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a

合集下载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4、酸雨区的发展;5、自然资源的耗竭;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物。

包括:因为CO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2同水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

(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1)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①目的:通过对自身行为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间物质流来尽快恢复受损环境,减少并消除损害,保证人与环境和谐发展②任务: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立人类环境文明。

例如:一次性餐盒污染十分严重,通过环境管理,使其重新回收利用带来了经济效益⑴环境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公众。

如“限塑令”的实施,需政府制定法规、措施;企业限量生产产品;公众约束自身行为支持实施。

⑵政府在环境管理中起到主导性作用,企业在环境管理既与政府、公众的环境管理行为互动,又发挥着重要和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公众起到监督企业和政府行为的作用。

所谓持续发展就是人环境协调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

如:对鱼类的捕捞,矿藏开采要适量才不会导致资源枯竭。

作用:合理利用资源,使人类与环境能和谐发展,为后代保留较好资源条件,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是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这三种生产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是环状结构。

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持续运行。

环境生产是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共赢原则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多方,双方关系方案时,必须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如退耕还林,不仅使生态面貌得到改善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所谓冲突协同原理就是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作用下,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用,限制冲突的消极作用的发挥。

例如排污许可证交易政策的实施,协同了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在指令性计划和市场间的冲突。

例如采取排污收费制度,加强了对企业排污的管理,也为政府增加了一定的财政收入,但由于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容易造成虚报数据,乱收费用等情况发生。

又如环保宣传活动的开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宣传效果却不理想,受关注不够。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特供版)!!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特供版)!!

PS:Believe it or not,红色部分是10级兴隆师兄考完后第二天根据记忆为你们整理的10级环境管理学考试中出现了的题目(覆盖率>98%),你们重点记忆哈~考试题型:名词解释8*4 填空:1*20 问答:4*8 论述题:16*1一、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2.环境管理学: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3.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5. 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6. 界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7. 冲突协同理论: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对立统一于一个系统中,系统中各要素在合作与协同中进行竞争,在竞争中协同,竞争以协同和合作为基础,协同以竞争为前提。

8.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

(命令型和控制型、经济型和激励型、鼓励型和自愿型)9.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有两种手段,分别是?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10. 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11. 环境信息公开: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

12.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13. 环境会计的作用:开展环境会计并进行信息披露,提示企业环境资源的利用情况、环境污染的治理情况,是推进企业及其他组织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和要求。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全球环境展望是一份反映全球环境状况的系列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

P22.《蒙特利尔议定书》在保护平流层臭氧层目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3.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又进一步将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并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

P74.人类的发展进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和工业文明阶段。

P75.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三大类,政府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P156.人的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还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另一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行为。

P167.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指“谁来管理?”和“管理谁?”的问题,是指环境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或相关方,包括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公众主体。

P178.环境管理主体:政府、企业、公众。

管理的具体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物质载体的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等。

P299.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经营,一般应包括制定环境目标、规划,绿色设计,绿色营销,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通过和执行1400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以及发布企业环境报告书多个方面。

P2110.公众和公众行为是社会的基石,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

P2311.环境管理学的形成p26(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12.环境管理也可以根据“环境社会系”中的物质流划分,分为区域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企业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四大领域。

从物质流的角度,区域环境是各种环境物质流交流、汇通,融合和转换的场所。

环境管理学复习

环境管理学复习

环境管理学复习⼀、填空题1、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公众与⾮政府组织2、环境管理的⼿段:法律⼿段、经济⼿段、⾏政⼲预⼿段、技术⼿段、宣传教育⼿段3、按照环境物质流划分,环境管理可分为:⾃然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5、三种⽣产理论是:物质⽣产、⼈⼝⽣产、环境⽣产6、物质⽣产的基本参量是:社会⽣产率、资源利⽤率。

