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PVU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识别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研究——以形容词rich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研究——以形容词rich为例潘攀【摘要】对比分析了本族语语料库(LOB和FLOB)、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MSSW和CLEC)和中国各阶段英语教材中rich的隐喻意义的五个层次及使用频率.结果显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rich的各层次隐喻意义使用频率上与本族语者明显不同,相关的隐喻意义知识不完整.而这一现状,与各阶段英语教材中rich隐喻意义的输入量不足有很大关系.在由初级到高级阶段的英语教材中,隐喻意义各层次的输入频率与本族语中的使用情况大相径庭.因此,如何将隐喻理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如何以适当的隐喻密度、隐喻类型,真实地呈现英语本身的特点,在各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探索出适合该阶段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培养的方式,值得英语教师和英语教材编纂者的研究和思考.【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3【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隐喻意义;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国英语教材【作者】潘攀【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隐喻研究崛起,Lakoff &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从人类认知的视角来考察隐喻现象,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简称CMT)。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抽象事物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2]。
而多义性是词汇意义的常态,不同的意义间依赖家族相似性进行关联,新的意义以典型意义为基础通过意象图式转换、隐喻等机制派生而形成[3]。
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不应停留在基本意义这一表面层次,而应该引进认知语言学的有关原理,加强词汇隐喻意义的教学,培养学习者的隐喻能力。
语料库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借助语料库可以在大规模语料中获取隐喻使用的形符(token),并对这些自然语言的语料进行隐喻分析,这是原来的内省法和诱导法所不能做到的,可对CMT做出有益的补充。
基于MIPVU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识别研究
基于MIPVU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识别研究摘要: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为受试,基于Pragglejaz Group 提出MIPVU的隐喻识别方法,设计关于隐喻识别的测试材料,并且利用SPSS相关软件分析实验数据以便研究被试隐喻识别能力。
结果表明,英语CET水平与隐喻识别能力有关,隐喻识别能力与除隐喻词外的生词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被试隐喻识别错误类型集中在错误定位(mistargeted),动机错误以及理解太局限于源域。
被试隐喻错误类型的分析有助于改善提高英语隐喻的教学。
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MIPVU 隐喻识别能力英语隐喻的教学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01-011 引言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可以形成我们的经验,认知和行为而不被我们意识到。
针对于隐喻识别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从Word Sense Disambiguaion(WSD)到词汇的范畴说再到后来的词簇研究隐喻识别。
MIPVU是由十位资深的隐喻研究专家通过六年的不懈努力研究出来的隐喻识别方法,它具有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同时也为隐喻识别提供了正确的研究方向。
从1995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国内关于隐喻的研究多为参考国外相关研究,大致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理论的解释方面,主要研究隐喻本身,隐喻与认知,隐喻语义学,以及隐喻与语用学;二是将隐喻理论用于实践中,主要为应用于语言的翻译和教学。
2 术语界定Pragglejaz Group是由10位资深语言学家构成的团队,他们开发了MIP即隐喻识别过程。
MIPVU (MIP & VIP),其中MIP即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VIP为Vehicle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MIP & VIP 的共同点就是当词项的基本意和一定语境中的意义有出入时就认为出现了隐喻意义;不同点就是研究的词项单位不一样,MIP是以一个词为研究对象,而VIP的研究对象则是短语。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研究
研究交流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研究裴于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商务外语学院摘要:Richards认为,在我们的日常对话中,每3句话中,就会有一个隐喻的出现。
可见,隐喻对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与理解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以英语学习为例,探讨如何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能力,进而促进他们英语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策略Lakoff &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工具,是借由一种事物来理解或表述另外一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该重视自身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的培养,使隐喻,成为自己探索英语语言学习奥秘的“金钥匙”。
基于此,笔者对于自身理论学习和语言实践成果加以归纳和反思,将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归纳如下:一、基于上下语境的隐喻理解策略在面对隐喻的时候,如果学习者想要试图孤立的理解它,那么难免出现误解。
相反,如果学习者能够巧妙利用上下文的提示,结合整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隐喻,则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学习者应该掌握利用语境来理解隐喻的策略,培养自身利用已知信息推测未知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Susan is always doing stupid things.She has a great talent for putting her foot in her mouth.”这个句子当中,如果单独看“putting her foot in her mouth”这一部分,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很难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然而,如果联系前文“Susan is always doing stupid things.”,再想象一下把脚放到嘴里的画面,我们就可以大概明白,这个短语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比较愚蠢,从而对于该隐喻做出正确理解。
二、基于基本词义的隐喻理解策略在英语中,很多隐喻并没有对单词的含义进行“颠覆性”的改变,而是根据单词所承载的词义的某种特性,保留或拓展了单词原有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挖掘两种不同类事物的内在联系,用一种事物表达另外一种事物,使语言更为生动和具体。
英语隐喻教学语篇中语言层面的隐喻辨别
英语隐喻教学语篇中语言层面的隐喻辨别[摘要]隐喻辨别是隐喻研究一个基本问题,是隐喻研究有效性的必要前提。
本文针对外语环境下的英语隐喻教学,探讨语篇中的隐喻语言层面的辨别问题。
根据认知语言学,一个隐喻表达有二个层面:语言层面和概念层面。
与概念层面比较,语言层面的研究取得了更加稳步的进展。
把语言层面的辨别工具MIP①或MIPVU运用到英语教学中的进行隐喻语言层面的辨别,具有可行性及可操作性。
[关键词]英语隐喻教学;隐喻辨别;语言层面;MIP;MIPVU;规约隐喻十多年来,探讨二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一直是我国外语学习研究者的热门话题(如蔡龙权,2003/2005;王寅,2004;石磊,刘振前,2010;袁凤识,许保芳,王立非,2012)。
Littlemore(2011)的研究表明,由于隐喻在英语语言中的普遍存在,国际学生在英国大学学习中出现理解本族授课教师上课内容中隐喻语言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会影响听课的效率。
目前针对“隐喻能力”的定义及其中包含要素存在着分歧,但是应该得到共识的是: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隐喻能力体现在隐喻加工过程中在隐喻理解、阐释和产出至少三个方面表现的能力。
上述三个方面的前提都涉及隐喻辨别。
如果学习者连隐喻在语篇中都不能识别,何谈理解、阐释,更无需谈及隐喻的产出。
隐喻辨别可看作上下层面:语言层面和概念层面。
关于隐喻辨别的问题,国外研究者曾过度倾向于概念层面的辨别,只是在最近的几年中,将研究的部分重心移到了对隐喻语言层面的辨别。
我国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对隐喻辨别问题(如孙亚,2012;裴霜霜,周榕,2012)也多倾向于寻找概念层面的隐喻。
本文对隐喻的语言层面辨别进行探讨,并将结合应用语言学下的英语教学,尝试性提出隐喻的语言层面的辨别方式。
文中所选示例来自2009年CCTV杯半决赛中“When Green isn’t Good”演讲内容。
一、隐喻辨别研究领域的发展研究隐喻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具有符号性质的语言层面以及具有认知、心理学性质的概念层面。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隐喻能力研究
