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姓和氏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春秋时,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因两国都是 姬姓,为了避免人们的非议,只好称吴女为 “吴孟子”,不敢公开明言姓“姬”,还有像 晋献公娶骊姬,就是不知礼的行为,因为晋国 和骊国都是姬姓。
三、姓有“崇恩爱,厚亲亲”的作用
恩格斯说:“氏族的名称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 利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氏族社会中,同氏族的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 内部的各种权利。到了奴隶社会,“百姓”指 的就是贵族,而奴隶是没有姓的。即使到了春 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也还是没有姓。
吴——黄帝姬姓之后,周太王亶父长子太伯为 了让贤,出奔到东南沿海一带,土著居民拥为 君长建立吴国,春秋后期曾成为强国而称霸一 方,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吴为氏。 宋——源出于子姓,武王灭商后,纣王哥哥微 子启被封于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七百多年之 后被齐国所灭,子孙以宋为氏。
楚——芈姓之后鬻(yu)熊曾为周文王师,周成王追 封鬻熊曾孙熊绎为诸侯,定都丹阳建立荆国。后熊通
姬姓——周王室、鲁、晋、郑、卫、燕、虞、虢、 吴、隨、巴……
姜姓——齐、申、吕、许……
嬴姓——秦、徐……
芈姓——楚
二、别婚姻
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 的人不得通婚。
恩格斯说:“氏族的任何成员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这是极其肯 定的血缘亲属关系的否定表现,赖有这种血缘亲属关 系,它所联合起来的个人才成为一个氏族。摩尔根由 於发—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就第一次阐明了氏族的 本质。”
另外,像燕、郑、卫、曹、任、吕、梁、申、 霍、耿等都是以国为氏,这里不细说。
刘——来源有好几支,其中有一支源出于姬姓, 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 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称刘氏。
屈——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 封于屈(今湖北姊归),后世以屈为氏。
古代文化常姓名
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节古代的姓氏和字号现代汉语里,‚姓氏‛是一个词,‚名字‛也是一个词,但在古代,‚姓‛和‚氏‛、‚名‛和‚字‛的概念却完全不同。
一、古代的姓和氏(一)古代的姓原始社会的婚姻制度,使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一个氏族由一位老祖母带领其儿孙生活在一起,这个生活群体就是一‚姓‛。
《说文解字〃女部》:‚姓,人所生也。
……从‘女’,从‘生’,‘生’亦声。
‛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性祖先的子孙。
现在,在云南纳西族仍然有母系制度的残余。
那里温泉乡阿古瓦村的益稭亲族,是由当地六个氏族之一分衍出来的。
‚益稭‛一词本来就是一位女祖先的名字,因为她开始建立了新亲族,所以她的名字就逐渐成为该亲族的称呼,每个成员的名字前面都冠以‚益稭‛这个姓。
《说文解字〃女部》所收的姓有十几个。
如姜、姬、嬴、姚、妫等。
汉代王充在《论衡〃诘术》中解释了这些姓氏的来源:‚古者因生以赐姓,因其所生赐之姓也,若夏吞薏苡(yi yi )而生,则姓苡(后来写作‚姒‛si)氏;商吞燕子而生,则姓为子氏;周履大人迹,则姬(与‚迹‛同音)氏。
‛现代学者注意到姓氏与图腾的关系。
黄文山先生说:‚中国古姓,多为图腾之遗留。
如秦姓嬴,是瑞兽之名;周姓姬,是鳄鱼的意义;夏姓姒,为妊娠的药草。
‛(二)古代的氏随着人口的不断增殖,氏族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分解出女儿氏族和孙女氏族等。
此外,族外婚往往是两个氏族之间相互通婚,男子往往由此氏族出嫁到彼氏族。
在向父系制过度时,就逐渐由男子形成新氏族。
这些新氏族逐渐有了自己的称号,这就是氏。
可见氏的产生是母系社会逐渐解体、以血缘为纽带的大氏族逐渐分化的结果。
