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黎庇留医案》看方证对应
胡希恕医案医话及感悟
胡希恕医案医话及感悟山石神韵重录小获:1.越婢汤风水里水:风水指外因引起,里水指小便不利,称里。
2.脏躁所指不鸣,喜哭,分虚实,虚者甘麦大枣汤,实者桂枝茯苓丸。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3.失血非止血,常用祛瘀止血,虚者用强壮行止血胶艾汤或加四君子或加当归芍药散,如胎漏。
温经汤不好分出虚实,但是有半夏,一般妊娠漏血不用,月经崩漏用。
少腹逐瘀汤也是逐瘀。
泻心汤治鼻衄则是从泻热的方面来止血的。
4.阴吹中提高的谷气实是指大便不通(虚证),东垣说阳气下陷而便秘。
猪膏发煎是通大便的。
补中益气汤。
5.獭肝散治传染病,肺结核属于传染病,胡老说的北京名气是四大名医(孔肖施)还是四小明医(魏龙骧等)用的獭肝丸是否指月华丸(菊花桑叶百部贝母三七二地二冬沙参茯苓)6.‘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不利下,不是月经不调,是闭经。
桃核承气汤证其人如狂,而抵挡汤则其人发狂”。
发狂比如狂要重。
7.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解释是头汗出是气上冲表不解。
【名家经验】胡希恕医案医话2017-05-12 胡希恕复兴中医网1.越婢加术汤治肾炎腹水“越婢加术汤非常好使,它不单能治外边的水肿,也能治里边的水肿。
可是有个问题现在我也闹不清楚,若是肾炎的腹水,用这个方子,百发百中,你们尽管试验;要是遇上肝硬化的腹水就不行。
那个时候在咱们医院有一个住院的病人,他就是患肾炎的腹水,腹水症状挺厉害,后来他们(其他医生)找我会诊,我就开了越婢加术汤,病人吃了就好了。
后来遇到肝硬化的腹水,他们(其他医生)试验就不行,他们说这方子怎么不好使了?这东西奇怪,肾炎的腹水,吃越婢加术汤非常好使,但是肝硬化的腹水就不行。
他们试验了很多次,我还没试验,但他们告诉我,我就知道了。
”编者(原书编者,下同)按:在《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胡希恕病位类方解》中对此总结道:“本条(《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第5条)的里水,是就病水的原因说的,也即相对于风气相击的风水说的。
经方各家学说概论
经方各家学说概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开创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经典著作,该书记载的近300首古方被后世称为“方剂之祖”。
在中国医学史上,又有着一大批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研究对象的医家们,他们或编次整理张仲景遗著,或注解阐发《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先后三度掀起了研究《伤寒论》的高潮,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以《皇汉医学》为代表的日本汉方医学的输入,和以曹颖甫为代表的本土经方派临床家的崛起,经方科学而实用这一无可辩驳事实,使得在中西医论争洪流中日趋式微的中医学又重振雄风。
而如今,谈到经方,谈到《伤寒论》,就好比让那些吃贯西餐的人尝尝窝窝头、大米饭,曰:“古方不能治今病也。
”这种观念对医界的影响可谓根深蒂固,时至今日无论是在临床,还是在中医高校教学、科研中,持此论者大有人在。
《伤寒论》、《金匮要略》竟被视为难以入眼的“土物”,曾经被视为“祖方”的这些经典方剂被置若罔闻。
张仲景经方医学的学术价值越来越被医界所淡化,经方甚至已经成为现代中医人的盲点。
令人费解的是,当前在经方的研究上却出现了“高校冷而民间热,国内冷而海外热”的现象,真所谓“礼失而求诸野”。
笔者试图从各家经方的角度谈谈经方的学术流派,为宣传经方的实用价值,普及经方的临床应用,重振经方的学术地位做些工作。
一、几个概念1、经方经方,原是古代经验方的简称。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的记载,当时著录医书共分四个门类,共三十六家。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等七家,经方有《风寒热十六病方》、《汤液经法》等十一家。
此外还有房中八家,神仙十家。
由于经方十一家早佚,与其有学术渊源的《伤寒杂病论》所收载的275首古方便也被称为“经方”,或“长沙方”,在日本称为“古方”。
清代莫枚士《研经言》:“读仲景书,而穷源于《灵枢》、《素问》,人知之。
读仲景书,当竟委于《千金》、《外台》,人不知”。
因为汉唐时期的《小品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方书收载的方剂也与经方同源,组方结构相似,“以方类证、方证同条”的学理相同,故也被认为属于经方。
黎庇留经方医案
