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嫁娶风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我国是人口大国,文明古国。
五十六个民族更是我国的骄傲。
婚姻自古是大事,也有很多有趣的婚嫁习俗,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沿袭了下来。
我国的婚嫁习俗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我国传统婚嫁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我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
”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
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发展历史最初的婚礼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从相传始于伏羲时代的定婚“以俪皮(成对的鹿皮)为礼”逐渐演进,到夏商时的“亲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备的完整的“六礼”,已初步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先秦时,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种(加上正婚礼时的亲迎,即所谓的“六礼”),后代又逐渐演变出催妆、送妆、铺房等仪节。
汉平帝元始三年,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次年立皇后亦纳采、卜吉。
魏晋南北朝时,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
唐代以后,皇太子开始请迎,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
后来暨“问名”于“纳采”和“请期”于“纳成”;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征”和“亲迎”四礼。
而朱子家礼更将“纳吉”和“纳征”合为一礼,所以只有三礼。
家乡的风俗嫁娶作文
家乡的风俗嫁娶作文
《家乡的嫁娶风俗》
在我的家乡,嫁娶可是一件超级重要又超级有趣的事儿呢!
每次听说有哪家要办喜事了,我就特别兴奋。
在嫁娶的前几天,大人们就开始忙忙碌碌地准备了。
家里会贴上大红的喜字,挂上漂亮的彩带,一下子就变得喜气洋洋的。
到了迎亲的那天,新郎会带着一大队人,开着漂亮的车子来接新娘。
那场面可热闹啦,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
新郎穿着帅气的西装,新娘则穿着洁白的婚纱,就像仙女一样漂亮。
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新娘出门的时候啦。
新娘的家人会给她盖上红盖头,然后由新郎把她抱上婚车。
这时候大家都会笑着闹着,特别开心。
到了新郎家,还有很多有趣的仪式呢。
会有人给新人端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着早生贵子。
然后新人要给长辈们敬茶,长辈们会给新人红包和祝福。
晚上还会有热闹的婚宴,大家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
小孩子们就会在一边玩耍,还能拿到喜糖呢。
我觉得家乡的嫁娶风俗真的好有意思呀,它充满了欢乐和幸福的味道。
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像那些新人一样,拥有一场美好的婚礼呢!。
黄梅人婚嫁的习俗流程
本人作为黄梅人,虽为90后,但是对于家乡的传统文化习俗还是很感兴趣的,今天就来一起了解黄梅县的婚嫁习俗。
黄梅县古来作为吴头楚尾之地,地理位置虽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南方,传统文化方面自然较为接近南方,但是在婚嫁习俗方面还是融合了南北方的特色。
总体来说在结婚习俗上,过去采用的抬轿娶亲方式基本取消,现在大多采用婚车、大车方式娶亲,延用了过去结婚办娶媒酒、娶亲酒和闹新房等传统风俗。
女方陪嫁的嫁妆在娶亲那天,男方挑礼担的人要对每一项嫁妆品逐一说四言八句吉祥话,说了就拿,说的好,女方会给烟的,说的不好就不准拿。
这个是最有趣的,本人的爷爷在这方面是老手,说的不错。
在陪嫁上,条件好的出现了有的陪电脑,陪存折甚至陪轿车的新变化。
黄梅婚俗虽各地有不同,但大体是:第一步看亲,媒人牵线,双方有意,见可以上一面,大多是媒人把男的直接带到女家,由女方家人先看看,若双方同意,女方就会去男方家里看看到时手女方的母亲或者婶娘、嫂子和姑娘本人,随同媒人去男方家进行实地考察,若觉得不满意,也就不怎么逗留,看完也就走人。
旧时,有的女方家人在村口望见实际情况与媒人说的不符,连门都不进。
若看对了,女方一伙人就在男家吃午饭。
饭后,姑娘留下,其余人就回家。
第二天,男的就要带女的上街下县,买定亲衣物。
现在绝大多数是"三金"(项链、戒指、耳环)。
接下去是认定,也称过礼。
男的到女家叫爹妈,两家正式开亲。
认亲要看日子,要备礼品,女方家庭中有来往的,每个都备一份。
主家通常都要备的充分些。
女方接客办酒,让大家认识、认可。
这个过礼的过程现在大多减少不少事宜,也不用送那么多的礼了。
旧时指腹为婚或摇窠对摇窠开亲,过礼不能少,还写准证和过贴。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手续自然消失了。
男方认亲头一年,过年、端午、中秋送初节,8斤肉8包糕,夏天送扇子雨伞,上学的买笔和本子。
看亲合适了,接下来就要娶亲了。
娶亲前要开年庚和看日子,男方到女方家提出娶亲要求,女方父母同意后,将姑娘的生辰时间(具体到时辰)写在红纸上(叫庚帖)交给男方,男方把庚帖交给阴阳先生推算嫁娶日期。
四川嫁娶的风俗
四川嫁娶的风俗
一、习俗活动
1、对联: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婚姻庆典喜庆士气的重要象征,在四川,新人也会在婚礼上贴上对联,表达祝福。
2、灶神拜祭:灶神拜祭也是四川本地婚礼必不可少的仪式,新人会在结婚前一天,先向灶神祝贺,表达对这一重要日子的恭敬。
3、对新娘的礼遇:当新娘步入婚宴大厅时,家人会将她介绍给节日的客人,新娘也会和家人和宾客跳舞,以表达此日的喜乐。
二、婚礼衣装
1、新郎:新郎在婚礼上穿着黑色四宝襋领神褂,头上戴着帽子,身上系有绣线腰腿,前束有绣有喜鸟的红绳,肩袖左右系有七对红钗带练,衬衫里面穿着丝衣,脚上穿着紫布小靴。
2、新娘:新娘在婚礼上穿着黑衣、青衣或紫衣,头上戴着红色的头箍,肩袖上有花纹,下裳穿红色绣花褙裳,腿上有红色绸带练,脚上穿着小靴。
农村婚丧嫁娶等事宜操办标准和流程
农村婚丧嫁娶等事宜的操办标准和流程可以因地区和文化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农村婚丧嫁娶事宜的一般标准和流程:
农村婚礼:
提亲阶段:男方家长派人到女方家庭提亲,商议婚事。
订婚仪式:男方家长带着媒人和礼物到女方家庭,正式订婚。
婚礼筹备:双方家庭商议婚礼细节,包括日期、婚宴地点、婚车等。
婚礼仪式:包括迎亲、交换婚礼、敬茶、拜堂、喜宴等环节,遵循地方风俗和传统习惯。
农村丧葬:
通知亲友:家庭成员通知亲友,传达逝者的消息和葬礼安排。
准备灵堂:在家中或室外搭建灵堂,供奉遗像或遗体,举行告别仪式。
殡葬仪式:举行告别仪式,进行遗体火化或安葬,根据当地风俗和宗教信仰进行。
安慰亲友:亲友对家属进行慰问和安慰。
农村嫁娶:
男方家庭准备彩礼和嫁妆:男方家庭准备一定金额的彩礼给女方家庭,女方家庭准备嫁妆给新娘。