古人得氏的途径比较复杂,《通志〃氏族略》总结了三十二类。
有‚以国为氏‛、‚以郡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等。
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得于朝代名、国名。
如夏、商、周、秦、齐、楚、燕、韩、魏等。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5)地名命名
(6)出生情形命名
(7)生理特征命名
(8)数字命名 宋元时,以父母年龄合计数或出生时祖父 年龄命名。
朱重八
(10)祝愿命名
(11)诗句命名 钱谦益:“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僧道名的使用
道教不抛弃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所以道 号可以和姓连在一起称呼。 丘处机、王重阳 僧人抛弃一切象征宗法血缘的东西 ,故只 有法名而无姓。 陈玄奘、沙悟净、鲁智深
孟浩然——孟襄阳;
柳宗元——柳河东; 汤显祖——汤临川; 康有为——康南海;
张九龄——张曲江;
王安石——王临川; 顾炎武——顾亭林; 袁世凯——袁项城。
7.称官名
贾谊——贾太傅;
嵇康——嵇中散;
阮籍——阮步兵;
王羲之——王右军;
王维——王右丞;
刘禹锡——刘宾客;
白居易——白司马;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 (8)用于对尊长者和朋辈之间的敬称:君、子、公、足下、夫子、 先生、大人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
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
4.年龄称谓
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中国历史文选之古代文化常识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2)木星:岁星、岁
❖ 《淮南子·兵略训》: “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
❖ 《利簋铭》:
“武王征商,佳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3)水星:辰星、小白 ❖ 辰星 ❖ 定星
(4)火星:荧惑 ❖ 大火
(5)土星:镇(填)星
2、二十八宿、四象
❖ 黄道: ❖ 赤道: ❖ 星宿(星官)
❖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 西方白虎七宿:奎数胃昴毕觜参 ❖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袭用成文 赵云(子龙):“云从龙,风从虎” 曹操(孟德):“夫是之为德操” 王默(识之):“默而识之” 高明(则诚):“诚则明矣”
❖ 关于称呼的几点注意:
❖ 尊称: 男子:伯禽父 仲尼父 女子:孟妊车母
❖ 字专供他人称呼自己时用: ❖ 名字连用:
先秦:叔梁纥(字前名后) 孟明视
3、号
❖ 诨号、绰号: 百里奚——五羖大夫 石 奋——万石君 雷 渊——雷半千
(2)周代的姓氏制度
❖ 《左传·隐公八年》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 之氏,诸侯以字为是,因以为族。官有世功, 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赐姓”: “命氏”:
国君——郑穆公 公子——郑公子去疾,字子良 公孙——公孙辄 公孙之子——良霄
——良止
贵族男子:称氏
❖ 贵族女子:称姓
·姓前冠以排行:孟姜 叔姬 季姒 ·姓前冠以夫家国号或氏:齐姜 ·姓前冠以夫谥或己谥:怀赢 文姜 ·姓前冠以名或字:妹喜 妲己 ·姓后有名(罕见):姜嫄 ·姓后有“氏”:姜氏 ·单称姓:姜
(1)姓和氏的产生与区别
❖姓
《说文解字》:“姓,女所生也。”
·姓标志着出于同一母系
❖氏
中国姓名的变迁史
中国姓名的变迁史中国姓名的变迁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和特点:1.古代时期: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是家族的名称,而氏则是代表个人的分支。
这一时期的姓名主要是由姓和氏加上名组成的。
例如,著名的商朝宰相名为“伊尹”,其中“伊”是氏,“尹”是名。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姓和氏开始融合,并且人们开始使用表字。
表字往往反映了个人性格、才能或志向,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体现了其深沉的智慧和才华。
