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
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并对新增长理论进行述评。
我们将首先概述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然后回顾传统增长理论对于技术进步的处理方式,进而引出内生增长理论的出现与发展。
我们将重点关注新增长理论如何内生化技术进步,以及这一理论框架如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解释和预测。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我们将揭示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争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从而为经济增长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将简要介绍技术进步的定义和衡量方法,以及它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而且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传统增长理论往往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变量,无法解释其来源和动态变化。
接着,我们将回顾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该理论试图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揭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投资、研发创新等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了一系列数学模型来刻画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我们将对新增长理论进行述评,总结其主要观点和贡献,分析存在的争议和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技术进步与经济内生增长关系的视角,为经济增长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二、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观点新增长理论,也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兴起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的框架,提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的观点,强调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新增长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经济增长不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而是由经济系统内部因素,特别是内生技术进步和创新所驱动的。
新增长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技术进步、知识溢出、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R&D)等。
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新增长理论的核心要素,为解释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
吉恩·格罗斯曼经济理论研究述评——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系列
吉恩 格罗斯曼(Gene Grossm an)是美国著名 的经济学家 。 他 1955 年生于美国纽约 , 1980 年在 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便任教于普林斯顿大 学经济学院 , 并在 1988 年晋升为教授 。 格罗斯曼是 一位非常活跃的经济学 家 , 拥有众 多的学术头衔 。 他曾当选过美国经济学会的执行委员 ;还分别是计 量经济学会资深会员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美国经 济政策研究中心 和国家 经济研究 局(NBE R)研 究 员 。 格罗斯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和国际贸 易领域 。 他与哈佛大 学教授埃尔赫南 赫尔 普曼 (Elhanan H elpman)合作完成过很多具有深远影响 的研究 。 两人最早合作的研究集中于经济增长理论, 他们在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中也做出了开创性的研 究, 他们合著的《特殊利益政治学》和《利益集团与贸易 政策》不仅在经济学研究者中广泛传阅 , 而且研究政治 的学者们也极为推崇 。新世纪以来, 随着生产链在国 际间的延伸 , 他们又在国际产业组织的研究方面取得 了突破性进展 。
吉恩 格罗斯曼经济理论研究述评
———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系列
唐宜红 胡 翠 张 艳
内容提要 :吉恩 格罗斯曼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的学术兴趣广泛 , 研究成果颇丰 。 本文 主要评述他在经济增长理论 、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国际产业组织理论 、外包理论四个方面的突出贡 献 。 以他为代表的基于 R &D 的内生增长理论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经济增长理论 ;他对于贸易政 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使人们认识到贸易保护政策背后的理性 ;他在国际产业组织方面的研究, 促进了 产业组织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的融合 ;他在外包研究中 , 对外包成本及其影响的分析引人入胜 。
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两种理论述评及启示
Y =f 仅K , 1 ) 1 ( 1 BL
济 学“ 工组 织 演 进 论 ” 基 础 上 , 分 的 整合 出产 业 结 构 变 动影 响 经 济 增 长 的机 理 框 架 : 易技 术和 交 易制度 的 交
进 步一 交 易效 率提 升一 分 工 组 织 演进 和 部 门 分化 的 水 平提 高— 生 产要 素 逐 高效 率 部 门 的 流动 配 置 、 专 业
f 图分 类号 1F 2 . 【 献标 识 码1 中 1 13 文 A 【 文章 编 号】1 0 -7 6 ( 0 1 0 -0 9 -0 0 3 4 2 2 1 )3 0 0 4
产 业结 构变 动是经 济增 长 的一 个重 要源泉 .没有 各种要 素在 不 同经 济部 门之间 的充 分流 动 , “ 获
的生 产要 素增 长水 平 锁定 , Y mi( ii i长 将会 即 = n cK , L) x B 。 在 要
逐 步陷入 不 可持续 增 长 的 困境 , 而促 进要 素效 率性 增 长则 是 摆脱 困境 的一 条途 径 。 假定 S、 S…… S 分 别 为不 同产 业 部 门 的生 产 效率 , S、, 且依 次增 加 即 S< 2S< 产 业 部 门收 S< S 入也 依 次增 加 即 Y < Y < 并形 成 了不 同产 业 效 率与 相应 产 业部 门收 入 的 内在 组 合关 系 , ( 。 Y < 。Y , 即 S, Y ) ( Y ) ( Y ) ( n 。在 自由竞 争市 场 条件 下 , 、S , 、S, 、S , ) Y 如果 生产 要 素从 效率 比较低 的 S 、 业 向 . 产 S
关于经济增长_收入分配与贫困之间关系的理论述评
市场论坛MARKET FORUM改革发展2009年第11期(总第68期)关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之间关系的理论述评玛依拉 米吉提(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摘 要 最近几十年以来,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之间的关系被经济学界热烈地讨论。
