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咸味与其他呈味物质
呈味物质(味道的由来)
味的变调作用
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感发 生改变的现象。 刚吃过苦味的东西,喝一口水就觉得水是 甜的。 刷过牙后吃酸的东西就有苦味产生。
味的疲劳作用
当长期受到某中呈味物质的刺激后,就感 觉刺激量或刺激强度减小的现象。 连续的吃糖。
第二节
甜味与甜味物质
Sweet taste and sweet substance
甜味剂 甘草酸苷 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 糖精 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 相对甜度 50 100~200 500~700 1000~1500
白糖、砂糖、红糖的比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白糖、砂糖、冰糖、红 糖都是蔗糖,虽然这三种糖名称各异,但其本质 上都是蔗糖,只不过纯度不同罢了。 制糖的方法并不复杂,把甘蔗或甜菜压出汁,滤 去杂质,往滤液中加适量的石灰水,中和其中所 含的酸,过滤除去沉淀,再往滤液中通入二氧化 碳,使石灰水沉淀为碳酸钙。再重复过滤,所得 滤液就是蔗糖的水溶液了。将蔗糖水溶液放在真 空器里减压蒸发、浓缩、冷却,就有红棕色略带 粘性的结晶析出,这就是红糖。将红糖溶于水, 加入适量的骨炭或活性炭,将其中的有色物质吸 附掉,再过滤、加热、浓缩、冷却,得到的白色 晶体就是白糖。
(1)蜂蜜
蜜蜂自花的蜜腺采集的花蜜,贮于巢中备冬日食
用之物。花蜜的主要成分为蔗糖(40%)和水分
(19%)。经蜜蜂口中之酶转换成蜂蜜后,甜度 超过蔗糖。蜂蜜的主要成分约为葡萄糖(36.2 %)、果糖(37.1%)、蔗糖(2.6%)、糊精 (3.0%)、含氮物(1.1%)、花粉及蜡(0.7
%)、灰分(0.2%)、蚁酸(0.1%),其余为
温度
一般随温度的升高,味觉加强,最适宜的味觉产 生的温度是10-40℃,尤其是30℃最敏感,大于 或小于此温度都将变得迟钝。
第四讲-咸味与其他呈味物质
3.啤酒花
•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中的律 草酮或蛇麻酮的衍生物
啤酒花与麦芽汁共煮时,律草酮异构化生成 异律草酮。控制异构化在啤酒加工中有重要意义。
主要用于酿酒,啤酒,亦可煮汁后加入发酵面团, 烤制面包
4.柚皮苷
柑橘中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柚皮苷是苦味剂。经水解加氢所得柚苷二氢查耳酮为 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150倍
青蒿素
• 青蒿素具有抗疟、退虚热,清热解毒的 作用;
• 青蒿素是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对间日 疟、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性疟的良好 的效果;
• 青蒿素在叶中含量较高。
苦瓜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1,已经生物 碱,其中苦味的根源就是生物碱的奎宁, 含有的养分具有促使食欲、利尿、活血、 消炎、退热和提神醒脑的作用,奎宁和抗 癌
苦味及其他呈味物质
食品的基本味感
1. 甜味 2. 酸味 3. 苦味 4. 咸味 5. 鲜味 6. 辣味 7. 其它味
物质的化学结构 (一般情况下是如此)
糖类—甜味 酸类—酸味 盐类—咸味 生物碱—苦味
苦味和苦味物质
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
• 肌酸,在生物化学中,是一种自然存在于脊椎 动物体内的一种含氮的有机酸,能够辅助为肌 肉和神经细胞提供能量。
二. 苦味物质 1. 咖啡碱
咖啡碱在在咖啡、可可、茶、莲子、百合中含量较多。
咖啡碱
• 茶叶中含有2%—5%的咖啡碱。咖啡碱 在生理上能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兴奋,加强肌肉收缩,可使人的头脑清 醒,有助于思维,并可促进血液循环, 利于尿液排出,使肌体解除疲劳。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 既然奎宁能治疗疟疾,发明青蒿素的意义又有多大? • 奎宁作为抗疟疾的一线药物已经有相当长得岁月了,在
味觉及呈味物质ppt课件
常温下各种味的阈 值
物质 蔗糖(甜) 氯化钠(咸) 柠檬酸(酸) 硫酸奎宁 (苦)
阈值 0.1% 结论 就人对味觉的敏感 性来讲,苦味比其 他味觉都敏感,更 容易被觉察。
0.05% 0.0025% 0.0001%
4 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A B C D E
呈味物质的结构
温度 味觉的感受部位 时间 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味觉及呈味物质 教学
内容概要
味觉 1 味的概念及分类
甜味
2 味感的生理基础
3 味的阈值 4 影响味感的因素
1 呈甜机理 2 影响甜味的因素 3 常见甜味物质
LOGO
味觉
1 味的概念和分类
• 概念 :
味感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 味觉器官化学感系统的刺激并产 生的一种感觉。这种刺激有时是 单一性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复合 性的。
不参与代谢,不 能被微生物发酵
吸湿性低,易褐变
2 糖醇类
