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及化解对策
化解政府债务方式(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攀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债务的累积不仅关系到财政安全,更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和实施路径,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债务结构、债务管理、债务重组、债务风险防范等方面,探讨化解政府债务的有效途径。
二、债务结构优化1. 调整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是化解政府债务的关键。
通过调整债务期限、利率和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减轻地方政府偿债压力。
(1)延长债务期限:对于长期基础设施项目,适当延长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风险。
(2)降低融资成本: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降低债券发行利率,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3)优化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银行贷款、信托产品等多种方式融资。
2. 优化债务区域分布,减轻中西部地区债务压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债务压力相对较高。
通过优化债务区域分布,减轻中西部地区债务压力。
(1)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政策支持力度,引导资金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2)鼓励中西部地区发行专项债券,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
(3)推动中西部地区债务置换,降低融资成本。
三、债务管理创新1. 加强债务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债务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债务资金用于关键领域和重点项目建设。
(1)完善债务预算编制,确保债务资金合理分配。
(2)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确保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和公共服务。
(3)建立健全债务资金使用效益评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 推动债务融资平台改革,提高平台经营能力推动债务融资平台改革,提高平台经营能力,降低平台债务风险。
(1)优化平台资产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
(2)加强平台内部控制,规范经营行为。
(3)鼓励平台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盈利能力。
四、债务重组与置换1. 推动债务重组,降低债务成本通过债务重组,将部分高息债务转化为低息债务,降低地方政府偿债压力。
化解地方债务方法(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地方债务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民生福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化解地方债务的方法,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调整债务结构,优化债务资金使用1. 推进债务重组。
对地方债务进行分类,对高风险、高成本的债务进行重组,降低债务成本。
同时,推动优质债务与高风险债务的置换,优化债务结构。
2. 加强债务资金监管。
明确债务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用途,确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创新债务融资方式。
积极推广绿色债券、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新型债务融资方式,拓宽债务融资渠道。
二、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对土地收入的依赖1. 优化税收结构。
加大税收征管力度,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
同时,调整税收结构,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间接税比重。
2. 发展实体经济。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而增加税收收入。
3.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规范政府收费,提高非税收入管理水平,确保非税收入稳定增长。
三、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1. 优先保障民生支出。
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提高民生福祉。
2. 优化投资结构。
优先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创新等领域,提高投资效益。
3. 加强投资项目管理。
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投资项目按计划实施,提高投资效益。
四、加强债务风险防控,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1. 强化债务风险监测。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体系,对地方债务规模、结构、期限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2.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制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地方债务风险进行分级预警,确保风险可控。
3. 加强债务风险应急处置。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在发生债务风险时能够迅速应对。
五、加强地方债务管理,规范举债融资行为1. 严格执行债务限额管理。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偿还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对地方政府的财务健康和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和增速如果过快,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影响到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冲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影响到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信心,进而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金融市场的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监管与规范,优化债务结构,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从而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25万亿元,占全国GDP 比重超过了40%。
这一巨额债务规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呈现出逐渐加剧的趋势。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不合理,还债压力增大,部分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偿债困难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加以有效化解,就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造成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的隐性风险也在逐步显现。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债务偿还压力,采取了以债还债的方式,形成了债务链,将风险进一步扩大。
这种做法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和政治风险同步上升,给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秩序带来了不利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既复杂又严峻,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分析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和转移支付,但是在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存在问题,税收收入有限,转移支付不稳定。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浅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浅析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备受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风险隐患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隐患。
而在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时,需要制定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进行浅析。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现状1.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居高不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为稳定经济增长,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举债投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急剧扩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已达25.6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0%。