文章通过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简要介绍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
虽然讨论还在继续,但学者们基本上一致地认为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不产生系统性的影响,经济增长能减少贫困,但初始的收入分配情况会影响经济增长减少贫困的能力。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 贫困 关系 中图分类 F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777(2009)11-0012-03收稿日期 2009-09-09作者简介 玛依拉 米吉提(1977-),女,新疆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在读博士,2007-2008学年在美国范德堡大学(V ander bilt U niv ersity )学习一年。
减少贫困是最重要的发展目标,而这目标是通过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来实现的。
因此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目前,对于此问题的探索已经获得了很有理论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摆脱贫困方面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贫困发生率从 改革开放初期的30 7%下降到2007年的1 6% ,,对全球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目前仍然有1400多万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因此,反贫困仍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目标之一。
为了制定使贫困人口从经济增长中获得更大收益的,有效的反贫困政策,我们需要了解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之间的关系,要明白贫困如何受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影响。
为此,文章简单地回顾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成果,为以后的反贫困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阐述了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理论成果;第三部分简要地讲述了人们对经济增长是否对穷人好的争论;最后部分做出了结论。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开始 。银行作 为重要 的金融 中介 ,从一诞生就发挥 着重要 的金融体 系功能 。关 于银行 作用 的阐述 ,最
早 可 以追 溯 到 Sh m e r( 9 2 c u pt 1 1 )对 创 新 的研 究 。 e
他描述 了银行 通过鉴别好 的产业进行投资 ,积极推
关键词 :金融结构 ;经济增 长 ;银行 ;市场 中图分类号 :F 6 文献标 识码 :A 01 文章 编号 :10 — 5 X( 0 2)4 0 2 — 5 0 3 8 4 2 1 0 — 0 7 0
产业结构调整 的动因之一是技 术进 步 ,技术进 步对金融创新带来 明显的促 进作用 ,金 融创新促进 经济 增 长 的表现 之 一也 是产 业 结构 调 整 的升级 优
为 垄断性 银行 和竞争性 银行 。 R jn( 9 5 a a 19 )强调 了垄 断性 银行在搜集信 息 、对借款者进 行筛选和监 督 方面具有更强 的激励动机 ,更 易与借款者形 成长 期 合作关 系 ;对 于竞争性银行 ,由于搭便车行 为和 信 息溢出效应 的存 在 ,不能对投 资项 目进行有效 的 筛选 .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 。传 统产业组织理 论则 认 为 ,垄 断性银 行会 产生 x 非效 率 ,容 易导 致信 一 贷配给 、支付较低 利率给储 蓄者 以及 向企业收 取过 度租金等 问题 .对经 济产生 消极 影响 :但是也有研
化 。 自G ls i (9 9 o mt 16 )的经典之作 《 d h 金融结构 和
金融发展》 问世 以来 ,金融结构 与经济增长 的关 系
成为金 融领域研究 的重点① 07年 由美 国次贷危 。2 0 机演化 的全球 金融危 机导致 实体 经济 的严重 衰退 , 再次引发学者对金融体 系结构与实体经 济关系 的讨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二、 区域 经 济增 长 理论 的新 发 展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的新 发展主要是新 增长理论 、 新经济地
理理论和新贸易理论 , 它们都 突破 了规模报酬不变 和完全竞争 垄 断竞争模型 , 揭示 了产业 内贸易和 区域核心一 边缘结 构的成 的限制 , 运用规模 报酬递增 的生产 函数和不完全竞 争来 说 明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及 发展贸易和 区域一体化 的好 处 , 以新经济地理学 模型 并 济增长问题。在经济全球化 和区域一体化浪潮 的冲击下 , 区 新 为基础 , 强调 了运输成本 的作 用 。随着北美 自由贸易 区和欧盟 域主义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 的热 点。随着 区域差距 的扩大 , 有 的形成 而出现 的新 区域 主义也 以新经 济地理学为理论 基础 , 主 关 区域 收敛 和发散理论的研究 E益重要 。 t
( ) 增 长 理 论 一 新 经济增长是各个 国家和地 区都关 心的问题 , 有关经济增 长 新 增长理论又 称内生增长理论 , 为内生的技术进 步是经 认 的研究一直在经济学研究 中 占有重要地位 , 吸引着很多专 家和 学者 。 正如罗伯特 ・ 卢卡斯所说 :一旦一个人 开始思考 ( “ 经济增 济 实现持续增长 的决定因素 , 这是对经 济增长源泉认识 的一大 长问题 )他就不会再考 虑其他任何问题 。 区域一体化 的浪 突破 。围绕如何把 技术进步 内生化 这条主线 , , ” 以罗默 、 卢卡斯 、 潮下 , 区域经济增长问题越来越重要 , 于此 , 文对 区域经济 杨小 凯和诺斯 为代表的经济学 家们 分别从技术变 化 、 鉴 本 人力 资本 增长理论进行 了梳理 , 以期对其有一个全面 的了解 。 积累、 分工 演进 和制度变迁 的角度 , 提出 了新 的经 济增长模型 , 因此被称 为 传 统 区域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 从 均 衡 增 长 理 论 使经 济增长理论研究 的侧重点 和方 向发生 了转移 , 新增长理论 。虽然新增长理论不像新古典增长 理论 那样有一个 向非均 衡增 长理 论 的演 变 但是 , 由于其 对 区域均衡 增长理论 主要 由新古 典 区域 均衡增长 理论 和发 为多 数经济 学家所共 同接 受 的基 本理论模 型 , 增长 源泉 的认 识更加 深刻 , 出 了经 济增 长的 内在原 因 , 指 突破 展经济学的均衡增长理论所 组成 , 前者 的主要成果是 索罗一斯 了新古典 增长理论 的局 限性 , 新古典增长 理论的批评非 常具 对 旺增 长模 型 ,强调通过市场机制 的作用实现 区域之间的均衡 ;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实证研究述评
第8期(总第237期) 2003年8月财经问题研究R esearch on Financial and E conomic IssuesNumber8(General Serial No1237)August,2003・理论综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实证研究述评①王维国,杜修立(东北财经大学数量经济系,辽宁 大连 116025)摘 要:本文结合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分析说明该领域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和趋势,以及国内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对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系统化和深入化。
关键词:经济增长理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06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76X(2003)0820087206 自罗默(1986)的著作以来,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步入了它的第二次繁荣阶段。