⼈⼝⽣产的基本参量是:⼈⼝数量、⼈⼝素质、消费⽅式。

环境⽣产的基本参量是:污染消纳⼒、资源⽣产⼒1、环境问题:指由⾃然⼒或⼈⼒引起⽣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类的⽣存和发展的⼀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2、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通过⼀定的⼿段(法律、政策、经济、技术、教育等),根据⽣态学原理和环境质量许可的范围,对从事开发活动的集团或个⼈的⾏为进⾏监督控制,以防治⽣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3、可持续发展:指⼈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使当代⼈的各种需求得到满⾜,个⼈得到全⾯发展,⼜要保护⽣态环境,使其不对后代⼈的⽣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4、环境绩效管理:通过⼀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5、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维持⽣态平衡、保护⼈体健康、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对⼤⽓、⽔、⼟壤等的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监测⽅法等,按照法定程序制定、颁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6、环境管理体系:⼀个组织内全⾯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还包括组织的环境⽅针、⽬标和指标等管理⽅⾯的内容。

7、冲突协同理论:指在⼈类社会理性⾏为的作⽤下,通过⼦系统之间的协同,将冲突控制在⼀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作⽤,限制冲突消极作⽤的发挥。

8、环境监督管理:由环境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对各部门、各地区和各单位的污染防治、环境保护⼯作状况和问题进⾏察看、督促、调查和处理。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1、环境管理:通过管理手段调整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社会等行为和活动达到预防环境问题的目标。

2、共赢原理:在制定处理涉及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主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3、环境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它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影响的反应。

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是指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

所谓的物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接受人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其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环境生产:指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11、环境管理的主体: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参与者或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环境管理学试题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试题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试题复习资料环境管理学试题出题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管理科学(1章)2.环境管理学(1章)3.可持续发展(2章)5.共赢原理(2章)6.界面(2章)。

7.冲突协同理论(2章)8.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3章)9.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有两种手段,分别是?(3章)10.经济手段(4章)11.环境信息公开(4章)12.环境绩效(4章)13.环境会计的作用(4章)14.环境审计的作(4章)15.环境统计(4章)17.案例研究方法(4章)18生态城市(5章)20区域开发行为5章)二、填空题1.环境管理的三大主体是什么? 1章)2.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2章)3.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2章)5.三种生产理论(2章)6.共赢原理(2章)7. 三生共赢(2章)8.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9. 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3章)10.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3章)11. 环境管理实验方法(4章)三、简答题1.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和任务2.环境管理的内容3.简述当前世界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4 个主要方向。

(2章)4.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2章)4.简述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主要内容(2章)5.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应用(2章)5.简述冲突协同原理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2章)6.简述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3章)7.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有环境监测、环境标准、环境统计(4章)8.实地研究方法的优点(4章)①适合在真实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观察和研究人们的态度和行为;②研究的成果详细、真实、说服力强,研究者常常可以举出大量生动、具体、详细的事件说明研究结论;③方式比较灵活,弹性较大,相比实验和问卷调查,操作程序不十分严格,在过程中可进行灵活的调整;④适合研究现象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特征9.实地研究方法的缺点(4章)10.农村环境管理落后的原因(5章)四、论述题1.试述马斯洛(A.H.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及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环境管理学复习题

环境管理学复习题

环境管理学复习题1.所有名词2.当今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和20世纪50-60年代的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

3.环境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4.环境管理学的内涵5.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6.行为科学的特点7.行为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8.环境社会系统发展原理的主要内容及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9.系统实现由简单、无序演化到复杂、有序的自组织运动的前提10.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11.环境管理科学技术手段的意义和特征12.环境管理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13.环境信息公开的作用14.环境监测数据应达到的要求15.环境标准的制定原则及参考资料(数据)16.我国环境统计的范围17.环境管理实验方法的注意事项18.环境管理实地研究方法的优点、缺点19.环境管理案例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20.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些主要特征21.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基本条件22.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包括哪些内容?23.简述我国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管理途径24.对恶臭气体、焚烧产生气体物质、散发气体的物质、扬尘等的规定25.论述防止地表水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