2. 违规融资问题严重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债务较多,地方政府违规融资问题较为严重。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规避风险评估和审批限制,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融资担保公司等渠道违规融资,导致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膨胀,并且隐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3. 风险隐患加剧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违规违约,部分政府融资平台无法偿付债务,导致债务违约风险加大。
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1.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目标,极力扩大投资规模,但又面临较小的财政收入,从而形成财政收支矛盾。
为填补财政缺口,地方政府只得通过借债来融资。
2. 政府干预过多一些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直接介入市场经济活动。
在产业发展、项目投资等方面负债累累,形成了债务规模庞大的问题。
3. 建设项目收益低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但一些项目收益不佳。
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债务无法得到有效偿还。
1. 完善财政体制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税制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增强地方政府自主权和财政收入能力。
通过财政体制的改革,合理分配地方政府财政资源,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
2. 规范政府债务融资严格规范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划定地方政府债务的用途范围和融资担保责任,限制政府债务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债务债务化解(3篇)
第1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化解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涉及到财政、金融、经济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上述参考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建议:典型特征1. 债务占比相对较低:即使包含隐性债务,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并不算高,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2. 债务结构不合理:高成本、短期限的地方债务占比过高,增加了偿债压力和风险。
3. 债务分布不均衡: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债务压力相对更大,需要特别关注。
深层根源1. “经营城市”模式调整滞后:长期实施的“经营城市”模式未能及时调整,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
2. 稳增长压力下的干预:为稳增长,地方政府对经济各环节的干预程度上升,导致债务积累。
化解方案1. 调整财权事权:根据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和外部性程度,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上收部分事权和支出责任至中央政府。
2. 引入债务指标考核:在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中,引入地方政府债务指标,对经济增速与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联动考核。
3. 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应直接用发行国债和省级政府一般债的方式融资,缓解基础设施融资的收益成本错配与期限错配。
4. 推动平台转型:推动符合条件的城市投融资平台向经营性国企转型,提高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5. 债务审计和置换:进行债务审计,通过发行国债和省级政府债券置换部分债务,地方政府负责化解剩余债务。
6. 提振经济增速:通过增加投资、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等措施,提振经济增速,为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创造条件。
7. 制定应对预案:制定地方债务危机应对预案,确保在出现风险时能够及时应对。
长效机制1. 严格规定:制定严格的债务管理规定,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行为。
2. 加强监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
总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化解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系统性解决方案,并建立长效机制,以确保财政可持续性和经济稳定发展。
第2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化解中国地方债务的方法(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债务的持续增长,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沉重的偿债压力,也增加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为了维护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地方债务。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化解中国地方债务的方法与路径。
一、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 调整债务期限结构。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短期限债务占比过高,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因此,应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适当增加长期限债务,降低短期偿债压力。
2. 优化债务品种结构。
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时,可根据不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债券品种,如普通债券、专项债券等。
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扶贫债券等,降低融资成本。
3.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利率管制,使其与市场利率接轨,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
二、加强债务管理,提高债务透明度1.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明确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债务规模、债务期限等管理要求,确保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内。
2. 完善债务信息公开制度。
要求地方政府定期公开债务信息,提高债务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认知。
3. 强化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债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三、调整财政分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1. 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事权。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确保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加大民生支出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政府投资在地方债务中的占比。
3.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
四、发展实体经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2. 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及治理对策
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及治理对策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愈加突出,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隐患。
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和经济可持续性,更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社会动荡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治理这一问题,保障地方政府的健康发展。
一、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的成因在分析和治理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之前,需要了解其成因。
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是指在某些地方政府过度举借贷款并以地方政府名义发行债券,用于一些工程或投资,从而产生的经济负担过重和债务压力过大的现象。
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过度膨胀和过分追求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竞相上马大项目,过度追求超前发展。
在建设时要求一方面质量上乘,另一方面要打造景观效果和旅游景点,这些都需要巨额资金。
为此,地方政府通过贷款或者债券等方式融资筹资,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过重。
2.地方政府的融资方式不规范正规的贷款和债券是一种非常好的融资方式,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些不规范的融资方式也层出不穷,如投资收益权、信托贷款、租赁与回租、政府预付卡等。
