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必考理论精讲: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合集下载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章 涂尔干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章 涂尔干
(讨论大学扩招的原因及功能?)

三 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社会与个人的关 系方面,亦即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社会团结的 产生(宗教)、社会团结的类型,影响社会团结的因 素(社会分工),社会失范。
第 一 节
3、托克维尔与涂尔干 社会地位平等—野心膨胀—利己主义与失范的思考 权力集中倾向——暴政,对外战争 良好社会结构整合的条件:权力分立;个人属于集体组织;个人
自由受到政府保护;普遍信仰;公民和政治联盟 4、孔德与涂尔干 涂尔干从孔德那里借用了关于“社会事实”的科学的设想,同意
孔德关于社会组织的法则能够被揭示的观点;孔德的方法论影响 了涂尔干的方法论,孟德斯鸠对类型的强调,通过孔德强调使用 类型作为比较的分析工具的强化,形塑了涂尔干的方法,涂尔干 全部的学术生涯都坚持依据“形态学”或结构对现象的分类必须 优先于因果和功能分析。
第 一 节
第 一 节
涂尔干生活在社会秩序很不安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代 ,用涂尔干的话说就是整个社会处于失范状态,因此他极 为关心如何建立新社会秩序的基础。
家庭和早期的宗教学系给他灌输的高度的道德责任感激发 了他要在法国创造一种新的“公民道德”的激情。
1879年考入19世纪法国知识界精英的摇篮——巴黎高等师 范学校。他与法国教育建设部门的高官建立了联系。1898 年创办的《社会学年鉴》使他对法国学术思想所产生的根 本影响更为显著,并在内阁令特许的情况下获得社会系教 授头衔。之后,涂尔干在其独子安德列1915年战前阵亡的 悲痛中,于1917年,可以说是在其学术和政治生涯正值顶 峰时去世。
第 一 节
1、孟德斯鸠与涂尔干: 涂尔干将自己社会学中的许多部分归功于孟德斯鸠的洞察力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面临的主要时代问题:社会在向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 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在利益与规范之间徘徊。社会由此经历剧烈 的变动,而这也造成了道德的沦丧,并由此带来社会的失范。如何建 立新的集体意识促进社会整合是涂尔干关注的核心问题。
涂尔干方法论
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 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 的决定因素。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 持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 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 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 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 迪尔凯姆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 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 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 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 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
方法论
涂尔干整个研究的起点是个人人格与社会团结的关系 问题。为什么个人变得自主,他却越来越依赖社会? 为什么个体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 紧密?基于这个问题,他在整个学术生涯中对道德问 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涂尔干关于道德的学说:道德 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历史条件具备 不同的形态,道德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进化的。 道德进化论。(对我们来说,道德是与整个世界体系 密切相关的事实体系·序)要想使事实秩序成为一种审 慎的科学,光靠观察、描述和分类是不够的,还必须 找到在事实中能够带来精确性的客观要素,和测量这 些事实的方法。(作者的现实关怀。之所以重视道德 研究是基于道德伦理对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道 德混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失序。)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章 涂尔干[精]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二章 涂尔干[精]

第 五 节
宗教的基本要素:神圣的情感;关于神圣事物信仰和价值 ;针对神圣事物的仪式;强化的氏族结构。
世俗形式的替代:职业群体和国家成为教会和部落;民族 主义的信仰成为半神圣性的。
小 结
“道德的科学”
涂尔干的所有研究的核心——社会秩序与社会团结问题:通过集 体意识达到社会的有序化。集体道德秩序是决定社会秩序的基础。 这一点上根本区别于马克思的观点。

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
分工程度


集体意识力量


具体规范
一致
不一致
抽象价值
不一致
一致
法律类型
约束性法律
复原性法律
执行机构
社区
专门化机构
个性发展程度



相互依赖性程度


存在社会
原始的或乡村的 现代的或工业的
思考:比较涂尔干与前述社会学家对社会类型的不同划分标准 ?
第 三 节
社会失范的原因: 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 反常的社会分工:过快的社会分工(新的社会关系没有相
第 二 节
1、一种社会现象,当它在发展的某个阶段,以一般的方式 存在于某一类型的社会时,这种现象就是正常现象。 2、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 思考:不道德的现象是正常现象吗?比如犯罪?
第 二 节
涂尔干强调的第一个原则是:社会事实必须根据别的社会事实 来解释。
第二个原则是:对社会事实的完整解释必须包括因果分析和功 能分析。对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不仅要分别研究,而且应先研究 前者,再研究后者。
忽视集体价值和信仰重要性的社会秩序,而斯宾塞强调现 代社会是在追求自我利益的行动者相互竞争与交换的过程 中通过他们协商建立的契约而形成的。但涂尔干从斯宾塞 功能主义的分析模式(系统功能分化以满足“社会有机体 ”的需要)中获取了大量灵感,且涂尔干也完成和斯宾塞 一样的任务,即发现社会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 6、马克思与涂尔干 马克思的影响是反面的,涂尔干强烈反对马克思所坚持的 由于“内部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实现团结的看法 。涂尔干先是思考马克思的思想(反常分工),接着是在 早期的著作中强烈反对马克思的思想,最终,在后期著作 中摒弃并否定了马克思。

