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区别
中国姓名的变迁史
中国姓名的变迁史中国姓名的变迁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阶段和特点:1.古代时期: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姓是家族的名称,而氏则是代表个人的分支。
这一时期的姓名主要是由姓和氏加上名组成的。
例如,著名的商朝宰相名为“伊尹”,其中“伊”是氏,“尹”是名。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姓和氏开始融合,并且人们开始使用表字。
表字往往反映了个人性格、才能或志向,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字“子渊”,体现了其深沉的智慧和才华。
3.汉代至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对中国姓名产生影响。
人们开始使用佛教中的法名和道教中的道号。
例如,唐朝的玄奘法师原名为陈祎,字慧幢,法名玄奘,体现了其深厚的佛法造诣。
4.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姓名开始与五行、八字、占卜等命理学联系起来。
父母们会根据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来选择名字,以期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命运。
例如,明朝的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其父母希望他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名字。
5.近现代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推行现代化的姓名制度。
这一制度取消了姓和氏的区别,并且简化了一些复杂的姓名。
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新的姓名也开始出现。
例如,“张三”、“李四”等简单化的姓名逐渐流行起来。
总的来说,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影响,姓名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
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和文化背景,因此姓名也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也开始使用更多的网络用语和个性化符号来表达自己,这也对中国姓名产生了影响。
总之,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了解中国姓名的变迁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姓名文化。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称谓常识:
- 直称姓名:
- 自称姓名或名。
- 用于介绍或作传。
-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 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 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
古人的名字
古人的名字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
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
在通常的情况下,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整体。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
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
”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
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
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
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
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飞”是名,“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
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
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
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
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
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
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
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
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号以代替名字。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
早在周朝时,人们就已经开始取号。
古人起字依据
古人起字是依据中国古人的姓名字号楚庄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①,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①世界古代史学者称这种氏族标志(也是氏族崇拜对象)为“图腾”。
“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①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姓和氏的意思(古代姓和氏的区别 姓和氏在先秦时期的含义是)
姓和氏的意思(古代姓和氏的区别姓和氏在先秦时期的含义是)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氏”字最初造字时本义已难知。
那么古代的姓和氏是怎么回事呢?姓和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姓在先秦的含义:朱凤瀚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将“姓”字在先秦时代的含义如下:其一,实本义是女子所生的子女。
《说文》:“姓,人所生也。
占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户,因生以为姓,从女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
”所谓“人所生也”即母所生之子女。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为亲,相组为族。
所以广其义,姓可作族属、族人解,亦可以进一步将之理解为泛称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辞中之“多生”西周春秋金文中之“百生”。
在卜辞中“多生”是指占卜主体(王)的亲族。
西周金文中的“百生”,从铭文内容看,可以用来称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没有亲族关系的其他族的族人。
至于东周文献中所见的“百姓”,则不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义,而且有的含义更广泛,几乎近于今日所说之百姓,即民众,旧解或将”百姓”释为“百官”,其说不可信。
其三,“姓”本义既为女子所生子嗣,则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组成的亲族也可以称为“姓”。
以表示其同出于一个女性始祖的这种特殊的亲属关系。
这是“姓”的另一引申义。
此种亲族组织强调女性始祖,则当如许多学者所推拟的。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之中国称呼
皇帝,古代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尊号,谥
号,庙号,年号都能用来称呼某位皇帝。唐代 以前多称谥号,唐至明前多称庙号,明清时多 称年号。 • 尊号:秦始皇嬴政创立第一个尊号“皇帝”,
