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

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前预习阅读【助读材料】1.左传是一部什么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它原名《左氏春秋》。

又叫《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一称谓始于汉哀帝时的刘歆。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春秋时左丘明作,现在看来,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

但它既以《左氏》为名,或与“左氏”有某种关系。

说它的大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的传诵,大概是比较可信的。

此书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14年(前453)。

它大约成书于战国初,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

《左传》不仅是杰出的历史著作,被誉为“立言之高标,著作之良模”(刘知幾《史通烦省》),称为“史之极也”(朱彝尊《经义考》卷169引贺循语),为历代史家所景慕、崇奉;而且是光辉的散文典范,为后世文人所激赏、取法。

陆游说:“前辈于《左氏传》、《太史公书》、韩文、杜诗,皆通读暗诵。

”由此可见《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2.此文如何评价?晋乃秦之敌也。

郑近于晋而远于秦,则郑又秦之唇,唇亡而齿有不寒者乎?故秦伯不但不围而且戍郑也。

[清]韩慕庐《批点春秋左传纲目句解》卷二引林非斋评最妙是“郑既知亡矣”一语,将郑撇开不顾,许多议论都是为秦,而不为郑。

教他退师,只是闲谈逗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真善于立言者也。

战国策士,大半祖此。

然词气凌厉,多露圭角,不如此浑脱和婉耳。

[清]周大璋《左传翼》春十一天下求文字之紧凑,用利害两字,辘轳为用,移步换形,言简词悚,能使人不得不听者,此篇是也。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2.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3.学习烛之武忠诚勇敢、智慧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分析烛之武的智慧勇敢品质。

2.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文本解读(1)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结构。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烛之武退秦师策略的理解。

3.翻译实践(1)学生自主翻译文本,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讲解。

(2)学生互相交流翻译心得,提高翻译能力。

4.分析烛之武的品质(1)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表现烛之武忠诚勇敢、智慧勇敢的语句。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文本,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和智慧。

2.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策略。

3.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智慧勇敢品质。

(2)学生分享案例分析心得,加深对烛之武品质的理解。

4.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

(2)教师点评学生表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

5.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品质特点。

2.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己的课后作业心得。

(2)教师选取优秀作业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2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精选2篇(一)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楚辞》,作者是屈原。

全文通过描绘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展现了楚国民族英雄屈原的风采与忠诚。

从篇幅上来看,本文属于短篇散文,紧凑有力,语言简练。

本文参杂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成语和比喻,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比喻的运用,理解比喻的含义;(3)能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塑造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3)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性格和处世之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启发学生对忠诚、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显示课文中的名句:“烛之武退秦师,百里而千岁。

”让学生猜测课文标题,并进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核心内容的讲解(1)为学生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简要讲解周朝末年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2)通过分段阅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如“击筑蛮衣,来犹百回就”等,帮助他们理解比喻的含义;(3)让学生分析屈原形象的塑造,如他忠诚于楚国、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3.提问与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屈原的形象塑造和屈原的行为是否值得称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例如《岳阳楼记》、《离骚》等,让学生了解屈原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情感。

高中语文必修《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单元话题是“昨日的战争”,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二、说教法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同时通过质疑激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因此采用预习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设计(一)预习设计1、并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左传》。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3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再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1、理解高超的劝说艺术。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节一、导入: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这个故事可谓是“一夫敌百万之师”的现代版。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这样的人物:张仪、苏秦、诸葛亮。

今天我们将去拜访他们的“祖师”请同学们翻到《烛之武退秦师》。

二、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名称:《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同为孔子编著的《春秋》作诠释)。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

地位、内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它记叙了东周前期240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特点:《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

三、史书体例:1、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2、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如《战国策》。

4、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5、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6、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四、背景介绍: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中文系:苗莹一、说教材本文选自苏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寻觅文言津梁》第一部分“因声求气”。

希望学生通过诵读和文本分析领略古人的才华品德、欣赏其叙述艺术,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代历史散文叙事的简洁美。

(一)说教学目标围绕着对文章的叙事特色的分析展开,通过诵读和对文本的分析:1.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的理解。

2.简洁而犀利的外交辞令。

3.波澜起伏的叙事特点。

4.鲜明生动的人物塑造。

(二)说教学重难点1.说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文本分析,感受文本波澜起伏的叙事特点。

因为本身是文言文,叙述语言有极其俭省凝练,很多内容看似是一笔带过实际却有极具深意,必须深入分析挖掘、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到文本波澜起伏、微言大义的叙事美。

所以在文本处理时做到尽量细致分析,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设身处地感受、给学生泛读、并且引导学生诵读,让学生自己体会。

