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
外滩调研报告

外滩调研报告外滩调研报告外滩地区是上海市的标志性地区,以其壮丽的夜景和繁华的商业区而闻名。
为了更好地了解外滩的发展状况和相关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我们首先对外滩地区的活动和景点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外滩地区拥有多个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如外滩十八铜像和浦东国际金融中心。
此外,外滩还是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庆典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和游客。
然而,在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人流量过大导致交通拥堵是外滩地区面临的一大挑战。
特别是在周末和节假日,外滩地区常常出现拥堵情况,给居民和游客带来了不便。
其次,外滩地区的部分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我们的观察,一些历史建筑物的维护和修缮并不及时,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这不仅对游客的安全构成威胁,也影响了外滩地区的形象和文化价值。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外滩地区的商业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
虽然外滩地区有许多高端品牌和知名餐厅,但仍然有一些空置的商铺和店面。
我们推测这可能与房租较高、人流量下降以及竞争加剧等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找出解决的办法。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交通局应加强对外滩地区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确保道路畅通,减少交通拥堵情况的发生。
其次,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外滩地区历史建筑物的维修和保护力度,确保游客和居民的安全。
最后,商务委员会可以通过减免税收和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驻外滩地区,刺激商业活动的发展。
总之,外滩作为上海市的标志性地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然而,它也面临着交通拥堵、建筑物安全和商业环境等问题。
通过加强交通管理、加大历史建筑物维修力度和优化商业环境,可以进一步提升外滩地区的形象和发展。
百年老外滩 城市新名片

百年老外滩城市新名片坐落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汇流之地的宁波老外滩,唐宋以来就是最繁华的港口之一,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对外开埠区,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
宁波老外滩经过百年的风雨洗礼,积累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外国领事馆、天主教堂、银行、轮船码头一字排开,几乎记录了宁波开埠的整段历史。
现在,经过保护性开发的老外滩商家云集,注入了现代都市文化元素,成为一个集吃、住、玩、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时尚消费中心。
外滩的历史——源远流长三江之水,潮起潮落,百年外滩,沧桑变迁。
近代宁波外滩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但它的存在对近代宁波的历史进程也产生了诸多积极作用,影响范围甚至扩及浙江、上海乃至全国。
老外滩位于宁波市三江口的江北岸,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
宁波在唐代即为中国四大港口之一,鉴真东渡的起始点就在宁波,南宋时期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对外贸易。
在清代实行全面闭关之时,宁波与日本、南洋各地一直保持着贸易往来,是唯一保留了对外贸易的特殊港口。
1842年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1844年老外滩正式开埠,各国商人及“宁波商帮”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争先恐后地在三江口北岸创办轮船公司,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带修建码头,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工作。
当时的宁波外滩不设租界,而是作为外人居留地,从而成为开埠中丧失主权最少的通商口岸。
同时,作为宁波商帮的起航地,老外滩也塑造并传承着宁波帮“脚踏实地、奋力开拓”的实业精神。
老外滩历史遗存丰富,目前保存下来的有建于1842年的英国领事馆旧址、建于1864年巡捕房旧址、建于1865年的浙海关旧址、建于1872年的天主教堂、建于1898年的江北耶稣圣教堂、建于1903至1908年的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建于1927年的宁波邮政局、建于1930年的通商银行旧址等。
此外,还有一些商铺和民房,如宏昌源号、朱氏洋房、严氏山庄、朱宅、王宅等。
宁波老外滩(2)

宁波老外滩(2)走到老外滩,沿着江边,外国领事馆、天主教堂、银行、轮船码头一字排开,几乎记录了宁波开埠的整段历史。
这些建筑,至少有100多年历史。
目前保存下来的文物建筑有:英国领事馆、巡捕房、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浙海关、天主教堂、江北耶稣圣教堂、宁波邮政局、通商银行等还有一些民房,如老“宏昌源号”、商人私宅“严氏山庄”、“朱宅”等建筑,这些建筑具有浓郁的欧陆风格,代表了英、法、德、荷等多国建筑风格。
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
研究价值:欧陆风情的建筑长廊江北外滩一带的建筑有着浓郁的欧陆风格。
此外,还有一些民房,如严氏山庄、朱宅、老商铺“宏昌源号”等。