黎庇留经方医案黎庇留经方医案目录1、处方寒热,前后不同 42、时地同,年龄同,而虚实异 43、久疟至虚误下 44、连用姜附,忽转芩连 55、小建中汤治虚劳之例 56、吐利厥逆 57、服大浮萍过量之四逆证 58、足心痛 69、下利厥逆 610、厥阴病目盲 611、认证的,不必拘脉 612、妊娠腹胀 613、栀豉汤治不寐 714、大承气汤治痉 715、真武汤治胁痛 716、白虎汤治燥证 717、产后发热 818、产后少腹肿满 819、产后浮肿 820、手足厥逆 921、胶艾汤治小儿溲血 922、月经过多 923、肉糜润燥 924、四逆汤治猝脱 925、小柴胡汤救逆 1026、失心风用风引汤例 1027、盛暑少阴直中 1028、木舌 1029、少阳之闭证 1030、霍乱 1031、下利腹痛之四逆证 1132、百合病 1133、肾囊出血 1134、三黄泻心汤治大咯血 1235、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证 1236、真武汤治肿 1237、咳证阴虚阳虚必辨 1238、妄用经方 1339、腹痛载目峻下例 1440、攻血热后急用真武例 1441、耗血阴虚误服阴药 1542、经方治外科三例 1543、单鹅风 1544、腰腿挛痛 1545、遗精之乌梅丸证 1646、呕吐 161、处方寒热,前后不同予医学既成,仍未出而问世。
腰痛先慈偶患腰痛,不能自转侧,因不能起食,即代为之亦不愿,焦甚!试自治之。
据伤寒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用甘草附子汤,其桂枝用至四钱。
为药肆老医袁锦所笑,谓桂枝最散,止可用二三分,乌可数钱也?予曰:此未知长沙书为何物,宜不赞同。
袁曰:医人已数十年,卖药亦数十年,从未见有用桂枝如是之重者。
予曰:汝尚未悉此为何方,治何病,汝惟有执之而已。
于是朝晚服之。
其药肆之桂枝,以此而尽。
翌日,能起能食,遂愈。
此症据金匮,当用肾着汤。
予见高年病重,故不得不用此方也。
过数月,家慈忽患牙痛,不能食。
以体质素健,拟白虎汤。
市药时,袁医曰:方中生石膏七八钱,而乃用炙草之补,曷不易以生甘草,为一律凉药乎?予曰:白虎之用炙草,汝实未梦见用意之所在,则不可强以不知以为知也。
浅谈黄煌经方的智慧
浅谈黄煌经方的智慧Date2022年6月13日星期一黄煌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经方家,数十年来,黄煌教授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创立了基于方证相应的“方-病-人”经方诊疗模式,突出中医整体观念和全科思维,他的学术观点鲜明且有新意,结合临床紧密,实用性强。
笔者跟师黄煌教授学习6年余,熟悉“方-病-人”经方诊疗体系架构和内在关联,本文从几个病案浅谈黄煌经方的智慧。
01遵循仲景原意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提到:“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张仲景希望后学者能够熟悉经方,并了解其用心。
黄煌教授学术思想能够体现张仲景的原意,因为黄煌经方的特点和用方依据仍是基于《伤寒杂病论》的“方证相应”。
黄老师常常提到的小柴胡汤综合征(往来寒热、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呕痞利综合征、黄连阿胶汤综合征等等都是基于原文基础上提出来的,临床遵循仲景原意可以让疗效更稳定。
黄老师讲:“经方的经典方证是古人使用经方的方法,也是经方临床应用的密码。
”强调经典方证就是在遵循仲景原意。
这位老爷子80岁高龄,颜面和肢体水肿,上下眼睑水肿,伴有肢体乏力,口唇紫绀,舌质暗红,瘀斑,脉沉细。
结合患者心脏彩超提示两房增大,中度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反流,轻度肺动脉高压。
我觉得这个病人的水肿很可能是心脏瓣膜病变导致的心功能不全引起。
患者最初觉得中药难喝而畏惧,后再次和患者沟通,这个中药并不难喝。
老爷子勉为其难的答应。
我给病人开了这张处方,防己20g,桂枝15g,肉桂5g,人参5g,太子参10g,茯苓20g,桃仁15g,丹皮15g,赤芍15g。
为什么选用这张方子呢?我们首先看病人,乏力,口唇紫绀,肢体水肿,心脏瓣膜病变,首先让我想起木防己汤经典方证:“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已汤主之;不差,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病人有水饮内停的表现,乏力与喘满有一定相通,口唇紫绀与面色黧黑的背后机制相似,临床用木防己汤加减。
绍奇谈医(一)--《黎庇留医案·二注》前言
绍奇谈医(一)--《黎庇留医案二注》前言
何绍奇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05(004)002
【摘要】@@ 一rn在同姜春华老师的通信中,我第一次接触到"黎庇留"这个名字.此后多年,想找黎庇留先生的书来读一读,却一直未能找到.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何绍奇
【作者单位】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岭南名医黎庇留医案学术思想初探 [J], 饶媛
2.绍奇谈医(六)--仲景诸方之我见 [J], 何绍奇
3.绍奇谈医(七)--又论仲景诸方之我见 [J], 何绍奇
4.绍奇谈医(八)--《金匮要略》札记 [J], 何绍奇
5.绍奇谈医(二)-- 新安吴楚 [J], 何绍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证对应学经方
方证对应学经方我临床使用经方,受当代经方名家江尔逊老中医的熏陶与启迪,遵循“方证对应”的原则。
方证对应,即‘有是证用是方”。
