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六章第二节)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罗斯福新政》。

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民版的高中《历史》第二册第六章第二节。

第一,它上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下承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较大的跳跃性,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带领学生站在整个世界史和美国史的高度来看待罗斯福新政,避免学生之间数目,不见树林。

二、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目标首先,本课程要求同学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概况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并认清罗斯福新政的性质和影响;第二,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指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采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历史的英文文献,使学生能够说出大萧条时期的英文专有名词,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危机对当时人类心理的影响;第二,我将通过角色扮演,设置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特点,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方法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要学生感悟两个关系,即资本自由发展的弊病和国家有效参与之间的力量,体验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自由竞争”与公共权力引导关系上的教训与经验。

(2)通过本课的教学,是学生感受罗斯福在克服困难。

锐意改革的勇气与胆识,培养学生进取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重点难点基于对较为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确立如下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突破:通过角色扮演、列表归纳、材料分析的方式展开探究,注重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并发挥传统教授的效用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首先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也就是罗斯福新政的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是如何正确的评价罗斯福新政。

世界近代历史第6章

世界近代历史第6章

• (2)创设百人队会议,凡能服兵役者都可 参加,从此原来按库里亚召集的库里亚会 议,就失去了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库里 亚会议的一切重要职权都转归百人队会议。 表决权按百人队分配,每个百人队一票表 决权。(3)把原来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 区划分四个部落。 • 通过这次改革,氏族贵族和氏族制受到打 击,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罗马基本 上完成了由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
• 3、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法案 • 十二铜表法制订后,平民经过继续 努力,于公元前445年获得与贵族 通婚的权利,但平民的土地和债务 问题仍未解决,因此平民同贵族仍 进行激烈斗争.。公元前376年,保 民官李锡尼和绥克斯图,针对土地、 债务和担任高级官职问题,提出三 项法案。
• (1)平民所负的债务一律停止付 息,已付的利息作为偿还本金计算, 尚未偿清部分分三年还清。(2) 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定为500犹 格。(3)取消军事保民官,规定 在两名执政官中,一名应由平民担 任。经过十年斗争,这些法案才被 全部通过。它的通过,暂时缓和了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 此外,除被保护人外,还出现了平民。他 们不属罗马氏族成员,无权分得公有地, 但得服兵役。他们有人身自由,有的从事 农业,有的经营手工业和商业,但许多平 民依附于贵族,向他们 租佃土地、贷款, 时常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公元前六世纪, 平民人数大大超过贵族,作用越来越大, 他们开始要求废除氏族和门第制度,按财 产多少划分等级,因此和贵族间的矛盾日 益尖锐,因此而发生了塞尔维乌斯改革。
• 4、债务奴隶制的废除和特里布 斯会议权力的扩大
• 公元前326年,在平民压力下,通 过波提利阿法案,取消了债务奴隶 制,从此,平民免除了沦为债务奴 隶的威胁。
• 公元前287年,平民出身的独裁官霍腾 西阿制订出新法案。原来罗马有一种 按地域部落组成的会议,即特里布斯 会议,此会由平民参加,决议只对平 民有效。根据他的法案,特里布斯会 议成为全体公民参加的会议,会议决 议不必经元老院批准即对全体公民有 法律效力,特里布斯会议分部落(特 里布斯)开会,因为各部落中平民占 多数,所以这个会议比百人队会议更 民主一些。

最新初中历史6.2.3启蒙运动优质课件

最新初中历史6.2.3启蒙运动优质课件

最新初中历史 6.2.3 启蒙运动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初中历史教材第六章“近代早期文化思想”中第二节“启蒙运动”。

具体内容将围绕启蒙运动起源、发展及其主要思想家观点展开,详细剖析启蒙运动对当时欧洲乃至世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解启蒙运动历史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2. 掌握启蒙运动核心思想,如理性、自由、平等等;3. 分析启蒙运动对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影响;4.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及其影响;2. 教学重点:理性、自由、平等等核心思想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阅读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关于启蒙运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什是启蒙运动?它为何如此重要?2. 讲解:详细介绍启蒙运动起源、发展及主要代表人物,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3.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体会启蒙运动时期思想氛围;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启蒙运动选择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启蒙运动核心思想进行小组讨论,并完成相关练习;六、板书设计1. 启蒙运动起源发展主要代表人物2. 核心思想理性自由平等3. 影响欧洲世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启蒙运动起源和发展;(2)列举三位启蒙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并简要介绍他们观点;(3)谈谈启蒙运动对现代社会影响。