山梨醇 木糖醇 麦芽糖醇 山梨醇(甜度约为蔗糖的70%) 山梨醇具有清凉的甜味,食用后在血液中不能转化为葡 萄糖,适宜作糖尿病、肝病、胆囊炎患者的甜味剂。 山梨醇耐酸、耐热性能好;保湿性强,可防止糖、盐等 的析出;能增加食品的风味和保持甜、酸、苦味强度的平衡; 有保持香气的作用;有防止淀粉老化的效用。
麦芽糖醇(甜度为蔗糖的90%)
麦芽糖醇在水中溶解度大,具有吸湿性,人体摄入后 不产生热量,不会使血糖升高血脂合成,是心血管病、糖 尿病患者的很好的甜味剂。 因其不能被细菌利用,所以也是防龋齿的甜味剂。 麦芽糖醇的甜度接近蔗糖,在食品加 工中可替代蔗糖使用。
3 苷类
甜叶菊苷 甜叶菊苷是多年生 草本植物甜叶菊的叶和茎中所含的一种二萜烯类糖苷。对热、 酸、碱都比较稳定,溶解性好,甜度为蔗糖的200~300倍。
食品风味化学2.5 其他味感和呈味物质
二、鲜味和风味添加剂
(一) 鲜味剂的构—性关系
L-谷氨酸钠盐(味精)
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它需要NaCl作助味剂。 味觉很复杂
鲜味 71.6%
咸味 13.5%
甜味 9.8%
酸味 3.4%
苦味 1.7%
D - 型异构体则无鲜味。
二、鲜味和风味添加剂
(一) 鲜味剂的构—性关系 L-谷氨酸钠盐(味精) 影响MSG味感的因素
二、鲜味和风味添加剂
(一) 鲜味剂的构—性关系
2. 鲜味受体 鲜味受体的性质:膜表面的多价金属离子。 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与受体结合时有竞争作用。 (1)谷氨酸钠和肌苷酸二钠虽具有相同的鲜味和几乎相等的感受 阈值,但它作用在舌上受体的部位上不同。 (2)当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同时存在时,它们在受体上的结合有竞 争性; (3)当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同时存在时,它们发生协同作用,其鲜 昧不是简单加和,而是成倍增长。
如BrCH=CHCH2Br、CH2=CHCH2X(X=NCS、OCOR、NO2、ONO)、 (CH2=CHCH2)2Sn(n=1,2,3)、Ph(CH2)nNCS、
一、辣味和辣味物质
(一)辣味物质的构-性关系
3. 辣味物质分子极性基的极性大小及其位置与辣味的关系 极性头的极性大:表面活性剂
小:麻醉剂 极性处于中央的对称分子:辣味大减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一、辣味和辣味物质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1)热辣味物质 花椒:花椒素(酰胺类化合物),少量的异硫氰酸丙酯等。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一、辣味和辣味物质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2)辛辣(芳香辣)味物质 属于辛辣味的有姜醇(gingerol)、姜酚(shogaols)、姜酮 (zingerone) 和丁香酚等,都是邻甲氧基酚基类化合物。
食品风味化学2.4 酸味、咸味及呈味物质
(一)咸味产生的机制
2. 食用咸味剂 2.3 苹果酸钠和葡萄糖酸钠 可供禁食盐患者(肾脏病患者)食用,有咸味。
二、 咸味和 咸味物质
(一)咸味产生的机制 (二)食用咸味剂
二、咸味和咸味物质
(一)咸味产生的机制
1. 定位基与助味基理论
咸
定位基:阳离子,产生咸味
助味基:阴离子,抑制咸味
味
咸味受体:极性小的磷脂
二、咸味和咸味物质
(一)咸味产生的机制
阳离子产生咸味 M+与味感受器上蛋白质中阴离子吸附呈现咸味 M+主要是碱金属和铵离子,其次是碱土金属离子 当盐的阳、阴离子的原子量增大,有苦味增大的倾向
酸味、 咸味及 呈味物质
食品风味化学
酸味、咸味 及呈味物质
一、酸味和酸味物质
二、咸味和咸味物质
三、酸咸调味模型
一、 酸味和酸味 物质
(一)酸味产生的机制 (二)重要的食用酸味料
一、酸味和酸味物质
(一)酸味产生的机制
1. 酸味强度 酸味强度一般以结晶柠檬酸(一个结晶水)为基准定
为100。 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不呈正相关系。
一、酸味和酸味物质
(一)酸味产生的机制 2.影响酸味的主要因素
(2)总酸度和缓冲作用:
① 总酸度:包括已离解和未离解的分子浓度
② 缓冲作用:由弱酸(碱)和弱酸(碱)盐所组成的体 系在外加少量碱(酸)时对pH变化的抵制作用
③ pH值相同而总酸度(或缓冲作用)较大的酸味剂溶液, 其酸味也强
食品中的呈味物质
五、鲜味与鲜味物质 1、呈鲜机理 、 2、常见鲜味剂及其应用 、常见鲜味剂及其应用 鲜味剂 ;(2)鲜味核苷酸;( ;(3) (1)鲜味氨基酸;( )鲜味核苷酸;( )琥珀酸 )鲜味氨基酸;( 及其钠盐
六、辣味和辣味物质 1、呈辣机理:分子的辣味随非极性钮链的增长而 、呈辣机理: 机理 加剧, 左右达到最高峰,然后陡然下降, 加剧,以C9左右达到最高峰,然后陡然下降,称之为 C9最辣规律。 最辣规律。 辣味物质分子极性基的极性大小及其位置与辣味 的关系也很大。 的关系也很大。 2、常用调味料中的辣味成分 、常用调味料中的辣味成分 (1)热辣味物质:辣椒、胡椒、花板椒; )热辣味物质:辣椒、胡椒、花板椒; 肉豆寂蔻、芥子苷; (2)辛辣味物质:姜、肉豆寂蔻、芥子苷; )辛辣味物质: 韭菜,芥末、萝卜。 (3)刺激辣味物质:葱、蒜、韭菜,芥末、萝卜。 )刺激辣味物质:
脐橙、锦橙、夏橙中的苦味物质为柠碱, 脐橙、锦橙、夏橙中的苦味物质为柠碱,这种物质 是果实破皮后由柠檬苦酸转化来的。 是果实破皮后由柠檬苦酸转化来的。
四、咸味及咸味物质 咸味是中性盐所显示的味道,只有氯化钠才产生 咸味是中性盐所显示的味道, 是中性盐所显示的味道 纯粹的咸味。 纯粹的咸味。 咸味是由离解后的离子所决定的,与阳子关系密 咸味是由离解后的离子所决定的, 阴离子则影响咸味的强弱和副味。 切,阴离子则影响咸味的强弱和副味。
1、呈苦机理 (1)空间位阻学说;(2)内氢键学说 空间位阻学说; 内氢键学说 (3)三点接触学说;(4)诱导适应学说 三点接触学说; 学说 诱导适应学说 2、苦味物质的类型