26.简述禁止向水体排放特殊污染物的管理制度27.简述关于排放放射性废水、医院废水、农业退水、污水灌溉的相关管理制度28.简述防止地下水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29.简述固体废弃物管理的原则30.简述危险废物行政代执行制度31.简述政府对企业全过程的环境管理内容32.简述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环境管理的行为分为哪三类?33.论述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34.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35.简述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方法36.简述森林资源带来的环境问题37.如何建立森林资源投入补偿机制38.简述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和途径39.我国把自然保护区分为哪三个类别9个类型?40.自然保护区宏观规划的原则41.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42.简述自然保护区的评价指标43.论述我国应学习美国、欧盟、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哪些环境管理政策和方法?44.简述日本企业环境管理的内容。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务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

2共贏原理是指在制左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而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星,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英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髙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髙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英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髙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岀一左而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 1)基于IS0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16 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女排(2)以提髙上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上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上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而(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 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题

环境管理学期末复习题

环境管理学练习题第一章1.环境问题:。

2.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3.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4.产生环境问题的思想根源5.环境文化:6.人类的社会行为:7.环境管理学:8.环境问题产生原因:9.环境管理的主体:10. 环境管理的对象:11.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哪些?12.防止或减轻企业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的途径有哪些?13.解决公众行为可能造成和引发的环境问题途径有哪些?第二章1.可持续发展:2.三种生产理论3.消费方式:4.提倡绿色消费、清洁消费、重视文化生活5. 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6.环境问题的实质7.管理的基本职能:8.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管理科学的“三个层次”管理科学的“三个领域”9.行为:10.人与环境和谐的5种环境需要11.共赢原理“三生共赢”12.界面:基本特征:正确判断界面的方法:13.度:14.冲突协同原理内涵:15.排污许可证制度16. 十一五期间污染指标:十二五期间污染指标:第三章1.政策:2.环境管理政策:3.命令型和控制性的政策方法环境标准(三大类):(六小类):4.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5.鼓励型和自愿型的政策方法环境会计环境审计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1.特尔菲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

特尔菲法,以匿名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预测领导小组对每一轮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如此多次反复,专家的意见日趋一致,使结论可靠性增大。

三大特点:不记名、反馈性(3、4轮)、统计性(预测结果)2.地方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a.未作规定;b.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3.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环境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4.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5.最佳可行技术(BAT)、最佳实用技术(BPT)6.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的问题(三大类):7.实地研究方法:研究方式:观察、访谈8.三大类无干扰研究方法研究方式:第五章1.城市环境管理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3.农村环境管理4.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内容5.两高一资:6.生态农业:7.流域:8.流域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9.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第六章1.废弃物:2.气体废弃物:3.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管理途径有哪些?(对于我国这种大型燃煤型国家的大气污染如何防治?)4.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有哪些?(对于我国燃油汽车的污染如何防治?)5. 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有哪些?6.“33211工程”——7.三大公约:8.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9. 固体废物:危险废物:10.固体废弃物的三化原则:11.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12.固体废弃物管理制度:第七章1. 政府产业环境管理:根据管理对象分为两类:三个特征:2. 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3. 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4.产品生命周期:5.环境标志:6.环境管理体系审核:7.企业:8.企业环境管理:9.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10.企业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审计: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作用:11.清洁生产:为什么要进行清洁生产?12. ISO14000:ISO14000标准系列的意义:ISO14000的特点ISO14000与清洁生产的不同点:ISO14000系列标准的基本构成表格:(小题)13.ISO14001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的五大要素, ISO14000系列的环境体系运行模式:14.环境管理体系:15. “德明”模式:第八章1.自然资源:类型2.土地:土地资源的特征:土地资源开发的环境问题3.基本农田:4.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5.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作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6.草原资源: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7.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物种灭绝涡流图:栖息地丧失过度采伐外来物种影响污染小而分散的孤立种群种群数量不稳定性近亲繁殖种群减少消失或灭绝8.态多样性:9.遗传多样性:10.物种多样性:11.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第九章1.中国环境管理的机构设置:2. 中国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3.中国环境保护的三大基本政策:第十章1.全球环境问题:2.为什么要进行全球环境管理?(全球环境管理的必要性)3.全球环境管理的对象:4.全球环境管理所应遵循的重要基本原则有哪些?5.中国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

