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论文:浅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
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体会吴茱萸汤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若中焦虚寒之人,出现肝木寒之象,肝胃虚寒而气逆,便可使用吴茱萸汤。
组成与服法吴茱萸一升汤洗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切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虚寒性呕吐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少阴吐利,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胃脘痛,厥阴头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欲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在《伤寒论》中所见有三,《金匮要略》中有二。
兹录如下:《伤寒论》阳明病篇243条:“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少阴病篇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厥阴病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8节:“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第9节:“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以上条文明确提出了吴茱萸汤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或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或厥阴头痛,吐涎沫等。
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的功效。
其病因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而从其阳虚阴盛,脏腑功能不足,可以测知其脉象当为沉细或沉弦细,舌质淡胖,苔白厚腻或滑等为其常理。
关于吴茱萸这味药的描述,黄元御《长沙药解》有云:“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
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方中吴茱萸为君药,重用六两生姜温中散寒止呕,又配伍了人参、大枣,共奏温肝脾肾之阳,扶肺脾肾之气。
刘渡舟胃脘疼痛案某女,32岁。
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
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
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
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辨为肝胃虚寒挟饮。
吴茱萸9g,生姜15g,党参12g,大枣12枚。
浅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疗来诊 。查体:患者痛苦表情 ,双 目紧 闭,抱 头倦 卧,畏寒喜
暖 , 四 肢 不 温 , 呕 吐 清 涎 , 舌 质 淡 , 苔 白腻 ,脉 沉 细 。B P :
1 3 5 / 8 0 mm Hg ,头颅 C T 、颈部拍片无异常。辨证 为肝寒犯 胃, 浊 阴上饶 。治 以暖肝温 胃,升清 降浊 。给予吴茱萸汤,处方吴 茱萸 1 8 g ,人参 8 g ,生姜 1 5 g ,大枣 6 g ,水煎 3 0 0 m L,6 h内
治疗后方缓解 ,多方治疗效不显著 。患者五天前受凉致两侧头
痛 ,诱 发 头 晕 目眩 ,旋 转 不 定 ,如 坐 车 船 ,耳 鸣 如 蝉 叫 ,恶 心 , 呕 吐清 涎 ,在 人 民 医 院输 液 盐酸 培 他 啶 ,丹 参 注 射 液 ,川 I 芎 嗪 等 药 物 , 口服 西 比 灵 、正 天 丸 、安 定 等 药物 无 效 ,为 求 中医 治
状方可减轻 。查体 见:面色萎黄 ,痛苦貌,肢体 怠倦 ,手足欠
温 ,喜 按 喜 热 ,舌质 淡苔 白,脉 弦 细 而 沉 。辨 证 为 :寒 凝 肝 脉 , 胞 宫血 滞 。治 以温 经 散 寒 暖 肝 ,活 血 通 经 。处 方 :吴 茱 萸 1 8 g , 人参 ( 单 煎 )9 g ,干 姜 9 g ,丹 参 2 0 g , 川芎 1 2 g ,小 茴 香 1 2 g , 大枣 8 g 。水煎 4 0 0 r n L,1 ̄ J l / d ,分 2次服 。3剂 后 小 腹 冷 痛 诸 症 减 轻 ,又 服 3剂 腹痛 消 失 ,月 经 止 。嘱 下 次月 经 前 1 周 继续 服 用 上方 ,服 用 4剂 后 , 月 经来 潮 ,经 期 3 0 d , 经期 小腹 略感 微痛 。守方 连 服 4个 周 期 , 经 前 经 期 均 无 不 适 之 感 ,随 访 2年 ,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
【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一周一方】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原来可以这么广!吴茱萸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伤寒论》的吴茱萸汤的适应症有三:一为阳明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243)”,二为少阴篇“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09)”,三为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吴茱萸一升,汤洗七遍,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六两,切;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以吴茱萸之辛苦而温,暖肝胃、散阴寒、下逆气、降浊阴;又重用生姜之辛温以温胃化饮消水、和中降逆止呕;配人参之甘温和大枣之甘平以补虚和中,共奏暖中散寒、消阴降浊之效。
宁黎丽等以镇痛、止呕作用的研究确认了吴茱萸在处方中的君药地位;正交实验的结果是:最佳组成为四药皆用。
1药理作用1.1温胃止呕张婷等证明吴茱萸汤及其醇提物能显著性地降低家鸽的呕吐频率,对抗硫酸铜对家鸽粘膜的刺激,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对抗5-羟色胺引起的大鼠胃条收缩。
李冀等观察到吴茱萸汤对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胃液量、总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明显增加大鼠胃液中一氧化氮含量,提高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1.2温脾止泻唐映红等的研究表明:该方温脾止泻作用与抑制肠运动、解除肠运动亢进、促进肠吸收有关;还能改善脾虚症状,增加小鼠胸腺重量,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活性;提高机体的耐疲劳和应激能力。
提示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可能为其药理作用的机理之一。
1.3镇痛镇静扩血管杜力军等发现精制吴茱萸胶囊可明显延长偏头痛小鼠的凝血时间,提高痛阈;抑制脑内炎性刺激物的升高;明显增加大鼠脑膜血流量,提示该药对脑血管具有直接的调节作用;大剂量对小鼠探究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4回阳固脱黄如栋等用水煎醇沉法制备的吴茱萸汤注射液为α、β受体混合兴奋剂;能改善休克、心衰,改善衰竭的肾功能;对失血失液、气随血脱、阳随阴亡的气虚阳脱型厥脱症(包括休克)确有一定的回阳固脱之功。
医方深入讨论吴茱萸汤