这些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观赏价值。
宁波近代商帮的起航地宁波的近代商帮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身处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及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当时颇有风险的对外经济活动,从而大大促进了宁波商帮的近代化进程。
据查宁波外滩的54处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处与宁波商帮有关。
近代商业文化的展示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是宁波的商业中心。
这是一个围绕港口而兴起的特色商业区。
整个外滩区块可以分为三层,各街区的功能非常清晰:第一层是外马路生产作业区,第二层是中马路消费区,第三层是后马路居住区。
看世界接触西方文明窗口近代宁波外滩是新观念、新事物不断萌芽,新旧观念不断碰撞的地方,吃穿住行玩乐等方面都浸润了西化的色彩,西式糕点、西洋电影、夜总会、舞厅等进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住洋楼、吃洋菜、点洋灯都成为了时尚。
宁波的老百姓正是从外滩这一窗口看到了世界,接触了西方文明。
近代宁波教育发祥地在外滩附近,像斐迪(现在的宁波三江中学)、斐德、正始、毓才中学等都是当时最好的学校,教会在外滩一带相继办起了一批公益性的教育机。
这些学校不仅吸纳了一批外国人充当老师,还把当时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到了日常教学之中,当时许多生动的教育活动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宁波老外滩设计理念

宁波老外滩设计理念宁波老外滩是宁波市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它位于宁波市中心区域,坐落在鄞州河畔,是宁波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其设计理念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宁波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宁波老外滩设计理念体现在建筑风格上。
设计师借鉴了宁波传统建筑的元素,融入了现代的设计理念,使得老外滩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代的时尚气息。
建筑外观采用了红砖和石材等传统材料,与鄞州河的水景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融合了古典和现代风格的独特景观。
其次,宁波老外滩设计理念体现在景观布局上。
老外滩沿着鄞州河畔延伸,采用弯曲的线条与江面相呼应,形成了一个优雅的曲线景观。
设计师还铺设了宽敞的步道和舒适的休憩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空间。
而且,在河岸一侧,设计师还设置了景观建筑,如亭子和帆船,为老外滩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风景。
另外,宁波老外滩设计理念体现在文化内涵上。
老外滩是宁波的历史文化区域,设计师尊重宁波的传统文化,并在设计中融入了宁波特色元素,如大型雕塑、石碑和纪念品等。
这些文化元素既丰富了老外滩的内涵,又展示了宁波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吸引了更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最后,宁波老外滩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它的多功能性上。
老外滩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还是宁波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设计师为老外滩规划了餐饮、商业和娱乐设施,满足了市民的不同需求。
同时,老外滩还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和演出等,丰富了宁波的文化生活。
总而言之,宁波老外滩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建筑风格、景观布局、文化内涵和多功能性等方面。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宁波特色元素的融入,老外滩展示了宁波的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成为宁波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

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篇一:上海宁波历史文化街区调研报告上海宁波历史文化街区调研报告为深入了解国内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利用的做法,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层次和水平,20XX年5月26日—28日,**考察小组一行五人赴上海、宁波两地,分别对上海新天地、宁波月湖盛园等7个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深入学习了当地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宝贵经验,收获良多。
现将本次考察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一、考察对象基本概况上海、宁波两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近现代历史文化厚重,经济发达,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走在了我国的前列。
本次调研我们选取了上海新天地、七宝老街、田子坊、m50创意园和宁波老外滩、月湖盛园(郁家巷)、南塘老街七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考察。
这七个街区在保护开发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历史和现实环境,采用了不同的运作方法和业态定位,但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典范。