之后各代皇帝尊号被不断加长,成为一味夸 大褒扬君主的称号。 • 谥号:在君主死后,由新君和大臣们授予的 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有“美谥”(文,景, 武,惠,献等)“平谥”(哀,怀等)“恶谥” (灵,炀,厉等)之分。 • 庙号: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最初,庙号不 易获得;唐代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祖” 是开国之君;“宗”是继承者。但一个朝代中, 并不是只有开国皇帝才能叫“祖”,eg.明太祖, 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 • 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建元,以后每代皇帝都 有年号,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 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明朝后采取“一 世一元制”。
• 在周朝以前,贵族有姓,有封地、官职 后有氏;而平民无姓无氏只有名
•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氏用来区别贵贱。姓用来区别婚姻。同 姓不能通婚。
•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瓦 解,氏逐渐消失在历史中。在这时氏开 始转变为姓。战国以后,平民也有姓, 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
• eg.孔叔梁纥,百里孟明视(氏+字+名)
字。《仪礼·士冠礼》记载:”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另取字是为了敬名。《颜氏家训》中记载;”名 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用来表示本身,字是解释补充 名的性质与含义,表示德行。古人的名有父母所取。为 了敬重父母所赐的名字,成年后,古人取字代替名,方 便别人称呼。 • ”男子二十,冠而字“。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
--------【南宋】辛 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乳名即小名,也叫小字。与大名一样, 小名同样伴随人的一生。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判断题:姓名称谓1.古代有姓和氏之分,三代(夏、商、周)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
( × )解析“氏为姓之本,姓由氏所出”错,应是“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2.在古代,姓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姓,而贱者有名无姓。
氏同而姓不同,可通婚姻;姓同而氏不同,不可通婚姻。
( × )解析在古代,用以区别贵贱的是“氏”,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3.古人常自称姓名或名,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有时也直称所厌恶的人的名,而不称其字。
( √ )4.字,也叫表字,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古代男女皆为20岁取字。
( × )解析古代男子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
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5.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如“苏东坡”。
( × )解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东坡居士”是他的号。
6.字和名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往往用字来解释名。
有些人的字广为人知,本名反而隐没于世,称为“以字行”,如孟浩然,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
( √ )7.小名也叫小字,乳名,如曹操小名阿瞒,刘裕小名寄奴。
( √ ) 8.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写;号由自己取定,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 × )解析“号由自己取定”错,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由他人所起的。
“只用于自称”错,对他人也可称号,以示尊敬。
9.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叫谥号。
如明崇祯帝谥号为“庄烈”,陶渊明谥号为“靖节”。
( × )解析“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赞美性的称号”错,谥号可褒可贬可中性,并非只是“赞美性的”。
10.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 √ )11.庙号是封建时代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所特起的名号,如某祖、某宗等。
古人的姓名和字号
古人的姓名通常由名、字、号三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
具体如下:
1. 名:名是个人的基本标识,伴随一生。
在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亲命名,取名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
2. 字:字是成年礼的一部分,男子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
字与名往往有意义上的关联,有时是对个人性格或才能的一种描述或期许。
3. 号:号则是个人晚年自取或者他人赠予的别称,反映了个人的志趣、成就或者某种特定的文化寓意。
号的使用更为自由,可以用于朋友之间的称呼,也可以作为文人雅士间交流的一种方式。
总的来说,在古代礼仪中,使用这些名称也有严格的规范。
例如,在尊长面前,应自称名以示谦卑;而在与同辈或晚辈交往时,可以使用字或号。
了解这些规则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交往的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姓和氏古代姓和氏有什么区别(二者有何区别)
什么是姓和氏古代姓和氏有什么区别(二者有何区别)在翻阅中国古人资料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的姓和氏并不相同。
比如大家熟知的秦始皇,就是嬴姓,赵氏。
有人称秦始皇的姓名为“嬴政”,也有人说秦始皇叫“赵政”,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专业人士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姓和氏的区别。
据一些学者考证,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而“天道”,则是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
至于“图腾”,学术界有3种观点。
观点一:图腾名称是一个群体共同的名称。
观点二:图腾是群体的祖先,成员是由图腾繁衍而来;观点三:图腾是群体的保护神。
而祖先崇拜,则是指“姓”创造的初衷乃是为了区分血缘关系。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由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的。
在母系社会,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子女都是随母姓。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得也很清楚:“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生亦声。
春秋传曰天资因生以为姓。
”所以在古代,姓多加女字旁,比如姬、姜、姚、嬴等。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从母系社会迈入了父系社会,男性掌握了政治权力。
为了表扬一些作出特殊贡献的男子,便诞生了“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氏乃是男性专属,女子只能称姓。
同时,地位高的男子才有氏,低贱者有名无氏。
那姓和氏又有哪些区别呢?首先,姓出现的时间比较久远,氏在姓之后出现。
氏往往能追溯到同一个祖先,姓却因为亲属数目庞大、分支众多,很难追溯到一个共同明确的始祖。
其次,对于所有同姓成员来说,姓是固定的,但氏却有不同的来源。
有人以邑为氏,有人以官为氏,还有人以谥为氏。
即使父子、兄弟,也可以不同氏。
以秦始皇的嬴姓为例,他这一族以赵为氏,其他人也可以韩为氏。
然后,姓是统一的,没有层级之分,但氏却有贵贱之别。
古人的“姓”、“氏”、“名”、“字”有何区别?
