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安全感研究述评与展望

合集下载

安全感调查方案

安全感调查方案

安全感调查方案(注:为了保护隐私,本文档中的姓名、地址和联系方式均为虚构的)一、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安全感的需求日益增强。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不同人群对安全感的需求和感受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人群的安全感需求,本研究将进行一项安全感调查,以全面掌握人们对安全感的认知和期望。

二、研究目标1. 探究不同人群对安全感的认知差异;2. 理解安全感对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影响;3. 分析社会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4. 建立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人们的安全感水平。

三、研究方法1. 访谈调查采用面对面和电话访谈的方式,对不同年龄、职业、地域、性别等人群进行采访,并记录其对安全感的认知和需求。

2. 问卷调查设计一份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安全感需求和感受、对社会安全的评估等内容的问卷,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调查。

3. 重点群体观察选择特定的群体,如老年人、儿童、职业妇女等,通过观察和深入交流,了解其对安全感的需求和感受。

四、调查内容1. 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等。

2. 安全感需求和感受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个体对个人安全(如经济安全、身体健康、人际关系等)的需求和感受。

3. 对社会安全的评估调查个体对社会安全(如治安状况、自然灾害、恐怖主义等)的评估和感受。

4. 社会因素与安全感的关系研究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经济状况、地域因素等与安全感之间的关系。

五、数据分析1. 描述性统计分析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包括频数分析、平均数、标准差等。

2. 组间差异分析使用相关统计方法,比较不同人群之间在安全感需求和感受上的差异。

3. 相关性分析探究个体基本信息、需求感受等因素与安全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4. 因素分析确定影响安全感的关键因素,并建立相应的模型。

六、预期结果通过本次调查,我们预计能够了解不同人群对安全感的认知差异,以及社会因素对安全感的影响。

2023年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报告

2023年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报告

2023年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报告报告标题:2023年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2023年社会安全感现状和问题的调查,分析了当前社会安全感的水平,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社会安全感的建议。

通过本报告的研究,希望能够提供给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的参考。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的被访者。

共有1000名民众参与了本次调查。

二、社会安全感现状1. 参与者对自身个人安全感的评价:42%的被访者表示安全感较强,25%的被访者表示安全感较弱,33%的被访者表示中等安全感。

2. 存在较高安全感的因素:经济稳定(34%)、家庭关系和社交网络(28%)、法律法规保障(18%)等。

3. 存在较低安全感的因素:社会犯罪率上升(42%)、公共卫生问题(21%)、就业不稳定(15%)等。

三、社会安全感问题1. 犯罪和治安问题:民众对于犯罪和治安问题的担忧程度较高。

2. 公共卫生问题:疫情暴发以来,公共卫生问题成为了社会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社会不公问题:贫富差距、教育不公等问题也对社会安全感产生了负面影响。

4. 就业问题:就业不稳定和工作压力对社会安全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四、改善社会安全感的建议1. 加强犯罪预防和打击:通过加大法律法规的力度和治安管理工作的力度,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

2. 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提升公共卫生系统的响应能力和应对能力,保障公众健康。

3. 促进社会公平: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扶助力度,减少社会不公现象。

4. 推动就业创业:加大对就业市场的政策支持,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

结论:社会安全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23年仍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本报告提出的建议,有助于改善社会安全感的现状,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会安全感的关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研究述评范文模板

研究述评范文模板

研究述评范文模板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满足您需求的作文,由于您给定的标题“研究述评范文模板”比较偏向学术性,可能与轻松幽默的风格不太匹配,以下内容是围绕这个标题展开的,但更多是在生活中对类似模板化现象的观察和体验:---# 研究述评范文模板在咱们的生活里呀,到处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模板。

就拿写东西来说吧,这“研究述评范文模板”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学术研讨会。

好家伙,那场面,专家学者们个个口若悬河,分享着他们的研究成果。

可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的报告啊,似乎都遵循着某种固定的模板。

开头总是先来一段高大上的引言,介绍一下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搞得那叫一个严肃庄重。

然后呢,就是详细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一堆数据、图表,看得我是眼花缭乱。

接着是结果与讨论,分析得那叫一个头头是道。

最后再来个总结和展望,为未来的研究指明方向。

这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候写论文的经历。

那时候,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所谓的“研究述评范文模板”,说是按照这个来写,准没错。

我当时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心想这下可轻松了。

可真到写的时候,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比如说,模板里要求在引言部分要引用大量的参考文献,来显示自己的研究有多么深厚的基础。

我就拼命地在图书馆里找啊找,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些相关的文献,可引用起来那叫一个费劲。

一会儿担心引用格式不对,一会儿又觉得自己的理解可能有偏差。

好不容易把引言部分拼凑完了,到了研究方法那块儿,又犯愁了。

模板上说要详细描述研究的对象、样本的选取、数据的收集方法等等。

我那时候做的研究其实挺简单的,就是调查一下同学们对学校食堂的满意度。

可按照模板的要求,我得把这简单的过程写得无比复杂,什么抽样方法、问卷设计,感觉自己都快成专业的调查员了。

结果与讨论部分更是让我头疼。

模板要求要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可我收集到的数据并没有那么完美,有些同学填写问卷的时候很随意,导致数据有很多偏差。