*无机苦味物质:质量/半径较大的离子一般具有苦味, 无机苦味物质 质量/半径较大的离子一般具有苦味, 苦味物质:
如Ca2+、Mg2+等; 有机苦味物质 苦味物质: 氨基酸(除甘、 *有机苦味物质:L-氨基酸(除甘、丙、丝、苏、谷、 谷酰胺外);蛋白质水解得到的许多肽;生物碱( 谷酰胺外);蛋白质水解得到的许多肽;生物碱(如马钱 );蛋白质水解得到的许多肽 子碱、奎宁等);一些糖苷(如橙皮苷等); );一些糖苷 );硝基化合物 子碱、奎宁等);一些糖苷(如橙皮苷等);硝基化合物 如苦味酸);大环内酯(如银杏内酯等); );大环内酯 (如苦味酸);大环内酯(如银杏内酯等);
9第九章呈味物质
常见食物pH: 柠檬2.2~2.4;苹果2.9~3.3;桔子3~4;草莓3.2~3.6;葡 萄3.5~4.5;食醋2.4~3.4;胡萝卜4.9~5.2;白菜5.2~5.4;面粉6~6.5。
宰杀动物时一定注意不要弄破苦胆。 万一弄破了,可用小苏打泡洗之。
四、咸味及咸味物质
咸味 指象食盐一样的味道。 咸味物质 具有咸味的化合物。一般为化学上的盐. 但除氯化钠外,大多有苦味。 咸味剂 氯化钠,纯品咸味纯正,粗品有苦味,是其 中杂有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等。 苹果酸盐、葡萄糖酸盐。
食加碘盐。 盐多血压高,易患冠心病、脑溢血等。 非食用盐不能食用。 巧用盐举例:盐水煮面、饺子、破鸡蛋。 炒菜先放盐的好处: 避免热油飞溅;风味较好;含碘盐会破坏油中黄曲霉毒素B1。 防菠萝过敏
1、清凉味 薄荷醇的刺激感受。存于薄荷。 2、碱味 OH-的刺激感受。
小苏打的味道。劣质碳酸型饮料有此味。
3、金属味 金属离子或碎屑的刺激感受。
营养丰富,风味中毒、土豆 中毒、豆角中毒、烧鸡中毒、炖鱼中毒 等等。我国87-96年共发生食物中毒 17010起,中毒人数452519人,死亡3438 人。有道是生也食品,死也食品。欲知 如何避死就生,且听下回分解。
适当的酸味能增进食欲,与甜味构成水果、饮料的风 味,酸味物质的存在还具有防腐、促钙、磷吸收的作用。
3、酸味剂 常用的有: 食醋 混合液,主味物质为醋酸或乙酸,还有许多香 味物质。含醋酸3~5%。除调味外,还有去腥作用。
注意发酵醋和配制醋之优劣与鉴别。
第二章5咸味及其他呈味物质
• 呈咸味物质除了中性盐之外,还有些物 质也呈咸味,但咸味不太纯正,如:葡 萄糖酸钠、苹果酸钠等有机酸钠盐,这 些物质一般用于无盐酱油或肾脏病人的 食品中。
• 咸味与其他味的关系
• 咸味与甜味的关系
• 甜能降咸:添加蔗糖可降低食盐的咸味, 其效果取决于食盐的浓度(当盐浓度达 到20%以上时,蔗糖则对咸味无影 响);
苦味及其他呈味物质
食品的基本味感
1. 甜味 2. 酸味 3. 苦味 4. 咸味 5. 鲜味 6. 辣味 7. 其它味
物质的化学结构 (一般情况下是如此)
糖类—甜味 酸类—酸味 盐类—咸味 生物碱—苦味
苦味和苦味物质
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
一.呈苦机理
• 食品中的苦味物质多数是有机物。同族的有 机物中,分子量低的多数呈甜味,分子量高 的多呈苦味;从化学结构上看,苦味物质含 有苦味基团,它们最基本的功能特征是能作 为配基形成金属离子螯合物,其次它们都具 有较明显的脂溶性。
不同的人对苦味的 感受相差很大
肌酸的含量达到5mg/100L 时肉汤含有苦味
运城盐池
盐池
• 死海就是盐海。位于以色列、约旦交界
岩盐、崖盐
• 食盐按加工工艺分:
• 粗盐(除了NaCl之外,粗盐还含有蛋 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钾、镁、铁、 锌、铜、锰、硒等)
• 洗涤盐(用饱和盐水洗去粗盐表面杂质
的盐)
加碘粉碎洗涤盐
• 再制盐(又称精盐,系粗盐或洗涤盐溶 解除杂后的结晶盐,主要用于食品加工
长链脂肪酸或长链烷基磺酸钠盐中阴离子 所产生的肥皂味可以完全掩蔽阳离子的味 道。
人为什么对咸味有特别的追求? 生命起源。
咸味乃百味之首,无咸就无味,咸味在 调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酸甜咸资料
一、咸味及咸味物质咸味是一些中性盐类化合物所显示的滋味。
由于盐类物质在溶液中离解后,阳离子被味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中的羟基或磷酸基吸附而呈咸味,而阴离子影响咸味的强弱,并产生副味,阴离子碳链愈长,咸味的感应能力越小,如,氯化钠>甲酸钠>丙酸钠>酪酸钠。
无机盐的咸味随着阴、阳离子或两者的分子量增加,咸味感有越来越苦的趋势。
食品调味用的咸味剂是食盐,主要含有氯化钠,还含有微量KCl、MgCl2、MgSO4等其他盐类,由于这些钾、镁离子也是人体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故以含有微量的这些元素的盐作调料为佳。
1.咸味呈味机理:咸味的程度一般是由阴离子决定的,阳离子是呈附加味道,如钠离子有微苦味,钾及铵离子有弱苦味,钙离子有不愉快的涩味,镁离子的苦味最强。
而氯离子是咸味的主要来源。
有机盐的咸味,也由阴离子支配,如苹果酸钠,葡萄糖酸钠等仅有微弱的咸味。
咸味感是进化中发展最早的化学感之一。
人对盐和对水一样,均有普遍性的喜爱,这说明人还保留了在生理上调节盐和水需求的本能。
咸、苦、酸的受体分别为不同性质的磷脂组成,不同理化性质的离子将选择与不同性质磷脂受体相结合。
有许多有机酸,如-羟基酸盐有甜味,谷氨酸盐有鲜味,这是因为这类盐在各受体之间有竞争选择性吸附,掩盖了仅占很小比例的咸味。
随着咸味剂水溶液浓度的变化,其味感也将发生改变。
目前除食盐外可以安全使用的有三种:氯化钾、氯化铵和苹果酸钠。
◆氯化钾(化学式:KCl),盐酸盐的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和甘油,难溶于醇,不溶于醚和丙酮。
◆氯化铵(化学式:NH4Cl)无色立方晶体或白色结晶,其味咸凉有微苦。