中国英语专业学生的隐喻能力研究Here is an English essay on the topic "A Study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of Chinese English Majors" with a word count exceeding 1,000 words.Metaphorical competence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It not only reflects an individual's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knowledge but also their cognitive flexibility and creativity. 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among Chinese English majors has been a subject of growing interest and research.One of the ke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of Chinese English majors is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China has a rich and divers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use of metaphors and symbolic 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poetry, and philosophy are replete with intricat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that often defy direct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This cultural gap can pose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Chinese English majors who are attempting to navigate the nuances of metaphorical language in the target language.Moreover,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the context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have their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ly, the focus of English language instruction has been on the mastery of grammar, vocabulary, and basic communication skills.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often viewed as a more advanced and specialized aspec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has not always received the attention it deserves in the curriculum. This has led to a situation where many Chinese English majors may possess a strong foundation in the linguistic aspects of the language but struggle to fully comprehend and utiliz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their own communication.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 have begun to explore more effective ways of incorporating metaphor-based instruc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the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Chinese English majors.One approach that has shown promise is the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By helping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conceptual metaphors that shape the way we think and communicate, this approach can enable them to better recognize and interpret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dditionally,engaging students in activities that involve the p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metaphors can help them develop their own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and enhance their crea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among Chinese English majors is the role of cross-cultural exposure and interaction. As China continues to play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ole on the global stage, Chinese English majors are presented with more opportunities to engage with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and immerse themselves in English-speaking environments. This exposure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ir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 but also provide them with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cultural nuances and metaphorical patterns that shape the use of English in various contexts.In this regard, study abroad program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pportunities,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authentic English materials into the curriculum can all contribute to the enhancement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among Chinese English majors. By exposing them to diverse cultural perspectives and encouraging them to eng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se initiatives can help students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metapho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how it is used to convey meaning and express cultural values.Furthermore, the assessment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among Chinese English majors is an area that deserves greater attention. Traditional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s and assessments may not adequately capture the nuances of metaphorical understanding and usage. Developing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ontextualized assessment tools that specifically target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Chinese English majors in this crucial aspec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among Chinese English majors is a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issue that requires a holistic and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By recognizing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actors that shape this aspect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by implementing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educators and researchers can work towards empowering Chinese English majors to become more effective and versatile communicators in the global context. As the world becomes increasingly interconnected, the ability to navigate and utilize metaphorical language will only become more crucial, and the continued exploration of this topic will undoubtedly yield valuable insight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the field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识解能力实证研究