国内近20年课堂安全感研究述评

国内近20年课堂安全感研究述评

第41卷第5期教学研究Vol.41No.52018年9月Research in TeachingSep.2018国内近20年课堂安全感研究述评曾 芳(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350177) [收稿日期] 2018⁃05⁃02 [作者简介] 曾芳(1990⁃),女,湖北荆州人㊂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㊂ [摘 要] 课堂安全感作为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是一个以探究学生在课堂上内在感受和体验为方向的研究点㊂通过以国内近20年来学生课堂安全感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从课堂安全感的定义出发,对课堂安全感的教育意义㊁影响因素㊁对策研究以及测量工具进行了梳理,并简要分析㊁探讨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㊂在此基础上从理论的系统化㊁影响因素的宏观化㊁对策的多元化㊁测量工具的本土化4个方面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㊂ [关键词] 课堂安全感;影响因素;对策研究;测量工具 [中图分类号] G 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8)05⁃0091⁃070 引言课堂安全感是教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领域㊂课堂安全感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理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也具有重要的价值㊂本文在对课堂安全感的概念㊁教育意义㊁影响因素㊁对策研究㊁测量工具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从4个方面进行了展望㊂1 课堂安全感的概念界定对课堂安全感的概念界定,国内学者们都是从各自的视角和理论出发,尚未达成一致,代表性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㊂刘冬岩认为课堂安全感是学生对课堂氛围做出的一种内在的㊁抽象的㊁不由自主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课堂学习活动有一种确定感和可控制感;二是学生与课堂中的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自我接纳㊂课堂安全感是学生在课堂上一种正常的㊁自然的心理需求,只有当这种心理需求不断地得到满足时,学生才能以愉悦的心情参与学习活动[1]㊂很明显,刘冬岩是从学习胜任感和课堂归属感两个维度来界定课堂安全感的,而且明确地指出课堂安全感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㊂这种心理需要是学生进行高效认知学习活动的基础与保障㊂笔者认为这一定义是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㊂因为马斯洛很早就提出,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㊁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2]㊂所以,这一定义基于前人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㊂郭华伟指出:课堂中学生的心理安全感主要是指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并获得自信,具体体现为学生对所学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㊁主动探究㊁愿意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交流㊁对学习及交往中出现的挫折等能坦然面对并能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㊁始终拥有愉悦的心理感受等[3]㊂郭华伟的观点是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情感需要两个角度来展开,虽然说法上与刘冬岩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但也有共同的地方:都是从学习和情感两个维度展开,且都认为课堂安全感是学生的心理需要,二者在这一点上是一脉相承的㊂当然,差异也很显著,郭华伟对课堂安全感的具体表现阐述得比较具体,但都停留在现象描述上,概括性略显不够;刘冬岩则是将两个大的维度分别展开为这样4个方面 课堂学习活动确定感㊁课堂学习活动控制感㊁课堂人际安全感㊁自我接纳感㊂李杏㊁谢先成认为课堂安全感,是学生在课堂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感受与情感体验㊂这种心. All Rights Reserved.92 教学研究2018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主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可㊁课堂上人际关系的融洽㊁对科任教师的接纳㊁课堂上的恐惧和焦虑的消除㊁稳定的内心情绪㊁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对课堂秩序的维护等[4]㊂李杏㊁谢先成的界定明显不同于以上两种观点㊂他们认为课堂安全感是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4]㊂在具体表现的展开上,对现象的描述有些不在同一层面,有重复罗列的问题㊂比如,课堂上恐惧和焦虑的消除㊁稳定的内心情绪㊁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几点基本都在论述同一层面的问题㊂所以,这个定义的参考价值有限,在准确性㊁严谨性上不如以上两种㊂笔者认为,课堂安全感,顾名思义即学生在课堂上的安全感㊂要准确定义这一概念,需要从 课堂”这一特殊的情境出发,结合安全感的定义来诠释㊂那么课堂安全感可以界定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即学生在课堂上摆脱了恐惧㊁焦虑后内心的信心㊁安全㊁自由的感觉,具体表现为:学生有足够的课堂归属感,课堂人际关系良好;对课堂学习活动充满了胜任感㊁确定感㊂2 课堂安全感的教育意义即便不是所有教师都能认识到课堂安全感的对于教学的意义,不可否认的是课堂安全感必定是成功教学㊁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和保障㊂在课堂上充满恐惧和焦虑的学生必然是无法沉浸于当下的课堂学习活动中的㊂对此,学者们有如下论述㊂在‘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中,刘冬岩指出:创建有安全感的课堂对学生的学习和品德发展有积极的意义㊂一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㊂二是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性格和品德[1]㊂这一看法比较全面,不仅认识到课堂安全感对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还指出其对学生人格和品性养成的积极意义㊂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影响更为长远和更加重要㊂覃素香则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课堂安全感对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性㊂她认为,学生当有较高的课堂安全感时,会表现得自信,有较强的自我认同感㊁积极的情绪和态度;相反,学生当课堂安全感较低时,其内心会充满了恐惧㊁焦虑,学习压力会陡增,还会有较大的情绪波动㊁敌对倾向,严重者还会自卑㊁厌学[5]㊂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有责任不让恐惧以任何形式出现㊂因为任何形式的恐惧都会损害心智,破坏敏感性,钝化器官;恐惧是人一直背负的重担㊂教师的职责不只是要带来学术上的优秀,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和自己带来心灵的自由[6]㊂博尔诺夫曾指出,教育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确保儿童的安全感,使儿童始终感到自己受到关心㊁爱护和信任㊂这将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7]㊂综上所述,课堂安全感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即促进认知的发展,从长远意义来说,还能促进其积极情感的发展,最终促成人格的健全和心灵的自由㊂3 课堂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只有找出课堂安全感背后的影响因素,才能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和建议㊂关于课堂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教师㊁学生㊁课堂环境㊂其中,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人际环境㊂笔者认为,在3个因素中,教师方面的因素居主导和决定性的地位㊂因为,教师的情绪情感㊁人格㊁教学能力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课堂环境状况㊂在课堂上,教师作为成人,其心理比学生更加成熟㊂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理应照顾学生的课堂安全感㊂3.1 教师方面的因素教师作为课堂的一个构成要素,对学生课堂安全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学能力㊁人格㊁对学生和自身的定位等来实现的㊂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能够灵活自如地选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探究欲,能在不经意间取得学生的信任,树立自身的威信㊂人格相对成熟的教师则善于调节自身的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㊁情感㊂对自己和学生都能合理定位的教师会树立正确的学生观㊂覃素香认为教师的言语㊁用词不当,对学生不切实际的㊁过高的要求,还有奇怪的授课风格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安全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人格受辱㊁自卑㊁焦虑㊁紧张㊁情绪低落甚至厌学等[5]㊂李杏等人则提出,教师自身角色定位.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曾 芳国内近20年课堂安全感研究述评93 的偏差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欠缺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安全感[4]㊂方双虎的看法更加全面,他认为教师的领导方式(民主型㊁专制型㊁放任型)㊁教师的移情㊁对学生的期望㊁自身的焦虑㊁教学能力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8]㊂3.2 学生方面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即便是面对同一个教师,处在同一个课堂环境中,不同学生的安全感水平依然存在着差异㊂所以,学生也要对自身的课堂安全感负责㊂关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覃素香提出了4点:对课堂教学认知的偏差㊁对学习的习得性无助㊁社交焦虑㊁采取过分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5]㊂笔者认为,除第一点外,其余的几点既是学生课堂安全感不足的表现,也是影响因素㊂李杏等人指出,学生的社交焦虑障碍以及对自身的不合理要求㊁表现出完美主义倾向是造成课堂安全感匮乏的内因[4]㊂厉爱民认为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影响课堂气氛的根本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的心理状态因素㊁学习的动力因素和学习焦虑㊂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紧张㊁恐惧㊁压抑㊁抑郁㊁松散㊂学生心理动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和教学交往的成效[9]㊂不同的学习焦虑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㊂综合以上观点,概括而言,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生的性格特征㊁社交意愿㊁社交能力㊁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一般而言,那些性格较为外向且乐于社交的学生比较容易获得人际归属感,对自己和外界都有着比较客观认识的学生善于悦纳自己,不会盲目地和周围的同学进行比较,不易被不必要的自卑情绪所困扰㊂(2)学习的心理状态㊂这一点与性格特征不一样㊂学生的心理状态经常与当时㊁当地的环境有一定关系,而且心理状态一般比较短暂,主要表现为外显的情绪和心境,来得快去得也快,比较容易改变,可塑性较强㊂(3)学习的动力水平㊂学习的动力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合适㊂过强的学习动机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引起过度焦虑㊁紧张等不良的情绪体验㊂学习动机太低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投入与参与度㊂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利于学习和身心的健康㊂3.3 