3.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对中国姓名产生影响。
人们开始使用佛教中的法名和道教中的道号。
例如,唐朝的玄奘法师原名为陈祎,字慧幢,法名玄奘,体现了其深厚的佛法造诣。
4.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姓名开始与五行、八字、占卜等命理学联系起来。
父母们会根据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来选择名字,以期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命运。
例如,明朝的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父母希望他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5.近现代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推行现代化的姓名制度。
这一制度取消了姓和氏的区别,并且简化了一些复杂的姓名。
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新的姓名也开始出现。
例如,“张三”、“李四”等简单化的姓名逐渐流行起来。
总的来说,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影响,姓名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文化背景,因此姓名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也开始使用更多的网络用语和个性化符号来表达自己,这也对中国姓名产生了影响。
总之,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了解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姓名文化。
中国古代的姓与氏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古代 的姓 与 氏
黄 腾
姓是什 么?姓 , 源于 同一 女性 始祖 的 氏族 公有 根据他们 始祖 的起源 赐姓 , 赐封 地 为 氏。封 于鲁 国 是 再 的名称 。在 以女性 为 中心 的母 系社 会 , 姓是 氏族 的公 的周公旦 与周 天子 同为姬 姓后裔 , 而鲁又 成为他 后裔 名, 其后代“ 只知其母 , 知其父” 不 。因此 , 姓是 由女 、 生 的 氏 。 拼合而成 。从西周青 铜器上的铭文 中所 看到最早的古 古人又 以什么为 氏呢?郑 樵的 《 志 ・ 通 氏族 略序 》 姓, 大多有一个女字偏旁 , 例如至今依然 常见的姬 、 、 姜 共分三十二类 , 中常 见 的 有 以下 几类 : 其 一是 以 国为 赢、 姚等。 氏。如周武王 的儿 子唐 叔虞封 于晋 国 , 为晋 氏的始 成 古人 以什 么为“ ” 姓 呢?主 要有 两种 : 是 以氏族 祖。二是 以采 邑为 氏。诸 侯赐 下属 以世 袭 的 田邑, 一 后 生活的地名为姓 。据《 国语 ・ 晋语》 载 , 记 黄帝 的姬 姓源 者便 以田邑之名 为 氏。如大 禹的后 裔敬 叔封 于鲍 邑, 于其 氏族居住 区的姬水 , 帝 的姜姓 则源 于姜 水。二 其后代 以鲍为 氏。三是以官 爵为 氏。司徒原 是周 代六 炎 是 以氏族崇拜的 图腾为 姓。《 家姓》 百 中的熊 、 牛 、 马、 卿之 一 , 世袭 此 职 的 , 以司 徒为 氏 。四是 以居地 为 便 羊、 、 、 、 、 、 、 、 、 皮 、 龙 梅 李 花 叶 林 水 石 毛、 风等姓 与古代 氏。春秋 时期郑 国有 一位 大夫 居住 在城 的西 门 , 其后 氏族 图腾有着直接 的联 系。 代以西 门为 氏。五 是 以技 艺 为 氏。如 占 卜的 以 卜为 氏是什么? 氏又与 姓有 什 么联系 ?《 通鉴 . 氏 , 夕 纪》 杀猪宰羊 的以屠 为 氏, 制作瓶瓶罐罐 的以甄为 氏。 说 :姓者 统其 祖考之 所 出 ; “ 氏者 别其 子孙 之所 自分 ” 。 秦始 皇统 一六 国之 后 , 推行 郡 县制 和新 的户籍制 换而言之 , 姓是 大宗的族 号 , 氏是由大宗分 出去 的支系 度 , 与 氏的 差异 逐渐 淡 化 , 终合 而 为一 。秦汉 以 姓 最 小宗的族号。 由姓分 化而 来的 氏 , 成为 由男 性为 中 后 , 便 人们使用 的姓 绝 大 多数 是 由先 前 的 氏转 化而 来。 心的父系氏族的公 名。传 说 中的尧 称 陶唐 氏 , 称有 正如清代学者 钱大 听所说 : 以姓为 氏 , 成为 一代之 舜 “ 遂 虞 氏, 也就不是 氏族 领袖 个人 的私 名 , 而是他们所在 氏 制 ” 。 族 的公名 。周王朝时 , 天子分封有功有 德的人为诸侯 , ( 者单位 :防城 港市防城 区扶隆 中学) 作
“女人称姓,男人称氏”,中国姓和氏的区别,其中有啥讲究呢?