根据街区开发形态,本次考察的七个目标街区可分类如下:二、各街区保护开发的具体做法1.上海新天地(1)基本概况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卢湾区内,属于瑞安集团太平桥地区城市综合体的核心部分。
整个太平桥改造项目包括新天地商业、住宅、写字楼、酒店/服务式公寓及人工湖绿地五种物业形态,第一期工程——新天地广场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于2000年6月全部建成,20XX年9月对外营业。
如今,上海新天地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海派文化为基调,将上海特有的传统石库门旧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群融为一体,创建为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化功能设施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大都会商业旅游景点。
(2)核心资源上海新天地前身为石库门里弄,建筑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其最外门以石料作门框而得名。
街区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建筑特征: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等;门框上欧式花纹,欧式屋顶,排联结构等则是西洋建筑特征。
宁波老外滩阴角空间利用研究

【城乡规划研究】伴随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历史文化方面产生的极高兴趣使能够引起人们文化共鸣的历史文化保护片区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能够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
保护历史文化区域体现了现代人们对于历史的正视态度,保留那些独特的历史建筑和生活方式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旅游业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将会成为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资本,例如宁波老外滩。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提出了阴角空间的概念,即指一个或两个甚至多个建筑物之间凹进去而形成的空间,主要形式有“凹”形、“L”形和不规则形。
在一个历史保护片区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阴角空间,拿宁波老外滩的阴角空间来说就存在很多问题。
对阴角空间提起重视不仅可以实现小空间的可持续再利用,而且可以起到美化片区、增加片区个性色彩和提高人们对于遗留文脉关注度的作用。
一、宁波老外滩中阴角空间现存的问题(一)历史遗迹保护利用不当对宁波老外滩的实地调研反映出这个片区的标志性石库门建筑已经完全或者半完全被商家门面给遮住,近代建筑的痕迹已经很难寻找。
例如巡捕房旧址旁的那块空地,游客注意到的是喷泉而不是巡捕房建筑,甚至连建筑介绍牌都被藏到了角落里。
(二)生态环境的不宜人宁波老外滩不仅是历史文化保护片区,而且是要与城市相融合的休闲娱乐场所,其中有很多店铺驻留,因此许多的阴角空间里装有影响片区小空间环境的空调外机或厨房管道。
例如其中一个商铺的厨房后门装有许多电气管道,而且经常放有厨余垃圾桶或员工电瓶车,作为休息区来讲环境是不够优良的。
(三)没有充分利用阴角空间宁波老外滩中有一处阴角空间有着良好的采光、充足的场地和安静的氛围,但却没有做任何设计利用。
(四)与周围建筑风格的不协调在有些阴角空间规划里虽然有融入文化的意识,但没有做到因地制宜。
例如老外滩的一个阴角空间里被放入了一个红色的电话亭来展现历史文化,却忽略了其和老外滩的近代建筑历史发展背景是否有关这个问题。
(五)局部缺失尺度感在历史文化保护片区中对阴角空间的利用最常规的做法有三种:一种是在其中放置座椅,一种是设置伴有围合性休息座椅的树池景观,还有是放置各式喷泉。
宁波老外滩

从原状保持,到原状诠释,到原型转甬 江型,再到脱离原型,又到反抗原型。 而这些策略又跟场地的具体位置密切相 关。整个场地从甬江开始向内分成三个 区段,将上述对历史风貌试图作不同的 诠释。
从严格的历史风格的保护,到对历史风 貌的引申,再到创新性的设计,每个地 段、每个街区都做了精密的布置。但精 密是一种危险,这种危险只能靠功能的 经营组合来避免。这个项目的关键是城 市功能的杂交及其空间上的并置及互换 。
• 城市的文化属性可能在某种新的设计思潮的催化 下苏醒过来。就这一点来说,一切又必须回到空 间和形态的起点上。
历史再生
• 上海的新天地都与宁波的老外滩相类似,创造时尚生 活方式的基础是重构城市无意识。简单、粗暴地拆除 旧街区或是大兴土木建设假古董式的仿古街,都只能 反映一种城市价值的没落。这都是我们所不能提倡的。
• 到了解放后,我们不难想象这些通商城市的尴尬处境。无一例 外,雅致的历史建筑和商业气息、被定义为殖民政策和资产阶 级生活而遭到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的城市改造,苏式 风格的建筑和低价工人住宅构成了城市的主要面貌,空间的裂 变导致了城市记忆的割断。
• 直到开放后的今天,急剧的城市现代化创造出一个高楼林立的 意象。以至于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构成一种突兀的城市景观。 在此之中,最早的历史萎缩在破败的旧街区里,即使得以苟存, 也几乎和往昔生活一道被淡忘。
• 宁波老外滩规划设计即使谈不上太多建筑学上的独创 性,也为今天中国的城市更新提供了创造“多价空间” 的范例。这就是空间的开放性,
• 空间的开放性“它既能满足个人的需求,也符合群体 对基本模式的解释”。
历史再生
• 如何对传统的城市作改变,我认为解释的答案一直潜 藏在每一个城市人的无意识之中。
• 对于建筑师而言,你如果擅长用一块青砖和一块玻璃 进行对话,就能让历史在无意识中复活,从而创造出 新的价值。
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范文

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范文宁波老外滩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交汇处,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