这些方式虽然能够得到一些短期的资金,但在未来某种程度上却会对地方政府财政带来巨大的潜在隐患。
3.地方政府管理不当一些地方政府在招投标过程中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现象,从而使许多项目的成本过高、效益不佳,必须靠借贷来度日。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一些统计数据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难以准确衡量其债务压力和偿债能力,给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治理对策为有效治理地方政府债务化问题,必须提高政府的规范意识和政治自觉性。
由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地方政府应制定更为严格的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债务和资金的监测和管理,提高政府债务的透明度和稳定性,从根本上保障地方政府债务的健康发展。
2.加强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意识地方政府应切实增强财政压力意识,严格审查项目财务预算,实施合理的融资和采购计划,提高慎重决策和成本控制能力,降低财政负担,有效预防和降低地方政府财政风险。
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及解决对策分析
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及解决对策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我国地方债规模不断攀升,但在债务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地方债失控风险逐渐上升。
本文将就我国地方债失控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地方债失控风险现状分析1. 债务规模快速增长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25.9万亿元。
隐性债务和隐性担保也日益增加,已经成为地方债务管理的一大隐忧。
2. 风险管控不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债务规模大、财政收支不平衡等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隐性债务违规担保、透支预算等问题,致使风险不断积聚。
3. 影响经济稳定增长地方债务失控风险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方政府因为负债累累难以还贷,导致信用风险加大,金融体系稳定性受到威胁,最终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解决对策分析1. 健全地方债务管理制度要解决地方债务失控问题,需要健全地方债务管理制度。
应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和监管,健全市场化债务发行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规范和约束,提高债务管理的透明度和谨慎性。
2. 加强地方财政监管加强地方财政监管是解决地方债务失控的关键。
要完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预算法和财政法,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和约束,确保地方政府债务合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3. 优化地方债务结构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是化解地方债务失控风险的重要途径。
应加大国债和专项债发行力度,控制隐性债务增长,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项目的审核和评估,推动地方债务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完善预算约束机制5. 深化地方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地方财税体制改革是化解地方债务失控风险的根本之策。
应推动地方财税体制改革,优化地方财政收支结构,提高地方自主财政收入比重,增强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增长迅猛,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我们需要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1. 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地方政府要承担的基本民生开支和公共服务项目增加,但财政收入增速不足以满足支出增速,造成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矛盾。
为了填补这一缺口,地方政府便通过举债来解决日常开支问题,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
2. 地方政府重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等工作。
在缺乏有效盈利模式的项目中,地方政府通过举债来支持这些工程项目,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3. 地方政府担保和隐性债务在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和项目提供担保,形成了隐性债务。
当这些企业和项目无法偿还债务时,地方政府需要承担相应的债务压力,增加了债务风险。
4. 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膨胀地方政府将部分债务转移到融资平台进行融资,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被进一步扩大。
这些融资平台的债务未经有效监管和管理,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预算和财政收支管理制度,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控制支出,有效缓解财政收支矛盾,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来填补财政赤字。
加强对重建经济增长中的项目审批和核准,控制投资规模和方向,避免过度依赖债务来支持工程项目,减少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
建立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担保和隐性债务的监管,厘清责任,防止隐性债务的快速增长,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扩大。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平台审批、发行、管理和监管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加强对融资平台债务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
5. 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透明化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债务信息的透明度,让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充分了解,从而更好地化解债务风险。
政府债务_化解(3篇)
第1篇一、引言政府债务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向国内外借款形成的债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政府债务的合理规模对于保障国家财政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过高的政府债务规模可能导致财政风险加大,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如何有效化解政府债务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政府债务化解的背景与意义1. 背景分析(1)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
(2)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过度依赖债务融资的现象,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3)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冲击,政府债务风险加大。
2. 意义(1)降低财政风险,保障国家财政稳定。
有效化解政府债务,有利于降低财政风险,保障国家财政稳定。
(2)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有效化解政府债务,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防范金融危机。
三、政府债务化解的挑战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债务风险较高。
2. 财政收入增长乏力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政府债务化解面临资金压力。
3. 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债务化解效果不佳。
4. 市场信心不足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对我国政府债务化解信心不足。
四、政府债务化解的对策1.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提高政府债务流动性。
通过发行短期债券、中期债券等,提高政府债务流动性。
(2)拓宽债务融资渠道。
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拓宽债务融资渠道。
(3)降低融资成本。
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融资成本。
2.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降低债务风险(1)合理确定债务限额。
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债务限额。
(2)加强债务管理。
化解政府债务具体措施(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显现。
为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经济金融稳定,本文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二、加强债务管理,完善债务体系1.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1)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为地方政府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2)鼓励地方政府发行绿色债券、转型债券等特色债券,引导资金投向绿色、转型等领域。
