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3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1
• 四诊心法要诀: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 以吉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本节主要是说明望、闻、问、切四诊是中 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望诊
• 就是通过医生的眼对病人显示的体态、 神色、舌进行观察。病人面部的异常色采, 叫做病色;根据病色表现,可以测知内脏 的病情变化 。 • 如五色诊法,是按照五行的规律,用木, 火,土,全,水来代表五色的属性,用以 说明病症变化关系;“肝病色青,心病色 赤,脾病色黄还望形休,望 动态;并且望舌,看舌质和舌苔;也对头、 百、眼、目、鼻、耳、唇、目齿和四肢、 皮肤的形态色泽和排泄物进行观察。
闻诊
• 就是通过医生的耳未辨别病人声音的正岸与病变以了解 病情的一种方法。 • 古代的闻诊,主要以五音的相应与不相应,以辨别五脏 的病变。所谓五音,就是:宫、商、角、徵(zhi,读止)、 羽。以五音配合五脏,如肝木,在音为角;心火,在音 为微;脾,在音为宫;肺金,在音为商;肾水,在音为 羽。 • 五脏都有各自的正音,这是正常的现象。如脾土在音为 宫,正常的发音,自喉而出,声音长大而调和,有沉洪 雄厚的尾声,这就是宫的正音;若是病人在发音里失却 了这种正音,就是病态。这种耳听五音的古代诊断方法, 目前临床上已少有人应用,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与古典 诊法来理解,下面还要谈到,这里只是提出一个大概罢 了
切诊
• 是医生以手指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身体其他 部位(主要是切脉)来辨别脉象以诊察疾病。
切诊扩展
• 切诊方百,诊脉除掌握二十八脉(浮、沉、 迟、数、虚、实、滑、涩、长、短、洪、 微、紧、缓、弦、芤、革、车、濡、弱、 散、细、伏、动、促、结、代、疾)的主病 及其相兼脉象的主病外,并从寸、关、尺 三部来分辨脏府。除了切脉,对切按肌肤、 手足、胸腹、额部等,也都是现在切诊中 时常配合运用的方法。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全书译注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全书译注毕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吉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译注]本节主要是说明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望诊,就是通过医生的眼对病人显示的体态、神色、舌进行观察。
病人面部的异常色采,叫做病色;根据病色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病情变化。
如五色诊法,是按照五行的规律,用木,火,土,全,水来代表五色的属性,用以说明病症变化关系;“肝病色青,心病色赤,脾病色黄,肺病色白,肾病色黑”。
闻诊,就是通过医生的耳未辨别病人声音的正岸与病变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古代的闻诊,主要以五音的相应与不相应,以辨别五脏的病变。
所谓五音,就是:宫、商、角、徵(zhi,读止)、羽。
以五音配合五脏,如肝木,在音为角;心火,在音为微;脾,在音为宫;肺金,在音为商;肾水,在音为羽。
五脏都有各自的正音,这是正常的现象。
如脾土在音为宫,正常的发音,自喉而出,声音长大而调和,有沉洪雄厚的尾声,这就是宫的正音;若是病人在发音里失却了这种正音,就是病态。
这种耳听五音的古代诊断方法,目前临床上已少有人应用,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与古典诊法来理解,下面还要谈到,这里只是提出一个大概罢了。
问诊,就是通过医生和病人的谈话问答,以了解疾病的经过和病人自觉的病苦和感受。
自然界有风,暑,湿,燥,寒五气存在,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人能很好地适应它,因此,反过来对人体五脏起一种资生作用。
但是超过了正常情况的五气,也会使人体五脏引起病害,就往往会反映出各种症状来,如反映心的噫气,反映肺的咳嗽,反映肾的欠伸等等。
这种由于五气所致的五脏病症,古人称它为五病。
同时根据古人的体会,人的五脏对环境和饮食中的五臭(办称五气,即臊、焦、香、腥、腐)和五昧(苦、酸、甘、辛、咸)都有“所主",也就是各自的分管,这往往从病人对某些气、味的独恃喜爱和不喜爱反映出来。
医生通过和病人的语言问答,以了解病人的五病,并推测五脏的偏胜情况,从而诊断所生的是什么疾病。
『医宗金鉴』金匮心法要诀3
『医宗金鉴』金匮心法要诀347胡荽久食之令多忘。
【注】胡荽辛温开窍,久食耗心血,故令人多忘。
48病人不可食胡荽及黄花菜。
【注】胡荽耗气,黄花菜破气耗血,皆病人忌食。
49芋不可多食,动病。
【注】芋滞有毒,多食则脾困而胀生,故戒多食。
50妊娠食姜,令子馀指。
【注】馀指,手多一指也。
姜形类指,物性相感如此。
51蓼多食,发心病。
蓼和生鱼食之,令人夺气,阴核疼痛。
【集注】孙思邈曰:食蓼过多有毒,发心痛,以气味辛温故也。
生鱼属合食,则相犯夺气也。
阴核痛,亦湿热致病耳。
52芥菜不可共兔肉食之,成恶邪病。
【注】凡物性相反,不可同食,同食则成恶邪病。
53小蒜多食,伤人力。
【注】小蒜辛温小毒,若多食气散,故伤心力。
54食躁式躁方【按】食躁式躁之「式」字,当是「或」字,应改之。
【注】食躁或躁者,即今之食後,时或恶心,欲吐不吐之病也,故以豉汤吐之。
豉浓煮汁饮之。
55? k与芹菜相似,误食之杀人,解之方【注】太阴之精,名曰? k,入口则死。
葛洪云:? k生处,无他草,茎上有毛。
八两右一味,水六升,煮取二升,温分二服。
56菜中有水莨,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如中风,或吐血,治之方甘草煮汁,服之即解。
57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青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治之方硬糖二、三斤右一味,日两度服之,吐出如蜥三、五枚,差。
【方解】芹生陂泽之中,蛟龙虽变化莫测,其精焉能入此。
大抵是蜥蜴虺蛇,春夏之交,遗精於此耳。
且蛇嗜芹,尤为可证。
按『外台秘要』云:蛟龙子生在芹上,误食入腹,变成龙子,饴、粳米、杏仁、乳饼煮粥食之,吐出蛟子大验。
张机用硬糖治之,考『本草』并无硬糖,当是粳米、饴糖无疑。
二物味甘,甘能解毒是也。
58食苦瓠中毒治之方黍穰煮汁,数服之解。
【注】『风俗通』云:烧穰可以杀瓠。
又云:种瓜之家不烧漆,物性相畏有如是也。
人过食苦瓠,吐利不止者,以黍穰汁解之,本诸此。
59扁豆,寒热者,不可食之。
【注】扁豆性滞而补,如患寒热者忌之。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光伏古文怎么说?问题二:太阳出来的时候用文言文怎么说?平旦píngdàn1.清晨。
孟子告子上:「日夜之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似也是几希。
」汉·《新序杂事四》刘向:「君昧爽而排冠,平旦而听朝。
」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鸡鸣洛城,禁门平旦开。
」唐·白居易《郡亭》诗:「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凡诊病脉,以平旦为准,虚静宁神,调息细审。
」四诊心法要诀翻译。
2.平日,平时。
《唤醒婚姻缘传》:「平旦良心难道没有绝义相持吗?」三、古十二时之一。
相当于后来的寅时。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原文。
问题三:用古文怎么说?医宗金鉴白话全译。
最近看到**悬在天上,很大。
我想问一下自学中医的书顺序是什么医宗金鉴白话解书。
2.学习中医不仅要学习,还要背书。
这是古今医生成才的共同经验。
没有一点书是没有功夫的。
背诵这些经典是中医学者必备的基本功,是中医知识的必备基础。
3.中医是一门博大高深的学问,学习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
只有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我们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很远。
丁甘仁医案在线阅读。
更多关于自学中医阅读的书籍顺序,输入:查看更多内容中医儿科望诊极为重要由于儿童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儿科诊断尤为重要。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说:「自古以来,儿科最难,毫厘之差千里衍,气血不充难据脉,神知不发不知言,只凭面色识因病,再到三关诊寒热……」儿童发育不成熟,气血不充盈,医生经常哭,影响呼吸和脉搏图像,难以闻到和脉搏诊断;由于精神意识发育不完善,无法表达疾病,主要依靠医生观察面色了解疾病的转移。
