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方证对应表

合集下载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少阳病类方少阳病类方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辅纲:1)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

2)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

少阳病类方证1,小柴胡汤方证: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2)无论伤寒或中风,有柴胡证,但见四主证之一便是,不必悉具。

3)太阳病,脉浮细,嗜卧而胸闷胁痛者。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

5)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如疟状者。

6)阳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布去者。

7)呕而发热者。

8)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

9)伤寒差后更发热者。

10)诸黄腹痛而呕者。

11)妇人产后痉,郁冒,大便难而呕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烦而头痛者。

附:常用加味方1)加石膏,小柴胡汤证而口干舌燥者用之;外感表解而热不退者多见本方证;发热不欲食而口苦,头痛者;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证不可考虑麻杏石甘汤,宜本方,小儿多见,如腮腺炎,淋巴腺炎,乳腺炎,睾丸炎。

2)加桔梗汤,小柴胡证而见咽痛或排痰困难者。

若口干舌燥加石膏。

3)加陈皮,小柴胡汤证而哕逆或干咳频作者。

4)加芍药,小柴胡汤证而腹挛急痛者。

5)加吴茱萸汤:见两证相合者。

6)加苓术:小柴胡汤证见大便溏或身浮肿而小便不利者。

7)加茵陈:小柴胡汤证见胸胁满而烦,小便黄赤者。

2.柴胡半夏瓜蒌汤方证:小柴胡方证不呕而渴明显者(少阳阳明)3.柴胡桂枝汤方证: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

(太阳少阳)4.四逆散方证:胸胁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泻者(少阳)5.泽漆汤证:咳喘吐黄痰,口渴浮肿者。

(少阳阳明)6.黄芩汤方证:发热腹泻腹痛者(少阳阳明)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证:黄芩汤证又见恶心,呕吐者(太阴少阳阳明)8.当归散方证:当归芍药散证腹痛轻,妊娠血虚有热者。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收藏版)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收藏版)

经方药证160味详解(收藏版)1、桂枝——辛、甘,温。

《神农本草》: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

专主太阳、太阴、少阴、厥阴在表的风邪。

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

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2、芍药——苦酸而凉。

《神农本草》: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有清热和收降的作用。

是针对少阳和阳明病。

小大黄,去阳明里实不重的,还利尿,去水饮。

(太阴里虚寒的要注意减量或者用别的药。

)3、生姜——辛热。

《神农本草》: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去内外水饮,止咳逆呕逆,止下利。

生姜止呕与解表,干姜则是温中,针对太阳和太阴。

4、大枣——甘咸而微温。

《神农本草》: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和百药。

针对阳明、少阳、太阳三纲,凡是三家的津液不足,胃气不和,都可以用。

5、炙甘草——甘平。

《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在十二剂中,属于滋剂类药物。

针对太阴、阳明两纲的,其实也可以针对六纲疾病的,滋养胃气。

6、麻黄——苦涩微辛,温。

《神农本草》: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功用轻宣。

轻可祛实。

上行入头部通头部的血瘀,降血压,治疗脑中风病。

麻黄不但发越上冲的邪气,还通脉破血结痰郁。

针对太阳、少阴、太阴、厥阴。

7、葱白——辛热。

《神农本草经》:主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表,温表阳,化在表的水饮,沟通表里的真阳。

8、桃仁——辛苦温。

《神农本草经》:主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

入的阳明、厥阴两纲。

有通闭的作用,不过是力量小些。

9、杏仁——苦微辛,温。

《神农本草》:主治欬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全表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全表
依据"张仲景用方解析"、"经方传真"之【辨证要点】整理。(红字表示主症或突出点;(++)表症重,(+)表有该症,(-)表无该症)
项次
方剂
组成成分
寒热

痛烦气
胃口 小便 大便
外在症状
1 桂枝汤
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 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
2 桂枝加桂汤
45克(分冲)
头痛,颈痛
头痛,颈痛,腹痛,腹 拘急
呕(-)
16
黄芪桂枝五物 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18克,大枣

4枚,黄芪9克
肢体麻木不仁
17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 草6克
发热,恶风
汗(+)
18
桂枝去芍药加 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
附子汤
草9克,炮附子3克
发热,恶寒(++) 汗(+)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咳,喘
12
桂枝加龙骨牡 蛎汤
桂枝9克,芍药9克,生姜9克,炙甘 草6克,大枣4枚,生龙骨9克,牡蛎9 克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心悸,遗 精
13 小建中汤
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炙甘 草6克,大枣4枚,饴糖45克(分冲)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腹痛,腹 拘急,心悸
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 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气上冲
3

如何学经方?总结:方-证对应表!快收藏~

如何学经方?总结:方-证对应表!快收藏~

如何学经方?总结:方-证对应表!快收藏~ 如何学经方?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经方的学习方向——学什么“不求其全”,即不要学得太多。

经方的研究者众多,经方的书籍太多。

人的精力有限,想读尽所有的文献显然不现实。

不要四面出击,要有重点,有方向。

“但求其真”就是方向所在。

“真”是什么?“真”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是解决问题的下手功夫,是影响疗效的诸多环节。

临床家写的医案是值得用心的;方药的点滴经验是值得关注的;误治、失治的教训是值得借鉴的;药材质量的优劣是值得警惕的。

经方的临证思维——用什么经方的临证思维模式很多,有病机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诸多类型。

对于医生来说,不可能都熟练掌握。

“不求其全”就要放弃全面掌握辨证方法的想法。

说一千,道一万,最终目的还是开出方与药。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方证辨证是最接近目标的辨证模式。