“女人称姓,男人称氏”,中国姓和氏的区别,其中有啥讲究
呢?
艺述史官方原创
最近有很多朋友对姓氏特别感兴趣,很想看一看自己的“姓”到底有什么来头,那我们现在虽然都是姓氏放在一起用的,但在先秦时期,“姓”和“氏”可不是一码事,导致我们读起春秋战国的历史来就会非常蒙圈,比如我说屈原其实不姓“屈”,而是姓“芈”,甚至名也不是“原”,怎么说呢,我们来梳理一下。
简单地说,姓代表血缘,来自母系氏族,所以先秦时期的很多姓都带有“女”字旁,比如“姬”“姜”或者“嬴”,同一个部落都是同一个姓,它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那么多人,又怎么分辨亲疏关系呢?于是,有了“氏”的区分。
氏代表着族群或者宗族,相当于从一个大姓中分出来许多小分支。
在先秦时期,人们会以分封的国家或者属地,作为氏族的名字,比如像司马或者司空,这就是来源于官职。
我们就拿秦始皇来举例子,秦始皇是嬴姓赵氏,而姜子牙是姜姓吕氏,所以当你看到吕尚,那就是说姜子牙了。
而且古人的氏还经常变来变去的,比如你更改一下封地,那“氏”也可以跟着改变,比如孔子的父亲原本就是由“宋”变“孔”,那你可能要问了孔子姓什么呢?其实他是“子”姓。
更复杂的是古代一般“男称氏,女称姓”,那男女还要分情况,称呼女性有时叫她们的姓与名,有时则是丈夫的“氏”+女性本身的“姓”,还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更有些称呼则干脆就不带姓也不带氏,比如侯爵的孩子们,通称“公子”后面跟着名字,比如公子扶苏,公子小白,都是如此。
是不是已经犯晕了,那其实从战国往后,分封的情况就比较少了,直到秦汉以来,“姓”与“氏”就彻底合为一体,不再分家了,也不用再考验我们了,那听到这,你是不是明白姓氏的区别了呢?。
国学宝典《百家姓》:和姓
国学宝典《百家姓》:和姓【姓氏源流】和(Hé)姓源出有:源流一源于族名。
源自纳西族始祖崇仁利恩,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禾、束、叶、梅”之首“禾”的后裔,以族名“禾”为姓氏。
源流二源于祝融氏,出自远古时期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属于以官职名称为氏。
唐尧时,重黎原的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
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在农业社会里,四季气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很重要的官职,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们的后代遂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称和氏。
和姓渊源该之和氏主要源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正确读音作huò(ㄏㄨㄛˋ),今音读作hè(ㄏㄜˋ)亦可,就是不能读作hé(ㄏㄜˊ)。
源流三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军制官吏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和令,是西周初期在军队中设置的旗令官,以示军纪军威,通常由武艺高强之军官担任,负责把守军门。
古代,军营大门至统帅大帐之间一般有三百步左右距离(一百八十米),营门至大帐门之间的通道,称作辕道,为高级军官、探作(侦察兵)的专用通道。
辕道上距大帐之间五十步距离的道两侧竖有两杆大纛旗,左为朝廷标志旗,右为统军将领(元帅、司马)标志旗,两旗之间称“和”,就是“军门”,亦称“垒门”。
军门以外二十步之内称“辕门”,凡召集下级军官布置作战命令,以及处罚违令将士,就在辕门区域内,而不是某些书籍上注释的在军营大门外。
排班值站于军门的军官,就称作和令官,由中级将领中选拔出来的军官当值,负责内外军令、情报的传递,以及警卫等工作。
在典籍《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以旌为左右和之门。
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和姓郡望代郡在和令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和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和氏。
源流四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内廷官吏受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上古的姓和氏
• 就华夏民族而言,上古有姓有氏。姓 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 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 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后来由於 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 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 这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 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 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 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可见姓和氏 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二、姓和氏的功用及演变
• 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 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 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 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 的(别种族、明世系),姓是用来“ 别婚姻”的(厚亲亲),二者的作用 不同。正因如此,上古时的"百姓"即 百官。《尚书·尧典》: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四、氏的来源以及贵族男子的称呼
• 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例如:郑捷 (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2、卿大夫 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例如:屈 完、羊舌、赤解狐3、或以所居的地名为 氏。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 百里孟明4、或以官名为氏。例如:卜偃、 司马牛、乐正克5、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 或谥号为氏的。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 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 庆父字仲)庄辛(楚庄王之后)6、此外 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之
