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一、什么叫“伤痕文学”
1、伤痕文学的概念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
接着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2、主要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王亚平《神圣的使命》、莫应丰《将军吟》等。
二、什么叫“反思文学”
1、反思文学的概念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
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禁言和教训。
2、主要作品
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路遥《人生》、王蒙《布礼》《蝴蝶》等。
三、什么叫“改革文学”
1、改革文学的概念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
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是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
随意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2、主要作品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王蒙《坚硬的稀粥》、路遥《平凡的世界》等。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一、什么叫“伤痕文学”
1、伤痕文学的概念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
接着卢新华的《伤痕》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2、主要作品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王亚平《神圣的使命》、莫应丰《将军吟》等。
二、什么叫“反思文学”
1、反思文学的概念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
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禁言和教训。
2、主要作品
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造屋》、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蝴蝶》等。
三、什么叫“改革文学”
1、改革文学的概念
改革文学是以社会政治经济的改革为题材的作品。
因为长期存在的弊端和不能忍受的落后状况,是人们在反思的同时迫切要求实行改革。
随意改革文学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是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相继出现的文学现象。
2、主要作品
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王蒙《坚硬的稀粥》、路遥《平凡的世界》等。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写实、朦胧诗的特征
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写实、朦胧诗的特征伤痕文学是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主要描写了中国社会动荡时期的痛苦和挣扎。
它的特征包括:1. 真实性和揭示性:伤痕文学通过真实生动的描写,展现了社会和个人在历史灾难和政治运动中遭受的创伤和伤痕,批判社会不公和权力滥用。
2. 反思性:伤痕文学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思考和反思,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3. 自传性和叙事性:伤痕文学多采用自传体和叙事的方式,使用真实的个人经历和亲身经历来反映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
改革文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体现了改革时期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主题和形式。
它的特征包括:1. 现实性和关注社会变革:改革文学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描写社会变迁和人民生活来表达对改革的思考和观察。
2. 个体性和个人命运:改革文学通过个体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改革时期各种人物、命运和价值观的多样性。
3. 文风活泼和内容多样:改革文学注重对生活细节和个体形象的描写,多样化的文体和题材呈现出灵活和丰富的文学形态。
新写实是中国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强调对真实生活的直接呈现和真实感的追求。
它的特征包括:1. 真实性和客观性:新写实文学追求真实的刻画,尽量避免主观夸张和艺术修饰,以客观的视角展现社会状况和人物形象。
2. 现实关注和社会批判:新写实文学关注社会问题,倾向于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困境,批判社会现实。
3. 简练和语言重视:新写实文学追求语言简练直接,力求表达方式简明清晰,突出对真实感的追求。
朦胧诗是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诗歌语言的模糊、暧昧和隐晦。
它的特征包括:1. 内涵丰富和意象暧昧:朦胧诗倾向于运用暧昧、模糊的语言表达,使诗歌呈现出多义性和难以捉摸的内涵。
2. 意境优美和音韵感强:朦胧诗注重意境的构建,追求优美的音韵效果,通过音韵的流畅和鲜明的形象,传达出强烈的感受和意象。
伤痕文学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20世纪70年代四川一个 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几个 女儿的家庭、婚姻、爱情等悲欢离合的故事,揭露了 “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 的创伤,反映了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以及逆 境中人的生存意志和信念。作者以一个家庭的矛盾纠 葛和人物性格的变化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 变化,起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对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批评界以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等概 念来指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所指称 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伤 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也就大致是指伤痕小 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采用“拨乱反正”“改 革开放”社会情境下的主导性政治话语,具有文学 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念启 蒙。
改革文学
“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 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 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 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 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 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 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 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 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以及心理的负重前行。