课堂环境因素课堂环境,即师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㊂物质环境包括时空环境㊁设施环境㊂课堂环境处于教学活动的外围,但是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学各要素㊂心理环境中,主要是人际环境对学生课堂安全感的影响更大㊂1)时空环境㊂课堂时空环境,即课堂所处的时间和空间㊂课堂的时间安排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师生的心理产生影响㊂过于紧凑的教学步骤㊁过量的教师讲解都会让小学生产生厌倦㊁疲乏的感觉,有的学生就会焦躁不安或昏昏欲睡[3]㊂课堂空间环境,主要是指班级规模和座位编排方式㊂单位空间内学生数量过多会带来空间密度过大和空间拥挤问题㊂在空间拥挤的情况下,学生容易表现得烦躁不安㊁好斗㊁富有攻击性,心理上产生无助感和压抑感,生理上由于机体过分紧张而容易诱发各种疾病[10]㊂不同的座位编排方式直接影响着师生课堂中的交往,影响学生间的人际关系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10]㊂2)设施环境㊂设施环境,具体由教学场所和教学用具等物质因素构成,具体分别包括教学场所内的通风㊁照明㊁色彩㊁温湿度㊁声音㊁教室的装饰和课桌椅㊁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㊁图书等㊂有学者指出,教学场所内的空气㊁光线㊁声音㊁湿度和气味,对教师和学生的身心活动有直接影响㊂教学环境的研究表明,颜色在促进人的智力活动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教师墙壁颜色灰暗或鲜明都会造成阅读困难[10]㊂刘冬岩认为教室的墙壁上贴满了形形色色的标语口号,如 学生分数公告” 计时牌” 励志标语”等,无疑都会给学生带来压抑感,使他们觉得不安全,时刻不敢放松[1]㊂3.4 人际环境课堂人际环境是由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㊂课堂人际环境的状况会影响到课堂心理气氛㊁情感氛围以及学生的心理感受,它不同于物理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㊂田慧生认为,教学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是主导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主要环境因素㊂不同的人际环境会给学生的心理状态带来不同的影响,良好的人际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平稳的情绪,对现实与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进而形成活. All Rights Reserved.94 教学研究2018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10]㊂郭华伟指出,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心理安全感缺失的问题是源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挫折体验㊂学生在课堂中遇到的人际交往障碍会严重影响其心理舒适感,这种负面情绪会使学生烦躁不安㊁恐惧交流,甚至与人对抗,心理安全感也会随之降低[3]㊂4摇课堂安全感的对策研究对策研究在课堂安全感的研究中比重最大㊂已有的研究结论有些是基于相关的理论,有些是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㊂覃素香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筑学生内心安全感的心理疗法:动机理论疗法㊁皮格马利翁效应疗法㊁理性情绪疗法㊁自我效能感疗法㊁以人为中心疗法[5]㊂这些对策理论性较强,在使用时还需结合具体的课堂实际情况㊂同时,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能够透彻地理解这些心理学理论,还能结合具体实际灵活应用㊂刘冬岩从提升教师素养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了较为系统和具体的策略 提升教师的课堂安全感的意识,这是前提,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课堂安全感的重要性;改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抵制其他学生的 不良”行为;营造温馨㊁有安全感的教室环境[1]㊂郭华伟从教师的教学能力㊁课堂物理环境㊁人际环境方面提出了6个策略:重视教师良好情绪的引导作用;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空间;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模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3]㊂李杏等人对于 如何构建不害怕的课堂”有这样一些思考:建立起信任㊁真诚㊁宽容的课堂氛围;采取一定的心理暗示;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提升教学艺术,适时启动教学对话[4]㊂ 采取一定的心理暗示”语焉不详,什么样的心理暗示,没有指明;启动对话教学未必就能减少课堂中的害怕,如果运用不当,对话教学也会造成学生的课堂焦虑㊁紧张等不良情绪㊂此外,这几个策略明显不在一个论述层面,第一点比较宏观㊁抽象,而后面几点则相对具体,前者似乎包括了后者㊂区善钦着眼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教师为此要做到以下4点:严谨的课堂结构㊁落到实处的教学语言㊁巧而有序的板书㊁平易近人的教态[11]㊂杨洁在‘创建让学生有安全感的教室文化环境“中提出,教室文化包括物质文化㊁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㊂构建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有以下4种策略:会说话的墙㊁让课桌动起来㊁讲台去中心化㊁教室资源利用合理化㊂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则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班级规模小班化㊁亦师亦友的心理场㊁知识与乐趣并存的第二课堂[12]㊂这些策略高度概括,却又指向明确具体,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㊂概括而言,要着实提升学生的课堂安全感,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㊂第一,教师方面需要从知㊁情㊁意㊁行4个方向努力㊂(1)教师要对课堂安全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㊂(2)需要意识到课堂安全感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㊁提高学生成绩㊁促进人格健全的重要性,有了这两个前提,教师就会有意识地去调节自身的情绪,尽量不将负面的情绪传染给学生㊂(3)教师还要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切实提升学生的课堂安全感,比如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多用正面评价,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人际氛围,合理安排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㊂第二,课堂环境是学生课堂安全感潜在的影响因素,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㊂(1)教室墙壁的颜色最好是柔和的㊁能让学生放松和温暖的㊂(2)教室里的光线强度最好是适宜的,光线过强会让学生感到刺眼㊁晕眩,而过于昏暗的光线则容易让学生处于混沌状态;教室内桌椅的摆放㊁讲台的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师生的人际交往模式;班级学生数不要超过一定的人数,尽量小班化,这样有利于班级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发展,也会避免人数过多带来的人际冲突㊂(3)教室的装饰也是不可忽视的㊂比如,窗帘的颜色可以选择让学生感到清新自然的㊁柔和的;如果空间足够的话,还可以考虑在教室里摆放一些盆景㊂这对于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是有一定作用的㊂第三,如果说课堂环境的改善和教师个人的努力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安全感水平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的话,那么学生自身的因素则是其课堂安全感的根本因素㊂人格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性格特征更多的是一个人在家庭里与父母的关系当中形成的,而且是比较长期而稳定的特质㊂这方面的改变需要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以及家庭方面. All Rights Reserved.第4期曾 芳国内近20年课堂安全感研究述评95 的努力㊂学校要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㊁安全的心理和物理环境㊂5 课堂安全感的测量工具测量工具的开发是一项系统㊁科学㊁严谨的工作,笔者通过搜索各文献数据库和学校图书资源,只在近几年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找到了为数不多的几种㊂1)‘小学生课堂安全感现状调查问卷“是参照马斯洛‘安全感和不安全感问卷“㊁丛中等人编制的‘心理安全感量表“和柳夕浪的‘课堂心理气氛调查问卷“修订而成㊂问卷包括4个维度,即归属感㊁可控感㊁信任感和确定感,共20个题项[13]㊂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制计分原则(从 完全不符合”到 完全符合”)㊂该问卷经检验,具备良好的信效度㊂2)‘英语课堂焦虑调查问卷“在近几年十多篇探究高中英语课堂焦虑状况的学位论文中出现㊂这份问卷是直接将Horwitz和其同事的外语课堂焦虑测量量表(FLCAS)翻译过来,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稍作修改,基本上是直接照搬国外现成的工具㊂问卷包含交际焦虑㊁负评价焦虑㊁考试焦虑和其他焦虑4个维度,按照Likert5点量表计分原则,选项分为非常同意㊁同意㊁不同意也不反对㊁不同意㊁非常不同意,分数越高焦虑水平越高㊂3)‘高中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中的心理安全感量表“是参照马斯洛‘安全感和不安全感问卷“自制而成,用以测量高中化学实验课堂中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状况㊂量表包含自在㊁自得㊁自然3个维度㊂每个维度包含25个题项,采用三级评分标准,答案分别为 是” 否” 不清楚”㊂经检验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4]㊂6 已有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发现,虽然学者们在课堂安全感的研究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已有的研究仍存在明显的不足㊂1)从研究层次的角度看,现有研究的深度不够,理论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㊂在文献的类别上,以学术期刊为主,而且发表在权威核心期刊上的成果很少㊂期刊内容大多是一线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着重探讨课堂安全感的提升策略,得出的结论比较零碎,不成系统,难以在不同课堂环境下推广,参考价值有限㊂2)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已有研究大多采用理论思辨或者描述性研究方法,较少运用心理学实证研究法进行科学严谨的测量,进而得出研究结论㊂课堂安全感水平的高低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通论,需要借助于专业㊁科学的测评工具进行实地测量,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比较具有说服力㊂3)科学的测量工具的匮乏㊂科学测量工具的匮乏将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会严重阻碍我国课堂安全感的研究㊂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现有的课堂安全感的测量工具,在研究对象上和学科性质上分布不均㊂设计的问卷或量表有适用于小学生㊁高中生的,但是还没有针对初中生和大学生的测量工具,小学生的课堂安全感量表自然不能直接拿来测量初中生和大学生的课堂安全感水平㊂现有的问卷专门针对英语课堂的偏多,这些量表都是用于测量高中生在英语课堂上的焦虑状况,针对其他科目的量表较少,甚至没有㊂由此可见,英语课堂的安全感得到了学者们较多的重视和关注㊂但是,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实际状况并不能推广到其他科目的课堂上,也没有普遍的代表性㊂此外,本土化的测量工具亟待研发㊂那些用于测量高中生英语课堂焦虑水平的量表,直接将国外现成的量表翻译过来稍作修改,本国学者自主设计的问卷尚未出现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Horwitz的外语课堂焦虑量表㊂很多学者直接拿该量表作为现成的工具㊂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状况的差异,国外的工具是否会在国内水土不服进而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真实性㊁客观性,不得而知㊂由此说明,本土化研究工具的研发和推广工作是很薄弱的,这一研究在未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㊂7 结束语课堂安全感是教学论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是安全感理论的一个分支,这一领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值得学者们进一步挖掘和探索㊂本研究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现提出4大展望㊂7.1 理论的系统化国内课堂安全感研究的起步并不晚,数量很. All Rights Reserved.。

