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小说)一

合集下载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小练习一(附答案)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小练习一(附答案)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小练习一一.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我是嫦娥毕飞宇①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

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

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

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

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

可第五场,她来晚了。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了妆。

②春来十一岁走进戏校,从二年级到七年级一直跟在筱燕秋的身后,知道筱燕秋的人都知道,春来不仅仅只是筱燕秋的学生,简直成了筱燕秋的女儿,春来最初学的并不是青衣,而是花旦,是筱燕秋厚着脸皮硬把她拽到自己的身边的。

青衣与花旦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当,只不过现在喜欢看戏的人少了,许多人都习惯于把戏台上的年轻女性统统称之为“花旦”,春来这孩子说话的嗓音和筱燕秋并不像,可是,一开腔,春来的唱腔简直就是另一个筱燕秋,戏校的老师们开玩笑说,春来的嗓子天生就是和筱燕秋唱对台戏的料。

③筱燕秋和春来商量,让她放弃花旦,改学青衣,春来不肯,商量来商量去,春来就是不肯。

筱燕秋急了,筱燕秋的那句名言至今还是戏校里的一个笑话,一个笑柄,筱燕秋一急,拉下脸来,对春来说:“你要是不肯拜我为师,我就拜你,我拜你做我的学生,你答应不答应?”做老师的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春来还敢说什么。

④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

筱燕秋在戏校呆了二十年了,教了那么多学生,细细排下来,却没有一个能唱出来的,大红大紫就不说了,显一下山露一下水的都没有过,这种局面给筱燕秋带来了十分强烈的疼痛感。

一个人可以有多种痛,最大的痛叫做不甘,筱燕秋不甘。

筱燕秋每天都站在镜子面前,亲眼目睹着自己一天一天老下去,亲眼目睹着著名的嫦娥一天一天地死去,却无能为力。

(精编)2020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

(精编)2020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2 讲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类小说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文学类小说阅读备考指南与答题技巧

考情特点备考方向1.近年高考全国卷一改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2021两套全国卷是小说、散文各一篇。

2020年全国卷Ⅲ考查了散文《记忆里的光》,2020年新高考Ⅰ卷考查了散文《建水记》。

考查文体的变化体现新课标重视多方面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教育思想和新高考全面综合考查学科素养的命题理念。

2.文本选材突出人性美与时代性主题。

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突显个人命运和时代命运的结合;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则突显人性之美;2020年全国卷Ⅱ《书匠(节选)》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题;2020年新高考Ⅰ卷《建水记》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主题;2019年全国卷Ⅱ《小步舞》是映射工业化进程中精神家园丧失的主题。

选材的主题,契合时代精神,体现新课标和新高考重视“立德树人”的理念。

3.设题既注重常规性又兼顾灵活性。

2021全国乙卷的小说两道简答题,一道考查情节的设计意图,一道考查人物心理,都是常规题型,难度也适中。

2021全国甲卷的散文两道简答题,一道考查信息的筛选,一道考查中心句的作用,都是常规题型,但“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的说法简明而生动,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

灵活性另一方面是不拘常规,因文设题,个性化命题。

如2020年全国卷Ⅰ《越野滑雪》第9题根据文本特点考查海明威创作的“冰山理论”。

1.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以小说、散文为主,兼顾戏剧、诗歌。

这既是为了应对国家命题中心“反套路”的命题理念,也是为了培养考生真正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

2.因文学类文本考查点侧重文体特征,故本专题分小说、散文来备考。

3.读懂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因此,应以读懂文本为切入点,以必备文体知识为突破口,以教材为关联点,以高考真题为能力训练点来进行层进式备考。

如何读懂小说一、掌握文体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了小说的基本面貌。

1.人物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现代文阅读 小说阅读(一)

现代文阅读  小说阅读(一)

小说阅读(一)一、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题。

玩笑(法)莫泊桑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

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

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

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

我不愿结交其他人。

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

这引起了我的怀疑。

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

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

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

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

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

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

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

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

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

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

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

我听见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

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

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

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

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

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

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

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

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

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

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

于是我采取了自认是绝妙的预防措施。

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

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

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6 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6 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