反思 文学
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一种文学 思潮。它是伤痕文学在社会内容上的扩展和深化。 它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过程联系起 来,深刻揭示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
卢新华
四、对“伤痕文学”的评价
(一)、进步意义 1、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是对文革的 整体否定。即,它不仅是对文革中的政策及其造 成的恶果的否定,而且是对文革及其之前的"瞒" 和"骗"的创作方法的否定,从而恢复了文学的" 真实性"。 2、在“伤痕文学”中,人们发现的久违了的悲 剧精神。 3、在“伤痕文学”中,开始注重对普通人的刻 画。
早期的“改革文学”作品主要有《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改革者》(张锲)、《祸起萧墙》 (水运宪)、《三千万》(柯云路)、“陈奂生” 系列(高晓声)等。
(2)、改革文学的第二阶段,深入反映改革 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整体变化,特别是思想、 伦理和道德观念上的改变。
第二阶段的主要作品有:《沉重的翅膀》 (张洁)、《花园街5号》(李国文)、《新 星》(柯云路)、《人生》(路遥)等 。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 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 星都在眨眼欢笑, 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的想法给予着肯定与鼓励。 是静静的。 夜,是静静的。黄浦江的水在向东滚滚 奔流。忽然, 奔流。忽然,远处传来巨轮上汽笛的大 声怒吼。 声怒吼。晓华便觉得浑身的热血一下子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 都在往上沸涌。于是,她猛地一把拉了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 小苏的胳膊,下了石阶,朝着灯火通明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的南京路大步走去。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
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 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 楼》、《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刘心武
《班主任》主要人物: 张俊石 宋宝琦 谢慧敏 石红
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在文革后发现班里 的学生深受文革思想的毒害,从而教育 他们,并且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当代文学,第7讲80年代小说: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 作品:古华《芙蓉镇》、高晓声《李顺大 》、高晓声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王蒙 造屋》、 路遥《人生》、王蒙《布礼》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 》、张贤亮 》《灵与 《蝴蝶》、张贤亮《绿化树》《灵与 》、茹志鹃 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鹃《 肉》、茹志鹃《被剪辑错了的故事》、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 》、张弦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张弦《被爱情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 》、谌容 》、刘 遗忘的角落》、谌容《人到中年》、刘 黑旗》、叶文玲《心香》、 》、叶文玲 》、张一弓 真《黑旗》、叶文玲《心香》、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 》、李国文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李国文《冬天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鲁彦周 里的春天》、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四、反思小说
1、王蒙 王蒙的作品涉及文革的有:《蝴蝶》、《春之声》 等。 他的作品很快就离开那种揭露、控诉的题材和情 感方式,也离开当时普遍采用的历史事件的结 构框架。它们表现出更关注人的心灵现实,和 对历史理念、逻辑所做的哲理思辩的倾向。这 些作品的基本主题,是个体,大多是青年时代 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与他所献身的“理想
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 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 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 描写上,带有文革泄愤的倾向,对文革的批判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 主要还停留在感性的层次上。对文革的社会历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史根源、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缺乏深入思考,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 主要是在控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直露,艺术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 上比较粗糙。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一系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 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 义文学的性质。 义文学的性质。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2022年学习资料
他感到,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我们亲爱的祖-国。想到她的未来,想到她的光明前景,想到本世-纪结束、下世纪 始时,“四化"初具规模的迷人境-界,他便产生了一种不容任何人凌辱、戏弄祖国,-不许任何人扼杀、室息祖国未来 强烈感情!他想-到自己的职责-一人民教师,班主任,他所培养的,-不要说只是一些学生,一些花朵,那分明就是祖 -的未来。就是使中华民族在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强盛地延续下去,发展下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来!
二,有关“伤痕文学”的争论-“伤痕文学”一开始是带有批评性、带有-贬义的称谓。-围绕《伤痕》-等作品,19 8年夏到第二年-秋天发生了热烈的争论。评价上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这些作品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如何评价 社会功用。
否定者认为,它们对伤痕暴露太多,情-调低沉,影响四个现代化的斗志,它们-是向后看的,用阴暗的心理来看待人民 的伟大事业的缺德文艺。-辩护者从接受的角度,认为它们可以发-挥使人警醒起来、感奋起来的社会功能。
现在的刘心武重新审视《班主任》-现在看来,在当时的背景下,《班主-任》的要害在于写了个谢慧敏,作为一-种诉 的载体,她的存在非同小可。但-以今天的文学标准来看,她的文学形象-却极为苍白。正如现在的年轻人读《班-主任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写-了那么篇东西嘛,这样的文章算得了什-么呢?