研究现状述评范文模板

研究现状述评范文模板

研究现状述评范文模板一、引言(简要介绍研究主题的背景、意义以及为何进行该研究现状述评)二、研究主题概述(对研究主题进行简要概述,包括主要概念、研究范围等)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国内在该研究主题上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研究领域进行分类描述)2.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国外在该研究主题上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势。

同样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研究领域进行分类描述)四、研究现状评价(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价,包括研究的优点、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

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五、研究展望(根据研究现状的评价,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

可以包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研究方法的改进等)六、结论(总结研究现状述评的主要内容,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七、参考文献(列出在研究现状述评过程中引用的相关文献,确保学术规范)请注意,以上仅是一个研究现状述评的范文模板,具体写作时需要根据实际研究主题和文献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研究现状述评范文示例: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述评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对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研究现状述评,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主题概述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涉及医学图像处理、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方面。

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准确性和便捷性,为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

三、国内外研究现1. 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在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XXX等学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图像分割方法,有效提高了分割准确率;XXX团队开发了一款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问诊系统,能够初步实现自动化疾病诊断。

2.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

例如,XXX大学的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药物研发平台,可以加速新药的开发过程;XXX公司推出了一款智能健康监测设备,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生理指标并给出健康建议。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

当代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作者:腾凤云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系别: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工程学号:1417031232015年12月19日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社会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为了解当代社会民众的社会安全感现状,本学期我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国民众进行了调查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民众的社会安全感比较高,但仍然存在提高的空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人们安全感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

针对此现象,我们应该拥有应对的措施,只有民众的社会安全感提高了,才能生活得幸福。

关键词:社会安全感、社会发展、社会治安一、调查背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不论社会发展的多么繁荣,它其中仍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借全国上下全力贯彻落实“三项重点工作”之际,我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对人们的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做了调查,希望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我国民众对社会安全的主观感受,以进一步分析出导致不同安全感的主、客观因素。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本次调查共82个个体,来自全国不同的城市,其中一江苏省为主。

调查的主要内容如下:1.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2.被调查者的常住地3.被调查者觉得所在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如何4.被调查者是否敢在夜间出行5.被调查者是否担心走在大街上时遭遇打劫6. 被调查者是否受过系统的安全教育7.被调查者公交车或其他公共场所看到陌生人被抢劫或遭小偷时会怎么做8.被调查者感到不安的场所9.被调查者感到不安的社会问题10.被调查者认为搞好社会治安提高公众安全感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在调查中,被调查者的男女比例2:3,年龄在18~30之间的占74.39%,30以上的占17.07%,18岁以下的占8.54%,所在地为城区的占63.41%,农村的占32.93%,其他占3.66%。

社会安全感与社会稳定的研究

社会安全感与社会稳定的研究

社会安全感与社会稳定的研究社会安全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人们对社会的信任、保障和稳定感的一种体验。

社会安全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因此,对社会安全感与社会稳定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安全感可以用来衡量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安全、稳定和满意的程度。