医方深入讨论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之我见吴茱萸汤乃千古名方,出自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于吴茱萸汤,若中焦虚寒之人,出现肝木寒之象,肝胃虚寒而气逆,便可使用吴茱萸汤,临床中需要灵活辨证,仔细考究,类似《伤寒论》说:“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我们如何理解?又如何理解厥阴肝经的阴浊上逆之邪?且听我娓娓道来……组成与服法吴茱萸一升汤洗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切六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虚寒性呕吐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少阴吐利,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胃脘痛,厥阴头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欲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原文《伤寒论》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伤寒论》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方解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
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名家论述《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
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
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
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张仲景论文:浅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张仲景论文:浅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摘要】介绍了仲景《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之方剂方义,其方不为一证一经一病而设,《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出现在阳明篇、少阴病、厥阴篇及呕吐哕下利篇中,只要病机同为肝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皆可用之,文中列举了厥阴头痛、胃脘痛、咳喘之疾病不同,但病机相同者,其病虽异但应用吴茱萸汤皆有奇效,举一反三。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临床应用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wu zhuyu soupliu gao li, opd, nanyang central hosipital, henan province【abstract】 this essay introduces some prescriptions of wu zhuyu soup and the direction for use of it in shang han za bing lun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the prescriptions are not applied for single usage only but for all diseases which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use is the deficiency of yang and yin cold excess in liver, spleen, kidney wu zhuyu soup appeared separately in yang ming section,shao yin bing section, jue yin section, ou tu hui xia li section in shang han za bing lun diseases which are as different as jueyin headache, gastral cavity, cough and dyspnea, however, they can all be treated well by wu zhu yu soup.【key words】shang han za bing lun;zhang zhongjing; wu zhu yu soup;clinical application吴茱萸汤是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一个较为常用的方剂。
吴茱萸汤治疗杂病探微
吴茱萸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校注》,其载:“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名医别绿》日: “大热,有小毒。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本草纲目》云:“开郁
307
全国第二十一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源自文集脘胀满,疼痛,兼有微恶风寒,头痛,舌苔白腻者,可用本方合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若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可用本方合枳术丸健脾消痞;若胃脘痛甚,可加延胡索、制乳香、田七、 制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4.2偏头痛西医认为本病是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以病程长,间歇性发作,缠绵难愈为特 点。从中医的角度上琢磨,有不少是痰涎上逆所致。常由脾阳虚衰,肝失疏泄,痰饮旋即上逆触发。 临床上只要一侧眶上眶后额颞或后顶枕部位搏动性痛,直至疼痛甚而难忍,对光敏感,视觉模糊, 还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症等,如能结合理化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即可确诊。因此,只要出现头痛较 剧,头沉重,颈部僵硬,胸闷,呕吐清稀痰涎,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可用本方加减治疗。若头痛如里,肢体困重,加羌活、防风、蔓荆子、苍术祛风胜湿;若胸脘满闷, 恶心欲呕,吐清稀痰涎者,加制半夏、陈皮、茯苓、春砂仁燥湿化痰,行气降逆;若头痛剧烈,加 蜈蚣、天麻、僵蚕息风止头痛;若痛处固定,痛如针刺者,加桃仁、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而止痛; 若畏寒肢冷者,加细辛、白芷、藁本散寒止痛;若神疲倦乏力,遇劳加重,面色苍白者,加黄芪、 白歹忙、当归、天麻益气养血,息风止痛。
4.1急性单纯性胃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胆汁返流、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急性应激等多 种因素有关,常以胃黏膜糜烂和出血为主要特点。从中医的角度上看,有一些病例往往由于脾胃虚 寒所引发。脾阳不足则水湿不化,痰饮水湿蕴结于内,气机郁滞,胃黏膜失去气血濡养,其病由此 而生。除了胃脘疼痛之外,还有胃脘冰凉,喜温喜按,呕吐清涎,喜热饮,纳差,大便溏薄,舌质 淡,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紧,可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和胃降逆的吴茱萸汤加延胡索、制半夏、 肉桂、木香等,有一定的疗效。若呕吐清涎者,用本方可合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若胸脘痞 满,隐痛,欲呕,纳差,口中黏而淡无味,肢体困倦,用本方合平胃散燥湿运脾,降逆和胃;若胃
吴茱萸汤临床应用验案精选
吴茱萸汤临床应用验案精选本文转载自微信号伤寒论经方学堂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为中医内科常用方剂之一。
