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导学案
第22课《皇帝的新装》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22)皇帝的新装——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上册课前导学1.作者简介: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
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
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
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
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海的女儿》等。
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2.写作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揭露了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的社会的病状。
3.重难字词赏赐.( cì ) 御聘.( pìn ) 炫.耀( xuàn ) 称.职( chèn ) 愚蠢.( ch ǔn ) 妥.当( tu ǒ ) 呈.报( chéng ) 钦.差( q īn ) 滑稽.( j ī ) 勋.章( x ūn ) 骇.人听闻( hài ) 随声附和.( hè )4.词语解释显耀:夸耀;炫示。
愚蠢:愚笨;不聪明。
急迫:需要马上应付或办理,不容许迟延。
妥当:稳妥适当。
渴望:迫切地希望。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
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知识小练】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妥当(dang)呈报(cheng)圈定(quan)滑稽(ji)B.赏赐(ci)愚蠢(chun)更衣(geng)勋章(xUn)C.眩耀(xudn)附和(he)御聘(ping)钦差(qin)D.系上(j1)称职(chen)狡滑(hu6)爵士(jue)2.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滑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22《金子》导学案
师:你在金子在那里?
师:你真正找到了像我戴的金耳环的金子了吗?
师:那你找到的是什么?
生:自由答,指板书引导(坚持、智慧、勤劳)。
师:我明白了,你找到的不仅仅是金子,还找到了比金子更宝贵的东西,是可以获得更多金子的东西,那就是:坚持、智慧、勤劳,这就是真金。(黑板上的“?”擦掉,将“真金”与“坚持、智慧、勤劳”连上线)
6.哪个合作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读书成果?(组长先说读书形式,然后由组员合作读一遍。)
三、学说大意
1.合作得真不错。相信其他组也能像他们一样优秀。现在,老师请大家不用嘴,用眼睛,咱们再读一遍词语,读在心里不出声。用心读,你就会有所发现。
2.来,咱们拿好书,一起来默读课文,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看谁读完以后,刚才默看的词语又会从文章中跳出来。(学生一起默读)
不甘心默默挖掘埋头苦干失望
倾盆大雨坑坑洼洼绿茸茸若有所悟
美丽娇艳实现梦想找到真金不无骄傲
3.词语弹簧动起来!(学生开始一个一个站起来领读),齐读。
4.理解“若有所悟”,“一无所获”、“不无骄傲”
5.小组合作读课文,由组长在最短的时间内分好工。
6.汇报读书成果。(组长先说读书形式,然后由组员合作读一遍。)
(4)默读,讨论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的不同表现的词和句(不甘心落空、默默地)。
(5)读这些词,你觉得这是一个()的彼得。(板书:坚持)
(6)学法指导:你们已经学会了抓“关键字”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是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学会的一种读书方法。
过渡:照这样看来,彼得是找不到金子了,他到底最终有没有找到金子呢?快速默读课文4~7小节,思考一下。
c.由鲜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说话训练:
初春,寒气还未退尽,寒风呼呼地刮着,可是应该播下花种了,彼得……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导学案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课程标准】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学习目标】1、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冷战后世界多极化发展历程,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意义;2、自主梳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一分为二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3、通过日常生活认识社会信息化的利弊,梳理信息安全意识,把握世界文化多样性这一基本特征,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4、通过对冷战后世界特征的学习,认识到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重难点】重点:了解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特征难点:多极化趋势的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以及影响【情景导入】展示G20峰会图片以及文字设问:由G20峰会召开的形式、议题及组织性质,说明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特点?一、调整——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1、展示漫画,提出问题:左图描绘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2、展示图片,分析:各个国家或组织又有什么诉求?(1)美国展示材料,设问:Q1: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地位如何,它有什么企图?Q2:为了达到此目的,对外推行什么政策,进行了哪些军事行动?(2)其他国家:3、知识小结:图示二战后世界格局发展变化?4、思维总结:对多极化进行概念归纳和理解5、思维提升:展示材料分析:单级和多级世界,你同意哪一种观点?二、发展——经济全球化1、展示经济全球化定义(学生根据图片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2、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梳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3、结合课本和展示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在90年代迅速发展原因?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乐观主义者说:全球化是馅饼。
悲观主义者说:全球化是陷阱。
你如何认为?(1)展示材料分析积极影响(2)展示漫画分析消极影响,进一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5、展示材料: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发展中国家应该怎么应对?过渡: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发展。
(导学案) 22.古文二则——孙权劝学