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识解能力实证研究作者:龚兵来源:《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以我国三种不同英语水平的英语专业学习者为受试者,从隐喻判断、隐喻解释以及语境中的隐喻识别和隐喻理解四个维度,进行英语隐喻识解能力的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英语水平与英语隐喻识解能力显著相关,但对英语隐喻能力的提高作用不明显;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发展水平普遍偏低。
本文最后指出,传统的语言文化教学不足以有效提升英语隐喻能力。
关键词:英语水平;隐喻识解能力;语境[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022-6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2.04.0061.引言概念隐喻既具有文化共性,又显现文化差异(K?vecses, 2005: 1-10)。
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造就不同的概念隐喻,即使存在相同的概念隐喻,两种语言表达形式也不尽相同(陈家旭,2008:66-68;胡越坚、王菊兰,2008:109-112;张立英、徐勇,2010:54-56)。
Deignan等(1997:532-560)发现,正是隐喻的文化差异导致二语习得者很难恰如其分地运用隐喻。
许多学者由此提出,培养二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对二语习得十分重要(Low, 1988:125-147;Lazar, 1996: 43-51;Cameron & Low, 1999: 77-96;Boers, 2000: 137-147;严世清,2001:60-64;胡壮麟,2004:131)。
是否应该将隐喻能力作为二语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取决于二语学习者在没有接受隐喻能力训练之前的隐喻能力水平。
如果二语语言水平与二语隐喻能力构成正相关关系,且没有显著性差异,则表明二语隐喻能力培养没有必要性;反之,则印证了以上学者的主张。
目前国内相关实证研究较少,且结果还需进一步的补充和验证。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构
- 115 -校园英语 / 基础教育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构内蒙古包头市一机一中/柳雨轩【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参与国际事宜或国际活动越来越频繁,这使得英语这门语言在中国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
为了使我国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这门语言,应当合理的组织学生进行英语语言学习。
但是,在实际的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英语翻译和英语理解过程中市场会出现错误。
究其原因,与学生未能准确的理解英语文章或语句之中的隐喻理解有很大关系。
对此,中国英语学习者应当掌握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如此学生才能准确的理解外语隐喻,进而利用英语这门语言准确的翻译或表达。
一下本文将通过设计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分析与探讨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的构建。
【关键词】英语学习者 隐喻理解 理解模型标准语用模型认为隐喻理解分为三个步骤,即对句子字面意义进行心理表征建构把字面意思与语境对照,看字面理解是否可行;字面意义被拒接后,再结合语境,推导出非字面意义或隐喻意义,正确理解。
由此看来,只有掌握外语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按照隐喻理解的步骤来进行理解,可以保证外语翻译准确。
从目前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情况来看,外语隐喻理解不够准确,这使其在外语翻译或外语表述的过程中场产出现错误。
所以,中国英语学习者应当加强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的掌握。
一、研究设计为了了解我国英语学习者是如何运用隐喻能力的,本文笔者在此进行了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
1.研究问题。
提出的研究问题是:(1)中国英语学习者采用怎样的隐喻处理策略?(2)与与英语本族语者的隐喻理解模型相比,这些策略体现了怎样的隐喻理解模型?2.研究方法。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笔者提出采用以下方法:其一,隐喻预料的筛选。
参考相关文献,笔者从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uides 7和《英汉概念隐喻用法比较词典》中选择60个常规隐喻作为测试材料。
搭配信息在隐喻辨识中的运用
搭配信息在隐喻辨识中的运用武继红摘要隐喻研究是当代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的热点之一。
隐喻辨识是隐喻研究的基础。
自2007年MIP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基于MIP进行隐喻辨识研究,研究者基于学习词典和OED提供的信息确定词汇单位的基本语义和语境语义,继而对词汇单位的隐喻性做出判断。
文章作者指出在隐喻辨识过程中,除义项划分、释义和词的历史信息外,研究者还可利用词的搭配信息确定语义,尤其是语境语义,学习词典提供的搭配信息和搭配词典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习词典义项划分不准确和释义含混的不足,词的搭配信息对隐喻辨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隐喻辨识搭配语义辨析一、导语隐喻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Lakoff & Johnson 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隐喻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热点之一。
随着语料库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强调语法和具体使用的不同(Steen 2007),与此相应,越来越多的人对来自大型语料库的与具体语境相关的隐喻进行了研究,这使得隐喻辨识成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基础(Krennmayr 2013)。
隐喻辨识包括语言层面和概念层面两个层面,2007年MIP(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Pragglejaz Group 2007)问世以来,隐喻辨识的重心从概念层面转向了语言层面。
运用MIP进行隐喻辨识的关键是词汇单位基本义和语境语义之间的对比,由于“当代用法词典收录词汇最基本的词义”(Steen et al. 2010: 35),且母语使用者使用的99%的隐喻意义被当代英语用法词典收录(Steen 2011),词典成为运用MIP进行隐喻辨识的关键因素。
作为独立、客观的参考工具,詞典为隐喻研究者做出相对一致的判断提供了依据,从而为隐喻辨识研究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
基于MIPVU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产出研究
基于MIPVU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产出研究作者:李卓妍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是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产出能力的实证研究,同时结合了二语习得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并且基于Pragglejaz Group 提出MIPVU的隐喻识别方法,利用AntConc 3.2.1相关软件分析实验数据以便研究被试隐喻产出能力,旨在从隐喻产出能力的视角来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地道”的语言现象。
被试隐喻产出的错误类型的分析有助于改善提高英语隐喻的教学。
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 MIPVU 隐喻产出能力英语隐喻的教学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08-021 引言隐喻是很重要的教学工具,比如可以用来描述,解释以及评估,所以在一定的文本中准确理解和产出隐喻是很重要的(Corts and Pollio 1999; Cameron 2003)。
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隐喻产出的正确把握有助于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态度的理解。
研究者要求被试写一篇关于环境话题的说明文,250字左右,一节课(45分钟)。
研究对象的作文收取后编辑在一起形成一个语料库。
基于MIPVU的隐喻识别方法对这个自建小型语料库中的隐喻进行标注,同时将隐喻的词性也被标注出来便于进一步分析。
基于AntConc3.2.1建立的一个正确产出隐喻的索引,正确产出隐喻量为2269,因此语料库中正确产出的隐喻百分比为12.54%。
同理做出错误产出隐喻的索引,一共85项错误,占语料库百分比为0.48%。
其次对产出的隐喻的词性进行搜索,产出的词性中最大份额是介词,679项,85项错误中也是介词的数量最大,42项,其次均为动词。
意象图式的理论为85项错误产出的隐喻提供了进一步的认知解释。
此实证研究反应了MIPVU在隐喻识别方面的优势,以及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
研究结果不仅对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做出了量化分析,也揭示了隐喻能力与英语水平和词汇量的关系。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言中广泛存在。
英语中的隐喻使用尤为常见,然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理解隐喻方面仍存在一定难度。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隐喻的理解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有益启示。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两种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对象为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旨在了解他们对英语隐喻的理解程度和难点。