婚礼仪式:包括迎亲、交换婚礼、敬茶、拜堂等环节,遵循地方风俗和传统习俗。
新婚生活:新娘随新郎回到新家,开始新的家庭生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村地区的差异和文化多样性,以上流程和标准仅供参考,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在进行婚丧嫁娶等事宜时,建议根据当地习俗、传统和法律法规进行操作,咨询当地相关部门或请教有经验的长辈和专业人士,以确保遵循当地的规范和礼仪。
各地婚嫁习俗
上海:定亲———排定“八字”,准备彩礼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颠轿 纳彩———金芽玉尘,早生贵子 迎妆———送“子孙桶”,忌讳送钟 拜堂———吉时成亲;吃暖房———宾客敬酒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门———三天后回娘家北京: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 过礼" ,但这只是" 小定礼" ,婚期前一个月,得送" 大定礼" ,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
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 催妆" 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
其中" 肉" 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 催妆" 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
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 坐帐" ,并一起吃" 子孙饽饽" (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贵州侗族: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
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会在赶场的时候,悄悄地跟在对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对方的脚后跟。
对方被踩了,回过头来觉得这个小伙子自己中意,便会跟着对方走,一直走出场外,两人悄悄细谈。
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装不知道,不去理睬。
踩的人发现对方不跟出来,也就作罢,再进场另觅对象。
“踩脚后跟”是贵州东南一带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种活动。
中 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
中国各地区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婚丧嫁娶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生活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各地,领略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
在东北地区,婚礼通常热闹非凡。
迎亲队伍会敲锣打鼓,新郎要历经各种有趣的考验才能见到新娘。
比如,伴郎们可能需要完成一些体力挑战或者智力游戏。
而在婚宴上,必不可少的是东北特色的菜肴,如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等,亲朋好友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新人的美好时刻。
在华北地区,以北京为例,传统的婚礼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规矩。
新娘在出门前要蒙上红盖头,由娘家兄弟背出门,上轿时还要放鞭炮。
到了婆家,新人要跨过火盆,象征着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而在丧礼方面,讲究停灵守孝,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家属要跪地答谢。
华东地区的江浙一带,婚礼注重细节和礼仪。
新娘会穿上精美的旗袍或汉服,佩戴各种金银首饰。
在迎亲过程中,还有“拦门”的习俗,女方亲友会出题刁难新郎,只有回答满意才能进门接走新娘。
丧礼上则会请和尚或道士念经超度,以祈求逝者安息。
华南地区的广东,婚礼有着独特的“过大礼”环节,男方要准备丰富的礼品送到女方家。
在婚宴上,少不了美味的海鲜和精致的点心。
而在丧礼方面,有守夜和出殡时舞狮的习俗,以驱邪镇宅。
西南地区的四川,婚礼充满了麻辣的味道。
迎亲时会有热闹的“坝坝宴”,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
新娘出门时会哭嫁,表达对娘家的不舍。
丧礼上,会有唱丧歌的传统,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西北地区的陕西,传统婚礼中,新郎要骑着高头大马去迎亲,新娘则乘坐花轿。
婚宴上,少不了羊肉泡馍等特色美食。
在丧礼上,会有吹唢呐的传统,声音高亢悲切。
少数民族地区的婚丧嫁娶风俗更是各具特色。
蒙古族的婚礼,新郎要骑马绕新娘家的蒙古包三圈,以示诚意。
葬礼上,会有天葬等独特的方式。
藏族的婚礼,新人要在佛前许下誓言,接受祝福。
丧礼上,会有喇嘛念经超度,为逝者指引往生之路。
壮族的婚礼,对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男女双方通过歌声表达爱意。
传统婚俗文化12345
传统婚俗文化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
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
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
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
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整套仪式合为“六礼”。
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也奠定了我国传统婚礼的基础。
又经历代的发展,使各种各样的婚礼仪节更趋繁缛、热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数”——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四川德阳嫁娶风俗
四川德阳嫁娶风俗
一、德阳结婚习俗
1、传袋
这项习俗是取传宗接代中传代的谐音在。
数量上,传袋的数量越多,说明新娘新郎在以后的日子福气会更大,生活也会更加顺遂,日子也会越过越美满。
2、撒谷豆
这项习俗就是当新娘新郎走到举办结婚仪式的宴会厅的时候,在即将跨过门槛时会有提前安排好的人在门口撒下一些五谷,同时也可以撒一些花生、红枣、桂圆这些坚果,这象征着早生贵子,然后一直撒到新娘新郎要举办结婚仪式的礼堂中央。
3、金盆洗手
这个是需要伴娘和伴郎同时为新娘新郎双方各端上一个红色的,底部带有囍字花纹的洗手盆,然后里面装上清水,撒上一些硬币,之后新娘新郎将双手放到盆里简单地清洗一下就可以了,这就意味着新娘新郎在结婚之前将不好的事情和气运都洗了下去,从此以后会迎来更加