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功能的认识与思考-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功能的认识与思考-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

涂尔干关于社会分工功能的认识与思考-社会学理论论文-社会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内容摘要: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根据维系社会的方式将社会分为:①机械团结的社会,即传统社会。

靠成员们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归属感来维系。

②有机团结的社会,即近代的分工制社会。

成员间的差异日益增加,但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一起。

在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分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书主要论述了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此外,还提到了分工的反常形式。

本文将从社会分工的功能说起,论述常态的和非常态的社会分工带来的影响,及其对分工论的思考。

关键词:社会分工有机团结社会冲突社会分工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出现的,生产的社会化更需要社会分工、相互协作,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化、专业化。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看,共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这次社会分工导致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这次社会分工使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文明时代的门槛,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层。

涂尔干指出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在社会环境中去寻求,而不能从个人意识的角度出发。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首先否认了孔德所说的,社会分工的发展是人类只是进步的结果,指出它并非如经济学家长期以来所认为的是人们不断追求物质幸福的愿望,进而证实了分工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

社会之所以出现分工,是因为人口的增长,即增加了社会容量,但仅仅是增加社会容量还不足以引起分工,还需要社会密度的改变。

社会密度是指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频度和强度,即关系密度。

只有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容量与社会密度同时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分工。

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是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分工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是因为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增大。

法律与社会团结_涂尔干_社会分工论_中的法社会学思想撮要

法律与社会团结_涂尔干_社会分工论_中的法社会学思想撮要

法学视点法律与社会团结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 中的法社会学思想撮要唐永春(黑龙江大学法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涂尔干是西方古典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和经典作家之一,其社会学理论对后世的社会学及法社会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涂尔干的法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早期经典著作 社会分工论 中。

在理清涂尔干社会学理论的背景、旨趣、渊源、立场和方法的基础上,围绕其法社会学的中心论题和核心内容对其法社会学思想予以解读和概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法律;社会分工;机械团结;有机团结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65(2007)03-0005-09涂尔干 与卡尔 马克思、马克斯 韦伯一道,被誉为西方古典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后世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现代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主义理论、符号学理论等均与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而且,有些社会学家还认为,知识社会学以及社会学中的文化研究也发轫于涂尔干。

[1]对于社会学家而言,以整个社会为背景,将法律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加以看待和研究,乃是天经地义之事 社会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涂尔干亦不例外。

因此,尽管涂尔干当初并无意在自己的社会学理论中刻意建立一个专门的法社会学分支,但他的诸多论著中依然包含了丰富的法社会学思想;并且,由于 最终确立了法律和社会学的关系 ,[2]他也成为法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有些西方学者将涂尔干社会学中的法社会学内容归纳为八个论题:作为社会连带标志的法;从压制性的法到收稿日期:2007-04-22作者简介:唐永春(1965-),男,黑龙江密山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黑龙江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制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恢复原状的法;犯罪与惩罚;惩罚的演变;自杀的法律禁止;法的起源;财产权的性质与起源;契约的性质与演变。

涂尔干——精选推荐

涂尔干——精选推荐

涂尔⼲涂尔⼲法社会学思想1、社会是⼀个有机整体,不能化约为⼀个个单独的⼈。

涂尔⼲是社会学实证主义⽅法论的集⼤成者。

⼀⽅⾯,他坚持以客观物质存在为研究重⼼;另⼀⽅⾯认为,社会⾸先是⼀个有机整体,不能化约为⼀个个单独的⼈,“集体⽣活并⾮产⽣于个⼈⽣活,相反,个⼈⽣活是从集体⽣活⾥产⽣出来”他坚持社会唯实论的集体主义⽴场,主张社会是第⼀性的,个⼈是第⼆性的存在。

在这种⽅法论的关照下,他提出了社会事实和集体意识两个分析概念。

2、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但社会事实并不等同于社会现象。

对于个⼈来说,社会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涂尔⼲将这种外在强制性的集体现象称为“社会事实”,外在性意味着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现象不是⼈的⼼⾥或精神活动,⽽是⼀种客观的存在,强制性是指社会事实⼀旦发⽣,就会对社会中的相应个体产⽣影响。

