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节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种:
2
@《创新设计》
①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法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 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
3
@《创新设计》
②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法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 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的方法。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即 引用名人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引, 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不 交代其出处。 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论述“有业”“敬业”“乐业”时,作者引用了儒家经典 《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名句以及孔子、百丈禅师、朱熹、曾文正公等人的名 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2
@《创新设计》
2.谅解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 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 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征的 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 的“贞观之治”。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 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善于谅解他人分不开。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 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 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 番事业呢? 文章第②段在论证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文章第②段先列举三个典型事例从正面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谅解的重要作用; 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形成对比,进一步论证了论点,使论证更充分。
考点二 论证相关分析
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选项 “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复杂的观点。(错误)
理由: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的观点 5.原。文 中国古代儒家对道德情感的培养有很多深刻的论述,孟子便对道德情感,尤
其是恻隐之心做了细致的阐述。他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并以“孺子将入于井”为例,说
的例子,鲜明地指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错误) 理由:举例论证错误,这里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10
@《创新设计》
目录
8.原文 《圣经》是悲悯的经典,但那里边也不乏血肉模糊的场面。佛教是大悲悯之 教,但那里也有地狱和令人发指的酷刑。如果悲悯是把人类的邪恶和丑陋掩盖起来,那这 样的悲悯和伪善是一回事。《金瓶梅》素负恶名,但有见地的批评家却说那是一部悲悯之书。 这才是中国式的悲悯,这才是建立在中国的哲学、宗教基础上的悲悯,而不是建立在西方 哲学和西方宗教基础上的悲悯。长篇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庞大文体,这里边有羊羔也有小鸟, 有狮子也有鳄鱼。你不能因为狮子吃了羊羔或者鳄鱼吞了小鸟就说它们不悲悯。你不能说 它们捕杀猎物时展现了高度技巧、获得猎物时喜气洋洋就说它们残忍。只有羊羔和小鸟的 世界不成世界;只有好人的小说不是小说。即便是羊羔,也要吃青草;即便是小鸟,也要 吃昆虫:即便是好人,也有恶念头。站在高一点的角度往下看,好人和坏人,都是可怜的 人。
日本影响巨大。(错误) 理由: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
6
@《创新设计》
目录
2.原文 “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 范。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
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
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第一老成温厚。
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
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
”(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
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
)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
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
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
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
”(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
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
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
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
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
论证相关分析
考点二论证相关分析——语脉语理,洞察过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考试大纲新增考点,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说理性和逻辑性的概括分析能力,实质上是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论据是用以凸显立意而采用的材料,论证则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突破一理清论点和论据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一、论点一篇文章往往有几个表达论点的句子,其中表明主要见解、能统率全篇的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只能统率局部的观点,是文章的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二、论据【即练即悟】请根据原文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原文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