易溶于水和液氨,并微溶于醇;但不溶于丙酮和乙醚。
水溶液呈弱酸性,加热时酸性增强。
对黑色金属和其它金属有腐蚀性,特别对铜腐蚀更大,对生铁无腐蚀作用。
氯化铵由氨气与氯化氢或氨水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得到。
◆苹果酸钠,主要作用:用作缓冲剂、调味剂、代盐剂。
产品性状:白色晶体粉末,无臭味咸,易溶于水。
食品的味感及呈味物质
第四节食品的味感及呈味物质一、味感及其影响因素味感是指食品中可溶性成分溶于唾液或食品的溶液刺激味觉器官舌头表面的味蕾,经过味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的味觉中枢而产生的感觉。
味蕾是分布在口腔粘膜中极微小的结构,由40〜60多个椭圆形味细胞组成,并紧联着味神经纤维。
味蕾大部分分布于舌表面的味乳头中,其中在皱褶的侧面上分布最稠密。
舌头各部位对不同味感的感受能力不同,舌尖对甜味最敏感,靠腮的两边对酸味最敏感,而舌根部则对苦味最敏感。
味感从刺激味感觉器开始到开始感觉到味,仅需要1.5〜4.0x10-3 s,其中咸味最快,苦味最慢,所以一般来说,苦味总是在最后才有感觉。
常以阈值衡量味感的易感知性,即感受出某种味觉物质的最低浓度。
在酸、甜、苦、咸4种味感中,苦味的易感知性最高,甜味最低,因为甜味的阈值最大,不同数据来源的呈味阈值可能有所不同,表3-4列出部分以作参考比较。
表3-4各种物质的呈味阈值温度对味感有影响,最能刺激味感的温度在10〜40 ℃之间,其中以30 ℃ 时为最敏锐,高于或低于此温度,各种味觉都会减弱,甜味在50 ℃以上,感觉会显著地变迟钝。
味感强度还与水溶性有关,完全不溶于水的物质实际上是不呈味的,只有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才能刺激味觉神经,因此产生味感的时间有快有慢,而且维持的时间也有长有短。
如蔗糖比较容易溶解,因而味觉产生也较快,消失也较快,而较难溶解的糖精则与此相反,产生的味感较慢,维持的时间也较长。
各种味感可相互作用,如在15%的砂糖水中加入0.017%的食盐后,会感到其甜味比不加食盐时更甜,味精的鲜味在有食盐存在时会增加,这是味的对比现象。
把麦芽酚加入饮料或糖果中能加强其甜味,这是味的相乘作用。
但也有相反的作用,如食盐和砂糖以适当浓度相混和会使咸味和甜味都减弱,称之为消杀作用,尝过食盐之后,即刻饮无味的清水也会感到有些甜味,这是味感的变调作用。
味感有酸、甜、苦、咸、辣、涩、鲜、凉、碱、金属味等,其中酸、甜、苦、咸是4种基本味感,而辣味和涩味是由于刺激触觉神经末梢产生的,与基本味有所不同。
食品风味化学2.5 其他味感和呈味物质
一、辣味和辣味物质
(一)辣味物质的构-性关系
3. 辣味物质分子极性基的极性大小及其位置与辣味的关系 极性头的极性大:表面活性剂
小:麻醉剂 极性处于中央的对称分子:辣味大减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一、辣味和辣味物质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1)热辣味物质 花椒:花椒素(酰胺类化合物),少量的异硫氰酸丙酯等。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一、辣味和辣味物质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2)辛辣(芳香辣)味物质 属于辛辣味的有姜醇(gingerol)、姜酚(shogaols)、姜酮 (zingerone) 和丁香酚等,都是邻甲氧基酚基类化合物。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1)热辣味物质
辣椒:辣椒素(不饱和单羧酸香草基酰胺、二氢辣椒素等)。
结构
名称
强度
R=(CH2)4CH=CHCH(CH3)2
辣椒素
100
R=(CH2)6CH(CH3)2
氢辣椒素
100
R=(CH2)5CH(CH3)2
去二甲二氢辣椒素
57
R=(CH2)5CH=CHCH(CH3)2
同辣椒素
一、辣味和辣味物质
(一)辣味物质的构-性关系
口腔内产生灼烧感的化合物可分为:
α-甲氧基酚
酰胺基化合物 芥末油
含有带双键基团的两个中心
二硫化物
产生灼烧感的功能团
C9最辣规律
1. C9最辣规律:
分子的辣味随非极性尾链的 增长而加剧,以C9(按脂 肪酸命名规则编号,实际链 长为C8)左右达到最高峰, 然后陡然下降,称之为 C9最辣规律。
咸味调味品PPT课件
.
表1 咸味与鲜味的最佳呈味效果
食盐(%)
味精(%)
0.40
0.48
0.52
0.45
0.80
0.38
1.08
0.31
1.20
0.28
31
由此表可知食盐与味精的比例关58(x代表食盐溶液的浓度比,
y代表味精溶液的浓度比)。当人体摄取盐量达
到饱和状态时,投入味精的量在0.58%时(即
再制酱油是指以酿造酱油为基料,添加其 它调味品或辅助原料进行加工再制的产品。其 体态有液态和固态两种。均供调味用
17
.
2.2.1 行业分类—酱油状调味汁
酱油状调味汁是指以主要原料的水解液再 经发酵后熟制成的调味汁液
18
.
2.2.2 酱油的商业分类
1.生抽:是一种不用焦糖增色的酱油,以精选 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用曲霉制曲经曝晒、 发酵成熟后提取而成
8
.
2.1.1 以来源分类
海盐
井盐
来源
池盐
岩盐
9
.
2.1.2 以加工工艺分类
1.粗盐
10
.
2.洗涤盐(用饱和盐水 洗去粗盐表面杂质的 盐)
3.再制盐(粗盐或洗涤 盐溶解除杂后的结晶 盐,主要用于食品加 工或餐饮行业)
11
.
2.1.3 以添加物分类
营养盐(在精盐的基 础上加入碘、锌、钙、
硒等矿物质)
以咸为主,咸甜较前增大,咸甜分明,较适口
1.5
2.91
咸甜模糊,味欠佳
33
.
3.3 其它味道对咸味的影响
1.咸味与酸味的关系 ➢ 添加少量的醋酸(≤0.1%),则咸味增加。 ➢ 添加多量醋酸(≥0.3%,pH值在3.0以下),咸味
调味类原料的种类—咸味.