2、卢新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8月便发表了小说《伤痕》,后出国留学,-写作《细节》、《紫禁女 -《伤痕》:王晓华-母亲-苏小林-该小说写出了文革时期年轻人经历的心灵-苦痛,以及革命造成的两代人之间决裂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伤痕文学反思改革文学课件
三、具体的伤痕文学作品的探讨
1.刘心武(1942~):四川成都人。主要 作品有《班主任》、《如意》、《钟鼓 楼》、《四牌楼》、《红楼望月》等。
7
刘心武
8
《班主任》主要人物:
张俊石 宋宝琦
谢慧敏
石红
中学教师张俊石如何在文革后发现班里 的学生深受文革思想的毒害,从而教育 他们,并且生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17
第二节 反思文学
一、反思文学概念解释 1979年《人民文学》第2期刊登茹志鹃的短篇
《剪辑错了的故事》,以此为标志,1979年到 1981年间形成了一股以小说为主体的反思文学的 主潮。 反思文学的主要内容: 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 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 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
11
现在的刘心武重新审视《班主任》:“现
在看来,在当时的背景下,《班主任》
的要害在于写了个谢慧敏,作为一种诉
求的载体,她的存在非同小可。但以今
天的文学标准来看,她的文学形象却极
为苍白。正如现在的年轻人读《班主
任》,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不就是写了
那么篇东西嘛,这样的文章算得了什么
呢? ”
12
2.卢新华: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8 月便发表了小说《伤痕》,后出国留学, 写作《细节》、《紫禁女》。
18
艺术特征: 突出表现故事的政治背景和故事情节。 将一部政治运动迫害知识分子的历史呈现出来, 以此来突出对历史的尖锐批判。以中篇小说为主 要文体。
著名的反思小说: 短篇《内奸》(方之)、《李 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 (茹志娟)等。中篇《布礼》、《蝴蝶》(王蒙)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人到中年》 (谌容),《美食家》(陆文夫),长篇《芙蓉 镇》(古华)等。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第八章:80年代小说创作第一节小说发展概况80年代小说是当代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丰富的思想意蕴、特定的历史内容和审美素质同17年小说相区别,广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对历史与现实的丰富体验、全面观照和深沉思考。
从历时角度和审美形态来考察,本时期的小说可以明显地以80年代中期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伤痕”、“反思”、“改革”为主潮,接续17年小说创作观念。
后一阶段则以“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为主潮,反映出当代文学转型之后的发展状况。
在1980年前后数年,“伤痕”、“反思”和“改革”三种小说潮流接踵而至,不仅以其浩大的声势构成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波峰期,还以其风靡全国的“轰动效应”,开创了新时期文学最初的辉煌。
这些小说,立足于时代的政治需要,以“真实”的叙事话语和启蒙精神,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实践进行了文学上的清障工作。
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
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文学人”,对于那时频频出现的“洛阳纸贵”现象都会记忆犹新,并给予很高的历史评价。
但也必须认识到,这是特殊时代的一种特殊现象。
“十年‘文革’所造成的文化沙漠现象,读者饥不择食的迫切需求,渴望缓解的心灵,以及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能够产生相互间心有所通的共鸣,才是读者关注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焦点的转移,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波峰便在不自觉中退潮了。
一、“伤痕”、“反思”、“改革”文学(小说)由于“伤痕文学”等概念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等概念等同。
“伤痕”、“反思”、“改革”等小说虽然各自称谓不同,但总体而言,它们在创作观念、题材取舍、话语构型等方面和17年小说大体一致。
其共同特点就是切合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变动,凸现当代文学与当代政治的关系。
伤痕文学
二、刘心武
1979年11月期《人 民文学》发表了刘 心武的《班主任》, 标志着新时期小说 创作的新突破。
刘心武
简历:(1942~) 当代作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随父迁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 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 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 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 主编等职,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 并在13所大学讲学。
班主任张俊石的形象
作者把他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祖国未来的信念都熔 铸在班主任张俊石的形象中。这位工作在平凡岗 位上的人民教师,他的一个最可贵的优点,是善 于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研究孩子们的心 灵,从对社会的广泛观察和了解中去探寻救治孩 子们心灵创伤的途径,从而表现了一个人民教师 深邃的目光和宽广的襟怀。为了祖国的未来而毫 不犹豫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疗救“四人帮”坑害 的孩子、铸造丰富而美丽的革命灵魂的伟大事业 中。张俊石这一形象使人们对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充满了信心。
伤痕文学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 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 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 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 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 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伤痕文学”较早在读 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 任》(《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接着,卢 新华的《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 表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其长篇小说《钟鼓楼》 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 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 讲坛》栏目就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间红学 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