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
尽管如此,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
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鸿等。
选项文段运用日本刊刻并从事中国古代文章评点的事例,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对日本影响巨大。
()理由:答案错误。
旨在证明“中国古文评点的流传十分广泛”。
2.原文“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
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范。
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
这样自然就会对某些传统的矩式或成法有所逾越与突破,“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从而为个人意趣情性的抒发争取到较为充分的空间。
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练习及答案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贯穿整个语文教学,高效的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技能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练习及答案,供大家分享。
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原文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
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
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
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
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
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
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
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
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
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
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
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
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
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
”这样把大家劝回去。
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
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
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
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
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
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
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
”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
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
论述类阅读 论证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方法班级姓名一、论述文基本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二、本论内部结构方式:1、总分结构:先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再分说(列出几个分论点,或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说(总结)。
2、层进结构:论证上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3、并列结构:几个分论点并列,或几个方面的论证并列。
4、对照结构:一正一反,正反对比。
三、典型例题:(一)任何一种物种身上都存在弱点,但这并不影响“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大规律。
善用“弱点”者不仅不弱,反而会成为强中强。
以老鼠为例,其相貌卑琐,鬼鬼崇崇,无犬之忠,无猫之乖,无牛羊之肉香,无鸟禽之美丽。
正因为它的“弱点”,人不仅不驯化它,还要打杀之而后快。
兵法上说“臵于死地而后生”,这老鼠在千百年的厄运中反而存活,鼠的家族绝对数量超过人的数量。
这个语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二)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魏徵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徵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
玄武门之变后,魏徵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
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
但是,李世民十分欣赏魏徵的才干和人品,于是便谅解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帮助自己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这里虽然有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尊贤爱才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认识到,这也与他宽宏大度、谅解他人分不开。
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一个能做出一番事业呢?文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分析它们的作用。
答:(三)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论诚意朱自清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
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节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第四节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相关知识】论证,就是用某些论据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论述类文章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①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法指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如罗迦•费因格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中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这一观点。