实验部分则以大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与英语本族语者在隐喻理解上的差异。
实验设计为两组:对照组为英语本族语者,实验组为中国英语学习者。
所有参与者需完成一项包含隐喻理解题的实验任务。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将分别从反应时间、正确率、认知负荷等方面进行。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隐喻时存在一定困难。
其中,词汇和语境的匹配程度、文化背景差异以及二语习得水平等因素均对隐喻理解产生影响。
在实验环节,我们发现虽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理解上的正确率有所提高,但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他们在处理隐喻时的反应时间较长,认知负荷较大。
英语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的影响也较为显著。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隐喻时仍存在一定困难。
在影响因素方面,英语水平、语境和词汇的匹配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不容忽视。
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资源分配也是影响隐喻理解的关键因素。
与前人研究对比,本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理解上的表现有所提高,这可能与英语教学中的针对性训练有关。
然而,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他们在处理隐喻时的反应时间和认知负荷仍存在较大差距。
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本研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理解英语隐喻时仍存在一定困难,英语水平、语境和词汇的匹配程度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均对其产生影响。
与前人研究对比,本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理解上的表现有所提高,但仍需加强针对性训练。
基于mip的中国知名高校校训中的隐喻研究
第39卷㊀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39ꎬNo.5㊀2019年10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Oct.2019文章编号:2095-4654(2019)05-0068-05㊀㊀基于MIP的中国知名高校校训中的隐喻研究㊀㊀㊀诸葛湘君(郑州大学㊀外语学院ꎬ河南㊀郑州㊀450001)摘㊀要:校训是学校的文化基因和名片ꎬ它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ꎮ本文以中国332所知名高校的校训为语料ꎬ对其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ꎬ发现校训中有8种隐喻表达类型和4种隐喻表达形式ꎻ这些隐喻表达反映了高校校训深受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ꎬ重视道德教育㊁强调知行合一㊁讲究格物致知ꎮ校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ꎬ研究其中的隐喻现象ꎬ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追求ꎮ关键词:概念隐喻理论ꎻ校训ꎻMIPꎻ文化思维模式中图分类号:G649.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㊀㊀校训一词并非中国本土词汇ꎬ而是从日本教育文化中借来的ꎮ近代以来ꎬ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布教ꎬ设立在中国的教会大学校训也颇具有西方文化色彩ꎮ中国本土最早的校训可追溯至南宋ꎬ文人学习方式由私人设立的私塾转变为政府兴办的书院集体上课ꎮ南宋朱熹曾在岳麓书院书写 忠孝廉节 ꎬ并悬挂于讲堂ꎬ成为中国书院的第一个 校训 (宋永忠ꎬ姜晓云2008)ꎮ当时的校训起着警示师生的作用ꎬ体现时代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ꎮ校训在«辞海»中的定义为 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ꎬ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ꎬ悬之于校中公见之地ꎬ是为校训ꎬ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ꎮ 该定义反映了中国校训的教育意义ꎮ校训是大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智慧结晶ꎬ主要体现了大学的历史传统㊁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韩延明2014)ꎮ了解一个学校的校训能很快地知道其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ꎬ校训可以说是学校的名片ꎮ学界对校训的研究多是从教育㊁文化㊁翻译的角度进行的ꎬ关注校训的文化蕴含和社会作用ꎬ较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揭示校训语言中蕴含的思维方式ꎮ从认知角度分析校训语言ꎬ可探讨语言背后隐藏的中国人的文化思维模式ꎮ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ꎬ人类的语言表达中充斥着隐喻性的用法(Lakoff1980)ꎬ人类70%语言中都有隐喻表达ꎬ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Lakoff1993)ꎮ这是因为概念隐喻产生的理论前提是人们的体验哲学(EmbodiedPhiloso ̄phy)ꎬ人们的生活经历ꎬ譬如身体经验和文化活动都为隐喻的产生提供了基础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㊁无意识地使用隐喻ꎬ人们通过隐喻认知事物的ꎬ它反映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钱建成2011)ꎮ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ꎬ收集中国332所大学校训ꎬ定性分析每所大学的校训ꎬ识别其中的概念隐喻表达ꎬ进而探析其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ꎮ就此提出三个问题:中国知名高校校训中的隐喻类型有哪些?校训中隐喻性语言表达有哪些特点?这些隐喻语言表达隐含了什么样的文化思维模式?∗收稿日期:2019-05-09一㊁研究方法截至2017年5月31日ꎬ中国的高等院校共计2914所ꎬ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ꎬ成人高等学校283所ꎮ因为大学排名的标准参考因素众多ꎬ如学术研究水平㊁科研实力㊁重大课题或项目水平及数量㊁基础科研项目及其成果㊁师资队伍㊁学校硬件设施等等ꎮ鉴于上述情况ꎬ在现实中评定不太容易实施ꎬ且含有个人主观因素ꎮ因此以2018年全国大学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为标准ꎬ对2914所大学进行排名ꎮ选取录取分数线前12%的高校即332所高校ꎬ其中综合类77所ꎬ理工类113所ꎬ财经类20所ꎬ师范类31所ꎬ农林类28所ꎬ医药类34所ꎬ军事类8所ꎬ语言类7所ꎬ民族类5所ꎬ政法类4所ꎬ艺术类4所以及体育类1所ꎮ对大学校训中的隐喻识别ꎬ采取隐喻识别过程(MIPMetaphorIdentificationProcedure)方法ꎮ该方法是由GerardSteen和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ofAmsterdam)的5名研究助理开发的ꎬ是系统识别语篇中的隐喻性词语的方法(PragglejazGroup2007)ꎮ该过程分为四个步骤ꎬ第一步ꎬ阅读整个文本或语篇ꎬ理解整个文本或语篇的大意ꎮ第二步ꎬ确定文本或语篇中的词汇单位ꎮ第三步ꎬ首先结合文本ꎬ识别具体词汇的语境含义ꎮ其次ꎬ查询词典ꎬ了解该词汇在词典上的基本含义ꎮ然后ꎬ判断该词汇的基本含义与文本或语篇中的含义是否有所区别ꎮ最后ꎬ确定词汇的语境含义与词汇的字典含义是否相同ꎮ第四步ꎬ如果不同的话ꎬ将该词汇标记为隐喻性的用法ꎮ二㊁高校校训中的隐喻分析选取332所中国知名高校ꎬ其中除去66个校训中没有隐喻的大学ꎮ以266所大学校训为研究语料ꎬ对语料进行MIP隐喻识别定性分析每所院校的校训ꎮ表1㊀266所高校校训中的隐喻类型隐喻类型隐喻表达数量占比旅行隐喻同舟共济㊁取则行远㊁继往开来㊁止于至善(7)㊁致远㊁大道致远㊁弘毅致远㊁博学致远㊁笃行致远㊁明德行远㊁厚德致远175.14%植物隐喻养清松正气㊁法竹梅风骨㊁扎根基层㊁智行相长㊁木直中绳㊁树木树人(2)72.11%中医隐喻气有浩然㊁大气大为㊁养天地之正气30.91%液态隐喻融合㊁学汇百川㊁厚积薄发㊁文舞相融㊁中西会通㊁会通中外㊁理实交融㊁饮水思源㊁海纳百川(3)㊁海纳厚为123.63%实物隐喻求是(24)㊁奋进求是㊁实事求是(6)㊁求真(11)㊁求真知㊁追求真理㊁求真求精㊁求实(42)㊁务实(5)㊁求实创造(2)㊁创新(55)㊁拓新(4)㊁鼎新(2)㊁开拓创新(2)㊁求新(3)16048.34%治学(2)㊁博学(64)㊁博文㊁博采㊁百炼成钢㊁志比昆仑㊁立德(2)㊁立志立德㊁修德博学㊁进德修业㊁德才兼备(2)㊁文武双全㊁宏德博学㊁独树一帜㊁砺志(2)㊁励志(6)㊁励学(4)㊁砺学(2)9428.40%容器隐喻厚德载物㊁含弘光大20.60%拟人隐喻美美与共㊁德能并进㊁医道济世㊁精业济群㊁博学济世(3)㊁智周万物㊁经世济民(3)㊁经济匡时㊁经世济国㊁厚德济世㊁德济四海㊁厚德济生㊁道济天下㊁尚德济世㊁精诚济世㊁明仁济世206.04%工具隐喻博学载医㊁以德载医㊁学以致用㊁经世致用(3)㊁立德致用㊁立德树人㊁厚德泽人㊁厚德树人㊁德以明理ꎬ学以精工格物明理㊁格物致公㊁格物致新㊁格物致知164.83%总计331100%㊀㊀由表1可知ꎬ校训隐喻类型中占比较高的依次为实物隐喻㊁拟人隐喻㊁旅行隐喻和工具隐喻ꎬ所占比例分别为76.74%㊁6.04%㊁5.14%和4.83%ꎮ四种主要的隐喻表达多为 德才兼备㊁厚德泽人㊁止于至善㊁大道致远㊁精业济群㊁博学济世 等集中表达德与学ꎬ以及知与行的关系ꎮ占比较少的依次为液态隐喻㊁植物隐喻㊁中医隐喻和容器隐喻ꎬ所占比例为3.63%㊁2.11%㊁0.91%和0.60%ꎮ 厚德载物㊁养清松正气ꎬ法竹梅风骨 这些具体隐喻表达主要阐释品德的重要性ꎬ在这四种隐喻表达中运用各种方法962019年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诸葛湘君:基于MIP的中国知名高校校训中的隐喻研究将抽象的品德概念进行实体化具体化展示ꎮ本文选取旅行隐喻㊁液态隐喻㊁实物隐喻以及中医隐喻ꎬ通过分析四种隐喻性语言表达来揭示语言背后所反映的人们的文化思维模式ꎮ1.高校校训中的旅行隐喻旅行隐喻是概念隐喻中较多出现的隐喻类型之一ꎬ这是因为旅行与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贴合密切ꎮ同时人们倾向于用自己易懂㊁熟悉的事物来认知抽象的概念ꎮ在旅行隐喻中ꎬ大多数隐喻表达都是围绕 A是一场旅行 的根隐喻形式展开的ꎬ其中A代表抽象模糊的目标域ꎮ人们将根隐喻中始源域的特点遵照 恒定原则 一一对应映射到目标域中ꎬ因此从这一根隐喻中衍生出众多派生隐喻ꎮ派生隐喻则是根隐喻的外在表现ꎬ是围绕根隐喻派生出来的相关隐喻(束定芳2000)ꎮ在所收集的校训语料中ꎬ根隐喻为 学习是旅行 ꎬ据此展开以下派生隐喻表达ꎮ 同舟共济 ꎬ突出旅行方式ꎬ乘船前往目的地ꎮ将师生比作摆渡人和船客ꎬ在旅途中会遇到风波ꎬ要求师生齐心协力共同渡过困难与波折ꎮ 取则行远 和 大道致远 强调在前进过程中ꎬ以获取学问和不断创新为学生的任务ꎬ在大学四年旅途中修学修德ꎮ 继往开来 将大学学习视为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动态过程ꎬ行者总结前人经验ꎬ来更好地发展自己ꎬ同时通过自己的发展来造福于后来者ꎮ 止于至善 是旅行的目的地ꎬ点明学习最终目标是获取最高境界的品德ꎮ旅行隐喻反映了隐喻的系统性ꎬ从根隐喻出发衍生出以上相应的隐喻表达ꎬ也可见隐喻的普遍性ꎬ校训语言中也充斥着隐喻ꎮ表2㊀校训中的旅行隐喻映射过程始源域映射目标域旅行的交通工具船ң学习方式向导ң教师游客ң学生起点ң入学终点ң毕业㊀㊀2.