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成分 教案 徐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节空气的成分(第一课时)
主备人:徐姣(阴平中学)
课题:认识空气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明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会
进行有关的误差分析。
2、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从混合物中除去某
种成分的方法。
3、通过空气的成分发现史的了解,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重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难点)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导学案、当堂检测、铜粉、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2支)、注射器、橡皮塞、量筒、酒精灯、药匙、铁架台、气球、火柴、水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语: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时刻都在接触空气,一刻也离不开它。没有空气,就没有人类,也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你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空气的组成。(展示课题,板书)
二、自学对学
学生活动,打开教材,自学74—76页的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教材预览”,师巡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教材预览】
1、空气的成分按照体积分数计算,氮气约占_______%,氧气约占_______%,_______约占0.934%,二氧化碳约占_______%,_______约占0.002%。
2、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其中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__________约占空气总体积的4/5。
3、使用加热铜粉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时,将氧气转化成为态的,发生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
生生交流,补充。
参照教材,教师课件展示,认识干燥洁净空气的成分。
认识化学家拉瓦锡及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装置“曲颈甑”。
师提问:按物质组成种类分类,空气是什么物质?
生:混合物
感知空气:下列事实与空气中哪些成分有关?
①氢气能在空气中燃烧
②植物的光合作用
③可以利用空气制造氮肥
④冬天窗户外面有冰花凝结
⑤澄清石灰水久置表面有一层薄膜
学生活动:交流,分析。
三、探究实验
过渡:想一想如果让你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会怎么做?
师生交流。
(一)方案选择:
1、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2、想办法把氧气拿出来,直接测氧气的体积。
3、将其他气体除去,只剩下氧气,测定氧气体积。
4、除去氧气,然后通过减少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
师问:我们接触过的药品,哪些是能和氧气反应除去氧气的?
(二)探讨药品选择:碳、铜、镁、磷、蜡烛、铁丝等。
分析实验选用药品的原理:不产生新的气体,不与其他气体反应,消耗掉氧气。(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
1、连接装置,装铜粉,检验气密性。
2、测定硬质玻璃管的体积,记录注射器内气体体积。
3、加热,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
4、停止加热,冷却后读数。
(五)分组实验、误差分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实验数据。
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及时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要注意的事项及操作可能造成的误差分析:加入的铜粉要过量,若铜粉的量少了会有什么影响?
气球的作用是什么?
加热时为什么要不断推拉注射器?
为什么要等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再读数?若没有冷却至室温读数会有什么影响?
不同的小组结果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四、课堂小结
归纳整理:这节课你收获什么?
学生交流,总结归纳。
五、当堂达标检测
1、右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A.氧气B.氮气
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气体
C.洁净的空气
D.液态氧
3、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约为()
A、1:4
B、1:5
C、4:5
D、4:1
4、人类对空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进行了长期和艰难的探索,许多的探索者都提出过他们的观点。较早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这一结论的科学家
是()
A.普利斯特里
B.舍勒
C.侯德榜
D.拉瓦锡
5、小明用如图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
是( )
A.使用铜粉的量多或量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加热足量的铜粉可使装置内减少的体积占原气体体积的4/5
C.铜粉加热后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注射器内压强下降,体积减小
D.铜粉一停止加热,就要立即观察,并记录剩余气体的体积
自我评价: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