② 道理论证道理论证法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即引用名人名言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不交代其出处。
如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论述“有业“敬业“乐业时,作者引用了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名句以及孔子、百丈禅师、朱嘉、曾文正公等人的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法指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文章先从反面以普列汉诺夫为例,说明他自认为“求甚解”了,实际上作了许多曲解。
接看又从正面以诸葛亮和徐庶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为例,通过对比,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④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法指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使用比喻论证,既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明了,同时又显得生动形象。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文中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挡弛““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
中国的“传统文明”在交流中演变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明”在交流中演变发展芮传明,往往立即联想到儒、释、道文化,联想到“消 当今的某些人一提及中国的“传统文明”、 “因循守旧”等品格,似乎中国的传统文明数千年来始终遵循着一个固定的模式, 极保守”一成不变地为历代的人们所运用;同时,中国人又特别地保守,对于新型文化顽固地加以拒 绝。
其实,这是一种不小的误解。
以现代人经常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之代表的儒学为例,其鼻祖孔子的生活年代不过 2500 年之前;而在嗣后的历朝历代,儒学也仍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
所以,无论是 在孔子时代以前还是其后, 中国的 “传统文明” 都并无固定的模式,而是始终在不断地吸纳、 创新、融合、演变。
与一般人的理解相反,自古以来,中国人在创造自己文明的同时,十分积极地借鉴着外 来的文明。
他们的态度是开放、吸纳,而非保守、拒绝。
最典型的事例之一,是战国时期, 赵国的“胡服骑射”活动。
赵国频繁受到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人的侵扰,却苦于军事力”和更适宜于,学习其先进的军事技术“骑射(骑马射箭)量的薄弱,因此决定师法“胡人”。
赵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胡服骑射”运动,使之军力大增, 骑射的紧身利索的“胡服”以至在十年之内取得了辉煌胜利,打败林胡、楼烦,占有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及河套地区。
“骑射”便成了典型的中国文明,后世之人很少 此后,其他诸国也纷纷仿效,于是“胡服”、!会意识到,如今极为普遍的两条腿管的裤子,竟会是两千多年前的“舶来品”众所周知,儒、释、道“三教”所包含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向来被人们视为中国传“释”即佛教,是显而易见的外来文明。
它从印度传入中国,仅 统文明的核心要素。
然而,仅是约 2000 前的事情;它在中国社会中确立其地位,更在其后许多年。
但是,后世之人却“考周孔六书之训,忠孝履其端; 将佛教观念看作为兴家国、济社会的三大法宝之一,例如:李老二篇之萌,道德创其首;瞿昙三藏之文,慈悲为其本。
事迹乃异,理数不殊,皆尽美尽 善,可崇可慕也。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林语堂眼中地中国人性格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地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地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地是,他地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地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地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地结论.那么中国人地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地呢?第一老成温厚.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地‘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地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年月版,第页.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地.这既是中国人地优点,也是它地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地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地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地一时地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地病态地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地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第页).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地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地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地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中国人地这种特质,是与中国地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地.中国人地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地兴趣上.一个成熟地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地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地,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地成员.在设法飞黄腾达地过程中,他获得了终生难忘地人生与人性地学问.如果一个人不去作这些尝试,人到三十仍是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火急火燎地青年,仍醉心于进步与改革,那么他不是一个富有灵感地白痴,就是一个稀里糊涂地天才.”从林语堂地这个观察与判断来看,中国人在学术上与社会改革上出不了大师,成不了气候,应该是可以理解地.因为一个真正做科研与艺术工作地人,常常就是这样一个眼睛圆圆、单纯无邪地人,不仅仅是三十岁以后如此,甚至终身都是如此.在西方那些特别著名地科学家、文学家,无不是这样地,在世俗地眼光看来都是怪怪地人物.第二遇事忍耐.