美好幸福的生活。
二、德阳结婚彩礼
四川除了是盛产美女的地方,当地的辣妹子还是很多年轻男子追逐的对象,很多人都愿意娶四川的女子作为自己的老婆人选。
四川成都市民算本地的原住民,很多女方都是不要男方的彩礼钱的,还有一些是女方家里会一部分的钱,作为女方嫁过去男方家的陪嫁品。
更没有说要男方出多少钱才能把女方娶回家的道理。
四川德阳彩礼最低的五六千,以一万六左右的居多,独身子女的陪嫁品会更多。
农村婚丧嫁娶风俗传统与创新
农村婚丧嫁娶风俗传统与创新一、背景介绍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婚丧嫁娶一直是农村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乡发展的差异和时代变革的影响,农村婚丧嫁娶的风俗传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农村婚丧嫁娶风俗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二、婚礼传统1. 婚姻观念的传统意义:传统观念中,婚姻被视为家族延续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机制。
婚礼上的重要环节如过大门、婚车队伍等,反映了传统的婚姻观念。
2. 婚礼形式的创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婚礼的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创新。
新人可以选择在城市举办婚礼,采用更现代的婚礼仪式和场地,使整个婚礼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三、丧葬风俗1. 传统丧葬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中,丧葬被视为一种尊重和对逝者的纪念。
传统的丧葬风俗包括穿孝、扶棺等,体现了对祖先的敬重和家族的尊严。
2. 现代丧葬方式的变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丧葬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如火化代替了传统的土葬,丧葬仪式更加简洁,节省了资源,也更为环保。
四、嫁娶习俗1. 嫁娶习俗的传统意义:传统的嫁娶习俗包括嫁妆、婚车等,这些习俗代表了农村社会中的婚姻观念和家族道德。
2. 现代嫁娶习俗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嫁娶习俗也发生了一定的创新。
一些新人选择在城市举办婚礼,采取更现代的形式,强调个性与创意。
五、新旧文化的交融农村婚丧嫁娶风俗传统与创新之间不仅有矛盾,也存在一种新旧文化的交融。
新人尊重传统,同时也在寻求创新和个性化。
这种交融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元素。
六、农村婚丧嫁娶的意义农村婚丧嫁娶风俗传统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维系着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还可以传承家族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
七、创新的价值婚丧嫁娶的创新可以给农村乡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城市化进程促使婚礼场地、摄影婚纱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为乡村地区的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
八、挑战和问题1. 传统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一些老年人认为传统应该被保留,而年轻一代则更加倾向于创新。
婚丧风俗习惯
农村婚丧习俗姓名:系别:班级:学号:婚丧风俗习惯话说“白里不从风,千里不从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在这里说说我们洛阳的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
一婚嫁习俗(一)定亲: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经提婚后双方男女可自由联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认识,理解。
经媒妁在男女两家多次往来,双方认定了婚事,就交换命单。
(二)择吉:命单又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
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
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
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
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
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视为正式定亲。
婚约既定,不能更改。
(三)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
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
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
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
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
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
(四)迎娶:迎亲的时间,即阴阳先生算出的吉日,不能误点必须按时,否则以后家人容易生病。
男家洞房、中堂、门、窗及树干张贴大红“囍”字,有正贴和倒贴,倒贴者取“喜到”之意。
迎亲时,男方备彩车至女家接亲。
伴娘必须是未婚的且是不能怀孕的。
车走后鼓乐先导,一路吹吹打打,不时鸣放鞭炮。
入婆家门时,新娘要洗脸(有专门的侄子或兄妹、端洗脸水),换婚纱。
婆家摆设宴席。
至此,双方算顺利完成嫁娶礼仪。
二丧葬俗仪(一)入殓在农村虽现在实行火葬,可仍有一些风俗在农村实行。
死者家属要为逝去的人做棺木外形一头大、一头小。
买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
而死者家属在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
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棒上用白纸条缠绕。
婚丧嫁娶风俗礼仪
婚丧嫁娶风俗礼仪篇一:婚丧习俗一、传统中式婚礼习俗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
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
“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
