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说课稿

合集下载

2023最新-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漂亮的小编给大伙儿分享的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教案【优秀4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避雨》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山中避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

文章写作者和两个女孩在西湖游山,忽然遇雨。

在避雨过程中作者体会到了“山中阻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而两个女孩却“苦闷万状”。

后来作者借来了胡琴拉了起来,不仅女孩唱起了歌,连三家村的青年们也唱了起来。

作者感到“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直至后来与众人惜别,还依依不舍,这证实了中国古代“乐以教和”的艺术思想。

设计理念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什么是美。

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在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与网络文化面前,语文应该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仅是内容上--语文、政治、哲学、道德的综合,还有形式上的综合与思维上的综合,并从形式上的综合进而实现学科之间的大跨越。

比如:概念和色彩、艺术和技术、文学和科学、语言表达思维和技术操作思维,等等。

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

人性化教育。

那么,感知和把握现实和想像中的美,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

尽管这有乌托邦之嫌,但是新鲜的、丰富的、独特的美感会培养我们未来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无穷的创造力。

因此,“感受和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独特的风景线。

而美感的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都给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过程带来了神秘色彩与特殊的质感。

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一旦开始,将纵深到什么地方?教师将如何引导学生向更远的对意趣的寻觅探幽?教学《山中避雨》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山中避雨》教案优秀6篇

《山中避雨》教案优秀6篇

《山中避雨》教案优秀6篇《山中避雨》教案篇一内容预览:山中避雨。

教学设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文中的意境和道理;并出疑问,共同探究,研究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目标:理清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进一步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趣味。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

教学难点: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感受音乐的趣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语这是一篇抒写野游乐趣的回忆性散文。

全文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学习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真是美不胜收!2、简介作者,揭示课题反复诵读接近美1、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扫除字词障碍(投影显示)二、合作探究寻找美: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师: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

师: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问题,准备进行研讨。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投影研讨题或学生提出的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1)、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春天游山趣味更好”?你有类似的经历吗?(2)、“三家村里……十分温暖”雨是“苦雨”,山是“荒山”,作者为什么还觉得“温暖”?(3)、“有生以来……的趣味”怎样理解?讨论完毕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对某个问题理解,另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本组的不同理解,个别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深刻体验。

三、拓展延伸品味美:1、师:音乐给人以享受,音乐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2、师放乐曲《高山流水》,生听后把想象的和感受的记出来。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教案标题:山中避雨教学对象:小学3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山中避雨》,使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明确故事主旨,并提取其中的道德教育。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中细节的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理解课文《山中避雨》的主要情节和主旨。

2. 培养学生细节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山中避雨》的教材和教具。

2. 学生练习册、笔、纸等。

3. PPT或者黑板、粉笔。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师生互动,共同回忆上节课的故事情节和课文主题。

二、探究与学习(2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文《山中避雨》,简单说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指导学生注意阅读理解。

可先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再进行细节的把握。

3. 教师提问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故事的深入了解。

4.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想法,并予以适量指导。

5. 教师梳理教学要点,讲解故事的主旨和道德教育。

三、运用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个人思考,回答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问题。

2. 教师以小组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小组合作进行剧本编写,学生在指导下展示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进行表演。

四、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2. 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作业布置(2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山中避雨》的理解。

2. 布置拓展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山中避雨》,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道德教育和合作学习意识。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山中避雨》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山中避雨》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山中避雨》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山中避雨》教案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山中避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与目标: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山中避雨》。

通过学习此篇文章,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山中避雨》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对于古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山中的景物、雨天的情景等等。

并且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雨的声音、气味、能看见什么等等。

2.文章阅读学生阅读《山中避雨》,然后口头简述文章的大致内容,以便教师确认。

3.文章细节分析通过提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中的一些细节,例如:(1)文章中的主人公是谁?(2)为什么主人公会进山中避雨?(3)主人公在山中避雨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4)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意义?接着,教师对文章细节方面再次进行讲解,并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互动。

4.结构和语言特点在上面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山中避雨》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例如:氛围的营造、行文的紧凑等等。

并且,让学生观察文章中句式、字词的运用,对于不太贯通的句子,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

5.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让学生不断地阅读古文,体验其中的韵味,提高古文阅读的技能,可以利用一些互动的方式,例如,根据文章中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构想形象,进行试演、朗诵等等。