社会学应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并且只能⽤⼀种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不应到个⼈意识的状态之中去寻找……⼀种社会事实的功能应该永远到它与某⼀社会⽬的的关系之中去寻找”。

⽽集体意识则“⼀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是独⽴于个⼈置⾝其间的特殊情况;个⼈消逝了,它仍旧存在……集体意识是社会的精神象征”它是基于个体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的趋同本性⽽产⽣的⼀种社会⼼理类型集体意识⼀旦形成,就具备了外在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因此,在每个社会个体的内⼼,存在着两种意识⼀是构成我们⼈格的个性,另⼀个则是集体意识,它代表着社会。

3、犯罪基于以上集体主义实证取向,涂尔⼲把犯罪、越轨、失范和⾃杀等现象都视为社会事实,且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成分。

对于犯罪,涂尔⼲认为“,如果⼀种⾏为触犯了强烈⽽明确的集体意识,那么这种⾏为就是犯罪”,即犯罪是个体侵犯集体意识、冒犯社会的⾏为。

但并⾮所有这类侵犯⾏为都能够得上是犯罪,够得上犯罪的还必须要求这种侵犯要达到⼀定的强度和⼴度。

对于失范,涂尔⼲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旧的社会规范和标准被破坏,⽽新的⼜没有取⽽代之,因此,在社会⽣活的某些领域,⼈们会失去⾏为的⽅向,失范也就会产⽣,⾃杀就是⼀个极端的事例。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及其启示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及其启示作者:李青青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27期【摘要】涂尔干生活著述的年代正值法国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带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社会问题开始出现,旧的秩序已经濒临崩溃,而新的秩序还没有确定下来,这就导致了社会转型下的病态现象——“道德失范”,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重构”与“正义的追寻”便成为涂尔干关注的重点,这些对社会团结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道德重塑建构理论、正义观的分析和梳理,探索出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团结之法,培养集体意识和价值共识,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探索得出可以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借鉴的地方,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涂尔干;社会团结;失范;启示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提出要通过强化集体意识、建立职业团体和伦理道德等方式来解决现代转型中的问题,这对我国转型中社会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加快了社会的变迁,对中国整体社会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的中国社会来说,由于当前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与涂尔干当年所面临的法国社会情景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中国要走完善和谐的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涂尔干的集体意识思想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这对当代社会的团结和信仰体系的重构将会提供很好的帮助。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集体意识,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下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进入工业化时期的中国,由最初机械式的团结转化为有机式的团结,市场化的经济发展使集体意识的观念趋于弱化。

如何重构新的道德规范,维护我国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就需要我们沿着涂尔干开创的社会团结理论、集体意识思想对社会力量加以整合,为此,提出强化集体意识、建立职业团体等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处方,而这些处方将在中国继续推进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有许多积极的意义,会有力的推动社会团结的实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值得我们大力发扬。

4第三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4第三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A 社会团结的含义



a社会团结,“社会内聚力”,社会整合” 。指 一种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 群体与群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 b机械团结:指存在于具有高度同质性和单一性 的社会成员间类似于无机物分子间的相互结合范 式。 c有机团结:按分工执行者不同职能的社会成员 间存在的一种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结合方式。
(2)利他型自杀:(义务自杀、自由利他自杀) (3)失范型:由于人们的行为缺乏适当的规范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而 导致的自杀。如经济危机或突然地繁荣,社会动荡和家庭动荡等等。 (4)宿命型的自杀:无法抗拒和改变的规则和重压,如奴隶的自杀。
(1)利己性的自杀
天主教自杀率
新教自杀率
?教义?宗教群体结构?
群体整合程度不足是导致利己性自杀率上升 的原因。
(三)如何解决

主张全面加强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 倡导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结构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 德体系,包括国家、法人团体与个人。

(1)国家借助法人团体这种在中介力量对个人行动行动 进行调节和规范,又通过对法人团体的监督和节制,来 捍卫个人的自由和权力不受法人团体的侵犯



(2)个人从从法人团体那里获得基本的道德生活环境 和生存意义,又从国家那里获得自由和保障,但也必须 接受国家和法人团体的规范和指导。 (3)法人团体虽然受到国家的控制,但却在很大程度 上让然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联合与 调节。 总之,涂尔干认为通过法团、国家、个人三者之间的相 互辅助和相互制约,就可以促成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状态的实现。从而消除现代社会之初形成的那些弊端和 问题,使之不断走向完善。