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抬床的人、铺床的人、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
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和象征。
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
嫁妆险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蝴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
当然各地的风俗语和讲究都不一样。
上头:男女双方都要旱灾行的婚前仪式。
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姐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
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嫁礼仪一直被视为最为神圣和重要的仪式之一,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对婚姻和家庭的尊重与重视。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之婚嫁礼仪。
一、礼节宗旨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婚姻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婚嫁礼仪的主旨在于提升西门庆的婚姻地位,促进家庭和睦。
此外,礼仪还具有祭祀祖宗,传承血脉和培育后代的意义。
二、礼仪程序1.定婚:经过双方家长的协商后,男方家长会送一份定情礼物给女方家长,表明双方已经求得彼此的认可,双方正式订婚。
2.聘礼:男方家长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中送聘礼贺礼,表明男方希望得到女方的归入。
3.婚礼:婚礼是整个婚嫁礼仪流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婚礼中,新娘会穿上嫁衣,戴上喜帽,进行三拜九叩的拜礼。
4.迎娶:在之后的迎娶环节中,女方的家人会送给新娘一些嫁妆和妯娌们送到男方家中。
5.接新娘:新娘抵达新娘家后,男方会请红娘出来在门口为新娘揭开喜帽,然后新娘在门口等候三分钟的镜对,最后才进入新房。
三、礼仪风俗1.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被认为是吉祥幸福的颜色,所以在婚嫁礼仪中使用红色,就寓意着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2.龙凤:中国传统文化把龙和凤视为吉祥亲神之物,因此在婚礼中会有龙凤簪和龙凤被褥等婚床布置。
3.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重要的文化元素,婚礼中也少不了对联,代表新娘和新郎始乘千里,终是一生。
四、礼仪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和家庭被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嫁礼仪不仅关乎单个的婚姻,更是涉及到了整个家庭、亲戚朋友和整个社区。
从婚姻的定下来一直到新娘进门的整个过程,表达了对婚姻的祝福、朴素纯洁的嫁娶风俗、家对家的社会交往等多种含义,代表了中华民族婚姻家庭观念的传承。
婚嫁的礼仪3篇
婚嫁的礼仪3篇婚嫁的礼仪1婚前礼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纳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催妆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
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靴等物。
送妆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
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
铺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
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
然后以**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
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
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
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
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
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
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拜堂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合酒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流传到今天,“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
民间嫁娶风俗
民间嫁娶风俗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
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
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
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
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
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
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
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
满月后,回娘家探亲。
“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
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
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
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
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
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
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
甘肃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版)!