(1)形态特征及品种产地
酱油(如图10-2酱油所示) 酱油按颜色分有红汤酱油、白汤酱 油等;按风味分有辣味酱油、口蘑酱油、虾籽酱油、五香酱油、 鱼露酱油、蚕蛹酱油等;还有用于保健和忌盐食用的海带酱油、 低钠酱油等。
(2)营养及性味功效
中医认为,酱油性寒、味咸,具有解热除烦、调味开胃的功效。
(3)质量标准
(2)营养及性味功效
中医认为,食盐性寒、味咸,具有涌吐消痰,凉血清火,解毒功 效;可治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齿龈出血,喉痛,牙 痛,疮疡,毒虫螫伤等症。
( 3)质量标准
食盐以颜色洁白,结晶体整齐一致,不结块,光滑坚硬,呈透明 或半透明状,咸味纯正,无杂质,无反潮现象为佳。
(4)烹饪应用
食盐是菜肴中咸味的主要来源,也是确定菜肴口味的重要调味 原料。利用盐的渗透压作用,可改良原料的质感,增加一些蔬 菜原料的脆嫩感;对于蛋白质含量丰富的动物性原料可起到上 浆增加粘度或提高蓉泥粘度的作用;食盐用于腌渍食物,有长 时间贮存和防腐作用;食盐还用于干货原料涨发(盐发)和特 殊风味菜肴的传热介质(盐焗等)。以食盐为主要调味的菜肴 有:盐焗鸡、椒盐排骨、淮盐荷香鸡等。
(2)营养及性味功效
中医认为,豆豉性平、味甘,有发汗解表、清热透疹、和胃除烦、 宽中除烦、宣郁解毒之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头痛、胸闷烦呕、伤 寒寒热及食物中毒等病症。
(3)质量标准 • 豆豉品质以颗粒整齐完整,黑褐有光泽,酱香、酯香浓郁,咸淡
适口,无苦涩味、霉变异味,中心无白点,松软即化且无泥沙者 为上品。
(4)烹饪应用
豆豉为极富特色的咸鲜调料,缘于其在发酵中蛋白质分解成多种 氨基酸之故;豆豉在烹饪应用中,将其捣碎后直接拌上芝麻油及 其它调料可作助餐小菜;豆豉还适用于炒、煎、蒸、烧、火靠 等菜肴,尤其是麻婆豆腐、炒田螺时用豆豉作调料,风味更佳。 用豆豉做调味料的菜肴有:潮洲豆豉鸡、豆豉牛肉、豉汁排骨、 豆豉蒸鱼等。
食品风味化学-3食品的滋味
科技学院
食品风味学
2、酱油
含食盐量约为18%、含糖3%、酒精 1%。酱油的香气中大约有120多种化合物 ,包含各种醇、有机酸、脂、羰基化合 物、缩醛类、酚以及含硫化合物。 酱油中氨基酸、糖质和维生素含量 都很低,而且灰分几乎都是食盐,所以 营养价值较低。
科技学院
食品风味学
3、氨基酸液 氨基酸液是将大量含脱脂大豆 等的蛋白质原料用盐酸等水解后中 和精制而成。现在代替酱油作不同 浓度的调味液,广泛应用于各种食 品加工上,具有各种和腌制液、佐 料液、卤类、罐头、调味液等一样 的多种用途。
科技学院
食品风味学
具有甜味的碳水化合物只有少数几种(单糖 和低聚糖),其甜度随聚合度的增高而降低,以 至消失。多糖是由数目更多的单糖组成 ,它是没 有甜味的高分子聚合物—淀粉和纤维素。 糖的异构体的结构、环形结构均对甜味有 影响。低聚糖甙的甙键结构也对甜味有影响。两 个葡萄糖分子以α-1,4 甙键结合的麦芽糖具有 甜味,以α-1,6甙键结合的异麦芽糖也有甜味。 但以异β-1.6甙键结合的龙二胆糖没有甜味却有 苦味。这说明甜味与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
科技学院
食品风味学
第三章 食品的滋味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咸味及咸味调味剂 甜味和甜味调味剂 酸味及酸味剂 鲜味及鲜味剂 苦味 辣味、涩味及其它味
科技学院
食品风味学
第一节
咸味及咸味调味剂
一、咸味
二、咸味调味剂
科技学院
食品风味学
一、咸味:
咸味是食物调味中最为重要的,也 是人体生理所不可缺少的;咸味感还是 生物进化中发展最早的化学感之一。 咸味是中性盐显示出来的味感。 NaCl具有纯正的咸味,其他盐类虽有咸 味但不纯正,还有他味,如硝酸盐的苦 味、磷酸盐的甜味等。
酸味,咸味和鲜味的化学
调味品的化学各种调味品基本上都有自己特定的呈味成份,这与其化学成份的性质有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化学成份,可以引起不同的味觉。
我们常用的调味品主要呈咸、甜、酸、辣、鲜、香、苦等味。
下面把可以引起各种味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下。
1、咸味咸味是化合物中,中性盐所体现的味道,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等都有咸味,但同时又有其他异味。
各种盐的呈味程度和化合物的分子量有关,分子量越大,苦味等异味越重。
咸味的主要来源是食盐,食盐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钠,由于氯离子和钠离子的特有性质,决定了氯化钠有纯正的味道。
咸味调味品有盐、酱油、酱类制品。
对一些肾脏患者,在生活中不能用食盐,可以苹果酸钠,谷氨酸钾代用。
2、甜味甜味是普遍受欢迎的一种味型。
甜味的产生主要是氨羟基等产甜味基因和助甜味基团共同作用的结果。
聚合度较低的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如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
甜味调味品有:食糖(包括白糖、红糖)蜂蜜、饴糖、冰糖等。
3、酸味酸叶由有机酸和无机酸电离的氢离子所产生。
食醋、番茄酱、变质的酱油和酒都可以作为酸味调味剂,常见酸味的主要成份是醋酸(乙酸)琥珀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
有机酸,是一种弱酸,能参与人体正常的代谢,一般对人体健康无影响,能溶于水,其酸味远不及无机酸,强烈。
4、辣味辣味是一些不挥发的刺激成份刺激口腔黏膜所产生的感觉。
其成份较复杂,各品种的辣味来源于不同的成份。
辣椒的辣味主要是辣椒碱;胡椒的辣味是辣椒碱和椒脂;生姜的辣味主要是姜油酮、姜辛素;葱蒜的辣味主要是蒜素。
5、鲜味味精、鸡精、虾子、蚝油、虾油、鱼露等都有鲜味,虾子,蚝油,鱼露的呈鲜成份是各种、酰胺、氨基酸,味精是谷氨酸钠,鸡精是肌苷酸钠。
6、香味香味来源于挥发性的芳香醇、芳香醛、芳香酮以及脂类等物质。
香味调味品有茴香、桂皮、花椒、料酒、香糟、芝麻油、桂皮酱、酱油、丁香花、玫瑰花等。
7、苦味苦味来源于茶叶碱、可可碱,咖啡碱等生物碱有酮类化合物。
粗盐中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等也具有苦味。
第四讲 咸味与其他呈味物质
2. 阴离子抑制咸味: A-(Cl- I-)
氯离子本身是无味,对咸味抑制最小。 较复杂的阴离子不但抑制阳离子的味道,
而且它们本身也产生味道。