中国当代文学大二下学期一。
名词解释为什么说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是一种惯性写作?1.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文革后,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轫之作,命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旨在批判、揭露“文革”以及极左路线的罪恶性,揭示文革给人们带来巨大身心创伤的作品被称为伤痕文学。
代表作品如《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血色黄昏》(老鬼)等。
伤痕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史意义。
2.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兴盛之时,一批敢于思考、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作家,丛维熙,张贤亮,王蒙,李国文,茹志娟,梁晓声,鲁彦周等,突破“恢复现实主义创作”的口号局限,主张现实主义深化,写出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天云山传奇》(鲁彦周)等。
~改革小说:80年代形成的,指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心理、人物命运的变化的小说。
改革小说把目光投入到现实生活领域,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
蒋子龙在这方面尤为突出,连续发表了《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另外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洁《沉重的翅膀》等。
3.寻根文学:产生与八十年代中后期,对民族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文学,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族精神,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等。
寻根文学的几种形态。
4.新写实小说:始于80年代中期,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
• 对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文学创作,批评界 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 等概念来指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 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因此,在许多情 况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也就大致 是指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采用“拨乱反正”“改 革开放”社会情境下的主导性政治话语,具有文 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 念启蒙。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
文学奖。短篇小说《勿忘草》《山月
不知心里事》分别获1980年和1981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
•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20世纪70年 代四川一个偏僻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 景,通过老农许茂和他几个女儿的家 庭、婚姻、爱情等悲欢离合的故事, 揭露了“文革”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破 坏和在农民精神上造成的创伤,反映 了70年代风云变幻的社会面貌,以及 逆境中人的生存意志和信念。作者以 一个家庭的矛盾纠葛和人物性格的变 化来反映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变 化,起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伤痕文学
•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
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
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
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
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
中引起“巨大反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人
民文学》1977年第11期)。接着,卢新华的《伤痕》
(《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发表,“伤痕文学”因
此得名。
伤痕文学
•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 《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 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 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 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 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 《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伤痕小说、反思小说和改革小说
–力 图 整 体 反 映 变 革 中 的 时 代 、 社 会 与 人 , 描绘出改革是一个夹杂着挫折、失败、困惑, 但又高扬着理想希望的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
–创 造 了 一 批 改 革 家 、 开 拓 者 形 象 为 中 心 的 “当代英雄”。 改革文学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向后 看的视点,使文学“回到当下”。
三、历史反思文学的三个主题分支
1、反思极左政治路线给农村带来的经济破败及农民的悲剧命运;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1979年)——通过李顺大三十年造一座房子的 过程反省三十年的政治动荡给农民生活的干扰和打击。以一位普通农民的视 角展开中国当代农村社会生活的历史。
古华《芙蓉镇》
2、反省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小说关注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
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理、道德
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
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
高晓声(1928-1999),江苏武进人。50年代开
始创作,已出版《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等小说。
主题意蕴:
代表作《陈奂生上城》(最早发于《人民文学》 1980年第2期)是系列中最为精彩的一篇,使陈奂生这 个形象获得了特殊的艺术生命。
伤痕文学
卢新华《伤痕》写 “文革”时期的 “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 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 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 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 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伤痕文学