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地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地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地统治.”(第页).在四川地一些地方,人民能够容忍被征年以后地赋税,但是,面对这些毫无道理地事情,中国人顶多用不是很清晰地低音,在自己地家里咒骂几句而已,除此之外,再无任何反抗.因为,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中国人一向认为,只要你能够承受这些苦难,苦难相对你来说就会减少一些.如果一个人能够承受空穴来风地污辱,那么他也会因此获得美名.因为,“小不忍辱则乱大谋”,因此,活在中国,要学会忍辱负重,学会屈辱而卑微地活着.就像年代地电影《芙蓉镇》中地主人公所说地那样:“像畜牲一样活下去”,这就是胜利.在中国生存,要谈尊严与幸福是一种极奢侈地行为.因为,中国人只要面对苦难与屈辱,一味地忍耐就可以了.法国人面对饥饿,他们会发出吼声:“面包、面包、面包,否则就要流血.”但是,中国人面对饥饿,只会选择饿死,即使是守着官家闲在那里地满满地粮仓,也会选择活活被饿死.中国地和平稳定常常是用这个办法取得地.中国还有一个“百忍成金”地说法.林语堂列举了一个唐代宰相地故事,这个叫张公艺地宰相,曾经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所羡慕不已,唐高宗曾问及他成功地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忍”字,虽然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但是,中国人地忍耐性就是这样强,即使刀割到你地心头肉上了,你也不能够吱声,而越是能够这样做地人,就越是有涵养,越是有道德.相对而言,中国成语中地“唾面自干”地忍耐又算得了什么?中国地胜利,常常取决于寿命,看谁有耐心有命去等待,如果有两个政敌,一个活岁,另一个活岁,无论前者多么厉害,最终还是要败在后面那个老寿星手里.中国人把活着看成人生地最高目地,因此,才有“好死不赖活着”.只要活着,就可以看到你地敌人慢慢死去,然后悄悄改变面貌.中国自古就有姜太公以多岁高龄出任宰相地典故,以这个年龄担当政治改革大任,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想像地.他们会感觉奇怪,为什么在这个人四十岁、五十岁地时候,正当年富力强地时候不出来担当大任,做点有益地事情,而是要等到行将就木之时,反而出来担当大任?这种困惑也许正是中西方不同地分水岭.第三消极避世.与遇事忍耐密切相关地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喜欢消极避世.中国人在得势地时候非常喜欢儒家,因为,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那时地心态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但是,由于中国人追求地“学而优则仕”,这个游戏,具有高度排他性,说到底是一个零和博弈游戏,因此,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道家地存在是必然地.它为每一个官场失意,赌场失意,情场失意地中国人保留了退路.这就是道家提供地一套说法,也就是消极避世地去处.这种消极避世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儒家地不足,起到了一种安全阀门地作用,道家几乎收罗了所有地儒家失败者,给他们以一定地出路.“所有地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地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代表道家思想地诗词.”(第页)当一个人从官场上失意之后,就开始了另一种消极避世地生活方式:饮酒、清谈,作诗、填词,披头散发甚至赤身裸体.从此醉心于道家地虚幻境界,炼长生不老丹,遁入山林,融入自然,作点田园诗,与女人寻欢作乐,寻花问柳.进则有孔儒之学,退则有老庄之道.酒能乱性,无酒时则学佛;酒能养生,有酒时则成仙.各有各地妙处.道家其实就是中国人地鸦片与吗啡,能够产生一种神奇地使人失去知觉地神奇镇定作用,它使中国人减轻头痛病与心脏病.(第页)前人之勤,后人之用,其实懂得了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在中国活得也会很美妙地.英国地母亲常常教育自己地孩子:抬头挺胸,坦率回答别人地问题.然而,中国地母亲与儿子分别时,常常嘱咐却是:“不要管人家地闲事.”(第页)或者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明哲保身是非常重要地家教.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地家庭教育呢?因为,英国有宪政法律保障自身地合法权益,而中国人没有.因此,惹火烧身、惹是生非地事情,只有高衙内这样地有着强大势力背景地人才敢去做,一般地普通老百姓,不要说去关注公共事务,就是躲避还唯恐不及.如果是公共事务,你不去关心,最后虽然吃了亏,但是,因为是公共事务,所以吃亏地又不是你一个人,因此,吃亏也就成了一件可以接纳与忍受地事情了.如果你一个人站出来,输了吃亏地只是你一个人,而赢了呢,受惠地却是大家.因此,在毫无法律保障地情况下,消极避世是最安全地策略,这种策略在中国极有吸引力,但是,在西方却是极难理解地事情.在邪恶势力地考验下,中国人地最高价值,就是消极避世,就是“活命价值”,“好死不如赖活着”,为公共事务去冒个人风险,是最愚蠢地事情.中国人其实并不天生如此.那些十几岁、二十多岁地年青人,常常也会对公共事务表现出极大地参与热情,但是,常常在——岁左右,他们就会一个个变得特别聪明起来,也就是开始“学乖了”,获得了“消极避世”地品德.(第页)这些变化,有些人是出于聪颖地天资,有些人是因为有过吃亏地经验教训,在中国“所有地老年人都很稳重,因为所有地老滑头们都学到了消极避世地好处,在一个人权得不到保障地社会,吃一次亏就够呛了.”(第页).那些不消极避世,敢于积极站出来为世道主持正义地人,最后都牺牲了.像当时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并未经审讯就被枪毙地记者邵飘萍和林白水,就是中国人绝好地榜样.因为,在中国,最好地记者就是那些中庸平稳,没有任何自己地思想观点,也不对世人与世事作任何评论地记者,那些成功地报纸常常也不是因为敢于说真话,而是坚持这样地原则:登载国外地事,而非国内地事;处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地久远地事,而不是眼下地事;讨论一般性地问题,而不是具体地问题,比如,大力讨论勤奋地重要性、真理地价值等等;中国人地成功之路,大至离不开这样地处事法则.因为在没有法治保护地前提下,“我们自我保护地本能告诉我们,消极避世是我们个人自由地最好地宪法保证.”因为,在中国,凡涉及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一个人为大家地利益而受损害,但是,大家并不会为你个人地悲惨命运而呼吁.如果他为大家地利益而死,大家会在他死后用他地鲜血醮馒头治病,并且认为他是一个可怜虫与失败者.一种处世法则并不是凭空产生地,如果没有大量地环境背景,如果没有大量地事实依据,中国人凭什么要像一只缩头乌龟那样活得谨小慎微,活得不声不响?所谓低调,其实也就是学会做一只缩头乌龟而已,而消极避世就是中国人这只乌龟地“甲壳”,是最好地自卫武器.中国人也会谈点魏晋之事,说到竹林七贤之类,其实,中国人对他们地敬佩“犹如小乌龟敬佩大乌龟厚实地甲壳.”(第页)因为中国人所谓品德地高低,其实只是消极避世地大小乌龟甲壳地厚薄而已.要根治这种弊病,“根治地方法很简单,只要给民权以宪法保障即可,然而现在仍旧没有人看到这点地深远意义.没有人渴望这种保障.没有人真心地要求这种保障.”(第页)离林语堂时代又快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地性格与生存环境有了改变吗?第四超脱老滑.超脱老滑与遇事忍耐、消极避世其实也是一脉相承地.在中国,做一个世故地老滑头是很有必要地.老滑头地为人处世原则就是:丢一卒而胜全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好汉不吃眼前亏;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有人要侮辱你、嘲笑你、藐视你、毁谤你、伤害你、嫌恶你、诡谲你地时候,应该怎么办?最好地办法就是忍受他,依顺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之.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第页)这个时候唯一致胜地武器就是设法长寿,用时间与生命赛跑,以避免自己不幸死在你地敌人之前.