胡希恕先生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确是临床家真言!“但求其真”,在我看来,就是掌握方证辨证!辨方证——抓什么“不求其全”就是不要追求患者所有的临床表现都与经典方证一一吻合。

因为典型的方证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总结与提炼,不典型才是真实的存在。

没有人会完全按照书本来得病,要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即是特意的提醒。

“但求其真”,则是寻找决定方证的核心要素,即抓主证。

在众多临床表现中找到主证,就是完成了辨方证的一半,而另一半则是对类方证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别诊断。

应该把“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的理念贯穿于经方的学习与运用中。

困惑时,不妨想想它!方-证对应表太阳中风表虚证方:桂枝汤解肌发表;阴阳双补;补虚、温中、止痛方:桂枝汤太阳中风表实证方:麻黄汤苦温解表专通任督二脉、还魂方:麻黄汤黄汗浮肿、热渴方: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咽肿痛少阴伏火方:甘草汤补阳、心阳虚不足方:桂枝甘草汤胃逆浊冲方:半夏散食已即吐方:大黄甘草汤失精神散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木郁克土、脾虚方:小建中汤咽痛脓痰方:桔梗汤身沉重兼浮肿、汗出恶风方:防己黄芪汤虚烦证方:栀子豉汤喘息浮肿水郁卫闭方:甘草麻黄汤主热利方:葛根芩连汤腰以下肿利小便方:防己黄芪汤邪热壅肺方:麻杏石甘汤热利方:黄芩汤急性外感热病方:黄连解毒汤补阳虚方:桂枝甘草汤酸甘化阴、补阴虚方:芍药甘草汤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肾阳虚方:干姜附子汤失精填精方:天雄散太阴中风血痹虚劳方:黄芪建中汤肝阳虚方:吴茱萸汤少阳病少阳病、津亏虚热、里虚兼表、半表半里基础方:小柴胡汤太阴病方:四逆辈少阴病寒化方:四逆汤少阴病热化真阴不足、阳明湿热耗伤营血、虚性兴奋方:黄连阿胶汤厥阴病寒热虚实夹杂方:乌梅丸少阳病兼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病兼里实方:大柴胡汤少阳病兼脾胃虚寒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病兼心胆不宁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热入血室方:小柴胡汤(经期感冒)太阴虚证腹痛方: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病腹痛(大实痛)方:桂枝加大黄汤少阴病少阴阴盛格阳方:通脉四逆汤少阴病阴盛戴阳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少阴病阳虚水泛方:真武汤阳虚寒湿身痛:附子汤虚寒下痢便脓血方:桃花汤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方:黄连阿胶汤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方:猪苓汤少阴病兼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肝胃气滞方:四逆散少阴客热咽痛方:桔梗汤少阴客寒咽痛方:半夏散及汤血虚寒凝致厥方:当归四逆汤厥阴热利方:白头翁汤病后腰以下浮肿方:牡蛎泽泻汤气阴两伤低热方:竹叶石膏汤辛温解肌、项背僵痛刚痉方:葛根汤百合病方:百合地黄汤热盛伤津口渴方:栝楼牡蛎散狐惑病方:甘草泻心汤阳毒方:升麻鳖甲汤风湿历节病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寒湿历节病方:乌头汤中风痱第一方:小续命汤太阴中风四肢病血痹方:黄芪桂枝五物汤阴阳两虚失精证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阴虚失眠证虚劳不眠、饮邪虚热方:酸枣仁汤阴虚火旺虚烦不寐方:黄连阿胶汤心阳虚不寐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脾虚痞满不寐方:半夏泻心汤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水热互结伴失眠方:猪苓汤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方:炙甘草汤邪去正未复之失眠方:竹叶石膏汤脾肾阳虚不寐方:干姜附子汤杂症虚劳挟瘀血证方:大黄蛰虫丸寒饮郁肺咳嗽上气方:射干麻黄汤浊痰壅肺方:皂荚丸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方:麦门冬汤肺痈邪实气闭方:葶苈大枣泻肺汤风热水饮内作咳嗽、目如脱妆方:越脾加半夏汤肺痈脓成方:苇茎汤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气逆上冲:奔豚汤奔豚证属阳虚感寒:桂枝加桂汤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方:栝楼薤白白酒汤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方:人参汤方胸胃脘气滞方:橘枳姜汤水饮兼气机不畅方:茯苓杏仁甘草汤寒湿痹痛甚方:薏仁附子散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寒(饮)痰方:赤丸阴寒痼结方:乌头赤石脂丸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腹满胀重于积方:厚朴三物汤虚寒性腹满痛方:大建中汤寒实内结方:大黄附子汤寒疝腹痛方:乌头煎血虚水盛方:当归芍药散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痰饮证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方:苓桂术甘汤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下寒上燥小便不利方:栝楼瞿麦丸小便不利:湿热瘀结小便不利方:蒲灰散郁热伤阴小便不利方:猪苓汤风水夹热方:越脾汤皮水方:防己茯苓汤气滞脾弱方:枳术汤血证虚寒性吐血方:柏叶汤虚寒性便血方:黄土汤热盛出血方:泻心汤下血虚衰强壮止血方:胶艾汤胃虚有热呃逆呕吐方:橘皮竹茹汤肠痈未化脓方:大黄牡丹汤肠道瘀脓方:排脓散上部有脓方:排脓汤阴狐疝气方:蜘蛛散癥瘕方:桂枝茯苓丸血虚出血吐血脱血方:胶艾汤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方:当归芍药散胃虚寒呕逆方:干姜人参半夏丸血虚热郁小便不利方:当归贝母苦参丸气血郁滞腹痛方:枳实芍药散瘀血内结腹痛方:下瘀血汤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方:竹叶汤梅核气方:半夏厚朴汤脏燥病方:甘麦大枣汤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方:温经汤缓急止痛方:芍药甘草汤补津液虚伤、温散寒邪方:桂枝新加汤肺阳虚方:甘草干姜汤阴阳两虚方:芍药甘草附子汤心阴阳两虚方:炙甘草汤、建中汤肾阴阳两虚方:肾气丸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少腹蓄血证方:桃核承气汤寒热错杂痞满证方:半夏泻心汤痰气痞证方:旋覆代赭汤水结悬饮、痞满胁疼、决水方:十枣汤阳明经表里俱热方:白虎汤阳明腑实证方:承气类方阳明脾约证方:麻子仁丸湿热黄疸方:茵陈蒿汤退黄方:陈茵五苓散阳黄兼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肝胃虚寒上逆方:吴茱萸汤补先天之方:肾气丸太阳表证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小寒不解、又营卫之气不足、处中间状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太阳风寒表实、少阳胆腑湿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纯表寒:麻黄汤证表寒入里化热:大青龙汤证寒多热少: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寒少热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表水: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汤风水:越婢加术汤证肺水:葶苈大枣泻肺汤证太阳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葛根汤证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胃逆者:葛根加半夏汤证。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表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表
项次 46 方剂 麻杏甘石汤 组成 麻黄18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石 膏45~100克 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 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 麻黄18克,石膏45~100克,生姜9 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白朮12克 麻黄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 枣5枚,生石膏45~100克,半夏15克 甘草6克,麻黄12克 麻黄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麻黄9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3克 寒热 发热,恶风(-) 汗 痛烦气 胃口 小便 大便 外在症状 妇女 口渴 口干(+) 体力精神 睡眠 脉象 其它
方证基础(仅供参考)
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 6克,蜀漆(去腥)9克,牡蛎15克,龙 发热,恶风 骨12克 桂枝36克,炙甘草18克 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 桂枝12克,炙甘草6克,龙骨6克,牡 蛎6克 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白朮9克,人 参9克,干姜9克 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朮9克,炙甘 草6克 茯苓24克,桂枝12克,大枣4枚,炙甘 草6克 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姜9克,桂枝 6克 茯苓24克,泽泻12克,炙甘草6克,桂 枝6克,白朮9克,生姜12克 茯苓12克,桂枝12克,五味子12克, 炙甘草9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细 辛9克,五味子14克 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细辛6克,干 姜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细辛9克,五 味子14克,干姜9克,半夏15克,杏仁 15克 茯苓12克,炙甘草9克,五味子14克, 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15克,杏仁 15克,大黄6克 桂枝6克,泽泻15克,茯苓9克,猪苓9 克,白朮9克 桂枝10克 ,甘草6克,牡蛎6克 ,大 黄12克,干姜12克 ,龙骨12克, 寒 水石18克,滑石18克,赤石脂18克, 白石脂18克,紫石脂18克,石膏18克 生地黄100克,防己3克,桂枝10克, 防风10克,甘草6克 发热,恶风 发热,恶风