(1)原因:劳动分工发展不是人类知识进步的结果, 也不是人们追求生产效率的结果,而是社会容量(人口 数量及关系)和社会密度(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频 率和密度)的增加所导致人们之间生存竞争不断加剧的 结果。即“劳动分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第三节 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
在涂尔干看来:
1、社会团结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事实,它影响和决定 着其他社会事实。
2、涂尔干的基本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团结为主线而展开: 社会团结的产生(宗教研究),社会团结的类型、特 征和功能(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社会团结的基础 (集体意识、道德),影响社会团结的因素(社会分 工),社会团结的维持(中间职业团体)及破坏(社 会解组、失范及越轨行为)等等。
2、涂尔干使社会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 科学。 涂尔干的前辈们尽管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但他 们有关社会学的著作并没有彻底脱去哲学中形而上学 的外衣,社会学只是在涂尔干这里才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涂尔干不仅明确给出了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 还给出了研究方法,从而完成了“社会学与哲学的分 离”及“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离”这两大任务,使社 会学真正成为了一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科学。
1、涂尔干提出了研究社会的完整方法。
这一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部份,即研究层次、研究对象 的界定和研究的具体程序。关于社会事实的阐说,使 涂尔干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学整体主义的创始人。而 涂尔干的研究方法,虽然现在看来比较粗糙,但也不 失为当代社会学经验研究程序的前身。
涂尔干在他的各种具体研究中,都大体上坚持 了他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提出的方法论 原则,也可以说,这些具体研究,是他为其方 法论的效用提供的成功案例。其中,《自杀论》 最彻底地坚持并最完美地体现了涂尔干的方法 论原则。
作为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致力于社会学的 “独立运动”, 第一位开设社会学课程的社会学家
1887年,波尔多大学
第一位获得社会学教授职位的社会学家
1896年,索邦大学
在涂尔干的努力下,法国学术界承认社会学的独 立学科地位 “社会学年鉴学派”(法兰西社会学派)创始人

浅析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_以_社会分工论_中的集体意识为例

浅析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_以_社会分工论_中的集体意识为例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管理论丛与技术研究专刊
浅析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
——以《社会分工论》中的集体意识为例
周修研*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北京 102206) 摘 要:涂尔干是西方古典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他提出的社会学理论,对后来的社会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关 于社会团结以及集体意识的理论体现在他的早期著作《社会分工论》中,立足于社会团结理论对其集体意识进行分析,不 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本人的社会学思想整体框架,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他的集体意识理论。 关键词:集体意识;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社会分工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主要立足于社会整合问题,他 的整个理论框架就是围绕社会整合机制的建立。他一生恪 守的观点,而且是其整个社会学的中心思想就是个人诞生 于社会,就像他自己常常表述的那样:社会第一性,个人 第二性。涂尔干的社会学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 《社会分工论》当中,该书的研究起点实际上是一个古老 而又常新的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此,涂尔干明确 地指出:“我们研究的起点,就是要考察个人人格与社会 团结的关系问题,为什么个人越变得自主,他就会越来越 依赖社会?为什么在个人不断膨胀的同时,他与社会的联 系却越加紧密。” 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提出了社会 团结理论,并将其作为社会学的核心概念,针对社会分化 和社会冲突问题的解决,涂尔干试图通过增强社会联系、 缓解社会冲突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整合。而在实现整合目 标的过程中,社会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悬于整个 社会中所有人头上的一把利器,操控了社会整合的进程。 本文的主要分析点就是涂尔干的集体意识理论,但由于涂 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是以两种社会团结的分立为基础,所 以在对其集体意识理论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以两种社会团 结模式为背景,针对两种社会团结模式下集体意识的具体 特点分别进行论述。 一、社会团结理论 涂尔干认为,社会团结的基本含义是指人与人、人与 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结关系,这种联结关系既可 以建立在共有感情体验、共有道德情操和共有理想信念之 上,也可以建立在因为生活需要、功能依赖而形成的相互 依存关系之上。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对社会团结进行的具体 的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根据社会结构的不同产生了两种团结类型, 即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一种建 立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同质性和相似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社会学思想解读]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摘要:涂尔干作为社会学古典时期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站在社会唯实论的立场上,赋予了“社会”这一整体性概念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通过集体意识来维护自身的整合,即社会团结,并根据整合基础的不同将社会团结划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有机团结逐步取代机械团结的过程。

笔者将根据这一思路对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作一简要论述。

关键词:社会观;集体意识;社会团结涂尔干是社会学古典时期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涂尔干站在社会唯实论的基本立场上,将“社会”这一整体性的概念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是形塑和制约社会世界中人和事物的关键性力量,从而使社会得以整合。