古人的“姓”、“氏”、“名”、“字”有何区别?今天我们常常说“姓氏”和“名字”,但在古代,“姓”、“氏”、“名”和“字”是不一样的。
首先说姓,姓来源于同一个血缘关系的族群,如果某两个人有相同的姓,则表明他们有共同的血缘关系,拥有共同的祖先。
古代著名的姓有妫、姒、姬、赢(秦姓)等等。
姓在古代往往起着“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氏则是对同姓的族群的进一步区分,随着人口的繁衍,同一个族群内部为了加以区分,分成了更多的若干个小族群,这些小族群之间就用氏加以区别。
氏的取名规则往往来源于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以及所授的官职等。
比如周朝的统治者姓姬,周实行的是分封制,于是出现了很多因为分封产生的氏,如周公属于姬姓,但由于其所封之地为周,所以“周”成为他的氏。
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氏,就是氏由姓所出,氏是姓的分支!姓用于区别血缘,氏却用于区别贵族和平民,因为贵族才有氏,普通平民没有。
顾炎武曾说过,“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什么意思?就是氏往往会因为封地、官职变化而变化,但你身上流淌的哪个祖先的血是不变的,所以姓会千万年不变。
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姓也有经常改变的例子,比如被皇帝赐姓。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严格区分;汉代以后,姓和氏合一,统称为姓。
战国以前,贵族才有姓和氏,平民有姓无氏。
其中贵族男子称氏,贵族女子称姓。
氏相同但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但氏不同者,不可结婚。
名则是出生后父母给起的,《周礼》记载:“婚生三月而加名”,小孩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作为他来到这个家庭的代号。
名一般用于自称。
字是一个人到了成年后父母再给他起的,用于社会交往时候的他称。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男子到了二十岁和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家长给他们取个字。
字一般用于他城!除了刚刚提到的姓、氏、名、字,古人还有号,他和“名”、“字”不一样,“名”和“字”都是尊长取的,号是自己或者朋友取的。
第十讲中国古代姓氏称谓和交往礼仪
斑白、黄发、皓首、久寿、眉寿、万寿, 大寿、高寿、遐龄等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 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5、帝王称号
国号:即国家的名称。
年号:开国或继嗣君主即位时,为了区别前代皇帝而
确立的纪年称号。
尊号:皇帝生前接受含有尊崇赞美之词的称号。 谥号:帝王、诸侯、卿大夫、权贵大臣等死后,根据 生平事迹、品德修养给予的一种评判性称号。 庙号:已故帝王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史可法:史忠烈公,林则徐:林文忠公,
奸臣秦桧:缪丑,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
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
杨万里——杨诚斋(斋名为诚斋) 姚鼐——姚惜抱、惜抱先生; (斋名为惜抱轩) 蒲松龄——聊斋先生; (斋名为聊斋) 梁启超——饮冰室主人; (室名为饮冰室)
谭嗣同——谭壮飞(斋名为壮飞楼)。
6.称籍贯
孟浩然——孟襄阳;
柳宗元——柳河东; 汤显祖——汤临川; 康有为——康南海;
张九龄——张曲江;
王安石——王临川; 顾炎武——顾亭林; 袁世凯——袁项城。
7.称官名
贾谊——贾太傅;
嵇康——嵇中散;
阮籍——阮步兵;
王羲之——王右军;
王维——王右丞; 苏轼——苏学士;
白居易——司马; 孙讨虏——孙权;
⑩以天干地支为姓:甲、乙、丙、丁
⑾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三)姓氏的演变与发展
①帝王赐姓 ②避讳改姓
③因祸改姓
④少数民族该姓。
二、名和字
名是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
字由名而生,一般是对名字的解释和补充, 与名互为表里。字最早见于周代。 别号:名和字是由长辈所定,号由本人自娶。 代称:地望、官爵、排行、祀号。 合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用的特称。
姓名,字,号的区别及用法
三、别号
「别号」又称「别字」,简称「号」。字数不限,王安石号「半山」,范蠡号「陶朱公」,苏轼号「东坡居士」,都可以。有些时候以故乡、官职称呼别人,也是「别号」的一种,比如王维为「王右丞」,柳宗元为「柳河东」等等。
帝王、士大夫有的「谥号」、「庙号」,也都是「别号」的一种。例如,范仲淹的「范文正公」,「齐桓公」、「楚庄公」等等。
至于「号」,就多在文人雅士之间相互使用,用来自称也非常方便。现在还有不少朋友,习惯叫我「紫阁」,而不叫「博闻」。这种情况,即便放在古代,也是十分恰当的。
但是对于历史人物而言,他最广为人知的称呼,可能是「名」,也可能是「字」,也可能是「号」。估计是哪个顺口好记,就容易流传。比如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道人。板桥好记好认,说郑燮、郑克柔是谁,认知率就低了。齐白石名纯芝,号白石山人,就以白石传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现在也多叫苏东坡,还有东坡肘子流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在周朝之前,姓和氏分治不同的功能。男女之间,姓同氏不同,不能通婚。而姓不同氏同,则可以通婚。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姓氏,比如「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厨子,公输班叫「鲁班」却不姓「鲁」,只用,也走入寻常百姓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女性而言,姓氏比名字更重要。出嫁以前,在姓之前加上「孟、伯、季」等排行作称呼。出嫁以后,在姓前加以所出身的国名,比如「齐、秦、鲁」。称呼妇女的时候,也往往在其姓的后面加上一个「氏」字,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氏、王氏、徐氏」。这类体制,后世多有演变,但在先秦时期业已形成。
第四讲 中国古代的称谓
第四讲中国古代的称谓•宋人黄彻《碧溪诗话》深感《左传》人名变化之繁杂而感慨道:“千变万状,有一人称目至数次异者:族氏、名字、爵邑、号谥,皆密布其中。
”•西周的姜尚,又叫吕尚、姜牙、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吕渭。