6.口头总结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口头总结,让学生自己找到文章中的亮点和问题,总结学生的观点,并帮助学生取得一些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提高其阅读能力。

三、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口头评价教师可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口头评价,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古文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上述教学过程中有待加强的内容。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山中避雨》一文,了解作者、背景及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作者在避雨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山中避雨》全文;2. 相关背景资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背景;(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心情变化;(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避雨过程中的孤独、无助的心情;(2)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欣赏大自然美景中的愉悦、感激的心情。

5. 朗读指导:(1)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2)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2. 写一篇关于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一次独特体验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朗读教学: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教学步骤:1. 感悟作者心情: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作者在避雨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语文版山中避雨优秀3篇

语文版山中避雨优秀3篇

语文版山中避雨优秀3篇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整体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2、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朴素的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乐以教和”的含义。

重点难点:重点:1、分析事情的整个过程,体会文中传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乐以教和”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1课时一、导入新课: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依依不舍的。

二、作者介绍: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作品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写词语,读准字音:寂寥嘈杂冗长弄堂陶冶乐以教和和歌四、朗读:要求思考记叙文的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的经过,明确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五、检查朗读效果:请两个学生起来概括复述,然后总结点评。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

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兴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

一时间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六、理清本文的线索: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六、书面作业:抄写字词。

认真阅读课文,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准备讨论,选取话题。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3.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4.精讲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生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进行仿写练习。

5.拓展延伸(1)学生展示仿写作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2)教师推荐相关散文,引导学生课后阅读。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以“雨”为主题的散文,要求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山中避雨》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山中避雨》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一篇思想性较强的古诗词。

课文通过描写一场雨后山中的景观,表现出诗人崇尚自然美、尚爱自由之情感,也传递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这种思想情感在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了解《山中避雨》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2) 掌握阅读并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和技巧;(3) 学会分析和解读古诗词的意境和感情。

2、能力目标:(1) 训练学生解读古诗词的能力;(2)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

3、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2) 启发学生热爱自由、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3)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题。

三、教学过程1、预习(5分钟)老师让学生在家预习《山中避雨》,了解课文的作者、年代、背景等情况,并预读课文内容。

学生可以提前查阅相关的资料,包括百度百科、字典、词典等等。

2、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幻灯片,展示《山中避雨》中的山水景象和自然美,引出学生对自然美及其价值的思考。

3、阅读并理解(30分钟)(1) 学生阅读《山中避雨》课文,并对其内容进行理解。

(2) 老师指导学生注意古诗词的韵律、格律、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并示范解读诗句的方法。

(3)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进行联想、推测、比喻等阅读方法。

(4) 学生可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整理出古诗词的主旨、意境和感情。

4、分析和解读(15分钟)(1) 让学生对《山中避雨》的主旨和意义进行分析和解读。

(2) 提问学生关于孟浩然的题材和情感倾向,并让学生对孟浩然的诗歌进行梳理和研究。

(3) 引导学生解读《山中避雨》中的形象联想、情感渲染等修辞手法,并对其进行文本分析。

山中避雨教案三篇

山中避雨教案三篇

山中避雨教案三篇【篇一】山中避雨教案本文是一篇如诗如画的优美散文,处处饱含着浓浓的诗意,通过适当点拨,合作学习,体会文中处处闪烁着的艺术美。

教学目标:⒈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⒉品味平易而生动的语言。

⒊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⒋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教学难点:感受文中浓浓的诗意。

教学方式: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合作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音乐导入。

播放《渔光曲》。

启发引导:一曲优美和谐的《渔光曲》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世界,今天,我们就走近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老先生,通过他的散文,去聆听他对音乐新的诠释,去倾听他对音乐新的感悟。

二、正音、释词。

正音:寂寥(liáo)冗(rǒng)长工尺(chě)乐(yuè)以教和陶冶(yě)释词:①趋之如归:很快地走过去,就像回自己的家一样。

②怨天尤人:埋怨天,责怪人。

形容遇到不如意的事一概抱怨客观条件。

③望洋兴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④乐以教和: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⑤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三、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1、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文章主旨。

讨论归纳:本文主旨是“乐以教和”。

2、深入推进:“乐以教和”有什么作用?讨论归纳:“乐以教和”有利于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

3、继续深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讨论归纳:作者在山中避雨时,曾在山中小茶店里拉胡琴,“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并和着音乐齐唱起来。

