。
第四,敬茶。
在婚礼仪式中,新娘需要给新郎和新郎家长敬茶。
这是对新家人的尊重和敬意的表达,也是新娘融入新家庭的一种方式。
第五,拜堂。
在婚礼仪式中,新娘和新郎需要在堂前拜堂。
这是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也代表着新娘和新郎的承诺和祝福。
第六,喜酒。
喜酒是新娘家庭为了庆祝婚礼而举办的宴会。
在喜酒上,新郎和新娘会敬酒给亲友,表达对亲友的感谢和祝福。
第七,过大门。
新娘进入新家后,需要进行过大门仪式。
这是新娘正式成为新家庭的一员,也是对新娘的祝福和欢迎。
第八,披红。
新娘在婚礼上通常会穿红色的嫁衣,这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一大特色。
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代表新娘的美丽和好运。
第九,闹洞房。
新娘进入新家后,新郎和新娘会被亲友闹洞房。
闹洞房的过程中,亲友们会开玩笑、恶作剧,旨在增加新娘和新郎之间的情感和亲密度。
第十,送嫁饭。
新娘在婚礼结束后,会由新郎家人送嫁饭给娘家。
这是对娘家的感谢和告别,也是对新娘的祝福和关怀的延续。
以上是十大嫁女儿的风俗习惯,每个风俗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是婚礼的仪式,更是对新娘和新娘家庭的祝福和关爱的表达。
通过这些仪式,新娘和新娘家庭可以感受到来自亲友和社会的温暖和祝福,也为新婚生活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
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中国结婚的传统习俗(一)提亲在民间,子女到了适婚之龄,做父母的就得着手托媒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亲择偶。
婚龄因时代而异。
在中国古代,西周以前和西周时期,以男30岁,女20岁作为合适的结婚年龄,唐朝以后,法定婚龄降低许多,据文献记载,唐贞观年间诏令:男20岁,女15岁;唐开元令:男15岁,女13岁;宋天圣令:男15岁,女13岁;宋嘉定年间诏令:男16岁,女14岁,;明洪武年间诏令:男16岁,女14岁;大清通礼规定:男16岁,女14岁。
福建民间婚龄基本在官府规定范围内,出入不大。
清代,福州一带,男17岁、女15岁以上便可婚配。
福建也有少数地区早婚现象严重,情形特殊。
以惠安最为典型。
在惠安东部一些乡村,孩子于襁褓之中就要订亲,十二三岁即完婚成家。
若女孩子到了3岁仍未“有主”,父母亲便会忧心忡忡,唯恐女儿找不到男人。
此等陋俗,弊窦丛生,为害非浅。
自民国以来,法定婚龄有所提高。
《中华民国民法》规定为男18岁、女1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婚姻法规定婚龄为男20、女18岁以上;1980年又改为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与此相适应,民间婚龄也增大一些。
但是,城镇与农村略有差异,一般农村偏低,城镇偏高。
农村习尚早婚,城市则普遍晚婚。
在城市里,男30、女25岁左右结婚比较多见。
农村往往男20、女18岁左右就开始提亲,一到规定年龄,立即结婚;有的还虚报年龄,或未领取结婚证,就提前结婚。
惠东一带早婚劣习仍然存在。
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事身不由己,“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媒人成为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据史志记载,在厦门,男婚女嫁“先由媒妁介绍”,(民国《厦门市志》卷20《礼俗志》)在政和,“凡男女缔姻,先听媒妁说合”,(清·道光《政和县志》卷1《风俗》)在崇安,“清以前均凭媒妁之言,互通庚帖”,(民国《崇安县新志》卷6《礼俗》)才算正统和合法。
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嫁礼仪一直被视为最为神圣和重要的仪式之一,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婚姻和家庭的尊重与重视。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
一、礼节宗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婚姻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婚嫁礼仪的主旨在于提升西门庆的婚姻地位,促进家庭和睦。
此外,礼仪还具有祭祀祖宗,传承血脉和培育后代的意义。
二、礼仪程序1.定婚:经过双方家长的协商后,男方家长会送一份定情礼物给女方家长,表明双方已经求得彼此的认可,双方正式订婚。