历代儿科医生都注重看病。
特别注意看神、看形态、看脸五色、看苗窍、看指纹。
面部是十二经汇总的地方,五脏的变化可以从面部相应的五部、五色中表现出来。
比如钱乙的《儿童药证直诀》创立了五脏证治法则,重视面部诊断,即面部上证和目内证。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金匱要略》背诵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发病与预防(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三条发病途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文理也。
问诊(4)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病邪特性1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表里同病治则(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痼疾加卒病(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刚痉和柔痉的鉴别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2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主要脉象(9)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寒湿在表(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医宗金鉴》目录卷三篇名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目录卷三篇名四诊心法要诀<目录>卷三<篇名>四诊心法要诀属性: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
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
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
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
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
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注】此明望、闻、问、切为识病之要道也。
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是以目察五色也;闻而知之谓之圣,是以耳识五音也;问而知之谓之工,是以言审五病也;切而知之谓之巧,是以指别五脉也。
神、圣、工、巧四者,乃诊病要道。
医者明斯,更能互相参合,则可识万病根源。
以之疗治,自万举而万当矣。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注】此明天以五行,人以五脏,化生五色,相生如环之常德也。
木主化生青色,火主化生赤色,土主化生黄色,金主化生白色,水主化生黑色,肝主化生青色,心主化生赤色,脾主化生黄色,肺主化生白色,肾主化生黑色。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注】此明五色生克顺逆,相兼合化之变色也。
五色相兼合化,不可胜数,而其大要,则相生之顺色有五,相克之逆色亦有五:青属木化,赤属火化,黄属土化,白属金化,黑属水化,此五行所化之常色也。
木火同化,火土同化,土金同化,金水同化,水木同化,金木兼化,木土兼化,土水兼化,水火兼化,火金兼化,此五行所化之变色也。
如青赤合化,红而兼青之色。
如赤黄合化,红而兼黄之色。
如黄白合化,黄而兼白,淡黄之色。
如白黑合化,黑而兼白,淡黑之色。
如黑青合化,黑而兼青,深碧之色。
皆相生变色,为病之顺也。
如白青兼化,青而兼白,浅碧之色。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时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成;水不成,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成;金气不成,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缺少,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原文】(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尚而发展,风尚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行,人即安和.虚心邪风,中人多逝世.百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传播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国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原文】(病因—反常气象)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甚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半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平和.以未得甲子,天因平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平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此为至而太甚也.(8)(病因-疾病分类与病邪特征)问曰:阳病有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肉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个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原文】(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逝世.一云腹中冷,苦痛者逝世.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逝世;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光鲜者有留饮.(3)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鄙人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摇动振振者不治.(6)(闻诊)师曰:病人语声寂肃然喜警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4)(切诊)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克不及行,必短气而极也.(9)(四诊合参)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5)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旺时而动,假令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白,非当时色脉,皆当病.(7)(预后)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逝世,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逝世;如身和,汗目出,为入府,即愈.(11)问曰:脉脱,入藏即逝世,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进口者不成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逝世.(12)【原文】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材痛苦悲伤者,急当救里;后身材痛苦悲伤,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原文】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原文】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该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烧也.(16)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病因病机)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4)太阳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5)疮家,虽身痛苦悲伤,不成发汗,汗出则痉.