大家素不相识,是琴声、歌声把大家结合在了一起,是音乐使大家和谐相处,这正是“乐以教和”啊!4、联系实际: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呢?讨论归纳:“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观众与演员其乐融融;歌迷与歌星融洽相处。

四、精彩片段品析。

播放《梅花三弄》教师范读课文第4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下列问题:用横线画出优美的语句或你认为用得很恰当的词,并说明它的好处。

《山中避雨》教学案例

《山中避雨》教学案例

山中避雨教学案例一、前言本课教学内容是课本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山中避雨》。

我们通过这则故事,向学生们传达了不同个体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通过讲解寓言故事《山中避雨》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相互帮助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重视和考虑。

三、教学内容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寓言”的概念,并向学生们阐述故事中的“雀、蛇、蝙蝠”等来具体表现不同性格、不同层次之生物。

表达出其相互关系、彼此共处,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

2. 展示故事师生共同阅读《山中避雨》一文,让学生们感性地接受“众志成城”等社会伦理的信息,产生情感共鸣。

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朗读一遍,通过理解故事的场景和反复阅读句子,理解故事大意。

3. 分组讨论把学生随机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负责一定的故事内容,并为老师带来自己的理解。

并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充分讨论故事中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团结协作、如何取长补短等话题,以进一步明确这些群体协作的关系。

4. 课外拓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寓言故事、阅读其他寓言读物,或体验社会服务项目等方式,将所学的伦理行为内化并付诸实践。

四、教学策略本次教学采用的教学策略包括:1.寓言故事教学法:通过故事来传递思想、启发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和社交知识。

2.分组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让他们从多角度、不同立场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等。

3.课外拓展教学法:通过教育相关资源的拓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伦理行为的重要性,让他们所学的伦理行为内化并付诸实践,更加深入地理解教学主旨。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协作、团结的理解和表现;3.学生的思想观念是否得到升华和提高;4.学生的言语表达、文字书写能力是否得到提升;5.教学后学生的成果是否得到良好的彰显。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山中避雨》一文,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珍惜美好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山中避雨》一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散文阅读与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文章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作者情感的融合。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作者情感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与心得。

4.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2. 选择一篇类似的散文进行阅读,并简要分析其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互动。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环境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欣赏教学: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读后感分享:选取部分学生的读后感进行分享,评价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语文版《山中避雨》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山中避雨》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山中避雨》教学案例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山中避雨》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
意义,并能够朗读和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诗歌欣赏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
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诗歌阅读,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和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山中避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雨天的音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雨天的体验和感受。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引导他们谈论雨的特点、雨对大自然和人的
影响等。

2.学习诗歌(20分钟)
教师让学生阅读诗歌《山中避雨》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第一印象,学
生自由发表意见。

接下来,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与表达(25分钟)
教师以小组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

第一组: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写出具体的证据。

第二组:诗歌中描写的雨是什么样的?在诗人心中,雨有什么寓意?
第三组:诗人在遇到雨天时有何反应?你觉得他的反应合理吗?
第四组:诗人最后得出什么结论?他想通过诗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任课教师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行安排讨论问题)
每个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收集每个小组的答案。

4.感受和创作(15分钟)。

《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山中避雨》的作者、时代、题材、结构等基本信息。

2. 理解《山中避雨》的文本内容,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思想。

3. 掌握文本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使用。

4. 能够运用自身知识和想象,模拟并描述作者所表达的情景和心理。

二、教学重点1. 细致理解文本内容,洞察人物情感和心理。

2. 掌握文本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 学习如何挖掘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感知其情感真实性。

2. 发掘文本中的隐含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问卷或小组讨论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理解。

对于无直接经历的内容,教师可以先行举个例子,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和想象出发,发表自己的看法。

2. 阅读与讲解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山中避雨》全文,并记录下自己想到的问题和感受。

接着,分段讲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特别强调其中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同时,根据文章表现出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探讨:1)文本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表现得真实吗?2)你看出来与你自己的经历有何相似之处?3)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比喻、夸张手法?它们有何作用?4. 角色扮演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分配角色,模拟文中情景,通过集体表演的方式再现情感和心理。

教师可以在后续辅导中加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心理体验。

5. 思考与启示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文本,反思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体验。

帮助学生从文中获取启示,思考自己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与挑战,如何保持理智和乐观,展现出对生命的深层热爱与感恩。