• 呈咸味物质除了中性盐之外,还有些物 质也呈咸味,但咸味不太纯正,如:葡 萄糖酸钠、苹果酸钠等有机酸钠盐,这 些物质一般用于无盐酱油或肾脏病人的 食品中。
涩 味
• 是一种与味相关的现象,表现为口腔组织引起粗 糙折皱的收敛感觉和干燥感觉。这通常是由于涩 味物质与粘膜上或唾液中的蛋白质生成了沉淀或 聚合物而引起的。 • 引起涩味的分子主要是单宁等多酚类化合物。此 外某些金属、明矾、醛类等也会产生涩感。 • 食物中的涩味物质常对食品风味产生不同影响。
The END
食盐 0.01 食盐 25
增高 无影响
咸味与酸味的关系: • 少量酸能助咸 • 多量酸能降咸; • 少量盐能助酸,大量盐能降酸; 咸味与鲜味、苦味的关系 • 咸味是鲜味的引发剂,没有咸味则无法 感觉到鲜味。而鲜味反过来可抑制咸味。 • 咸味能够压制苦味和异味。
三.食盐 • 食盐是一类特殊商品,盐能兴国,也能 亡国,有句话叫“得盐者未必得天下, 但得天下者必然先得食盐”。古时候, 因盐而发生的两国交战很多,比如:著 名的“炎皇之战。 • 食盐的分类: 按来源不同分: 1、海盐
运城盐池
盐池
• 死海就是盐海。位于以色列、约旦交界
岩盐、崖盐
• 食盐按加工工艺分: • 粗盐(除了NaCl之外,粗盐还含有蛋 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钾、镁、铁、 锌、铜、锰、硒等)
• 洗涤盐(用饱和盐水洗去粗盐表面杂质 的盐) 加碘粉碎洗涤盐
• 再制盐(又称精盐,系粗盐或洗涤盐溶 解除杂后的结晶盐,主要用于食品加工 或餐饮行业)
第四节-味觉的作用.ppt
浓 度
物
样品g/100(m味 L )
1
2
3
4
5
6
7
8
9
10
表1-5 四种基本味的察觉阈
注:划线为平均阈值
蔗糖(甜) NaCl(咸) 柠檬酸(酸) 咖啡碱(苦)
0.00 0.05 0.1 0.2 0.3 0.4 0.5 0.6 0.8 1.0
课外内容:舌传感脑部视觉系统
2、基本味
酸、甜、咸、苦是味感中的四种基本味道。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基本味和色彩中的三原色相 似,它们以不同的浓度和比例组合时就可形成自然 界千差万别的各种味道。 例如:无机盐溶液带有多种味道,这些味道都 可以用蔗糖、氯化钠、酒石酸和奎宁以适当的浓度 混合而复现出来。
四种基本味外,鲜味、辣味、碱味和金属味等 也列入味觉之列。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些不是真正 的味觉,而可能是触觉、痛觉或者是味觉与触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嗅觉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综合反应。
味觉产生的过程是:可溶性呈味物质进入口腔后,在舌头
肌肉运动作用下将呈味物质与味蕾相接触,然后呈味物质刺 激味蕾中的味细胞,这种刺激再以脉冲的形式通过神经系统 传至大脑经分析后产生味觉。
舌表面的味蕾分布不均匀,对不同味道敏感的 舌乳头数目不相同,因此造成舌头各个部位感觉味道 的灵敏度有差别。
比如:在舌尖容易感觉甜味和咸味,苦味则在 舌后部较灵敏,许多食物直到下咽时才能感觉到苦味 就是这个因素造成的。酸味在舌两侧感觉较易。
补偿作用是指在某种呈味物质中加入另一种物 质后阻碍了原呈味物质与加入物质进行味感比较的 现象。
呈味物质
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1)呈味物质的结构 (2)温度(10~40℃) (3)浓度和溶解度(味感物质在适当浓度时通常会 使人产生愉快感,而不适当的时候会使人产生不愉 快的感觉)
二、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第七章 呈味物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味的形成,除了生理因素以外,还与呈味物质的 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有关,比如同一种物质由于光学 性质不同,他们的味觉可以完全不一样;而不同的物 质,有时可以产生相同的味觉。 (1)某物质的味感会因为另一味感物的存在而显 著加强,这种现象叫味的相乘作用。 (2)一种物质往往能减弱或者抑制另一种物质味 感的现象,称为味的消杀作用。 (3)当较长时间受到某味感物的刺激后,再吃相 同的味感物质时,往往会感到味感强度下降,这种现 象叫做味的疲劳作用。 (4)适当浓度下的甜味剂与咸、酸、苦味物质共 存时,往往有改善风味的效果。
第七章 呈味物质
四、咸味和咸味物质 咸味在食品调味中颇为重要。咸味是中性盐所 显示的味,只有氯化钠才产生纯粹的咸味,用其他 物质来模拟这种咸味是不容易的。比如溴化钾、碘 化钾除具有咸味以外,还有苦味。 咸味一般是离子解离后离子所决定的 。咸味产 生虽然与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依存有关,但是阳离 子易被味感受器的蛋白质的羧基或者磷酸吸附而呈 咸味。
第七章 呈味物质
三、苦味 苦味是食品中最普遍的味感,许多无机物和有机 物都具有苦味。单纯的苦味并不令人愉快,但是当 他与甜、酸或者其他味感调配得当时,能形成一种 特殊的风味。比如苦瓜、茶、咖啡等,广泛受到人 们的喜爱,同时苦味剂一般具有药理作用。一些消 化活动障碍、味觉减弱或者衰退的人,常常需要强 烈的刺激感受器官来恢复正常。
常见调味料中的辣味成分 (1)热辣(火辣)味物质 辣椒、胡椒、花椒 (2)辛辣(芳香辣)味物质 姜、丁香、肉豆蔻、芥子苷 (3)刺激辣味物质 蒜、葱、韭菜、芥末
基本味的分类
基本味的种类、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用(一)基本味的种类及性质味分基本味和复合味.基本味又称单一味,是最基本的滋味。
实际上,只有一种味道的菜肴是不存在的,之所以提基本味是就调味品的分类而言的,借用基本味这个词不过是抽象研究的一种手段。
复合味是由基本味的调料调制而成的,是菜肴味的模式,将在后面专题讨论。
有些调料并不只有单一味,如酱油就是一种复合调料,但为了研究上的方便,且基于它们都属于调味料,所以归于基本味中进行讨论。
从味觉生理角度看,公认的基本味只有咸、甜、酸、苦四种。
我国古代流行“五味说",即酸、甜、苦、辣、咸。
实际上,辣是一种痛觉,不用味蕾便可感受到,但从古到今,我国都习惯将辣味归于味觉中研究。
现在有人证实,鲜味也是一种生理基本味。
麻味,在我国菜肴中经常出现,故列为基本味范畴.香味属于嗅觉范围,将在调香一节中专门研究。
综上所述,我国的基本味包括七种,即咸、甜、酸、辣、鲜、苦、麻. 咸味是菜肴调味的主味,被称为“母味”、“百味之本"、“百味之主”。