答案:(1)启蒙运动起源于17世纪,发展至18世纪,是一场以理性为核心思想解放运动;(2)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强调理性、自由、平等;卢梭:提倡社会契约论,主张人民主权;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3)启蒙运动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思想资源,如民主、法治、人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全面解启蒙运动。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第二部分 第六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第二部分  第六章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19世纪以 以 集团性 、大批的移 前 民为主 从 发展中国家 流 向 发达国家 ;定居移
欧洲变为迁入地,
拉丁美洲变为迁出 地,西亚和北非石 油输出国成为迁入 地区 返回
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 后
民减少; 短期流动 的
人口增多
3.国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 农业经济 、频繁的战争以及 自然灾害 的影响而迁移。
返回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分析
某具体案例中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要注意以下原则:
(1)由主要因素到次要因素: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 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主导作 用的因素。
返回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 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或者发生在同
(
)
返回
(3)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
)
返回
[答题流程]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返回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
第(1)题,据图可知,A点所示省(市、区)迁入率很小, 而迁出率很大,人口大量外迁表明该地区可能经济发展水 平很低,故D项正确。第(2)题,西藏是我国目前人口密度 最小的省区,典型农作物是青稞。第(3)题,据图可知,
提示: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
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
返回
返回
考纲点击
重难提示
人口迁移的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六章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的报业生涯与报刊思想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六章第二节马克思恩格斯的报业生涯与报刊思想

在坚持党的纲领原则的范围内,要保持党报一定程 度的“形式上的独立。”
“在党内当然必须拥有一个不直接从属于执行委员 会甚至党代表大会的刊物,也就是说这种刊物在 纲领和既定策略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反对党所 采取的某些步骤,并在不违反党的道德的范围自 由批评党的纲领和策略。”
外国新闻传播史
19
续上
3、党报与群众
夫 妇 与
权者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

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 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
海 涅
外国新闻传播史
14
人民报刊思想的内涵
2、出版自由观
坚持出版自由是“人类精 神的特权”。“没有出版 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将 成为泡影。”
“出版自由是人类自由的 实现”。“是人民用来观 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 子。”
外国新闻传播史
16
四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
恩 格 斯
马克思葬礼1883年
外国新闻传播史
17
党报思想的内涵
1、党报与党的纲领
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 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党的纲领是党报进行宣传的最高准则,无产阶级党 报必须遵循党的政治纲领。
外国新闻传播史
18
续上
2、党报与党的组织
新 莱 茵
②联系群众,代表人民,
报 》
指导斗争

③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刊 号
外国新闻传播史
12
《新莱茵报》的停刊
恩格斯对《新莱茵报》的回忆:
“这是革命的时期。在这种时候从事办日报的工作是一种 乐趣。你会亲眼看到每一个字的作用,看到文章怎样真 正像榴弹一样打击敌人,看到打出去的炮弹怎样爆炸。”

第六章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

第六章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

第六章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史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考古学、古文字学、碑铭学和史籍整理的不断发展,继承朗克史学的西方传统史学达到了巅峰状态,与此同时,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社会发展的影响下,在西方史学界,一股新史学的思潮在萌发、汇合,试图冲破传统史学的约束,多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人类的历史,这就是“文化史运动”的兴起。

第一节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的德国史学一、普鲁士学派的出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日益高涨,德国的统一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普鲁士军国主义者一方面利用德国人民的爱国统一运动,力图使普鲁士成为统一运动的中心,由普鲁士统一德国;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和资助哲学和历史学学者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普鲁士统一德国制造舆论,提供理论依据。

普鲁士学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一个史学流派。

普鲁士学派在史学思想和方法上,实际上是朗克学派的分支;在哲学思想方面,则是黑格尔哲学的继承。

他们体会普鲁士军国主义者的意图,把德国的爱国统一运动推向民族沙文主义的道路;他们宣扬弱肉强食,歌颂战争,为普鲁士以武力统一德国充当吹鼓手。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达尔曼、德罗伊生等。

二、普鲁士学派的代表人物(一)达尔曼达尔曼(1785—1860年)是普鲁士学派精神上的祖师。

早年在哥本哈根大学和霍尔大学学习语言学,二十五岁获博士学位。

1809年,当拿破仑侵入德国时,他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徒步穿越德国,参加奥地利军队,投身战争。