张贤亮,1936年生,江苏人。1957年在 “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在农场劳 动改造长达20余年,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重 要作家。1993年初 “下海” 创办华夏西部影 视,下属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成为有名的人文景 观和旅游景点,被誉为“中国一绝”。张贤亮 以“出卖荒凉”获得了文化商业的成功。
当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重点复习资料一、填空1、80年代文学潮流: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知青文学、先锋文学;90年代文学: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
2、王蒙文坛“集束手榴弹”小说:《春之声》《夜的眼》《布礼》《蝴蝶》《海的梦》《风筝飘带》;从政治上升到文化层面的代表倪吾诚的《活动变人形》。
3、刘心武成名作《班主任》—伤痕文学的开端。
4、汪曾祺文化小说的代表作《受戒》。
5、第一步突破性禁区的小说: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6、贾平凹的代表作品《废都》、《秦腔》等。
7、乔光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8、王一生:阿城笔下二、名词解释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2.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自1977年始,一大批反映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深刻地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悲剧的原因。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是伤痕文学开先河之作。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2、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寻根小说”: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痕文学
▪ 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 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 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 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 “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 的时代呼声。
▪ 你愿意结识一个小流氓,并且每天同他相 处吗?我想,你肯定不愿意,甚至会嗔怪 我何以提出这么一个荒唐的问题。
伤痕文学
▪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
《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
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
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
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
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
《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伤痕文学
▪ 卢新华《伤痕》写 “文革”时期 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 亲的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 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 “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 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宋宝琦的形象
▪ 小说中的宋宝琦,还不足十六岁,就 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是十年动乱中 我们社会的一个不足为怪的现象。但 是作者并没有把笔墨花费在描写宋宝 琦如何斗殴逞凶、聚众闹事上(读者 从他那被打裂过又缝上的嘴唇上的疤 痕完全可以想见到这一点),他所紧 紧抓住的,是对这个“有幸生活在我 们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社会里”的小 青年堕落为小流氓的原因的探索。
▪ 《铺花的歧路》、《啊!》,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 《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 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 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 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 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 《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 选集》等。短篇小说《雕花烟 斗》,中篇小说《啊!》《神 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 中篇小说奖。冯骥才以写知识 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 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 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 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 嚼人生的况味。
(1)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孩 子,她身上有着劳动人 民闪光的一面。
例如:她坚持“绝不能让贫下中农损失 一粒麦子”的信念,让同学把偷偷带走 的麦穗送回去。
(2)但是她作为班里的团支书,是一个很 敏感的女生,尤其是涉及政治的问题,动不 动就喜欢搬用政治大道理。 例如:她很关注班上同学思想动态的发展, 但是却没有了同龄人的纯真好动。
伤痕文学
▪ 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 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 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 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 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 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 响”的,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人民 文学》1977年第11期)。接着,卢新华 的《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发表,“伤痕文学”因此得名。
▪
▪ 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该作 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其作品 以关注现实为特征,其长篇小说 《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是 当代主流作家之一。90年代之后, 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就 秦可卿等专题进行系列讲座,对民 间红学的蓬勃起到推动作用.