⽢肃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版)!⽢肃民间传统婚嫁习俗(完整版)!⽢肃农村的婚嫁习俗曾经盛⾏于⽢肃农村的汉族婚嫁习俗,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了⼀整套传统婚嫁⽂化,反映出居住在这⾥的⼈们古⽼淳朴的民俗风情。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实际上民间约定俗成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说亲”、“订亲”的过程简化,⽽“⾏礼”、“取亲”、安床闹洞房(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多的重视。
⼀、说亲说亲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之⼿取得⼥⽅的⽣⾠⼋字后,请阴阳先⽣拈算,若男⼥双⽅⼋字相合,则议婚告成。
然后由男⽅请媒⼈上⼥⽅家说亲,俗称“说媒”。
⼥⽅双亲征得姑娘同意后,男青年择⽇赴⼥⽅家“瞅媳妇“,与⼥青年见⾯互换相亲之物。
有的⼥青年也会回访男家,称为“看屋⾥(家)”,当然男⽅⽗母少不了见⾯礼。
有的男⼥青年⾃由恋爱、互订终⾝,再请⼈说通双⽅⽗母,取得认可,就可以正式定亲了。
⼆、订亲定亲在⽢肃称为“框锁锁”。
介绍⼈从中调定,双⽅同意,然后择⽇举⾏定亲仪式,男⽅⽗亲(或代理⼈)与介绍⼈偕男青年,携厚礼赴⼥⽅家。
礼物⼀般有喜酒、喜馍12个(俗称“⼤馒头”)、喜钱(称“锁锁”)、喜绢(布匹)、⾐物等。
⼥⽅家会集长辈及近亲相陪,盛宴款待。
⼥孩在姐、嫂陪同下⾄席敬酒,男⽅家长会在⼥孩脖⼦上栓⼀个系有钱币的红⾊线绳,称“拴媳妇⼦”。
传说这⼀拴,就把⼥孩拴成男⽅家的⼈了。
临辞,⼥⽅母亲给新⼥婿亦有馈赠,并且退还馒头两个,称为“回盘”。
事后,⼥⽅将馒头分赠近亲,向外宣布婚姻成⽴。
定亲时有⼀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双⽅商量彩礼钱。
有时会争得⾯红⽿⾚,但在介绍⼈的斡旋中,最终会达成⼀致,皆⼤欢喜。
三、⾏礼也叫“⾏⼤礼”。
这是⽐较慎重的⼀个环节,多在迎亲前半年举⾏。
男⽅家择定结婚吉⽇,由⽗亲约上介绍⼈,带齐原定彩礼、喜酒喜馍及妆奁⾐物赴⼥⽅家。
⼥家少不了⼜是设席款待,请长辈相陪。
席间商定迎娶时间、仪程。
婚丧嫁娶的民间习俗
婚丧嫁娶的民间习俗篇一: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家乡风俗的婚丧嫁娶习俗
家乡风俗的婚丧嫁娶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家乡的风俗习俗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变。
然而,婚丧嫁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保留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家乡风俗的婚丧嫁娶习俗不仅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更传承了民族的血脉和精神。
在家乡,婚礼被视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家族、亲朋好友共同见证和参与的盛大仪式。
结婚的当天,新娘穿着一袭红色的嫁衣,头戴鲜花环,步入婚礼现场,象征着美好的祝福和幸福的未来。
新郎则身着西装,手捧鲜花等候在台上,等待着新娘的到来。
婚礼现场布置繁复而华丽,红灯高挂、彩带缤纷、鞭炮齐鸣,场面热闹喜庆。
结婚仪式中,长辈们敬献礼金和祝福,并给予新人吉祥的祝福语。
婚后,新娘回娘家探亲称“还家”,而新郎需“接新娘”,并带着礼品和彩礼回新房,开始新的生活。
与喜庆的婚礼相比,丧礼则是凝重而悲戚的仪式。
家乡的丧葬习俗依然保留着尊重敬仰的传统,让人们对逝者表达最深沉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家人和亲友们会穿上素服,家中悬挂白布,烧香祭奠,举行醮守、告别仪式等环节,以示对逝者的哀悼和敬仰。
丧事过后,家属还会在一定时间内遵守丧服,忌讳一些忌讳,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思念。
嫁娶的习俗同样在家乡得以传承和延续。
嫁娶习俗包括订婚、过大礼、迎新娘、酒席等环节。
在订婚仪式中,男方家长携带彩礼前往女方家中,商议订婚事宜。
过大礼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送交嫁妆、嫁妆中品次繁多,寓意吉祥如意。
迎亲时,新郎需坐花轿回门迎娶新娘,伴郎伴娘随行祝贺,婚礼现场热热闹闹,场面喜庆。
而婚礼上的酒席更是反映出家乡人民豪情万丈的风貌,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举杯畅饮,表达深厚的情谊和祝福。
总的来说,家乡风俗的婚丧嫁娶习俗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
无论是婚礼、丧礼还是嫁娶,都是家乡人民对生命仪式的一种尊重和仪式感。
这些传统的习俗不仅传承着历史的记忆,更蕴含着对家庭、爱情、友情的珍视和敬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希望这些古老而美好的家乡风俗能够得以传承和弘扬,让后人继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和温情。
兴宁人婚嫁习俗