然而,社会的这种能力量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得以实现的呢?涂尔干认为,这种手段就是集体意识,他通过对从传统到现代集体意识维续方式的不同,将社会的这种整合,即社会团结,又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机械团结社会向有机团结社会过渡的过程。

文章将沿着这样一条思想脉络就涂尔干的社会思想作一简单的论述。

一、涂尔干的社会观在有关于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方面的论述中,西方古典社会学家发展出了两种近乎对立的社会观,即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

顾名思义,唯实论即社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客体,它高于个体且对个体存在制约;唯名论意味着社会不过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体才是真实的存在。

作为一名坚定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家,毫无疑问,涂尔干秉承了社会唯实论的观点,并在其前辈孔德和斯宾塞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总体来说,涂尔干的社会观深受19世纪知识界中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的影响,因此,对其社会观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是有机体论的角度。

这反映在涂尔干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借用大量的生物学术语外,还包括对社会的基本假定,即社会自身可以被看作一个实体,它区别于并且不可被还原成自己的各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社会处于决定的地位。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03
社会分工论对于解决现实问题 ,如经济发展、就业、社会公 正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2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
理论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背景
涂尔干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巨大变化,这为他的理 论提供了现实基础。
学术环境
当时社会学界对社会的关注逐渐增加,涂尔干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秩序和整合 问题。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现代社会的组织和管理具有 重要的启示。
通过合理的社会分工,可以提高社会的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步。
同时,涂尔干也提醒我们注意社会分工可能带来的问题,如职业倦怠、人际关系疏 离等,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对未来的影响和展望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对于未来的社会发展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解决未来社会的问题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注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力的建设
涂尔干的观点提醒我们,应该注重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力的建设,通过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社会的 凝聚力和稳定性。
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建设
涂尔干的观点启示我们,应该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和道德建设,通过教育和引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道 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发展
组织规模和结构
01
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组织规模扩大,结构更加复
杂和专业化。
协作与沟通
02
社会分工要求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提高沟通效率,
实现整体目标。
社会治理与公共机构
03
社会分工对政府机构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提
高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科技和信息社会的影响

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

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

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埃米尔·涂尔干,也称杜尔凯姆或迪尔凯姆或杜尔干,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简介在此不再多述,很多网站都可查找,谢谢!)。

涂尔干于1893年出版了他的博士毕业论文《社会分工论》第一版,在本部书中他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功能、社会容量、道德密度、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等概念,他的社会团结概念是建立在集体良知和社会成员共同的价值、信念和情感系统之上,并提出了中心论点“分工产生团结”。

大体看来,书中吸收了很多学科的知识,诸如生物学、解剖学、伦理学、心理学、哲学、政治经济学、人类学、法学等,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书中既有斯宾塞的生物学的类比方法,又有孔德的实证主义的影子。

本书主要是从法的角度,特别是法律的历史的演进去阐释集体意识,并提出了恢复性制裁和压制性制裁两种法的制裁手段,以此进行了集体意识的剖析。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在第二版序言中的“社会之所以存在,就是要消除,至少是削弱人们之间的相互争斗,把强力法则归属于更高的法则。

"以及结论处的“高远的理想不是超然物外,而在于能够向我们展示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

”1.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在此,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最初从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开始,自然是男女分工首先开始,他认为男人和女人是作为同一整体的两个部分,他们的结合只是这个整体的重新组合,并且认为家庭的凝聚力是建立在共同情感和共同信仰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家庭的建立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两性的分工是产生婚姻团结的根源。

他通过对男女分工的考察得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不在于功能以这种分化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在于功能彼此之间紧密的结合。

劳动分工发展的一定程度社会产生了交换,交换的产生是由于人的不完整性而产生人与人的依赖关系。

他认为分工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并认为社会的凝聚力完全或至少主要依靠劳动分工来维持,社会构成的本质特性也由分工决定。

法律作为社会的一个符号,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类社会的共同意志。

分工产生团结——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研究

分工产生团结——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研究

分工产生团结——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研究【摘要】本文结合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概述了涂尔干以两种社会团结形式为标准的社会类型的划分和维系社会类型的基础,并介绍了涂尔干的分工产生社会团结的构想: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工产生了社会团结,但也带来了危害团结的反常的分工形式。

【关键词】机械团结有机团结反常的分工埃米尔·涂尔干(又称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介绍了社会团结的发展历史、原因和条件,三种反常的分工形式等内容,以此来支撑他的分工理论。

总体来看,涂尔干延续了孔德、斯宾塞的社会分割论与社会有机体学说,将以环节组织为特征的低等社会和以分工组织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产生的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存在纯粹的“机械团结”或“有机团结”社会类型,“两种团结”只是涂尔干为了研究社会整合划分的理想类型,他试图证明在消除或缓解了三类反常的分工后,分工对社会团结的作用。