专题6.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一)知识梳理小说阅读散文阅读、(二)考点指津小说阅读◆考点一小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常见问法】1. 文章以“……”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2.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知识放送】小说标题的作用1. 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 设置悬念。

4. 贯穿全文的线索。

5.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6.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题技巧】详见“散文阅读”专题讲解中“考点一”的“解题技巧”。

【答题模板】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考点二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常见问法】1.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简要概述。

2. 请根据文章内容及提示,补全故事情节。

3. 根据提示,将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4. 请按照时间顺序将小说的内容补充完整。

【解题技巧】1. 首先,审清题意,弄清楚题目要求填写的内容。

所填写的内容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 其次,确定答题范围。

根据题目所给的线索提示,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找到空缺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 最后,概括段意,精练表达。

抓住关键语句,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加以提炼整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考点三探究小说主题【常见问法】1. 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 说说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解题技巧】1. 把握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1)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

(2)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3)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考察所领悟到的哲理。

2. 应多注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隐藏于其中。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1真题感知教师用书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1真题感知教师用书

专题一小说阅读“阅读和鉴赏中外小说作品”是高考语文的主要考查方向之一。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以下考点:(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4)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5)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7)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任务一真题感知一、(2021·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石门阵卞之琳“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

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

——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

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

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

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

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

”大家一起想。

果然——“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

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高考语文复习--考前温故小专题10:现代文阅读(小说)全题型 练习

高考语文复习--考前温故小专题10:现代文阅读(小说)全题型  练习

考前温故小专题10:现代文阅读(小说)全题型练习匆匆过客路遥天阴了,灰暗的云层在头顶静静地凝聚着,空气里满含着潮湿。

看来另一场大雪就要降临了——快到汽车站的时候,觉得脸上似乎已经落了一颗冰凉的雪粒。

我的心情沉重了。

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候车室里已经人头攒动,乱得像一个集市。

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只见旁边的一张椅子上蜷曲着一位老人——正是他在反复喃喃地念叨着。

他蓬头垢面的,看来身体有病,面容十分苍老。

不像是乞丐,因为我看见他手里捏着买车票的钱。

这是一个盲人!我顿时感到一种愤愤不平了。

当然我首先气这个汽车站——竟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些完全应该解决的问题。

但我更气这个候车室里的人,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不幸的老人帮忙的!我想我应当帮助这个老人。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次和802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先排哪个队呢?如果现在去给那个瞎眼老头排队买票,我自己的票十有八九买不上了。

我将不得不垂头丧气的滚回单位。

但如果我要是先给自己买票,那老头的票也把握不大了。

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次的队伍后面。

我终于把一张802次的车票拿到手了!我带着这个充实的收获,站在803次的队伍后面,我很愉快:我自己得到了满足并且开始加紧做一件崇高的事。

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

时髦青年!不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

奇怪他竟然能正经八百地站在这个队伍后面排队。

要是售票员喊一声“票快完了,后面的人不要排队了”,他准会如狼似虎地扑过去。

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

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青年妇女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14分)1.(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家都知中国人喜讲“中庸之道”,一般人以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

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

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

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

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那一极端。

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

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

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

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

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

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

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

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

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在此等观念与意识之下,我认为中国文化尽可以借鉴西方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充实更光辉。

并不如一般人想法,保守了中国固有之旧,即不能吸收西方现代之新。

似乎大家总爱把一切事物作相反对立看,不肯把此等相反对立来作互通合一看。

所以我们中国所讲“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此刻实该大大地再阐明。

这和我们当前所该采用的一切想法和做法实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惟其有此中庸之道,亦可使各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一样调和融通起来。

