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掌握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理解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地的定义及分类。
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
山地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著名山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的地理特征。
2.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山地是指地表相对高度较大,坡度较陡,起伏明显的地形。
山地按高度可分为低山、中山、高山和极高山。
(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山地地貌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地壳的抬升和下降,使地表产生高低起伏。
河流侵蚀:河流侵蚀作用使地表逐渐形成山谷和山脉。
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山地地貌。
3.案例分析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4.小组讨论山地形成的内外力因素有哪些?山地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四、作业布置1.阅读教材,整理山地形成原因及地貌特征。
2.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山地的定义及分类,掌握了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地貌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山地形成原因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课堂讲解(1)山地的定义及分类“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山地有哪些特征吗?”(2)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那么,山地是怎么来的呢?它的形成有哪些主要原因呢?”“我们要知道,地壳运动是山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导语:山地是地球地表的地理特征之一,它们以陡峭的山脉和峰峦起伏的地形而闻名。
山地的形成过程涉及多种地质和地形因素,了解山地的形成机制对于地理学的学习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山地的形成过程和相关地质因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山地的起源和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1. 理解山地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山地的形成过程;3. 了解山地的类型和分布。
教学内容:一、山地的定义和特征(10分钟)A. 引入山地的定义和特征山地是指地球表面上相对较高的地形地貌,通常包括陡峭的山脉、高原、台地和山谷等地形特征。
B. 山地的特征1. 高度:山地通常比周围的平坦地区高出很多,高度可达数千米。
2. 陡峭:山地的山脉和山峰通常非常陡峭,坡度大。
3. 多样的地貌:山地包括多种地形特征,如山谷、高原和峡谷等。
二、山地的形成过程(30分钟)A. 断层活动1. 引入断层活动的概念:断层是指地壳中岩石断裂的带状结构,其活动导致地质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2. 介绍断层活动对山地形成的作用:当地壳中断层活动强烈时,岩石被挤压、折叠和隆起,从而形成山地。
B. 构造抬升1. 解释构造抬升的概念:构造抬升是指地壳中岩石板块上升的过程,通常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和隆起引起的。
2. 介绍构造抬升对山地形成的重要性:当地壳中的岩石板块被抬升时,地表会随之上升,形成山地。
C. 侵蚀和风化1. 简要介绍侵蚀和风化的概念:侵蚀是指水、风或冰等自然力量对岩石和土壤的破坏和移动,而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气候和环境作用下的破坏和改变。
2. 说明侵蚀和风化对山地形成的影响:侵蚀和风化会逐渐削弱山地的地形特征,形成山谷、峡谷和河流等地貌。
三、山地的类型和分布(20分钟)A. 山脉1. 定义和特征:山脉是指一系列相互连接并在地表上形成连续山脉的集合体,山脉通常由岩石构成。
2. 示例: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B. 高原和台地1. 定义和特征:高原是指相对平坦且比周围地区高出的地形地貌,台地是指相对较大的高原,通常由平坦的岩石构成。
山地的形成教案8篇
山地的形成教案山地的形成教案8篇山地的形成教案1【课标解读】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诗词赏析此诗为写景名篇。
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
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
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
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
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
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
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一、山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地的定义和特点,知道山地形成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山地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内容:1. 山地的定义和特点2. 山地形成的原因3. 山地形成的过程4. 山地形成的影响因素5. 山地形成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山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山地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山地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和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山地形成的实例。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山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地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山地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讲解:讲解山地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和过程。
3. 案例分析:分析山地形成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山地形成的影响因素。
5. 总结:总结山地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一幅山地形成过程的简图,并写一篇关于山地形成的小论文。
教案一、山地的定义和特点山地是指地表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地形。
山地特点如下:1. 地形高差大:山地的高度差异明显,有明显的山顶和山谷。
3. 地貌复杂:山地地貌多样,包括峰、峦、岭、谷等。
4. 植被丰富:山地气候垂直变化大,植被种类繁多。
5. 水系发达:山地地势高差大,水系较为发达。
二、山地形成的原因1. 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使地壳变形、断裂,形成山地。
2. 侵蚀作用:水、风、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剥离,逐渐形成山地。
3. 堆积作用:河流、风力等将泥沙、石块等物质堆积在山谷地带,形成山地。
4. 地球物理作用:地热、地震等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山地形成的过程1. 地壳运动阶段:地壳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拉伸,使地壳变形、断裂。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
地理①必修《山地的形成》教案课题名称:山地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掌握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1.山地的形成过程。
2.山地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1.山地的形成原因,如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
2.帮助学生理解山地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地图、图片等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几张山地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引发学生对山地的形成的兴趣和思考。