从近代史上来看,宁波外滩的诞生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
有关专家认为宁波老外滩至少有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一、欧陆风情的建筑长廊江北外滩一带的建筑有着浓郁的欧陆风格。
目前保存下来的文物建筑有:英国领事馆旧址(1842年)、巡捕房旧址(1864年)、浙海关旧址(1865年)、天主教堂(1872年)、江北耶稣圣教堂(1898年)、侵华的日军水上司令部(1903年—1908年)、宁波邮政局(1927年)、通商银行旧址(1930年)等。
此外,还有一些民房,如严氏山庄、朱宅、老商铺“宏昌源号”等。
这些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观赏价值。
二、宁波近代商帮的起航地宁波的近代商帮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利用身处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及对外贸易的先天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带修建码头,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当时颇有风险的对外经济活动,从而大大促进了宁波商帮的近代化进程。
英国领事馆随着上海这一全国航运中心的形成,宁波商帮便以宁波为基地,经商足迹遍及长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最终在上海得以成熟。
从最近一次文物普查情况来看,宁波外滩的54处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处与宁波商帮有关。
三、近代商业文化的展示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是宁波的商业中心。
这是一个围绕港口而兴起的特色商业区。
整个外滩区块可以分为三层,各街区的功能非常清晰:第一层是外马路生产作业区,第二层是中马路消费区,第三层是后马路居住区,宁波邮政局旧址。
四、新事物、新观念的实验场近代宁波外滩是新观念、新事物不断萌芽,新旧观念不断碰撞的地方,吃穿住行玩乐等方面都浸润了西化的色彩,西式糕点、西洋电影、夜总会、舞厅等进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住洋楼、吃洋菜、点洋灯都成为了时尚。
宁波的老百姓正是从外滩这一窗口看到了世界,接触了西方文明,天主教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宁波老外滩调研报告
篇一:上海宁波历史文化街区调研报告
上海宁波历史文化街区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国内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开发利用的做法,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层次和水平,20XX年5月26日—28日,**考察小组一行五人赴上海、宁波两地,分别对上海新天地、宁波月湖盛园等7个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深入学习了当地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宝贵经验,收获良多。
现将本次考察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对象基本概况
上海、宁波两市位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近现代历史文化厚重,经济发达,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走在了我国的前列。
本次调研我们选取了上海新天地、七宝老街、田子坊、m50创意园和宁波老外滩、月湖盛园(郁家巷)、南塘老街七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考察。
这七个街区在保护开
发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历史和现实环境,采用了不同的运作方法和业态定位,但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典范。
根据街区开发形态,本次考察的七个目标街区可分类如下:
二、各街区保护开发的具体做法
1.上海新天地
(1)基本概况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卢湾区内,属于瑞安集团太平桥地区城市综合体的核心部分。
整个太平桥改造项目包括新天地商业、住宅、写字楼、酒店/服务式公寓及人工湖绿地五种物业形态,第一期工程——新天地广场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于2000年6月全部建成,20XX年9月对外营业。
如今,上海新天地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海派文化为基调,将上海特有的传统石库门旧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群融为一体,创建为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化功能设施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大都会商业旅游景点。
(2)核心资源
上海新天地前身为石库门里弄,建筑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因其最外门以石料作门框而得名。
街区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建筑
特征: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
天井、客堂、厢房等;门框上欧式花纹,欧式屋顶,排联结构等则是西洋建筑特征。
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包裹其中的上海人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即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
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同时,中共“一大”会址坐落于新天地广场地块之中。
石库门风格历史建筑群+地方海派文化+中共“一大”会址构成了本项目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强势资源。