它涉及个人对社会秩序、法律、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的信任和满意程度。

一个社会中的人们若对这些方面感到满意并具有信任度,那么他们就会拥有较高的社会安全感,相应地,社会也就更加稳定。

社会安全感与社会稳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社会安全感的提升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的稳定。

首先,当人们对社会秩序和法制的信任度较高时,他们会更积极地遵守规则和法律,从而减少社会犯罪行为的发生。

而社会犯罪行为的减少又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社会安全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其次,较高的社会安全感能够增强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感,从而减少社会不满情绪的产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再者,社会安全感的提升能够加强群众对政府和公共服务的信任,进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然而,在现实中,社会安全感的水平在不同地区、群体和时期之间存在着差异。

社会经济状况的不平等以及不同人群的社会身份、地位以及享受的机会都会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形成。

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他们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大,因此往往有较低的社会安全感。

同样的,一些地区或社会团体由于历史原因或发展不均衡,也容易导致社会安全感的不平衡。

为了提升社会的安全感,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法制和秩序是保障社会安全感的基础。

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严厉的执法将有助于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增加公民的安全感。

同时,社会福利和社会公正也是提升社会安全感的重要因素。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提供公正的机会,并确保人们能够享受到公平和合理的资源分配,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的安全感。

此外,加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照顾也是促进社会安全感的关键。

弱势群体往往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概论心理安全感是人类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所必不可少的精神需要之一。

它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中所感受到的一种温暖、舒适的心境,是一种安心感、信任感,足以使个体在稳定而平静的状态下面对外部世界。

心理安全感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心理安全感研究现状研究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泼特斯(W. R. Bepko)和科斯特利(T. E. Kieselbach)提出了“安全感”的概念,强调了安全感在情感健康中的重要性。

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了心理安全感的各个方面,如其定义、测量、个体因素(如自我概念、性格、信仰等)与环境关系(如家庭、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等)等。

以测量为例,已有多种心理安全感测量工具被开发,并被广泛应用。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程安琪(M. C. Ainsworth)和伯林(SS. Berlin)等人开发了母婴关系的测量——“安全系数”,该测量方法既可以用于婴儿,也可以用于成年人。

而在组织心理学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埃德蒙顿(S. L. Edmundson)等人提出了“组织心理安全感测量工具”,该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文化的评估、个人能力评估等方面。

心理安全感研究现状表明,心理安全感在个体发展、社会环境、组织行为等方面未来仍将面临更多挑战,也需要更多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着重评论和展望心理安全感的未来研究方向。

对心理安全感的挑战社交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交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安全带来了挑战。

心理安全感既与人的个人心理状态有关,又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有关。

今天,人们通过各种基于互联网的通讯工具,如微信、微博、论坛等,与海量的人群交流。

与此同时,各种信息的传播也加剧了人们的心理安全感受到的不安全感。

针对这一状况,需深入了解人们使用社交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方式对心理安全感的影响。

例如,通过心理测试、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人们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程度及对方式、时间和频次等的影响,以期为提高人们的心理安全感提供实际建议。

课题中研究现状述评怎么写

课题中研究现状述评怎么写

在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部分,你需要对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文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这不仅有助于确立你的研究在学术领域中的位置,还可以帮助你找出尚未解决的问题,为你的研究找到突破口。

以下是一个撰写研究现状述评的基本框架:
引言:简要介绍你的研究主题,以及为什么这个主题值得研究。

你可以在这里提出研究问题,并概述你的研究目标和目的。

文献回顾:详细概述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文献。

你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者主题分类来组织这部分内容。

对于每一篇重要的文献,你都需要简要介绍其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

主题分析:对已有文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你可以从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理论框架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这部分需要你对已有文献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以及它们对你的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

研究现状总结:在总结部分,你需要对已有文献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概括,同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你还可以在这里提出你自己的观点,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研究意义:最后,你需要阐述你的研究在解决现有问题、推动领域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你可以在这里强调你的研究与已有文献的不同之处,以及你的研究可能带来的创新点。

在撰写研究现状述评时,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客观公正:你需要客观地评价已有文献,避免过度主观或偏见。

全面详细:你需要尽可能地涵盖所有相关的文献和研究,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

逻辑清晰:你需要按照逻辑顺序组织你的内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你的思路。

引用准确:你需要准确地引用文献来源,避免抄袭或剽窃行为。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心理安全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在工作、学习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和经验能够得到认同、支持和接纳的信念。

它是一个人内心的一种安全感,也是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受到支持和接纳的感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于心理安全感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安全感已经成为了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对于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问题。

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情感问题、心理压力、焦虑症、抑郁症等问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但是,很多人对这些问题的出现产生了深深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处理。

通过对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情感问题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对于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

人们经常会遇到和朋友、同事、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沟通和交流出现问题的情况。

但是,很多人对这些问题的出现也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处理。

通过对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际关系问题问题的根源,以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因此,进行心理安全感研究对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对于心理安全感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工作和学习方面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和学习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主要的一部分。

但是,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压力、挫折等问题。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已经成为了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通过对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工作和学习中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因此,进行心理安全感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ww关于安全感问题研究的综述与构想

ww关于安全感问题研究的综述与构想

关于安全感问题研究的综述与构想王大为张潘仕从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了对以往社会治安指标评估系统的改革。

在这一改革过程中,随着人们认识到社会中的一‘些社会心理现象也反映一定时期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并对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起到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用,一个能够反映人们对社会治安主观感受的社会心理问题—社会安全感及其指标得到了许多学者与专家的探*'一且进一步地成为评估社会治安主客观综合指标评估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安全感(在本文中主要指与犯罪有关的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较深人地看到社会安全感既是社会是否安定的显示器,同时也是社会是否安定的影响因素之一,它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社会转型的负面效应、犯罪问题的实际影响、公众生活的质量、公众在当前情形下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以及现存社会控制系统的局限与缺陷,从而从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为社会公众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进行改善的新途径.一之安全感问厄受到盆视的时代背.本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之所以开始重视安感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犯罪形势的日趋恶化;犯罪恐惧感( fearof crime)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在西方国家,本世纪六十年代是犯罪急剧增长的时期,对社会造成了一系列严重侵害,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正象西方一些学者所论述道的,‘犯罪的损耗(米勒:1973)超出了被害有可能的实物损失.它涉及了大量的既包括被害人也包括被害感知继发的犯罪恐惧。