经方100首方证

经方100首方证

32、大柴胡汤
• 组成用法: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 枣6-10枚、大黄5-10 g。水煎,分三次服。 • 方证:1.发热或寒热往来。 • 2.胸胁苦满,上腹部拘急疼痛,局部肌紧张。 • 3.便秘,尿黄,或下痢,或呕吐,或黄疸, 或头痛。 • 4.舌苔黄白且干燥,脉滑数。
经方100首方证
1、甘草汤
• 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水煎服,每日分 二次服。 •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 疼痛者。
2、桔梗汤
• 组成用法:桔梗3-6g、生甘草6-12g,水煎 服,分二次服用。 •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
• 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水 煎服,分二次服。 • 方证: • 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 挛。 •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 痛。
15、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组成用法:茯苓20-30g、桂枝10-15g、炙甘 草3-6g、大枣15枚。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 方证:1.脐下悸动,或胸中窒闷不畅、心悸, 或腹中痛。 • 2.眩晕、呕吐,或小便不利、胃内有振水声。 • 3.少腹部拘急,舌淡胖,苔白滑。
16、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组成用法:茯苓12-30g、挂枝12-30g、甘草 6-10g、五味子10-15g。 • 方证:1.咳嗽、气喘,气从少腹上冲胸咽、 头眩心悸。 • 2.自汗出,面色潮红,或手足厥冷。 • 3.舌质淡,苔白滑。
• 组成用法:桂枝10-15g、芍药15- 20g、甘草 5-10g、生姜10g、大枣12枚、龙骨15-20g、 牡蛎20-30g。水煎服,日三次。 • 方证: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 2.自汗、盗汗。 • 3.脉浮大而无力,舌质嫩红、苔少。

仲景 伤寒论 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

仲景 伤寒论 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

仲景伤寒论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仲景伤寒论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一、主题介绍仲景,古代医学家,他所著述的《伤寒论》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对中医理论和诊断治疗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伤寒病病因、发病机理以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的专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和教育领域。

在《伤寒论》中,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机,分类了多个病证,并据此给出相应的治疗方剂。

这些方剂是从古代医书中汇总而来,通过广泛的实践应用,被证实具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按照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及的方证相应经方,进行详细的汇总和评述。

二、方证相应经方汇总1. 太阳证(表证)太阳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初期表现为寒邪束表、脉浮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太阳证包括伤寒初起、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汗出、喜温喜按等特点。

对于太阳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桂枝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等。

2. 阳明证(实证)阳明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实热、便秘、口干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阳明证主要包括伤寒二三日、口渴欲饮、大便秘结、腹胀疼痛、小便少等症状。