1977年发表的 短篇小说《班主 任》,被认为是 新时期文学的发 轫作,获首届全 国优秀短篇小说 首奖。
但是,在光明中学党支部办公室里,当黑 瘦而结实的支部书记老曹,用信任的眼光 望着初三(3)班班主任张俊石老师,换一 种方式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张老师并不 以为古怪荒唐。他只是极其严肃地考虑了 一分钟左右,便断然回答说:"好吧!我愿 意认识认识他……"
▪ 现在我们可以仔细看看宋宝琦是个什么模样 了。他上身只穿着尼龙弹力背心,一疙瘩一 疙瘩的横肉,和那白里透红的肤色,充分说 明他有幸生活在我们这个不愁吃不愁穿的社 会里,营养是多么充分,躯体里蕴藏着多么 充沛的精力。唉,他那张脸啊,即便是以经 常直视受教育者为习惯的张老师,乍一看也 不免浑身起栗。并非五官不端正,令人寒心 的是从面部肌肉里,从殴斗中打裂过又缝上 的上唇中,从鼻翅的神经质扇动中,特别是 从那双一目了然地充斥着空虚与愚蠢的眼神 中,你立即会感觉到,仿佛一个被污水泼得 变了形的灵魂,赤裸裸地立在了聚光灯下。
▪ 恼羞成怒的郑百如大肆散布流言蜚语,诬蔑秀云 与金东水有不正当关系,在葫芦坝掀起一场风波。 郑百如的恶毒诬陷 、老爹的无情斥责、亲姐妹的 怀疑怨恨以及金东水的故意疏远,逼得秀云投河 自尽,幸为工作组长颜少春和金东水所救,他们 鼓起了她与邪恶势力抗争的勇气。经过调查研究, 工作组停止了郑百如的工作,恢复了金东水的职 务。泼辣而善良的三姑娘理解了秀云,仗义执言, 鼓励妹妹建立新的家庭。在颜少春的撮合下,许 茂老汉同意了秀云和东水的婚事。正当葫芦坝重 现生机之际,全国又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 的运动,郑百如之流蠢蠢欲动,工作组被迫撤离。 秀云为颜组长送行,坚定地表示她要同金东水、 老爹和姐妹们一起,抗拒任何歪风邪气,迎接葫 芦坝未来的春天。
班主任张俊石的形象
▪ 作者把他对生活的激情和对祖国未来的信念都熔 铸在班主任张俊石的形象中。这位工作在平凡岗 位上的人民教师,他的一个最可贵的优点,是善 于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研究孩子们的心 灵,从对社会的广泛观察和了解中去探寻救治孩 子们心灵创伤的途径,从而表现了一个人民教师 深邃的目光和宽广的襟怀。为了祖国的未来而毫 不犹豫地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疗救“四人帮”坑害 的孩子、铸造丰富而美丽的革命灵魂的伟大事业 中。张俊石这一形象使人们对新一代的健康成长 充满了信心。
《班主任》分析 小说《班主任》并不因它艺术成就的杰
出而是因它提出问题的现实性、深刻性和警世 性而载入当代文学史册的。
对比:两个人物形象,宋宝琦的头脑愚 钝得令人可怜,谢惠敏的思想僵化得令人痛心; 宋宝琦的流氓恶习使人可憎,谢惠敏的言行 “左”得令人震惊。尽管两人的个性品行截然 不同,心灵畸变的表现形式有异,但在愚昧无 知这一点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 特定社会环境中灵魂被扭曲的畸形儿和受害者, 其“内伤”令人触目惊心,救救他们已是迫在 眉睫。
(3)她盲目排斥宋宝琦、不理解石红与张老 师,认为《牛虻》是落后书籍,并不是 因为她从不读书,而恰恰相反,她只读 “过滤”好的书,丧失了独立分析能力, 她受到的是“左”的毒害,以致于颠倒了 是非。
总体来说,谢惠敏是一个 受害者,但是在她身上却不容 易看到被伤害的痕迹,原因很 简单——因为她的“受害”并 不是肉体上的伤害,而是精神 深处的,甚至连她也尚未醒悟。
▪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 当代作家。从小喜爱美术、文 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 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 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 地方风俗等产生浓厚兴趣。 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 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 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 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 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 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 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 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 兴合写)、《神灯前传》,中 篇小说集
▪ 川西葫芦坝的许茂老汉一生养了九个女 儿。他早年丧妻,一个人拉扯着孩子们 长大。十年动乱中,大姑娘由于身为大 队党支部书记的丈夫金东水被批判斗争, 含恨离世。温柔的四姑娘秀云被造反起 家、窃取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职位的郑百 如强行占有,后被迫结婚,不久又遭遗 弃。变得沉默寡言的秀云因拒绝三姑娘 秋云为她说妥的婚事,引起老父与众姐 妹的不满。他们哪里知道,秀云疼爱死 去的大姐留下的孩子,无限同情大姐夫 金东水的遭遇。1975年,县里派工作 组进村搞整顿,心怀鬼胎的郑百如夜闯 秀云小屋,要求复婚,被秀云赶出。
▪ 作品尖锐地告诉人们:宋宝琦 及其伙伴们的堕落,恰恰是因 为他们什么书也不读而坠入愚 蠢无知的深渊 。
▪谢惠敏的形象及其意义
文中主要人物谢慧敏,出于劳动者家 庭,她从家庭教育中受益匪浅。
她的父亲经常嘱咐她要听毛主席的话, 要认真听广播,看报纸,要求她遵守纪 律,尊重老师,要求她好好学习功课。 她具备了强烈的无产阶级感情、劳动者 后代的气质。但是在四害横行的日子里, 那些宣传机器中洒满了“四人帮”戕害 青少年的毒汁,广播里讲的报纸上登的 都是被阉割了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二、刘心武
▪ 1979年11月期 《人民文学》发 表了刘心武的 《班主任》,标 志着新时期小说 创作的新突破。
▪ 刘心武
▪
简历:(1942~) 当代作家。笔名刘浏、 赵壮汉等。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随父迁居 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 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 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 作协理事、《人民文学》主编等职,加入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 在13所大学讲学。
▪ (1)其实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坏,但是 家庭对他的约束与教育却并不好,这 是他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 (2)文化水平低下,被笼统地贴标签 认识,导致有些自暴自弃。
▪ (3)他再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时候赶上 了“十年浩劫”,无止的运动使他随 波逐流,在沉沦中失去判断能力与独 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认为《牛虻》 不是好书。他是需要拯救而非无药可 救的对象。
在她看来,无产阶级要对资产阶级全面 专政,必须时时注意阶级斗争:一切用铅字 新排印出来的东西都是可信的,凡不是书店 出售、图书馆外界的书全都是黄书、黑书。 更叫人哭笑不得的是:“外国的黄书当然一 律又要比中国的黄书更黄了。”所以她对宋 宝琦那样的社会小流氓的态度是:“这是阶 级斗争,他敢狂妄,我们就跟他斗!”对石 红领同学看外国小说也很反感,就连她非常 尊敬的张老师说《牛虻》不是黄书时她也要 瞪圆了眼睛。
伤痕文学
▪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
周克芹(1936—1990):四
川简阳人。1980年出版长篇小说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获首届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