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具有温肝降逆之功效。
本方配伍精良,理法严密,药仅四味,却力专效宏,实为治疗肝经虚寒之良方。
临床运用本方的基本病机为肝经虚寒,只要紧紧抓住这一基本病机,可以广泛运用它来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疑难病症,且疗效显着,现举验案2则如下。
1 头疼张某某,女,45岁,2009年5月10日以头部疼痛一周就诊。
一周前,病员无明显诱因于凌晨四时左右,突然出现头部胀痛,痛势剧烈,难以忍受,不伴有恶寒、发热、恶心、干呕、吐涎沫等症状。
行急诊头颅CT、血流图及神经科医生协查后排除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血管扩张性头痛。
服用曲马多、西比灵等药物后症状略有缓解,但仍较疼痛。
然而至当天上午十时左右,头部胀痛的症状竟然明显减轻,仅隐隐疼痛,已能忍受,整个下午及晚上12点以前症状无明显加重。
第二天凌晨四时,头痛症状明显加重,症状减轻的时间与前一天相同。
此后几天亦是如此循环。
曾服用龙胆泻肝汤、大柴胡汤等疗效甚微。
询知素无大病,病前二便正常,病后大便稀溏,余无所苦。
诊其脉沉紧乏力、舌质嫩红、苔薄白。
脉症合参,证属肝经虚寒,治予温肝散寒止痛,用吴茱萸加减化裁治疗。
处方:吴茱萸10g、人参5g、上桂2g、小茴10g、生姜5g、红枣6g。
上方服用三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续服原方治疗六剂,症状完全消失,大便也变为正常。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讨论:用吴茱萸汤治疗头痛,古已有之,如张仲景在《伤寒论》第378条中明确提出:“干呕吐涎沫,头痛,茱萸汤主之。
”此后,大多临床医家运用本方来治疗头痛时必遵循临床三症:干呕、吐涎沫、头痛。
本病案仅有头痛,无干呕、吐涎沫症状,疼痛加重与自行缓解的时间也很特殊(凌晨四时及上午十时左右),用本方来治疗却能收到显着的临床疗效,何也?下面从肝的生理与病理两方面来阐述深层次的道理。
厥阴肝为阴尽阳生之地,肝主疏泻的功能正常,肌体的阴阳则能正常的交替,肌体的阳气则能正常的升发。
漫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漫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吴茱萸汤是《伤寒论》中的重要方剂,方组严密,药味简单,疗效快捷,价格低廉,深得医患的欢心。
回顾40多年来的临诊使用情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 明确主治证候吴茱萸汤的主治对象不外呕吐、泻利、头痛三个方面。
不管何种疾病,有这三方面的症状,只要不是热证,就可考虑选用本方。
《伤寒论》吴茱萸汤证类有三条。
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呕者,属上焦也;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2 辨证应无热象这一点很重要,只要有一些热象,药后的不良反应即很明显。
细审吴茱萸汤证条文,它的病理应是中焦虚寒,升降失常,药理作用是温中散寒,补虚降逆。
所以使用吴茱萸汤时,临床辨证应毫无热象。
3份量不可太轻《伤寒论》原著中吴茱萸汤是组成服法是: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据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载:后汉的一两约为现代的6.96克,后汉的一升相当于现代的198.1毫升。
据此估算,有的畏姜、萸的辛热燥性而只用3~5克者,恐怕是少了,笔者习用的剂量为吴茱萸6~10克,人参(党参代)15~30克,生姜10~30克,大枣12枚,1日1~2剂,水煎分2~3次内服。
药证相合,一般无不适反应。
本方吴茱萸为君,其性辛热,散寒邪,开郁气;佐人参固元气,安神明;助姜枣调营卫,暖四末。
四末乃诸阳之本,阳气来复,中土得安,枢机得利。
4注意随症加减应用吴茱萸汤时若能加减得体可大大提高疗效,用于头痛的机会最多,特别头痛甚而呕吐的,投之确有效如桴鼓之感;临诊可加川芎30克,偏后脑痛加细辛,两侧痛加柴胡,前额痛加白芷,巅顶痛加藁本,其他如羌活、天麻、粉葛、蔓荆子等,视情亦可加入。
有一确诊为“结脑”患者,头痛如劈,痛甚呕吐,吐后痛势反减,发作有时,诸药不能控制。
施用本方仅3日即告已。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
64 ・ 2
光 明 中 医 20 0 8年 5月 第 2 3卷 第 5期
C G M Ma 0 8 Vo 2 . J MC y20 . l 3 5
吴 茱 萸 汤 的临床 应 用 体会
韩素 萍 王 强 河南省 开封 市第一 中医院(7 0 1 450 )
寒之 邪消散 , 阴得 以平降 , 浊 而诸症 可解 。
2 呕 吐
赵 某 , ,8 , 民 , 男 4 岁 农 2年 前 开 始 恶 心 呕 吐 , 间 虽
断性 发作 , 屡经 治疗 效 不 佳 , 每 逢 生 气 时加 重 , 烦 且 心 易怒 , 甚时 呕吐食 物 , 时 伴有 头 痛及 胁肋 痛 胀 不 舒 , 轻 脉 沉而 弦。舌 淡苔 白 , 证属 胃虚 肝乘 , 胃不 和 。治宜 肝 温 中降逆 , 胃 补 虚 , 以 舒 肝 。方 用 吴 茱 萸 1g 党 和 佐 0, 参 1 g茯 苓 1g 制 半夏 9 , 5, 5, g 青皮 1g 生 姜 1 g 大枣 5 0, 5,
孙某 , ,7岁 , 人 , 有 胃病 史 , 之 情 志 不 女 3 工 素 加
舒 , 发呕 吐不 食 , 治不 愈 , 病 月 余 , 经 x线 钡 诱 经 延 后
透 , 钡剂 下行不 利 , 为器质 性 病变 , 绪更 紧张 , 见 疑 情 病
又 日趋 加重 。证见 : 色淡 白少华 , . 面 精神 不 振 , 白多 舌 津 , 入则 吐 , 食 懊恼 吞 酸 , 躁 不得 眠 , 烦 四肢 逆 冷 , 大便
色淡 白, 倦怠 乏力 , 暖恶寒 , 喜 呕吐 而胸 中满闷 , 四肢欠 温, 时伴头痛 , 舌淡 苔 白 , 脉虚 弱等症 。
3 厥 逆 、 躁 烦
吴茱萸汤临床应用经验
吴茱萸汤临床应用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01—01吴茱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红枣、生姜四味药物组成。
临床实践证明,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于肝胃虚寒者。
wu zhuyu soup from zhang zhongjing “typhoid”, composed by wu zhuyu, ginseng, ginger, red dates four medicines. clinical practice proves, suitable for chronic gastritis,vomiting of pregnancy, nervous vomiting, headache, aural vertigo belong to the liver and stomach deficiency.1 方义分析:吴茱萸汤组方严谨,配伍精当。
主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嘈杂,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有温肝暖胃,散寒降浊的功效,是为君药,是组成本方的主要药物,所以用作方名,突出方中温中散寒之效。
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是为臣药。
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消阴扶阳之功,使逆气平,呕吐止,余证自除。
2 临床应用仲景选药精严,详细辩证,对症用药,随证加减,可收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
现将临床医案介绍如下:2.1赵xx,女,36岁,莘县燕店乡人,于2000年来门诊。
头痛已有多年余,多次治疗无效。
每年冬天必发作,发作则呕吐,先吐食物及涎沫,后吐苦水,并伴有失眠、烦躁等证,近十余天因感风寒又复发。
证见:面色灰暗,神疲声微,呕恶连连,头顶部及项部阵阵刺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
吴茱萸汤的临床作用
3讨
论
脑钠素 (N )是继心钠 素 (N )后 发现的 另一种心脏利钠肽 , BP A P 主要是 由心室分 泌,与A P N 具有相似的扩张血管、利尿、利钠 、抑制醛 固酮分泌及交感神 经活性 等广泛 的心血管作用 ,能较敏感地反映心功能
【】 兰蓉 . 4 血浆B P 平与 心功 能相 关性研 究【 . 临床 医学, 0 , N水 J现代 】 2 6 0
3 ()9 - 1 22 :o9 .