2.说教材难点:春秋笔法的理解。

春秋笔法之前学生并没有接触过,而且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很难感受到这一叙述特点的魅力。

所以在教材处理上会尽量多做一点介绍、引申和引导,让学生对古文的博大精深、叙事当中处处渗透为人为政价值观特点有所了解。

二、说学情学生处于二年级、所用教材也是必修三。

对文言知识有了基本了解,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

初中时学过《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对《左传》也不是非常陌生。

对于本班学生而言,本课已经学过,对文本的内容其实已经非常熟悉,所以这节课把它认定为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对文本的文言知识、历史背景都非常熟悉的情况下展开的。

三、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泛读和学生自己诵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性格和情节的起伏。

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对文本的层层分析感受文本的叙事特点。

3.问答法——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用“仲尼厄而作《春秋》”来作为导入。

《左传》是《春秋》的一部衍生品,它的叙述特色、特别是它的儒家精神、价值观、秉承的教化世人的社会功用和《春秋》是一脉相承的。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简介,掌握文章大意。

2.学习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掌握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3.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3. 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文化,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讲授法: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技巧。

3. 组织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文化。

4. 自主探究法: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增强文化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探究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2.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掌握《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内容。

3. 语言表达通过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4. 人文价值分析通过分析《烛之武退秦师》的人文价值,让学生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并培养其人文素养。

5. 文化扩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增强文化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针对《烛之武退秦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人文价值等方面。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表现和综合能力等方面。

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提高了历史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导入新课、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人文价值分析和文化扩展等,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兴趣。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之《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第四专题之《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A、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文章统一起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把此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苏教版必修3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步骤]:一、导入:刘勰《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言是否夸大了言辞的作用,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

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

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二、走近课文: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

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那么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明确学习文言文津梁之一:“因声求气〞——朗读古文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运用朗诵这一方法,走近作品中人物的心境去体会话语情境,由此去揣摩作品人物的情绪,解读他们的思想。

讨论:大敌当前,国家的危亡在即,作为一国之君的郑伯心情如何,怎样说动年已七十的烛武去为他只身犯险游说秦师?他的国家重臣佚狐心境又如何,推荐烛武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三朝不被重用,须发皆白的“弼马温〞烛之武心境又如何,有没有文天祥那种国难当头,舍我其谁的境界?明确:本文属于叙事性文章,可论据人物心情情节进展和感情表达需要来安排。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3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3课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 苏教必修3苏教

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3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苏教必修3苏教烛之武退秦师第13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春秋时期鲁国人。

春秋时有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盲史官之一。

主要作品著有《左传》《国语》。

评价中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

(二)人物轶事左丘明有个嗜好,即特别爱吃桃子。

每至桃子成熟季节,即以肥桃为饭,精神振奋,灵感倍增,编纂编年史《左传》时,下笔如有神,写得又快又好。

桃树老死之后,左丘明舍不得烧掉,请木匠把桃木精雕细刻制成刀、剑、枪、棍、戈等兵器,挂满自己居室之墙壁。

乡邻疑而问及此事,他笑着说,世之万物须尽其用也,桃木制品既可欣赏,也能桔祥镇宅,祛灾避邪呢!乡邻听他一说,都非常感兴趣,于是纷纷仿效,家家挂起桃木剑、桃木刀、桃木枪;有农事忙没大工夫的,即用桃木削成棍子,挂在墙上。

久而久之,挂桃木制品避邪,形成一种民间风俗。

今人认为桃木祛灾避邪,也许自此始矣!(一)背景链接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得罪晋国的事。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并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那么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了。

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郑文公自知不是秦、晋的对手,便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

(二)常识整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鲁国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 课时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三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三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苏教版必修三教案一、教学背景《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故事,讲述了燕国太子丹在被围困时,引燃烽烟,借此吸引救援,最终成功逃脱。

此故事极大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智慧勇气和团结协作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教案适用于苏教版必修三中《史记》中的《烛之武退秦师》篇目,授课班级为高中年级。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烽火传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事件背景、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3.认识燕国太子丹的策略和勇气,并反思这种精神对当代人所具有的启示意义;4.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烽火台的视频片段、展示古代烽火台的模型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烽火传递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生阅读学生需要仔细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并听取教师讲解和指导,理解主要人物、事件进程和背景等核心内容,以便更好地参与到后续的讨论和表达活动当中去。

3. 学生主体思考教师提供以下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并思考,为后续的讨论和表达活动奠定一定基础。

1.火烧连营的原理是什么?2.燕国太子丹为何要引燃烽烟?3.燕国太子丹的策略和勇气有哪些?4.燕国太子丹的精神有什么代表意义?4. 小组讨论让不同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分享彼此的思考结果,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