佛教、回教、耶稣教来到中国,不仅和中国传统文化无冲突,在此诸大宗教之相互间都能和平共存,没有大冲突。

你看中国社会上,这里一个天主堂,那里一个和尚庙:母亲信佛教,儿子信耶稣。

现代文阅读训练卷——小说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卷——小说篇

现代文阅读训练卷——小说篇(一)玉米饼里加了糖①那一年我上高一,住校。

由于家里生活拮据,我不得不每月回家取干粮。

月末这天,我心事重重地回到家。

后天班里要组织郊游,要求每人自带食品,同学们都很期盼这次活动,大家商量着要在郊外吃一顿大餐,所谓的大餐,就是大家每人带一点儿好吃的,然后集中起来享用。

可我带什么呢?我每月的生活费只有三十元,没有一分钱是多余的,买一个面包都要二、三元,如果买些吃的,半个月的生活费就没有了。

去还是不去,这让我顿时陷入了两难。

②母亲觉察到了我的情绪,问我有啥事,我便将郊游的事告诉了她。

母亲沉思了一会儿,告诉我说她有办法,然后就转身出门了。

半个小时后,母亲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包糖,对我说:“儿子,妈给你烙几个糖玉米饼带着,很好吃的。

”母亲本来很兴奋,可看我没有反应,再没说什么,埋头烙饼……③第二天,我去和王老师请假,说身体不舒服了,不去郊游了。

可王老师本来同意,谁知隔一天却变了,要我必须去。

我只好硬着头皮,拿着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和同学们出发了。

这一路上,我的心始终_____着,母亲给我烙的几个糖玉米饼越想越拿不出手。

④转眼间到了吃饭的时间,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东西,我_____地走到了一棵树下,默默地吃起母亲给我做的糖玉米饼。

就在这时,王老师带着几个同学悄悄地来到我的身后,冷不丁地伸手抢走了我的所有玉米饼,并大声地说:“同学们,程刚偷偷在这里吃好的,该不该罚……”同学们大声地回应着。

⑤王老师把饼分给了大家,不一会儿就被大伙吃光了。

突然,好几个同学向我走来,问我这个饼子是在哪儿买的。

此刻,那种自卑又一次冲击着我的心房,我的脸就像在发烧,真的坚持不住了,直接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安慰我了,这只是我妈给我做的粗粮饼。

我家里穷,买不起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

”说完,我的泪便掉了出来,同学们都愣在了那里。

⑥王老师走了过来,对我说:“程刚,老师真心地告诉你,第一,这个饼真的很好吃,大家好多是城里的,真的没吃过这么香的玉米饼。

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阅读-1

现代文阅读-1一、成全一棵树①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

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②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

"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

那是她丢弃的一棵。

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

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

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

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

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

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

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③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

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

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

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的都大、都深。

④树苗栽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

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眼光是复杂的。

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⑤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

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微细小了些。

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⑥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

孩子是认真的。

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

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⑦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

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

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⑧这一年冬天,母亲作出一项重大决定。

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去读书。

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

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⑨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

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更青春更挺拔。

⑩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

现代文之一小说散文阅读

现代文之一小说散文阅读



⑤再转乘5路车,前门又开不了,我只好再次从后门挤上 车。和10路车一样,车内不是鼻子顶鼻子,就是脸靠脸的, 甚至连身体和湿雨伞挤在一起,也得忍着。“阿姨,请帮传 一下车钱吧。”正当我心里想着又要享受一次免费的“午餐 ”时,突然身后一个浑身湿透、年龄约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碰
了一下我肩膀,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小女孩左手两指夹着一 元硬币伸了过来。“好的。”我伸手接过一元硬币,似乎感
两个孩子各抱一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
早上好!男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他 头发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这是 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的纸包递过去;这是你的苹果!女 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女孩双手撑在膝益上,你吃吧,这是我妈妈做的三 明治。
男子疲惫地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不 想吃,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吃的。 女孩说,哦,我发烧的时挨,也不想吃饭。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 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 。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 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 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 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 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 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 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 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选文略有改动) •



谢谢你们,我也非常快乐。坐在地上的男子扒着 栏杆摇晃着站起来,他伛偻着身子,不停地挥手,谢 谢,谢谢,告诉你妈妈,这是我來到这个城市最快乐 的一天! 桥上这感人的一幕,让我怎么也平静不下来。良 久。我缓过神来,走过去,给了男子一些钱。男子正 在流泪,他说他的孩子们寄养在亲戚家,等他真赚钱 寄回去。可是他病了,没钱医治,又不能打工。只能 暂时在桥上乞讨度日,这儿天发烧了,头痛欲裂。他 曾想从桥上一跃而下,可是今天,上帝派这两个孩子 带信来,让他一定要活下去! (作者:王周生。有删改)