状 态 l 。本研 究重在 分析左心 室收缩功能正常 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患者 BP N 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受累范围及经皮冠状动 脉介入治疗的关系 ,研
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该治疗技术是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人球囊导
s d 【 . i ua o ,0 2 164 :1 -2 . t yJ Cr l in2 0 , () 9 4 2 u 】 c t 0 4
管或其他相关器械 ,解 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 ,重建冠状动脉血流。治 疗后3两组患者 的B P d N 水平均明显升高 , 可能与心肌缺血发作造成的 这 局部心肌张力增加有关B l ,但仍需进一 步研究探讨 ,而 治疗后3d 0 ,冠 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得 以解除 ,缺血部位心肌供 血情况大大改善 ,患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吴茱萸汤 的临床作用
张 述 枰
【 要】 吴 茱 萸汤 出 自 《 寒论 》 “ 摘 伤 千呕 , 涎 沫 , 吐 头痛者 , 菜萸 汤主之 。 昊 ” 本方适 用 于 阴寒 内蛊 , 胃气不 降 , 阴上逆 之 病证 。可 异 病同 治。 浊
但后 世 医 家更发展 了它 的立法 和使 用 范 围。 临床 上 因阴寒 内盅 所致 干 呕 ,头痛 , 胃痛 ,眩 晕 ,寒 疝诸 证 , 皆可运 用。 本文 就 吴茱 萸汤 的临
吴茱萸汤的临床扩大运用
吴茱萸汤的临床扩大运用【摘要】目的:扩大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
方法:临床运用吴茱萸汤治疗眩晕、头痛、胃脘痛、休息痢。
结果:四证治疗后愈而不复。
结论: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之证,收到了异病同治的满意疗效。
【关键词】吴茱萸汤吴茱萸汤出自《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味药组成,具有暖肝温胃,降逆止呕之功。
笔者师仲景之法,辨证运用本方于临床,每收捷效。
现举例概述如下:1眩晕症病例一:李××,女,56岁,2005年5月12日初诊。
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反复发作两年余。
2003年春发病以来,已六次发作,四次住院治疗,均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
五天前晨起时,突感头晕目眩,旋转不定,如坐船中,耳如蝉鸣。
前医给予静脉补液、能量合剂、维生素B6、安定等不见减轻,半夏天麻白术汤连进三剂不应,今来门诊。
其症同前,两目紧闭,抱头路卧,时吐清涎,呻吟不止,畏寒喜暖,四肢发凉,食入即吐,大便五日未行,脉弦细,舌质淡、苔滑岛而厚腻。
血压140/90mmHg。
辨证:肝寒犯胃,浊阴上扰。
治则:暖肝温胃,升清降浊。
处方:吴茱萸24g,人参9g,生姜30g,大枣3枚。
一剂,水煎频服,为防格拒,热药冷饮。
药进半剂,呻吟渐止;药尽而安然入睡。
次晨,自觉诸证大减,呕吐停止,已能举目环视,进牛奶半杯。
嘱原方再进。
药服二剂。
已能坐起进食,除肢体困倦、耳塞头沉、食少纳呆外,余症均消。
脉现缓象,舌质转淡红,白腻厚苔已退大半。
清升浊降,守法再凋。
处方:吴茱萸9g,党参12g,半夏9g,白术12g,陈皮6g,砂仁6g,生姜12g,大枣3枚。
水煎服,隔日一剂。
连进五剂,停药观察二年,未见复发。
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眩晕一症,多因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亏损所致,而本例眩晕反复发作达两年之久,非痰、非火。
乃因平素脾胃不健,肝寒犯胃,浊阴久蕴.循经上犯所致。
浊阴之邪循肝经上犯清窍,则头晕耳鸣;中焦虚寒,胃阳不振,则畏寒喜暖、四肢发凉;寒凝中焦,脾被湿困,胃不受谷,则食入即吐、时吐清涎;舌质淡、苔白腻等,均为浊阴中阻之象。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
中食道 癌 7 9例 , 门癌 6 贲 5例 , 胃癌 2 。6剂为 1疗 4例
程 , 日 1剂 , 果 : 愈 1 6例 , 效 2 每 结 治 1 显 1例 , 效 1 有 7
3g香 附 2 g高 良姜 1g 甘松 1g 枳壳 1g 瓦楞 子 0, 0, 2, 5, 5, 3 g砂 仁 1g炙甘 草 6 ; 0, 0, g生姜 3片 , 枣 5枚 为 引 ) 大 治
日 1剂 ,0天 为 1个 疗 程 。服 药 期 间进 食 低 脂 饮 食 。 3
经治 疗 , 效 2 显 0例 , 效 4 有 4例 , 效 4例 , 无 总有 效 率
9 1% 。 4. 1
本 方治疗 上 消化 道 癌 并 发泛 吐清涎 证 1 8例 , 6 其
1 3 消化 性溃 疡 . 刘运 龙 运 用 吴 茱 萸 汤 加 减 ( 茱 黄 1 g 党 参 吴 2,
原 方组成 为 : 茱 萸 一 升 ( ) 人 参 三 两 ; 姜 六 两 ; 吴 洗 ; 生
吴治恒 等认 为本 病 临 床 多 属湿 热 内阻 , 或肝 郁 气滞 为患 , 然病延 日久 , 不 注重 审证 , 若 长期 滥 用 苦寒 清热 、 行气 破结 之 品 , 易 损 伤 中 焦 阳气 , 致 寒 湿 内 容 导
生 的变证 。用吴 萸 汤加 味 ( 吴茱 萸 1g 党 参 3 g 生 0, 0, 姜 1 g 大枣 1 g 白芍 3 g 生 三七 粉 6 ( 服 ) 当 归 5, 0, 0, g兑 、
大枣 十二枚 。 《 寒 杂 病论 》 载 吴茱 萸 汤治 疗 阳 明 伤 记
病, 食谷 欲呕者 ; 治 少 阴病 , 亦 吐利 , 足 逆 冷 , 手 烦躁 欲
维普资讯
中
吴茱萸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吴茱萸汤在疑难杂症中的应用关键词吴茱萸汤疑难杂症吴茱萸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分别载于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篇,本方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组成,应用此方治疗一些疑难杂症,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病历资料硬膜外血肿:患者,男,53岁。