2.聘礼:男方家长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中送聘礼贺礼,表明男方希望得到女方的归入。
3.婚礼:婚礼是整个婚嫁礼仪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婚礼中,新娘会穿上嫁衣,戴上喜帽,进行三拜九叩的拜礼。
4.迎娶:在之后的迎娶环节中,女方的家人会送给新娘一些嫁妆和妯娌们送到男方家中。
5.接新娘:新娘抵达新娘家后,男方会请红娘出来在门口为新娘揭开喜帽,然后新娘在门口等候三分钟的镜对,最后才进入新房。
三、礼仪风俗1.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幸福的颜色,所以在婚嫁礼仪中使用红色,就寓意着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2.龙凤:中国传统文化把龙和凤视为吉祥亲神之物,因此在婚礼中会有龙凤簪和龙凤被褥等婚床布置。
3.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重要的文化元素,婚礼中也少不了对联,代表新娘和新郎始乘千里,终是一生。
四、礼仪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和家庭被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嫁礼仪不仅关乎单个的婚姻,更是涉及到了整个家庭、亲戚朋友和整个社区。
从婚姻的定下来一直到新娘进门的整个过程,表达了对婚姻的祝福、朴素纯洁的嫁娶风俗、家对家的社会交往等多种含义,代表了中华民族婚姻家庭观念的传承。
中国婚嫁礼仪文化
中国婚嫁礼仪文化中国婚嫁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儿女情感的传承。
婚嫁礼仪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代表着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中国婚嫁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仪式和习俗。
婚前的准备工作是婚嫁礼仪的重要环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庭的联姻,因此双方的家庭都要进行相互了解和交流。
通常,男方家庭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庭提亲,表示对女方的诚意。
如果女方家庭同意,双方将商定婚礼的时间、地点和其他细节。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红色被视为吉祥的颜色,因此婚礼上的装饰、服饰以及礼品都以红色为主导。
新娘通常会穿戴一身红色婚纱,象征着幸福和喜庆。
同时,新娘还会戴上一对红色的喜鹊头饰,以示红红蓝蓝,美满幸福。
除了红色,金色也是婚礼上常见的颜色,代表着财富和好运。
中国婚礼上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是敬茶仪式。
在这个仪式中,新娘和新郎分别给双方父母敬茶,并行三鞠躬,以示对父母的感恩和尊重。
这个仪式象征着新娘与新郎正式成为双方家庭的一员,并且表示对双方家庭的承诺和尊重。
另一个重要的仪式是交换婚戒。
新郎会在婚礼上向新娘戴上婚戒,而新娘也会向新郎交换婚戒。
这象征着两人的爱情和婚姻将持久而坚固,无论是幸福还是困难,两人都将相互扶持和守护。
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宾客们的祝福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婚礼上,宾客们会为新人送上祝福和礼物,以表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美好的期望。
这些祝福和礼物不仅代表着对新婚夫妇的关心和祝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亲友之间互相交流和关心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婚嫁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些婚嫁礼仪,人们传承了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强调了尊重和感恩的价值观。
这些仪式和习俗不仅丰富多彩,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中国婚嫁礼仪文化都将继续在人们的婚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家庭带来幸福和美满。
民间嫁娶风俗
民间嫁娶风俗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