五、作业布置作业内容可根据教师的设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例如:1)写一篇小作文,从文本和自己的经历出发,发表自己的情感和体会;2)收集一些名言,在自己的作品中恰当引用;3)准备一份表情包或短片,通过视觉或呈现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山中避雨教案范文

山中避雨教案范文

山中避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山中避雨》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逆境中的积极乐观精神。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品质。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表达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山中避雨》的主要内容。

2. 体会作者在逆境中的积极乐观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山中避雨》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2 板书课题:山中避雨1.3 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课文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2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学习课文3.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如雨中的山林、小溪、瀑布等。

3.2 学生讨论:课文中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3.3 教师总结:作者在逆境中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源于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 感悟拓展4.1 学生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像作者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4.3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小结作业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在逆境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5.2 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的作文。

5.3 学生课后收集有关大自然的图片或资料,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学生作业(如作文、图片收集等)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评估其朗读和感悟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山中避雨》说课稿

《山中避雨》说课稿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帮助者和引 导者,教师要精讲、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 主体,要让学生体会到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快乐。根据学 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制定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为: 语文具有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因此,语文教 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体会语文的各种 美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三、教学过程
(四)整体感知
(1)把握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2)把握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 (3)体会文章的主旨,讨论本文的主旨“乐以教和” 的作用; 这个环节由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各推 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人可以补充。最后由老师 进行总结。
(五)细节品味
三、教学过程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恰恰是学生独立研究和探 索的体现,恰恰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我将采用如 下方式进行教学: (1)让学生细读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小组 内自己提问题并自己解答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一 起讨论。最后老师补充遗漏的重点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我准备的重点问题是: ①第四段的开头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 把“的”换成“吗”好吗?为什么? ②在第四段作者为什么加入了自己小时候学琴的经历? ③“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 十分温暖。”这里的“温暖”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④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体会本文“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三)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 (二)作者简介 (四)整体感知 (六)课堂小结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山中避雨》一文,了解作者林清玄及其作品背景。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山中避雨》一文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生字词,能正确书写。

(3)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哲理。

(2)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林清玄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本魅力。

(2)学生互评,分享阅读心得。

3. 精讲:(1)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2)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主题。

(3)讲解文中细节描写,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情感。

4. 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

5. 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写作练习。

(2)选取优秀习作,进行展示、点评。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生活中困境与乐观心态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3. 学生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

4.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山中的雨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文本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说课课件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说课课件

(二)课堂教学阶段
1. 导入新课 2. 预习检测 3. 课文品读 4. 课堂小结
四 说 教 学 过 程
5. 布置作业
⒈ 导入新课
导语:
四 说 教 学 过 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 躬行”,同学们,生活中总有一些古 语格言,也许耳熟能详,似乎知道它 的意思,然而,我们未必真正深刻地 理解体悟到它的真谛。“乐以教和” 就是这样的一句古语,就让我们一起 跟随着丰子恺到西湖的荒山中避避雨, 共同实证一下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第一步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并概括文章记叙了哪些事?要求表 述形式尽可能简洁、一致。
山中游玩
记 了 哪 些 事 ?
茶店避雨
六 件 事
门口听琴
雨窗拉琴
荒山合唱
车上惜别
第二步
山中避雨,作者和两女孩的感情分 别有何变化?“三家村”的气氛又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快速阅读课文,划出关 键性词语,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3.重难点
学习重点 《课标》要求 学习重点 学生语感培养
②学会整体阅读,理解本 文记叙的线索。 ③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 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 理解对比的写法。
学习重点 学生心理特征
课文理解需要
④把握作者的平民意识, 理解本文的主旨。 学习难点
1. 学案导学法
二 说 教 法
2. 主问题设置法
3. 诱导点拨法
子 恺

作者 女孩
六 说 课 后 反 思
教有定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感 谢
1. 自主学习法
三 说 学 法
2. 圈点批注法
3. 合作探究法
四 说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预习阶段

《山中避雨》说课稿及教案

《山中避雨》说课稿及教案

《山中避雨》说课稿及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山中避雨》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情,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理清叙事文的记叙顺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的真情实感,进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文章所散发出来的美感。

《山中避雨》以诗化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了避雨的过程,并且散发着浓浓的美感。

对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2)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的主旨。

山中避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山中避雨(第二课时)说课稿

《山中避雨》(第二课时)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山中避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和“课件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山中避雨》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篇课文,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很有生活情趣的叙事散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乐以教和”的道理(即“音乐是用来教育感化人,使人和谐相处的”。