于2005年4月25日入院。
因反复颞叶巅顶部疼痛1个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醉酒后跌倒,逐渐出现颞、巅顶部头痛,并进行性加重,伴呕吐、走路不稳,神志恍惚,送入本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头颅CT示:顶叶颞叶、枕叶硬膜外血肿,予20%甘露醇脱水支持,并颅部钻孔取血肿治疗,患者一度病情明显好转、呕吐止、头痛明显减轻、神志清楚,但5天后上述症状又发作,头痛剧烈难忍。
症见:巅顶颞叶部疼痛难忍、呕吐黏液、不思饮食、面色苍白,精神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
查:BP 150/90mmHg、颈部抵抗、HR 80次、分律齐、四肢肌力正常,病理症未引出。
辩症为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属厥阴头痛,治以温降肝胃泄浊通阳,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同时仍静滴20%甘露醇125ml,2次/日,维生素C 2.0,维生素B6 200mg,10%氯化钾10ml,脱水补充水电解质,方药:吴茱萸15g,潞党参15g,法半夏20g,生姜30g,大枣12g。
两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呕吐止。
1周后停甘露醇,上方加减治疗20天,患者头痛止,未见呕吐。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女,60岁。
于2008年10月16日就诊。
反复腹胀,呕吐半月余,患者半月多来,因饮食不慎反复出现呕吐,腹胀,进食后明显,以至仅进食少量半流质饮食,多则呕吐,靠输液维持,用过吗丁啉,西沙比利,泮托拉唑,胃复安等身体日渐消瘦。
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5年余。
测空腹血糖7.8mmol/L,消化道钡餐示:胃蠕动差,有食物储留,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诊断糖尿病,胃轻瘫,辩证为脾胃阳虚,浊阴上逆,治以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12g,潞党参15g,生姜12g,砂仁12g,法半夏15g,茯苓15g,大枣12g。
浅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浅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摘要】介绍了仲景《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之方剂方义,其方不为一证一经一病而设,《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出现在阳明篇、少阴病、厥阴篇及呕吐哕下利篇中,只要病机同为肝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皆可用之,文中列举了厥阴头痛、胃脘痛、咳喘之疾病不同,但病机相同者,其病虽异但应用吴茱萸汤皆有奇效,举一反三。
【Abstract】This essay introduces some prescriptions of Wu Zhuyu Soup and the direction for use of it in Shang Han Za Bing Lun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The prescriptions are not applied for single usage only but for all diseases which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use is the deficiency of yang and yin cold excess in liver, spleen, kidney Wu Zhuyu Soup appeared separately in Yang ming Section, Shao yin bing Section, Jue yin Section, Ou tu hui xia li Section in Shang Han Za Bing LunDiseases which are as different as Jueyin headache, gastral cavity, cough and dyspnea, however, they can all be treated well by Wu Zhu yu Soup.【Key words】Shang Han Za Bing Lun;Zhang zhongjing;Wu Zhu yu Soup;Clinical application吴茱萸汤是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一个较为常用的方剂。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解析
吴茱萸汤临床新用解析作者:本刊编辑部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12期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方药组成吴茱萸9g(洗),人参9g,生姜18g(切),大枣4枚(擘)。
服法与禁忌上4味,以水1 L,煮取400ml,去滓,温服100ml,3次/日。
经方方论吴茱萸辛苦温,有温胃暖肝,降浊止呕的功效。
生姜18g,用量独重,与吴茱萸相合,化饮止呕功著,温胃散寒力强。
配人参、大枣,甘温益胃,有补气助运之功,对中寒气虚,浊阴上泛,食谷欲呕者有良效。
经方新用●吴茱萸汤加半夏12g,赭石15g,陈皮15g,治疗神经性呕吐。
●吴茱萸汤加制南星9g,钩藤30g,葛根30g,川芎15g,治疗神经性头痛,伴颈部强痛者。
●吴茱萸汤加柴胡10g,枳实15g,白芍15g,合欢皮30g,石菖蒲10g,治疗抑郁症。
●吴茱萸汤加桂枝12g,桃仁12g,丹皮10g,元胡15g,川芎15g,治疗经寒腹痛。
●吴茱萸汤加黄芩10g,白术10g,半夏12g,砂仁10g,紫苏12g,治疗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者。
●吴茱萸汤加桂枝15g,制附子12g,白术15g,枳实12g,川椒12g,治疗中寒胃痛。
医案举例例1患者,女,39岁。
素性孤僻,不善交际,相互交谈,寥寥数语。