上古的姓和氏一ຫໍສະໝຸດ 姓和氏的起源• 姓氏的产生与血缘姻亲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发现,血缘 关系相近的婚姻家庭产生出的子女中 间比较容易出现白痴、畸形等心理或 生理缺陷。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人们便制定了姓氏,并且产生了同姓 不通婚的社会习惯。既然生育是全人 类都共同要面对的问题,所以姓氏也 就是全人类共同的现象。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三、号
庙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 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从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 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 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 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 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 "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四、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 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 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 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 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 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 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三、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 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 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叫作“谥”或“谥号”。 谥号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 的含义,用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哀怜和褒扬。如汉 文帝,"文"表示"经天纬地",这是褒扬。皇帝的谥号, 一般由礼官仪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如 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 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 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 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二、名和字
1、名、字的起源 《说文》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 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 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者,乳也。”本意为哺乳, 生育。
姓和氏哪个先出现先有姓还是先有氏
姓和氏哪个先出现先有姓还是先有氏
在我们介绍自己的时候,常常把自己的姓说成是姓氏,但事实上,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姓大还是氏大,姓和氏哪个先出现,先有姓还是先有氏。
姓和氏哪个先出现,先有姓还是先有氏
在我国古代,是先产生的姓,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才有的氏。
先有姓才有的氏。
姓的意思
在夏商周之前的原始社会,人们推行母系氏族公社,部落当中是女性说了算数,人们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姓”就是在此时产生,“姓”的本质就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个种族的称号,后来所谓同姓之间不可通婚的说法也是源自于此。
同姓之人同出一胞,都有着同一位女性祖先,这也就是为什么“姓”的偏旁为“女”字,而同姓的人也必然有些血缘关系,不能成婚。
氏的意思
氏是古代姓的衍生物,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
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往往会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以此彰显特点,这就是“氏”。
有些人以自己的国家名字为氏,也有些人以自己的职业为氏,还有人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当然,还有人以自己祖先的职位为氏。
不过在当时,氏是只有有身份的人才配用于,平常的百姓只有姓。
姓和氏的关系
同一个姓的话,代表两者源自同一个家族,拥有血缘关系并且姓是固定的不能更改,而氏的种类众多,还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而且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
古人姓氏的起源与帝王谥号、庙号的褒贬
古人姓氏的起源与帝王谥号、庙号的褒贬姓氏起源古代的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着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
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了。
《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的。