高校校训中的液体隐喻校训中的液体隐喻根隐喻表达为 液体物质的流动状态是大学生活状态 ꎮ语料中运用四种液体隐喻ꎮ 理实交融 将知识和理论比作水流说明两者在实践中要相互结合ꎮ这谈及到学习中知与行的问题ꎬ也是哲学的基本命题之一ꎮ 学汇百川 海纳厚为 把学习比作细小水流ꎬ小河流积少成多注入大江大河ꎬ来说明学习中积累的重要性ꎮ 海纳厚为 海纳百川 是强调包容ꎬ培养优良品质的重要性ꎮ 饮水思源 则是谈及水对生命和生活的重要性ꎬ基于 水是生命之源 这一隐喻概念来说明人要学会感恩他人和祖国ꎮ以上隐喻表达凸显了液体流动的特点ꎬ通过其融合和囤积等流动状态来映射大学生活的不同状态ꎮ在日常生活中ꎬ并非只有水才能与其他液体融合ꎬ任何的液体都可以与其他的液体相交融ꎮ人们用水流来代替大部分液体流动ꎬ体现了人们思维的原型性特征ꎬ这是因为水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ꎮ水为最典型的液体流动ꎬ用水流动的特点来对应大学生活中的概念ꎮ其次水流动是受到外力作用如拍打和地理位置等影响ꎬ这反映了人们思维的范畴化ꎬ突出水流动的某些特征ꎬ忽视水流的原因和其他水流特点ꎮ校训中运用水流来将抽象事物具体化ꎬ这种认知方式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受到生长环境的影响和制约ꎮ中国是大河文明ꎬ即黄河流域文明ꎮ古人视黄河为 河宗 ꎬ称其为母亲河ꎬ中国最早的几个朝代都在黄河流域建都ꎬ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诞生在黄河下游ꎮ因而古代思想家善用水来象征人的品质ꎬ如老子 上善若水 和孔子 智者乐水 ꎮ老子基于对水的思考ꎬ提出无为不争㊁以柔克刚的思想比喻社会中的为人处世之道ꎮ中国诗歌如«诗经»和«楚辞»中也有大量诗篇描写水ꎮ表3㊀校训中的液体隐喻映射过程源域:水流映射目标域:大学生活不同地域的河水汇集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水一直在积蓄的状态ң多积累知识ꎬ量变达到质变众多江河水汇聚ң拥有包容的胸怀饮水与水源的关系ң拥有感恩的品德㊀㊀3.高校校训中的实物隐喻实物隐喻在四种隐喻类型中所占比重最高ꎬ高达70%以上ꎮ证实人们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认知抽象的概念这一做法的普遍性ꎮ在实物隐喻中ꎬ根隐喻为 抽象概念是具体实物 ꎮ其下又可分为两个派生隐喻:(1) 理论是实物 ꎮ 求是 求真 求实 创新 拓新 等词语表达将真理或理论视为具体获得的物品ꎬ 求 在汉语词典中的含义为 设法得到 ꎮ这里是人们经过努力借助具体的物品概念07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39卷来认知抽象概念ꎻ(2) 品德/知识是物体 ꎮ具体表达如 治学 立德 博学 木直中绳 树木树人百炼成钢 志比昆仑 学竞江河 ꎮ 治 意为从事研究ꎬ 治学 即把抽象的学习行为视为具体㊁可认知的事物ꎬ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实体化ꎮ 立 为做出㊁定出ꎮ 立德 将德视为有边界的㊁可视化的物体ꎮ 百炼成钢 和 志比昆仑 则分别将品德视为具体的事物 钢铁㊁昆仑山ꎮ实物隐喻反映了中国古人按照 近取诸身ꎬ远取诸物 的基本认知顺序ꎬ借助自身熟悉的物体认知抽象的概念ꎮ这种认知过程验证了 存在大连环(theGreatChainofBeing) 文化模式的理论现实性ꎮLa ̄koff&Turner基于对西方文化的观察提出了存在链隐喻(theGreatChainofBeingMetaphor)(Lakoff&Turner1989)ꎮ存在大连环文化模式认为人类㊁动物㊁植物和无生命物体是世界的四个基本等级ꎬ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关联ꎬ高等级范畴比低等级范畴更复杂ꎬ并包含低等级范畴的特征和功能(蓝纯蔡颖2013)ꎮ无生命物体是位于人类之下的基本等级范畴ꎬ可以用低等级范畴来理解复杂的高等级范畴ꎮ即用较低层级的概念始源域来理解较高层级的目标域ꎬ构成下行存在链 无生命之物是人类的属性 ꎮ人们之所以能够以物喻己ꎬ一方面是受自己的具身体验影响ꎻ另一方面是受 存在大连环 文化模式的影响[9]ꎮ表4㊀校训中的实物隐喻映射过程源域:具体实物映射目标域:品德和学问某些具体㊁可获取的事物(钢铁㊁大山㊁江河㊁树木)ң品德和学问㊀㊀4.高校校训中的中医隐喻多所高校选取中医术语来传递治学理念ꎬ这是深受中医文化的影响ꎮ中医作为中国的本土医学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ꎬ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ꎬ主张 天人合一 和 道法自然 ꎬ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文化ꎮ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ꎬ因而中医术语表达肯定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ꎮ在校训中的隐喻表达为 品德/学问是气体 ꎬ譬如 学无止境ꎬ气有浩然 大气大为 养天地之正气 等ꎮ这里的 气 取自中医文化中的概念ꎮ在中医中ꎬ气是人体内在情况的外在表现ꎬ因此气是具体可认知的概念ꎮ中国传统文化也认为 气 乃是一切物质和能量的统一ꎮ朱熹将 理 与 气 相结合ꎬ提出 理气 论ꎬ认为 气 可解释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陈琳等2017)ꎮ在校训中ꎬ气为品德和学识这样抽象概念的外在表现ꎮ在中国文化中ꎬ讲某人品质正直ꎬ会用表达 一身正气 ꎬ社会和谐可表达为 良好社会风气 ꎮ郑晓红和王旭东(2012)认为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密切ꎬ并深受其影响ꎬ故而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必定体现着中医文化思维的影子ꎬ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反映其影响ꎮ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级组成的混沌物体ꎬ其中包含着金木水火土五行ꎬ这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影响ꎮ它们之间的互动会引起变化ꎬ中国人据此来预测天气变化和解释人们身体健康情况ꎮ用这些具体的㊁能理解的气象要素来映射疾病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中医认知模式ꎮ表5㊀校训中的中医隐喻映射过程始源域映射目标域正气㊁大气ң高尚品德㊀㊀5.高校校训中隐喻性语言的特点在收集的332所高校校训中ꎬ校训中的隐喻性语言有两点不同于一般隐喻表达ꎮ首先校训隐喻语言的来源比较集中于某些古代文化书籍ꎬ语言表达的内容比较单一ꎮ校训主要是学校制定的ꎬ用于教育学生㊁团结师生和弘扬本校精神风貌ꎬ故而校训语言极为精简便于口头传播和为人理解ꎬ语言表达虽简但却蕴含积极向上的含义ꎮ校训多从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中拾取语言表达ꎬ因而其深受古典文化的影响ꎬ如清华大学的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来自于儒家经典«周易»中的 天行健ꎬ君子以自强不息ꎮ地势坤ꎬ君子以厚德载物 ㊁东南大学 止于至善 出自于«礼记 大学» 大学之道ꎬ在明明德ꎬ在亲民ꎬ在止于至善 ㊁以及西南大学 含弘光大 语出«周易»第二章«坤»: 坤厚载物ꎬ德合无疆ꎮ含弘光大ꎬ品物咸亨 ꎮ校训隐喻性语言表达的内容多从德和学两个角度出发ꎬ阐释修德修学的关系㊁意义和方法ꎮ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 德才兼备ꎬ知行合一 ㊁中国人民大学 实事就是 ㊁中央民族大学 知行合一 以及山东大学 学无止境 和四川大学的 海纳百川 ꎮ其次校训隐喻性语言的表达形式不同于传统隐喻表达式ꎮ一般情况下ꎬ隐喻通常由始源域㊁目标域㊁关系词和喻底组成ꎬ其中关系词为 IS 或者 是 主要是连接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作用ꎻ喻底即为172019年第5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诸葛湘君:基于MIP的中国知名高校校训中的隐喻研究始源域和目标域的本质上的相似性表现ꎬ也是隐喻能发生的基础(王任华2019)ꎮ隐喻研究多以篇章为载体ꎬ并且在篇章中ꎬ隐喻的目标域和始源域常以AISB 的形式完全出现ꎬ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可更好理解语言中的隐喻表达ꎮ但校训中的隐喻结构式有四种情况:(1) AISB ㊁(2) A(ISB) ㊁(3) (AIS)B ㊁(4) (AISB) ꎮ第一种 AISB 隐喻表达式ꎮ这类隐喻表达式列出目标域和始源域ꎬ没有喻底ꎮ具体表达如 不息为体 志比昆仑 等ꎮ第二种 A(ISB) 隐喻表达式ꎮ这类只点出目标域ꎬ但未给始源域和喻底ꎮ有 厚德载物 德才兼备 精业济群 学汇百川 德济四海 文舞相融 等表达ꎮ第三种 (AIS)B 隐喻表达式ꎮ这类只点出始源域ꎬ但未给目标域和喻底ꎮ有 同舟共济 海纳百川 百炼成钢 等表达ꎮ第四种 (AISB) 隐喻表达式ꎮ这类完全省去目标域㊁始源域和喻底ꎮ有 止于至善 融合 求是创新 厚积薄发 等表达ꎮ这种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对校训的了解来补全缺失的目标域ꎬ进行隐喻意义解读ꎮ四种隐喻模式表明校训隐喻语言的特殊性ꎬ对于校训语言隐喻的解读不能像传统隐喻一样依赖于文章语境和上下文ꎮ校训隐喻更多的是省去喻底ꎬ喻底反映的是两域之间的本质相似点ꎬ喻底不出现的隐喻表达式会让读者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识别其隐含之义ꎮ读者要利用已有的百科知识和相关校训知识来推测隐含的目标域或始源域以及两者的相似处ꎬ这一过程需要调动读者更多的认知资源去识解其中的隐喻表达ꎮ因此对校训语言中的隐喻识别中隐喻性语言的识别是比一般隐喻更复杂ꎮ三㊁高校校训中蕴含的文化思维模式从图1中可以得出ꎬ中国高校很重视道德教育ꎬ强调学生的自强和奋斗精神ꎮ在266所高校中ꎬ80所高校强调道德教育ꎬ占总数的30%ꎮ这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ꎬ儒家文化以培养个人的完善品质为核心ꎬ推崇 君子 文化㊁讲究为人处世 先义后利 的价值观ꎮ清华大学的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最为直接反映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ꎮ该校训来自于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到清华做的演讲ꎮ他以«周易 乾卦»中的句子 天行健ꎬ君子以自强不息ꎻ地势坤ꎬ君子以厚德载物 来激励清华学子不断拼搏㊁勇于担当㊁品德完善ꎮ图1㊀266所高校校训中隐喻语言内涵所占比重再次ꎬ中国高校奉行实用主义ꎮ高校校训中用到了 致知 致用 ꎬ可见中国一直重视物体和学问的实用性ꎮ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认知ꎮ在古代ꎬ农业一直是中国的经济命脉ꎬ而中国的农业发展一直以小家庭自然经济为主ꎬ不是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ꎮ因此农业发展中重农的中国人每天都在与土地和自然打交道ꎬ一直勤劳种地ꎮ土壤㊁天气和水利状况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ꎬ这培养了他们的务实精神ꎬ正所谓 