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
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
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
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
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
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
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
满月后,回娘家探亲。
“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
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
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
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
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
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
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
山西的婚嫁风俗
山西的婚嫁风俗
1. 梳头风俗:给新娘在梳妆打扮的这一环节,会请一个有福气的长辈去给新娘梳头,和安置婚床的意义相似。
2. 结婚迎亲:结婚当日,男方将带着接亲队伍来新娘家接亲。
不用说,婚礼上最热闹的环节可以说是迎接新娘了。
打开新娘房门接新娘是要给伴娘们红包才会打开,伴娘们还会给新娘设置一些阻碍,增加迎娶新娘的困难。
3. 找红鞋:新郎打开门后也不能立即带走新娘,想要把新娘带走,还要找到婚鞋,把婚鞋给新娘穿上,才能把新娘带走。
4. 下聘礼:婚礼前男方要将聘礼送到女方家,每个地方送的种类都不相同,按各个地方的习俗来送,礼金则表示娶方多金,表示女孩子嫁到男方家不会受苦,让女方家放心。
5. 婚床安装:在结婚前一天晚上,需由女孩子家找一位家庭和睦、又育有儿子的男丁安装婚房里的婚床,将红枣、莲子铺在婚床上,祝新郎新娘早生贵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结婚 西式婚礼 婚宴变化(图片)
1935年4月3日上海市政府在市府礼堂主办第一届集体婚礼
(四)叔接嫂
由长辈撮合守寡的嫂嫂与未娶的小叔同居。也有兄接亡 弟之妻的。认为这样做可避免家产流入外人之手(若寡妇入 赘新夫),亡兄(或弟)的小孩不会受外人的虐待(若寡妇 再醮)。此类婚姻,多见于贫困的家庭,一般不举行仪式, 习俗也认可。
(五)再醮
寡妇再嫁,俗称“二婚头”。寡妇再嫁须取得婆家的同 意,娶方要付出一笔礼金,得到婆家书写的契约才算合法。 习俗规定契约不能在家中书写,要在庙堂等处书写。寡妇出 嫁时不能在家中更衣上轿,要从侧门出去,走到半路的大树 下或庙堂更衣上轿,轿子抬到场角,从后门或侧门进屋,一 般不请宾客,不拜堂。寡妇再嫁,而与前夫所生的子女尚幼, 需带到新夫家养育,但要书写字据,健康的子女也要写成 “有病”,其文通常的写法中有这样的字句:“……拖带有 病子XXX、有病女XXX,今后如有病死夭折,皆由天命,与 后夫无关。”这样即使子女日后受后夫虐待,生母也只能哑 口无言。因“有病”与“油瓶”谐音,故俗称寡妇再醮拖带 的子女为“拖油瓶” 。习俗还规定拖带来的子女不得入宗祠 和家谱,不得享受族里的各种权利,不得继承后父的财产等。
二、特殊的婚嫁形式
(一)童养媳
俗称“养媳妇”。到成婚年龄,男方邀长辈吃一顿便 饭,举行简单的拜堂仪式,就算结婚,谓之“并亲”、“并 铺”。有些不请酒、不拜堂便同居,称“冷塌饼”。民歌: “桅子花开六瓣头,养媳妇并亲今夜头。一刻时辰等不得, 开出西窗望日头。”
()换亲
俗称“搭钮亲”、“兑汤罐”。旧时,家庭困难的青年 男子,难以承担婚事过程中的聘礼、宴请等大笔费用而无力 成婚。有时遇到同样情况的两个家庭,而且家中都有未出嫁 的姐或妹,双方父母出于传宗接代的考虑,由父母包办互以 姐或妹嫁给对方,兑换成亲。这种婚姻往往酿成家庭悲剧。
(三)纳吉(定亲)
男方备雁礼往女方通知合婚大吉,送婚定礼(订婚礼)
(四)纳征(聘礼)
男方由媒人、押礼人将聘礼、礼单送往女家(过大礼) 女方将部分聘礼退归男方(回礼)
(五)请期(议婚期)
男方请卜人占卜婚期吉日吉时(择期仪礼) 男方备雁礼至女家通知婚期时日,协商婚期(请期礼)
(六)亲迎(成亲)
亲友贺喜 迎亲(迎娶礼) 男方娶亲队伍至女家行“催妆礼” 新郎捧雁行叩拜礼,女方父母于宗祠行接见礼 新妇着礼服登轿前接受父母训诫,行辞亲礼 女方派亲族行“送亲礼” 新娘至男家行入门礼 拜天地礼 拜公婆礼、夫妻对拜、“认大小”礼 交杯酒礼(合卺[jin3]礼) 新妇坐福礼、全福人行撒帐礼、入洞房礼 (视频后沟村婚礼)