(6)(重要脉证)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高低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高低.(9)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摇动,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原文】太阳病,发烧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太阳病,发烧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原文】(柔痉证治)太阳病,其证备,身材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欲作刚痉证治)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阳明痉病)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原文】太阳病,关节痛苦悲伤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晦气,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原文】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苦悲伤,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尚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8)【原文】▲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成以火攻之.(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原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烧,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和气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材疼烦,不克不及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23)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枚(擘)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晦气,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2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 白术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两(去皮)【原文】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晦气(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克不及饮,则口燥烦也.(16)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当(一云晦气)者逝世;若下利不止者,亦逝世.(17)【原文】太阳中暍,发烧恶寒,身重而痛苦悲伤,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烧甚;数下之,则淋甚.(25)【原文】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27)一物瓜蒂汤方:瓜蒂二十个【原文】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克不及食,常默默,欲卧不克不及卧,欲行不克不及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必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克不及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体态如和,其脉微数.【原文】▲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9)【原文】▲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5)百合地黄汤方: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原文】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2)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切)【原文】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3)滑石代赭汤方: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碎,绵裹)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裹)【原文】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4)百合鸡子汤方: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原文】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6)百合洗方: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7)栝蒌牡蛎散方:栝蒌根牡蛎熬等分【原文】百合病变发烧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8)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两(炙) 滑石三两,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貌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10)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原文】▲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13)赤豆当归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三两【原文】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1)苦参汤方:苦参一升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2)雄黄【原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鳖甲汤主之.(14)阴毒之为病,面貌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成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15)升麻鳖甲汤方: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2)鳖甲煎丸方: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大黄三分芍药五分桂枝三分葶苈一分(熬) 石苇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参一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窝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原文】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脱肉.(3)【原文】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4)白虎加桂枝汤方: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原文】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5)蜀漆散方: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原文】▲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贫血,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堪;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2)【原文】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钱桂枝三钱防风三钱甘草二钱【原文】▲诸肢节痛苦悲伤,身材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原文】▲病历节不成屈伸,痛苦悲伤,乌头汤主之.