江老强调,临床证候只要与仲景的描述相契合(有时“但见一证便是”),放胆使用而不必强求脉、舌、症面面俱备,这实际上是在重复仲景当年的治病实践,颇有执简驭繁,驾轻就熟之妙,而效验必彩。
方证对应是准确运用经方的一条捷径,江老认为,初业医者慨叹经方难用,其实是不熟悉仲景的原文。
他本人善用经方,其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熟背原文。
如他曾治某患儿,麻疹后阵阵心烦,初认为疹后余热,予养阴清心之方罔效,烦躁益频。
每见家人进餐即索食,甫入口,则烦躁顿作,须臾自动停止。
江老玩味经文,忽然悟曰:此乃蛔厥,因《伤寒论》厥阴病篇描述蛔厥的特征是:“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遂按方证对应,予乌梅丸去辛温之品,加驱虫药。
服一剂,大便下如污泥。
便内挟虫,从此烦躁止矣。
他所治愈的不少蛔厥,均是既不腹痛吐蛔,亦不厥逆,却与“静而复时烦,须臾复止”的描绘相合。
故信手拈来乌梅丸,方证对应,敏收捷效。
本人临症治愈过不少顽固性头痛。
只要头痛伴恶心或呕吐涎沫及清水者,均投以吴茱萸汤原方,而能迅速止痛止呕,且较长时间不再复发;即使偶尔复发,病情亦较轻,投以原方,仍收捷效。
投方依据见于《伤寒沦》厥阴病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值得玩味的是,不少患者并不具备肝胃寒凝、浊阴上逆的全身症征及舌脉,有的还伴见一些热象。
若不走方证对应这一条捷径,断难毅然使用吴茱萸汤原方。
方证对应有助于发掘运用高效经方,如《金匮要赂》“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后世罕有用之者。
江老尝叹曰:是临床确无此证乎?非也。
他初学医时,曾治唐某,男,年五旬,体丰。
一日,忽然四肢瘫痪,但神志清楚。
江老业师陈鼎三先生曰:“此《金匮》风痱证也,宜用古今录验续命扬。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痿痹"经验探析
之关 于 因痹致痿 之论 述 。 明 ·王肯堂在 《证治准绳》 中云 :“留着之邪
与流行荣卫真气相击搏 ,则作痛痹 ,若不干其流 行出入之道 ,则不痛 ,但痿痹耳”,同时代 《慎斋 遗书》 云 “虚弱则痰火起于手足内,而正不胜邪 , 痿痹作矣 ”,而正虚邪 实成 为公认 的痿痹 病理特 点 ,同时湿热 因素也 成为痿 痹 的主要 病 因之一 , 《临证指南 医案》湿热致痿痹医案有 4则 ,清 ·陈 士铎 《辨证录》指出:“痿 、痹可以同病 ,名 日痿 痹”,明确痿痹是痿病 与痹病 的合病 , 《寓意草》 中 “论徐 岳生将 成痿 痹之 证 ”,系较 为完 善 的论述 痿痹医案之一。统 观历代文献 ,关 于痿痹 的论述 十分匮乏 ,而关 于痿 证 、痹证单独 的论述十分丰 富。这与历代医家对于 “痿痹分论 ”有着密切关 系,自 《内经》伊始 ,《素问》痿 、痹两篇 ,将痿 痹 分列 ,后世 医家 不 断 加 以鉴 别 分 析 ,但 是 无 论 从 临床角 度 、还 是 痿 痹 起 源 来 看 ,鉴 别 痿 痹 的理 论都有所不足 ,且痿 痹难 以绝对分开 ,兹将痿痹 鉴别方法浅论如下 ,并议 不足 :① 内外 病因鉴别 法 ,《古今 医彻》 云 “痹者从外而入 ,痿者 自内而 出”,认 为 内 外 病 因 的 不 同是 二 者 的 主 要 差 异 , “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临证指南 医案 ·痹》 中 王 氏医案 云 “风 湿 肿 痹 ,举 世 皆 以 客 邪 宜 散 … 不
辨证 以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 ,并 提出辨证分期 的理论 ;分析叶氏 “痿痹 ”治疗特色 以温养 宣通为基本大法 ,强
调经热则痹 ,络热则痿 ;新邪急散 ,宿邪缓攻 ,治法 以温养肝 肾、清利湿热 、祛痰化瘀 、固卫却邪等为主。
方证对应史研究
疽 等方 , 百二 十 首 。凡 共三 百 六 十 首也 。实 万 代 亦 医家之规 范 , 苍生 护 命 之大 宝 也 。 由此 可见 其 在 当 ” 时影 响之大 。陶 氏还在 书 中指 出张 仲景等 历代名 医 深 受《 液经 法 》 响启发 ,汉 晋 以还 , 名医 辈 , 汤 影 “ 诸 张 机 、 汜 、 元 化 、 普 、 甫 玄晏 、 法 师 、 卫 华 吴 皇 支 葛稚 川 、 范将 军等 , 当代 名 贤 , 师 式此 《 液经 法 》 愍救 皆 咸 汤 , 疾苦 , 造福 含灵 。其 问增减 , 虽各 擅其 异 , 或致 新效 , 似乱 旧经 , 而其 旨趣 , 仍方 圆之 于规矩 也” 在 论述 阳 , 旦、 阴旦 、 龙 、 青 白虎 、 雀 、 武 诸方 之后 说 , 此六 朱 玄 “ 方者 , 为六 合 之 正 精 , 降 阴 阳 , 互 金 木 , 升 交 既济 水 火 , 神 明之剂 也 。张 机撰 《 寒论 》 避 道 家之 称 , 乃 伤 , 故其 方 皆非正名 也 , 以某 药名之 , 但 以推主为 识耳” , 并 且还 提到“ 感 天 行 , 方之 治 , 二 旦 、 神 、 外 经 有 六 大 小 等汤 。昔南 阳 张机 , 此 诸 方 , 为 《 寒 论 》 依 撰 伤 一
中西 医 结 合 学 报 2 1 0 0年 6月 第 8卷第 6期
J un l f ieeItgaieMein , u e2 1 , 18 o ra o n s nert dc e J n 0 0 Vo. ,No6 Ch v i .