(3)主题定位
上海新天地的定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深化,通过定位的步步深入,达到内涵的层层提高。
第一阶段定位主要强调综合性,目标是做成上海第一个集中餐饮、娱乐、购物、旅游、文化的综合场所。
这一阶段定位较浅,还没能深刻挖掘利用石库门的历史价值。
第二阶段定位发展为“shoppingmall”,把新天地打造成一个平面的mall,要求综合的同时,更要求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和独特魅力。
石库门与生俱来的独特魅力,为项目锁定了主题:“都市旅游”,设想使上海新天地成为上海市中心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都市旅游景点。
第三阶段的定位,把新天地设计成为适于国际化交流和聚会的场所,以体现上海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石库门建筑本身中西融合的特点。
(4)开发方式
上海新天地开发过程中深挖历史建筑特色和文化精髓,秉承保护
和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掌握破立平衡,保留大多数石库门建筑外立面,并进行修缮,尤其强调整旧如旧,体现石库门建筑群的历史文化韵味,同时还保留了建筑上体现历史变迁的信息,如文字、标语、文革时期的装饰等。
在保留外立面的同时,对建筑内部结构进行改造(如改变层高,升级上下水,增加玻璃幕窗等),以满足现代商业
要求,还保留并修缮了中共“一大”会址等建筑并作为文化展示场所。
改造过程打破了传统“仿古”、“复古”等传统保护方式的思维定势,发掘了历史积淀的文化精髓和内核并予以传承,而非生硬地保留没有生命力的文化躯壳,成功实现了原有住宅区向现代商业的功能置换,保护的同时给区域塑造了未来发展空间。
(5)业态选择
随着定位的不断升级,新天地在业态配置上也不断调整。
初期(北里南里)为聚集人气,以休闲餐饮和娱乐为主,并配置提升整体形象的精品酒店和会所做主力店,而零售业态较少。
随着整个项目形象的建立和城市站位的提升,项目租金也不断提高,零售业态占比增大(三期:新天地时尚),
给项目带来了具有持续性收益增值的能力。
(6)运营模式
新天地在运营方面坚持只租不卖,管理者与经营者相分离。
这种运营模式与国际mall运营模式同步,既能够保证
整体管理水平,把项目作为区域形象展示标杆,保证项目整体形象和品质,同时也能够防止后期经营权不统一出现小商铺集成,实现各商家的个性化差异化经营。
2.田子坊
(1)基本概况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原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弄。
1998年起,在上海市和卢湾区政府的支持下,泰康路依据打浦桥地区的功能定位开始打造特色街区,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房、旧民宅改造成为工艺品店、画廊、茶馆、咖啡厅以及创意工作室等,并吸引了包括陈逸飞、尔冬强等知名艺术家以及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丹麦、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创意企业入驻,逐渐形成了室内设计、视觉艺术、工艺美术为主的产业特色,进而转型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
发展基地,被人们成为“新天地第二”,并被评为中国最佳
创意产业园区、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和上海优秀创意船业集聚区,也成为旧城改造的典范。
(2)核心资源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处于原
法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
在这个面积仅为
篇二:宁波老外滩
宁波外滩风光
20XX年08月28日10:13:04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宁波老外滩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交汇处,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
从近代史上来看,宁波外滩的诞生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
有关专家认为
宁波老外滩至少有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值得研究:
一、欧陆风情的建筑长廊
江北外滩一带的建筑有着浓郁的欧陆风格。
目前保存下来的文物建筑有:英国领事馆旧址(1842年)、巡捕房旧址(1864年)、浙海关旧址(1865年)、天主教堂(1872年)、江
北耶稣圣教堂(1898年)、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1903年—1908年)、宁波邮政局(1927年)、通商银行旧址(1930年)等。
此外,还有一些民房,如严氏山庄、朱宅、老商铺“宏昌源号”等。
这些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极具观赏价值。
二、宁波近代商帮的起航地
宁波的近代商帮利用外滩这一通商口岸所带来的发展
机遇,利用身处当时中国对外开放前沿地带及对外贸易的先
天优势,纷纷创办轮船公司,在三江口到下白沙一带修建码头,从事宁波至上海等地的运输,特别是从事当时颇有风险的对外经济活动,从而大大促进了宁波商帮的近代化进程。
英国领事馆
随着上海这一全国航运中心的形成,宁波商帮便以宁波为基地,经商足迹遍及长江流域和天津等商埠,最终在上海得以成熟。
从最近一次文物普查情况来看,宁波外滩的54
处文物建筑中至少有31处与宁波商帮有关。
三、近代商业文化的展示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外滩是宁波的商业中心。
这是一个围绕港口而兴起的特色商业区。
整个外滩区块可以分为三层,
各街区的功能
非常清晰:第一层是外马路生产作业区,第二层是中马路消费区,第三层是后马路居住区。
宁波邮政局旧址
四、新事物、新观念的实验场
近代宁波外滩是新观念、新事物不断萌芽,新旧观念不断碰撞的地方,吃穿住行玩乐等方面都浸润了西化的色彩,西式糕点、西洋电
影、夜总会、舞厅等进入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住洋楼、吃洋菜、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