22 孙权劝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品味孙权、鲁肃、吕蒙对话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一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你可知道,他斗大的字不识几个,你知道“吴下阿蒙”和“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的来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共同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走进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三、预习检测: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自以为()大有所益及()鲁肃过寻阳即更()刮目相待蒙乃()始就学权谓()吕蒙曰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22 新闻两篇 导学案 - 含答案
22 新闻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学校:天星二中姓名:范厚强年级:七编制:审核:【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重、难点】1.新闻的特点。
2.新闻的结构。
3.新闻的语言。
4 两篇新闻的比较。
【知识链接】1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2.作者简介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3 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于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22年来的统治中心——南京。
【自主学习】1.正音辨形横渡() 要塞() 荻港()kuì()退jiān()灭dū()战答案:hénɡsài dí溃歼督2.据义填词(1):十分勇敢而且善于作战。
(2):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答案:(1)英勇善战(2)锐不可当3.走进文本(1)我人民解放军共有万人,西起九江(不含),东至,分为路军横渡长江。
答案:100江阴三(2)文中为什么交代汤恩伯督战无效这一事件?答案:“汤恩伯督战无效”这一事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2樟树导学案第一课时
的时候,当它已经作 ,它的香 。
2. 走近宋奶奶,我想对她说: “
5
【检测反馈】 1. 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樟树不高,但它的 且 ②即使当它 为 气 ,伸得 ,而
我们来检测一下本课的学习效果。 六、拓展延伸 1.宋庆龄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
。 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 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 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2.国际友人这样评价她:„„ 3.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些和宋庆龄有关 的资料,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这样一位伟大的女 。 ” 性。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蓬蓬勃勃 香气拒虫 永久保持 借物喻人
1.轻声朗读第 1 至 3 自然段,思考:“我舍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不得这两棵树。” 说明了什么? 2.小组交流。
指导朗读。 (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 中的“樟树”要重读) 。
1
3.各组派代表汇报朗读。
【检测反馈】 1.辨一辨。 搬 ( 般 ( ) 稠 ( ) 绸 ( )( 繁 )( 紧 )( 瞻 )( 檐 ) )
2.读一读。 宋庆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是中国 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在近 70 年的革命生涯中, 她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 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敌人因 为她的英勇坚持和高贵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她 为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的友 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 20 世纪最伟大 的妇女之一。 3.写《习字册》
4
什么相似之处? 2.小组内讨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 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 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3.全班汇报。
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3.现在你知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 仰宋庆龄的故居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 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了吗?(表达人们对宋庆龄 奶奶的崇敬、爱戴和怀念。 ) 小结过渡:人如其树,树如其人!原来人 们是在用合影留念的方式表达对宋庆龄的崇 敬、爱戴和怀念。把我们的崇敬与怀念送入朗 读中,读好第 6 自然段。 五、检测反馈 过渡:学完了课文,相信樟树的可贵品质 和宋庆龄的伟大形象已深深植入我们心中。让
第22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2. 智取生辰纲素养目标1.赏析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2.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3.联读《水浒传》相关回目,探讨杨志性格形成的原因,激发对《水浒传》的阅读兴趣。
第1课时◎重点:理清叙事线索,把握故事情节;赏析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境预设有人曾经这样说:“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
”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
其实,《水浒传》中塑造的水浒英雄并不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其中有一段故事叫《智取生辰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真切地感受一下智者与智者围绕“生辰纲”而展开的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较量吧!·导学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再读小说《水浒传》的任务,重点阅读《智取生辰纲》这一回目,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故事情节,为课堂上顺利学习《智取生辰纲》打下基础。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施耐庵(1296—约1371),字子安,生于兴化白驹镇(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祖籍苏州,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著有《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背景介绍:北宋末年,官僚腐败,社会黑暗,阶级矛盾激化,北方地区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最后起义失败。
但是,梁山英雄的故事流传甚广。