(3)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比例,提高长期债务占比,降低流动性风险。
2. 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债务监管(1)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精度。
(2)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高风险地区进行重点监控。
(3)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严肃查处违规举债行为。
3.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债务行为(1)明确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权限,加强债务审批和监管。
(2)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使用,确保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
(3)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债务透明度。
三、推动债务置换,优化债务结构1. 扩大债务置换规模,降低债务成本(1)增加债务置换额度,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债务置换降低融资成本。
(2)鼓励地方政府发行长期债券,置换短期债务,降低流动性风险。
2. 优化债务置换方式,提高置换效率(1)创新债务置换产品,如永续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融资需求。
(2)简化债务置换流程,提高置换效率,降低交易成本。
3. 加强债务置换监管,防范道德风险(1)明确债务置换条件,确保置换资金用于合法合规项目。
(2)加强对债务置换资金的监管,防止资金挪用、滥用。
四、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1.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民生和重点领域投入(1)压缩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加大对民生、教育、科技、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
2. 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收入质量(1)完善税收制度,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化解地方债务措施(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债务风险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稳定,也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
为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下将从政策背景、具体措施、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政策背景1.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攀升,风险日益加剧。
2. 地方政府债务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土地市场波动对债务风险产生较大影响。
3.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不规范,存在违规举债、挪用资金等问题。
4.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国家金融安全。
二、具体措施1. 加强债务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和偿还行为。
(1)完善债务管理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和偿还程序。
(2)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3)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新增债务,控制债务规模。
2.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债务风险。
(1)推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提高债务透明度。
(2)鼓励地方政府发行项目收益债券,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3)引导地方政府债务期限错配,降低短期债务占比。
3. 丰富债务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1)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债务融资产品,满足地方政府多元化融资需求。
(2)推动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
(3)拓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4. 强化债务风险处置,确保债务安全。
(1)建立债务风险处置机制,对高风险地区债务进行集中处置。
(2)完善债务重组政策,鼓励高风险地区债务重组。
(3)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违约行为的追责,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5.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1)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约束。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入。
(3)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6. 严格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防范债务风险。
(1)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管理,明确融资平台职责。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大量举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由于一些原因,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不断攀升,债务风险也在逐渐积累。
理性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和化解对策,对于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融资需求迅速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融资需求。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民生保障等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由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有限,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债来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攀升。
2. 土地财政依赖过重地方政府财政主要依赖土地出让和转让收入,土地财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相当高。
由于土地市场波动较大、政策调整频繁,一旦土地市场出现问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
3. 基建项目盲目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赶发展步伐,盲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导致项目过多、投资规模过大,同时很多项目也存在盲目扩张、缺乏市场需求等问题,最终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资金空转。
4. 财政体制改革不彻底过去的财政体制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权力和财政自主能力,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等变相隐性债务方式来规避政策限制,也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对策分析1. 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为了使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更加规范和透明,应当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管理制度,明确债券用途,规范债券发行程序,加强对债券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债券的使用符合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需求。
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增速,及时发现和化解债务风险隐患,提高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推动土地财政改革加快推进土地财政改革,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对土地收入的依赖,逐步建立多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增加地方政府自有资金和财政收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
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建议(3篇)
第1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结构复杂,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为有效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债务管理,优化债务结构1.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债务限额管理制度,不得违规举债,确保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内。