1.教师通过PPT给学生讲解山地的形成过程,包括构造活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
2.通过地图,解释山地的分布规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Step 3: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地进行研究。
2.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该山地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3.每个小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提问。
Step 4:概念总结(15分钟)1.教师总结山地的形成原因,包括火山活动、构造活动、侵蚀作用等。
2.教师总结山地的特征,如高耸陡峭、重力作用、坡度陡峭等。
Step 5:拓展练习(20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地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标出该地图上山地的分布情况。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将山地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
Step 6:课堂分享(10分钟)学生将他们的拓展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Step 7:板书总结(5分钟)教师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要求学生抄写在笔记本上。
教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教学延伸:1.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一座山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山地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2.让学生进行山地模拟实验,通过模拟火山活动、构造活动等过程,观察山地的形成。
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差不多形状特点以及在地质找矿和工程建设当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能够以褶皱山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不断进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背斜、向斜的判定,以及背斜向斜形成倒置地势的判定。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形成倒置地势的判定【教学方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竹片、塑料软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播放图片]名山掠影。
让学生看中国和世界的名山,从而认识到:山岳是陆地的要紧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师: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呢?生:山岳的形成和进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师:山岳有专门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今天我们就以褶皱山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状的形成过程中,怎么说有什么样的作用。
[板书]:山岳的形成二、运用媒体,加深明白得。
[电脑播放]褶皱的形成摸索:什么缘故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生:因为受到了庞大的挤压力。
师:那个挤压力是如何产生的?生:是地壳运动产生的。
师:专门好!事实上我们同学差不多自己把褶皱的概念归纳出来了。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指投影) 在那个褶皱中,我们会发觉有专门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是褶皱的一个差不多单位,叫褶曲。
请观看投影看一看这些褶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板书]:褶曲生: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
师:专门好,我们依照岩层形状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向斜和背斜的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
[电脑展现画面]:向斜和背斜[板书]:向斜和背斜学生观看图片,分组用书本模拟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垂直方向上,二者差不多上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
在水平方向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教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的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山地的形成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第1课时)【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竹片来演示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见地貌的景观图片和影片资料,制作褶皱、断层的形成动画等。
物体受力实验:把一根树木的枝条放在桌面上,在其两端慢慢用力向枝条中间挤压,仔细观察发现,枝条向上拱起的顶部首先破裂。
学生:课前学习:预习本课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课前资料搜集: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山地的类型、成因及褶皱、断层的类型、成因和火山喷发等方面的知识。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脉、泰山、华山、庐山等景观图,让学生注意观察其形态并思考这些山地如何形成的。
【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师:这一节,我们就以山地的形成为案例,分析内力作用时地表形态的影响,刚才咱展示的山地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疑问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先来看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齐读一遍,牢记在心。
生:声音整齐洪亮的齐读教学目标师:带着目标我们开启学习之旅。
对照学案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时间是2分钟。
生:开始自主学习,并拿起笔圈画关键词。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学生实验:两手拿课本或练习本,用力向中间挤压,观察课本或练习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多媒体展示:褶皱形成的动画。
教师提问:什么是褶皱?什么是褶曲?褶曲的基本形态有哪两种?如何区分它们?生1: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师:注意圈画PPT中的红色字词,加深理解。
生2:就像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一样,岩层受到挤压发生了弯曲,这就是褶皱。
生3: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就像PPT中展示的这个褶皱有两个褶曲。
生4:褶曲有两种基本形态.PPT中这个褶皱,向上弯曲的是背斜,向下弯曲的是背斜。
师:那背斜,向斜会形成怎样的地貌呢?拿竹片展示,竹片向上弯曲就是背斜,形成的是山地,竹片向下弯曲就是向斜,形成的是谷地。
继续展示,竹片向上弯曲,继续弯曲,顶部受张力,容易断裂,断裂后就会被外力侵蚀形成谷地。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山地地貌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地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等。
2. 山地地貌的特点:崎岖、陡峭、山脉、峡谷等。
3. 山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山地形成的原因及其地貌特点。
2. 难点:山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2. 结合地形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地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地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山地形成的原因: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外力作用等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3. 分析山地地貌的特点:结合图片和地形模型,讲解山脉、峡谷、陡峭等地貌特征。
