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应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应激,不可怠慢

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的几天里,有些幸存者出现了焦虑、惊恐、情绪失控、行为杂乱冲动等表现,专业上称为急性应激反应。即对于超乎寻常的意外打击,所产生的强烈心理行为表现。这种状态的起因和表现都明显,也易于得到关注和干预。而与急性应激反应相对的另外一种状态:慢性应激反应,则常常不被人重视,但其危害,有时并不亚于急性应激。

慢性应激反应,简称慢性应激。即指个体处于一种长期慢性的压力状态之中。这种压力不是某一个突发的紧急事件,而是让当事人感到无助无望的一种情境,而其结局也常常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发人深省。鲁西南某地的一位转业军人王某,几年前贷款开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厂。由于当地很多同类的工厂都生意兴隆,所以他最初信心满满,在事业起步的时候还被选举当上了村长,可谓春风得意。可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厂子连续亏损。近百万的贷款也血本无归。更主要的是贷款中的一部分是以其同村的两个堂兄弟的名义借贷的。这样,他不仅时时要应付银行的催款,还要不时和两个兄弟、弟媳周旋。但王村长又是个很要面子的人,尽管处于窘境,但仍强颜欢笑,只是人显得老了很多。前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应邀去朋友家喝酒。在自己门前摔了一个跟头,倒在地上就没有再起来。医生诊断为猝死。

当地人为其唏嘘不已。此时,才觉察到是长期持续的压力把他压跨的。而他平时的笑容掩盖了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慢性应激的发生与处境以及当事人的个性均有关。如果有一个持续的恶劣的人际关系,如不良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等,都有可能让人处于慢性应激当中。而当事人的如果有好面子、要强、求全的个性,而又有压抑、回避、忍耐的特点,则更容易促使慢性应激的发生。

中原地区有一位中年男子在某企业当司机,也是一位转业军人,与妻子在同一个单位。可妻子却不能洁身自好,频频红杏出墙。而与之有染的又大多是单位的同事。有时为了打麻将的一点钱,妻子都有可能与同事在单位发生不齿之事。可这位司机考虑到孩子和家庭,一味地忍让。就是被同事说到脸上,也不回应。但其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一天出差,他上楼的时候摔倒了,抢救两个小时后仍一命归西。大家都说,他是窝囊死的。

在这位司机的心里,一定累积了很多愤怒、怨恨和委屈、悲伤等负性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宣泄和表达,那么就会郁积在心里,长期压抑之后,对身心健康就会形成侵蚀。这些情绪能量对生命力有很大的破坏性,要么降低人的免疫功能,使人生病,如发生癌症、高血压、冠心病等身心疾病,甚至猝死;要么消耗人的心理储备,使人的生命逐渐枯萎,不堪一击。

有位妻子,与丈夫关系不佳,两个人虽然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分居多年,形同末路。两人又在同一个单位,但对方的一些事情,自己往往比同事知道的还晚。由于彼此几乎不说话,经济界限又很分明,装修的时候,妻子都是通过工人询问丈夫买来的一些材料、饰品的价格,让工人都觉得莫名其妙。在这样充满冷战的家庭里,数年前妻子患了乳腺癌。而象这样的身心疾病,据报道与夫妻关系恶劣有一定的关系。这个时候,家不再是一个爱的港湾,而成为了一个让人受伤的地方。

为什么在慢性应激中有的人会生病呢?因为这些人在无意识中常常过度采用“压抑”的心理防御方式来应对矛盾冲突中产生的不良情绪。过度压抑的结果就是,不仅抑制了愤怒、攻击等情绪行为反应,由于身心一体性,在压抑中,作为具有机体防御功能的免疫系统也同时被压抑了,这样有些病变就会在免疫监控削弱的时候发生。于是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就会悄悄降临,使当事人雪上加霜。有时甚至会发生猝死,即如上面的案例中所描述的一样。

慢性应激不仅会降低人的身体健康水平,还会降低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由于慢性应激的存在,个体经常需要花费心理能量去与应激源对抗。时间一长,人的心理储备就可能逐渐被耗竭。在这个过程中,人就可能患上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疾病。有的即使没有疾病的表现,但也会慢慢变得消极、悲观、脆弱。一个看似平常的刺激就可能使当事人产生自杀或杀人等过激行为。

上海某高校的一位女研究生,因为学校不允许其母亲长期住在宿舍,感叹“知识也不能改变命运”之后,竟然在卫生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究其原因,该同学早年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上大学也把母亲带在身边,住在大学宿舍里。毕业后几年的工作状态每况愈下,从教师作到保险推销员。毕业七年之后才把大学的贷款还完。但其责任感过重,个性又孤僻要强。不向别人流露自己的脆弱、无助。但其心理世界或许早已荒芜。在母亲遭到拒绝后,她感到自己也走投无路了,于是用极端的方式来解脱自己。

慢性应激就是这样,看似平淡无形,但有时就会以一种异军突起的方式,急性地表达慢性刺激长期积累的结果。恰似那个著名的温水煮青蛙实验,把青蛙放在温水中,逐渐地缓慢地升高水温。开始青蛙还自由地游弋,后来水热了,青蛙想动却已经动不了了。很快就死去了。假如把青蛙突然放入热水中,估计青蛙肯定会拼命挣扎,一跃而出的。

那么如何识别、应对慢性应激呢?首先需要反思自己的个性,是否经常压抑自己的不满情绪,过度合作、顺从,不敢拒绝呢?或者过于好强,要面子,“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抗”?如果具备这些的心理特征,则需要提醒自己,是否活得太累了?是否有一些不愿承认或面对的事情,一直存在,困扰自己?是否有一些时间、空间是留给自己的?遇到困境的时候,是否有人支持自己?是否善于求援,是否允许自己失败?在困难过于强大的时候,是否会示弱,是否允许自己流泪?在看似无计可施的时候,是否会调动自己的智慧,去开辟新的出路?

如果把这类考虑清楚了,就会有助于判断自己是否处于慢性应激之中。如果自己无力解决,则可以向专业人士求助。

北京回龙观医院宋崇升发表于2010年《家庭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