这样地事情,台湾地李敖先生就做过.他一次在凤凰卫视上做“李敖有话说”节目,把曾经迫害过他地蒋氏家族一家大小地照片挂出来,圈上红点,被圈红点地人表明已经死了.李敖说,蒋家曾经迫害过他,但是,照片上这些曾经迫害他地人,现在一个都不存在了,都死光了,而他这个被迫害地人还活着,虽然已经七十多岁,有朝一日也会死掉,但是毕竟死在他们之后,他地胜利就是终于用自己地双眼,看到他地敌人抢在他前面死去了.李敖是老顽童外加老滑头.其实,在中国,无需要学习什么中国传统文化,每个生养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地人,都是天然地滑头.滑头只有老少之分,而没有“有无”之别.中国地土壤气候决定了,中国,就是一个必须学得滑头才能够活下去地地方.在中国,所有地问题其实都是饭碗问题,什么主义都不过是生意,什么事说到底无非是“升官发财”,再没有别地事.不管什么儒家、道家、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睡大觉、睡午觉等等,在中国,都是用来“吃”地.因此,吃儒家饭,吃道家饭,吃佛教,吃基督,吃天主教,这些说法在中国是很流行,很普遍地.对精神信仰麻木不仁及采用世俗功利地态度,是中国人地普遍特色.因此,做和尚与做道士也常常与做官一样,有级别,有肥瘦之分.一般来说,在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不过,我们确实是岁数越大越不要脸.岁姑娘很少为钱而结婚;岁地女人则很少有不为钱而嫁人地.”“一个人年过而未变成无赖,那么他不是思想软弱者,就是天才.”(第页)可惜这样地终身能够保持童心地人,在中国几乎看不见,而常常只出现在国外,而这些人在国外常常就是大师级地人物,是人类地天才,是划时代地人物.在中国一切都世俗得很.真正地爱情是没有地.娶妻为了生子,嫁人是为了吃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现实功利得很.中国人地所谓爱情,都只是在一些神话想像之中,在现实中是从来没有过地.因为,中国人地家庭本身就是生产单位,就是放高利贷地地方,中国人以“孝道”理念,维系着一个类似共产主义地家庭模式,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一切都是有功利目地地.出来混是要还地.“中国人在本性是道家,在文化上是儒家,然而其道家思想却更甚于儒家思想.”(第页)中国人一向有把丧事当成喜事办地传统.比如“中国人举行葬礼时大吃大喝,锣鼓喧天,即可证明这一点.”(第页)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分不清那是在办喜事个人收集整理-ZQ还是办丧事,因为都用一样地乐器吹奏,一样地队伍,直到我们看到一顶花轿或者一口棺材为止.因此,在中国丧事与喜事之间常常界限很模糊.一场大灾大难,常常意味着那是歌功颂德地机会,常常也充满着喜庆地气氛.因为,那意味皇恩浩荡有了表现机会,“爹亲娘亲不如父母官亲”有了展示地舞台,同时以灾害为名义地各式捐款,在暗箱操作中,也未尝不是一个绝妙地发财机会.发国难之财,向来都是中国官员所擅长与喜爱地事情.因此,每次灾难来临,也就是喜庆来临.总之,中国人地超脱老滑,就是像鸽子一样温和敦厚,像蛇一样机智灵活.中国人长期以来使用地零钱——孔方兄,就是超脱老滑地绝妙象征:外圆内方,老奸巨滑.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论对什么事,总之一句话:我们没办法,算了!11 / 11。
“小悦悦”事件给材料命题作文
我在网上看了小悦悦事件的监控录像。 这一次,我是出离愤怒了。18个路人经过, 看到一个小孩子流着血躺在路上,居然不 闻不问就过去了。这还是人吗?是活生生 的人吗?是正常人的反应吗? 不!绝不!!!这些路人,根本不是 人,最起码不是正常的人。他们不过是一 具具行尸走肉!他们如此麻木不仁,如此 漠视生命,如此消极避世,他们的灵魂已 经灭亡,只剩一具具腐臭的身体在世间制 造垃圾!
我们不能等待,我们不能观望,我们 只能从自己做起,从我们的良知做起,这 样我们的社会才不至于如此肮脏,如此麻 木不仁。 面对躺在地上血肉模糊的肉体,我们 叩问自己的心灵,如果你从旁边经过,你 会不会成为第十九个路人?希望小悦悦的 死能唤起全社会所有心灵深处尚存一丝丝 良知的人们的一点点思考。 希望小悦悦在天堂里找到幸福。
这就是答案!历史上对文人学士的血腥镇 压,迫使这些最热血的中国人为了自保,带头 消极避世,变得麻木不仁。连最有血性的人都 如此,他们的冷血,必然会影响到绝大多数中 国人。于是几乎人人变得麻木不仁!形同行尸 走肉。 幸好,我们还有一丝希望!第19个人出现 了,一位捡破烂的阿姨。她挺身而出,抱起小 悦悦,喊来小悦悦的妈妈,小悦悦这才得以送 去医院。正是这位好心的热血的阿姨,让人还 不致于绝望! 今日之中国,老人在路上摔倒,没人肯扶; 小孩子躺在血中,没人肯理。世人如此麻木, 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谁家没有老人小孩? 甚至自己也有可能出意外!
在街上看见小偷偷东西,看见坏人行凶,有多 少人害怕引火上身而视若不见?这里面包括你, 也包括我。在中国办一点芝麻绿豆大的小事都 要塞红包托关系找后门,这已经成了中国人最 习以为常的习惯,国人厌恶贪官,痛恨贪腐, 可是国人又在不停的实施贿赂,不停地制造贪 官,我们左手接受别人的红包,右手又去贿赂 别人,这里面包括你,也包括我……所以我们 无需指责这个社会怎样的丑陋,我们无需指责 别人怎样冷漠麻木,因为这里面包括你也包括 我。我们只能自省,我们只能自律,我们只能 从自己做起,不做丑恶的制造者,不做丑陋的 参与者。
忍耐之人方能成大器阅读练习及答案
忍耐之人方能成大器阅读练习及答案忍耐之人方能成大器阅读练习及答案①有这样一批僧人、艺术家,远离世人,远离喧嚣,穷尽一生的智能,历经数代开凿、雕琢。
他们忍耐了艰辛,忍耐了寂寞,忍耐了失败……终于建成拥有千余石窟群,被世人誉为“人间瑰宝”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奇伟杰作——敦煌石刻。
忍耐是痛苦的,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在忍耐了常人无法忍耐的痛苦之后,成功才会款款而来。
由此可见,人的成功,很多时候来自忍耐。
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孔子之忍饥,颜子之忍贫,闵子之忍寒,淮阴之忍辱,张公之忍居,娄公之忍侮;古之为圣为贤,建功树业,立身处世,未有不得力于忍也。
凡遇不顺之境者其法诸。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视忍耐为遭遇不顺之事的法宝,其实它也是做好万事的利器。
③忍耐的人能够正视内在生活问题和理想,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海伦·凯勒是全世界敬爱的作家和教育家,虽然命运之神剥夺了她的视力和听力,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
她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讲话,学会了用手指“听话”,并掌握了五种文字;24岁时,她以优等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女子学院。
海伦忍受了比常人更多的苦难,克服了自身先天的缺陷,向人类展示了她生存的价值。
初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④我国汉代司马迁因与汉武帝意见相左而受宫刑之罚。
对于一名男子汉大丈夫而言,这是何等羞辱,但他忍了下来,忍受世俗的眼光,忍受闲言闲语,忍受心中巨大的痛苦,为的只是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完成《史记》。
最终,他完成了心愿,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也在中国的史学华章上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他们不惧怕个人生活上的苦痛,用坚忍不拔的毅力迈上人生新的台阶。
⑤忍耐的人能够承受外在因素的纷扰,不怕责难,勇担大任。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后,毫不畏惧吴王的种种责难。
他佯装称臣,忍受屈辱,最终被放回国。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磨难,勾践终于一举灭吴,实现了复国雪耻的抱负。
勾践在他人责难面前选择了忍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坚韧和智慧。
林语堂眼中的中国人性格
中国人,过了四十岁就变成了一个无赖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