对于阳明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大承气汤、大黄甘遂汤等。

3. 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少阳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初期表现为半表半里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少阳证主要包括伤寒初起、寒热不食、苔黄、胁痛等症状。

对于少阳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柴胡汤。

4. 太阴证(寒证)太阴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寒邪郁于里、体寒、脉沉等寒证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太阴证主要包括伤寒三五日、脉沉紧、身寒而无汗、苔白等症状。

对于太阴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白通汤、大建中汤等。

5. 厥阴证(食证)厥阴证是指外邪入侵人体后,病情进一步发展,表现为胃寒、腹胀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仲景所述的厥阴证主要包括伤寒五七日、脉微紧、下利清谷、口不渴、腹微满等症状。

对于厥阴证,仲景推荐使用的方剂主要包括小建中汤。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28、柴胡桂枝干姜汤 (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方剂组成】柴胡24 克,桂枝 10 克,干姜 9 克,花粉 12 克,黄芩 l0 克,牡蛎 10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亦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的变剂。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栝蒌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人参补中、大枣壅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证,气上冲有微结或外不和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147 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汤证。

医不详查,而复下之,因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微结。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

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

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还未解,宜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按:此微结是对大陷胸汤证说的。

即是说此结轻微,与大陷胸汤证结如石硬者显异。

《金匮要略疟病》附方(三):柴胡桂姜汤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效。

注解:当疟发作时,若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则恶寒,疟发作时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机。

本方含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

试看方后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的注语可征。

不过只凭寒多热少而用本方,则与牝疟诸方的应用难以区别,其中可能有错简,用时仍宜参照上条所论为妥。

同学张秋水于江西时治疗疟疾,惯用本方随证加减治之,无不应手取效。

虽谓服一剂如神之说似属夸张,但其有效性确可证信。

依据经验,久久不愈的无名低烧,和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机会,宜注意。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和者。

【验案】胡某,男性,14 岁,病历号177285,1965 年10 月18 日初诊。

经方方证标准(下66-127个方剂)

经方方证标准(下66-127个方剂)

经方方证标准(下66-127个方剂)66. 栝蒌薤白半夏汤证方证标准1、特征症状(胸痹证):胸背刺痛,塞闷短气(或者喘气)不能平卧,小便正常。

2、主要症状(痰浊证):咯吐痰涎明显,量多色白,或心下痞满,纳呆。

3、可伴随症状:或者咳喘,则痛甚,或者头晕、心悸,或者咽喉不利,或者口唇发绀。

4、舌苔脉象:舌质暗淡,或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沉迟滑。

[条文荟萃]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

4)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实(捣)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67.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方证标准1、特征症状(肢体痹证—血痹证):肢体麻木疼痛,或者活动不利,酸痛。

2、主要症状(表寒证):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无华,无下利、但欲寐。

3、可伴随症状(太阳病轻证):发热,恶风寒,鼻鸣,鼻塞流清涕。

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4、舌苔脉象:舌质淡,或暗淡,舌苔薄白,脉微而涩缓,关上微,尺中小紧,或者有浮,或弦。

[条文荟萃]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1)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68.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方证标准1、特征症状:恶心呕吐涎沫,或者胃脘疼痛(冷痛),或者腹痛,或者头痛。

2、主要症状(表寒证):口淡不渴,小便清,口唇淡白,面部无华,无下利、但欲寐。

3、可伴随症状:(1)太阳病轻证:发热,恶风寒,鼻鸣,鼻塞流清涕。

以上症状,但见一两个即可。

(2)肢体痹证:四肢或者头面部厥寒疼痛,甚至青紫、发绀。

经方方证背诵版

经方方证背诵版

经方方证背诵版桂枝汤:发热汗出恶风。

麻黄汤:身痛恶寒,无汗而喘。

桂枝加葛根汤:发热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几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发热汗出恶风,喘者。

桂枝加附子汤:汗漏不止,恶风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桂麻各半汤:无汗身痒,形如疟疾。