环境规划与管理期末考试重点(含题目和答案)【重点修改版】

§1 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1 P.19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管理是对损害人类自然环境质量的人的活动(特别是损害大气、水和陆地外貌的质量的人的活动)施加影响。

环境管理的内涵是规范和限制人类的观念和行为。

2 P.19 2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答: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3 P.19 3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答: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

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

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 P.19 8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答: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应该是:转变人类社会的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

文化决定着人类的行为,只有转变了过去那种视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环境文化的建设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一项长期的根本的任务。

人类的社会行为分为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这三种行为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调整人类社会行为,提倡环境友好型行为是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任务。

5 P.19 10说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并归纳本书的基本框架。

答:1 环境规划的内容(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环境保护与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保护与管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0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2.水体自净是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步降低经过一定时间,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

3.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的化学组成或物理状态发生了变化,与原来的情况相比,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称为环境污染。

4.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5.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有三个途径:核电站、放射性废水、核武器实验。

6.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其调节能力也。

7.环境与发展相互依靠,相互促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

8.从人类环境系统的角度分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包括经济与环境、科学技术与环境、政治与环境、文化与环境、道德与环境等的辩证关系。

9.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思前,食后,厉行节约(THINK.EAT.SAVE)”,旨在倡导反对粮食浪费,减少耗粮足迹和碳排放,使人们意识到粮食消耗方式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10.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是人类自然的,而且是自觉的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

11.世界三大酸雨区分别是欧洲、北美、中国。

12.水既是生物体组成的基本物质,也是新陈代谢的介质。

14.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P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

(狭义)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一、政府(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

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

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

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

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P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称为环境问题。

根源:人们自然观和发展观上的错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观念上扭曲,进而导致人类社会行为的失当。

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分别是什么?P161转变环境观念:;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环境管理学主要任务的相互关系?它们是相互补充、构成一体的,其中环境观的转变是根本性的,环境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行为的调整是具体、直接的调整,“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的物质基础和表现形式,对这种物质流的控制是观念转变和行为调整的具体方法和实践。

而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则是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的结果与最终目标。

环境管理的主体、对象、和内容P24环境管理的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类。

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环境管理的内容:按管理领域划分:环境管理活动落实在自然环境要素,人类社会的产业活动,一定区域范围,环境管理主体。

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自然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

什么是三种生产?其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及作用?P39包括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收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

环境生产:则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

作用1.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2.揭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3.指明了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根本的出发点;4.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5.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界面活动控制的方法学原则有哪些?1正确判断界面;2全面掌握不同系统在边界上的活动及其价值目标3准确把握协调的“度”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P46计划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职能是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

创新是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新方法。

补充(P48):管理科学的三个基础(数学、经济学、行为科学)、三个层次(基础管理、职能管理、战略管理)、三个领域(公共政策与宏观管理、工商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管理、管理理论与方法)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有哪些?P56个体行为理论:需求理论、双因素理论、公平理论、激励需求理论、X—Y理论、成熟理论和挫折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群体分类理论、群体竞争理论、群体冲突理论共赢理论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共赢的内部机制:主要是指双赢的规则、技术和资金。

P66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

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是时间上的,甚至可以是其他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P71问答题:环境问题之所以主要源自于人类在界面上的活动,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①界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之间最活跃、做容易发生变化的部分,是不同系统的事物、能量或信息的交汇场所②界面上的人类活动常常是产生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是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

P78第一节:命令型和控制性的政策方法P79(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第二节: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P83(包括:经济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科学技术手段)第三节:鼓励型和自愿型的政策方法P90(包括: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管理)环境绩效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P94什么是环境管理技术的基础保证?P102(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统计)环境标准包括:P105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地方;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