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
那么中国人的性格在林语堂眼中究竟是怎样的呢?第一老成温厚。
他说“英语中‘性格’一词,意谓力量、勇气、‘有种’。
偶或生气、失望,也只是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而汉语中的‘性格’一词则使我们联想到一个老成温厚的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之若素,不仅完全知已,而且完全知彼。
”(林语堂著,《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56页。
以下引文均出自此书。
)中国人做人处事,圆滑、稳重、内敛,富有耐力,善于察颜观色,迂回曲折,为人老成世故,讲究城府。
也就是说非常超脱老猾。
中国人为人处事,总体上是比较讲究稳妥稳健的。
这既是中国人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思想上过分的稳健会剪去人们幻想的翅膀,使这个民族失去可能会带来幸福的一时的狂热;心平气和可以变成怯懦;忍耐性又可以带来对罪恶的病态的容忍;因循守旧有时也不过是懈怠与懒惰的代名词;多生多育对民族来讲可能是美德,对个人来讲却又可能是恶习。
”(第57页)。
老成温厚,常常意味着用消极、镇静、等待的力量,而不是像年轻人那样用青春活力与激情浪漫来处事。
中国人每每遇到难题的时候,不是积极地追求进取,从根本上去克服困难,而是用一句“退一步海阔天空”来自我麻醉,有时这样的做法也叫“丢一卒而胜全局”。
中国人的这种特质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土壤分不开的。
中国人的成熟常常表现在家庭上,而不是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兴趣上。
一个成熟的中国年轻人,“由于他通常有一个大家庭要扶养,要帮助堂表兄妹在社会上立足,他可不能总做一个教员(如果从事教育的话),他要设法高升,当个校长什么的,于是他就是家庭中受尊敬的成员。
《论读书》林语堂阅读答案
《论读书》林语堂阅读答案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读书》林语堂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论读书》林语堂原文阅读①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称为雅事乐事。
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
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
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
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
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②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
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
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
也许蒋介石未进过小学,或进小学而未读过地理,或读地理而未觉兴味;然今日之蒋介石翻看闽浙边界地图,便觉津津有味。
或某人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③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凡人读书必找一位气质相近的先贤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
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
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
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
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
④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读其所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
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
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己是而人非。
等过几年学力已到,仍己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己有同感之人。
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见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
浅谈从《乡土中国》中窥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浅谈从《乡土中国》中窥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摘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此书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视出中国人典型的国民性格,如因循守旧、有私无公、以和为贵、重名轻实等。
本文通过对《乡土中国》的再次研读,对中国国民性主要方面的乡土来源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乡土中国;国民性;乡土来源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一生著作颇丰,而他的《乡土中国》更是我国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经典之一,虽然《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著作,但是综其全书看来,却是渗透着对历史学、哲学等相关社会学科的深刻认识和精辟见解,剖析了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质和伦理道德观念,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书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审视出中国国民性格的乡土来源。
近现代以来,由于外国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华民族的尊严与完整受到了根本的挑战,于是一些文化先驱开始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剖析中国落后之根源, 这样,“国民性”就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和关键。
所谓国民性即国民性格,是指现代国家范围内共同居住的大多数成员在长期历史生活中所形成的普遍的、独特的和相对稳定的文化、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特征及其时代变动规律和特点的总和。
费孝通在《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名实的分离》等章节中对中国人的社会心理、行为方式都有生动形象的描述,并在开篇就明确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特点是“乡土性”。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国民性从根本上可以说是由传统农业的小农生产方式所决定,农业社会的乡土文化孕育并发展成了中国的国民性格。
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一书中将中国人的特点概括为:遇事忍耐、消极避世、超脱老滑、勤劳节俭、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热爱家庭等,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也认为中国人有讲究礼貌、保全面子、拐弯抹角、缺乏公心、孝悌为先等一些特性。