(10)乌头汤方:治脚气痛苦悲伤,不成屈伸.麻黄芍药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乌五枚,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惫汗出,卧不时摇动,加被轻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1)【原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材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2)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夫须眉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3)【原文】夫掉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掉精.脉得诸芤动微紧,须眉掉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8)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衰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掉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13)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原文】▲虚劳里急,诸缺少,黄芪建中汤主之.【原文】▲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晦气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方见脚气中.(15)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泽泻牡丹皮茯苓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虚劳诸缺少,风尚百疾,薯蓣丸主之.(16)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芎藭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原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17)酸枣仁汤方: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芎藭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克不及饮食,食伤.快乐.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18)(蒸) 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原文】▲大逆上气,咽喉晦气,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10)麦门冬汤方: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原文】▲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克不及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5)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原文】▲问曰:病咳逆,脉之何故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逝世,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吸而不出.风伤外相,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不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呆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逝世.(2)▲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11)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原文】《令媛》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二升薏苡仁半升桃仁五十枚瓜瓣半升【原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12)桔梗汤方:亦治血痹.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原文】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6)射干麻黄汤方:射干十三枚一法三两. 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一法半升.【原文】咳逆上气,不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7)皂荚丸方: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原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13)越婢加半夏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4.寒饮夹热【原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8)厚朴麻黄汤方: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脉沉者,泽漆汤主之(9)泽漆汤方: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肺胀,咳而上气,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14)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令媛》证治同,外加倍胁下痛引缺盆.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参半升石膏二两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原文】▲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2)奔豚汤方:甘草芎藭当归各二两半夏四两黄芩二两生葛五两芍药二两生姜四两甘李根白皮一升【原文】▲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真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3)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桂枝四两胸痹肉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师曰:夫脉当取太甚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肉痛者,以其阴弦故也.(1)【原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3)栝蒌薤白白酒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白酒七升【原文】胸痹不得卧,肉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4)栝蒌薤白半夏汤方: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原文】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5)枳实薤白桂枝汤方: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一枚(捣)人参汤方: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原文】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6)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橘枳姜汤方: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原文】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7)薏苡附子散方: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炮)【原文】