呈咸味的调料主要有食盐、酱油、酱类等。
咸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多种单一味相调配。
甜味,主要是蔗糖、果糖、葡萄糖以及麦芽糖类的滋味.主要调料有白糖、蜂蜜、饴糖、果酱、冰糖等。
其中,白糖和冰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尤以白糖使用最为普遍。
酸味的成分主要是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的一些有机酸,如醋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酒石酸等。
酸味不能独立作为菜肴的滋味,常与咸、鲜、辣等一起构成复合味。
常用酸味调料有醋、番茄酱、柠檬汁、酸菜汁等。
辣味来自于辣味调料中所含的挥发性芳香油和辣椒素,是刺激性最强的一种基本味。
通常在烹调中分辛辣、热辣、香辣三种,辛辣味的辣味成分在常温下能挥发;热辣味的辣味成分在常温下难挥发,通常需借助加热处理,又称火辣;香辣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在常温下就能挥发出芳香,如胡椒、小葱;二是经加热处理,产生浓郁的香辣,如干辣椒便是。
通常把干辣椒产生的香辣又称为干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盐资源实行 保护,并有计划地开发利用 盐的原料来源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 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做 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做 湖盐;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 然卤水加工制得的盐叫做井盐;开采古代 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矿盐。由于岩 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 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 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泛称矿盐)。
食盐 0.01 食盐 25
增高 无影响
咸味与酸味的关系: • 少量酸能助咸 • 多量酸能降咸; • 少量盐能助酸,大量盐能降酸; 咸味与鲜味、苦味的关系 • 咸味是鲜味的引发剂,没有咸味则无法 感觉到鲜味。而鲜味反过来可抑制咸味。 • 咸味能够压制苦味和异味。
三.食盐 • 食盐是一类特殊商品,盐能兴国,也能 亡国,有句话叫“得盐者未必得天下, 但得天下者必然先得食盐”。古时候, 因盐而发生的两国交战很多,比如:著 名的“炎皇之战。 • 食盐的分类: 按来源不同分: 1、海盐
• 肌酸,在生物化学中,是一种自然存在于脊椎 动物体内的一种含氮的有机酸,能够辅助为肌 肉和神经细胞提供能量。
二. 苦味物质 1. 咖啡碱
咖啡碱在在咖啡、可可、茶、莲子、百合中含量较多。
咖啡碱
• 茶叶中含有2%—5%的咖啡碱。咖啡碱 在生理上能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兴奋,加强肌肉收缩,可使人的头脑清 醒,有助于思维,并可促进血液循环, 利于尿液排出,使肌体解除疲劳。 • 除此之外,咖啡碱还能促进胃液的分泌 和对食物的消化,增进胃肠道的功能, 同时还可起到解除烟酒之毒的功效。
2. 阴离子抑制咸味: A-(Cl- I-)
氯离子本身是无味,对咸味抑制最小。 较复杂的阴离子不但抑制阳离子的味道,
而且它们本身也产生味道。
• 呈咸味物质除了中性盐之外,还有些物 质也呈咸味,但咸味不太纯正,如:葡 萄糖酸钠、苹果酸钠等有机酸钠盐,这 些物质一般用于无盐酱油或肾脏病人的 食品中。
• 谷氨酸主要存于植物蛋白中,尤其在麦 类的麸蛋白中,所以过去一直是用面筋 来制取谷氨酸。
• 谷氨酸具有酸味和鲜味,经适度中和后 的谷氨酸一钠盐(味精)酸味消失,鲜 味显著增强。
2. 核苷酸
主要的呈鲜核苷酸:肌苷酸,鸟苷酸。
• 动物的肌肉中含有丰富的核苷酸,这是 肉成熟过程中核酸降解产生的,而植物 体内含量较少,所以肉类味道鲜美。
3. 酸味物质的阴离子对酸味强度有影响
有机酸根A-结构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则 亲脂性减弱,酸味减弱; 增加疏水性基团,有利于A-在脂膜上的 吸附,酸味增强。
二. 主要酸味剂 1.食醋 2. 乳酸 3. 柠檬酸 4.葡萄糖酸 -D-葡萄糖内酯的水溶液加热可转变 成葡萄糖酸。
食品中的酸味物质,主要是溶于水的一些有 机酸和无机酸。 在果蔬及其制品中,以苹果 酸、柠檬酸、酒石酸、琥珀酸和醋酸为主; 在肉、鱼类食品中则以乳酸为主。 此外,还有一些无机酸,像盐酸、磷酸等。 这些酸味物质,有的是食品中的天然成分,像 葡萄中的酒石酸,苹果中的苹果酸;有的是人 为的加进去的,像配制型饮料中加入的柠檬 酸;还有的是在发酵中产生的,像酸牛奶中 的乳酸。酸在食品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作用。
二.咸味与其他味的关系 • 咸味与甜味的关系 • 甜能降咸:添加蔗糖可降低食盐的咸味, 其效果取决于食盐的浓度(当盐浓度达 到20%以上时,蔗糖则对咸味无影 响); • 咸能助甜:适量的盐能使糖溶液甜度;
咸味与甜味的关系 蔗糖浓度(﹪) 浓 3~10 度(﹪)
1
对影响 降低
食盐
3~10 3~10
一、鲜味物的呈鲜机理 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与受体结合时有
竞争作用。
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肌苷酸按 5 : 1比例混合,其鲜
味提高6倍。
二.呈鲜物质 1. 味精 (谷氨酸钠)
L - 型谷氨酸钠是肉类鲜味的主要成分, D - 型异构体则无鲜味。 其鲜味与其离解度有关。
涩 味
• 是一种与味相关的现象,表现为口腔组织引起粗 糙折皱的收敛感觉和干燥感觉。这通常是由于涩 味物质与粘膜上或唾液中的蛋白质生成了沉淀或 聚合物而引起的。 • 引起涩味的分子主要是单宁等多酚类化合物。此 外某些金属、明矾、醛类等也会产生涩感。 • 食物中的涩味物质常对食品风味产生不同影响。
The END