大人不华ꎬ君子务实 ꎮ校训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词语为 求是 求实 和 求真 ꎮ 求是 一词来源于«汉书 河间献王传»ꎬ书中曰: 修古好学ꎬ实事求是ꎮ 乾嘉学派最早提倡实施科学方法ꎬ其中之一就是把 实事求是 作为治学的宗旨和基本方法ꎮ这反映出中国学者从古至今一直秉持的实用精神ꎮ还有中国高校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ꎮ校训中的 知行合一 和 理实交融 都可以看到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子ꎮ孔子曰: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宪问篇»)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重视个人或事物自身的和谐统一㊁知与行的统一ꎮ儒家认为个体要一直努力地进德修业ꎬ不断地实践自己的思想ꎬ即知行合一ꎬ才能实现身体与心灵的统一ꎬ积极地入世并在当世有所作为ꎬ自如面对世间的一切得与失(宋永忠ꎬ姜晓云2008)ꎮ知行合一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ꎬ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ꎬ尤其应当实践(行)ꎬ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是至善ꎮ四㊁结语通过详细论述旅行隐喻㊁液体隐喻㊁中医隐喻和实物隐喻ꎬ可以发现四个主要隐喻体现了儒家文化和中医文化的影响ꎮ实物隐喻中存在的大连环文化模式为人们以身边具体事物来理解抽象概念提供了理论支持ꎮ同时人们能从个体的身(下转第78页)27[21]㊀瞿莉莉.基于有声思维法的EFL阅读策略与元认知意识研究[J].外语界ꎬ2014ꎬ(4):30~38.[22]㊀阮周林.二语写作元认知知识与写作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ꎬ2011ꎬ(5):59~65.[23]㊀尚晓华ꎬ王海华.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水平的相关研究[J].外语教学ꎬ2010ꎬ(2):54~56.[24]㊀史光孝ꎬ赵德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育[J].山东外语教学ꎬ2011ꎬ(2):104~108.[25]㊀施渝.国外二语听力元认知研究综述[J].外语界ꎬ2009ꎬ(1):57~63.[26]㊀苏宁.国外第二语言阅读研究的当代发展[J].国外外语教学ꎬ1998ꎬ(4):23~27.[27]㊀唐艺菲.元认知与外语听力理解的教与学[J].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ꎬ2000ꎬ(3):82~85.[28]㊀王银泉ꎬ王薇ꎬ张丽冰.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J].外语教学ꎬ2016ꎬ(5):42~47. [29]㊀许群航.基于元认知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ꎬ2012ꎬ(4):93~98.[30]㊀杨爱英.英语阅读中元认知策略的调节与监控[J].外语学刊ꎬ2011ꎬ(1):103~105.[31]㊀杨红梅.国内外语学习元认知研究评述[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ꎬ2009ꎬ(6):96~100.[32]㊀于翠红ꎬ张拥政.中国大学生元认知意识和英语听力能力发展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ꎬ2014ꎬ(6):57~65. [33]㊀余渭深.大学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的再认识[J].外语界ꎬ2016ꎬ(3):19~26.[34]㊀张正厚ꎬ冯海云ꎬ付有龙ꎬ等.听力策略在元认知意识和英语听力成绩间的中介效应分析[J].外语界ꎬ2013ꎬ(5):12~19.[35]㊀钟岚.英语听力元认知意识调查研究[J].中国外语ꎬ2007ꎬ(3):52~57.[36]㊀庄智象ꎬ束定芳.外语学习者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ꎬ1994ꎬ(3):28~32.[37]㊀周海涛ꎬ景安磊ꎬ李子建.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使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ꎬ2014ꎬ(4):25~30.[38]㊀周艳琼.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策略调查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ꎬ2017ꎬ(3):86~94.[39]㊀朱金兰.我国港台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比较与启示[J].外语界ꎬ2015ꎬ(4):66~73.责任编辑:熊㊀瑛(上接第72页)体活动和生活经历去理解抽象的概念也反映了具身体验哲学的影响ꎮ因而隐喻不仅是一种纯语言现象ꎬ更是一种概念化的心理操作模式ꎬ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蒋艳春唐红芳2016)ꎮ透过这些隐喻性的语言现象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认知思维机制ꎬ即人们的说话和做事方式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ꎮ这些隐喻表达主要传递了高校重视道德教育ꎬ要求个体自立自强不断奋斗ꎻ学习和实践的相统一ꎬ两者结合这才是最高的善ꎻ高校讲究知识的实用性通过格物而致知ꎬ体现强烈的学习目的性ꎮ参考文献:[1]㊀Lakoffꎬ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ꎬ1980.85. [2]㊀LakoffꎬG.&M.Turner.MoreThanCoolReason:AFieldGuidetoPoeticMetaphor[M].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ꎬ1989.166~170.[3]㊀LakoffꎬG.TheContemporarytheoryofmetaphor[C]//A.Ortony.MetaphorandThought.Cambridge:Cam ̄bridgeUniversityPressꎬ1993.202-251.[4]㊀PragglejazGroup.MIP:AMethodforIdentifyingMeta ̄phoricallyUsedWordsinDiscourse[J].MetaphorandSymbolꎬ2007ꎬ22(1):1~39.[5]㊀陈琳ꎬ黄云霞ꎬ吴巧凤ꎬ等.基于数据挖掘的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选穴规律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ꎬ2017ꎬ33(2):61~65.[6]㊀韩延明.校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壤[J].中国高教研究ꎬ2014ꎬ(9):6~15.[7]㊀蒋艳春ꎬ唐红芳.政治语篇的概念隐喻研究 以奥巴马2015年国情咨文演讲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ꎬ2016ꎬ(1):135.[8]㊀蓝纯ꎬ蔡颖.电视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以海飞丝广告为例[J].外语研究ꎬ2013ꎬ(5):17~23.[9]㊀钱建成. 脸 的跨文化隐喻认知[J].扬州大学学报ꎬ2011ꎬ(5):114.[10]㊀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ꎬ2000.54~55.[11]㊀宋永忠ꎬ姜晓云.中国大学校训百年:传统和谐理念的传承与发展[J].江海学刊ꎬ2008ꎬ(4):204~210. [12]㊀王任华.隐喻认知视角的网络语言暴力[J].当代外语研究ꎬ2019ꎬ(4):62~63.[13]㊀郑晓红ꎬ王旭东.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医杂志ꎬ2012ꎬ(4):271~273.责任编辑:熊㊀瑛87。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隐喻理解方法-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隐喻理解方法-社会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1.研究背景针对英语本族语者的隐喻理解模型是近20年来国外隐喻研究的热点,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一些独具各自解释力的模型。
标准语用模型(Grice 1975;Searle 1979)认为,隐喻理解分三个步骤,第一,对句子的字面意义进行心理表征建构。
第二,把字面意义与语境对照,看字面解读是否可行。
如果在该语境中字面意义是适切的,那它就是真正的含义;如果在该语境中字面意义不适切,就被拒绝。
第三,字面意义被拒绝后,再结合语境,推导出非字面意义或隐喻意义,达到正确的理解。
以隐喻西湖是明珠为例:西湖和明珠分属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西湖不可能是明珠,因此字面意义被,但是西湖如同明珠一样明亮和美丽,从而推导出句子的隐喻意义:西湖很美。
因此,该模型将字面意义视作中心含义,而隐喻意义则是附带的意义,隐喻理解只能发生在字面意义被拒绝之后。
概念隐喻模型(Lakoff Johnson 1980;Lakoff Turner 1989;Gibbs1994;Tendahl Gibbs 2008)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意义都来自人们的具身体验。
该模型强调分析语言范畴与构式的概念以及体验基础的重要性。
表层的语言形式并不是自主的,而是人类组织普遍概念、范畴化原理以及处理机制的反映。
例如,英语中有We ve hit a dead-end street、Their marriage is on therocks等语言表达。
这些语言形式来源于概念隐喻LOVE IS A JOURNEY,因为爱情和旅途在许多方面相似:旅途有出发点、结束点。
旅途或一帆风顺,或磕磕碰碰。
爱情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可见,概念隐喻与它们的语言表现形式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来源于人类的身体和自身的文化体验。
关联理论模型(Sperber Wilson 2008;Wilson 2011)认为,隐喻理解并不涉及内在的概念映射。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隐喻在英语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英语表达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
法之一,也是英语习得中难度较大的一部分,因此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同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理解方面也存在较大困难,需要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而