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8)桂枝生姜枳实汤方: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原文】肉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9)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原文】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痛苦悲伤,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1)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3)【原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2)【原文】病腹满,发烧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9)厚朴七物汤方:厚朴半斤甘草三两大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原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1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 枳实四枚(炙) 大黄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五两【原文】▲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11)厚朴三物汤方: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原文】腹满不减,减缺少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13)【原文】▲腹中冷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10)附子粳米汤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斤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原文】▲气量气度中大寒痛,呕不克不及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高低痛而不成触近,大建中汤主之.(14)大建中汤方:蜀椒二合(去汗) 干姜四两人参二两饴糖【原文】胁下偏痛,发烧,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15)大黄附子汤方: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原文】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成,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17)乌头煎方: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原文】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痛苦悲伤,灸刺诸药不克不及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19)乌头桂枝汤方:乌头;上一味,以蜜二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原文】▲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18)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问曰:人病有宿食,何故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21)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2)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3)【原文】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24)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五脏风寒积累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原文】▲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方,皆同.(7)旋覆花汤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15)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原文】▲肾著之病,其人身材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16)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1)▲问曰:四饮何故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风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材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2)【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第9页
脾病色症2
• 依据脾脏生理病理情况来说, • 黄是脾色泽,所以脾病面见黄色。 • 按内脏与精神活动关系讲,忧思是脾情志改变,
所以脾病时,通常有忧思神情表现。 • 脾部位在身体 中部,所以脾病时,当着脐部
有“动气”。 • 脾主味,是因为脾病机主要关系于饮食和消化,
所以脾病不但饮食降低,而且要出现腹满、肠 鸣、下痢等病症。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第6页
心病色症2
• 依据心脏生理病理情况和内脏与精神活动关系来说, • 喜是心情志改变,所以心病时,可有自喜自笑神情表现。 • 赤是心色泽,所以心病面见红色。 • 心开窍于舌,心主热,《内经》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所
以心病就出现口干、心烦、舌红等内热症状; • 心部位在身体上部,故心病时脐以上有“动气”。 • 心是生命活动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是主掌精神活动。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第15页
肾病色症
• 肾黑善恐,脐下动气.肢胀肿喘,溲便不利, 腰背少腹,骨病欠气,心悬如饥,足寒厥 逆。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第16页
肾病色症1
• [译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 髓……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 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在窍为耳, 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
金匮要略四诊心法要诀
第22页
五脏病色生克论2
• [译注]这节是以五色合五脏病依据五行生克规律来推诊 顺逆吉凶望诊方法。
普通说来,各脏正病,应见各脏正色,这么多是顺证 • 若是病色交织,则是逆证为多。 • 但其中依据五脏生克规律,相生就顺,相克就逆。 • 所谓相生顺,这里面又包含子乘母小逆和母乘子大顺; • 所谓相克为逆,这里面也包含色克病大凶和病克色小顺。 •
背诵医宗金鉴方法
背诵医宗金鉴方法篇一: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 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
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7、阳明表病脉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
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
四诊心法要诀
四诊心法要诀毕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吉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译注]本节主要是说明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望诊,就是通过医生的眼对病人显示的体态、神色、舌进行观察。