犯罪恐惧的产生,在社会生活中,引起了那些破坏社区的连带行为。

这样,犯罪恐惧象犯罪一样,也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1〕”这种客观状况,使社会各界除了重视犯罪及犯罪人之外,开始考虑被害人及犯罪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有形与无形的损害.2.对现存对策的及其效果的评估,使各方人士发现了它的~些局限和缺陷.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时期,曾一度重视对犯罪人犯罪后的刑罚处罚,希望以刑事古典学派的刑罚威银预防理论作为期已罪预防政策的价值取向.19世纪下半叶之后,面对持续增长的高犯罪串和高累犯率,西方国家又一度侧重对犯罪前的潜在犯罪人的预防,显现了企图剔除产生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和犯罪人方面因素的犯罪预防政策的价值取向二二战.之后,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社会矛盾所导致的犯罪情况日趋恶化,使得以在的一些对策所存在的局限与缺陷暴露无遗.众多的执法部门为了更好地提高打击犯罪的效率,・遂将着眼点放到了犯罪中的诸种情境及其引发的附带问题上.与之相适应,出现了希望凭借现代化科技手段来处理某种情境中犯罪人与被害人及犯罪与被害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一出发点,安全感的问题开始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引发了一系列相关间题的探讨.例如:在以往对刑事形势的评估上.刑事司法机构在在在客观方面重视犯罪数、犯罪率与有关犯罪人方面的统计,其结果是在往存在着很大比例的犯罪暗数(即实际发生了,但未在官方统计中得到显现的实际犯罪发生数).为了克服这一局限,人们力图从被害人及整个社会的安全感方面来弥补以往刑事统计的不足,形成主客观全面评估的新统计系统。

研究报告的研究述评

研究报告的研究述评

研究报告的研究述评研究报告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承载了研究者们的努力和成果,对于学术界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报告的质量和内容对于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应用领域的决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于研究报告的研究述评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报告的撰写应遵循科学规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摘要、引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论等。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要求,下面对这些部分进行逐一的述评。

首先是摘要部分。

摘要应该简洁明了地概述研究的目的、方法和主要发现。

优秀的摘要应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对全文有个整体性的了解,同时也应该提供足够的细节,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研究的重要信息。

摘要应该具备准确性、全面性和简洁性,避免使用复杂的科技术语,使其能够被广大读者所理解。

其次是引言部分。

引言应该明确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批判性分析。

研究的动机和目标应该明确,以便读者能够理解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优秀的引言应该能够清晰地传递研究的研究问题,并提出明确的假设或研究目标。

第三是研究方法部分。

研究方法是研究报告的核心,它描述了研究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解决研究问题。

对于实证研究,应该描述实验和数据收集的具体步骤,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

对于理论研究,应该明确所使用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研究方法的描述应该具备清晰性和可重复性,能够让其他研究者根据描述的方法来进行复制研究。

然后是研究结果部分。

研究结果是研究报告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呈现了研究者的实证或理论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应该以表格、图表或文字等形式进行呈现,要求准确、真实、有说服力。

同时,研究者还应该对结果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和解释,以便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研究结果。

接下来是讨论部分。

讨论部分应该对研究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释,并与前期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

研究者应该对研究结果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合理的解释和推理。

同时,研究者还可以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或建议,以便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述评是什么意思

研究述评是什么意思

研究述评是什么意思
研究述评是指对某学术研究专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评论、展望和预测。

因此对作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由专家或学科带头人撰写,故又称“专家述评”。

研究述评的重点在于“评”,区别于文献综述的重点“述”。

研究述评怎么写:
论文的研究综述就是谈某一课题目前的研究现状,所以在写之前你需要进行广泛的论文调查,可以登录 CNKI数据平台进行论文和期刊的查询。

大量阅读文献以后,可以理一下自己要写的研究综述的提纲,然后把要引用的文献归类,展开具体的写作的同时,也要谈一谈自己阅读文献的观点和看法。

最后再写一下目前研究现状做到了哪一步以及优点和缺点,谈一谈可以深入研究的领域。

具体:
1.找文献。

找这个领域内有重要研究意义的文献还有最新的文献。

两者缺一不可,缺少前者,则发展脉络不清晰,缺少后者,则研究前沿不明确。

2.主要是评论,而不是只是概述,指出文章的优缺点,最后总结出有哪些东西没有做完,哪些地方需要创新,得出论文的创新点。

论文的研究述评是什么

论文的研究述评是什么

论文的研究述评是什么论文综述(研究述评)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

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

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文献综述规定: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

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研究报告的研究述评

研究报告的研究述评

研究报告的研究述评研究报告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成果,研究者通常会撰写一篇报告来详细描述他们的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

研究述评的目的在于对研究报告进行全面且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从而为读者提供有关该研究的深入理解和权威评判。

本文将对研究报告的研究述评进行探讨。

一、概述研究报告在开始研究述评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一个完整的研究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研究目的和问题陈述、方法、结果和讨论以及结论等。

引言部分旨在引入研究课题,阐明研究背景和重要性,对已有研究进行综述。

在研究目的和问题陈述中,研究者会清晰地表达研究的目标和研究的重点。

对于方法部分,研究者们需要提供所选取的研究方法、样本选取和数据收集等信息,以确保研究的可信度。

结果和讨论部分包括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解释,以及与其他研究的比较和研究意义的探讨。

结论是整篇研究报告的总结,研究者会对研究结果的启示和展望进行概括。

二、评价研究报告的方法1. 研究背景和目的评价研究报告的引言部分应明确阐述研究的背景,描述该领域内已有的相关研究,以及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

在研究背景评价中,我们需要判断研究者是否清楚地阐明了研究课题的来源和意义,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充分的考察和综述。

在研究目的评价方面,我们应关注研究目的是否明确,并与研究问题相一致。

2. 方法评价研究方法是研究报告的核心部分,必须具备可信度和重复性。

在方法评价中,我们需要关注研究者是否清楚地阐明了采用的方法和技术,并对其选择进行充分的论证。

我们还需评估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和数据收集的准确性,以及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是否得体。

3. 结果和讨论评价在结果评价中,我们需要审视研究者对结果的详实呈现和统计分析是否充分,结果是否符合研究目的,并且是否有足够的量化数据支持。

讨论评价方面,我们应关注研究者对结果的解释和探讨是否合理。

研究者是否清楚地回答了研究问题,并就结果的影响和潜在限制进行适当的讨论。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社会安全感调查报告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治安状况存在差异,导致 居民安全感评价也存在差异。治安状 况较差的地区居民安全感相对较低。
不同群体的安全感差异
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社会安全感评价存在差异,年轻人相 对老年人更加乐观。
01
职业差异
从事不同职业的居民对社会安全感评价 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从事稳定职业 的居民安全感更高。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社会安全感总体状况
根据调查数据,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感到安全,但 仍有部分地区和群体存在安全隐患。
公共安全设施
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
ABCD
治安状况
近年来,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盗窃、诈骗 等案件仍时有发生。
社会信任度
受访者普遍认为社会信任度较高,但部分群体间 存在信任危机。
02
03
教育程度差异
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对社会安全感评 价更高,他们具备更强的自我保护意 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05
社会安全感问题分析
社会治安问题分析
总结词
社会治安问题对公众安全感的影响不容 忽视,涉及犯罪率、治安状况等方面。
VS
详细描述
社会治安问题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财 产安全,是影响社会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之 一。犯罪率的高低、治安状况的好坏,都 对社会安全感产生直接影响。
推动学术界对社会安全感 的研究。
02
社会安全感的概念和重要性
社会安全感的定义
社会安全感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 中所感受到的安全程度,包括对人身 安全、财产安全、生活稳定以及社会 秩序等方面的认知和感受。
社会安全感是社会成员个体安全感的 集合,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安全状况和 民众的普遍心态。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论文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论文