同时,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债务规模,避免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2. 优化债务结构: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比例,降低偿债压力。
同时,优化债务利率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债务使用效率。
3. 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建立健全债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二、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可持续性1. 完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执行预算法,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确保财政资金合理使用。
同时,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2.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3. 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拓宽财政收入来源,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1.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2. 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 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四、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1. 开展存量资产盘活工作:对闲置、低效资产进行清理,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2. 创新资产盘活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存量资产盘活,探索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盘活方式。
3. 加强资产评估和监管:建立健全资产评估和监管机制,确保资产盘活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浅析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及对策浅析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地方政府性债务飙升,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需要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本文将就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成因1. 受限融资渠道。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受限,地方政府无法直接进行融资,只能通过融资平台进行融资。
2. 土地财政局限。
土地财政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但土地市场波动较大,使得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不稳定。
3. 政绩观念导致的举债经营。
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债务风险。
4. 审计监管不力。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另一个成因是审计监管不力,许多地方政府借债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管和约束。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融风险加剧。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增加,使得地方政府面临着债务违约风险。
一旦债务违约,将引发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经济不稳定。
2. 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
大量的债务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导致了对实体经济的挤出效应,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3. 影响国家财政稳定。
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的严重性还表现在影响国家整体财政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一旦出现风险,将对国家财政产生严重冲击。
为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1. 加强财政管理。
加强对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使用范围合理。
2. 完善审计监管。
加大审计监管力度,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有效监督和约束债务融资行为。
3. 推动财税体制改革。
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减少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从根本上缓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
4. 加强债务风险评估。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提前发现存在的债务风险,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债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
5. 提高政府债券市场化水平。
化解债务风险的具体对策(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风险逐渐凸显。
为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本文从政策、市场、管理等多个层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对策。
二、政策层面1. 优化债务管理政策(1)完善债务限额管理制度。
根据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偿债能力、风险水平等因素,合理设定债务限额,确保债务规模在可控范围内。
(2)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化解潜在风险。
(3)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监督。
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力度,确保债务资金合规使用。
2. 优化债务结构(1)提高直接债务比例。
逐步降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比例,提高直接债务比例,降低债务风险。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调整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占比,延长债务期限,降低偿债压力。
(3)优化债务利率结构。
通过发行长期低息债券、置换高成本债务等方式,降低债务利率,降低债务成本。
3. 优化债务融资政策(1)鼓励市场化融资。
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2)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化解债务风险。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为地方政府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
(3)加大对地方政府的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地方政府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地方政府合理融资需求。
三、市场层面1.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1)完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提高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效率,丰富债券品种,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
(2)培育市场化债务交易平台。
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债务置换、债务重组等操作。
(3)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化解债务风险。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项目,降低债务风险。
2. 强化市场约束(1)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提高信用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投资参考。
(2)加强信息披露。
要求地方政府及时、准确披露债务信息,提高债务透明度。
(3)加强市场监督。
加强对债务市场的监管,防范市场操纵、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怎么化解债务(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债务风险防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求化解债务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主要措施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对中国化解债务进行深入分析。
二、政策背景1. 债务风险上升: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上升。
截至2020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超过30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50%。
2. 经济结构调整: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但在此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凸显。
3. 财政收入下降:受疫情影响,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加剧了债务风险。