病人面部的异常色采,叫做病色;根据病色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病情变化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如五色诊法,是按照五行的规律,用木,火,土,全,水来代表五色的属性,用以说明病症变化关系;“肝病色青,心病色赤,脾病色黄,肺病色白,肾病色黑”。
闻诊,就是通过医生的耳未辨别病人声音的正岸与病变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古代的闻诊,主要以五音的相应与不相应,以辨别五脏的病变。
所谓五音,就是:宫、商、角、徵(zhi,读止)、羽。
以五音配合五脏,如肝木,在音为角;心火,在音为微;脾,在音为宫;肺金,在音为商;肾水,在音为羽。
五脏都有各自的正音,这是正常的现象。
如脾土在音为宫,正常的发音,自喉而出,声音长大而调和,有沉洪雄厚的尾声,这就是宫的正音;若是病人在发音里失却了这种正音,就是病态。
这种耳听五音的古代诊断方法,目前临床上已少有人应用,可作为一种基础理论与古典诊法来理解,下面还要谈到,这里只是提出一个大概罢了。
资料来源:医学教育网问诊,就是通过医生和病人的谈话问答,以了解疾病的经过和病人自觉的病苦和感受。
自然界有风,暑,湿,燥,寒五气存在,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人能很好地适应它,因此,反过来对人体五脏起一种资生作用。
但是超过了正常情况的五气,也会使人体五脏引起病害,就往往会反映出各种症状来,如反映心的噫气,反映肺的咳嗽,反映肾的欠伸等等。
这种由于五气所致的五脏病症,古人称它为五病。
同时根据古人的体会,人的五脏对环境和饮食中的五臭(办称五气,即臊、焦、香、腥、腐)和五昧(苦、酸、甘、辛、咸)都有“所主",也就是各自的分管,这往往从病人对某些气、味的独恃喜爱和不喜爱反映出来。
医生通过和病人的语言问答,以了解病人的五病,并推测五脏的偏胜情况,从而诊断所生的是什么疾病。
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原文】(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原文】(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
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
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此为至而太过也。
(8)(病因-疾病分类与病邪特性)问曰:阳病有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腰脊臂脚掣痛。
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
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
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四诊心法要诀
四诊心法要诀上1.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2.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3.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4.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藏之常。
5.藏色为主,时色为客。
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6.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
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胜则生。
7.新病脉夺,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已,色脉不夺。
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8.色见皮外,气含皮中。
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
有气无色,虽困不凶,9.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10.青如苍壁,不欲如蓝。
赤白裹朱,{血不}赭死原。
黑重漆炱,白羽枯盐。
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11.舌赤卷短,心官病常。
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12.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13.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
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14.庭阙鼻端,高起直平。
颧颊蕃蔽,大广丰隆,骨胳明显,寿享遐龄。
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15.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16.视色之锐,所向部官。
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17.沉浊晦暗,内久而重。
浮泽明显,外新而轻,其病不甚,半泽半明。
云散易治,搏聚难攻。
18.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
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pdf
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pdf《四诊心法要诀》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主要介绍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
以下是对《四诊心法要诀》中四诊的白话解释: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体态等外在表现来推断病情的方法。
面色可以反映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功能状态。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表示血虚或气虚;面色发红可能表示有热邪存在。
舌象包括舌色、舌质、舌苔等,通过观察舌象可以了解脏腑功能和病变情况。
体态观察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肢体活动、肌肉丰满程度等,这些都能提供诊断线索。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呼吸等声音以及体味来判断病情。
声音的高低、强弱可以反映患者的气机状况,如声音低弱可能表示气虚,声音高亢可能表示实热。
咳嗽的声音和性质可以帮助判断咳嗽的原因,如干咳可能是由燥邪引起,湿咳可能与痰湿有关。
体味也是一个重要的诊断信息,如口臭可能与胃热有关。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信息来了解病情。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病程、疼痛的性质和位置、症状的变化、饮食睡眠情况、排便排尿情况等。
此外,还会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过敏史等。
通过问诊,医生可以获得大量的临床信息,为进一步的诊断提供依据。
切诊:切诊也称为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感知脉象的变化,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中医认为脉象可以反映气血的运行状况和脏腑的功能状态。
医生会用手指触摸患者的腕部动脉,感受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深浅等特点。
不同的脉象特征对应着不同的病理变化,如浮脉可能表示表证,沉脉可能表示里证,细脉可能表示虚证等。
以上是《四诊心法要诀》中四诊的白话解释。
在实际应用中,四诊相辅相成,共同为中医诊断提供全面的信息。
医生需要综合运用四诊的信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医宗金鉴》是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古典名著,它汇集了我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医学家的医学著作,其中四诊心法是诊断病情的重要基础,相当于我们现代医学所使用的病理、影像学、检验与实验室等方法,是一种实践性的诊断方式。
四诊心法的总要诀是:“视诊、闻诊、问诊、切诊”。
视诊是以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及面容色泽等,即置身事物前观察,把病人体貌变化等仔细观察;