疾 耳 、 、 、 软 、 眩等 , 山海 经 》 疟 疥 病 病 《 中的瘕 、 、 、 瘿 痔 痹、 瘘等 , 其诊疗 经验 是从最 原始 的对病 对症 的经验
大承气汤——精选推荐
⼤承⽓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法]⼤黄10~30g、枳实12~25g、厚朴13~30g、芒硝12~30g。
先煎厚朴、枳实,熬好前放⼤黄同煎5~10分钟,再把芒硝加⼊溶化即可,服⾄⼤便稀多为度。
不下,续服取下。
[⽅证]1.阳明病,脉迟,汗出、不恶寒、发潮热、⼿⾜戢然汗出者。
2.⾆红苔⼲焦黄,脉实有⼒⽽不⼤便、腹满者。
3.脉弱,烦躁⼼下硬,不⼤便,发热或⽇晡热、发狂、谵语者。
4.脉浮弦紧⽽剧烈腹痛、腹胀、腹⽪热、坚满拒按,便秘、清⽔便或粘液脓⾎便者;[现代应⽤]1.以痛⽽闭为特征的外科急腹症。
如急性肠梗阻、蛔⾍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腹腔结核性肠梗阻、胃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坏死性胰腺炎、化脓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结⽯、胃柿结⽯等及腹部⼿术后。
2.热性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肝炎、重症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型脑炎、流⾏性出⾎热、菌痢、伤寒、副伤寒、流⾏性感冒等;以及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肺炎、⼤叶性肺炎、肺坏疽、化脓性扁桃腺炎、结膜炎、⾓膜炎、⽛周脓肿、破伤风等伴有严重的中毒症状或出现中毒性休克者。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病、哮喘、⼩⼉哮喘、⼩⼉遗尿、癫痫、泌尿系结⽯、肾功能衰竭、痔疮、脱肛、脑⾎栓、脑出⾎、⾼⾎压、精神分裂症、挤压综合征、⽪质醇增多症及产后⾷积腹痛等,出现⼤满、太热、⼤实和脉沉、实、滑为主者。
[经验参考]⼤承⽓汤是⼀张救命之⽅,尤其在传染病横⾏肆虐的古代,更是倍受宠爱。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张千古名⽅也不知成就了多少名医。
就连异邦的⽇本汉⽅家们,也和本⽅结下了不解之缘。
《类聚⽅⼴义》载本⽅凡痼毒壅滞症,其⼈腹中坚实,或硬满⼤便难,胸腹动悸;或喜怒⽆常;或不寐惊惕,健忘怔忡;或⾝体不仁;或战曳瘫痪,筋挛⾻痛;或⾔语蹇涩,缄默如偶⼈,饮⾷倍常;或数⼗⽉不⾷不饥等。
变怪百出,不可名状。
世或称狂,或称痫,或称中⽓、中风,或称⼼脾虚者。
连黄煌都敬佩的医家,你知道吗?
连黄煌都敬佩的医家,你知道吗?中医家推荐:他们的学术个性非常之鲜明,非常质朴、非常率真,一门心思研究医学。
他们不是商人,不是政客,也不是搞宗教的。
今天我们来研究经方家,来传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这对我们发展中医,做好经方惠民的工作非常重要。
让我们一起跟随黄老师领略经方家的魅力。
讲稿实录:经方就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所记载的一些经典的配方,当然也有人说是古代的经验方。
但是经方这个名词,我是反对翻译成classical formula的,一定要用经方的音译。
因为“经”字上的含义太多了,可以是经纬之方,可以是经典之方,也可以说是经常用的方,也可以说是古代的经验方,所以目前在翻译时还是用经方的音译。
应用经方的名医生,我们称之为经方家,他是我们中医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流派,称之为经方派,当然这个名称它主要是指在近代。
那么现在,经方派已经成为中医学中一个古老但是又具有活力的学术流派。
经方家,他们是一批擅长应用经方治病的医家。
从学术思想上来看,他们非常强调《伤寒论》的传承,非常强调方证相应,也非常重视药物以及配伍的一些研究。
他们在一些所谓的理论研究上做的不多,但是在经方的方证研究上,在经方的应用临床中做了很多的工作,而且大多数都是擅长使用经方大剂,临床的特色非常明显,所以后世称他们为经方派。
中医历史上医家非常多,名医也是多如牛毛。
但是在这些名医中间,我最钦佩的就是这些经方家。
因为他们的学术个性非常之鲜明,他们非常质朴、非常率真,一门心思研究医学。
他们不是商人,不是政客,也不是搞宗教的。
今天我们来研究经方家,来传承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这对我们发展中医,做好经方惠民的工作非常重要。
所以今天我要把他们的魅力给大家展示一下。
一、经方家的用药首先我们来看看经方家的用药,都是喜欢用经方,用仲景方。
《伤寒论》、《金匮要略》这是经方家必读的书。
中医的书太多了,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是真正有学头的就是经典。
学针灸,一定要读灵枢、素问;学方药,一定要读伤寒、金匮,这也是我在长期的读书过程中比较出来的。
经方临证指南51-60
经方临证指南51-60经方临证指南51-6051、调胃承气汤证久利案刘渡舟医案:安x x,男,38岁。
患慢性痢疾一年多,大便每日三四次,兼挟粘液,有下坠感,伴腹胀肠鸣。
舌质红,苔黄,脉弦。
先按厥阴下利治疗,用白头翁汤加白芍,麦冬,二剂后大便粘液明显减少,但仍腹胀肠鸣而下坠,此属热结阳明胃肠气机不利,通因通用,宜从调胃承气汤法。
大黄9克风化硝9克炙甘草9克白芍15克用谏9克青皮9克。