4. 探讨山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5.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山地为例,分析山地地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山地地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7. 总结发言: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地地貌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山地的特点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简单介绍GIS在山地研究中的应用,如山地资源的调查与规划、山地灾害预警等。
2. 探讨山地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山地生态环境问题。
七、互动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山地地貌模型制作,增强学生对山地形成过程的理解。
2. 开展山地景观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山地地貌对行走、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八、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地形成的原因、地貌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第一章:山地的定义与特征1.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山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山地的定义和特征。
1.2 山地定义:介绍山地的定义,即地球表面的高地,通常由岩石构成,具有相对陡峭的坡度和较小的水平面积。
1.3 山地特征:讨论山地的特征,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地形复杂度等。
1.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著名的山地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山地的形成2.1 引入:通过展示地壳运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2.2 地壳运动类型:介绍地壳运动的两种主要类型,即板块构造理论和地壳构造运动。
2.3 地壳运动与山地形成:解释地壳运动如何导致山地的形成,包括地壳的挤压和拉伸过程。
2.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由地壳运动形成的山地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第三章:岩浆活动与山地的形成3.1 引入:通过展示岩浆活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岩浆活动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3.2 岩浆活动类型:介绍岩浆活动的两种主要类型,即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
3.3 岩浆活动与山地形成:解释岩浆活动如何导致山地的形成,包括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过程中形成的山地。
3.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山地案例,如夏威夷群岛的形成。
第四章:水流作用与山地的形成4.1 引入:通过展示水流作用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水流作用与山地形成的关系。
4.2 水流作用类型:介绍水流作用的两种主要类型,即河流侵蚀和冰川侵蚀。
4.3 水流作用与山地形成:解释水流作用如何导致山地的形成,包括河流和冰川侵蚀过程中形成的山地。
4.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由水流作用形成的山地案例,如科罗拉多山脉的形成。
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山地环境的相互作用5.1 引入:通过展示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的影响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山地环境的相互作用。
5.2 人类活动类型:介绍人类活动对山地环境的两种主要影响,即开采资源和建设基础设施。
山地的形成教案.doc
山地的形成教案第二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
山地的形成教案完成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地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掌握山地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够运用地形图识别山地地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地形图,培养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运用地形模型,培养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山地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山地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山地地形的形成过程。
(2)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地形图、地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所示地形的名称。
(2)简要介绍山地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山地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组织小组讨论,探讨山地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山地地形的形成过程。
(2)分析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动手操作地形模型,加深对山地地形特点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地形图识别竞赛,提高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山地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一幅山地地形图。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山地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平原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山地形成原因和山地地形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地形图识别竞赛:评估学生在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方面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山地地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实践操作能力。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通用8篇)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通用8篇)《山地的形成》篇1一、说教材本节的主要内容落在山地形成原因以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上,由于内容较为抽象,因此主要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同时借助简单的实验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本的地质地貌知识,对野外山体的形成有一定的认识。
为此首先应用多媒体让学生掌握褶皱、断层的形成和类型判别,褶皱、断层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其次通过图解让学生明确为山体的组成。
这三种山体涉及大量的地质知识,山体特征与地质构造紧密相连,只有弄清地质构造的形成,才能真正理解山体的形成。
二、说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一)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课时安排: 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 展示学案: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课标要求:1、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1、山地的类型有:2、褶皱是指在地壳运动的强大的作用下,岩层发生,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皱的基本单位是,其有两种基本形态,和。
《山地的形成》教案