宋人的《大宋宣和遗事》描绘了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施耐庵根据社会现实以及民间有关梁山好汉的故事进行了整理加工,最后创作出《水浒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嗔.( )怪xiē( )息干.( )系怨怅.( )分xiǎo( )逞.( )能颠.( )倒gòu( )当聒.( )噪朴.( )刀恁.( )地着.( )意省.( )得兀.( )的喏.( )喏连声面面厮觑.(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人教版必修五《22等差数列》导学案
等差数列〔二〕【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2.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自主学习】 等差数列的性质1. 在等差数列{}n a 中,d 为公差, m a 与n a 有何关系?2. 在等差数列{}n a 中,d 为公差,假设,,,m n p q N +∈且m n p q +=+,那么m a ,n a ,p a ,q a 有何关系?【自主检测】1.在等差数列{n a }中,假设1a +6a =9, 那么34a a += .2. 等差数列{}n a 中,25a =-,611a =,那么公差d = . 【典型例题】例1.在等差数列{}n a 中,510a =,1231a =,求首项1a 、公差d 和14a .小结:等差数列{}n a 中,公差d 可以由数列中任意两项m a 与n a 通过公式m na a d m n-=-求出. 例2.在等差数列{}n a 中,23101136a a a a +++=,求58a a +和67a a +.例3.在等差数列{n a }中,1a +3a +5a =-12, 且 1a ·3a ·5a =80. 求通项 n a小结:在等差数列中,假设m +n =p +q ,那么m n p q a a a a +=+,可以使得计算简化.【目标检测】1.等差数列{}n a 中7916a a +=,41a =,那么12a 的值为〔 〕.A . 15 B. 30 C. 31 D. 64 2.假设48,a ,b ,c ,-12是等差数列中连续五项,那么a = ,b = ,c = .3.在等差数列{}n a 中,14739a a a ++=,25833a a a ++=,求369a a a ++的值.4.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其和为15,其平方和为83,求此三个数.5.*成等差数列的四个数之和为26,第二数和第三数之积为40,求这四个数.【知识拓展】1.判别一个数列是否等差数列的三种方法,即:〔1〕1n n a a d +-=; 〔2〕(0)n a pn q p =+≠; 2. 假设三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其和时,可设这三个数为,,a d a a d -+. 假设四个数成等差数列且其和时,可设这四个数为3,,,3a d a d a d a d --++. 【总结提升】1.在等差数列中,假设m+n=p+q ,那么m n p q a a a a +=+.注意:m n m n a a a ++≠,左右两边项数一定要相同才能用上述性质.2. 在等差数列中,公差m na a d m n-=-.。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陈涉世家》导学案(教师版)
第22课《陈涉世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史记》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虚词,把握其意义和用法。
2.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明确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及其历史的必然性。
3.学习陈涉少有大志、壮有所为,树立远大理想。
【重点难点】1.理解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明确起义的原因和经过及其历史的必然性。
2.学习陈涉少有大志、壮有所为,树立远大理想。
【学习过程】背景介绍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
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给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秦速亡,使秦始皇构想的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了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代替。
第一课时(一)必备知识1.作者介绍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他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作品介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
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创了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史记》是我国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书: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
(2)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3)本纪: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4)世家: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5)列传:帝王诸侯以外其他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22《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 深入了解本课作者的生平背景及其代表作品。
2. 积累并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以便更好地疏通文意。
3. 深入理解并体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领悟其深层含义。
【知识链接】《礼记》——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瑰宝,位列儒家经典之一,乃西汉学者戴圣精心辑录、编纂秦汉以前丰富礼仪论著之结晶,全书共含四十九篇宏篇巨制。
此书实为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学者对《仪礼》这一经书进行深入阐释与说明的精选文章汇编,它不仅承载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亦被誉为《小戴礼记》,与《仪礼》、《周礼》并称为“三礼”,共同构筑了古代礼仪制度的辉煌篇章。
其内容广泛涉猎先秦时期的礼制、礼仪规范,深入剖析仪礼之内涵,忠实记录孔子及其弟子间的智慧对话,并详细阐述修身立德的处世之道。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记》作为《礼记》中的璀璨明珠,诞生于战国晚期,它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全球范围内最早专注于教育、教学议题探讨的专著之一。
其文笔精炼,寓意深远,以生动的比喻和严谨的逻辑,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宗旨与功能,详细阐述了教育体制、教学原则与方法,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与角色,同时,也精妙地描绘了师生间及同学间的和谐关系,展现了古代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下列词语旨:至道:困:达到: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2 吃水不忘挖井人导学案
22、吃水不忘挖井人本周习惯养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要大声读下面的生字词语,多读几遍,争取记得又快又好!】
三、我会写
1.【我要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认真书写一遍】(我的姿势最漂亮,我写的字最棒!)