一、社会团结的发展历史1、机械团结在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或氏族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湮没在广泛的集体意识中,自由和个性不能得到发挥,集体意识通过严苛的刑罚与律令惩罚各种危害群体相似性的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物与人的关系一样存在隶属性质,“那时个人与头领的关系同今天物与人的关系是完全相同的。

野蛮的暴君与他的臣民之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以及罗马家长与其后代之间的各种关系,都无异于占有者与占有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地说,这些关系只不过是一种单向的关系。

因此,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必然是机械的(涂尔干,2000)。

”共同意识维持了彼此相似的同质环节的团结,许多家族构成氏族,许多氏族构成部落,这种环节社会借助代表共同意识的中介机关(国家和君权)来施展自己的影响力,维持社会整体的凝聚力和团结。

涂尔干认为,维持机械团结的基础是集体意识与压制性制裁。

“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意识(涂尔干,2000)。

浅析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_以_社会分工论_中的集体意识为例

浅析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_以_社会分工论_中的集体意识为例

*作者简介:周修研,男,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
240
浅析涂尔干集体意识理论
二、集体意识理论 通过前面的分析已经看出集体意识是涂尔干社会团结理 论的精神基础,下面就对其集体意识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 雷蒙·阿隆对集体意识的解释是:“一般社会成员共有 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柯林斯认为:“集体意识是一种与 外在于你自身的某种东西进行交流的感觉,它不依赖于任何 一个特定的人,但每个人都一起参与其中。” 涂尔干对集 体意识的解读则是:“集体意识是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 和情感的总和。”涂尔干对集体意识的提出源于他对“社会 事实”的辨明。他强调的社会事实是由个人行为和个人之间 的联系和作用形成的,而个别属性被抽离掉了,剩下的仅是 表现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关系。根据主客观性,他将社会事实 分为社会比率和集体表象两部分,集体意识就应该归为后 者。鉴于他的集体主义认识论基础,他认为作为公众意见和 道德规范的社会性的集体意识不仅是某个个人情感意志左右 不了的,而且作为了一种独立的力量也在制约社会人的个别 行为,这种制约作用是通过个体将社会意识内化为自己的道 德自律和行为规范来实现的。《社会分工论》中对集体意识 的阐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性和特定性 集体意识是社会成员全体在长久的日常的社会交往 活动中,通过协作、沟通、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么集体 意识一定要达到平均程度,成为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感情 的总和,而且要内化到每个人的意识里,得到普遍化的认 可。普遍性产生的根源是生存环境或整体环境的同质性, 那么从另一方面来讲,既然每个人都与相同的事物结成了 同样的联系,那么这些事物对个人意识也会产生相同的 影响。当“所有个人的印象融汇起来,就形成了集体的印 象,如果集体印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固定的对象,那么集 体意识就有了确切的特征”。⑤这就是集体意识的特定性。 2.集体意识的遗传性 集体意识虽然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是对 那个时期的个体意识的综合,但是集体意识在发展过程中 有着一定的历史遗传性。“集体意识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 力量,不仅在于它在这一代人的心目中是完全一致的,更 在于它的绝大多数都是前几代人的遗产”⑥集体意识的形成 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要想形成一定的普遍化的 行为模式和规范必须经过几代人的长期发展积累,同时要 想破除这些行为模式和规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社 会成员的代际传递中,上一代一定会把他接受的,或者是 他认为的集体力量传承或灌输给下一代,尽管当他们垂垂 老矣的时候也可能因为集体意识的桎梏而对集体意识产生 怀疑,但传统社会中的习俗权威让老者也不敢轻易地选择 变革,受制于年龄权威,下一代只能亦步亦趋地成为集体 意识的继承者。 3.集体意识的中介权威 虽然集体意识产生于社会成员的共识,是社会个体 共同选择的结果,但是社会上总有对传统的习俗进行反 叛,对集体意识进行批驳的人,当集体意识的外在力量被

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团结与劳动分工的联系论文

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团结与劳动分工的联系论文

涂尔干社会学理论中团结与劳动分工的联系论文摘要: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 如何凝聚人心实现社会对个人的整合, 成为了时代命题。

涂尔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 在对社会问题研究的过程中, 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社会失范”等经典性概念。

他的早期理论一直聚焦在团结这一主题, 一方面从社会分工角度, 认为劳动分工促进了社会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状态的转变;另一方面, 他从团结的反面, 用社会失范视角来分析如何重塑集体意识, 建立新的社会整合;最后, 面对转型期道德缺乏的困境, 他认为需要通过职业团体和民族国家的路径来建立普遍性的道德。