服药一剂后,大便泻出黄黑色粪垢甚多,顿觉腹中宽适。
宗前法用调胃承气汤原方又一剂,诸症皆消。
【解说】承气者,用以承顺胃肠六腑之气机,胃肠六腑之气不顺,责在内有邪气凝滞。
大、小、调胃三承气汤都能攻逐胃肠六腑凝滞之邪,所以皆能承顺气机下行。
病有大便硬结,腹满腹痛者,是由于腑气不利;有大便下利,腹满腹痛者,亦由于腑气不利。
所以三承气汤,不但能治大便硬结,又都能治疗大便下利。
用三承气汤治疗胃肠实热内结的大便硬结易明,但用此三方治疗大便下利却不易明。
大、小,调胃三承气汤,药味各异,剂量不同,煎服方法亦各有特点,所以治疗有大小轻重缓急之分。
如下利后重,腹胀疼痛俱盛者,证情急迫较重,用大承气汤;下利后重,以腹胀为主者,用小承气汤;下利后重,虽有腹胀而证情轻缓者,用调胃承气汤。
由此可见,承气汤的主要作用在于逐邪通腑,凡下利后重,以腑气不利为主,有明显腹部胀满表现者,切其脉沉滑有力、舌苔黄厚不退都可以用承气汤下。
52、小承气汤证(1)腑实腹痛案刘渡舟医案:陈x x,男,12岁。
过端午节时多吃了几个粽子,第二天胃痛腹胀,啼哭不止。
其父前往药铺购买“一粒丹”与服之,不但无效,腹痛反而加剧。
询知大便已3日未解,解衣观腹,腹胀如合瓦,以手按其腹则叫哭不已。
脉沉滑有力,舌苔黄白杂腻。
此因过饱伤中,食填太仓,胃肠阻滞,气机不利所致。
大黄9克枳实9克厚朴9克藿香梗6克生姜6克一剂服药后约一个时辰,腹中气动有声,旋即大便作泄,泻下酸臭物甚多,连下2次,腹痛止而思睡。
真武汤名家医案
一、[名家名案]1、头痛: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
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
熟料进入秋季便发头痛。
每于夜间加重。
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
本人甚为痛苦。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个多月。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辩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 茯苓18克 白术9克 生姜12克 白芍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按本证多是肾阳不足肝失温煦阳虚水泛。
寒邪内生循肝经上犯巅顶之证。
2、胁痛: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
病左季胁满痛,上冲左胁,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医治已两月矣:香砂、陈皮,六君子汤,服至七十余剂,非不温也,其病有加无减。
嗣延黎先生诊治:见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弦而迟。
弦为水,沉为里,迟为寒。
肾中生阳不能水之主;则阴寒挟水邪,迫于心部。
遂定真武汤原方,无加无减。
平端谓:“方中各味,皆已备尝之矣”。
先生言:“备尝之乎?诸药分别用之,则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盖取意于镇水之神。
先圣制方,命名自非无因。
夫经方苟能对症,固捷如桴鼓之相应也。
”次早,平端来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
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验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约午刻往诊。
比至,患者头束布带,语曰:“胁痛若失,兹者,转觉头痛若破”。
先生脉后告曰“此元阳虚损也。
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能贯顶,脑髓空虚,故尔”。
该用吴茱萸汤,头痛寻愈。
次日复诊,脉象沉迟,而周身疼痛。
作桂枝新加汤服之,身痛又止。
再诊,只云胃呆,余无所苦。
拟理中汤,俾理中健胃。
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3、心动过缓:陈瑞春老师曾治王某,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
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
舌淡润,脉缓两尺弱。
用桂枝甘草汤温阳益气。
十剂后,脉搏稍有力。
但早起心跳仍只有45次/分钟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恍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
经方亦步亦趋录
经方亦步亦趋录现代·黄仕沛冯序中医辨证有八纲、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因等诸多辨证理论,所有辨证论治之核心,皆离不开一个“证”字。
辨证论治必须达到的最终目的,则要落实到一个“治”字。
方证相对,把“证”和“治”合而为一。
无论是经方派,还是时方派,最终都要把辨证论治落实到“方证相对”。
人们普遍认为,“辨证论治,先要辨其证候,再要论其治法、选择方药”,由此可见“证候→方药”乃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最终目的。
换言之,“方证相对”是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尖端。