姓氏来源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
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姓封国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
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
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一、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
如:齐姜、晋姬、秦嬴。
二、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
三、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
四、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
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
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如:东门襄仲、北郭佐、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
或以官名为氏。
如:卜偃、祝鮀、司马牛、乐正克。
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
姓和氏的区别 (2)
姓和氏的区别上古时代,姓氏有区别。
姓为族号,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称号;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的符号,为姓的支系。
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第一编《浑朴时代》第六节《名姓氏族之辨》上说:“姓者生也,所以明世系而别种族也;氏者犹家,所以表家门也。
故一姓分为数十百氏。
”姓始于母系制时代,形成之后比较稳定;氏始于父系时代,常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情况比较复杂。
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盖姓有九,或氏于号。
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如秦始皇嬴政:在《史记》中,司马迁谈到秦始皇的姓氏,有以下几个:第一个姓嬴,见于《史记。
秦本纪》。
司马迁引用周孝王的话,说:“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
”接着,司马迁又说:“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叙述了秦的世系,包括秦始皇、二世和子婴之后,总结说:“秦之先为嬴姓。
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
”第二个姓赵,见于《史记。
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
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
及生,名为政,姓赵氏。
”综上所述,说秦始皇姓嬴,是论其总根;说秦始皇姓赵,是指其支系。
这几种说法都出自太史公,都有充分根据,都是对的,不能说哪个是错误的。
但是在《通志·氏族略》中却注视着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所以古时历史学家如司马迁、班固等著正史时,严格按照先秦时代(包括秦朝)的贵族姓氏制度,只称呼秦始皇为赵政,而无嬴政一说。
又如楚庄王:楚庄王(?~前591)中国春秋时期楚国君主。
郢都(江陵纪南城)人,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至公元前591在位。
春秋五霸之一。
又称荆庄王,芈姓,熊氏,名旅,一名侣,按先秦贵族礼,男子用氏不用姓,故其名称熊侣,不作芈侣。
古代姓与氏的关系(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
古代姓与氏的关系(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本文目录姓和氏的关系是怎样的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古代姓和氏的区别是什么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有什么关系古代,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呀,姓指什么,氏指什么呀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姓与氏的起源是什么古代姓和氏的区别姓和氏的关系是怎样的姓与氏的区别:1、具体含义不同。
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
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
2、使用区别。
所属姓是同定的,氏名来源较多样,如以邑为氏,以谥为氏,以官为氏等,同一家族可因居邑为氏,也可以族长的官职为氏,当时也经常出现命氏、别族等情况。
3、专业化区别。
姓是统一的,即姓族本身未有层次区别,虽有氏为分支,但没有更小的姓族。
而氏却可以是多层次的。
一个大氏可以包括由其分化出来的若干小氏。
扩展资料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
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
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
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
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
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姓氏姓与氏在古代有什么区别姓与氏在古代的区别:第一:姓族在早期即因存立时间久远,亲属数目的庞大,分支族氏的增多,其成员间仍以自认的单系共同来源为亲属纽带,但未必已能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祖先,亦未必都可以找到彼此间明确的谱系关系。
姓与氏的区别
姓”与“氏”的区别古代传说中,姓与氏是伏羲氏确定的。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认为,中国最早的姓产生与伏羲氏时期,产生的第一个姓是风姓。
姓,所代表的是氏族的血统,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
它最早是氏族图腾标志,有了文字后,才形诸文字。
姓,《三坟》:“男女媾精,女生为姓。
”《说文》:“姓,人所生也。