井乡面
忘想念
我认为几个字特别容易写错。
2.【我能弄清下面生字的笔顺】
面
乡
四、课堂检测(看谁摘得星星多)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xiǎng niàn shàng hǎi xiāng qīn men sīxiǎng
( ) ( ) ( ) ( )
yì kǒu jǐng xiǎng fǎjiāxiāng niàn niàn búwàng
( ) ( ) ( ) ( ) ★★3、我思考,我会填
一()井一()石碑一()石子一()村子一()房子一()战士一()石桥一()红旗★★★4、我聪明,我会照样子写出带有“心”的字,再组词.
心(意)(意见)()()()()精彩总结:我做达标测评题摘了()颗星星。
、。
第22课《梦回繁华》导学案
第22课《梦回繁华》导学案《清明上河图》是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
在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它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
它既描绘了汴京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又写了近郊的清明时节的自然风光,如此巨作,作者怎样将它描述出来呢?下面让我们走近毛宁的《梦回繁华》一文。
一、学习目标1.能通过浏览和细读法理清行文思路。
2.弄清本文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它们的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二、基础过关1.字词过关汴梁()擅长()簇拥()漕运()遒劲()跋涉()料峭()沉檀()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舳舻相接()2.理解过关春寒料峭:长途跋涉báshè:舳舻zhúlú相接: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luòyì不绝:3.了解《清明上河图》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稀世奇珍,画之瑰宝。
它用现实主义手法,全景式构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北宋王都开封汴京时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烟稠密的繁华景象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习俗风情。
4.时代背景《清明上河图》的时代背景是北宋时期的开封市,开封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汴梁,汴京,为我国七大古都之一,从战国至金代,先后有7个封建王朝在此定都,素有“自古帝王都”“七朝古都”之称,其中以北宋年间最为繁荣,人口多达150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三、朗读课文,浏览答题:1.朗读全文,思考作者写了什么?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2.哪一段是重点段?各段之间什么关系?文章详写略写哪部分?3.第一段,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背景是怎样的?哪几个字照应了文章题目?4.第二段,作者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动机是什么?5.第三段,哪句话概括了画作内容,本段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6.第四段,介绍画作主体可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有哪些内容?开卷处写了哪些景物?中段的繁华场景有何特色?7.第五段,《清明上河图》有哪些艺术特点?有哪些社会价值?四、合作探究1.请分析全文的说明顺序(2种)2.找出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为什么采取这些方法?作用是什么?3.本文语言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1)学习目标:1、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提高归纳、分析的能力。
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重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
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还有常数项。
导学流程:自学课本导图,走进一元二次方程分析:现设雕像下部高x米,则度可列方程去括号得①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方程吗?你能求出它的解吗?想一想你以前学过什么方程,它的特点是什么?探究新知自学课本25页问题1、问题2(列方程、整理后与课本对照),并完成下列各题:问题1可列方程整理得②问题2可列方程整理得③1、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50,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这两个数之积为这个数,求这个数。
3、一块面积是150cm2长方形铁片,它的长比宽多5cm,则铁片的长是多少?观察上述三个方程以及①②两个方程的结构特征,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自己试着归纳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展示反馈【挑战自我】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其中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是:【我学会了】1、只含有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其中 二次项, 是一次项, 是常数项, 二次项系数 , 一次项系数。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P26页例题,完成下列练习:将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及它们的系数。
(1)8142=x (2))2(5)1(3+=-x x x 【巩固练习】教材第27页练习 归纳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学习过程中用了哪些数学方法?3、确定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时要注意什么? 作业(A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 (1)0233122=--x x ( )(2)0522=+-y x ( ) (3) 02=++c bx ax ( ) (4)07142=+-xx ( ) 2、将下列方程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3x 2-x =2; (2)7x -3=2x 2;(3)(2x -1)-3x (x -2)=0 (4)2x (x -1)=3(x +5)-4. 3、判断下列方程后面所给出的数,那些是方程的解; (1))()(1412+=+x x x ±1 ±2;(2)0822=-+x x ±2, ±4(B )1、把方程p q nx mx nx mx -=++-22 ()0≠+n m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再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2《天上的街市》导学案
灌云县实验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第 1 页 22 天上的街市
编制:孙丽华 审核:孙丽华 班级 姓名 评价等级
【学习目标】
1. 体会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2.了解联想和想像的诗歌创作手法。
3. 感悟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
1.利用工具书,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 填空。
郭沫若,原名 ,四川乐山人,现代 、 、 、 、 、 。
他在文学方面的著作很多,有诗集《 》,话剧《 》等。
本文写于1921年
10月24日,原题是《 》,收入作者的第二部诗集《 》。