部编版2020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

部编版2020年中考语文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专题练习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第12 讲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陕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美的化学反应邓迎雪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

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就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

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

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

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⑪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⑫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⑬“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

”另一个同学说。

⑭“我还是最喜欢化学。

”秋明说。

⑮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

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⑯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2019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1-2-1全面版

2019人教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1-2-1全面版

的思维脉络,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
第一步:切分层次, 阅读小说,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
理清情节
理清小说情节的主要途径:概括每一自然
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
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按照开端、发
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
认识人物的方法:(1)认清人物的身份、地位、 职业等情况;(2)关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如关 注人物的外貌、神情、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第二步:关注描 尤其是细节的描写,因为这些描写能揭示人物 写,认识人物 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认识人物形象独特、 鲜明的个性,还需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 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去考虑人物特点。在
【答案】 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 盾;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 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 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 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线索的作用。题干指出“小说 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那么可以先从塑造 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角度分析;另外,任何一种巧妙构 思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因此也要思考“电话交流”与“面 对面交流”的差异,从而体会其构思之妙。
的诸因素(如时代背景、家庭环境、文化礼俗等)的重要作用。 考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分析自然环境,就是要 侧重分析时令、气候、地理等因素对人物性格和思想行为的烘托作

现代文阅读------小说

现代文阅读------小说

板块四┃ 小说阅读
⑫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⑬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
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⑭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
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⑮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⑯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 上路了。 ⑰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 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 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一串长音。
板块四┃ 小说阅读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______(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⑧~⑫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 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板块四┃ 小说阅读
命 题 趋 势
从考查的趋势上看,2013年安徽中考 小说阅读考到的可能性也很大。考查内容主 要是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和情节,其 中对人物和情节的考查又为重中之重。
第20课时 理情节(线索),明主 题
板块四┃ 小说阅读
中考真题体验
一、[2012•泉州]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
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⑤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 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 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 校。 ⑥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一下儿子的脑袋。 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 我说的还能有假!

现代文阅读1(基础知识)

现代文阅读1(基础知识)

现代文阅读(一)高考阅读考查四大层面:整体感知,常识积累,要点把握,语言锤炼高考阅读考查的五大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迁移能力,评价能力三重阅读障碍:读得少→读得慢→读不懂阅读量→阅读方法→阅读分析能力方法论:了解正确答案的模样, 依样画葫芦(方法论)做历年真题,就是做未来的考题。

散文一种情怀: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两个方面:内容方面(词语理解、句子理解、归纳整合)写法方面(结构,表达)词语的理解解释词语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是历年高考常见的命题形式。

一般来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特别关注问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义。

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根据文意,写出某词的含义。

2.答题方法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浯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①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②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③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④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⑤理解代词的含义,就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

3. 语境义:①联系上下文,推断多义词的特定含义;②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指代内容;③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情景义,情景义是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1)理解词语的原意;(2)明确产生词语情景义的原因;(3)分析语境意义;(4)注重整体理解。

句子的理解1.命题特点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

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

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

2. 重要句子的范围从内容上看,抓中心句、文眼,即要抓住能表现文章主旨、题意的语句,抓住每一段中那些有概括作用的语句。

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语句、发表主张和见解的议论的语句。

高考语文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总启课读懂文章是做对题目的第一步

高考语文第一板块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总启课读懂文章是做对题目的第一步
12/10/2021
第四步(任务驱动4):把握主旨意图 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 的把握上,且不说小说主题本身就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 糊性,单就文本本身的表现,它不像散文主题,作者可以以 直接议论、抒情的形式表达出来,而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 节、人物等感悟出来。
12/10/2021
12/10/2021
[这样准答题]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以“1941 年 9 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 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这句话不仅直接表达了 “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也为两人进一步交往做了充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 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 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12/10/2021
[信息采集] 结合[这样快读文]可知,A项与第①段“我”在伦敦被炸伤对 应,B项与第⑨段“我”说电话感受对应,C项与⑱⑲段“她” 被炸死对应,D项与小说的主题对应。
12/10/2021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涉及情节结 构、人物语言、主题等。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 历”错误。“我在伦敦被炸伤”是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B 项,“直接表达了‘我’对主人公的喜爱之情”有误,因为此时“我” 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还没有显露出来,只能说明两人通话的舒畅,所 以“直接表达”“喜爱之情”不恰当。D项,小说只是写了“我”的一 段经历,“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夸大其词;“表 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错误,应是表现对战争的谴责与反思。 答案:C