桂二麻一汤:形如疟疾,日再发者。

小建中汤:腹痛肢痛,烦热衄血,梦中失精。

理中汤:不渴,喜唾,吐利。

当归生姜羊肉汤:腹痛,胁痛,寒疝。

肾气丸:消渴尿频,腹软腰痛。

三黄泻心汤:吐血衄血,脉洪有力。

四逆汤:肢厥恶寒,腹痛吐利。

真武汤:悸眩膶动,欲倒地者,四肢沉重,腹痛下利。

附子汤:身痛骨痛,肢厥脉沉。

乌梅丸:消渴寒热,心中烦痛,饥不欲食,吐蛔久利。

大承气汤:舌苔干黄,谵语,日晡潮热,腹满拒按。

桃核承气汤: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者。

小柴胡汤:胸胁苦满,口苦疲劳,呕而发热,经水适断;脉象微小,略兼弦数。

大柴胡汤:胸胁苦满,心下按痛,呕而下利;左弦而弱,右洪而实。

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

茯苓杏仁甘草汤:胸痞短气,脉濡短者。

黄芪桂枝五物汤:身体不仁,脉虚涩者。

大黄蛰虫丸:虚劳赢瘦,腹满不食,目眦青黑,肌肤甲错。

大黄牡丹皮汤:少腹肿痞,按痛如淋,时时发热,汗出恶寒,脉迟紧者。

薏苡附子败酱散:身甲错,腹皮急,按濡肿,身无热,脉洪数。

白头翁汤:下利,后重,口渴。

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下利,产后,虚极。

温经汤:唇口干燥,手心烦热,日暮发热,崩中去血,经水带下,久不受胎,少腹里急,下利不止,头脑疾病。

小青龙汤:外寒内饮,咳逆倚息。

小青龙加石膏汤:外寒内饮,喘咳上气,烦躁脉浮。

大青龙汤:身痛寒战,无汗烦躁。

五苓散:汗出烦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瘦人癫痫。

茯苓甘草汤:汗出不渴,肢厥心悸。

小陷胸汤:心下按痛,脉浮滑者。

白虎汤:自汗遗尿,腹满身重,脉浮滑者。

白虎加人参汤:汗出,口渴,恶寒。

通脉四逆汤:肢厥,下利,汗出。

桃花汤:腹痛便血,下利不止,小便不利。

白通汤:少阴,下利。

柴胡桂枝干姜汤:烦渴,头汗,尿短,肩背痛,疲劳甚。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全表

伤寒经方方症对应全表

白石脂18克,紫石脂18克,石膏18克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心下痞 气上冲,心悸,心下痞 满,头晕,短气 气上冲(++),心下脐下 悸动,腹挛急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心下痛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 心窝,咳逆上气,眩晕 (++)
呕(+) 呕(++)
小便少 大便溏泻 小便不利
桂枝甘草汤证
失眠
桂枝甘草汤证
痰饮(++)
茯苓甘草汤证
寸沉,尺 微
外邪内饮
桂枝甘草汤证
痰饮,慢性咳喘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
痰饮(++),寒 (++)
苓甘五味姜辛汤证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证
慢性支气管炎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 汤证
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邪内饮
病如狂 状,妄 行,独语 不休
热证

无痛苦能自复之 疝气
里实(-)
浮紧 浮紧
麻黄汤证
胸满
19 桂枝附子汤
桂枝l2克,附子(炮)9克,生姜9 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关节痛
20
去桂加白朮汤
附子(炮)9克,生姜9克,大枣4枚, 炙甘草6克,白朮12克
关节痛,气上冲(-)
21
桂枝去芍药加 茯苓白朮汤
桂枝9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 6克,茯苓9克,白朮9克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身痛,胸 满
发热(-),恶寒 (-)
35
苓甘五味姜辛 夏汤
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细辛6克,干 姜6克,五味子14克,半夏15克
发热(-),恶寒 (-)

经方学习材料方证对应表20101220简体版

经方学习材料方证对应表20101220简体版

143 经方 144 经方 145 经方 146 经方 147 经方 发热 148 经方 149 经方 150 经方
头晕,气上冲,失精 偏头痛 腹痛 胁下痛,身体偏侧疼痛,寒疝,腹痛 胃腹痛(++) 急性心腹胀痛 胸满,胸痛,咽痛,咳,吐脓浊 呕(+),不欲饮 食,口苦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
长期下利 长期下利,脓 血便
呕(+)
身瘦,肢体肿
75 经方 恶寒 76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汗(-)
关节疼痛,手足拘急,烦热 疟疾,身痛,胸腹悸动
不欲饮食 浮肿
77 经方 上热下寒
咽喉不利
下利
手足逆冷
78 经方 发热,恶风 79 经方
汗(-)
心下悸 咽喉肿痛
浮肿 身面红肿痈脓
80 经方 发热(-),恶寒(-) 81 经方 发热,恶寒 82 经方 恶寒(-),潮热 83 经方 潮热(-) 汗(-)
95 经方 发热
少腹硬满
小便利
大便难
黄疸
经闭
96 经方 发热
少腹硬满
小便利
大便难
黄疸
经闭
97 经方
面目黯黑,瘀 斑,肌肤甲错
98 经方
腹满痛,胁痛,痛有定处,气冲,心悸
肿块
下血
99 经方
面颊瘀斑,肝 脾肿大
100 经方 101 经方 102 经方 103 经方 发热 104 经方 105 经方 106 经方 107 经方 108 经方 109 经方 110 经方 111 经方 112 经方 113 经方 114 经方 115 经方 恶寒 116 经方 117 经方 发热 118 经方 发热 119 经方 汗(+) 汗(+) 汗(+)

【24个经方方证相应标准归纳】

【24个经方方证相应标准归纳】

【24个经方方证相应标准归纳】1. 桂枝汤证方证标准1、特征症状:发热,汗出2、主要症状(太阳证):恶寒或者恶风、头痛,鼻鸣,鼻塞流清涕3、可伴随(津液不足)症状: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4、根据体质差异次要症状:肌肉或者关节酸痛,或者肌肤麻木不仁;恶心呕吐(或者干呕),或者胃脘不适;无汗而困倦乏力。

5、舌苔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浮缓,或者浮弱)以上的诸多症状中,不管如何,都应该排除热证(不管虚热还是实火)。

桂枝汤主要用于:(1)太阳中风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关键在于“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

换句话说,太阳证见到“汗出与脉浮(浮缓,或者浮弱)”,特别是这里的“出汗”要注意,其包括了患者本身出汗情况,也包括用药之后已被发汗的情况,都可以使用桂枝汤;还有的病人,表现出以“血”代汗(血证),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症状,但就是有太阳证,这时候,不管有没有汗出,是不是脉浮(浮缓,或者浮弱),都使用桂枝汤,不可再发其汗。

(2)营卫不和证:(藏无他病)发热,自汗出。

此证可以是发热,汗出同时出现(可又先后之后,也可以无),也可以单独出现。

可以是有时间规律的,也可以是没有时间规律的。

治疗有时间规律的营卫不和证时,都是“先其时发汗”,在发病的前一个小时温服桂枝汤。

[条文荟萃]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1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4)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个经方方证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几乎每天都遇到)重要说明:本资料由师承班—彭鸿杨根据刘观涛师兄提出的最常用的50个经方,参考冯世纶老师等人编著的《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录入;由于手头资料有限只抄录26方证,其余方证仁鹰补充完善。