为英语教学和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
解能力的研究,可以揭示不同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下隐喻理解差异的原因,从而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隐喻理解能力,促进英语
教育的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的研
究内容和方法:
1.隐喻的定义和类型,介绍隐喻在英语语言中的作用和特点。
2.前人对于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的研究成果,分析其存在的不
足和研究不足之处,制定新的研究方向。
3.通过实验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中国学习者隐喻理解
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提高隐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4.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英语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中国英语学
习者提高隐喻理解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次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果:
1.揭示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2.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教学提供针对性策略和方法。
3.为英语习得和文化交流领域提供理论支持,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运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运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隐喻是语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认知手段之一,它具有高度的想象性和象征性,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
英语作为世界语言,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会运用英语隐喻不仅能够提高语言处理和表达能力,更能增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加深对英语文化的认知。
当前,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挑战,尤其是在隐喻的使用上。
不同于汉语,英语中隐喻使用广泛,且隐喻的理解和运用具有文化、社会、语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运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揭示隐喻认知的本质和规律,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运用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为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等方法,回答以下几个具体问题: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运用上存在哪些困难?难以理解、难以表达,还是难以使用合适的隐喻?2. 文化因素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使用造成了哪些影响?西方思维方式、英语语境等是否是主要因素?3. 通过何种途径和方法,可以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运用的能力?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等方法,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运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1. 问卷调查:通过结构化问卷的形式,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运用方面的情况,包括遇到的难点、使用的隐喻类型等。
2. 语料库分析:选取英语新闻报道和社交媒体等文本,分析其中的隐喻使用情况,探究文化因素对隐喻使用的影响。
四、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隐喻运用方面的困难和影响因素,为教学提供参考。
同时,还能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英语教育的有效发展。
浅析通过隐喻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
浅析通过隐喻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论文关键词:隐喻;二语学习者;文化意识论文摘要:隐喻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语言现象。
一种语言中隐喻的使用反映了这一语言的使用者咖何看待和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文化决定的。
本文从第二语言教学的角度,分析讨论了文化因素对中国学习者正确理解以及产出目标语隐喻的影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以及教授第二文化在二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可以利用隐喻这个有效的工具唤起语言学习者的丈化意识,提高他们对丈化差异的敏感度。
一、隐喻及其在日常语言交流中的角色隐喻通常被认为是用一件事物来指代另外一件事物。
很多人认为隐喻大多反映了语言使用中诗意或是修辞的特点,是一种脱离常规的语言使用方式,是文学课上讨论的话题。
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隐喻,诗歌就不能称其为诗歌。
一个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英国诗人Robert Burns写的“MY LOVE IS A RED ROSEo”在这句话中,"my love"(我的爱人)就被比作了“a red rose0(一支红玫瑰),意味着美丽、优雅和芬芳。
然而Lake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不仅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上”。
他们举了一个例子“ARGUMENT IS WAR",同时还列举了一系列日常表达方式作为佐证。
例如:Your claims are indefensible.He attacked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I demolished his argument.I’ve never won an argume nt with him.You disagree? Okay, shoot!Gibbs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当然不仅仅出现在诗歌或是伟大的作品中,而是渗透在日常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doc
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研究在隐喻的认知研究中,隐喻的理解加工一直是个富有意义的研究主题。
对于外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对隐喻本身理解机制的认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语言的理解机制,更好地揭示双语者大脑加工过程,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揭示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文化互动,促进学生的外语思维,培养他们的隐喻能力和概念流利,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
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以及双语心理词库研究为理论框架,采用问卷测试的形式,从学习者的思维过程与思维产出的视角,以浙江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汉语为母语,英语为外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隐喻类型,以及英语语言水平对理解策略、隐喻类型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英语学习者主要利用句子语境和字面翻译的策略进行隐喻理解;其次是利用已有的英语背景知识和汉语文化知识;此外还利用随便猜测、心理意象、句法分析等策略。
因此,以英语为母语的单语者的隐喻理解模型不完全适用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英语学习者。
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有其特异性,更多地呈现出“分析型”的处理模型。
第二,隐喻类型影响英语学习者的理解能力。
其中,形式和概念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大致相同的隐喻最容易理解,汉语文化知识发生正迁移的比例最高;而形式相同,但概念不同的隐喻最难理解,汉语文化知识发生负迁移的比例最高。
这表明,随着汉英两种概念从相同至不同的转变,学习者的理解难度也从易至难,母语概念也从正迁移向负迁移转变。
第三,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言水平影响其隐喻理解策略。
其中,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更多地利用目的语文化知识;而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则更多地依赖母语概念,同时也较多地利用其他理解策略,例如,心理意象、随便猜测、句法分析等来弥补其英语语言水平的不足。
但无论他们的英语语言水平高或低,学习者都一致倾向于采用句子语境和字面翻译来理解英语隐喻,这种现象验证了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语境效应说”和“字面意义突显假说”。
MIPVU程序下基于CET4阅读语篇中的隐喻识别研究
1702018年45期总第433期ENGLISH ON CAMPUSMIPVU 程序下基于CET4阅读语篇中的隐喻识别研究文/狄晓莉【摘要】本文在认知隐喻学的理论框架下,以Pragglejaz团队在2007年提出的广泛应用于隐喻识别研究中的隐喻识别程序(MIP)和斯迪恩(2010)在对MIP改进和完善后提出的新的隐喻识别方法(MIPVU)为研究基础,选取2016年-2018年CET4真题中的阅读理解试题为研究语料,通过实证研究促进MIPVU在以往研究论断上的进一步明晰,证实其可操性强的特点,为英语学习者隐喻识别能力的培养提供可行性的方法和策略,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隐喻识别;MIPVU;CET4;英语阅读【作者简介】狄晓莉(1988-),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认知隐喻学、二语习得。