兴宁人婚嫁习俗由于兴宁人的嫁娶规矩非常多,因此兴宁民间流传着那么一句话,就是“兴宁嫁娶下数多,多嘴阿婆子女多!”兴宁地区的嫁娶礼仪和大部分客家地区一样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此类民俗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过于纷繁的"六礼"曾一度被认为是陋俗而被破除,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兴宁人婚嫁习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兴宁人婚嫁习俗兴宁人婚嫁习俗一、看老婆,包面花钱!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人去女家说媒,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男女两家通过媒人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双方同意后,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各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合得来,就写庚贴(俗名婚单)将亲事定下。
也称“开红婚贴”,或叫讲财礼。
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
兴宁人婚嫁习俗二、入门,拉lá月,摆酒,说四句打扮新娘。
新娘出嫁前,要请“扮娘”打扮。
所请扮娘一定要“四片全”(即有子、有孙、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即大家公认的”好命人”,打扮新娘要梳3次头,每梳一次都说一句吉祥的话:一梳梳到头,二梳福禄寿,三梳子孙满堂。
接着便为新娘穿衣、裤和鞋。
打米筛花。
新娘在“上轿”前要请有声望的叔公打米筛花说“四句”,其仪式是:在祖公厅里放一“摸栏”(似匾状但比匾大的竹编织具),当中放一方凳,其外置一箩筐。
选好时辰后,伴娘便扶新娘先坐一下箩筐,后端坐凳上,并说吉祥语,如“坐箩又坐凳,身家大过兴宁县,坐凳又坐箩,子孙长过宁江河”。
打米筛花者双手执米筛置于新娘头顶,作筛米状,说四句吉祥的话,称为“说四句”,如:“涯今嫁女望吉祥,子孙满堂寿年长,夫妻白头爱到老,儿孙高中状元郎”。
打米筛花的意思是经“百眼查看”,这姑娘是美好端庄的,并把吉祥、美好筛在新娘身上。
长寿邻封嫁娶风俗
长寿邻封嫁娶风俗长寿邻封地区的嫁娶风俗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对这一风俗的详细介绍,主要包含提亲与相亲、婚嫁吉日的选择、彩礼与嫁妆的准备、婚宴的筹备与举办、新娘新郎的装扮与礼仪、迎亲与送亲的习俗、婚后生活与家庭责任以及特殊地区的婚嫁习俗等八个方面。
一、提亲与相亲在长寿邻封地区,男方会通过媒人向女方家提亲,表达结亲意向。
女方家长会在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考察家庭状况,确认是否同意结亲。
一旦双方家长达成共识,便进入相亲环节。
相亲过程中,男女双方会首次见面,互相了解对方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等,以确定是否进一步交往。
二、婚嫁吉日的选择在确定结亲意向后,双方家长会商定婚嫁吉日。
选择吉日需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属相、季节等因素进行推算,以确保所选日子对双方都有利。
在吉日确定后,男方会向女方家送去聘礼,正式缔结婚约。
三、彩礼与嫁妆的准备男方在准备彩礼时,通常会考虑到女方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当地习俗。
彩礼的种类和数量因地区而异,常见的有金银首饰、家电家具等。
女方则会为女儿准备嫁妆,一般包括床上用品、家居用品等。
在婚礼前一天,双方会互送礼物,表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四、婚宴的筹备与举办在婚礼前一周左右,男方需发出喜帖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婚礼。
婚礼当天,新郎在家中举行迎亲仪式,迎娶新娘。
迎亲队伍通常由亲友组成,他们会携带花炮、喜糖等物品前往新娘家迎亲。
抵达新娘家后,新娘的兄弟会将她送到新郎家中。
在此期间,迎亲队伍还会与送亲队伍进行一些游戏互动,如藏鞋、找红绳等,以增添喜庆气氛。
最后,新郎新娘在男方家中举行拜堂仪式,向长辈敬茶,正式结为夫妻。
婚宴则在新郎家中或酒店举行,招待亲朋好友共享喜悦。
婚宴上会有丰富的菜肴和酒水饮料,以及文艺表演和游戏互动等节目,让宾客们欢度时光。
婚宴结束后,新郎新娘会向宾客致谢并送别他们。
这一天,双方家长也会相互拜访,加深感情并交流育儿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嫁娶风俗1、解放前,男女青年的婚姻一般都禀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请人排八字、算命占卜等,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
但一些婚嫁习俗仍沿袭了下来,并有着浓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旧时,乡间男女一般在20岁左右开始择偶,央人作伐。
男女青年和双方家庭一经同意,即择日订亲。
男方托介绍人送礼金或饰服作聘礼至女方,叫“押日”,并宴请至亲好友,“老沙”一带称“小婚”,亦即订婚,双方婚事才算确定。
结婚,男方须备彩礼,选日子,由介绍人去女方商定完婚日期,男女双方到政府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
男方办喜酒,新郎由介绍人陪同上岳家迎娶,然后回家恭候新娘,妇方随之“起妆”。
妆奁多为家具、被褥、家用电器等。
新娘于下午盛装出嫁,告别父母亲人,在介绍人前导和同村几个少女陪同下乘坐自行车或汽车于华灯初上时至夫家。
男方在门口放爆竹欢迎。
婚礼开始,入席宴饮,新娘参见公婆及长辈。
宴后,亲朋参观新房,说笑取乐,称“闹新房”。
婚后三日,新妇偕夫回娘家谢亲,俗叫“回门”,当天返回。