供大家参考学习。

目录目录--------------------------------------------------------------------------------------------------------------------------------------1桂枝汤/(桂甘+姜芍枣)-----------------------------------------------------------------------------------------------------------3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5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6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6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7麻黄汤(麻甘桂+杏)---------------------------------------------------------------------------------------------------------------8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9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1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10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11越婢汤(麻甘+姜枣+石)------------------------------------------------------------------------------------------------------11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12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13射干麻黄汤(麻黄+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13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14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15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16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16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17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17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18(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19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19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19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20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24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25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25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26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27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27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 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28桔梗汤(桔梗+甘草)-----------------------------------------------------------------------------------------------------------------28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29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29栀子豉汤(栀子+香豉)----------------------------------------------------------------------------------------------------------30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31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31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32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33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34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34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34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35甘姜苓术汤/肾着汤(苓术+干姜甘草)------------------------------------------------------------------------------------------36真武汤(姜芍+苓术+附)小半夏汤(夏姜)---------------------------------------------------------------------------------36泽泻汤(泽泻白术)-------------------------------------------------------------------------------------------------------------37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37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38桂枝汤/(桂甘+姜芍枣)【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用法】水煎温服。

中医方证相对参考

中医方证相对参考

中医方证相对参考五官病方栀子柏皮汤(去黄、结膜炎、眼炎)猪肤汤(少阴证喉咙痛)麦门冬汤(咽喉干燥者)桂枝甘草汤(心下悸。

精脱者耳聋。

)半夏散、半夏汤(火喉癣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水饮症、中耳不平衡、晕车)排脓汤(痰饮、肺痈、喉癌、舌癌)苦酒汤(喉咙生疮)橘皮竹茹汤(扁桃腺、腮腺炎、淋巴癌)皮肤病方升麻鳖甲汤(斑疹伤寒、泡疹)大黄黄连泻心汤(胃出血、恶疮、痔疮)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疥癣、皮肤科)赤豆当归散(外痣、内痣)黄连汤(胸膈发炎、霍乱。

浸淫疮、皮肤化脓。

)硝石矾石散(黑瘅、瘀血<肤黑>)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蛇床子散(阴部痒)猪膏发煎(肌肤甲错<肌若鱼鳞>)狼牙汤(阳梅疮、疱疮)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

烫伤起水泡、火邪。

)手脚病方乌头汤(关节炎、历节重症)真武汤(头重脚轻、肾亏。

四肢沉重疼痛。

)甘草附子汤(掣痛、痛风。

∩痛风。

)小建中汤(小孩胃口差、腹痛。

∩虚劳、小孩脸色苍白、四肢无力晕眩。

)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风湿关节炎)当归四逆汤(冻疮、疝气、急救)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去疣、脂漏性皮肤炎、风湿)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甲状腺亢进、帕金森氏病)芍药甘草汤(静脉屈张)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烫伤内服外敷。

∩烫伤起水泡、火邪。

)葛根汤(抽筋、流汗过多、昏倒)芍药甘草附子汤(脚无力、坐骨神经痛、脚冰冷月经痛)水饮汗方甘遂半夏汤(留饮)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枳术汤(胃有水饮)当归芍药散(孕妇水肿腹痛)木防己汤(膈间支饮)桂枝芍药知母汤(阴虚、脚肿)己椒苈黄丸(水停肠间)麻黄加术汤(肾脏水肿、缺氧)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支饮)蒲灰散(全身性水肿、睾丸水肿)桂苓五味甘草汤(里虚)五苓散(晨起水肿、消渴症、脑积水、三因方。

水逆。

汗出而渴。

∩小儿吐奶、水肿、口渴。

经方方症对应

经方方症对应

经方方症对应
[cp]传承经典中医文化,做新一代经方人,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察色按脉先辨阴阳,辨病位及病性,精准处方用药。

1.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

2.“柴胡桂枝汤临床使用的机会很多。

小柴胡汤和解表里,桂枝汤调和营卫、气血,两方一合,人身表里内外,气血上下,治的范围面就广泛了”(刘渡舟)。

柴胡桂枝汤主治太阳少阳合并病,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是体内两个最长的经脉,故此方可以治疗全身的不适(但患者常常又不能指明具体不适的部位)。

[/cp]。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三其他解表类方1 防己黄芪汤方证: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半身以下肿重者(太阳太阴)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证:外邪内饮见身热头痛,胃腹痛,小便不利者(太阳太阴)3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证:下利,汗出,不恶寒,寸脉独浮者(太阳阳明)4 升麻鳖甲汤方证:急性瘟疫见红肿痈脓或咽喉肿痛(太阳阳明)5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方证:急性咽喉肿痛表证不明显而里热重者(阳明)6 半夏厚朴汤方证:外邪内饮致胸闷,胸痛,恶寒,咽堵,咳逆者(太阳太阴)7 旋复花汤方证:胸闷,胸痛而无热象者(太阳太阴)少阴病类方证主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副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1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证:表虚寒证见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2 麻黄附子汤方证:少阴病兼见浮肿明显,无汗恶寒者(少阴)3 白通汤方证:少阴病表证明显而又见下利者(少阴太阴)4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少阴病兼寒饮,即恶寒无汗,脉沉者(少阴太阴)5 桂枝去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手足逆冷,恶寒身痛者(少阴太阴)6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少阴太阴阳明)7 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不利,四肢微急者(少阴)8 乌头汤方证:关节痛甚,屈伸不利,四肢厥冷者(少阴)9 乌头桂枝汤方证:乌头汤证与桂枝汤证并见,腹痛里寒重外证也明显者(少阴)10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方证:桂枝去芍汤方证又见脉细恶寒明显者(少阴)11 桂枝附子汤方证:外寒里饮关节痛,腹痛者(少阴)12 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方证: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小便自利,大便便干者(少阴太阴)13 甘草附子汤方证:表寒证见关节疼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14 天雄散方证:寒湿痹痛,汗出多或失精或头眩,气上冲,小便不利者(少阴太阴)15 真武汤方证: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者。