现代文阅读II(一)小说人物形象训练题(解析版)高考语文阅读题+语用题提分突破(新高考专用)

现代文阅读II(一)小说人物形象训练题(解析版)高考语文阅读题+语用题提分突破(新高考专用)

【主观题答题模板】高考语文阅读题+语用题提分突破主题03现代文阅读II(一)考点1:小说人物形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让我顺水漂流(鄂温克)乌热尔图三十五岁那年,我当了营地的“新玛楞”①。

这是营地里的男人和女人闭着眼摸到我头上的。

你看我能干些什么?大家无非是因为林子越来越糟了,让我挑头为猎手们找一找像样的猎场,隔上那么几天,还要为驯鹿群选一块苔藓铺地的好牧场,这样的事你要翻来覆去不停地琢磨。

过去这可不是一件难事,现在你要糟心了。

林子再也不属于你了,她就像嫁出去的姑娘,她的模样还有她的心一下子全变了,变得叫你再也不敢认她了。

当了“新玛楞”的头一夜,耳朵里听到的是卡道布老爹嘿嘿嘿的笑声,他笑的声音挺长,一遍又一遍,那笑声真像一桶凉水灌进我的耳朵里。

我觉得这是他特意笑给我听的,当时觉得浑身冷飕飕的,心被什么东西攥住了。

那一夜我根本就没合眼。

第二天早上我可有点慌了,营地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就等你拿出一个主意来。

这片林子确实待得太久了,驯鹿的蹄子把草皮和树根都踩烂了,应该换个新营地了,可下一个营地选在哪条河边?那儿的牧场怎么样?驯鹿喜欢的苔藓多不多?这些你都要装在心里,最后亮出你的主意大家才会服气。

幸好那天早上我和卡道布老爹走了个碰面,他还像往常那样,恶狠狠地瞪着我,一声不吭地走过去了。

他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听到一阵咬牙声。

这已经不再让你奇怪了,奇怪的是他走了几步远,我的耳朵听到了一个声音,那声音说,我知道你想往玛日奇搬,是的,你是想往玛日奇搬。

我知道那条小河不错,是不错,这你也知道。

我转过身,瞧着卡道布老爹的背影,他好像并没说什么,可那声音是从他的脊背透过来的,那确实是他的声音。

别提玛日奇了,真让人难受。

我们在玛日奇河边扎下了营地,把驯鹿群撒在方圆五十里左右的一片林子里,让它们自己去觅食。

到了一个新营地,大家手头的活儿都不少,你忙你的,我忙我的,过了几天才想起应该拢一拢驯鹿了。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在心里许了个愿,不拢回鹿群绝不回来。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之小说训练试题1新人教版18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之小说训练试题1新人教版18含答案

现代文阅读之小说训练试题一一、阅读《八月十日灯下所记》,回答后面问题。

(15分)八月十日灯下所记冯至1晚间八点半左右,隔壁有人走过来说,方才听到广播,说日本接受波茨坦协定提出的条件,决定投降了。

消息有些突然,使人半信半疑。

外边落着点点滴滴的雨,我撑开一把雨伞,走到巷口,想看看外边有没有什么动静。

街上一切如恒,行人在雨中走来走去,有点迟缓,有的匆忙,并没有显出与往日不同的样子。

我在巷口站了一些时,对这消息有些怀疑。

同时我却想,消息如果是真的,它这时必定在市中心已经搅起波澜,等到波澜扩张到这偏僻的巷口,也许要有相当的时间吧。

最后,我有些不耐烦,与其这样等待着,不如多走几步,去迎接那个波澜。

我于是在巷口的杂货铺里买了一支洋烛,把它燃起,仰仗着一点微弱的烛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过这被雨淋得泥泞不堪的街道。