一日,姑嫂发生争执,便自生闷气,不过数日,头痛发作,开始两颞部胀痛,后来连及头顶及颈项部,形成一条线似的牵掣作痛,痛重恶心欲吐,手足欠温,心中烦闷,吐物酸苦,胁肋撑胀,舌淡红,苔白,脉象弦紧。
辨证:厥阴头痛,经脉拘挛,风动掣急,浊阴上泛。
治法:温肝降浊,理气舒肝,解痉止痛,和胃除烦。
方药:吴茱萸汤加减。
组成:吴茱萸10g,生姜30g,半夏15g,葛根18g,川芎15g,制南星9g,钩藤30g(后下),枳实15g,白芍20g,甘草12g,茺蔚子20g。
1剂/日,水煎分早晚温服。
复诊:药服5剂,头痛轻,呕吐止,烦闷好转,手足转温,继服5剂,诸症悉除。
例2患者,女,46岁。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吴茱萸汤是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很多版本。
本文主要讨论《伤寒论》吴茱萸汤的配伍特点和临床应用。
《伤寒论》吴茱萸汤由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组成,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笔者在几十年临床实践中,根据本方的药物组成、配伍特点和治疗机理,常用于慢性胃炎、小儿流涎、脑血管后遗症语骞流涎、成人睡后口角流涎、神经性头痛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炎一般都具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食欲不振等症状,吴茱萸汤治“食谷即吐”、呕吐酸水、干呕、呕吐清水痰涎。
临床若遇这些症状属肝胃虚寒或无明显热象者,应用此方均可取得理想效果。
曽治王某,女,46岁。
患慢性胃炎十余年,近日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胃脘部嘈杂难受。
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1982年3月16日求我治疗。
症状同前述,舌淡苔薄白、脉弦缓。
辨证:肝胃虚寒、胃腑传导失司。
党参12克、白术10克、吴茱萸3克、生姜3片、大枣5枚、瓦楞子15克、鸡屎藤30克、甘草6克。
服药10剂,症状消失。
治疗小儿流涎小儿神明蒙昧,神经系统尚不健全,极易出现流口水症状,这些患儿多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若非口疮或体征有明显热象者我常仿吴茱萸汤的意思,用油炸3~5粒吴茱萸后将吴茱萸捞出,再炸一个鸡蛋,和2枚红枣吃,每天一次也有一定疗效。
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
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
陈国信;徐灿英
【期刊名称】《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9(000)004
【摘要】吴茱萸汤载于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 书中用此方有三:一为阳明篇245条,云:“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二为少阴篇309条,云:“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 三为厥阴篇377条,云:“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主之。
” 观此三条,本方主治因肝胃受寒,浊阴上逆所致之病证,余尊其旨,临证用之,得心应手,每获卓效,今举例介绍于后,供同道参考。
【总页数】2页(P25-26)
【作者】陈国信;徐灿英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3.661
【相关文献】
1.浅谈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 [J], 杨启坤
2.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 [J], 王永征
3.和吴茱萸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J], 刘太明
4.吴茱萸汤临床运用举隅 [J], 曹杰
5.吴茱萸汤临床运用 [J], 温桂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吴茱萸临床运用
吴茱萸临床运用古今传奇话中药--吴茱萸关于茱萸,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据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学道。
一天,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一场大祸降临,全家人必须在那天迅速离开,每人都要用红色的袋子装满茱萸系在臂上,到一个高处饮菊花酒,才可躲过这场灾祸。
”桓景依言而行,全家人于农历九月九日那一天,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的红色袋子,到城外的高处饮菊花酒。
过后回家,恒景发现家中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这件事情传开后,大家纷纷效仿,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绛袋,登高饮菊花酒,劝重阳登高,效桓景之避灾”之义。
这个习俗至今仍流传在民间,人们相信登高佩戴茱萸能趋吉避祸,使自己逢凶化吉。
这种传说虽不足信,但茱萸确是一味作用很好的中药。
茱萸的药用茱萸分吴茱萸和山茱萸,故事中的茱萸,应为我们今天常用的中药——吴茱萸。
吴茱萸很早就被中医作为药用,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着作《神农本草经》就有收载。
中医认为,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的功能。
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吴茱萸治疗多种痛证,如治疗厥阴头痛(主要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妇女下腹部寒冷、经闭痛经、寒湿脚气肿痛,以及胃寒呕吐、呃逆,胁痛口苦,呕吐吞酸,五更泄泻(每天天将亮时即肠鸣、腹痛、泄泻,泻后疼痛即止或减轻)等。