从1812年起,他先后在基尔大学、哥廷根大学、波恩大学等学校担任教授,讲授历史学和政治学。

他主张学术必须和政治相结合,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

因此,有学者认为,达尔曼不是第一流的史学家,而是一个演说家和政治宣传家。

他的主要著作《丹麦史》、《英国革命史》、《法国革命史》,都是为实际的政治目的而写的。

1848—1849年,他当选为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议员,并被推举为宪法委员会的成员。

台湾历史教科书第六章

台湾历史教科书第六章

第六章 门阀政治与士族社会绪 论一、魏晋南北朝的历史1.建安元年曹操迁汉献帝於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东汉名存实亡2.发展历程:共394年二、无论政治制度、民族融合、思想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徵与意义,并且奠定了此后隋唐盛世的基础第一节 魏晋与南朝的门阀政治一、东汉末年门阀政治的萌芽1.门阀释义A.家门阀阅的简称,本是达官贵人家的大门外两根柱子,经常用来榜贴本户的功状,代表官吏个人拥有辉煌的成就与傲人的资历B.东汉后,仕宦者的阀阅积渐成为家族名望、声誉的标志,世代做官的人家,就称「门阀」C.「以贵役贱」的政治型态,由阀阅世家垄断政权,并且按门户等级,严格区别士族与庶族的身分地位,藉以维护阀阅世家特权2.门阀政治的萌芽:东汉时代A.武帝独尊儒术,实施以才德为标准的察举制度a.此作法主要是在表现「以智役愚」的精神b.儒术讲究家学渊源,几乎都成富家巨室,故选举也难免有营私舞弊的现象B.东汉后逐渐出现世代做官的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被称为「士族」或「世族」a.「士族」指他们掌握儒学的文化传统;「世族」则强调他们是世代为官b.察举制度日坏,由於仕宦家族互相提携,门生、故吏时思报恩,士族往往积世显宦,成为特殊阶级c.他们的权力及地位,主要仍是经由乡举里选、通经入仕而取得,是建立在个人的才德和儒学传统的基础上,而不是取决於以贵役贱的门阀制度二、魏晋时期门阀政治的形成1.背景:分崩离析的政局A.无论鼎立的政权或分裂对峙的各个皇朝,其统治基础与实力都远逊於两汉时代B.乱世中,世家大族日益壮大,成为曹魏新政权选任人才的来源a.东汉末年后,北方战争不断,兵役、徭役日益繁重,人民流离失所,无以维生,不得不投奔世家大族,充当佃客、部曲、奴婢,以求自活b.太学和郡国学到了曹魏时代,几已完全沦废或形同虚设,唯有世家大族尚能维持重视子弟教育(门第教育)的传统c.曹操因身为宦门之后,曾刻意摧残士族,但曹魏之代汉实有赖中原士族的支持2.形成:九品中正制度A.原因:a.汉代以来的察举制度出现了名实不副的弊端b.因应汉末以来社会动荡,人才流徙,无法进行乡举里选的新形势B.实施:曹丕采陈群的建议,创新诠选人才的办法a.由在中央朝廷任官的本处人兼任各级中正官,将人才定为九等b.「品」指人品,由中正官评定人物的才能道德,经司徒府核准,做为吏部诠选、任用的依据c.强调「唯才是举」的原则,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以定品第,不分门第高卑C.变质:西晋以后a.新政权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更需善加拉拢倚重b.中正官多由高门士族担任,不免徇私,故意抬高达官贵族及其子弟的人品等第,造成以官品高低决定人品及门第上下的现象D.结果:西晋已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政治3.社会等级森严:士人→平民→部曲→奴隶A.士人阶级中,又有「士族」与「庶族」的贵贱之别;门第不相等,不通婚姻,甚至不同坐交谈B.士族得各募部曲(私人军队),叫做「义从」;庶人为求进身,往往自附於士族,叫做「门生」C.部曲与奴隶皆属贱民阶级三、东晋及南朝前期门阀政治的鼎盛1.君弱臣强,世族子弟的定品更占优势A.永嘉南渡后,东晋政权幸赖南渡士族(侨姓)与江南大族(吴姓)的拥戴而建立,王、庾、谢、桓四大家族,几乎垄断统治的实权a.王敦与王导拥兵翼戴并策画争取南渡士族与吴地士族拥护,使东晋顺利立国江南,故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谚语b.肥水之战时,赖谢安、谢玄力持镇定,运筹帷幄,才能以寡击众,保全汉人在南方的立足之地c.当时政权中心建康在扬州,而长江上游的荆州经济、军事实力相当大,形成荆、扬对立,君臣猜忌,北伐终不成B.世族渐形成以「郡望」区别门阀高下的「门品」C.极重视家族的「谱牒」以维系门品於不坠,并以门品的高下为标准确立士庶之别的门阀制度a.高门甲族:常任官品五品以上的清官高位的世族b.次门:寒门中人品被评三品至九品者,并且累世充任最高为六品官品的家族c.役门:指魏晋以来的庶族(寒人),没有被评定人品的资格,即使入仕,也只能反覆充当不入流的寒官小吏2.垄断政权,享有特权A.占田、荫户和免除租税徭役等特权a.利用租税徭役的豁免权,广置庄园土地、占山封泽b.庇荫大量的部曲、宾客、佃客、奴婢,严重影响国家的财税收入与人力资源c.土断制:东晋时刘裕所创(1)原因:北方南渡的侨人不必负担赋役,造成政府税基的严重流失(2)目的:促使侨户、流民与世家大族控制的各种人口,变成本土居民,并且纳入政府的编户,藉以增加赋役收入(3)作法:以土地限制户籍(4)结果:因触及门阀利益而一再遭遇抗拒,世族与皇权的冲突也愈趋尖锐(5)影响:北人与南人之间,彼此的痕迹逐渐消没於无形;北人「南染吴、越」,南人亦能「晋语」,中原正统文化与吴、越土着文化交流B.仕宦优先权a.南朝前期世族子弟二十即可登仕,寒门年过三十方能试吏b.第一流高门可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1)清官:事情少待遇好,为门阀士族的禁脔,不久便能升迁高官要职(2)浊官:与清官相反,由庶姓寒人任之,世世悲叹时穷运蹙(3)梁朝俗谚:「上车不落则着作,『体中何如』则秘书。