走到一家报馆门前,看见已经贴出一张纸,举起烛光一照,上边果然写着“日本已于今日投降”几个大字。

我心里说,这应该是真实了。

同时远远也仿佛听到骚动和欢呼的声音。

2我面对着这几个大字自言自语地说:“八年的战斗,如今就这样结束了吗?”我想到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了一个常年的重担,同时又感到,整个的世界也在喘了一口气。

3这样的“喘一口气”,我在八年内不曾有过,全中国也不曾有过。

但是在8年前,“八一三”*的前夕,却有过一次。

4那时我在上海附近黄浦江边的的吴淞镇。

从七七事变发生以来,紧接着是日侨的撤退,日舰驶入扬子江,平津的陷落,全国的情绪一天比一天紧张,上海一有战争首当其冲的吴淞镇便对于这一切感觉得最锐敏。

所以镇上的居民起始时三三两两,最后是成群搭伙,都先先后后地离开这里。

使这座一向繁华的市镇,忽然成为一片好像是从地里挖掘出来的死城。

5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8月12日电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

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麇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

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辅导(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

(24分)
张大力冯骥才
(1)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

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

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

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
(9)张大力怔了。

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

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

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10)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精心整理
(11)众人见了,都笑起来。

原来人家早知道惟有他能举起这家伙。

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
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12)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17.文中有几处直接描写张大力力大无比?请根据原文写在下面。

(6分)
19.
(1
(2)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4分)
21.第(1)段写到“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结合全文来看,这种“夸人的方法”该怎样理解?(2分)
精心整理
阅读下面曹文轩《草房子》中有关小学生桑桑的文段,完成17~21题。

桑桑的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是一贯的。

桑桑想到了自己有个好住处,他的鸽子却没有—他的许多鸽子还只能钻墙洞过夜或孵小鸽子,心里就起了怜悯,决心要改善鸽子们的住处。

当那天父亲与母亲都不在家时,他叫来了阿恕与朱小鼓他们几个,将家中碗柜里的碗碟之类的东西统统收拾出来扔在墙角里,
?”桑桑
?”桑桑借着嘴里正吃着一只大红虾,故意吱吱唔唔地说不清。

但母亲放下筷子不吃,等他将那只虾吃完了,又问:“到底用什么打来的鱼虾?”桑桑一手托着饭碗,一手抓着筷子,想离开桌子,但母亲用不可违抗的口气说:“你先别离开。

你说,你用什么打的鱼虾?”桑桑退到了墙角里。

小妹妹柳柳坐在椅子上,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虾,一边高兴得不住地摆动着双腿,一边朝桑桑看着:“哥哥用网打的鱼。

”母亲问:“他哪来的网?”柳柳说:“用
蚊帐做的呗。

”母亲放下手中的碗筷,走到房间里去。

过不多一会儿,母亲又走了出来,对着拔腿就跑的桑桑的
精心整理
后背骂了一声。

但母亲并没有追打。

晚上,桑桑回来后,母亲也没有打他。

母亲对他的惩罚是:将他的蚊帐摘掉了。

而摘掉蚊帐的结果是:他被蚊子叮得浑身上下到处是红包,左眼红肿得发亮。

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

太阳滚到人的头顶时,天地间就变得火光闪闪了。

桑桑已在水中泡了好几个钟头了,现在他先到岸上来吃个香瓜,打算吃完了再接着下河去。

他坐在门槛上一边吃着,一边看着母亲拿了根藤条抽打着晒了一院子的棉被与棉衣。

母亲回屋去了。

桑桑吃完瓜,正想再回到河里去,但被突发的奇想留住
19.异想天开、行为古怪下的桑桑有着怎样的性格呢?请归纳概括6点。

(6分)
精心整理
20.作者是否像桑桑母亲一样对桑桑的行为气愤呢?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分)
21.下面作品主要内容不是描写孩子成长故事的一项是()(2分)
A.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高尔基《童年》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