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

环境统计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P107什么是环境审计?程序有哪些?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关的委托,依据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的污染状况、治理状况以及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并向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交书面报告和建议的一种活动。

程序有:环境审计的准备阶段:制定审计方案(计划、大纲)、环境审计的实施阶段:检查、取证、鉴定、评价;环境审计的报告阶段:提出环境审计报告和改进环境管理建设书三个阶段环境管理的实证方法有哪些?P110包括实验、调查问卷、案例研究、实地研究、无干扰文本分析等在内的实证研究方法。

无干扰研究方法可分为哪几类?P124文本分析方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三大类。

环境管理的模型方法有哪几类?P127环境模拟模型(大致了解其内容)、环境预测模型、环境评价模型、环境规划模型四大类。

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简称EMIS,它是一个以系统论为指导,通过人机结合收集环境信息。

通过模型对环境信息进行转换和加工,并据此进行环境评价、预测和控制。

最后通过计算机和网路等技术实现环境管理的计算机模型系统。

P137问答题:你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是什么?结合环境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对其进行分析。

P143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建设生态城市包括哪些层面?P144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的整合、生态意识培养五个层面。

城市主要环境问题。

1.水体污染:防治对策①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②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③废水资源化④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保护⑤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的处理和回用技术2.大气污染:防治对策: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开发清洁能源③机动车污染控制④严格控制工业污染3.固体废物:处理方法:①减少产出量②固废资源化③无害化处理4.噪声污染:防治对策:①降低声源噪声②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5.电磁污染:防治办法:①电磁屏蔽②远距离控制和自动作业③个人防护6.其它环境问题:光污染;城市半岛效应;水体热污染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145-149①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②制定城市环境规划③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④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⑤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考核制度⑥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P149—1531、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2、排放主体分散性和隐蔽性;3、随机性和不确定性;4、不易监测性;5、农村环境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的压力什么是流域?P158流域一般以某一水体为主,包括此水域邻近的陆域,它往往分属于多个不同级别和层次的行政单元管辖,如省、市、县直到村。

什么是生态需水?P161—16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流域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①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②制定全流域环境规划③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④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⑤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166①重大区域开发行为的科学决策②开展战略环境评价③制定环境规划④开展环境监测和预警及监察和审计工作。

1、气体废弃物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172①气体废弃物的管理机构和体制②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③制定和严格执行各项气体废弃物管理制度④防治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⑤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⑥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管理途径⑦大气环境保护综合规划。

第二节:水体废弃物环境管理P179第三节:固体废弃物环境管理P188什么是“三化”P192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①减量化是指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②资源化是指采取管理和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物质和能源,加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方法。

③无害化是指对已产生又无法或暂时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废物,经过物理、化学和或生物方法,进行对环境无害或低危害的安全处理处置,达到废物的消毒、解毒或稳定化,以防止进而减少固体废物的污染危害。

什么是循环经济?P193循环经济是相对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的,是一种通过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高效利用以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的经济生产的组织和运行方式。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循环”,而其最终落脚点是“经济效益”。

什么是第四产业?P193废物处置和再生利用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节点产业,可以称之为第四产业。

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193—197①建立和健全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②制定和严格执行各项固体废弃物管理体系③转变和创新固体废弃物管理方式④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管理规划。

产业环境管理的内容有哪些层次?P198①政府企业环境管理②企业环境管理③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产业环境管理。

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199①对企业发展建设过程的环境管理②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③对企业其他环境行为的管理。

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201①制定和实施宏观的行业发展规划②制定和实施行业环境技术政策③制定和实施行业能源资源政策④发展环境保护产业。

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哪些?P208—213①制定企业环境政策②建立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③绿色设计制造和绿色营销④治理废弃物、发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⑤企业环境报告书。

什么是绿色设计?P209绿色设计和制造是采用生态、环保、节约、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以减少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等过程产生的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和生态破坏。

什么是绿色营销?P210绿色营销是用生态、环境、绿色的理念和方法对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进行变革和创新。

什么是清洁生产?P212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