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论文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摘要:社会安全感是公众对社会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是公众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或保护程度的综合心态反应,也表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认知,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水平等,社会安全感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同时,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我在暑假分别在芜湖市的五个街道做了此次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我市人民的社会安全感比较高,但仍有需改进的地方,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影响人们安全感的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

关键词:社会安全感社会转型期社会治安调查背景: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

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

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

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

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一致:"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虽然这里所说的“社会安全感”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变异性,但由于它是对一定时期内社会现实的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和个体安全感的易变性不同,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安全感具有相对稳定性。

安全年度工作综述与展望

安全年度工作综述与展望

安全年度工作综述与展望本文将对过去一年的安全工作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工作进行展望。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安全管理、安全培训与教育、事件管理与响应、安全技术与创新,以及安全文化建设。

一、安全管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实施。

我们建立了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确立了安全责任体系,并通过开展安全例会、安全巡查等方式,有效监督和管理各项安全工作。

同时,我们加强了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全面的排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

在安全设备方面,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升级,提升了安全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安全培训与教育安全培训与教育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

我们在过去一年中,加强了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与教育工作。

通过组织不定期的安全培训班,我们使员工掌握了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方法,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我们还利用内部媒体和网络平台,开展了安全知识宣传,提升了员工的安全素养。

三、事件管理与响应在过去一年中,我们确保了事件管理与响应工作的高效运行。

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事件管理机制,及时收集、分析和记录各类安全事件,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置方案。

同时,我们还组织了安全演练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提高了应急响应能力。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有效减少了安全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员工和财产的安全。

四、安全技术与创新在安全技术与创新方面,我们注重引进和应用新的安全技术,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

我们对现有的安全设备和系统进行了评估和调整,采用了更先进、更可靠的技术,提高了安全预警和监控的能力。

我们还积极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升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安全技术的发展动向,并及时进行更新和升级。

五、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是一个企业安全工作的重要基础。

我们致力于构建高度重视安全的企业文化,通过组织各类安全活动和宣传,提高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我们还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建立起一个共同关注安全的良好氛围。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安全感研究述评及展望

■名家观察■现代管理科学■2017年第4期摘要:心理安全感是员工认为表现和展示自我及从事人际风险行为是安全的信念。

研究表明,高心理安全感能够增加个 体工作投入和卷入,促进学习和创新行为及提高个体、团队和组织的绩效,因此,心理安全感一直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主 题。

文章对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作用机制、影响的边界条件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 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安全感;内涵;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作用机制一、心理安全感的概念与凌斌等(2010)所持的心理安全感概念三层面观不 同,本文认为目前研究从个体、团队、对子和组织四个层面讨论了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内涵。

1. 个体层面。

Kahn (1990)在个体投人的心理条件的 研究中,认为心理安全感是员工一种个体特征,它反映了 员工的内部心理状态和自我感知,是员工能够表现和展示 自我而不用担心导致自我形象、地位或职业消极后果的感 受,它与心理意义和心理可获得性一起构成了导致个体投 入出现的三个心理条件,即个体越体验到这三种心理感受,越有可能在工作中表达和展示自我。

2. 团队层面。

在心理安全感与工作团队学习行为关 糸的研究中,Edrmondson ( 1999)将团队心理安全感定义为 团队成员共享的从事人际风险行为是安全的信念。

Ednnondson (1999 )认为,这种共同的1"g 念是团队成员心照 不宣和认为理所当然的,团队成员经受的相同的结构化影 响和拥有的相同的重要经历导致了这种共同感知的出现。

团队心理安全感是一个团队层面的概念,它描述的是团队 整体而不是单个团队成员的特征,它与人际信任有关,但 是又超越了人际1"g 任。

3. 对子层面。

Tymm (2005)基于 Ednnondson (1999)团队心理安全感概念上提出了自我和他人两个对子水平的 心理安全感。

谈安全感研究述评与展望

谈安全感研究述评与展望

谈安全感研究述评与展望雾霾、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环境问题频频发生,安全感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据调查显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小学生到老年人,从普通民工到企业老板人人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制度迫使我们不停地向前进,信息化时代的瞬息万变导致人们的不确定感增加,缺少基本的人际信任,内心长期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

安全感缺乏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安全感的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 安全感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安全感是指个体缺乏爱或者身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焦虑。

安全感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密切相关。

因此,从理论上讲满足个体的需要降低焦虑就可以提高安全感。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一种内心的感觉。

个体在摆脱焦虑时的自信、自由的感觉即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种内心感受,它与个体的需要紧密相关,主要表现为自信、坚定、自由等内心体验。

因此,帮助其获得自信、坚定、自由的感觉可以提高安全感。

安莉娟等学者认为,安全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危机时的有力或无力感。

国内对安全感的定义增加了人际安全感,这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更加适合国内使用。

《心理学词典》将各学者对安全感的定义进行整合,从摆脱危险和渴望保护正反两个方面阐释安全感,突出了安全感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安全感是个体在摆脱威胁情境或在受到保护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主要表现为个体想要安全、稳定和渴望受到保护的心理,能够避免焦虑、恐惧等。

2 安全感理论2.1 国外的理论研究2.1.1 精神分析学派的安全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安全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焦虑。

焦虑的主要原因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满足个体的欲望可以减轻焦虑从而获得安全感。

弗洛姆认为安全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性格。

家庭环境是儿童得以生活的物质条件,儿童的性格受父母性格的直接影响。

当今社会提倡独立,竞争又如此激烈,人们越来越觉得孤单无助,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安全感研究述评与展望
雾霾、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环境问题频频发生,安全感问题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据调查显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小学生到老年人,从普通民工到企业老板人人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制度迫使我们不停地向前进,信息化时代的瞬息万变导致人们的不确定感增加,缺少基本的人际信任,内心长期处于一种不安全的状态。

安全感缺乏是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安全感的研究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 安全感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安全感是指个体缺乏爱或者身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焦虑。

安全感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密切相关。

因此,从理论上讲满足个体的需要降低焦虑就可以提高安全感。

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一种内心的感觉。

个体在摆脱焦虑时的自信、自由的感觉即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种内心感受,它与个体的需要紧密相关,主要表现为自信、坚定、自由等内心体验。