【基金项目】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第二批)社科类项目《基于MIPVU的隐喻识别能力与二语习得的相关性探究》(编号:2018SK020),主持人:狄晓莉。
一、引言2002年在首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上,束定芳指出:“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意义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可以利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释语言中各种不同形式的隐喻之间的系统性和和相互关系。
” 仅此三项概观,足以说明隐喻理论在语言教学和二语习得中的实用价值,值得研究。
目前隐喻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如何准确识别与解释真实话语中的隐喻,从而推动语言教学,斯迪恩(2010)在对MIP改进和完善后提出的新的隐喻识别方法(MIPVU),作为最有影响力的隐喻识别方法之一,亟待更多的实证研究检验其合理性。
与此同时,英语阅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都有一定掌握,但是在实际阅读中仍然会出现对语篇意义不能准确理解的情况。
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基于隐喻认知的视角的开题报告
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基于隐喻认知的视
角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英语作为国际语言,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并已成为职场和教育中必备的语言技能。
然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时,经常会出现惯用语块的问题,即过分依赖于汉
语表达方式,造成英语表达能力不足或者误解。
因此,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惯用语
块习得过程及其认知机制,对于发掘其学习障碍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
意义。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以隐喻认知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实验室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探究以下内容:
1. 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惯用语块习得方面的表现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 汉语惯用语块和英语惯用语块之间的差异,以及其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影响;
3. 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惯用语块时所使用的认知策略,以及如何训练和提高其认知能力;
4. 探究在不同语境下,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惯用语块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意义:
该研究旨在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克服惯用语块习得过程中的难题,并且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同时,研究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习得过程,从
而制定更加精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对跨文化交际和语
言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MIPVU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识别研究
摘要: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为受试,基于Pragglejaz Group 提出MIPVU的隐喻识别方法,设计关于隐喻识别的测试材料,并且利用SPSS相关软件分析实验数据以便研究被试隐喻识别能力。
结果表明,英语CET水平与隐喻识别能力有关,隐喻识别能力与除隐喻词外的生词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被试隐喻识别错误类型集中在错误定位(mistargeted),动机错误以及理解太局限于源域。
被试隐喻错误类型的分析有助于改善提高英语隐喻的教学。
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MIPVU 隐喻识别能力英语隐喻的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001-01
1 引言
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隐喻可以形成我们的经验,认知和行为而不被我们意识到。
针对于隐喻识别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从Word Sense Disambiguaion(WSD)到词汇的范畴说再到后来的词簇研究隐喻识别。
MIPVU是由十位资深的隐喻研究专家通过六年的不懈努
力研究出来的隐喻识别方法,它具有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同时也为隐喻识别提供了正确的研究方向。
从1995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国内关于隐喻的研究多为参考国外相关研究,大致上分为两个方向,一是理论的解释方面,主要研究隐喻本身,隐喻与认知,隐喻语义学,以及隐喻与语用学;二是将隐喻理论用于实践中,主要为应用于语言的翻译和教学。
2 术语界定
Pragglejaz Group是由10位资深语言学家构成的团队,他们开发了MIP即隐喻识别过程。
MIPVU (MIP & VIP),其中MIP即Metaphor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VIP为Vehicle Identification Procedure,MIP & VIP 的共同点就是当词项的基本意和一定语境中的意义有出入时就认为出现了隐喻意义;不同点就是研究的词项单位不一样,MIP是以一个词为研究对象,而VIP的研究对象则是短语。
3 研究问题
MIPVU作为隐喻识别方法操作性强,但是将MIPVU的隐喻识别方法应用于实证研究在国内鲜有,即使是在国外也只是局限于伯明翰大学Littlemore的三次重要研究中。
因此本文尝试基于MIPVU的隐喻识别方法,探索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识别能力与英语水平的关系以及隐喻识别错误类型的归
纳分析,希望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以及提高学习者隐喻识别
能力。
本文的研究框架基于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这两个角度,认知语言学主要采用Pragglejaz Group的MIPVU隐喻识别方法和基于Littlemore 2011年隐喻识别研究中归纳的隐喻错误类型加以研究。
4 研究方法
4.1 受试
本研究受试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随机抽取英语A 班,英语B班以及英语A+班一共132人。
测试前,所有被试都没有接触过隐喻相关的学习。
4.2 研究工具
测试材料由一篇雅思阅读文章和一篇托福阅读文章组成,从官方网站上随机下载各三篇,雅思三篇文章随机分别编号为1,2,3,同理,三篇托福文章随机编号1,2,3。
因“环境”的话题与被试最为紧密相关,因此选择题材为“环境”。
其中,雅思1和托福1的阅读文章构成第一类测试材料,基于MIPVU识别出阅读文章中的隐喻数量为61,两篇文章总词数为1662,因此隐喻数量在文章总词数的词频出现率为3.67%。
本次实验共收取了132份测试材料,有效利用125份,其中三类测试材料的数量比值接近1:1:1。
4.3 研究步骤
本次实验总共分为两步:首先,要求被试划线标出阅读
文章中理解有困难的词项;其次,被试对黑体字的隐喻词项(我们基于MIPVU的隐喻识别方法已经识别出的隐喻词项
并且用黑体字标出)用中文给出解释。
4.4 数据采集与分析
分析125份有效测试材料,获得每一位被试的CET英语水平数据(四级或者六级),以及相对应的正确识别隐喻的
数量,一个为一分。
水平与隐喻识别量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的方法,大学四级和六级的人数比值为58:67,接近1:1;Sig=0.009<0.05,因此英语水平与隐喻正确识别量之间具
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四级水平的被试隐喻正确识别平均量为52.1034,六级水平隐喻正确识别量为56.6866,六级水平好于四级水平的隐喻识别能力。
这也验证了隐喻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学习者的英
语水平。
我们根据统计出的125份中隐喻正确识别总数量为6820,125份测试材料中的隐喻总量为9071,因此隐喻正确识别百分比为75.18%。
假设被试划线标出的理解有困难的词项数量与隐喻正
确识别数量之间没有太大相关性,隐喻的正确识别主要是基于相关语境而非与隐喻无关的词汇量。
我们统计125份测试材料中隐喻识别正确的数量与划线标标记理解有困难的词
项数量,两个数量水平之间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得到隐
喻正确识别的平均数量为54.5600,理解有困难的词项平均量为39.1440;Sig=0.940>0.05,因此假设正确,隐喻正确识别数量与划线理解有困难的词项数量之间没有太大的相关性。
5 结论与启示
中国研究生隐喻识别研究再次反映了MIPVU作为隐喻识别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强调了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解释,阐明,总结,以及评估文本。
可是学生只有58.2%的隐喻可以正确识别,将近一半的隐喻内容不能做出正确的把握,这不仅对学习者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而且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应当考虑并且改进的地方。
此篇论文也是对指导学生在隐喻理解方面的尝试性研究。
参考文献:
[1]Lakoff,G & Johnson,M.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4).
作者简介:李卓妍(1990-),女,陕西省汉中市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主要研究:认知语言学和二语习得,以及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