4. 国际环境复杂: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经济和债务风险防控带来挑战。
三、主要措施1. 调整债务限额:为防范债务风险,中国政府逐步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2018年起,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实行“余额管理”,即当年债务限额不超过上年余额。
2. 优化债务结构:推动地方政府债务期限结构合理化,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降低融资成本。
3. 推进债务置换: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置换部分存量隐性债务,降低融资成本,缓解债务压力。
4. 强化债务监管: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和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5.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投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6. 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化解债务提供有力支撑。
7. 推进市场化改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四、实施路径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化解债务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为实施路径提供法律保障。
2. 完善债务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控和管理,防范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分析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一旦出现问题将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现阶段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加剧,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偿债能力下降、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等。
及时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高地方政府财政稳健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风险,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背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借债规模在不断扩大。
随之而来的债务风险也日益凸显,给地方政府运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研究背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违约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债务风险的不断暴露,使得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认识到了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成因和化解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对于维护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成因,并提出化解对策及可行性分析,旨在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分析1.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存在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GDP的比例限制,形成了一定的债务压力。
2.债务结构亟待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债务结构过于单一,依赖于部分集中的债务品种,风险集中度较高。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1. 引言1.1 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与对策地方政府债市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逐渐显现,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不畅,地方政府债市场风险亟待化解。
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监管与规范发展成为应对之策。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是当前地方政府债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随着政府投资项目增多,地方政府举债规模不断扩大。
这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也可能导致债务违约风险的上升。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主要包括政府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引发的债务。
这些隐性债务对地方政府财政稳定和债务偿还能力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不畅是制约地方政府债市场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当前地方政府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银行借款和发行债券,但这种模式存在着融资成本高、流动性风险大等问题。
地方政府债市场风险有待化解。
在地方政府债市场中存在着地方政府债务违约、市场流动性风险等问题,这需要加强监管和降低市场风险。
加强监管与规范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问题的关键。
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债务管理制度,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促进地方政府债市场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我国地方政府债市场才能实现稳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
2. 正文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增长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为了筹集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不得不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经达到了一个庞大的数字,这给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随着债务规模的增长,地方政府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和本金,占用了越来越多的财政收入,使得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面临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2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o l 13No 22011年4月Journal o f Shang hai U niversity o 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Apr 2011中图分类号:F81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0150(2011)02 0077 07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及化解对策李永刚(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财政与税务学院,上海201620)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情况和债务结构问题,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分级次和分地区负担情况进行了研究。
文章在分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后,提出了化解地方债务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对策收稿日期:2011 01 06作者简介:李永刚(1978-),男,河北邯郸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财政与税务学院讲师,财政学博士。
一、地方政府债务基本情况我国 预算法 和 担保法 对地方政府举债进行了严格限制。
预算法 规定,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文件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担保法 规定,除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之外,对向国内债权人举借的债务,国家行政机关不能提供担保。
但是,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仍以各种名义举借了大量债务,地方政府债务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已经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表1 政府负债风险矩阵政府债务直接负债或有负债显性负债1 国外和国内主权借款2 预算法律规定的支出3 受长期法律约束的预算支出1 政府对非主权借款和地方政府、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实体(如开发银行)债务的担保2 对不同类型贷款的保护性政府担保3 对贸易与汇率、国外主权政府借款、私人投资的政府担保4 有关存款、私营养老金基金最低收益、农作物、水灾、战争风险的政府保险体系隐性负债1法律未做规定的未来公共养老金2 法律未做规定的社会保障计划3 法律未做规定的未来医疗保健筹资4 公共投资项目的未来经常性费用1 对私营化实体负债的清理2 银行倒闭3 非担保养老金基金、就业基金投资失败4 私人资本流向改变而采取的紧急救援行动5环境灾害后果的清理、救灾、军事筹资等资料来源:H ana 、马骏主编: 财政风险管理:新理念与国际经验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省、市、县、乡镇四级政府的负债。