第六章第二节军事剧

第六章第二节军事剧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13 《历史的天空》、《亮剑》、《军歌嘹亮》、《毒狼花》 历史的天空》 亮剑》 军歌嘹亮》 毒狼花》
第二节: 第二节:军事题材电视剧
二、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分类
2.民间大众视域下的英雄传奇 民间大众视域下的英雄传奇 创作特征: 创作特征:
以另类化的人物塑造颠覆和改写革命英雄形象,将浸 以另类化的人物塑造颠覆和改写革命英雄形象, 润着民间化的草莽侠义与革命英雄之气相融合,使人 润着民间化的草莽侠义与革命英雄之气相融合, 物个性鲜明突出,呈现出一种亦正亦邪的美; 物个性鲜明突出,呈现出一种亦正亦邪的美;
第二节: 第二节:军事题材电视剧
一、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概况 二、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分类
1.历史视域下的英雄史诗 1.历史视域下的英雄史诗 2.民间大众视域下的英雄传奇 2.民间大众视域下的英雄传奇 3.新军事变革视域下的英雄正剧 3.新军事变革视域下的英雄正剧
1
第二节: 第二节:军事题材电视剧
一、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概况
4
第二节: 第二节:军事题材电视剧
一、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概况
到2005年,我军各个军区,各个兵种都有 年 我军各个军区, 自己的电视艺术中心, 据统计, 自己的电视艺术中心 , 据统计 , 目前我 军共有18个电视剧制作单位 个电视剧制作单位, 军共有 个电视剧制作单位 , 每年创作 摄制的电视剧都在30部以上 部以上。 摄制的电视剧都在 部以上。
9
第二节: 第二节:军事题材电视剧
二、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分类
1.历史视域下的英雄史诗 历史视域下的英雄史诗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呈现史诗叙事的艺术魅力
第一,虚构人物参与历史事件,观察和评价历史 事件,但是不能参与决策,不能干扰和影响历史的真 实进程,不能取代真实历史人物的作用。第二,尊重 著名历史人物的基本背景资料,不在这方面进行虚构。 第三,虚构人物的情感故事,主要在虚构人物之间发 生,不虚构历史人物的情感故事。第四,虚构人物的 言行举止,要与环境绝对吻合。对虚构人物的调度, 要通过剧情来安排,不能随心所欲。第五,每一个虚 10 构人物,都应该是当时某一类人物的代表等等。