今天,增长理论的研究仍然十分活跃,不断取得突破,已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相互结合。
理论研究的突破,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而实证研究在技术方法上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为发现新的增长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两者相互结合的结果是:一方面促使增长理论研究不断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利用更新的实证技术方法建立了能更好地解释现实的实证模型,直接指导人们的经济实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开始,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就一直受到关注,而拉姆齐(1928)的经典论文则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
在此基础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1956年索洛—斯旺模型的提出之后经历了它的第一次繁荣,人们把这一时期的增长理论称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不仅对经济增长给出了一定的解释,更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点。
但是,至70年代早期,由于缺乏经验联系的缘故,经济增长这一研究领域已变得死气沉沉了。
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述 评
张 明
(山西 财 经 大 学 ,山 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 】 文章对经济增长经典理论和 新经济增长理论 的发展进行 了一个梳理 ,对相关理论做 出一个 简要评论 ; 并在 此基础上对国 内外经济增长理论 的实证研 究进 行一个简要介 绍。
(二 )新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内生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 新古 典经济增 长理论 和拉姆 齐模型 在解释长 期经济增 长 源泉方 面存在缺 陷 ,在缺乏技 术进步 的情况下 ,所 有 的经 济都 将汇集 于零增 长。运用这两个分析框 架 ,不 能阐明技 术进步 的 决定 ,难 以解释拥有相 同技术的不同 国家间增长的 巨大差异 。 1.新增 长模 型的第一 个阶段 。 自20世 纪 80年代 中后期 以 来 ,美 国经济 学家罗默与卢卡斯等人在对新 古典增长理论反思 的基础 上 ,形成 了新增长理论 。所谓新增长理论 ,是指用规模收 益递 增和 内生技术 进步来说 明一 国长期经济 增长和各 国经济 增 长率差 异而展 开的研究 成果 的总称 。第一 阶段 的新增长理
寻求拉动下 一波经 济增长 的核心动 力 。经 济增长理论 发展 由 路 ,来考察 内生技 术进步对经济增 长的影 响。在该模 型 中,罗 默
来 已久 ,其 中许 多理论 深入地讨 论 了经 济增长 的动力源 泉 ,对 强调 了知识 的“溢 出效应”和知识 的“部分排 他性 ”对 经济增 长
个社会的生产才具有 收益 递增的特征 ,进而经济的持续增 长才 能得以实现。卢卡斯则在宇泽模 型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两部 门 的人力资本模型。他将社会经济系统划分为物质资本生产部 门 和人力资本生产部门 。人力资本生产可 以弥补物质资本边际报 酬递减 ,在人力 资本生产作用下 ,显示出收益递增的发展态势 。
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验述评
收 稿 日 期 : 2 0 —1 01 0—2 0
作 者 简 介 :周 培 奇 f 9 6 ) 1 8 一 ,男 ,安 徽 滁 卅 人 ,北 京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财 政学 硕 一 , 宅 要研 究方 向 为 财政 学 、公 共 经 济 学 。 i { :
衰 落 的 过 程 。 增 长 理 论 给 中 国 、印度 这 样 的 ~ 直 背 负 人 口压 力 的 发 展 中 大 吲希 望 , 因为 人 【增 长 是 经 = = = 『 济 增 长 的 重 要 来 源 。提 高 人 口素 质 、推 进 技 术 创 新 则 成 为 有 实 际 意 义 的 国 策 导 向 , 因为 技 术 进 步 是 增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与 中 国经验 述评
周 培 奇
( 京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北 京 10 7 ) 北 0 8 1
摘 要 :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围 绕 着 解 释 增 长 , 分 析 发 展 的 方 向 而 不 断 演 变 。 新 古 典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经 历
了2 0世 纪 5 0年 代 的 兴起 之 后 便 逐 步 衰 落 , 并 在 2 0世 纪 8 0年 代 末 以新 的 形 式 逐 渐 复 兴 。 文 章 梳 理 了增 长 理 论 的 演 化 ,并 讨 论 了作 为 当 今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热 点 的 内 生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的 理 论 内 涵 , 并 对 中 国 学 者 解 释 中 国 经 济 增 长之 谜 中 涉 及 的 财 政 支 出 、财 政 分 权 等 问题 的 进 行 分 析 , 最 后 给 出一
些 关于经 济增 长分析 的看 法 。 关 键 词 : 内 生 经 济 增 长 理 论 ; 中 国 经 验 ;财 政 支 出 ; 经 济 增 长
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评价
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评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关注的不再只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因为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如何评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指,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是否能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提高,提高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社会和谐等。
我们不能只看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总量,还应关注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如何评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评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政策支持是否足够: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政策制定者需要思考,当下的政策是否对于长期盈利和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支持。
2. 工资和生活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要看是否有实际的效益。
人们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是判断其是否从经济增长中受益的重要指标。
如果经济发展得不平衡,那么工资和生活水平的增长往往也不能够不均衡,这是评估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参数。
3.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发明和实践,才是经济增长的持久支柱。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