现代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吴茱萸烯、罗勒烯、吴茱萸内酯等,还含有多种生物碱,有镇痛、升高体温、降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调节子宫兴奋性、抗肿瘤、抗炎等作用。
治病案例:治腹泻取吴茱萸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稍加热后敷于脐部。
然后用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
用该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特别是口服抗生素类药无效的患儿,多于应用后3日内见效。
需指出的是,本品为辛热之品,只能用于虚寒腹泻(如手足不温,舌淡苔白,大便清稀,食物不消化,腹部喜温),否则会延误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论文:浅谈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摘要】介绍了仲景《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之方剂方义,其方不为一证一经一病而设,《伤寒杂病论》中吴茱萸汤出现在阳明篇、少阴病、厥阴篇及呕吐哕下利篇中,只要病机同为肝脾肾阳虚、阴寒内盛者皆可用之,文中列举了厥阴头痛、胃脘痛、咳喘之疾病不同,但病机相同者,其病虽异但应用吴茱萸汤皆有奇效,举一反三。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吴茱萸汤/临床应用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wu zhuyu soupliu gao li, opd, nanyang central hosipital, henan province【abstract】 this essay introduces some prescriptions of wu zhuyu soup and the direction for use of it in shang han za bing lun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the prescriptions are not applied for single usage only but for all diseases which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use is the deficiency of yang and yin cold excess in liver, spleen, kidney wu zhuyu soup appeared separately in yang ming section,shao yin bing section, jue yin section, ou tu hui xia li section in shang han za bing lun diseases which are as different as jueyin headache, gastral cavity, cough and dyspnea, however, they can all be treated well by wu zhu yu soup.【key words】shang han za bing lun;zhang zhongjing; wu zhu yu soup;clinical application吴茱萸汤是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中一个较为常用的方剂。
若用之得当,对疑难杂病常获得显效。
因其药味少、组方严谨,在其巨著中条文少,描述简,故其病机、方义、适应证等,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探讨的。
1 医圣对其方证的论述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所见有三,《金匮要略》中所见有二。
兹录如下:《伤寒论》245条云:“食谷干呕属阳明,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377条云:“干呕吐涎沫,头疼者茱萸汤主之”。
309条云:“少阴病,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8节云:“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第9节云:“呕吐涎沫头疼者,茱萸汤主之”。
总其所论,吴茱萸汤所治之症有呕吐涎沫、胸满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从其所列症状分析,其所及脏腑,谓胃肠、肝、肺、脾、肾。
其病因病机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胃阳不足,水谷内停;肺气不充,水道失调,则化生痰饮;寒滞肝脏,肝失疏泄,逆而上冲挟湿浊气,上壅清窍,则头疼;肾为先天之本,元阳之根,养后天可二便。
若肾阳不足,机体失煦,二便失固,则下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
从其阳虚阴盛,脏腑功能不足,可以测知其脉象当为沉细,舌质淡,舌体胖,苔白厚,或腻或滑等为其常理。
2 吴茱萸汤的方义吴茱萸汤是吴茱萸一斤、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所组成。
其煎服法为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中吴茱萸为君药,其性味苦辛大热,归经肝胃脾肾,辛热可散寒回阳,苦温可燥湿降浊,阳回则寒自散,浊降则清阳自升。
其功能为温脾胃暖肝肾,升清阳,降浊阴。
人参性味甘温,归经肺脾,功能温中补虚为臣,生姜、大枣辛甘温,归经肺脾胃,辛甘化阳,以散阴寒,甘温补中,以助脾升清为使。
合而用之,其功能温肝脾肾之阳,扶肺脾肾之气。
阳复则寒气散,气充则湿浊自化,清阳升浊阴自降,脏腑各司所主,则诸证自愈。
3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方的主要功能为温中、暖肝、益肾、散寒、降浊阴、止呕吐。
凡病机属阳虚阴盛,浊阴内阻上犯者,皆可应用。
就临床所见,举例说明如下。
3 1 厥阴头疼厥阴者肝和心包也,与胆三焦相表里。
肝居右胁下,主藏血疏泄,性喜条达,其经脉起于拇趾外缘,沿腿内侧上行,抵少腹、循阴器入腹中,属肝络胆,贯膈布胁肋,沿喉咙,上行于督脉会于颠顶。
心包为心之宫域,代心用事。
若邪侵及厥阴,则肝失条达,心包受扰,心神不宁。