第六章《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第二节

第六章《埃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第二节

2.外因:埃土矛盾因列强插手显得复
杂而对立。土埃冲突与欧洲列强之间
的争夺互相纠缠在一起,更加趋于复
杂化。列强的争斗必然促使土埃间的 矛盾更趋激化。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在欧亚非三大洲的
要冲出现一个大帝国取代衰落的奥斯
曼帝国而成为列强对中东进行殖民扩
张的新障碍。这是阿里改革难以取得
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外部根
提供适宜发展的土壤,改革最终失败.
第二节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教材研读学案
要点轻巧突破 第二节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教材研读学案
一、为改革扫清道路
1.改革面临的形势
(1)英军入侵。
马木路克 (2)__________ 残余势力的叛乱。
2.扫清道路
(1)阿里亲率大军在人民支持下击溃英 军。 (2)设计彻底消灭马木路克残余势力。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阿里改革只是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改
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封建生
产关系,广大农民仍然深深地依附于
统治阶级,
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 甚至下降到了农奴的程度。因此,阿
里改革只是单纯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技
术,硬性地嫁接到本国封建制度之上,
难以为其提供适宜发展的土壤。
(2)捐税苛重、劳役繁重,兵役无止境; 土地荒芜、工厂停业,暴政与天灾陷 民众于绝境。
民大规模起义动摇其统治。阿里被迫 英埃协定 于1840年签订《__________》,埃及 帝国瓦解。英、法等国大量向埃及输
入资本,控制其经济命脉,干涉其内 政外交,埃及逐步沦为英、法等国的 殖民地 ________。
2.评价
(1)性质
是埃及在落后分裂和民族危机日深的 图强自救 情况下地主阶级__________的改革, 是在保留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改革。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教案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教案
-波斯:扩张、大流士一世改革
-印度:种姓制度、佛教、孔雀王朝
-中国:儒家、秦始皇、丝绸之路
2.帝国之间的交流
-农业技术、法律制度、文化思想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分析古代埃及与中国的文明交流,从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2.答案:
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农业: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农业与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交流。
四、作业设计解析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古代埃及与中国的文明交流”,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农业、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下对这一作业进行详细补充:
1.农业: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农业与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农业有何相似之处和差异,它们之间的交流可能涉及哪些方面?
2.科技:古埃及的金字塔建筑技艺与中国古代的建筑工程技术,如长城、都江堰等,可能存在哪些交流和影响?
三、学生反馈
1.课后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和兴趣点。
2.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
1.是否提供了丰富的拓展资料和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程内容。
2.拓展延伸部分是否具有挑战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科技:埃及的金字塔建筑技艺与中国古代的建筑工程技术交流。
(3)文化:埃及的象形文字与中国古代的汉字发展交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各大帝国的文明特点及其交流,学生是否掌握了帝国之间的交流影响。
2.拓展延伸:
(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古代帝国的文明特点及其交流。
(2)巴比伦:讲解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以及两河流域的文明。
(3)波斯:阐述波斯帝国的扩张过程,以及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工业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新技术推动下的钢铁工业
I. 1856年英国人贝西默发明“吹气精炼”操 作法。 II. 1864年法国人马丁和德国人西门子兄弟 同时宣布发明了平炉炼钢法。 III. 1875年英国冶金技师托马斯发明了碱性 转炉。

化学工业的建立

I. 1884年,法国人圣· 夏尔东发明人造纤维。
II. 1869年,美国人黑特发明赛璐珞(Celluloid, 塑料的一种,用消化纤维和樟脑混合加热溶化并 经过机械加工制成,无色透明,可以染成各种颜 色,很容易燃烧。用来制造电影软片、玩具、文 具等)。 III. 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