关键词:社会整合; 涂尔干; 社会团结; 社会失范;一、问题的提出19世纪末期欧洲工业化达到高潮, 经济高速发展, 但同时社会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道德失序, 人心不古。

如何凝聚人心, 实现社会团结, 不仅是法国思想家涂尔干的时代命题, 也是社会学三位奠基人共同面对的现代性问题。

这种现代性实质上是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利弊得失问题, 由于身处工业化的不同阶段, 三位社会学家的思想进路和视角也呈现相当大的差异。

处于工业化早期的马克思看到经济基础层次上的不平等和阶级对立, 提出社会革命的主张。

处于工业化过渡期的涂尔干看到结构层次上的社会失序和伦理失范, 开出了以合作代替纷争, 以教育辅佐伦理的处方。

处于工业化成熟期的韦伯则更多地看到了人类行为与意识形态的错综复杂关系, 几乎放弃了改进的冲动, 而宿命地寄希望于对综合因素, 包括对行动主体的时代精神、观念体系和价值追求的理解和阐释。

[1]涂尔干个人思想也带有强烈的承上启下的时代性色彩, 这种时代性主要表现为在历史洪流裹挟下对社会现实和人心秩序的道德关怀。

这种关怀与他经历的一系列生命事件相互关联。

他青年时期目睹普法战争的创伤和巴黎公社的失败, 中年时期则受到德雷菲斯事件的牵连, 晚年时期又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些现实体验促使他学术旨趣始终聚焦在“社会团结”, 具体来说则是面对社会的大转型, 社会如何维系个人从而实现社会对个人道德的整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传必考理论精讲| 涂尔干:社会分工与社会团结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涂尔干是现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创者,也是很多问题领域的开创者,为近代意义上的社会学提出了崭新的范式。

通过理解他的社会学理论,我们可以找到一个窗口进入到以社会学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科学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追求,以及方法上的突破。

与马克思、韦伯相比,涂尔干可能更强调社会如何成为可能,这是涂尔干社会学一个很重要的核心问题。

韦伯很重要的一个提法是他对现代科层制、权力构成的关注,马克思主要是从阶级关系和经济斗争的角度,所以都对现代社会提出了一套看法。

当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我看到很多社会学教科书里几乎都把这三个人称为社会学的奠基人。

涂尔干的独特性可能是因为他从社会建构的角度上去思考,他的理论更多的是谈现代社会形成的条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所以他特别关注社会团结的问题。

这对后来的功能主义形成了启发,成为它的一个重要源头。

所以回到传播学,回到这样一个思想源头,其实涂尔干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就是在一个有机团结的现代社会中如何形成自洽的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也就是涂尔干所谓的社会分工。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的内涵
在涂尔干看来,人们普遍处于一个社会有机体中,人与人之间不仅是经济上的联系,更多的是社会关系的联结。

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团结是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的,为了使这种抽象的社会现象具体化,涂尔干借助了当时的法律模式——“压制性法律”来进一步论述了该现象。

在这种传统社会里,个体意识被集体意识全部覆盖,人们之所以能够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在他们看来,他们每个个体与集体是等同的,根本没有自己,只有社会在他们之中生存和活动,涂尔干将这种基于相似性的团结方式称为“机械团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开始进行转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在经济层面,社会转型促进了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只有通过劳动分工,人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这看似加大了人们之间的分化,增强了个体意识,但人们在分工的过程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就像是人身上的器官,虽然各司其职,各有各的功能,貌似是分离的,但本质上是处于一个有机体当中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这与传统社会中基于相似性的团结不一样,涂尔干将这种基于个人意识差异性的团结方式称为“有机团结”。

急速变革时期的“失范现象”及其解决途径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个人意识不断增强,集体对个人的约束能力明显减弱,但是另一方面,新的社会规范并没有随着有机团结模式所占比重的增加而一并产
生,这就导致了社会处于一种规范缺失的状态。

涂尔干通过对失范的极端情况——急速攀升的自杀率的分析,提出造成“失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分工发展的不完善,失范是社会分工发展的一个副作用,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之一。

由于集体对个体的约束力不够强大,或者说是集体的力量对个体的心理干预不够强烈,集体中的个体成员便易游离于群体之外,自杀行为出现的几率也就越大。

集体意识越是强烈,在某些方面能够有效的阻止那些脱离集体的个人自杀行为,例如,传统的犹太教、天主教、英国公教都有很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教新教在规定教徒生活和宗教仪式上缺乏强制力,这种缺乏强制力、约束力的宗教易使个别的教徒在遇到困难、危机的时候产生自杀心理,进而导致自杀现象的出现。