因此,帮助其获得自信、坚定、自由的感觉可以提高安全感。

安莉娟等学者认为,安全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危机时的有力或无力感。

国内对安全感的定义增加了人际安全感,这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更加适合国内使用。

《心理学词典》将各学者对安全感的定义进行整合,从摆脱危险和渴望保护正反两个方面阐释安全感,突出了安全感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

安全
感是个体在摆脱威胁情境或在受到保护时所体验到的情感,主要表现为个体想要安全、稳定和渴望受到保护的心理,能够避免焦虑、恐惧等。

2 安全感理论
2.1 国外的理论研究
2.1.1 精神分析学派的安全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安全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焦虑。

焦虑的主要原因是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满足个体的欲望可以减轻焦虑从而获得安全感。

弗洛姆认为安全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家庭环境和父母性格。

家庭环境是儿童得以生活的物质条件,儿童的性格受父母性格的直接影响。

当今社会提倡独立,竞争又如此激烈,人们越来越觉得孤单无助,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沙利文认为安全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际关系。

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去适应他人与社会的要求,以此减轻焦虑获得安全感。

为了获得安全感,个体会通过改变自己来迎合外界的评价。

霍尼认为安全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文化。

霍尼认为,儿童早期的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是产生基本焦虑的主要原因。

当个体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个体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以及认知等就会受到威胁。

2.1.2 人本主义学派的安全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安全感的需要作为人类五大需要之一,突出了安全感的重要性,自此之后安全感的研究受到了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马斯洛认为,安全需要包括拥有稳定安全的生存环境、身体
健康、身心愉悦等,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2.1.3 威廉布列茨的安全感
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相对完整的安全感理论体系是威廉布列茨的安全感理论。

安全感是一个过程,具有复杂性,安全感的高低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

安全感分为互赖安全感,不安全感和独立安全感3个层次。

这3个层次分别代表3个发展阶段,其中,互赖安全感和不安全感贯穿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

在运作上,一个人的安全感不可一概而论,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个体的安全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2.2 国内的理论研究
许又新、钟友彬在对神经症的研究中强调安全感与神经症有很大的相关性,个体的安全感越低神经症的发病率就越高。

钟友彬指出恐惧和不安全感是强迫的核心,如反复检查门锁、强迫洗手等是对生命和财产安全缺乏安全感导致的。

安莉娟认为,安全感包括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两个因子。

安莉娟强调安全感是一种内心感受,主要表现为对风险的预感和应对风险时的有力或无力感。

王金良、安斥等人的研究结果表示,儿童的依恋方式与安全感相关。

安斥认为依恋类型是受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王金良的研究更加强调父母对儿童情感上的关注与反馈。

3 安全感的研究工具
马斯洛编制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共75个项目,采用3级评分,包含归属、安全、受到尊重3个因子,总分越高表明安全感越低。

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安莉娟、丛中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共16个项目,
采用(1~5)5级评分,包括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两个因子,总分越高表明安全感越高。

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内容效度和信度。

陈顺森、叶桂青编制了大学生安全感量表。

采用6级评分,包括主观体验、能力评估、具体情境的风险预感、虚幻情境的风险预感、模糊情境的风险预感5个因子。

沈学武编制了不安全感自评量表。

共3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的方法,包括生存、人际交往、爱与被爱、自我实现与成功4个因子。

曹中平修订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

共44个项目,包括情绪安全感、人际安全感、自我安全感3个因子。

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刁静修订了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

该问卷共57个项目,包括安定感、归属感、尊重感、适应不良性4个因子。

孙思玉编制了天津市大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共54个项目,包括生存安全、人际沟通、爱与被爱、自我实现4个因子,分数越高表示越缺乏安全感。

4 安全感的实证研究
4.1 国外的实证研究
Eva K.Persson,Bengt Fridlund,Linda J.Kvist,Anna-Karin Dykes 的研究表明,让父亲参与整个生产及产后照顾孩子的过程可以大大提高父亲的安全感;给父亲提供可以整晚留在医院陪护的机会让其亲身体验照顾孩子的感受也是十分重要的;医护人员提供一些清楚的信息,让父亲知道自己能够胜任哪些任务、现阶段哪些方面是最需要帮助的可以提高父亲的安全感。

Anna Milberg,Maria Friedrichsen的研究发现,安全感低的患者往往焦虑、自卑、担心自己的财产安全、情
绪不稳定,这些人几乎没有社会支持系统,得不到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的关心和照顾。

Heather McKenzie,Maureen Boughton的研究强调专业护理人员的重要性。

专业的护理人员通过长期的陪伴可以给癌症病人提供心理支持、改善他们的情绪、提供正确的知识和建议帮助病人缓解焦虑进而获得安全感。

Martina Bostrom,Marie Ernsth Bravell的研究表明,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因素与安全感无关,知识、友谊等与安全感密切相关[21]。

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与人分享快乐和痛苦的过程可以减轻焦虑、获得满足与成就感,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内心充实温暖,可以有效提高安全感。

Fagerstrom Lisbeth,Gustafson Yngve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安全感与生活是否有意义、个体能否应对生活中的种种危险、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周围朋友的关系等密切相关。

4.2 国内的实证研究
孟庆杰等学者对学生的安全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安全感的因素主要有4个方面。

学生的个性特点、适应能力、独立性;家庭的完整性、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家庭教养方式;强大的社会支持、参加集体活动;校园的基础设施等都关系到学生的生命与健康。

华姝姝等学者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安全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影响留守儿童安全感的因素有年龄、留守类型、父母回家间隔。

陈静等学者对军人的安全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影响军人安全感
的因素有军龄、应激水平、领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越强,安全感越高,正确的应对方式可以增强安全感。

刘玲爽等学者对地震灾民的安全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影响灾后群众安全感的因素有年龄、创伤后应激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性别与安全感无关,成年人的安全感显著低于儿童的安全感。

能够感受到社会支持及家庭支持的灾民安全感较高,正确的创伤后应激方式有利于安全感的提高。

5 研究展望
5.1 安全感理论的系统化
国内关于安全感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较少,尚处于不完善阶段。

基于此现状,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研究适合中国人的安全感理论,比如从中国人的面子文化与安全感的关系、集体主义精神与安全感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

中国人的安全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人际交往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所以研究本土化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2 研究对象的丰富性
国内安全感的研究对象以学生为主,分析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空间上较为集中,有利于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学生的时间较容易掌握,有利于问卷的施测和回收;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配合度都较高,很多学校愿意为研究者提供支持,所以选择学生群体进行研究的速度快效率高。

今后的研究可以选择那些被忽视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比如留守妇女、全职妈妈、乡村教师、煤矿工人等。

丰富安全感的研究对象既有利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