虽然对于同一证候组合,“经方派”和“时方派”所选择的方药并不相同,但如果治病有效,则必是用药对应证候。
良医必用良方,良方何其多,如何掌控?《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一书揭示了寻觅良方之法。
该书作者仔细总结学习、应用方证经验,体悟方证对应之理,堪称一代经方传人。
应当指出,书中虽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但个人体会、观点,可促进学术争鸣,丰富经方学术和理论,此亦揭示《伤寒论》、经方医学,是来自一代一代方证对应经验的总结。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有“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是说汉以前把记载医学理论的书称医经,把记载医方的书称经方,汉前所称经方概指方剂。
不过要说明的是,经方十一家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其所用理论是八纲,其所用方药、方剂称方证,发展至汉代,由于病位概念发生变化,即原只有表、里两个病位,而增加了半表半里后为三个病位,从而产生了六经辨证理论,此即张仲景的《论广汤液》,流传于世,后经王叔和整理始称《伤寒杂病论》。
此即经方医学体系,简称经方,即现今中医界所称经方,是指以八纲、六经为辨证理论,治病要求方证对应的医学体系。
经方方证的产生,当追溯到上古神农时代。
这里不但要明确经方方证的起源,更要明确中医的发展史。
我国历来重视方剂和适应证的研究,后世方如潮涌出现,皆是证明,如《千金要方》、《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等,其内容主要是讲方剂及其适应证,对后世深有影响。
《黎庇留医话》四逆汤证医案四则
《黎庇留医话》四逆汤证医案四则《黎庇留医话》四逆汤证医案四则【医案⼀】服⼤浮萍过量之四逆证⼀⽇午刻,有⼩学⽣邀余回家诊其母。
见其卧床不动,⽬闭,⼝不能⾔,全⽆知觉,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其家⼈云:本⽆病,今早照常⽤膳,起居⽆异,今忽如此。
余⽈:以盛暑⽽见寒中三阴之险象,⾮吐⾮下,⽆端⽽得,其例不多。
然有是证,必有是药。
据脉与证⾮四逆汤不办。
1⼩时后,该⼩学⽣复来请诊。
⾄则举家纷扰,盖于病者床下,检得⼤睡药⼀碗,饮犹未尽。
⼤睡药者,即⼤浮萍也。
始悉因家庭细故,遂萌短见。
余⽈:⼤睡药性寒毒异常,过服必致毙命。
四逆汤之⼤热,可以对待寒毒之变。
因促其尽剂灌之,药后,⼈事渐醒,⼊夜既能⾔矣。
【医案⼆】下利厥逆吴涌冯家寡妇,仅⼀⼥,⼋九岁,爱如掌上明珠,患下利之证,⽇趋沉重。
请某名医⾄,开出贵重药散,处以普通利湿⽌疴剂。
服药后,傍晚则四肢厥逆,以为不治,置于地上。
其亲⼈冒⾬延医,困惫⽆赖,酌酒消遣,适余在酒肆诊病,因询问余⽈:先⽣能为⼩⼉医乎?余⽈:医学固有分科,理则⼀也。
遂邀余诊,视之则四逆证也,脉沉微欲绝,⼿冷过肘,⾜冷过膝,余以四逆汤。
嘱抬之上床,⼩⼼灌药,下利渐减。
明⽇再诊,复与前药,疴⽌厥愈,五六⽇复原。
【医案三】连⽤姜附,忽转芩连吴涌冯某,⽗⼦俱以搜取肥料为业。
其⽗年已古稀,忽患下利清⾕。
请⾼姓医诊治数⽇。
⾼医固负盛名,熟读伤寒,⽤药俱⼤补⼤温之剂,以附⼦理中汤更重加归芪之类。
服药以来,下利不减,且四肢厥逆,⽆脉,胃⽓已败。
余诊毕断⽈:证诚重笃,但必利⽌后,脉渐出始有⽣理。
即⽤四逆汤⽇夜连服,次⽇下利⽌,⽽脉仍未出。
即于原⽅加⼈参续进,是⽇颇能纳⾷。
次早诊之,脉渐可循,⽣⽓还出也。
复诊据⾔昨夜不能成寐,盖由下后,⼼阴已虚,⼼肾未能相交,故⼼烦难以⼊睡,于是改⽤黄连阿胶汤,1剂即能熟睡。
按:此证连⽤姜附,忽改芩连,所谓帆随风转也。
由是调养数⽇,即告复原。
夫以七⼗⽼翁,病危乃尔,⽽收效之速竟复若是。
益知仲景之⽅固不可易,⽽六经之法胥在运⽤之妙⽿。
经方读书与临证碎金录
54:身体健壮的鼻窦炎患者用葛根汤加大黄石膏方有确切的疗效;
23:柴胡桂枝干姜汤在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时可以加黄芪、茯苓来使用,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治疗盗汗不止;而用此方来治疗发热时则可以加黄芪、鳖甲;咳嗽明显时可加五味子;心悸气短明显者加茯苓、吴茱萸;柴桂姜汤这张方在临床应用时与小柴胡汤或柴胡桂枝汤来比较的话,此方证比以上两方方主更为虚弱的病情时更为适用一些,因而其胸胁苦满的表现也是比较轻微或者是不太明显的,当我们角诊患者的季肋下时,多无明显的抵抗或者压痛,一般其全腹部会表现为软弱无力,心下部有时可闻及有所谓的振水音,另外有时不可以见到有脐部的悸动,望诊可见患者有血色的不佳,患者的主诉会有口干、气短,甚至有自汗或者盗汗等汗出的异常,脉搏也可以表现为较为弱而无力等;
34:鼻塞而肩胛酸痛者用葛根汤+川芎、辛一、黄芩、桔梗;
35:月经量少而兼头痛者可用当归四逆加吴生汤;
36:有时候单纯的肩胛酸痛而为兼内热、冲时可以用葛根汤加黄芩、川芎;
37:水毒证,心脏动悸,呼吸困难,足部的倦怠麻痹感及浮肿为目标的处方为九味槟榔加吴茯汤;转方为桂苓丸及苓桂术甘汤加牡蛎;
32:清上蠲痛汤可由以下几类结构:(1)下气、缓和、降逆作用的为麦门冬、甘草;(2)作用于头部而通行气血的川芎、白芷、菊花、蔓荆子;(3)发表袪风除湿的羌活、独活、苍术、防风;(4)散内寒而温中的当归、细辛、生姜;(5)清解里热的黄芩。
33:慢性风湿性关节疼痛兼头痛便干者可以用舒筋立安散+大黄治疗;如果以头痛为主要目标时可用清上蠲痛汤加大黄;头痛而兼肩胛酸痛者可用五苓散加葛根;