离婚者、单身者比有家庭的人所负担的义务要少,行为相对自由,自杀的行为也就越频繁,由此可知,集体意识对防止个体的自杀行为起着重要的预防作用。

涂尔干所要建立的是一种世俗化的个体性道德,社会道德力量的失衡是社会失范的直接表现。

涂尔干希望通过对传统的社会道德进行分解,找出其中的基本要素,以使社会道德重新获得维系社会团结的效能。

这就是涂尔干重构社会团结的核心,也是他社会转型理论的基本立足点。

这种道德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自律精神;涂尔干还试图找出一种宗教的理性替代物,他提出通过重建“法人团体”来复兴职业伦理,把民众通过职业的相互需要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社会的整合。

社会分工理论
涂尔干在其1893年的博士论文中就表明了反对单一功利主义思维的立场,指出社会是多元的,是由种种矛盾的部分组成的,因此必须有一种限定与平衡。

社会分工是一个经济学现象,但他却从中找出非经济内核: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现代工业造成的劳动分工使它在大多数社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促进了现代社会的诞生,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

而现代社会必须达成一种平衡,但如何达成这种平衡,需要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解释。

涂尔干主张阶级合作,反对用阶级斗争的理论解释现代社会。

因为这一创造性的解释,他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

劳动分工作为一种现象广泛存在于有机体及社会当中,它的历史由来已久,但在大部分历史时间里,它仅作为一种现象默默存在,并未引起严肃意义上的学术讨论。

对分工现象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进入十九世纪,由于社会中的劳动分工现象日益显著,因此逐渐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议题。

社会分工产生的原因
对于产生分工的原因,涂尔干否证了社会分工源于人类持续不断追求幸福的观点,他认为没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现代社会的人比古代社会的人更幸福,人类的幸福是否能够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成比例地增长是令人怀疑的事情,劳动分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分析其原因时应排除个人化的解释,用另一种社会现象来解释。

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通过物质性的社会事实法律,来分析非物质性的社会事实劳动分工,以此来考察劳动分工的功能;接着,涂尔干分析劳动分工产生的原因,否认了劳动分工是人类不断追求幸福的结果,并提出了自己所确定的劳动分工所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次要因素;在《社会分工论》的前两卷,分工始终被当作一种正常现象来研究,但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涂尔干讨论了所谓失范的、强制的、反常的分工形式。

对于这些偏离形式,涂尔干认为这些研究并不是分工研究的中心议题,对于它们的关注是为了更好地确定形成正常状态的各种条件。

涂尔干确认的导致分工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的增加。

在一定社会范围内,人口的增加导致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增大,以生物有机体作为类比,“两个有机体越是相似,就越容易产生激烈的竞争。

因为它们有着同样的需要,追求着同样的目标, 所以它们每时每刻都陷入一种相互敌视的状态中” 。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13年,第223页)
在竞争中失利的一方“要么被人淘汰, 要么进行改革, 除此以外没有任何选择的
余地, 改革本身就意味着必须确立一个新的专门领域”([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13年,第226页),这便产生了分工。

涂尔干还指出了社会分工的两个次要因素。

一是因为集体意识的弱化,这为个人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二是职业遗传,这一现象在较初级的人类社会中大量存在,一些重要职位常常出现完全由某个种姓家族所垄断的状况,涂尔干自己就出生于一个八代父子相传的犹太拉比世家。

相反,在较高级的社会形态中,遗传性职业就大大减少,人们后天掌握的资源比继承而来的资本更多决定了社会分工。

小结
长期以来,关于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后果就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极力称赞分工加强了劳动密度,另一种告诫我们分工所潜藏着的危险。

” 撒伊难以想象一个人一辈子只拿着一把铁锉和一把铁锤的生活,认为高度专业化的分工损害了人的天性;托克维尔也认为分工的原则越是得到实行,技艺越是进步,工匠们就越退步。

但涂尔干则更多的看到了分工对于社会整合的正面积极作用,他认为“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13年,第24页)。

“一种思想之所以有生命力,并不是因为它可以通盘解决各种问题,而是因为它为后人铺陈了各种活生生的问题”([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13年,第4页)。

19世纪出版的《社会分工论》不仅为后世的研究确定了各种概念、假设和命题,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张力,为我们思考自己切身感悟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洪强.社会失范与社会团结——涂尔干社会转型理论初探[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向辉.社会团结:从涂尔干到罗蒂——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的悖论及其解决[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王涣婷.社会转型视域下现代性道德的重构——涂尔干巧会道德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李荣荣.从有机团结思考社会现实——读《社会分工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