”氏族的血缘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的女性始祖,所以古姓多为女旁字。
因生为姓,也就是以氏族最初的血缘之始来命姓,所以姓是不可能有变化的。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地命氏”的例子,如“炎帝居于姜水,故为姜姓”,“舜居于妫汭之水滨,故为妫姓”,实际上是他们生于居于姜水、妫水之滨的氏族部落,这水名就是以其氏族部落的女性始祖的名字命名的。
所以,姓是区别血缘的,是宗族的根本族号。
氏,是姓的支系,是姓族的分支标记,氏是源于同一父性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庶子)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是大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称呼。
氏,是部落、宗族的分支,是小宗(支系)的族号,子孙分支,就以氏来区别。
他们的姓不变,而以分支的国、邑、地、官、谥、字、业等各自为氏以示区别。
在小宗(分支)的划分,有其基本原则,就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子孙分出,以其祖为祖,自为小宗。
分支后繁衍后代,他就成了本支的祖,他的子孙分别为更小的宗,并且各自为氏以示区别。
比如说,周王姓姬,儿子分嫡子、庶子,正妻生的是嫡子,其他妻生的是庶子,嫡子继承姓,继承王位,其他的二十多个儿子称王子某,不能继承王位,分封小国,为侯,以国名做为他的氏,称姬姓某氏。
小国的嫡子继承侯和氏,其庶子又被分封一地,为伯爵或为子爵,所分封地名又成为他的氏。
如此等等。
那时候的宗族与现在意义上的宗族是不同的。
秦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姓明婚姻,世代不变。
氏辩贵贱,随时更移。
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数个氏,也消亡了无数个氏,然而姓基本不变。
所以,先秦时期保留下来的姓只有30余个,保留下来的氏却有千余个。
姓和氏的区别
姓和氏的区别
在古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姓与氏的具体区别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区别:
1、“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在中国最早的姓都是带有“女”字旁的,比如:姚、姬、姜等,这表示是不同的祖先留传下的氏族人群。
“氏”起源于父系血缘关系,是由姓衍生而来,且只有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
2、“姓”代表血缘关系,用来分别血统来源,所以“姓”可以用来区别婚姻。
在古代,同姓之间是不可以结婚的,氏同姓不同可以结婚。
“氏”是用来区别身份的高低贵贱,只有地位高贵者才有氏,地位贫贱者则没有氏。
3、“姓”是固定不变的,“氏”却是时常变化。
所以经常会出现父子之间同姓但不同氏,或同氏但不同姓的现象。
而且氏的变化反映了当时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
被误解的姓氏谈“姓”与“氏”的区别
被误解的姓氏——谈“姓”与“氏”的区别说到姓氏,很多人把它归结到“姓”的概念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姓和氏在以前的历史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面咱们来详细谈一谈!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
姓字从女从生,说明了诞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名女性先人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
有了姓,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此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一个氏族进展到必然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确实是“氏”产生了。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那么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姓氏之法要紧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医生以所赐的城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因此,上边咱们讲过的以地名为姓的,其实确切讲应当叫以地名、官名为氏。
如那个人本姓姬,到蒋地,他的氏确实是蒋氏,或说这人姓姬氏蒋。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显现混乱,姓氏慢慢混淆。
到两汉时,姓已大体确立,与此刻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
姓氏的产生,给人类的群体生活打上了一个标志,一个姓确实是一个小集团、一个族的标志。
姓氏不断繁衍,其子孙辈分愈来愈多,姓氏也愈来愈壮大,就形成了壮大的家族势力。
一旦这种家族势力形成后,姓氏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也就形成了。
在我国一些自然村屯中,如张庄、李村、赵家店之类的名称可不能少见。
这种村屯的名称的由来一样都是因该姓在村中占优势而得名的,而一样来讲,村中有权利或有声威的人物也必然是该村中那个大姓中的某某人。
这确实是姓氏的集权性。
以同一个姓氏来形成集团力量后,就能够够排斤敌对势力了。
有时,几个大姓又能够联合起来,形成势力范围。
如儒家,以孔、孟、晏、曾四大伙儿族为儒学门派,代表着儒家学说。
又如新中国成立前的蒋、宋、孔、陈四大伙儿族,他们集政治、经济于一个大集团内,供他们利用和操纵。
中国古代姓氏称谓
中国文化概论姓氏称谓一、姓氏称谓(一)姓和氏的区别1.姓是表示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同一家族的标志,是一种族号。
姓用来区别不同的家族,百世而不变。
最古老的姓:姜、姬、嬴、嫦、嫫、姞。
氏是姓的分支,用来区别一家族子孙的不同支系,一传而变也。
2.姓是旧有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族号。
3.姓用来“别婚姻”,“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氏用来“明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汉代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通谓之姓,发展到今天,姓和氏已完全融为一体。
先秦如何称呼妇女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前加以孟、仲、叔、季表示排行。
