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新高考新国学

2011-04-28 1231

《沂水春风》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刘明玉

【教学目标】

1、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把握生动的人物形象。

4、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5、结合今人引用本章节的不同文章和对本章节文化内涵的多元解读,感受孔子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孔子为何要“哂由”而“与点”?讨论结合孔子“礼乐治国”主张,深入了解其思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人物语言、神态。

1.字音乘哂俟甫相铿莫冠沂雩喟

2.句读由也 / 为之赤也 / 为之小

二、把握全文线索

问结合全文内容,填写下面空格,使它成为本文的线索。

孔子□志——弟子□志——孔子□志

明确孔子问志——弟子述(撰、言)志——孔子评志

探究文本(一)

第一部分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一、字词、句式点拨

1.字词解释侍坐、居、如、或、以

2.句式(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不吾知也。则何以哉?

【过度】孔子不愧万世宗师,用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消除学生顾虑,创造一个轻松、亲切的教学环境。夫子“循循善诱人”,不直接提出言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平时闲居所说的一句话“不吾知也”谈起。

二、探讨“不吾知也”;“如或知尔”——怎样看待这里的“知”与“不知”?

1.资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不患莫己知也,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2.以上几句话都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这些孔门弟子为何老说“不吾知也”?他们是否有违孔子教诲?

明确

这里的“知”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了解只是一个前提,被当权者赏识、重用,才可以一展所长,而“赏识”本就是“知”的引申义之一,如知遇、知己等。

联系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无法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不难看出,弟子的闲谈牢骚也是孔子不得志的反映。

是一群苦闷者的形象,有怀才不遇的情绪。

3.由问题2进一步深化,既然处处碰壁,为何还要假设“如或知尔”,提出言志的“何以哉”?

(结合前面学过的关于儒家“入世”的《论语》章节,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确真正体现了儒家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种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兼济天下”;

一种执着精神、坚韧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二部分四子述志

一、诵读这一部分,概括原文,说说四子的“志”各是什么,孔子作何反应?

明确子路治理危难中的国家,“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小国,“可使足民”,礼乐则“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夫子的反映——孔子哂(微笑)由而与(赞同)点。

【过度】从文中可以看出,对于四子的回答,夫子有明显态度反应的是对子路和曾皙两人;而且对这两人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孔子何以有这样的反应,这也是我们学习本课的重点所在。先来看看子路。

探究文本(二)

(一)子路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1.谈谈印象中的子路的形象。(联系前文所学内容,学生评说,教师补充)

资料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jiā)豚‛。(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胜勇,志气刚强直率,曾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表示示强之物)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侍侧,誾誾(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

明确——子路是好胜、勇敢、率直、刚烈的。

2.着眼文本,结合上面的分析认识,诵读子路的话,体会子路的言行。

(1)动作率尔而对——轻率地回答

急切地抢答,激昂的神情,慷慨陈词。

(2)语言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是浅层目标,中心问题应该指向‚志‛——‚以礼治国‛)

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假定这样一个背景,想说明什么?

以治理充满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局面,以显示其的才能。乱世英雄,力挽狂澜才够气魄——子路对自己才能的高度自信和自负。

B、如何治理,子路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为

何要强调“有勇”和“知方”?

“有勇”——抵御外患;

“方”者,道义、信义是也。“知方”,是否符合孔子的治国主张?(联系第一课《为政以德》,背诵‚子贡问政‛章)

孔子的治国主张“为政以德”、“为国以礼”

所以,子路治“千乘之国”,强调“知方”,正是秉承了老师对百姓“教之”、使“民信之”的礼治要求。

资料儒家的礼乐治国

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sì)而耕也。《礼记〃礼运》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礼记〃经解》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记〃祭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曲礼》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

3.子路自信满满的,他真有实现抱负的才能吗?

资料(孟武伯打听子路的本领。)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可以让他主持这里的军政工作)。《论语〃公冶长》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可以让它管理政事吗)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仲由果断,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于此,可见子路是有才能的。

4.既然子路有才能,内容又符合孔子的礼治主张,那为何还要“哂由”?这里的“哂”有何意蕴?

首先,关于千乘之国,孔子是有其自己的设想的

资料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原来夫子自己说过和子路类似的话。子路的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志向未尝不是孔子自己心中的追求抱负。所以,这里的笑含有赞许之情。

其次,夫子“哂由”,更重要的是因为子路说的时候的态度。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让”,作何讲?——谦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