46:对于婴儿消化不良所导致的腹泻一般投以人参汤治疗而屡有效验,有时亦有参苓白术散的治疗验案;但是如果上述方法均为无效时可以考虑用葛根芩连汤抑或甘草泻心汤反而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黎庇留乌梅丸治遗精案
黎庇留乌梅丸治遗精案陈村李某之子,年二十余,赣如儿童,瘦骨柴立。
自述数月前频繁遗精,每月遗精四十余次。
双目红筋缠绕,舌焦唇红,喉痛,上颚烂,口烂,一派虚火上炎之象。
黎庇留以乌梅丸治之,谁料其父听信庸医之言,认定李某为虚火,给其服食羚羊、犀角、芩、连之大凉药,然而却越服食凉药,遗精越频繁。
后复求助于黎庇留先生。
先生以乌梅丸加减,连服二十余剂。
上部之虚火,已渐而降;全身之精血,已渐而生。
凡一切锁精补气补血之品,从未犯过笔端;然累月遗精之孱弱,竟收效于兼旬之内。
黎庇留先生感叹道:“此用乌梅丸之变化也。
且此方乍视之,似与遗精无涉,而不知其窍妙,在于直穷肝肾之源!”——《黎庇留医案》黎庇留,字茂才,又名天佑,广东顺德人,近代岭南伤寒名家之一,其著作流传于世者有《伤寒论崇正编》八卷及《黎庇留医案》一卷。
黎先生尊崇仲景学术,善用经方,特别在救治急危重症疾病,这在当时岭南地区崇尚温病理论,用药轻灵的氛围下尤为可贵,被誉为伤寒“四大金刚”之一。
《黎庇留医案》最早刊行于1958年,为其子黎少庇响应政府的号召,将黎氏遗下大量医案经“遴选其精英,而增其美辞,复加以评述”而成,共收入追忆式经方验案50例,多为病情危重者。
著名中医学者何绍奇先生评价黎氏医案,认为此书可与曹颖甫先生《经方实验录》相媲美。
患者年二十余,竟至遗精日一次有余,遗精诊断明确。
诊病十问歌中最后一问“因”,此病例中未予交代遗精之病因,原案患者其实随婶就诊,想必因此未细问。
考汉及以前,遗精一症,多属虚证。
《灵枢·本神》:“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
”《诸病源候论》“肾气虚弱,故精溢也。
”而朱丹溪开始认为其病因还有湿热、相火旺动等实之一面,且《折肱漫录·遗精》有论:“梦遗之证,……凡人用心太过则火亢于上,火亢则水不升而心肾不交。
士子读书过劳,每有此病。
”,加之患者双目红筋缠绕,唇红、喉痛、上颚烂,口烂,火象明显。
故有医予大凉之品纯清热,但遗精愈频繁。
【黎庇留医案二注】遗精之乌梅丸证
【黎庇留医案二注】遗精之乌梅丸证遗精之乌梅丸证陈村李某之子,因余诊其婶之蛊证,而来附诊。
年二十余,赣如儿童,瘦骨柴立。
余问其有何病苦?答曰:“我漏!”余曰:“何所谓漏?”伊指其下部曰:“此处漏”。
余曰:“是遗精乎?起于何时?”。
曰:“数月矣。
”曰:“每月遗几次”?曰:“四十余次。
”余曰:“无怪乎形容枯槁,有如是也!”惟是双目红筋缠绕,舌焦唇红,喉痛。
上颚烂,口烂,一派虚火上炎之象。
余订以乌梅丸料。
育之曰:“此方时医见之,必不选成”。
后果有知其事者,谓此剂作汤成,适乃父归;闻而取药泻诸地。
彼李某者,盖训蒙而混充医者也。
次日,其婶复邀诊,李某子复与焉。
余曰:“不服我药,何再诊为?”伊始告曰:“昨日之不服乌梅剂者,因已服羚羊、犀角、芩、连之大凉药也。
先生断我症为虚火,宜乎愈食凉药而愈漏也。
恳先生有以救我”余以前方加减,连服二十余剂。
上部之虚火,已渐而降;全身之精血,已渐而生。
凡一切锁精补气补血之品,从未犯过笔端;然累月遗精之孱弱,竟收效于兼旬之内。
吁,此用乌梅丸之变化也。
且此方视之,似与遗精无涉,而不知其窍妙,在于直穷肝肾之源!噫,彼症之奇者,医方亦随之而奇已!何紹奇先生二注•遗精之用乌梅丸,古今皆无成例。
黎先生真神乎其技者也。
•乌梅丸方,开创了补泻寒热同用之先例。
•此案要点有三:一、遗精已至数月,形容枯槁,虚也;二、双目红筋缠绕,唯唇红、喉痛、上颚烂,口烂,火也;三、已服羚、犀、芩、连大凉药,而愈服愈漏。
•黎先生首先判是:此是虚火上炎。
如是实火,羚、犀、芩、连当有效。
何以有虚火上炎?则因下寒,肾阳久虚,阴寒内盛,逼阳上浮。
虚火愈用凉药,则阴寒愈盛,愈难敛降。
•乌梅丸用附子、桂枝、干姜、细辛、川椒,以大队辛热温肝肾,驱陈寒;人参、当归补气血,黄连、黄柏苦降浮越之火,火炎则心君不宁,黄连清心降火,尤为要药;乌柝之酸,则既能引连、柏入肝,又敛精关。
或问:前医亦用黄连,君以为非;今黎先生也用黄连,君以为是,何也。
从叶天士医案里,找出治颈椎的方子!肾气一旺,颈椎自强,有意思
从叶天士医案里,找出治颈椎的方子!肾气一旺,颈椎自强,有意思从叶天士医案里,找出治颈椎的方子!肾气一旺,颈椎自强,有意思微门诊· 一点号原创2小时前. 中国人的养生科普读本已关注(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
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普济本事方》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问我,文老师,中医里头的那些老东西、好东西,到哪儿去了?是不是全都失传了、不见了?我说,没有。
中医的不少宝贵财富,就躺在书本中。
它们等啊等,盼啊盼,期待着我们去挖掘和发现。
现在,我给你说一张有趣的医案故事。
它记载于《临证指南医案》里头。
它所体现出来的中医思想、中医思维,是耐人寻味的。
话说有这么一回,清代大医叶天士接待一个患者。
这个人,医案记载,姓孙。
他什么毛病呢?就是脖子僵硬、紧张、不好扭头,与此同时还头疼。
他找了好多郎中,都医治无效。
叶天士接诊以后,首先就询问患者脖子以下部位的感受。
患者说,腰沉,腰软,尿多,而且量大。
叶天士一听,心里有数了。
他写了一张方子——川椒1克,桂枝3克,制附子3克,茯苓4.5克,白术3克,远志3克。
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用下去没多久,就感觉颈部说不出的轻松畅快,脑袋也不疼不晕了。
后来,患者遵此法调养,很快痊愈。
医案,非常精简,就这么多。