诺贝尔
内燃机的发明
I.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 II.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 内燃机。 III.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 宜的内燃机--柴油机。80年代,汽车诞生。随后, 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 拖拉机和军用装甲车也陆续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广泛深远。它 在工业生产的领域内部引起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 展,为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但企 业规模不大。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的企 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正是在这种 情况下,股份公司得到广泛发展,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 组织也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的。 (2)第二次工业革命还为生产过程的合理安排和在生产中 实行进一步分工创造了可能。 (3) 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在生产的管理方面引起了深刻的变 革,科学化的管理开始兴起。19世纪末,美国发明了“泰 罗制”。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
密林雪原驻英魂 Nhomakorabea—杨靖宇
她是一位出色的共产主义战
士,多次领导妇女、工人进行 大罢工,指挥游击队抵抗日军 侵略,即便在身受折磨的时 候,仍然不忘宣传抗日 。
她是一位无比坚强的女性,在
狱中无论是敌人的“怀柔政
黄埔美女:抗日女英雄赵一曼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
策”,还是红烙铁、灌煤油、 老 虎凳、辣椒水等, 她都没有一点屈服。
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打来的电报: “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 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地 卫国之目的。” 7月9日,蒋介石收到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代表全体红军打来 的电报: “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 战!”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合全 会国 的各 抗界 日救 要国 求联
恩起 中 和 中 来) 央 一 共 、毛 主 致 中 博泽 要 抗 央 古东 领 日 发 。、 导 》 表 朱人通《 德:电停 、(时战 周右的议
1935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联 合会成立并举行游行示威
抗《 中 日停 共 》战 中 通议 央 电和 发 一表 致的
日本侵略军的装甲兵在进攻
日本采取的主要政策 对于国民党政府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对于日本占领区 扶植傀儡政权,建立汉奸组织
对于敌后根据地 用主要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请思考
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改变对 中国的侵略政策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一)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6-2-4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6-2-4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6-2-4 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第四部分,即“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上海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情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我国行政区划的基本知识,对省级行政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掌握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与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学习的上海相关知识相联系,如地理、历史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深入理解上海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运用地图和图表等工具,分析上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提高空间分析能力。

2. 了解上海的历史背景,包括其作为通商口岸的兴起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培养历史意识。

3. 掌握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理解其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提高经济理解能力。

4. 认识上海的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国际视野。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上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 上海的历史背景及其经济发展3. 上海的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难点:1. 如何理解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和作用2. 如何理解上海的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解决办法: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地图和图表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上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上海的历史背景及其经济发展。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上海的对外开放政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ppt课件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ppt课件

日本侵略军的装甲兵在进攻
日本采取的主要政策 对于国民党政府 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对于日本占领区 扶植傀儡政权,建立汉奸组织 对于敌后根据地 用主要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请思考
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改变对 中国的侵略政策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 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 后,展开了烧、杀、 淫、掠“大竞赛”。 中国平民和被俘士兵 被集体射杀、火焚、 活埋及用其他方法处 死者达30万人以上。
《东京日日新闻》报导: 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北军不抵抗,沈阳北 大营很快被日军占领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3年5月5日,鲁迅发表《文章与题 目》一文,对此方针做了深刻的揭露:
“一个题目,叫“安内与攘外”,由国民 党来做。它做来做去,就只有三种做法:
(一)‘安内而不必攘外’ ; (二)‘不如迎外以安内; (三)‘外就是内,本无可攘’” 。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一)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日本军国主义者主 张:惟欲征服支那,必 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 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九一八事变
“何梅协 定”签订
上图:日本发行的南满铁路股票 下图:日本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大楼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奴日

最新初中历史6.2.3启蒙运动课件

最新初中历史6.2.3启蒙运动课件

最新初中历史 6.2.3 启蒙运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最新初中历史》教材第六章“近现代西方的思想与文化”第二节的“启蒙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启蒙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思想家的理论贡献、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启蒙运动的发生背景,掌握主要思想家的理论贡献。

2. 使学生理解启蒙运动对近现代西方社会以及全球产生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激发他们对正义、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的认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难点:理解启蒙运动中各种思想的内涵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反映启蒙运动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启蒙运动的发生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a.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b. 科学革命的影响c.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联系3. 主要思想家及其理论贡献a.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提倡怀疑精神b. 伏尔泰:提倡言论自由、宗教宽容、法律平等c. 卢梭:倡导社会契约论、教育改革d. 柏克:强调英国宪政制度、反对绝对权力4. 启蒙运动的影响a. 政治领域:推动民主制度的发展b. 文化领域:促进科学、艺术、哲学的繁荣c. 社会领域: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启蒙运动a. 发生背景b. 主要思想家c. 启蒙运动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及其理论贡献,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了启蒙运动的基本知识,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与启蒙运动相关的书籍、文章,进一步了解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思想及其影响,提高历史素养。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章知识点第一节秦朝的统一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帝国,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角色以及秦始皇的政治措施等。

1.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主要包括军事力量的强大、国内混乱的局势以及外敌的威胁等。