《山地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地的类型2. 让学生了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重点难点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部分内容是新教材里加进去的内容,也是高考经常涉及的内容,咱们今天来详细分析它。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1)褶皱——基本单位:褶曲。
①内力作用:强大的挤压作用。
②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2)板块构造学说如何解释海洋、裂谷和褶皱山系的形成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背离运动张裂区-裂谷或海洋相对运动碰撞区-高大的褶皱山系2.断块山(1)断层①内力作用: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②标志: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地貌类型位移类型地貌类型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相对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发育成山岭或高地3.火山(1)成因: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地下深处的岩浆喷出地表。
(2)两大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山区运输方式:主要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2.线路分布: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延伸方向:迂回前进。
三、主要地质构造的对比分析及地质构造的应用对比分析褶皱和断层两种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判断方法从形态上背斜向斜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新老关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系上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规律总结:判读地质构造的基本技巧(1)区分背斜和向斜构造时,不应单纯的从形态上来判断,而应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方面进行研究。
山地的形成教案1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第一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理解褶皱构造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运用学说解释全球两大褶皱山系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褶皱山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运用所学知识找水找油找气修隧道。
【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投影片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介绍】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读图,
回答山地形态上的差异。
绘制地质构造图
简述理由
思考回答
通过景观图的判读,感性的认识不同类型山地的形态差异、并引导学生结合剖面图,理性的研究不同类型山地形成过程。
承转:根据褶皱山脉的形态特点,同学们举例常见的褶皱山脉有哪些。
思考、回答
引出外力作用的影响。
知识应用。
课堂小结:
构建本节课思维导图
绘图
交流
对学习效果的检测与评价。
地理思维形成过程的培养。
总结:山地是构成地表形态的骨骼。它的险峻、崎岖,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障碍。但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因为有山,城市才缘依环绕。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情感升华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三大类型山地的形成原因。2、了解山地的分布与板块边界的关系
3、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难点:
读图正确判断地质构造类型。解释“地形倒置”的原因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图片引入:名山大川景观图
讲授:生活中,我们常常形容山地“秀美、巍峨、雄伟、险峻”也会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地理课堂上,要如何以地理的视角,重新认识山地哪?
举例、回答
知识迁移
探究二:山地分布在哪?
展示:山脉分布图及板块示意图
提问:1、将山脉位置标记在板块示意图
2、山脉分布与板块的关系?
3、山脉分布与板块边界的关系?
讲授:板块边界类型,并区分其对山脉形成的不同影响。
总结: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易形成规模庞大的褶皱山脉。洋底的生长边界处则会形成庞大的火山山脉。
画图、思考
京教杯——教学设计
区县:海淀区
学校: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学科:地理
课题:《山地的形成》
年级:高一年级
*******
教学基本信息
姓名
王立涛
学校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职称
中教一级
课题
专题:《山地的形成》
学科
地理
学段:高中
任教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地理必修第1册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版次:2007年6月第2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方式与手段:
启发式教学
教学目标
1、阅读景观图,归纳不同类型山地的特征。利用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各类山地形成的内力原因。
2、通过比较“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图”和“板块构造示意图”,了解板块运动对全球山脉形成和分布的作用。
3、观看动画演示,说出“地形倒置”的形成过程,了解塑造山地形态的外力原因。
4、结合实例,认识山地地形对交通、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欣赏图片
景观图直接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速引入主题。
探究一:从景观看山地
展示:三张山地景观图
提问:三张图上的景观形态特征分别是什么?
讲授:三大山地类型。
展示:三大山地的形成过程资料。
提问:结合资料绘制简易山地形成构造图。
讲授: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等地质构造形式,及其分别对山地形成的影响。
皮亚杰的建构理论认为:我们认识到知识必须由主体自我建构。因此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基于此,本节课引导学生从景观图的观察开始创设情境,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绘制山地形成示意图,自主思考山地的分布及形态变化,最后合作探究山地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依据中图版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内容设计的专题。本节以山地为案例,设计了三大探究环节:首先以景观图及文字资料引入,让学生直观理解形态不同的山地,成因类型是不同的;其次通过“全球主要山脉分布图”及“板块分布示意图”的对比,让学生宏观认识内力作用对山地分布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对“地形倒置”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明确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学以致用,结合地质构造的特点解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帮学生树立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地理学核心概念。
教学流程图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了内、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基础,但缺乏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借助画图、模拟演示、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运用原理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构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对比两张图,思考,回答
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认识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承转:褶皱山脉中,山体隆起的位置也会有不同。展示背斜山和向斜山景观图
读图、思考
探究三:背斜山向斜谷?
展示:“地形倒置”过程的动画
提问:1、思考“向斜成山”的原因。
2、判断隧道工程的位置选择及原因。
讲授:“地形倒置”过程。
总结:山地的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