很多种水果和蔬菜,尤其是柑橘属的水果中都含有较多的柠檬 酸,特别是柠檬和青柠——它们含有大量柠檬酸 青柠,一种青色的、形状类似柠檬的水果,味道比柠檬更酸。 青柠一般比柠檬小,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主要用于食物与 饮品的调味。中世纪的时候,航海常备用来预防坏血病。
鲜味和鲜味物质
Delicious taste and delicious substance
• 营养盐(在精盐的基础上加入碘、锌、 钙、硒等矿物质。)
绿色食品代表代 表此盐未添加抗 结剂
营养强化盐
• 调味盐(在精盐的基础上,配以各种香 辛料而成)
2.工业用盐 • 工业用盐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如 Na2SO4、NaNO2、BaCl2等等都是工 业用盐,绝大多数工业用盐吃了后对人 体有害,所以不能吃 狭义的“工业用盐”有时是指工业用的 氯化钠,或不太规范的叫“工业食盐”, 工业用的氯化钠中杂质含量通常较高, 又没有添加碘元素我国绝在多数地区, 水源及土壤中缺碘,所以国家食用的食 盐中加碘,以给人们补充碘元素来预防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症
• 辣味 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 腔黏膜、皮肤、三叉神经等产生的一种 痛觉。 • 涩味 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 质成分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辣 味和辣味物质
辣味是辛香料中一些成分所引起的味感, 是一种尖利的刺痛感和特殊的灼烧感的总和。 辣味随分子尾链的增长而加剧,在n-C9左 右达到高峰,然后陡然下降,这个现象也 叫C9最辣规律。
• 食品卫生法允许奎宁作为饮料的添加剂, • 比如:在有酸甜味特性的软饮料中,苦 味能和其他味道调和,使这类饮料具有 清凉兴奋作用 • 软饮料(soft drink) :酒精含量低于 0.5%( 质量比)的天然的或人工配制的饮 料。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 既然奎宁能治疗疟疾,发明青蒿素的意义又有多大? • 奎宁作为抗疟疾的一线药物已经有相当长得岁月了,在 这么长的时间内,有相当一部分的疟原虫对奎宁类的药 物产生了比较强的耐药性,必须用其他药物治疗。 • 青蒿素与奎宁对疟原虫的杀灭机理不同,一些奎宁治不 好的疟疾用青蒿素能治好。奎宁的成本高,而青蒿素来 源广、成本低。
• 咖啡碱就是咖啡因 ,小量的可以兴奋中 枢神成瘾性,被列入受国家管 制的精神药品范围。
2.奎宁
• 奎宁是从金鸡纳树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以前 用于治疗疟疾(不过现在几乎不用)。 • FDA规定使用量应低于83mg/kg,常以盐的形 式存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硫酸奎宁和盐酸奎宁均是味道极苦的白色结晶, 前者微溶于水,供口服,后者易溶于水,供注 射用。
一. 呈苦机理
• 食品中的苦味物质多数是有机物。同族的有 机物中,分子量低的多数呈甜味,分子量高 的多呈苦味;从化学结构上看,苦味物质含 有苦味基团,它们最基本的功能特征是能作 为配基形成金属离子螯合物,其次它们都具 有较明显的脂溶性。
不同的人对苦味的
感受相差很大
肌酸的含量达到5mg/100L 时肉汤含有苦味
苦味及其他呈味物质
食品的基本味感
1. 2. 3. 4. 5. 6. 7. 甜味 酸味 苦味 咸味 鲜味 辣味 其它味
物质的化学结构 (一般情况下是如此)
糖类—甜味 酸类—酸味 盐类—咸味 生物碱—苦味
苦味和苦味物质
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
3.啤酒花
•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中的律 草酮或蛇麻酮的衍生物
啤酒花与麦芽汁共煮时,律草酮异构化生成 异律草酮。控制异构化在啤酒加工中有重要意义。
主要用于酿酒,啤酒,亦可煮汁后加入发酵面团, 烤制面包
4.柚皮苷
柑橘中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柚皮苷是苦味剂。经水解加氢所得柚苷二氢查耳酮为 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150倍
• 这就是青蒿素的意义所在。
青蒿素
• 青蒿素具有抗疟、退虚热,清热解毒的 作用; • 青蒿素是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对间日 疟、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性疟的良好 的效果;
• 青蒿素在叶中含量较高。
苦瓜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1,已经生物 碱,其中苦味的根源就是生物碱的奎宁, 含有的养分具有促使食欲、利尿、活血、 消炎、退热和提神醒脑的作用,奎宁和抗 癌
乳酸又称2-羟基丙酸,因最初是在酸奶中发 现,故称乳酸。乳酸在果蔬中很少存在,现多 用人工合成品。完全纯净的乳酸熔点为18℃, 沸点为122℃,能溶于水、酒精、丙酮、乙醚 中。乳酸有三种异构体,由酸乳中获得的是外 消旋乳酸,在肌肉中存在的是右旋乳酸,由糖 经乳酸菌发酵生成的为左旋乳酸。乳酸的酸味 中伴有涩味,可用作清凉饮料、合成酒、合成 醋、辣酱、酱菜的酸味料,还可防止杂菌繁殖 。
3.纯度 •食盐根据氯化钠的含量不同,将其分为几 个等级。优级为99.3%,一级为98.5%, 市售食盐大都为一级。
酸味和酸味物质
Sourness and sourness substance
一.呈酸机理
1. 酸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起的味感,H+ 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 2. 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不呈正相关关系。
•
肉中鲜味核苷酸主要是由肌肉中的 ATP三磷酸腺苷降解而产生。 • 存放时间过长,肌苷酸变成无味的 肌苷,进而变为呈苦味的次黄嘌呤。 • 酵母水解物也是鲜味剂,其呈鲜成 分是5‘-核糖核苷酸。
3. 其它鲜味剂
天然存在的有些肽类 如:谷胱甘肽 植物蛋白质和微生物核酸水解产生的鲜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