闻诊是利用医生的嗅觉,尤其是鼻腔的分泌物,可以观察病人的消化道疾病;
问诊是利用医生的耳朵来问询病人的病史、病情,帮助进行诊断;
切诊是根据病人的脓液、黄疸、出血等表现来观察,可以掌握疾病的种类、时间、病情等。
实践性诊断最终应依据全方位索取信息,融合多重检查手段考虑,把微观个体病人的全面病理地质考虑,以此了解整个自然界情况,对病因病机以及诊疗必要性有一定定量标准,把四诊心法作为实践性诊断的重要依据,从而用传统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结果。
(完整版)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考试必备)
《金匮要略》知识点总结1、《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
北宋·林亿等整理《金匮要略方论》。
2、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3、共载方剂205首,在剂型方面,既有汤、丸、散、酒的内服药剂,又有熏、洗、坐、敷等外治药剂。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名解】①五常:即五行②客气邪风: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③千般疢难:一切的疾病【要点】①核心思想:内因为主发病学观点②病因分类:内所因、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2、【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名解】①上工:指高明的医生②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要点】①治未病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②治未病以肝病为例——肝实脾虚证治则: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③肝虚证的治则: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3、【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要点】先解表后治里——表证重,里不虚;先治里后解表——里证重,里虚者;表里兼治——表里同病,相互影响4、【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名解】①痼疾:指难治的慢性久病。
诊心法要诀
四诊心法要诀上1.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2.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3.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4.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藏之常。
5.藏色为主,时色为客。
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6.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
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胜则生。
7.新病脉夺,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已,色脉不夺。
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8.色见皮外,气含皮中。
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
有气无色,虽困不凶,9.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10.青如苍壁,不欲如蓝。
赤白裹朱,{血不}赭死原。
黑重漆炱,白羽枯盐。
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11.舌赤卷短,心官病常。
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12.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13.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
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14.庭阙鼻端,高起直平。
颧颊蕃蔽,大广丰隆,骨胳明显,寿享遐龄。
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15.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16.视色之锐,所向部官。
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17.沉浊晦暗,内久而重。
浮泽明显,外新而轻,其病不甚,半泽半明。
云散易治,搏聚难攻。
18.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
四诊心法要诀
四诊心法要诀四诊心法要诀上1.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
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2.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3.变色大要;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
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4.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藏之常。
5.藏色为主;时色为客。
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长夏四季6.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
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胜则生。
7.新病脉夺;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已;色脉不夺。
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8.色见皮外;气含皮中。
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
有气无色;虽困不凶;9.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10.青如苍壁;不欲如蓝。
赤白裹朱;{血不}赭死原。
黑重漆炱;白羽枯盐。
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11.舌赤卷短;心官病常。
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12.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13.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
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14.庭阙鼻端;高起直平。
颧颊蕃蔽;大广丰隆;1/9页骨胳明显;寿享遐龄。
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15.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
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16.视色之锐;所向部官。
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17.沉浊晦暗;内久而重。
浮泽明显;外新而轻;其病不甚;半泽半明。
云散易治;搏聚难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以上是五声的失常和病生各脏的辨别方法。 • 若是在这种五声变异的病态之下,病色也有相克 的情况出现, • 例如; • 肝病的呼声急迫,又见面色发白(肺金克肝木); 心病的笑声粗盛,又见面色发黑(肾水克心火); 脾病的歌声漫散,又见而色发青(肝木克脾土); 肺病的哭声迫急短促,又见面色发红(心火克肺 金); 肾的呻声低微,又见面色发黄(脾土克肾水)等五 脏相克情况出现,那末,这病多数比较凶险。
• 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 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言严妄无伦,神明已失。