2.搜集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写在下面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闲游. 陈列.. 缥缈.. 不甚. 灯笼.
3.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诗句内部的节奏,在课本原文用斜线标出节拍。
4.作者笔下天上的街市里有些什么?
【合作探究】
1.这首诗很好地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词语分别是什么?概括诗人想象的三幅图景
2.天上的街市有什么特点?你从诗歌哪些词语或诗句看出来的?
3.为什么写这样的景物和美好的事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诗歌的哪些词语
强化突出了这种感情?至少举一例说明。
【测评反馈】
《伴你学》第102到104页11至23题。
《Lesson 22》 导学案
《Lesson 22》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如_____、_____、_____等。
2、理解并能运用重要句型,如_____、_____。
3、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语音语调。
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和细节。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词汇:熟练掌握与课文相关的新词汇,能够正确拼写和运用。
句型:理解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重点句型进行交流。
2、难点长难句的理解和分析,如_____。
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学习方法1、预习提前预习课文,标注出生词和不懂的句子。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背景知识。
2、课堂学习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做好笔记,记录重点知识点和老师的讲解要点。
3、复习课后及时复习所学内容,背诵重点词汇和句型。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知识链接回顾之前学过的与本课文相关的知识点,如_____,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五、学习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或提出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词汇学习教师讲解重点词汇的发音、词义和用法。
学生跟读、拼写词汇,进行词汇练习。
3、句型学习分析重点句型的结构和用法。
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句型操练。
4、课文学习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和细节。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课文中的问题或与课文相关的话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6、课堂练习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翻译等,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7、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的记忆。
8、作业布置背诵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完成课后练习题。
用所学词汇和句型写一篇短文。
六、拓展延伸1、推荐相关的英语书籍、电影或歌曲,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拓展学习。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英语,如英语广告、标识等,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第22课《寓言四则》(1)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寓言四则》导学案(1)学习目标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2、了解寓言的艺术特色。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寓言的艺术特色。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健全的人格。
3、揣摩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分析寓言故事的情节,领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爱慕.()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2、根据文意,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饶头:。
庇护:。
爱慕:。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
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
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即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B.寓言这种体裁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C.伊索是古罗马寓言家,人们习惯于把古罗马寓言都归到他的名下,统称“伊索寓言”。
D.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的作用等,但两者也有区别。
5、填空。
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通常用拟人化的________作主人公,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________。
二、自主学习1、赫耳墨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的目的是()A.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不受尊重。
B.他想知道人对神是否尊重。
C.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D.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是否受到极大的尊重。
2、蚊子第二次吹喇叭的原因是()A.有意气一气狮子,再一次从精神上征服狮子。
B.得胜后骄傲了,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
部编新语文22 愚公移山 导学案(有答案)
22 《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3.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学习重点】1.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深刻的寓意2.学习愚公身上的精神【自主预习案】1、《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2、列子名,人,代表人物之一.3..寓言就是的一种文学样式其主要特点是4.读准字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厝()5、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思杂然相许()惩山北之塞()且焉置土石()何苦而不平()寒暑易节( ) 河阳之北( )而山不加增()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固不可彻()虽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1.如《夸父逐日》2.御寇郑国战国前期道家3.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情节、结构简单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4. Rèn chéng sèyūhéběn chèn kuìwúcu ò5.