并主张音乐应该平民化、大众化。

这篇文章被作为略读课文选入教材,进一步让学生熟悉叙事类记叙文的相关知识。

二、说学情分析通过和同学们几天的学习和相处,发现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不够好,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到10人,基础一般的约10人,基础和学习习惯很差的不下15人。

有5名男生和2名女生连起码的拼音都不会,有约10名男生从小学五六年级就经常不交作业。

相比之下,女生稍好于男生。

而且学生刚刚升入初中,还不太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所以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本单元的目标是:理清叙事文的记叙顺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的真情实感,进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文章所散发出来的美感。

《山中避雨》作为其中的一篇,其教学目标和本单元的应该具有一致性,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2.理清思路,把握山中避雨的全过程;3.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的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前让学生先自己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并且通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课堂上让学生默读课文,再次熟悉文章写作思路;3.通过学生合作探讨,逐步体会作者所要表现的“乐以教和”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领会文中真挚的感情;2.体会文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和谐美,感受音乐的魅力。

(四)说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避雨》说课稿
古漠箫人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丰子恺先生的《山中避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山中避雨》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

文章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调节人的心情,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目标就是理清叙事文的记叙顺序,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的真情实感,进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文章所散发出来的美感。

《山中避雨》以诗化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了避雨的过程,并且散发着浓浓的美感。

对此,我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2)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篇文章我分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课前让学生先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本文的作者丰子恺先生的生平事迹,并且预习课文;课上让学生默读课文,使学生再次此熟悉课文,并一步步的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美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文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及和谐美。

(三)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

难点:理解并运用本文“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精讲、少讲甚至不讲;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让学生体会到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快乐。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制定本课的教法和学法为:
1.教法:引导法
语文是一种雅致的文化,一块滋养心灵的沃土,一种洗尽铅华超越现实的精神享受,而这种精神享受所带来的美感,又具有个性、不可知性和不可控性。

因此,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体会语
文的各种美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2.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

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播放音乐《渔光曲》,在播放《渔光曲》的同时让学生默读课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的学生要养成默读的习惯,并且具备一定的默读速度,根据这一要求,我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进行默读,一是避免有的学生不预习而造成对课文相对陌生的情况,二是慢慢的培养学生的默读习惯和速度,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寻求知识的欲望。

播放玩音乐后,我会这样导入:一曲优美和谐的《渔光曲》,连同这篇优美和谐的文章,把我们带进了一个静谧而深远的境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走进他的这篇意境悠远的散文,在散文中去聆听他对音乐新的诠释,去聆听他对音乐新的感悟,去聆听这里面美的声音。

2.作者简介
首先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让学生踊跃发言,把课前所查找的关于丰子恺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并且适时的表扬学生。

然后老师进行引导,对丰子恺的经历、思想和创作情况进行补充式的介绍,便于学生深入的理解作者、了解课文。

3.正音释词
在字词方面,新课标对七年级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会认会读会写的基础上还要会用。

在释词的环节中,我还会联系成语的出处和相关典故,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扩大学生的知识量。

4.整体感知
(1)把握山中避雨的全过程;
(2)把握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
(3)体会文章的主旨,讨论本文的主旨“乐以教和”的作用;
这个环节由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其他人可以补充。

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5.细节品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恰恰是学生独立研究和探索的体现,恰恰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

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采用如下方式进行教学:
(1)让学生细读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然后小组讨论,小组内自己提问题然后自己解答问题。

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提出来,在班内一起
讨论。

最后老师补充遗漏的重点问题,大家一起讨论。

我准备的重点问题是:
①第四段的开头两个女孩为什么说“你会拉的?你会拉的?”把“的”换成“吗”好吗?为什么?
②在第四段作者为什么加入了自己小时候学琴的经历?
③“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

”这里的“温暖”和“闹”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④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体会本文“运用比较,突出主题”的方法。

6.学以致用(二选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四学段的学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并且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还在于教会学生自觉的运用知识,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写作的题目,让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进行写作,提高知识运用的意识和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2)音乐在你的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设计和运用好板书,能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根据简洁清晰,重点突出的原则,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山中避雨
丰子恺
我主题女孩
遇雨而觉得扫兴→→→→乐←←←←怨天尤人
寂寥而反觉更好→→→→以←←←←苦闷万状
拉胡琴拉出趣味→→→→教←←←←满心欢喜
与青年依依不舍→→→→和←←←←无比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