在考察技术创新时,经济学家们需要看看当前是否存在有效的技术,请看技术创新对经济的贡献,以及技术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4. 资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好的资源利用效率是关键。
这也是当前评估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5. 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是评估经济增长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贫富差距扩大时,会限制对社会资源和机会的公正访问,还打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努力。
三、评估经济增长质量的意义为什么需要评估经济增长质量?这是因为,评估经济增长质量能够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拓展新的思考角度,发现经济增长中的不足和问题,避免盲目扩张而忽略经济质量和效益。
2. 促进全球竞争和合作,评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促进全球合作和竞争的基础。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对国外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绿色GDP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述评;对国内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述评。
标签:经济增长;质量;述评人类历史上长期极度的物质匮乏使得人类特别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然而现代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幸与灾难。
那种单纯追逐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日益引起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人们开始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希望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善,带来社会的和谐,带来人类自身的发展。
相对来说,国内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要多于国外,国外的文献主要研究的是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一些课题。
1 国外研究述评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进行批判、反思和总结。
发展经济学家迈耶(1984)认为:“发展经济学家不再朝拜于GNP 的圣坛,而是全神贯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质量。
”巴基斯坦政府的一位官员说:发展问题必须定义为对最恶劣的贫困形式的一种选择性进攻,发展目标必须根据疾病、文盲、贫穷和不均等不断的减少和最终消除来确定。
萨缪尔森(1999)认为,经济增长代表一国潜在GDP或者国民产出的增加,是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PPF)的向外推移。
这是对经济增长这个概念最初的定义,从量的角度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定义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1971)是这样定义“经济增长”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
”这一定义不仅规定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基础和条件,包含量和质的因素,而且把制度、思想意识等社会条件的改变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这有些接近于经济发展的概念。
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1977)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是:“物质生产资源变化过程的总和,以及由此而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常被称为这一社会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并强调“在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中,不仅应该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生产量的增长,而且也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专业:世界经济学号:12014000666 姓名:周雷摘要: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研究财富增长规律的科学。
本文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脉络出发,对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并对其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内生增长只是外溢在漫长的经济发展历史长河中,经济增长问题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随着对驱动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逐渐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并在今天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对各区域经济体、世界各国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AdamSmith (1776)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一个经济体增长的驱动因素是资本积累、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
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生产性劳动占全部劳动的比例,以及劳动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决定国民财富增加的主要因素。
David Ricardo (1817)在《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概念。
但他只把经济增长看成是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大与资源消耗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竞赛。
因此他比较悲观,认为经济增长过程遵循收益递减的规律,经济增长过程从长期来看将趋于停止;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是决定收入分配的力量也会导致经济增长最终达到所谓的”停滞状态”。
同样,ThomasR.Malthus (1798)通过对国民经济等方面增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Malthus “陷阱”:资源的扩张不改变长期人均收入水平,技术进步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增加将导致更多的人口,长期人均收入会收敛到静态的均衡水平,经济增长非常悲观。
二、新古典增长理论A. Marshall(1920) 首先试图用规模收益递增来解释经济增长问题,他进一步强调企业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Joseph A. Schumpeter( 1934)认为经济增长不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 而是由“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即内部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现“新组合”)引起的,这种新的组合意味着旧的生产方法因过时而被抛弃, 也就是所谓的“创造性破坏”。