(六)抢亲
不同于原始的抢婚习俗。大多是发生在如下情况下才进 行:第一种情况是男女双方联姻后,因为男家发生变故,家 道衰落,女方家庭有意赖婚;第二种情况是女方索要高额的 聘金,男方无力承担,但又不愿意放弃这门亲事;第三种情 况是男女青年双方有感情,但女方家长不同意,迫不得已, 姑娘与小伙子商量以抢亲的形式来达到结为夫妻的目的。一 般的形式是:男方聚集众亲朋好友,伺机在夜晚乘女方家中 人少时,或乘姑娘外出的途中,或在田头劳动时,一哄而上, 将姑娘抢到家中,当即成亲。第二天,由新郎备礼物,请村 中有声望的长辈一同前往岳父母家中赔罪道歉,请求宽恕。 因为生米已煮成熟饭,岳父母也只好默认了。也有女方同村 之人应姑娘父母之邀,在抢亲时百般阻拦,引起斗殴的。
灯熄马停步;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旧时中国人缔结婚姻所 遵循的原则;是宗法家族制度的产物;民间的婚姻 模式。
媒人 《诗经·卫风·氓》:“匪我愆(qiān,拖延)期,子无良媒”。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早的媒人是女娲。《路史·后纪二》记 载:“以其(女娲)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 神。”罗苹注引《风俗通》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 因置昏姻。”《周礼》、《吕氏春秋》诸书中,也都记载上 古时于仲春之月设太牢祭礼高禖的活动。周代还设有官媒, 专司判合之事。《周礼·地官》记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凡 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 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书之。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 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 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诗经·豳风·伐柯》中谓:“伐柯(注:斧柄)伐柯,匪斧不 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古时还称媒人为“冰人”(晋 令狐策故事)、红娘(唐·元稹《莺莺传》)、月下老人(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韦固)。
三、其它婚姻形式
(一)一夫多妻 一夫多妾 两头大 (二)一妻多夫 (三)不落夫家(中国壮、苗、瑶、黎、侗、水、彝、布依、
哈尼、普米、仫佬、毛南和汉等民族部分地区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流行的一种婚姻习俗,惠安女)。
四、变革中的婚俗文化
集体婚礼
1935年4月3日上海市政府在市府礼堂主办第一届集体 婚礼,参加新人57对,由市长及社会局局长证婚,中外来宾 达数万人。
(三)赘婿
旧时,有女无子的家庭,为承接宗嗣,招婿进门,俗称“招 女婿”。婚事费用全由女方负担。男方入赘后须从女方的姓。 赘婿常受女方族人欺凌,被骂为“野猫”。有的赘婿不甘这 种处境,待岳父母去世后,变卖家产,携妻子回归本宗。民 谚有“入赘女婿不是人,倒栽杨柳不生根”的说法。解放后, 入赘受歧视的现象已逐渐消除。而且,婚后住男方家或住女 方家、子女的姓随父或随母,都已习以为常。 赘夫。又称“坐产招夫”。妇女死了丈夫,有遗产可守,或 是考虑再嫁后公婆无人赡养等,再婚招丈夫进门,以承担前 夫的门户。
一、中国传统婚姻程式
《仪礼•士婚礼》中的六礼:纳采(求婚)、问名 (合八字)、纳吉(定亲)、纳征(聘礼)、请期 (婚期)、亲迎(迎亲)。 (一)纳采(求婚阶段)
请媒提亲(提亲礼) 双方家长议婚(议婚礼) 男方以“雁”为礼物正式求婚(奠雁礼或称求婚礼)
(二)问名(合八字)
男方请媒人执雁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问名礼) 男方请卜人占算男女双方命相(合婚礼)
第八讲 婚嫁民俗文化
婚俗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种族繁衍 的先决条件;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二件大事。因此,婚姻庆典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 事来进行的,其礼节仪式规定格外详尽周密,从服 饰、器皿,到仪式、程序、方位,都有整套严格的 具体规定;(红双喜来历,王安石,“走马灯,灯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