2. 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角色秦国在统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秦国统一战争的发动以及对各诸侯国的征服上。

3. 秦始皇的政治措施秦始皇在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包括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法律和货币制度、修筑长城等。

第二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封建制度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汉法律制度的特点等。

1. 封建制度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封建制度经历了从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到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再到汉武帝时期的郡国制的发展。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始皇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通过推行郡县制、设立郡守、推行统一的法律制度等手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 秦汉法律制度的特点秦汉法律制度具有严格性、专制性和统一性的特点,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条文,确保了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节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秦汉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以及商业的繁荣等。

1. 农业生产的发展秦汉时期的农业生产得到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改善,包括农田水利的建设、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税收制度的实行等。

2. 手工业的兴盛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包括铁器制造、丝织业、陶瓷业和造纸业等。

3. 商业的繁荣秦汉时期的商业繁荣,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以及货币制度的统一等方面。

第四节秦朝与汉朝文化的发展秦朝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秦汉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兵马俑的发现以及汉代的科技和文学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第六 拓拔珪即皇帝位后,着手制定法律。天兴 元年(398)北朝首次制定较系统的成文法,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秩序,同时废除了一 些原始落后的酷刑。
第六章 第一节 四(一)
拓跋焘即位后,第二次修定法律,神鹿加 (上下结构)三年(430)诏司徒崔浩改定律令, 主要是宽刑省罚,如增设一年刑、允许以官爵 除刑以及对孕妇、老少的恤刑等,进一步废除 了原始刑罚的残余。
第六章 第一节 四
(二)东魏的立法 永熙以后,魏分东西。东魏孝静帝兴和三 年(541),集群臣在麟趾殿议定新制,又称 麟趾新制。 麟趾格篇名无考,内容是“百官有司之所 常引之事”。属于行政法规,类似于南朝的科。 以格代科,始于北朝,而隋唐所沿袭。
第六章 第一节 四
(三)西魏的立法 西魏在法制史上的贡献是创造了“式”。 大统元年(535)宇文泰辅政时,命有司 变通古今可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者,作新制 二十四条。七年,颁职制十二条以为监督官吏。 九年,二十四新制和十二条职制加以损益,总 为五卷,颁于天下,称为“中兴永式”,又称 “大统式”。 格、式这两种新的法律形式的出现,是法 制史上一大创举,至唐遂制度化,与律令并列 为封建法律的四大形式。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第一节 立法概况 一.立法活动 (一)曹魏的立法 魏国立法较蜀、吴卓有成效。 “魏之初霸,术兼名法”,早在曹操被封 魏王时,就针对汉繁芜和不适于动乱年代的状 况,而对汉律有所改易。 但迫于汉臣名分,“难以蕃国改汉朝之 制”,却“又嫌汉律太重,故令依律论者听得 科半,使从半减也” 。
宣武帝正始元年(504)诏尚书、门下于 金墉中书外省考论律令,由刘芳、袁翻、常景 主事。
第六章 第一节 四(一)
北魏皇朝在封建化过程中,十分注重法律 的修订,一百多年间,先后修律达十多次,其 中以神鹿加律、太和新律、正始律最有代表性。 神鹿加律体现了北魏前期的法律特点,主要是 采自汉律,以传统法制为基础。在历次修律时, 又不断揉进了儒家学说,故北魏律令集汉、晋、 南朝律学之大成,为北齐、隋唐律令之源头。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二节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二节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二节心得体会中国近代史,就其主流本质来说,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吧一个极度贫困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上的历史。

重视历史和学习与研究,这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

毛泽东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他还多次发教育干部,教育青年,他说过: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历史。

“要懂得些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

为了胜利的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要的。

所以说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中国近代史主要是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懂得了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了解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国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的主卖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了旧民族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族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