满月后,回娘家探亲。
“老沙”还有“会亲”旧习,即男方于婚后数日,邀请新妇的长辈及兄弟姐妹等亲属来家聚宴,作为来往走动的开始。
随着新风尚的逐渐兴起,旧时的习俗日渐淡化,男女青年自找对象,或托人介绍,经自由恋爱,双方同意,并征询父母意见后,即可商谈婚事。
一般由男方送礼下聘,约定婚期。
婚期通常选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
婚前,备新房,添置家具,领取结婚证。
婚日,男女方都以香烟、糖果款待来客,办几桌酒筵欢宴亲戚朋友,以示喜庆。
婚事简朴、热闹,少数旅行结婚的,就更简便。
但乡间不少地方在筹办婚事时仍保留着“押日”“回门”“会亲”等风俗。
2、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
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
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
女方年龄可大于男方二三岁,但不可大一岁,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相亲:在相互探问对方家境后,进行相亲。
双方约定相亲日期,女方由媒人导引,与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点同男方见面,媒人当面介绍双方情况。
看相后,男方给女方见面礼。
如双方均满意,为初定婚约。
定亲:择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并报知亲友。
套新: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
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开,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者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压箱: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将新娘的嫁衣装进箱子后,在嫁衣上面放压箱钱。
新娘到婆家后,婆婆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
出嫁前一日或当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将娘家所办嫁妆均插一柏枝,送至男方家中,意为万年长青。
嫁妆送到后,男方家以酒席款待,由陪客人向送嫁妆人索取开箱钥匙,并给持钥匙者封钱,对方满足以后才将钥匙交出。
娶亲:娶亲的前两天,男方送通信盒给新娘,内装化妆与丰轿时的衣物(衣物必须成双成对)、首饰,另加酒一瓶,肉一块,米、面各一升。
娶亲的前一天,男方整置洞房,当晚由新郎的小弟压床,且允许在新床上撒尿。
娶亲之日,男方备花轿四顶,一顶轿坐新郎,一顶轿坐新娘,一顶轿坐娶客,一顶轿坐压轿孩子。
迎礼:引礼人引导新郎进新娘家,每一道门,引导新郎向客人作拜施礼,新娘家须给新郎和引礼人各盛一碗饺子汤,奏乐三遍,新娘方可上轿。
上轿:新娘上轿须穿蓝鞋子,此鞋不许再穿回娘家。
上轿前,其母给女儿离母钱,并把婚书交于新娘,由新娘将婚书带至婆家压在床头,以示两家平安。
上轿分大娶、小娶。
大娶,新娘上轿不踩地,坐在椅子上由四人抬着上轿。
小娶,新娘步人轿内,轿顶大升。
途中若遇拦轿者,须落轿奏乐后方可再行。
下轿:新娘下轿前要梳头,边梳边说:“一梳金,二梳银,三梳骡马跑成群。
”婿家还须给新娘赠下轿礼,然后由扶客搀扶下轿。
若遇瞎年(即年中无“立春”),新娘下轿时须手持照明物前行,以示瞎年照生子女。
新娘下轿后,脚不得落地须用蓝布自轿门铺至天地堂,新娘脚踩蓝布,行至天地桌前,由男家向新娘身上撒草料。
拜天地:拜天地为完婚仪式。
天地桌上放一只盛满粮食的斗,用红纸封口,两边各放红蜡烛一只,斗前放几只果碟子。
桌前铺红毡或席子一条,席前放盛花,花前放马鞍。
新娘要跨过马鞍,摸盛花,叫做“骑鞍摸盛”,以示家境平安,有余有盛。
接着新郎、新娘立于天地桌前,面向天地神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
入洞房:拜天地后,新娘入洞房,由小姑(婆家妹妹)端洗脸盆,水中放一个馍馍,一个硬币,新娘须将馍馍捞出扔至床下,再由小姑将水送走。
然后,小姑把做熟的饺子送入洞房,让新娘用筷子挤开给新郎吃。
宴席:家设宴款待客人。
开宴时由男方陪客领路,引礼人陪新郎至女方送客前看菜,男方陪客高喊:“新郎看菜!”女方长辈回话:“省事三揖。
”然后引礼入陪,新郎作揖三个。
待女方送客席毕,再由陪客领路,新郎长辈手托酒盘说:“酒寒席清,请亲家多多担待。
”对方回答:“酒足饭饱,亲家办事满好。
”新郎长辈对说:“人盅酒你们先尝,俺娶媳妇你家忙。
”对方答说:“都忙!都忙!”这套礼节俗称“安大盅”。
看新人:新娘的送客在席毕回程前,要去看新娘,以示安慰。
拜送客走后,内客(新郎的亲友)、坐底客(本家长辈)齐聚,由新娘上拜,逐个磕头,受拜人均付给拜礼钱。
闹洞房:新郎的小字辈或同辈人进洞房嬉闹新人到深夜。
婚灯:新婚之夜在床头放桌一张,燃红蜡烛两只,俗称“婚灯”。
新郎、新娘各一只,谁的婚灯燃的时间长,表示谁的寿命长。
回门:迎娶第九天,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住几天,俗称“叫九”。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旧的包办买卖婚姻,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
但一般还要趁节假日或选农历三、六、九日举行结婚仪式。
在婚事操办上,有的仍保留着见面礼、套新、送嫁妆、压箱钱、宴请、闹洞房等传统色彩,但较旧时已简单得多。
丧葬风俗旧时办丧事有多道程序,要做道场、烧灵屋、唱夜歌等等,还要用白纸写对联,所以在民间办丧事也俗称“白喜事”。
中国人向来把死与生看得同等重要,民间相信人的灵魂不死,死人能投胎转世还有来生。