现在,我和你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你发现没有?这个患者,在头痛、颈椎脖子部位紧张僵硬之外,还有一点肾气亏虚的倾向。
他尿频尿多,而且腰部沉重酸软,这不是典型的肾气不足吗?肾司二便,主水液代谢。
肾气失常,膀胱失司,所以患者尿频。
腰为肾之府。
肾气亏虚,腰部失养,患者当然就腰部酸沉发软。
那么,这个现象,和脖子不舒服,有什么关系呢?在这里,我想请你知道一件事儿,叫做“肾气攻背”。
这个词儿,出现于《普济本事方》,也有的学者认为出自《千金方》。
它指的是,一个人由于下元不足,肾气相对亏虚,不能安养于下焦,于是循督脉上攻颈背,造成的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黎庇留医案》看“方证对应”
黎庇留是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之一,是难得一见的经方大师,有《黎庇留医案》传世。
此书载医案46则,各医案描述简捷明了,按语要言不繁,处处体现了黎庇留作为一代经方家,“方证对应”的学术思想。
所载医案多是急危重症,且多例是经当时名医失治误治而转请黎氏医治的,黎氏力排众议,辨证但依“方证对应”之理,效如桴鼓。
本文试图通过对《黎庇留医案》中的案例进行赏析,从而探讨黎氏“方证对应”的学术思想的要旨。
辨证准确是实现“方证对应”的关键:如黎氏所言“惟辨证必须确凿——认证不真,则未易轻试耳。
”“要之认症贵的,则有是症必有是方。
”“方证对应”的辨证思想要运用于临床,要求我们在临症时,看到临床症状,归纳出关键所在,再寻找到最为适合的“方证”和“药证”。
要做到这点,其实就如“按图索骥”,首先要有丰富的临床积累,这样才能把握住证的关键,按照其特征把图画好,然后还必须熟读伤寒,深谙仲景的原意,这样你画好图以后,才可以知道有什么方证是相类似可以作为候选的,最后准确的找到最合适的方(骥)。
试看黎氏的几个医案:第16案,症见口渴,吐虫,腹痛,前医误以为乌梅丸证,服药后满面现焦燥气,舌亦枯黑异常,大渴,黎氏改予白虎汤,则其病若失。
第38案,虽是盛暑之时发病,且身有微热,但畏寒须穿棉袄,戴小帽,神形疲倦,胃气大减,口不渴,可见并非热象,身有微热,只是虚阳浮越。
黎氏以真武汤治疗,日渐好转。
可惜家属听信庸医之言,以为是伏暑,证在少阳,故往来寒热,口苦,咽干而不渴,改服小柴胡汤,患者精神日渐转差,最后妄送性命。
这些医家《伤寒论》的条文可能倒背如流,却或者未能读懂仲景的“方证”、“药证”;或者未能留意临床所见的每一个细节,无法找到证之关键,实现不了“方证对应”,最后只有失治、误治。
综上所述,只有准确把握住“方”和“证”,准确地给“证”配上相应的“方”,才叫“方证对应”。
如《黎庇留医案》中,以真武汤合桂枝龙牡汤治脚肿,心悸,郑声,不寐;以小建中汤治虚劳,头目时眩,口干不欲饮,或有微热;栀豉汤治心烦不寐;小柴胡汤治产后发热;真武汤治产后咳、喘、浮肿;四逆汤治月经过多,头眩心悸,面色无华,脉沉微;小陷胸汤治心下满,按之痛极,不能饮食;甘草附子汤治腰痛挛急。
上述各案皆体现了黎氏深谙仲景之道,准确实现“方证对应”,效如桴鼓。
“方证对应”是辨证的尖端:如经方大师胡希恕所说,“方证对应”是辨证的尖端,临床辨证但求“方证对应”,辨清患者的症状与仲景的那个方证,那个药证相对应便可,无须拘于年龄、性别、季节来判断是何证,用何方。
如第2案,夫妻两人相继而病,时地同,年龄同,一个是理中汤、真武汤证,一个却是小陷胸汤证。
辨证也不能拘于脉象。
黎氏指出“夫人之体质,各有不同,脉亦不能一概而论”。
第11案,症见发热、胸满、口干苦,却六脉全无,这依然是一个小柴胡汤症,此患者后来又患热病,却是少阳之脉。
如果只拘于脉象,柴胡证却用四逆汤,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要做到“方证对应”,便不能为世俗所左右。
在曹氏的46个医案中,多次见曹氏力排众议,而救患者于疾苦之中。
如:第1案,黎氏初出道时,先以甘草附子汤治其母腰痛,方中桂枝用四两,后以白虎汤治其母牙痛,用生石膏七八钱,当他先后两次遭药肆老板反对时,却丝毫没有被“桂枝下咽阳盛则弊”,“若是他人母,必用白虎汤”的世俗观念所困。
第9案,世医治小儿科下利多“出贵重之药散,而处以普通之利湿止疴剂”,黎氏见患儿下利不止而厥,日趋沉重,则以四逆汤,次日疴止厥愈。
要做到“方证对应”,还必须方随证转,症状有所改变,原来的方就不再合适了。
如第4案,初因下利清谷不已,连用姜附,后见夜不寐,即风随帆转,急急改为芩连。
第15案,初因水气迫心至左胁痛,用真武汤,次日,胁痛止,转头痛如破,改予吴茱萸汤,第三日,周身疼痛,改为新加汤,再诊,纳呆,改为理中汤。
如果固守一方,无视临床症状的变化,也只会造成失治、
误治。
恪守仲景的用药规律,不可妄自加减:经方有别于时方,是因为其组方严谨,每一方、每一药都有其固定都主治范围。
加一药便换一证,甚至加一量便换一证。
所以要做到“方证对应”,必须恪守仲景的用药规律,不可妄自加减用药。
如黎氏所言“益知仲景之方,固不可易,而六经之法,胥在运用之妙耳”。
试看书中第4案,下利清谷之症,前医以附子理中更加归芪之类治疗多日无效,病情日重,黎氏改予四逆汤,日夜连服,次日利止。
药力贵在精专,特别是急重之症。
仲景治下利不止,四肢逆冷用四逆汤;治其人苦冒眩,用泽泻汤;治腹胀、便秘,痞满燥实坚,用大承气汤,那一个方不是简捷之剂,急煎频服。
而且仲景的用药规律极为严谨,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
如果像前面这个用附子理中汤的医生“泥其方而不泥其方”,自己随意加减用药,与或者按自己经验,或者按理法方药的原则,或者按玄理、哲学,拼凑组方,自己这和新方满天飞的时方医,有何区别?其实已经违背了仲景的用药规律,当然不会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