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简明述评
经 济增 长是 全世 界都关 注 的问题 ,是人类 社会 发展
史 中永恒的话题。自 1 7 7 6 年亚当・ 斯密的《 国民财富的性
质及原 因 的研 究》 一 书问世 以来 , 关 于经 济增 长 的理 论研 究 就一 直不 断创新 , 先 后 出现 了一系列 经典 的理 论模 型 。 这 些理论 模 型研究 和解 释 的问题包 括 :经济增 长 的源泉 和动力 、经济 增长 的 内在 机制 和外 部影 响 以及 经济 增长 持 续性 等 。 经 济理论 是对经 济现 象的研究 , 同时经 济理论 研 究 的发 展推 动 了经济 的发展 。获 得持续 的经 济增 长是 各 国政府 制定 和 实施 各 项经 济政 策 的 主要 目标 之 一 , 而 有 关经 济增长 的理 论研究 为各 国政 府在不 同时期制 定相 应 经济政 策提 供理 论依 据 ,保 证所 制定 的经济 政策 具有 科 学性 、 有 效性 。因此 , 对 经济 增长 理论每 个不 同时期 的
第2 0 1 3 年第 2 期 ( 总第 4 1 5 期)
商 业 经 济
S HAN GY E J I N G J I
NO . 2. 2 01 3 T o t a l No . 41 5
[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 6 0 4 3 ( 2 0 1 3 ) 0 2 — 0 o 0 9 — 0 3
关于经济增长理论 的简 明述评
郑 予 洪
( 上海 理工 大 学 管理 学 院 , 上海 2 0 0 0 9 0 )
【 摘 要 】 经济增 长理论 的发展 经历 了古典、 新古典和新增长理论三个阶段 。 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和相关的理论模型
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质量的研究进展——理论综述与政策含义
一
、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 宏 观 经 济 增 长 质 量 的驱 动 力
对于 中国改革 开放 3 5年来 的经 济持 续 高速增 长 的动 力 , 学 术界 基本 一致 的结 论是 要素 投入 型经 济 增 长 。资 本增 长率 在 1 9 9 9 —2 0 0 7年期 间达到 1 3 , 而在 1 9 7 9 —1 9 9 8年 期 间 年 均增 长 率 约 为 1 0 ( 王
整 对宏 观 经济增 长 质量 的影 响 ; 另一 方面 , 围绕 中 国宏观 经 济 增长 质 量 全 面提 升 的重 点 、 难点
与推进 路径 等核 心 问题 , 从文 献综 述 中总结 出一 系列政 策含义 , 讨论如 何 改变政府 主导型增 长 模式, 从“ 结 构 失衡 的增长 ” 转 向“ 结 构 协调 的增 长” 需要何 种 新 的增长机 制 , 以及 推进 经济 结构 战略性 调整 的新 路径 是什 么, 倡 导经济 内生增 长 由要素 投入 导 向转 向效率 导 向, 依 靠要 素市场
第 1卷
第 3期
宏 观 质量研 究
J OURNAL OF M ACRO- QUALI TY RES EARCH
V0 1 . 1 No . 3 De c .2 0 1 3
2 0 1 3年 1 2月
中国 宏 观 经 济 增 长 质 量 的研 究 进 展
— —
理 论 综 述 与政 策 含 义
理论 中 , He l p ma n ( 2 0 0 4 ) 全 面综 述 了这方 面 的文献 , 所 形 成 的一 致 性 结 论是 : 依 靠 要 素 投入 尤 其 是 资本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经济评论
1997 年第 5 期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胡炳志 储诚忠
一、关于索洛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简要回 顾
索 洛 (So low ) 在 1956 年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
假定了一个效益为常数的两要素生产函数:
Y = F (K ,L )
(1)
其中 K 为资本, L 为劳动, Y 表示产出。
从 (1) 式可以看出, 索洛没有考虑技术进步对产
出的影响。L 按固定比率增长, 这个增长率为 n, 被假
定为外生的。
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类别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兴起之后, 产生了许多理论 模型, 各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差别也较大。一般来
·76·
说, 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第一类模型是按照竞争机
制来建立的, 竞争机制是这类模型的研究基础。 第二类模型与各自对“增长”这一概念的表述有
关。大多数人局限于增长的传统定义, 即: (1) 经济增 长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其隐含的内容是生产的增 长或产出的增长; (2) 各种不同产品数目及数量的增 长; (3) 产品质量的提高。 后两者作为衡量经济增长 的理由在于, 这些要素对消费的效用发生了影响, 产 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数目的增加, 将促进消费者效 用的增长。总的来说, 这三种不同增长方式的差别只 不过是形式上的。 因为, 无论是建立模型的机制、还 是所得出的结论, 从消费者效用方面来看都是一致 的。
在索洛模型中, 资本被看作是同质的产品。同一 个产品有两种用途: 投资和消费。资本以储蓄一部分 最终产品的形式积累, 在不考虑资本逸漏的情况下, 资本的积累方式为:
新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
新经济增长理论——文献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理论》课程论文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年级:2014级学生:张镨心学号:2014201491课程:区域经济理论指导老师:骆玲2015年1月7日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文献的综述一、理论产生背景1、现实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益紧密,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革新对经济增长作用很大,甚至是决定性的。
为更好地解释经济增长,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模型。
而分析工具和经济理论的进步,也为研究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好的工具和思路。
在此背景下,诞生了经济增长研究的新成果———新经济增长理论。
2、理论背景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增长理论历经兴衰,出现了三次大的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第二次高潮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产生和发展;第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产生和发展;三次高潮是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次大高潮都共同关注经济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人困惑的问题:经济增长是否可以长期持续,如果可以,增长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虽然对经济增长的原因做出了重要的说明,但他们难以就人类漫长的经济增长史给出一致的、富有说服力的解释。
因而,他们的理论不可避免地在上世纪60年代末衰落了。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Romer, P.)、卢卡斯(Lucas, R.)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撰写了一系列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经济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掀起了一股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潮流。