人死之后家人进行隆重的丧葬仪式,不但对生者有利,对死者也有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移风易俗,办丧事逐渐简化,火葬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在我国农村的一些边远地区,人们仍然还是相信所谓“入土为安”的“古训”,因此传统的丧葬形式仍然比较流行。
传统丧葬礼俗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送终当老人生命垂危之时,老人的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准备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能为老人送终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的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地方也把死者是否在板床上死看做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
家里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
此外还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人未死时通常是“禁止”哭泣的。
报丧死者咽气后家人应当尽快地向亲友发出报丧帖,或登门通报死讯,对于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当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入殓死者在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发、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用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认为,不能给死者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
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者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而脚朝外。
守铺死者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者铺侧以示服孝,这叫做“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传统当中,守灵也是表达对逝者尊重。
搁棺因为要选择吉田吉地安葬死者,因此,可能要停棺在家,称为“搁棺”或“停棺”。
“搁馆”的风俗,在古代常见,一般要搁七天,有的甚至搁棺十几天甚至几个月,现今则不常见,即使搁棺,时间也不会太长。
居丧居丧是指死者家人后辈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
男子不穿华丽的衣服,穿草鞋(现在已不常见);妇女则要脱去身上的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
男女各依其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穿孝服,戴孝帽。
孝子在居丧期间(一般为一月或百日)不能理发,不能同房,不能会晤亲友、参加宴会、进寺庙等。
尤其是在安葬之前,这些习俗必须严守,否则就会不吉利。
吊唁吊唁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吊唁的方式因各地风俗不同而有区别。
吊唁时,其礼数、方式由与死者关系的远近而决定。
死者子女在接到讯息以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尽一切努力尽快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的甚至一路哭来。
到家后,先要在灵前跪叩,哭悼,直到有人安慰才停止。
逝者亲朋友邻虽不至于和孝子一样悲痛,但也要尽量表现得比较哀痛一些。
亲友前来吊唁的时候,孝子要迎接陪同。
比较亲近的亲友,一般要在灵前正式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
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
亲友前往吊唁时,一般都要携带礼品或礼金。
礼金用黄色、蓝色签封好,在正中的蓝签上写上“折祭×元”、“尊敬二元”的字样。
礼品有匾额、挽联、挽樟、香烛、纸钱等。
接三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或者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迎接去了。
并不是每一个人死后都能进入天堂,但若在死者去世三天灵魂离去的时候,为他请僧众念经礼忏或者放焰口救度恶鬼,就能使死者赎罪积德进入天堂。
相对于神来说,是迎接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相对于死者亲友,是送别死者的灵魂进入天堂。
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也叫“送三”。
送三时要用纸扎一些车马,以供死者上路时用。
放焰口是接三中最重要的礼俗。
据说焰口就是饿鬼,在地狱受苦受难。
民间举行仪式,摆放三宝,即佛、法、僧,便可以让饿鬼得到救助,脱离苦海。
焰口有佛教的《瑜伽焰口》,比较常用。
还有道教的《缸罐焰口》。
在丧葬礼仪中还有做道场的。
其作用与放焰口类似,这种道场常由僧人、道士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