地方政府债务主体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所属职能部门、某些公益性单位,甚至包括一些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
从地方政府负债种类看,既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债券等显性债务,也有社会保障欠款、拖欠人员工资、工程款项、补贴应补未补款等隐性债务,还有政府以投资公司名义筹借的建设资金,政府担保的国有企业或重大公共工程贷款等或有债务。
根据世界银行经济学家汉娜(H ana)提出的财政风险矩阵,政府债务可以分为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显性负债和隐性负债。
(一)地方政府债务结构从表2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地方政府显性债务总额超过2万亿元,相当于GDP的13 5%、全国财政收入的81 5%、地方财政收入的180 8%。
表2 2004年地方政府各类债务余额单位:亿元一、直接显性债务12543 71.外国政府贷款277 82.国际金融组织贷款1033 8世界银行贷款782 8亚洲开发银行贷款227 1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贷款23 93.国债转贷资金1691 44.农业综合开发贷款150 15.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1121 2清理农村合作基金会贷款410 1清理信托投资公司贷款295 7清理城市商业银行贷款31 1清理城市信用社贷款203 1清理供销合作社股金贷款75 2其他106 16.国内金融组织其他贷款4724 2人民银行4政策性银行1333 4国有商业银行2527 8其他金融机构8597.向单位和个人借款1924 28.拖欠工资554 5拖欠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津补贴134 3 拖欠地方出台的补贴420 19.其他1066 5二、或有显性债务8967 91.政府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764 92.政府担保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196世界银行贷款85 1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10 5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贷款0 43.政府担保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特定贷款6 94.政府担保国内金融组织贷款4655 4人民银行7 9政策性银行1693 9国有商业银行2385 9其他金融机构567 75.政府担保向单位和个人借款343 66.拖欠国有企业职工养老金63 77.粮食企业亏损挂账2249 28.其他688 3三、直接显性债务和或有显性债务合计21511 6资料来源及说明:1 或有债务数据缺失,只统计显性债务;2 目前没有更为合理准确的统计指标体系,所以本文的分析以财政部门统计的指标体系为基础;3 杜威: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研究 ,辽宁大学,2006年。
1 地方政府直接显性债务结构2004年,在中国地方政府直接显性债务中,国内金融组织其他贷款所占比重最高,约占37 7%;其次是向单位和个人借款,约占15 4%。
国债转贷资金排在第三位,占13 5%。
所占比重最小的是外国政府贷款,约占2 2%。
这说明,中国地方政府直接显性债务中主要是内债,债权人主要是国内商业银行、个人和单位。
2 地方政府或有显性债务结构2004年,在中国地方政府或有显性债务中,政府担保国内金融组织贷款占地方政府总债务比重最高,约占21 7%;其次是粮食企业亏损挂账,约占10 5%。
政府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排在第三位,占3 6%。
所占比重最小的是政府担保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特定贷款,约占0 03%。
这说明,中国地方政府或有显性债务中主要是内债,债权人主要是国内商业银行和粮食企业。
78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分级次负担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在直接显性债务中,县级政府所占比重为33%,比重最高,省级政府次之,占22%,然后是乡级,占18%,市级最少,占7%。
省级政府债务负担主要集中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债转贷资金;市级政府债务负担主要集中在外国政府贷款、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和国内金融组织其他借款;县级政府债务负担主要集中在农业综合开发借款、拖欠工资和向单位和个人借款;乡级政府债务负担主要集中在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拖欠工资和向单位和个人借款。
在债务的具体类别负担中,拖欠工资最严重的是县级,占69%。
农业综合开发借款,县级所占比重也最高,达58%。
在或有显性债务中,县级政府所占比重为41%,比重最高,市级政府次之,占40%,然后是省级,占13%,乡级最少,占6%。
省级政府债务负担主要集中在政府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政府担保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粮食企业亏损挂账;市级政府债务负担主要集中在政府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政府担保的国内金融组织贷款和拖欠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县级政府债务负担主要集中在政府担保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特定贷款、粮食企业亏损挂账和拖欠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乡级政府债务负担主要集中在政府担保向单位和个人借款。
在债务的具体类别负担中,粮食企业亏损挂账和政府担保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特定贷款最严重的是县级,分别占81%和79%。
表3 2007年地方政府债务分级次情况表单位:亿元项 目总额省级市级县级乡级一、直接显性债务余额12543 922%7%33%18%1 外国政府贷款277 836%50%14%0%2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1033 851%20%24%5%3 国债转贷资金1691 446%41%13%1%4 农业综合开发借款150 16%18%58%19%5 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1121 214%30%36%20%6 国内金融组织其他借款4724 224%34%30%13%7 拖欠工资554 50%1%69%30%8 向单位和个人借款1924 41%8%45%46%9 其他1066 53%15%50%31%二、或有显性债务余额8970 713%40%41%6%1 政府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764 950%41%9%0%2 政府担保的国际金融组织贷款19657%24%16%3%3 政府担保的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特定贷款6 90%19%79%1%4 政府担保的国内金融组织贷款4655 311%57%25%7%5 政府担保向单位和个人借款343 63%25%43%29%6 粮食企业亏损挂账2249 25%14%81%0%老挂账(1992年3月31日以前的亏损挂账)45 137%14%48%0%新挂账(1992年3月31日~1998年5月31日的亏损挂账)1420 66%16%78%0%1998年5月31日以后发生的亏损挂账838 21%9%89%0%7 拖欠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63 77%33%58%1%8 其他688 37%21%51%20%合计21511 618%32%36%13%资料来源:根据财政部数据整理计算。
二、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原因(一)财政体制原因 1 财权与事权划分不合理792011年第2期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及化解对策80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明确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但这一财政体制的改革并不彻底。
最突出的问题是,省以下四级地方政府间的财政体制较普遍地产生财权重心上移而事权重心下压现象。
省以下政府间支出责任划分模糊,基层县乡政府缺乏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其可支配财力明显不足。
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原则是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
受益范围跨区域,可供全国居民同等消费并且共同享用的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受益范围仅限于地方层次,供地方居民平等消费并享用的产品由地方政府提供;介于两者之间的公共产品,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提供。
但是,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明晰财权、财力重心上移的同时,没有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做出清晰界定,总的趋势是事权重心下移,出现了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不协调的局面。
比如,农业、交通、水利、教育等诸多重要的支出项目都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
这无疑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这种财政体制,造成中央与地方收入和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的比重失衡,成为地方政府借债的主要原因。
2 地方税制不健全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在收入划分上,把税源足、税基宽的大税种划给中央,留给地方的是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致使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
虽然分税制改革初步形成了以房产税、营业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为主的地方税体系。
但是,中央税与地方税划分不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税种设置权、税率调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