二、相关理论分析20世纪40年代末,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Harrod,R.)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Dormar, E.),根据凯恩斯收入决定论的思想,把凯恩斯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分别推演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人们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
这一经济增长模型的提出不但带来了动态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复归,而且奠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卢阳春
内容提 要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经济发展 理论是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理论 体 系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是 总结 中国
经济发展规律和指明未来发展方向和途径的重要理论。在研 究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形成演
二、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体系 的奠基 阶段
1 邓 小 平经 济发 展理 论 对构 建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
义经 济发 展理 论体 系奠 定了基础
该阶段 国内关于经济发展 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搬 用马克思《 资本论》 中的某些思想 , 受原苏联理论界影
响很大。主要包括 : 关于以赶超战略实现国家工业化 的 理论 ; 于优 先 发展 重 工业 的 理论 , 关 以赶超 战略 为 核心 ; 关于依靠 内部积 累实现工业化的理论 : 关于农 业为基础 , 工业为主导的理论 ; 关于有计划按 比例 , 正 确处理速度 、 比例 、 效益之间关系的理论: 关于两大部 类、 农轻重三个部门的产业划分理论 。 以及重视物质
改革开放 以来 ,以邓小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 的第 二代 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
会 主义 初级 阶段 , 在此 基础 上 回答 了“ 么 是社 会 主 什
义初级阶段经济、 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经济” 问题 。邓小平同志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谋求发 展中大 国的经济发展 ,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 展 ,打破了此前发展经济学家只注重研究 中小 国家 和地 区.回避对发展中社会主义 国家研究的封闭局 面, 鲜明地提出“ 发展才是硬道理”并 紧扣“ , 发展” 这
时代主题 , 从发展 目的 、 战略 、 动力 、 地位和手段等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
评 自2 0世 纪 6 O年 代 末 以来 , 方 一 些 学 者 开 始 对 传 统 发 对 气 候 变 化 进 行 了 全 新 的 审 视 , 估 了 在 气 候 变 化 背 景 下 西 向低 碳 经 济 转 变 以及 采 取 不 同 适 应 办 法 的 可 能 性 , 分 析 并 了气 候 变 化 对 英 国 等 国家 经 济 的 影 响 。 普 雷 斯 科 特 (0 7 指 出 , 国 的 实 践 证 明 经 济 增 长 和 20 ) 英
人 们 开始 更 关 注 经 济 增 长 的 质 量 , 望 经 济 增 长 在 给 人 类 (0 2 年 发 表 了 《 济 增 长 的 数 量 与 质 量 》 文 , 出 了 评 希 20) 经 一 提 带来更 丰富的物质财 富的同时 , 带 来生 活 品质 的改善 , 还 带 价经济增长 质量 , 不但要包括 投资率 、 货膨胀 率 等狭 义的 通 来 社 会 的 和谐 , 来 人 类 自身 的 发 展 。相 对 来 说 , 内 研 究 经 济 增 长 指 标 , 应 包 括 人 口健 康 、 人 分 配 、 治 制 度 、 带 国 还 收 政 犯 经 济 增 长 质量 的 文 献 要 多 于 国 外 , 外 的 文 献 主 要 研 究 的 罪及 宗 教 等 方 面 的 指 标 。 国 是 与 经 济 增 长 质 量 相 关 的一 些 课 题 。 尼 古 拉 斯 ・ 特 恩 (0 6 的 题 为 “ 经 济 学 角 度 看 气 斯 20 ) 从
开发性金融与经济增长:理论述评
极 不完全 , 品价格 和资本 收益都被严重扭 曲 , 商 经济体 系货 币化 程 度较低 ,金融 的二元性 ”Fn ca D a s , “ (ia i ul m)缺乏 完善的金融 n l i 市场 , 政府对金融活动实行管制等 。他们认为发展 中国家可以通 过金 融改革 , 逐步放松金融管制 , 实行金 融 自由化 , 以形成 有效 的 市场利 率 , 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 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4 金融 中介 一 、 资本积累~ 经济发展 。卡普 ( aatK K p r B sn . a u)
有 风险分散 与风险管理 、 配置 、 资源 信息生产 、 经营者和改善 监督 企业治 理结 构、 价格发现 、 调动社会资源和便利交易等六项功能 , 这些功 能的发挥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 从 而推动资本 聚集 、 生产效 率的提高 和技 术创新 , 对经济增 长具 有 巨大 的促进作用 。 1金融 、 、 创新 与经 济增 长。约瑟夫 ・ 彼特 ( sp eu — 熊 J ehShm o pt ) e r早在 11 年 出版 的《 e 92 经济 发展理论 》 一书 中就论述 了创 新
Ke r s h e d v lp n n n e; i a c a e eo me t E o o c g o t y wo d :T e eo me t f a c F n n il d v l p n ; c n mi r w i h
一
、
金 融 与经 济 增 长
从 近代 经济发展史来看 , 金融体 系对经济增长 的促进 作用发 挥 的淋漓尽 致。 毫不夸张 的说 , 现代经 济是一种金 融经济 , 金融体 系的发 达程度是决定一 国经济增长水平的最重要变量之一。 对上 述 观点 已有 大量理论 和实证佐证 , 比较 一致 的看 法是 金融体系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增长质量理论述评作者:黄一笑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1期摘要:对国外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绿色GDP和低碳经济的相关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述评;对国内经济增长质量理论,主要从经济增长质量内涵、决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述评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15-02人类历史上长期极度的物质匮乏使得人类特别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然而现代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幸与灾难。
那种单纯追逐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日益引起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人们开始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希望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善,带来社会的和谐,带来人类自身的发展。