5. 班级交流要求每个小组从其刚刚探究和分享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班级展示和交流,并让其他同学就其观点和观点中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讨论。

6. 思考反思教师基于班级展示和交流的过程,进行课堂总结和思考反思,引导每个学生认真思考并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内容,并就如何从中受到启示和影响进行反思。

四、教学评估教师可以从学生提供的小组讨论和展示资料、个人口头表达、书面反思作业等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针对学生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学习目标】1、欣赏烛之武精彩的论辩艺术。

2、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学会适当运用论辩技巧【课时安排】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奇迹导入(设计理念:激发阅读兴趣,了解人物身份。

)两个大国围困一个弱小的国家,合理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效果城破国灭啦!可是一夜之间,奇迹发生了——一个人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国家,还差点让两个强敌反目成仇。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刘勰的《文心雕龙》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百万之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复习检测(设计理念:只有解决字词的障碍,文字背后的情感、形象才能纷纷站立起来。

)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一些重点的词句做了疏通,接下来检测大家对课文文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件展示)1-3解释加点词,4-6翻译句子。

1、行李之往来古今异义,外交使节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3、共其乏困缺乏的物资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

6、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呢?三、整体感知(设计理念:掌握情节,理清思路。

以活动增趣味,也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

)1、《左传》叙事非常利落,本文四个段落就结束了故事。

请大家也学一学这种简练的风格,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课件展示)围郑→ 受命→ 退秦→ 撤围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撤围2、易中天品三国,今天我们也来个图说三国。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先了解与此文相关的历史事实,然后我们研究一下三国的位置。

排兵布阵,运筹帷幄,需要一图在手,高明的军事家都是如此。

(课件展示)这是晋秦围郑形势图,不过三国位置不明,你能根据第三段的某些句子迅速判断三国的确切位置吗?(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二、分析翻译课文〔老师明确第三段译文〕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X国,X 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X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X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X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X的打算,而让X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X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X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X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X国签订了盟约。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X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第四段原文: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学生朗诵,1学生翻译〕〔老师分析〕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非、没有;“夫人〞属于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对已婚女子的尊称,读fūrén。

在本句中指那人,即秦穆公,读fúrén。

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3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聪明。

读zhì。

老师明确译文:译文: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X国。

〔学生再次朗诵全文〕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一节课我们从题目中已经明确了人物何事件。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2[苏教版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2[苏教版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课设计 22[ 苏教版必修三 ]烛之武退秦师【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认识《左传》这部编年体史册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1.在朗读过程中,培育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升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先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全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课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10 个词语。

2.概括“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课难点】1.借助语境推测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悟和学习本文详略适合、波涛起伏、擅长运用伏笔和照顾的写作技巧。

【教课方法】1.朗诵法。

从头至尾以朗诵为教课的手段和依照,运用多种形式朗诵,教师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课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足调换学生的踊跃性,启迪学生思想,使其擅长动脑,敢于讲话。

3.研究拓展法。

适合增补《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资料,稳固所学知识,开拓视线。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诵磁带、多媒体CAI 课件。

【课时安排】 3 课时【教课步骤】预习纲要1.利用工具书,自行清除生字词。

2.频频阅读课文,联合课文下边的说明,疏导文意。

[教课重点]认识《左传》的基本状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频频朗诵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认识与本文内容有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 1)~( 2)自然段。

[教课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敬感、骄傲感、仰募感。

仰募那些为国争光的英豪。

英豪,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煞费苦心,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

春秋期间郑国的烛之武就是此中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
一、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修订后的新教材,旧教材的七个单元压缩为六单元,但文言文单元却由旧教材的两个单元8课增至三个单元12课。

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这也是重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

教材的三个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烛之武退秦师》就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

二、教学目标
1.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点
1. 1.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

2.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

五、教学方法
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设计
(一)布置预习
①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②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a. 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

b. b. 了解“城濮之战”。

③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

④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
⑤通过本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

(二)授课过程
1. 1.导入检查预习,由《曹刿论战》引入对《左传》的介绍,再引出本课。

2. 2.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1) 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 2) 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 3)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 i.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 ii.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iii. iii. 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 iv. 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v. v. 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

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

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

3. 3.总结
⑴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

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

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

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

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

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

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

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

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⑶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
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
词组:以为“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4. 4.布置作业
(1)(1)背诵全文
(2)(2)课后练习三
(3)(3)课外阅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

板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联合晋-------秦(退)无礼于晋亡郑利晋伐说且贰于楚保郑利秦郑烛之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