(少阴太阴)阳明类方证主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经方方证图解(第五辑)

经方方证图解(第五辑)

经方方证图解(第五辑)经方中的配伍配伍是经方中最富有魅力的部位。

古人用药,本是单味,后来逐步发展了,知道复方可以提高疗效,可以减轻副反应,可以矫味,于是有那麽多的处方发明。

一加一等于几?高明的中医能做出大于二,甚至大于三。

这些配伍的结构,是学习经方的关键。

比如小青龙汤,关键是细辛、干姜、五味子;小柴胡汤,关键是柴胡甘草,从原文的加减法就可以看出这个结构。

麻黄要配伍甘草,石膏要配伍甘草,这个通过统计可以看出。

附子干姜甘草治虚寒证,本是四逆汤,是经典配伍,可以矫味,可以增食欲,可以护胃气,来源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等。

黄芪桂枝芍药,治身体不仁疼痛、自汗、浮肿、小便不利;桂枝甘草,治动悸;桂枝甘草茯苓,治眩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治脐下悸、胸中悸、失精的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阿胶,治虚悸;半夏茯苓生姜,治眩呕而悸;黄连黄芩,治烦热而心下痞;枳实芍药,治腹痛便秘;大黄桃仁桂枝,治少腹痛、便秘;半夏厚朴,治腹满呕吐等等。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那些小方,是经方的精华,应当多研究。

如四逆汤、桂枝汤、承气汤、芍药甘草汤、四逆散、枳实芍药散等,均是千锤百炼的经典配伍。

后世许多方剂无不在此基础上衍化而来,是我们开发新药,创制新方的最佳选择。

前人说,中医有两种病,一是有方无药,即知道用成方而不知变化,是谓有方无药;一是有药无方,即缺乏配伍的规则,组合零乱,叠床架屋,当然效果不好。

这种问题的产生,第一是基础不扎实,所谓“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没有学好经方,药证不明,配伍无法,临床所据不是道听途说,就是主观想象。

第二是临床思维僵化,所谓“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如处方的用药大概均是14味,每病如此。