赞同苦于况且愁交换的增加连—都顽固即使尽【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读故事1、读一读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2、辨一辨①通假字: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②一词多义: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汝心之固()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其如土石何()方圆当时将况且连增加顽固本来无逃亡人称代词疑问代词③非常规的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甚矣,汝之不惠d告之于帝(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3.讲一讲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复述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提示)(二)析人物1.找一找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明确:(1)“年且九十”(说明年老)(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明移山目标之宏伟)(3)“其妻献疑的理由”(说明移山困难之多)(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搬运土石路途遥远)小结:这一节突出了愚公的“毕力平险”的大无畏精神2.辩一辩讨论愚公与智叟的观点:①.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明确: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②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明确:智叟:目光短浅眼前的停滞的观点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三)悟主题1..想一想:看了愚公的故事,你一定有许多想法,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明确:(讨论这个问题,要紧扣课文内容要点是①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下定了决心移山,就毫不动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③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也说明愚公不"愚")2.悟一悟: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道理?明确:(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四)品手法1.对比烘托手法在文章中是如何巧妙的运用的呢?明确: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2..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所以有了神人的帮助,你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1、谈一谈有人说愚公笨,这种人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了,那么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明确;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2. 以“有志者事竟成”为题目,写一篇读后感【拓展检测案】[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1..解释①箕畚:②汝之不惠③帝感其诚④越明年2..翻译: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3..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4..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1.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2.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3.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4.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1分)二、课外语段阅读溪水与石头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溪水前进的路那天然生成的棱角,像一把锋利的钢刀,保护着躯体,大有不可侵犯之势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石头说:“伙计,你还是绕道而行吧,不然,我会把你劈得落花流水”溪水说:“我前进的道路是不会改变的,宁可粉身碎骨!”说完,挺身向前,后面的伙伴如千军万马,前赴后继不知过了多久,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淙淙地流着……1..文中表明溪水绝不绕道的坚定态度的三个词语是:2..用文中的语句填写石头阻挡溪水,最后的结果是:3.用“——”在文中画出和下面一句话互相照应的句子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4.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5.你认为石头象征什么样的人?答案:1.粉身碎骨,挺身向前,前赴后继2.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3.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淙淙地流着4.历史潮流是不可抗拒的,或做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5.象征狂傲、固执、逆潮流而动的人。
第22课《陈涉世家》(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
22《陈涉世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
2.熟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注重选材取舍的写法。
3.了解陈胜、吴广在反对秦王朝暴政中的作用,体会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
【重难点】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
2.熟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注重选材取舍的写法。
【课前预习】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
字,夏阳人。
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
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
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圣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
2.作品简介《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
叙述了从到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
被鲁迅誉为“”。
《史记》中的“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译文】4.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意思。