相对来说,国内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要多于国外,国外的文献主要研究的是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一些课题。
1 国外研究述评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进行批判、反思和总结。
发展经济学家迈耶(1984)认为:“发展经济学家不再朝拜于GNP的圣坛,而是全神贯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质量。
”巴基斯坦政府的一位官员说:发展问题必须定义为对最恶劣的贫困形式的一种选择性进攻,发展目标必须根据疾病、文盲、贫穷和不均等不断的减少和最终消除来确定。
萨缪尔森(1999)认为,经济增长代表一国潜在GDP或者国民产出的增加,是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PPF)的向外推移。
这是对经济增长这个概念最初的定义,从量的角度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定义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1971)是这样定义“经济增长”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
”这一定义不仅规定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基础和条件,包含量和质的因素,而且把制度、思想意识等社会条件的改变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这有些接近于经济发展的概念。
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1977)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是:“物质生产资源变化过程的总和,以及由此而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常被称为这一社会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并强调“在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中,不仅应该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生产量的增长,而且也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
”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作者考虑到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并且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指出要在不削弱对生产的增长数额和增长速度的同时,不断地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指标。
世界银行的托马斯(1999)等著《增长的质量》对增长质量的理解是,“作为发展速度的补充,它是指构成增长进程的关键性内容,比如:机会的分配、环境的可持续性、全球性风险的管理以及治理结构。
” 它从经济福利、教育机会、自然环境、资本市场抵御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及腐败等角度对各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比较。
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罗伯特·巴罗(2002)年发表了《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一文,提出了评价经济增长质量,不但要包括投资率、通货膨胀率等狭义的经济增长指标,还应包括人口健康、收入分配、政治制度、犯罪及宗教等方面的指标。
尼古拉斯·斯特恩(2006)的题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气候变化”的专门报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全新的审视,评估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向低碳经济转变以及采取不同适应办法的可能性,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英国等国家经济的影响。
普雷斯科特(2007)指出,英国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和排放的减少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低碳行业、低碳经济、低碳工业、低碳城市需要有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式;气候变化归根到底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越来越成为一个经济和财政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2 国内研究述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理论界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决定因素和评价方法以及分析框架各方面都有了很深入的研究。
(1)理论研究中,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从不同侧重面做出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济增长质量的决定因素等。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如下:第一种观点,从社会生产目的出发的阐述。
社会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因此经济增长质量包含经济增长效益。
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主要表现为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程度和经济效益的好坏。
由此,单晓娅,陈森良(2002)经济增长质量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物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整体,在资源配置、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优劣程度。
它不仅包括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而且包括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
第二种观点,从经济增长方式出发研究经济增长质量。
代表性的学者是钟学义(2001),他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视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它不仅包括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包括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地进行,经济增长是否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生产的规模化,经济增长能否使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提高以及生物环境能否改善等。
第三种观点,比较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是郭克莎(1996)。
他先是分析了绝对经济增长速度和相对经济增长速度,从国际比较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差别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提出相对增长速度才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
然后郭教授分析,经济增长太快,超过潜在增长率,会导致增长质量的下降,引起经济波动。
第四种观点,从经济增长的源泉角度阐述。