第一节姓与氏•一、上古的姓•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氏族都必须有一个有别于其他氏族的称呼。
这就是“姓”。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
从女、生,生亦声。
”•郑樵《通志²氏族略序》:“女生为姓,故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嬴、姒(sì)、妫(guī)、姞(jí)、妘(yún)、婤(zhōu)、嫪(lào)……之类皆是也。
”•顾炎武《日知录》卷23:“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
”子、风、己、任、祁、芈(mǐ)、曹、董、偃、归、曼、熊、隗(wěi)、漆、允。
姓的作用•《白虎通²姓名》: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明血缘、别婚姻。
二、姓氏的区别•宋代史学家刘恕《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²氏》:“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
”•《左传²隐公八年》孔疏:“姓者,生也。
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
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
”•顾炎武则在《原姓》中从另一种角度给了很恰当的区分:“氏焉者,所以为男别也;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
”1、氏的作用•氏的作用是别贵贱,是贵族男子身份地位的标志。
•《白虎通²姓名》:“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
或氏其官,或氏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春秋时代,贵族通常以祖父的名号(如名、字、谥、封邑等)为氏。
2、氏的来源•《风俗通义》记载:“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古人的姓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作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姓氏名字号庙号谥号年号新建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的人:不幸吕师蒙构恶(è)于前 3、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 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 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只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三国周瑜 , 名瑜 , 字公瑾;三国诸葛瑾 , 名瑾, 字子瑜 ,“公”与“子”是衬字,春秋 颜回,名回 ,字子
渊 “子”是衬字 4、号,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 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简称号。在古人称谓中,别 号亦常作为称呼之用。
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如:谥号。
5谥号是根据其生前的品德行为来定的,有帝王谥号,有帝王赐给大臣的谥号,以褒扬 居多。古代帝王或大官Fra bibliotek后评给的称号。
6、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 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 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练习三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
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
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
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
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
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
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
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
[转载]中国人的姓丶氏丶名丶字丶号(之三):字
[转载]中国⼈的姓⼂⽒⼂名⼂字⼂号(之三):字原⽂地址:中国⼈的姓⼂⽒⼂名⼂字⼂号(之三):字作者:春秋之梦⼀.何谓"字":相对⼈的正式名字来说,"字"就是名外之名,就是⼈在正式名字之外所起的名字。
我国⾃古就有两种字,⼀是⼩字,⼀是表字⼆.⼩字: ⼜称 "⼩名"⼂"乳名" (或"奶名")。
1.⼩字:是⼈们⼩时候的⾮正式名字,是⼀种昵称。
2.乳名(奶名):由于"名"是⽗母起的,古⼈⼗分看重,只有在正式场合才能⽤,故在幼⼉出⽣时还要取个⾮正式名字--乳名,以便⼉时使⽤。
乳名是相对学名来说的,正式名字⼀般是在上学后才使⽤,故⼜称学名。
3.⼩名:乳名⼜称⼩名,是相对⼤名来说的。
"名"是⼈的正式称呼,乳名是⼈的⾮正式称呼,故⼜以⼤⼩别之。
乳名为⼩,"名"则为⼤,当然也与乳名是在⼉时使⽤有关。
三.表字:就是通常所谓的"字"。
由于"名"的尊贵,同辈⼈之间是不能互相称"名'的。
在未成年时可以互称⼩字,成年以后,交际频繁了,⼈们相互之间总得有个称呼,因此就产⽣了"表字"。
四.⼩字和表字的区别:1.⼩字是未成年时使⽤的,⽽表字相反,未成年时⼀般不取表字,成⼈之后⽅才⾃取表字并使⽤。
2.⼩字是出⽣后⽗母起的,表字是成⼈后⾃⼰起的。
3.⼩字和名不必有内在的联系,⽽表字和名必须建⽴⼀定的关系。
4.⼩字和表字也有雅俗之分,表字雅,⼩字俗。
五.⼩字和名的区别:1.名作为⼈的正式名称,在⼈的⼀⽣中都发挥作⽤。
⽽⼩字只在⼈的⼩时候使⽤,成年以后,除了长辈和⼉时要好的朋友偶尔使⽤外,⼀般是要废弃的。
2.名是⼀种雅称,命名时⼀般要求⽂雅⼂庒重;⽽⼩字则是⼀种昵称,⽐较俗,命名时往往带有随意性。
六.表字和名的区别:1.名是⼈出⽣后由⽗母起的,⽽表字是⼈成年之后⾃已起的。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
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
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
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
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
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
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贺”。
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
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鏐”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拓跋”姓为“元”姓。
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
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区别读书学习10-05 1339:()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区别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我们中国古代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其他的已佚。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
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
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
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
(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
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
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
⑦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
(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
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
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
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
)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
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二、“氏”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
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
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
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
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
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A、皇帝赐姓。
如刘邦赐项伯姓刘。
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
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
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
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
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
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
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
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
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
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
如孟姜、伯姬、叔隗,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三、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
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
《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
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
这便是名的由来。
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
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
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
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
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
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
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
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
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
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
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
有些朝代不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
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
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
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