中职历史基础模块(中国言实出版社)教案:主要帝国主义国家

中职历史基础模块(中国言实出版社)教案:主要帝国主义国家
(一)阅读课件上的内容,说一说欧洲联盟成立的经过
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未来欧洲共同体的雏形)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洲的联合
三、英国和法国
(一)、问题探究:
1、英国为什么发展的相对缓慢?
(1)英国在向帝国主义的过渡过程中,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相继被美国和德国赶上和超过。
4.了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在政治上的要求。
重点
探讨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原因,了解欧盟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因。
难点
新的力量中心的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教法
讲述法、讨论法、分析法、问题探讨法
教学设备
教材、教案、多媒体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一、谈话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人类终于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那么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发展经济的,他们在经济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哪些挑战,各自的发展道路又有哪些不同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2)英国是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传统工业设备日益陈旧。
(3)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外国,也不愿更新企业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机器。
(4)没有充分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影响了工业革命的步伐。
2、法国为什么发展的相对缓慢?
(1)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元气大伤。
(2)法国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农民遭受着沉重的剥削,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广大农民的贫困和国内市场的狭窄。
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2教案
编号:
备课组别
历史
课程名称
历史基础模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九运动
统一战线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之际,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早在 1935 年 3 月 1 日 ,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 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 切国力,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2 月,中共中 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 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级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 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错误倾向。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 动权。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 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 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上海 、天津、广州、北平等地工人纷纷举行反日大罢工和 抗日示威游行,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募捐。冀 东农民开展打游击等斗争。北平、南京、上海等地大 中学生举行罢课、示威、街头宣传等活动。各地学生 还到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东北,收复失地。民 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也要求国民党当局“改弦更 张”、“与民更始”,变更“剿共”政策,“全国— 致对外”。
瓦窑堡政治局扩大会议现场
陕北瓦窑堡会 议原址
• 1936 年 5 月,在共产党人的 积极参与下,宋庆龄、沈钧儒 、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 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 界救国联合会。中国共产党对 驻扎在西北地区的以张学良为 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 国民党第十七路军的统一战线 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1936 年上半年,红军和东北军、第 十七路军之间实际上已停止敌 对行动。
福建事变参与者和领导人蒋光鼐
女革命家 何香凝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北路前敌 总指挥 李杜
革命领袖 吉鸿昌
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 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华北事 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 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 领导下, 1935 年 12 月 9 日 ,北平学生举行声势 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12 月 16 日 , 北平学生和市民 1 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 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 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 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当时,蒋介石还没有根本改变 对日本的态度。他仍然准备组织力量对陕甘根据地和红 军发动新的“会剿”。他于 1936 年 12 月初到达西安, 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攻打陕甘的红军。 12 日凌晨,爱国 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效的情况下 ,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 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 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 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张、杨同 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 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 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党的各级组织要求每一 个党员必须发挥自己全 部的积极性,英勇地走 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 成为参加民族解放战争 的先锋和模范。 1932 年 4 月 15 日 ,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 府宣布对日作战。
• 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 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 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 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 斗争。中共中央先后选 派罗登贤、杨靖宇、赵 尚志、周保中、赵一曼 等到东北,加强中共满 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 织的领导力量。满洲省 委派出大批党员、干部 到抗日义勇军中工作。
革命浪潮
罢课、示威
北大学生运动
• 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 抗日 国民党军队中的部分爱国 官兵进行了局部抗战。中国共 产党开始了同这部分国民党官 兵的抗日合作。 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 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 行合作。其领导人李杜成为中 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后来加 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 11 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 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等在福州 发动反蒋抗日事变。这就是福建事变。此前,第十 九路军代表同中央根据地的红军代表签署了《反日 反蒋的初步协定》。事变失败后,共产党人同李济 深、蔡廷锴等爱国人士继续保持着联系。 1934 年 4 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 凝、李杜等1779人领衔,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 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名义,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 战的基本纲领》。在纲领上签字的群众达几十万人 。
统一战线宣传语
• 日本对中国华北的扩大侵略,进一步 威胁到美、英等国的在华利益和国民 党当局的统治地位。蒋介石的对日态 度及内外政策发生了某些变化,并开 始着手整军备战工作。他还开始试探 “政治解决”共产党和红军问题的途 径。国共两党通过国外、国内的不同 渠道开始接触,就合作抗日问题进行 初步磋商。 1936 年 5 月,中共中央发 《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 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 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 9 月 1 日 ,中 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提出党的 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杨靖宇,原名 马尚德,河南 人,民族骄傲, 杀身成仁,朱 德等领导人先 后为他题词
• 1933 年初,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 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 起。 1934 年 6 月, 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 东北人民革命军; 1936 年 2 月,又改 建为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联同日军进行 东北人民革命军在同日军作战 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 者。
• 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 的危机关头,与当时国民 党当局采取的不抵抗主义 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共 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 的旗帜。在九一八事变后 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发 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 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 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 ,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 ,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 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 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 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 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国性抗 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 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 西斯战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