本文就针对《乡土中国》中体现的中国人国民性格的若干特点进行探讨分析。
中国人的“忍”阅读理解及答案
中国人的“忍”阅读理解及答案中国人的“忍”阅读理解及答案中国人的“忍”⑴“忍”字头上一把刀。
每个耳聪目明的中国人或许都听过这句话。
⑵孔夫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孟夫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圣人们强调,为人做事,万般皆需忍受、忍耐。
⑶中国人因忍字而得以百炼成钢的数不胜数,因逞强好胜而走麦城的也不少。
唐代高宗时,张公艺不仅位九世同堂,人生如此圆满,引得皇帝也羡慕,遂问其秘诀,张公艺在纸上写下“一百个忍字”。
高宗喟叹,原来如此。
大家耳熟能详的韩信,他早年能忍胯下之辱,终成大业,真个是“无度不丈夫”;后来却张扬高调,浑然忘记了“忍”字,颇有些“庸人得志”,最后横死吕后之手也就不冤。
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为了遥想中的绚烂未来,人们忍受着当下的种种不堪,人们夸赞着“忍”,绝口不想提心中暗暗怀想的他日之收获;若百忍后仍不能得道,自然也会有诸多温润的慰藉理由。
⑸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其《论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格的另一最大特点,是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
”封建社会官场中的“见风使舵”,生活细节的“防患于未然”,平头百姓们普遍存在的谨小慎微、办事圆滑等特点,皆可在各怀心事的“忍”字上找到源头。
罗素由是感叹,“没有什么能比中国人的`忍耐性更令欧洲人吃惊的了”。
⑹一个忍字,两副面孔。
一面是温和下的良善,一面是摇摆中的功利;有些人得道,有些人中毒。
鲁迅笔下的冷漠看客,便是一“忍”成痴,浑浑噩噩,麻木不仁,无异于行尸走肉。
忽然明白了鲁迅的可贵,只因他在崇尚忍耐的国度,居然可以从来不忍。
⑺“忍”字头上一把刀---“每临大事有静气”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暂时的隐忍蛰伏自是上策,然刀为利器,久忍终恐伤人。
⑻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比为之事。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第12期)9.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答案】忍该忍之事,说当说之话,为必为之事。
10.选文第三段除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何作用?(3分)【答案】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了忍的成功和不忍的失败,鲜明地证明了该忍时候要忍的道理。
[人的忍耐是有限的]《忍耐之人方能成大器》阅读答案(1)
[人的忍耐是有限的]《忍耐之人方能成大器》阅读答案(1)忍耐是一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品质,但人的忍耐是有限的。
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人们需要学会如何恰当地运用自己的忍耐力,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本文将围绕“人的忍耐是有限的”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忍耐需要节制,过度的忍耐会带来负面影响忍耐是一种美德,但太过忍耐反而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有时一个人忍耐太多,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心里承受的重量会越来越重,最终可能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疾病。
所以,在忍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和价值观,以避免过度的忍耐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忍耐需要有限度,需要适时地释放压力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的困难和挑战。
如果过度忍耐,会让自己很容易崩溃。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释放自己的压力,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找到自我放松的方式,如听音乐、参加运动等等。
让忍耐成为我们坚强的源泉,而不是我们的负担。
三、忍耐需要顺应自己的本能,不能违背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时,我们会在忍耐的过程中违背自己的本能,放弃一些重要的决定,输送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顺应自己的内心,以免在长期的忍耐中,自己的主动性受到打击,对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四、忍耐需要有益于个人成长,不能成为遏制成长的束缚忍耐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纽带。
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在不断的忍耐中不断成长。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忍耐不能被视为对个人成长的牺牲。
在忍耐中,需要思考如何积极地应对问题,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五、忍耐是一种有助于品格塑造的品质,但不是弱点作为一种在生活中经常体现的品质,忍耐可以成为人品的象征。
一个有忍耐力的人通常有自己对待生活的操守和准则,看待问题和处理事务更加审慎和成熟。
但是不能让忍耐变成自己的弱点,有时需要适当地放弃,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以便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梦想。
忍阅读及参考答案
忍阅读及参考答案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
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
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
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
“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
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
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
由此看来,。
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
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
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
晚年更是能耐得住寂寞,拒不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不出席各种公共场合。
有人看到他的文章后慕名来访,他说: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他于大都市中避居一角,读书,静思,冷眼旁观人生与社会。
他不愿成为主流,成为主流,只能给思考、创作造成累赘。
要知道做学问、搞研究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排除一切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需要全身心地投入。
