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十一五水利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要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任务将更加突出。因此,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保障全省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我省“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十五”水利发展和改革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省水利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全省上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的要求和既不怕旱又不怕涝的治水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胶东调水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至2005年南水北调东线东平湖至济南段已具备通水条件;建成了一批城市、开发区供水工程和乡村供水工程,全部解决了1768万农村历史性在册缺水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九五”末的40%提高到52%;新建了一大批平原水库、拦河闸坝等工程,增加蓄水能力4.2亿m3;完成30余处
灌区配套改造示范和180多个节水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0多万亩。
(二)防洪除涝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共开工建设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58项,有28座水库已通过主体工程竣工验收,防洪能力达到部颁标准,增加防洪库容近4亿m3,兴利库容5亿m3;基本完成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一期工程,整体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东鱼河、洙赵新河等55条大中型骨干河道进行了治理,防洪能力达到了20-5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完成了东平湖、恩县洼滞洪区及黄河滩区部分安全建设任务,滞洪避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新建、加固防潮堤及入海河口复堤320km,防潮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
(三)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按照生态省建设要求,转变治水思路,突出抓好生态水利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城市水利建设取得了新突破。结合城市防洪、蓄水和沿河两岸生态环境建设,对60多处城市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城市防潮堤工程。美化了城区环境,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二是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134km2 ,累计治理3.84万km2,占总流失面积的60%,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三是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70处,新增日处理能力337万吨。
(4)水利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有所突破,各级基本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了体制保障。二是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政府投资、社会投入、利用外资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入新格局。三是积极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大胆探索水利工程所有制的多种形式,为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发挥工程效益积累了经验。四是调整供水结构,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全省有200余处水利工程实现了向城市和工业供水,部分灌区调整了供水价格,为实现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管理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五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进展。制定和出台了纺织、冶金、化工、电力等行业用水定额,在21个市、县(区)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对建设节水型社会进行了探索。
(五)水利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先后颁布了《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山东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等水利法规规章和省级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的水法规体系,水利建设与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尽管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水利发展和改革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水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和建设的需求,洪涝灾害仍然威胁着经
济社会的发展,水环境总体状况没有根本好转,水利发展还面临着体制性障碍,这些问题应通过发展和改革逐步予以解决。
二、“十一五”水利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任务和有利条件
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要把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饮水和水环境改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考虑区域、城乡水利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加强对生态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饮水安全、经济用水、防洪、粮食和生态环境用水安全;为实施生态省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开发格局,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水资源调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实现科学、民主、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各项水利改革。完成上述任务,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水利高度重视,水利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良好。二是科学发展观为水利发展和转变治水思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治水方略由区域型向全局型转变,工程建
设由强调单一功能向注重综合性功能转变,防洪除涝由抵防洪水向管理洪水、给洪水以出路转变,实现人水和谐。三是“十五”期间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为“十一五”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南水北调、东调南下、水库加固、大型灌区、农村饮水等工程已纳入国家规划,工程投资有了较为可靠的保证。四是多年来不断建立和逐步完善的水利规划体系、依法行政、制度化建设、管理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为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五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促进水利各项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主要制约因素
1、水资源紧缺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全省当地水资源总量为306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4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需要以不足全国1.1%的水资源,承担全国7.3%的人口、7.4%的耕地、8.4%的粮食生产、10%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供水任务。黄河来水是我省重要的客水资源,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上中游引水的大量增加,近年来黄河来水量呈减少趋势;除水资源总量不足外,水质性问题也非常突出,高氟水、高碘水和苦咸水等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我省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水的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由于供水价格偏低,农业水价只占供水成本的40%,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