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出嫁以后,(1)在姓氏前加上所出自国的国名齐姜晋姬秦嬴(2)在姓氏前加上国君或卿大夫的姓棠姜(棠公之妻)赵姬(赵衰之妻)(3)死后,在姓上冠以本人或者配偶的谥号:武姜(郑武公妻)敬嬴(鲁文公妃)(二)姓氏的来源①以氏为姓:姬、姒[sì] 、姜、任[rén]、姚等②以国名为姓:齐、楚、赵、魏、宋、郑、吴、秦等③以邑名为姓:苏、糜④以官职为姓:司马、司空、司徒、帅、尉。
⑤以职业为姓:陶、卜、乐、屠⑥以谥号为姓:文、武⑦以图腾为姓:龙、牛、马、羊、熊、鹿、骆、鱼等⑧以居地为姓:东门、西门、南宫、池、桥、井等⑨以祖先的字或名为姓:林、孔、高阳⑩以天干地支为姓:甲、乙、丙、丁⑾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三)姓氏的演变与发展①帝王赐姓②避讳改姓③因祸改姓④少数民族改姓。
二、名和字名是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字由名而生,一般是对名字的解释和补充;与名互为表里。
字最早见于周代。
别号:名和字是由长辈所定,号由本人自娶。
代称:地望、官爵、排行、祀号。
合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用的特称。
(一)名小名(乳名、奶名):阿瞒、溪狗、寄奴、石三伢子。
仅用于家族内部,偶尔也流行于亲戚或熟友之间。
大名(学名、官名):纪昀、毛泽东(Ⅰ)名的字数三代、秦时代取名以单名为主:孔丘、孟轲、庄周西汉,仍以单名为主,但双名开始流行:司马相如、霍去病、董仲舒西汉末年,王莽复古改制,“双名之禁”: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六朝后,双名又开始流行: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Ⅱ)取名方法(1)以字辈命名汉末开以行辈命名之风,明清时更以族谱辈次命名,且达到高蜂。
你知道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都代表什么吗?
你知道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都代表什么吗?一、姓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二、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
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与氏是什么关系呢?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
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
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三、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四、字“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名与字是什么关系呢?广义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
五、号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
名、字是一般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也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姓和氏
秦始皇不叫赢政——谈谈古人的“姓”和“氏”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面,名在后面,和多数外国人不一样。
如今人人有姓有名,有的人还有字,但有字的多是一些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听说有字的。
字有可能要归于消灭。
姓、名、字这种结构,历史已很悠久,但先秦时期并不如此,中国人的姓名有一个演化过程。
在这里,我们谈一下古人的“姓”和“氏”。
先说姓。
先秦的姓不是后世的姓,这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
先秦的姓,很多学者认为与远古的母系制度有关系,是氏族(或部落)的标记。
由于它标志一个人由哪个氏族出生,故称“生”;由于当时知母不知父,所以要加上“女”字边,写作“姓”。
当时的姓也多有一个“女”字边,如姜、姚、姬、嬴、妫、姒等等。
可见,姓的起源与氏族有关。
古代姓的数量并不太多,而且有些在商周时就已经灭绝了。
先秦时男子虽有所属之姓,如周人姬姓,秦人赢姓,但并不是把姓加在名字上面。
有的历史小说或历史著作称周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秦始皇为嬴政,是不符合史实的。
这种意义上的姓,到秦代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
先秦的人除了姓,还有氏。
氏是家族的标志。
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以什么为氏,有几
种办法。
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有的因出于王室,就称王孙氏。
有些以所居官职为氏,如司马史、司空氏。
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魏氏、赵氏。
不过,当时人更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齐文公之子字子高,其孙就以高为氏。
可见,氏和宗法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只要分立家支,就要命氏。
先秦时,男子以氏与名字联称,如孔子为孔氏,名丘,故称孔丘;秦始皇以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首都邯郸,故名政,以赵为氏,称赵政。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姓氏制度也发生了混乱。
秦的统一,基本上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和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而一。
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和氏就完全融为一体。
正因为如此,处于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便不那么注意先秦时代姓和氏的区别了。
司马迁在《世纪·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
考证史实,这是司马迁囿于西汉时的习惯造成的疏忽。
其实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子姓,孔只是他的氏。
后世所说的姓,就是先秦时的氏。
批注:收藏评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