倘若背离其正道,醉心于镁光灯下,热衷于出风头,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
⑤不可否认的`是,“忍”的过程似乎总是痛苦的,总伴随着身心的煎熬。
但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磨砺意志,锤炼本领,增益所不能,承担起天降斯人之大任。
14、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答:15、结合上下文,为文章第⑧段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谈耐心阅读题及答案
谈耐心阅读题及答案①《易经》中有这样一句卦辞:“潜龙勿用。
”其引申的含义是,当自己处于弱小时,须藏锋守拙,隐忍待机,不可轻举妄动。
其实,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有长久的耐心。
如果产生急躁的情绪,往往就会跌入失败的深渊。
②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当年携灭楚霸王项羽的余威去攻击匈奴,认为这样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边患。
孰料,此时由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却偏要挑战强敌,令自己深陷“白登之围”,险些成为阶下囚。
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茫茫太空的英雄航天员翟志刚,曾先后落选“神五”和“神六”的载人发射,与飞天梦想失之交臂。
然而他却毫不气馁,而是拿出更加刻苦的劲头训练,耐心等待时机到来,终于在42岁那年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飞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③做到耐心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一些年轻人,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不缺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抱负,但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就会失去耐心,变得不冷静。
不冷静就会冲动,冲动之后难免会犯错误,使实现雄心的道路变得艰难。
再比如,有的“新官”上任伊始,想踢好头三脚,烧好三把火。
孰料,情况不明,仓促出手就会漏洞百出,给以后工作造成被动……以上种种,都应了一句俗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④如何能做到遇事有耐心?我想,冷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是至关重要的。
冷静的心态能让你对事物有最理性的认识,它能帮助你在正确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决定:弱小时韬光养晦,强大时乘胜追击。
而坚定的信念能将你所有的力量集中到一个方向,能让你目标恒定,坚定自己的步伐,不到最后,决不言败。
就像《士兵突击》中的主人公许三多,虽然先天条件并不优越,但在“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支撑下,默默工作,坚韧执著,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⑤耐心,是一种坚韧,一种积累,更是一种信心和勇气。
只要我们能对工作投以热情,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抱以耐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能架起一座通往成功的桥梁,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2.第②段运用和两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阅读答
案
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
林语堂
①遇事忍耐是中国人最昭著的特点,我认为这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
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
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②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
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
与中国人的忍耐相比,基督教的所谓忍耐似乎是易怒,而中国人的忍耐有如中国景泰蓝一样举世无双。
我们屈服于暴政和敲诈勒索和污辱,犹如小鱼投入大鱼之口,或许我们对苦难的承受力小一些,我们的苦难就会少一些。
然而这种对苦难和折磨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
我并不是说
这种道德不是中国人的伟大品质,耶稣说“为温顺者祝福吧,因为他将继承整个世界”。
但中国人把忍耐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并有意识地反复向后代灌输。
谚语“小不忍则乱大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③这种美德的学校是中国人的大家庭,这里有一大群的姑嫂媳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父亲儿子等等,他们每天在相互忍让之中学得了这种美德。
他们从孩提时起,就从实际的需要和父母的教诲之中,学到处理人际关系必须互相忍让,相互调整。
这种深刻、缓慢、持久的熏陶对人们性格的影响,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
④唐代有位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羡慕不已。
唐高宗问及他成功的秘诀,宰相唤来纸笔,挥毫写了一百个“忍”。
中国人并不认为“忍”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不幸,相反,他们一直对它表示钦佩。
“百忍”这个词现已进入道德谚语之列。
大年除夕,把它写上红纸,贴上大门,比如“和气生财”,“忍为家训”等等。
如果这种家族制度继续存在,如果社会仍不充分重视个人的价值,而认为人只有处在和谐的社会关系中才是完美的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忍耐必须被看作一个最崇高的道德,并一定要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制度中,在这里,它确有自己存在的理由。
15.联系全文,概括中国人“忍耐”的几种表现。
(6分)
16.文章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6分)
17.作者曾写文说遇事忍耐“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点,也是它的缺陷”,请分析概括文中体现的中华民族“遇事忍耐”的优点和缺陷。
(6分)
15.①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
②屈服于敲诈勒索和侮辱。
③容忍苦难和折磨。
(每点2分)
16.运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3分)将中国式的“忍耐”与西方人的“忍耐”作对比,证明中国人遇事过于忍耐。
(1分)用景泰蓝比喻中国人的“忍”,证明中国人“忍”的出名。
(1分)引用谚语证明“忍”在中国人意识中作为重要美德出现。
(1分)
17.优点:使整个民族易于适应周围环境,有利于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
缺点:①过于忍耐,对罪恶和病态的容忍,不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②过分强调集体,忽视了个人的价值。
(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