[译注]这节是以病人的语言状态来辨别疾病的 寒热虚实和预后的方法。
• 《中藏经》说过:阳证而喜多言语的属热, 阴证而不言语的属寒。讲话声调壮厉的, 多为实证;发言声音轻微的,多为虚证。 若是语言声音微小得不能从喉向外发出, 想讲话又不能讲出声音来,这是夺气的现 象。若是说胡话没有伦次,不能识辨人的, 这是神明已乱的病。夺气和神明已乱等病, 多是预后不好的严重病症。
• 除了以上耳闻声音以外,还有以鼻闻嗅病 气,用来诊断的。常见的有嗅口气、汗气 及排泄物气等。
• 口出臭气,多属消化不良,或有龋齿,或口腔 不洁; • 口出酸臭气,多是胃有宿食;口出臭秽气,多 是胃热; • 口出腐臭气,多是内有溃腐疡疮。 • 汗有腥膻气,多系风湿热之蕴于皮肤,津液受 蒸变所致。 • 痰有腥臭并有脓血,多为肺痈。 • 大便臭秽为热;有腥气为寒。 • 小便浊臭而色黄赤,多是湿热。放屁酸嗅,多 是宿食停滞等。
声音的发出机理
• 中空有窍,故肺主声。喉为声路,会厌门 户,舌为声机,唇齿扇助,宽隘锐钝,厚 薄之故。
[译注]这节是说明声音是由有关的组织和器 官而发生的。
声音的发出机理
• 古代医生看到凡是物体叫间空有孔窍的多能发声这 一现象,联想到人体中肺的形态也是中空有窍,因 而认为它主声音的。 • 发声音是用喉拢的,所以说喉是声音的通道; • 声气自肺、喉出,还得通过会厌的开和闭,所以会 厌成了声音的门户; • 声气出自喉和会厌,若没有舌头的转动,也不会发 出宛转的声音,因此舌头成为发声音的机枢; • 问时牙齿、口唇都在发声音的过程叫闭合扇动,起 着扇助作用。 • 喉、会厌、舌、牙齿、口唇五者的协同动作,五音 就能够通达的发出。
五音变异
• 由于人的素质不同,从而每人所发的五音也有区别。 • 比方说,喉咙(包括声带)有宽阔、有隘窄,宽阔的发音就大, 隘窄的发声就小。 • 舌头有较尖锐和较钝圆的不同,较尖锐的发声就比较清晰,较 钝圆的发声就不很清楚。 • 会厌有厚薄的差异,厚的发声比较重浊,薄的发声比较轻清。 • 口唇有厚有薄,口唇厚的发声较迟慢,薄的发声较快速。牙齿 有稀疏、有紧密,稀疏的发声音较分散,紧密的发声较聚集。 • 当了解这种无病健康人发声的差别,才能判断五音的变异;五 音变异,当在喉、会厌、舌、齿、唇等予以细致的区别。
• 五声之变,变则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 雄,脾歌以漫,肺哭促声,肾呻低微,色 克则凶。
[译注]这节是说五脏有病,五声所起的变化。
• 五声失去了正常,就叫做变。变,就说明 疾病发生了。
• 肝的声是呼,音是角。按正常呼的声音应该是长短、高下、清浊比较 和调,有条达畅爽的韵。如果呼的声音不是这样,而是非常急迫,就 由此而知道病生于肝了。 • 心的声是笑,音是徵。按正常笑的声音,应该是比较短促高清,有着 抑扬清越的韵。如果笑的声音不是这样,而是非常祖盛豪雄,就可由 此而知道病生于心了。 • 脾的声是歌,音是宫。按正常歌的声音,应该是极长、极低下、极重 浊,大而和浑,有沉洪雄厚的韵。如果歌的声音不是这样,而是漫漫 散散,就由此而知道病生于脾了。 • 肺的声是哭,音为商。按正常哭的声音,应该是比较的长、低下、重 浊、有劲,并且有比较清脆的韵。如果哭的声音不是这样,而是迫急 短促,就由此而知道病生于肺了。 • 肾的声是呻,音为羽。按正常呻的声音,应该是极短促、极高、极清, 有着柔和细腻和尖利的韵。如果呻的声音不是这样,而是比较低微, 就由此而知道病生于肾了。
• [附]以上各节,讲的是古代的闻诊方法。 除此之外,后世医家又有了较多的充实。 兹将较实用的闻诊方法,介绍于下:
• 1,语声、呻吟和语言的闻诊:疾病开始就出现语言声音哑的, 多是外感风寒肺气不宣;久病而失音的,多是肺虚专 损。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 多属虚证。 病入呻吟,通常多是身体上有痛楚。噫气暖声,多是胃脘上腹 不舒畅所致。 语言声高而有力,前轻后重的,多是外感症。语言声音低怯, 前重后轻的,多是内伤症。狂言笑骂,语无伦次,登 高乱走,弃衣歌唱的,多是阳证狂病;言语错乱,神情恍惚, 喜怒无常,独居避人的,多是阴证癫病。
• 2.呼吸和喘的闻诊:外感病,呼吸多粗,是由 于邪气有余所致。内伤病,呼吸多微,是由于 正气不足所致。气粗为实,气微为虚。 实喘发作急骤,肺胀气粗,声高息促,体壮脉 实,以呼出为快,多属肺有实热,或痰饮内停; 虚喘发作缓慢,喘而气怯弱,声低息短,倦怠 脉虚,以引一长息为快,多属虚证。
• 3.咳嗽的闻诊:外感风寒咳嗽,声音重浊,痰 清白,鼻塞不通。肺热咳嗽,咳声不扬,痰稠 色黄,不易咳出,咽喉干痛。咳嗽有痰而声低, 痰易咳出而多,多是痰饮症。咳痰色白如沫, 或无力作咳或咳嗽则气促,多是肺虚咳。干咳 无痰或咳出痰量少如粘液,多是燥火咳嗽。咳 嗽阵作,连声不绝,甚则呕恶咳血,多是肺实 咳嗽。
怎样学习五音五声
• 在正常情况下,五音既不太过,又不不及,是人的 正声。有声之后才有音,所以声是音的根本,音是 由声所产生的;音是声之余韵,并不是声之外还有 音,声同音是连在一起的。 • 五脏的五音五声,与自然界的四时变化和五脏所生 的五种情志都有关联,所以五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五脏的正常和异常。 这种以五音五声来辨别五脏病变的诊断方法,是古 代迫留下来的,在现在临床上已很少应用。我们只 要大致了解到它的基本知识,在探讨古代诊断理论、 方法时作为参考就可以了。
角音
• 角音,是舌头向里缩而发音的,这样就是 角的正音。它的声音长、短、高、下、清、 浊都比较和调,有条达、畅爽、适中的余 韵。以五脏说,它是属于肝木的,角音的 正常和变异,关系到肝脏的病患。
• 以上所说宫、商、角、 以上所说宫、 羽五音的正音, 徵、羽五音的正音,都 是五脏没有病的正常声 音。
羽音
• 羽音,是撮起口唇而发出来的,声音从口 唇出来,这样就是羽的正音。它的声音极 短促、极高、极清、有着柔和细腻和尖利 的余韵。以五脏说,它是属于肾水的,羽 音的正常和变异,关系到肾脏的病患。
徵音
• 徵音,是以舌点接着牙齿而发出来的,就 是徵的正音。它的声音较次于羽音的短促、 高、清,有着抑扬清越的余韵。以五脏说, 它是属于心火的,徵音的正常和变异,关 系到心脏的病患。
• 失音声重,内火外寒。疮痛而久,劳哑使然。哑风 不语,虽治命难。讴①歌失音,不治亦痊。 [注]①讴;ou,音欧。讴歌就是歌唱。
[译注]这节是讲几种失音、不语症的辨诊方法。
• • • • • • •
失音,就是语音嘶哑的病。它有好几种: 若声音粗而重浊不扬,是内火被外寒所阻遏,内热郁滞在肺所致(这种寒包 火的失音,往往还有口渴、喉痛、舌苔薄黄、脉浮数等证象)。 若声音并不粗重,而主要是咽喉有疮患痛烂日久不愈而造成的声哑的,是属 于虚劳的声哑(这种声哑,往往以疮患日久而致肺燥、津少,故还有口燥、 舌质红、脉虚数等证象)。 小儿的抽风(四肢抽搦,甚则头背后强、神昏)和大入的中风(忽然昏仆, 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的不能语言,统称哑风。 抽风和中风病本来已是重病,来得很急迫,病势多数十分严重,如果再加神 昏不能语言,更是预后险恶的现象。 因为风症多数属于肝木的病,而失音不语是肺金所主,风病而初见不语,是 肺金不能制肝木,因而是不治之症为多。 另外,有些失音是由于唱歌、唱戏伤了喉咙,以致声音嘶哑的,这是暂时的 现象,只要暂停歌唱,休息一下,过些时候就能恢复,除了重症以外,轻症 是不必加以治疗的。
声色既详,问亦当知
• 声色既详,问亦当知。视其五入,以知起 止。心主五臭,自入为焦,脾香肾腐,肺 腥肝燥。脾主五味,自入为甘。肝酸心苦, 肺辛肾成。肾主五液,心汗肝泣,自人为 唾,脾涎肺涕。
情绪对五音的影响
• 上节讲到由于人的喉、会厌、舌、齿、口唇不尽相同,五音亦 有不同。这里谈的是人的情绪变化,也会使五音有所不同。两 者都是属于正常的。 • 当人们感到心里喜悦的时候,所发的声音是欣喜的,好似很得 意的向外散放一样。 • 当感到心里发怒的时候,所发的声音是忿愤的,又是劲急,又 是严厉。 • 当感到心里悲痛的时候,所发的声音也就很凄怆,好似幽咽的 嘶鸣一样。 • 当感到心里欢乐的时候,所发的声音也就很舒畅,很和缓,从 容不迫了。 • 当心里有可敬的事物的时侯,所发的声音也是恭正肃穆的。 • 心里有可爱的事物的时侯,所发的声音也是温柔和顺的。
无病的五音变异之细则
• 舌居中发,喉音正官,极长下浊,沉厚雄洪。开口张口 咢,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①肃清。撮口唇音,极短 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舌点齿音,次知高清,抑 扬咏越,徵声始通。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 洁浊和平。 [注]①铬锵:keng-qiang,读坑枪。金属撞击的清脆声音。 [ ] :keng-qiang
• 4.呕吐、呃逆、嗳气和太息的闻诊:呕,是有声有物;吐,是 有物无声;干呕,是有声无物。这三者是有区别的。虚寒证的 呕吐,吐势徐缓,声较微弱;实热证的呕吐,吐势较猛,声音 壮厉。 呃逆,古时又称哕(yue,音日),除了由于进饮食匆促或骤然 吸触冷风引起呃逆的外,若是久病发生呃逆,多属预后不良。 暖气,是逆气向上自胃出喉所致。当宿食不化时,多于食后暖 气,并有腐臭味;暖气无酸昧腐味,系属胃虚气逆,一般多见 于老年人。 太息,就是时时吁长气,一般多见于情志抑郁,胸怀闷满不舒 所致。
情绪对五音的影响
• 喜心所感,忻①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哀心所感,悲 嘶②之声。东心所感,舒缓之声。敬心所感,正肃之声。爱心 所感,温和之声。 [注]①忻:xin,音欣。商兴的样子。 ②嘶:si,音斯。声音发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