【一词多义】(1)少:陈涉少时()吾闻二世少子也()(2)然:吴广以为然()然足下卜之鬼乎()(3)等:公等遇雨()等死()(4)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5)数:扶苏以数谏故()卒数万人()(6)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书()【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为天下唱.()(3)固以.怪之矣()(4)将军身被.坚执锐()【词类活用】(1)陈胜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3)狐.鸣呼曰()(4)忿恚..尉()(5)将军身披坚.执锐.()()【古今异义】(1)尝.与人佣耕(古义:;今义:)(2)苟.富贵,无相忘(古义:;今义:)(3)楚人怜.之(古义:;今义:)(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古义:;今义:)(5)固.以怪之矣(古义:;今义:)(6)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7)吴广素.爱人(古义:;今义:)(8)并.杀两尉(古义:;今义:)(9)借第.令毋斩(古义:;今义:)(10)与皆来会计..事(古义:;今义:)【重要虚词】(1)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陈胜佐之()③然足下卜之鬼乎()④辍耕之垄上()(2)于①祭以尉首()②以激怒其众()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④扶苏以数谏故()⑤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⑥固以怪之矣()⑦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为①若为佣耕/项燕为楚将/吴广以为然()②为屯长/自立为将军/功宜为王/乃立为王()③为坛而盟()④号为张楚()⑤为天下唱()⑥士卒多为用者()【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守丞死,乃入据陈()②广以为然()③上使外将兵()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2)判断句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吾闻二世少子也()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被动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1—2012年度下学期初二政治导学案
第八课第一框题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编制人:李吉媛复核人:使用时间:2012.6.11 编号:22
【课型】新授课
【授课模式】目标导航双主高效
【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和未成年人受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
2.树立法律保护意识,能够认识和判断哪些是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现象和行为。
3.体会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给予的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新闻播报】思维导航----搜集新闻材料时,要抓住新闻中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注意多关心热点新闻,更要注意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
【出示目标】思维导航----同学们请注意目标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思维导航----自主学习要仔细阅读课本相对应的部分,然后根据自学问题,找到关健词和句子,并组织答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2至96页相对应的部分。
)
1. 什么样的人是未成年人?
2.为什么党和国家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
3.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四道防线是什么?
4.阅读课文,并找出四道防线的相关含义、内容,在书上用双色笔标注。
【合作探究】
思维导航-----合作探究要运用自主学习中的的知识处理,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注
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活动一解疑释疑(记录自主学习不理解的地方)
质疑: .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表格
活动三案例分析(请看大屏幕)
【总结反馈】
思维导航-----整理本节课的思路,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练习。
一、下列行为是否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请说明理由.
1.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等思想的影响,父母要上初二的女儿进城当保姆。
2.国家有关部门查处并销毁淫秽光盘。
3.一些学生违反班级纪律,班主任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二、选择题
1.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无限关怀,制定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
这些法律是()
①义务教育法②未成年人保护法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④
2.近年来,有些家长只考虑眼前的暂时经济利益,认为读书不如赚钱,要未成年子女弃学从商、从工,出现了一些“小保姆”“小商贩”“小个体户”“小童工”。
对此你认为()
①这侵犯了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②这是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好办法③这种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家庭保护的规定④如果未成年子女自愿辍学,则以上行为不违反任何规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据报载,洛阳市3名小学生在金某违法经营的电子游戏厅玩游戏时,因欠交2.5元钱,竟被金某用刀杀害。
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金某死刑。
这一案例说明()①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②未成年人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③全社会应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④未成年人要依法自律,又要学会自我保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
4.元旦前后,一种极度渲染暴力和恐怖的新年贺卡在市场上备受学生的青睐,市教委联合有关部门果断采取有效措施,查封了这匹“海洛因”贺卡。
对此你认为()
A.市教委及有关部门的行为属于司法保护内容的基本要求
B.经营者制作、销售这种贺卡的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C.市教委及有关部门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自由消费权
D.制作、销售这种贺卡的经营者触犯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5.下列属于未成年人的是()
①胎儿②高中生③少年犯④有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⑤在校学生⑥婴儿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⑥【收获与质疑】
【情感升华】
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
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
感谢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感谢学校和老师,让我们幸福成长;
感谢祖国,让我们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我们要用爱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报答老师的谆谆教导。
我们要用最热烈地感情来回报社会
与祖国对我们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