每人如此,每日必如此。

而不知医学是科学,不是艺术,不可凭个人喜恶。

以经典汤方而论,有少至一味者,如甘草汤,多则如温经汤,12味者,变化很大,完全依据病情需要而配伍。

所以学习经典配伍,可以使处方精练,组方严谨,犹如作古文,加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处方到如此境界,也可算好方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满痛,痛有定处 胸闷,胸痛 腹痛,身痛,刺痛有定处 心下结硬,满痛拒按,烦躁 项背强急,心下结硬,疼痛 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咳 心下坚满(++),腹挛急 少腹满痛 腹满,肠鸣 胸膈满闷,心烦,按之心下结痛感,痰,嗽,烦热 咳,喘,吐黄浓痰 咳,喘,吐黏稠痰 心悸,心烦,吐血,衄血 心下痞满,心烦(++) 心下痞按之不硬,心烦 心下痞 腹满 小便黄,小便 大便干 少 小便不利 大便干 大便难 欲吐不能吐 大便干 大便难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 大便不畅 大便干
胸腹胀满疼痛(++)
87 经方 发热,恶寒(-)
腹满
88 经方
89 经方 发热(++)
汗(+)
口干(+) 口渴(++),欲 饮水 呕(+) 大便干结 产后腹痛,经 血不利 如狂,谵语
90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91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92 经方 93 经方 发热
关节痛,心烦 脐下少腹硬满痛(++) 腹痛有定处,气上冲
口渴(-)
48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身痛,关节痛
小便不利
口渴(-)
49 经方 发热,恶风 50 经方 发热,恶风 51 经方 恶寒
汗(+) 汗(-) 汗(-)
咳,喘,头痛,两眼发胀
口渴(-)
但欲寐
52 经方 恶寒
汗(-)
头痛
浮肿(++)
但欲寐
53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头痛
但欲寐
54 经方 发热,恶风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口渴(+)
71 经方 恶寒
身痛,麻痹,腹胀
手足逆冷 黄疸,身黄, 目黄 肢体不遂,语 言不利,茫然 不知痛
但欲寐
72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身痒
73 经方 发热,恶风
身痛拘急不得转侧,麻木
74 经方
关节疼痛,气上冲
呕(+)
身瘦,肢体肿
75 经方 恶寒 76 经方 发热,恶寒 (++)
下腹痛(++),肠鸣(++) 腹痛
呕(+)
138 经方 恶寒 139 经方 恶寒 140 经方
汗(+) 汗(+)
腹痛,寒疝 身痛,关节痛(++),腹痛,寒疝 关节痛(++),屈伸不利
不欲饮食 不欲饮食
手足厥冷 手足厥冷 手足厥冷
141 经方
心痛(++),背痛(++)
142 经方
小便不利
下肢肿
口渴(++)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
下利
55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
呕(+)
下利
56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下利
57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
口干(+)
58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喘,咽痛, 排痰困难
29 经方 发热,恶风 30 经方 发热,恶风 31 经方 发热,恶风 32 经方 发热,恶风 33 经方 发热,恶风 34 经方 发热(-),恶寒 (-)
汗(+) 汗(+) 汗(+) 汗(+) 汗(+)
气上冲,心悸,心下痞满,头晕,短气 气上冲(++),心下脐下悸动,腹挛急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心窝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心窝,心下痛 气上冲,心悸,手自压心窝,咳逆上气,眩晕(++) 咳,胸满,痰白 呕(+) 呕(++)
呕(+)
大便难
口渴(-)
38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心下停饮,气上冲
水入则吐(++)
小便不利
口渴(++)
39 经方
发热(-),恶寒 (-)
癫痫,中风偏瘫
40 经方
发热(-),恶寒 (-) 阴狐疝气,偏 有小大,时时 上下 心烦 呕(+) 大便难(-) 抽搐(-) 产后
病如狂状,妄 行,独语不休
阴囊肿大
带下,经水不 利,阴肿痛 喜喝热水
产后
口渴(-) 口干(+)
不安 不安
黄疸 黄疸(阳黄) 黄疸 口渴(+)
头汗(+), 烦躁 身汗(-) 胸中窒塞,心烦(++),腹胀满 胸脘满闷
120 经方 发热 121 经方 122 经方 123 经方 124 经方 发热(-)
身痛,身重 头晕 头晕,心下痞 心腹痛(++),肠蠕动(++) 头痛(++),头晕,胸闷,烦躁(++),吐涎沫
小便不利
口渴(-) 口渴(+) 小便不利 手足厥冷 口渴(-)
35 经方
发热(-),恶寒 (-) 发热(-),恶寒 (-)
咳,胸满,吐稀白痰,头晕
呕(+)
口渴(-)
36 经方
咳,胸满,吐稀白痰,头晕
呕(+)
头面四肢浮肿 面色如醉状, 头面四肢浮肿
口渴(-)
37 经方 上热,恶寒(-)
咳,胸满,吐稀白痰,头晕
81 经方 发热,恶寒
82 经方 恶寒(-),潮热 83 经方 潮热(-) 84 经方 发热 85 经方 86 经方 潮热(-)
汗(+),手 腹满痛,心烦 足汗(+) 腹胀满 心烦
不能食
大便难 大便硬,大便 不通时间不久
谵语
谵语 呕(+) 大便难而急 迫,燥结(-) 大便闭结,大 便不通时间不 久 大便干结 大便难,但无 所苦
汗(+)
头痛,颈痛,腹痛,腹满,腹拘急
4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腹痛
大便不通
5
经方 发热,恶风
汗(+)
头痛,颈痛,项背强急俯仰转侧不能自如
6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发热,恶风 (++)
头痛,颈痛,全身痉挛拘急
7
经方
汗(++), 头痛,颈痛,身痛 黄汗 汗(+),黄 头痛,颈痛,身痛 汗 汗(+) 头痛,颈痛,四肢微急 小便不利
心下有水气,少腹满,噎,咳,喘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口渴(+)
68 经方 发热,恶寒
心下有水气,少腹满,噎,咳,喘,烦躁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口渴(+)
69 经方 发热,恶寒
心下有水气,少腹满,噎,咳,喘,喉中痰鸣(++)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口渴(+)
70 经方 发热,恶寒
心下有水气,少腹满,噎,咳,喘,烦躁,胸满,短气
呕(+)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下利 下利
口渴(-) 口渴(-)
夜晚安静
但欲寐
133 经方
烦躁,腹痛
呕(+)
下利
手足厥冷
134 经方 背恶寒
关节疼痛,下肢拘急痛,屈伸不利 下肢萎弱、麻 痹、浮肿
135 经方 发热
头晕,心悸,腹痛,心下痞(-),四肢沉重疼痛,身体微动 呕(+)
小便不利
下利
136 经方 137 经方
大便不通 呼吸急迫,口 噤不开,假死
151 经方 寒热交替出现
胸胁满(++),心烦,头晕
草褥热头痛
咽干(+)
精神郁闷常默 默然
152 经方 发热
汗(+)
头痛,胸胁满(++),心烦,头晕,喘
呕(+),不欲饮 食,口苦
咽干(+),口干 精神郁闷常默 (+) 默然
153 经方 寒热交替出现
胸胁满(++),心烦,头晕,咽痛,排痰困难
汗(-) 汗(-)
关节疼痛,手足拘急,烦热 疟疾,身痛,胸腹悸动
不欲饮食 浮肿
77 经方 上热下寒
咽喉不利
下利
手足逆冷
78 经方 发热,恶风 79 经方 发热(-),恶寒 (-)
汗(-)
心下悸 咽喉肿痛
浮肿 身面红肿痈脓
80 经方
咽喉肿痛,身痛(++),吐脓血(-) 汗(-)
面目青 黄疸 口渴(-)
94 经方 发热,恶寒
汗(+)
右腹痛拒按(++) 喜忘,狂躁不 安
95 经方 发热
少腹硬满
小便利
大便难
黄疸
经闭
96 经方 发热
少腹硬满
小便利
大便难
黄疸
经闭
97 经方
面目黯黑,瘀 斑,肌肤甲错
98 经方
腹满痛,胁痛,痛有定处,气冲,心悸
肿块
下血
99 经方
面颊瘀斑,肝 脾肿大
100 经方 101 经方 102 经方 103 经方 发热 104 经方 105 经方 106 经方 107 经方 108 经方 109 经方 110 经方 111 经方 112 经方 113 经方 114 经方 115 经方 恶寒 116 经方 117 经方 发热 118 经方 发热 119 经方 汗(+) 汗(+) 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