如:刘国光(1984)提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应当逐步转变成以提高效率为特征的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包括:利用现有基础充分挖潜;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落实科教兴国;狠抓资源节约,开展综合利用等等。
王积业(2000)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可分为生产要素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两个方面。
总的来说,经济增长质量取决于剩余产品率,部分地取决于资金、物资消耗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
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因素。
(2)统计研究中关于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大体有以下几种分类:第一类,单纯从经济角度度量。
如王利(1998)等提出通过对经济物品和提供经济物品的能力的测度来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
第二类,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进行测度。
如焦艳玲(1999)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不仅包括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而且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
认为现行的经济增长统计应从经济增长质量角度,包括: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效益、产业结构程度、人民生活状况及社会保障、通货膨胀程度和失业程度六个方面作出修订。
单小娅、陈森良(2002)从效益、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环境、竞争能力、稳定性、潜在能力等七个方面评价经济增长质量。
第三类,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进行测度。
龚江南(1999)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包括增长速度、经济效率、经济稳定、经济结构与环境质量五个方面,并且评价经济增长质量应突出环境质量的考察,并对如何评价环境质量作了初步探讨。
如贺清正(2000)等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与经济协调、经济的稳定性和环境质量这六个方面设置了17项指标组成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
第四类,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方面进行测度。
钟学义(2001)把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反映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资本生产率、物耗指标、能耗指标;②反映经济增长是否稳定、健康的指标,如经济波动情况,通货膨胀率、就业状况、环境污染指标等;(3)反映经济结构及其变动的指标,如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劳动力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等。
如李岳平(2001)从增长源泉、稳定性、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增长代价这六个方面设置了25项指标组成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
(3)实证或评价研究中关于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尝试:第一种,数学模型法。
肖红叶、李腊生(1998)就经济增长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增长潜能四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作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及相关原因。
在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分析时,作者通过对经济增长路径构造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增长路径有很大的差别。
其理论模型为:Y=a+btY代表GDP或GNP第二种,综合指标法。
如王利(1999)等用对经济物品的测度和提供经济物品能力的测度两项指标,算出经济增长效率作为综合测度指标值,欲以此对经济增长质量开展实证研究。
张卫民、安景文、韩朝(2003)用嫡值法构造了一个复合的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环境支持指数。
借此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系数和协调系数。
赵英才(2006)等从经济和环境的五个不同方面构造了17个指标,采用相对指数法对1978-2002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分析。
第三种,系数分析法。
如钱津(1999)以市场创新增长的增长率除以国民经济增长率得到国民经济增长质量系数,来对国民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衡量。
第四种,系统分析法中的因子分析法等。
李岳平(2001)指出可采用系统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拟法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估。
还有纪淑萍(2006)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4年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3 简要评论综上所述,现有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大部分建立在GDP的基础上,虽然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以GDP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衡量指标仍存在许多缺陷:既在反映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比方面做得不够,也在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科技进步、真实的生活水平、收入分配状况、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等方面不够精确。
分析和评价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应该综合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而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几乎不考虑经济增长质量,是不完整的。
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衡量经济增长方面研究取得较大成果,不再单纯依赖GDP测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技术发展遇到了瓶颈问题:首先,所选取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评价指标重点不明确,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基本一样,没有孰重孰轻,不能够正确反映居民福祉;再次指标选取大多只涉及国内,没有考虑国际竞争力,把研究对象置身于开放经济条件之外,在当今是不完善的。
参考文献迈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托马斯等.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任小波,曲建升,张志强.气候变化及其适应与减缓行动的经济学评估——英国斯特恩报告关键内容解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