因厥阴为阴尽阳生之地,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邪从寒化,证见颠顶痛,干呕吐涎沫等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之证;或见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的血虚证候。
或邪从热化,或邪热内陷等不同见证。
厥阴头痛是临床常见之证,但却易忽视。
其临证所见,与师书所载亦不尽然相同。
2010年7月曾遇一例严重头痛呕吐的患者,刘,男,50岁,干部。
自述2006年以来,每遇工作紧张或做报告后,即发生剧烈头痛、呕吐。
头痛之始,多为心烦,继则头痛欲裂,呕吐清涎,终则痛位于两侧太阳穴(少阴经之循行线上),血压正常,血脂偏高,初期服用氨基比林、谷维素、维生素b6等止痛调节神经药物,其痛在一天左右即可缓解,后渐加重,在会议中每因头痛呕吐而终止会议。
发作时间延长一周左右始可缓解,且在发作时,用一般镇静止痛药无效。
后用杜冷丁亦不能止痛。
因其头痛呕吐之性质怀疑为颅内占位性病变,经脑ct、脑血流图及神经科医生协查后排除占位性病变,诊断为血管扩张性头痛。
细询之,经常有胸脘痞痛、气短、失眠、便溏。
诊其脉弦滑有力、舌质嫩红、舌体胖、苔白腻。
辩证: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
”患者素有寒湿痰浊,烦劳则张,耗精伤气,清窍空虚、气机上逆,挟湿浊之邪,上壅厥阴之脉,经脉不畅,故心烦头痛,胃气随之而上逆,致使内蓄之湿饮浊邪外出上壅,故呕吐清涎。
舌嫩红胖、苔白腻,皆阴寒内盛之症。
总括其证为肝脾阳虚,湿浊内盛,浊邪上犯厥阴。
其疼痛虽在两侧,但脏腑相连,经脉相通,治以厥阴。
治则:温阳降浊、暖肝化饮。
方以吴茱萸汤和暖肝煎加减:吴茱萸9 g、党参9 g、陈皮12 g、半夏12 g、枳实12 g、枣仁14 g、石菖蒲15 g、上桂5 g、沉香6 g、西茴10 g、生姜15 g、红枣4枚,三剂、水煎服。
服后其症基本消失。
即效守方,连服九剂后,诸症皆愈。
后嘱其就原方再进十剂,以善其后。
近数月来,未再复发。
3 2 胃脘痛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阳虚,津液不布,五谷不化,独流大肠,则生泄泻;阳虚阴盛,气机不通,胃腑失养则胃脘痛;四肢失煦,则厥冷。
究其病机,则为中阳不足,阴寒内盛,故可用本方治之。
2009年12月曾遇一例。
王,女,42岁,胃脘隐痛喜按,畏寒,肢冷,吐清水,口淡无味。
入夜腹胀,大便溏泻,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已有数年,每年秋冬多易发病。
此次发病已有两周,服用西药效果欠佳。
经介绍而就诊。
辩证: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脾阳不足,水谷不化精微而变生寒浊;胃阳不足,则受纳无权;寒湿中阻,气机不畅,则胃脘隐隐作痛。
四肢为诸阳之本,其脾阳不足,四肢失养,则四肢不温,中焦为气机升降之道,中阳不足,浊湿内停,胃气上逆。
故口吐清水,口淡无味,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皆阳虚寒湿内阻之证。
治则:温中散寒,化湿健脾。
方以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9 g、党参9 g、贡术24 g、川朴12 g、香附12 g、苍术9 g、生姜15 g、红枣5枚,三剂水煎服。
二诊诉说:“此药服一剂后吐出清淡凉涎甚多,吐后脘部甚舒,其痛顿减,尽剂后,其愈十分有七。
又二剂后,痛止食增,基本痊愈。
因虑其久病体弱,中气初复,恐难持久,故用原方,配散常服,以巩固疗效。
近年来随访,其病基本未发,既有胃痛,服两次西药即可,使原已丧失之体质基本恢复。
3 3 喘咳证(慢性支气管炎)喘咳一证,多本于痰湿。
痰湿之源,根于脾肾。
脾失健运,肾失温化,痰湿内生,上储于肺,肺失肃降,气必上逆,喘咳即起。
吴茱萸汤功能温阳降浊化饮,以绝生痰之源,源绝则流断,泛滥之灾自除。
2008年曾治一例刘姓患儿,男,13岁。
自六岁起患咳喘病,每遇气候剧变或至秋冬,其病即发。
此次所见,咳喘不能平卧,吐白粘痰,发热恶寒,苔白厚浊,肢冷,时遗尿,脉浮紧。
辩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患儿久患其病,其本于脾肾不健,痰浊内生,上壅肺气,肺失宣降,必上逆,咳喘乃作。
肺为水之上源,外邪伏饮,留于肺中,肺气不宣,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故喘咳时小便自遗。
其病机,本为脾肾阳虚,其标为肺气不宣;现则为外感风寒,引动伏饮。
治则: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方以小青龙汤加吴茱萸。
麻黄6 g、白芍6 g、五味子3 g、干姜6 g、炙草6 g、桂枝6 g、半夏5 g、细辛3 g、吴茱萸6 g、二剂,水煎服。
服后咳喘大减,亦能平卧。
又两剂,病孩亦能上学。
因其效佳,其家长求其根治之方。
因思之:小儿为稚阳之体,阳气未充,脏腑未固,阴寒之邪最易侵犯;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根,元阳之宅。
肾主水液,脾肾阳充,水湿自行,则痰饮无生,其病自除。
吴茱萸汤功能温中暖肝肾,又能燥湿降浊,甚切病机,随以吴茱萸100 g、太子参70 g、苍术50 g、川朴50 g、补骨脂50 g共为细末,炕饼常服,连服两剂,时近两年至此,喘咳未发,食增体胖。
4 体会4 1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吴茱萸汤的应用并非限于《伤寒杂病论》中数条所列之症状,其吐涎沫亦并非必然,以予之见,所吐之物,凡为清淡、无异常臭秽,病机为虚寒者,用之皆可取效。
其上病例,一为清涎、一为痰涎即为佐证。
4 2 本方所治之病机,为肝脾肾阳虚,凡因阳气不充、阴寒内盛为发病之本者,无论其易症、怪病、久病、难病,病发于何位,应用本方皆可获效。
以上三例,均为难症痼疾,但就其根皆在肝脾肾,即本方之君药恰有此功,故能收效。
4 3 关于本方之脉舌,一般版本皆曰脉沉细、苔白厚。
在实际临床中,除此之外,其脉弦滑、右洪大、左沉紧、舌嫩红、苔厚浮黄者,亦不乏见,此皆为阴盛于下、阳浮于上之象。
故临床切不可被其假象所迷惑。
此也许为医圣不列脉舌之因吧?在《伤寒论》中,仲景多以脉定证、处方,但也有例外。
如少阴病提纲即如此:“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因病至少阴,为病之极,其脉可从其阳衰阴盛而见微细而迟,亦可因其残阳扰动而见微细而数,但其本质为阴盛阳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