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民俗(wq)

合集下载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满族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独特。

满族风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婚俗。

满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婚礼仪式庄重而庄重。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主要包括红头绳、拜堂、敬茶、披红等环节。

红头绳是满族婚礼的象征,新郎新娘分别戴上红头绳,象征着两人的联姻。

拜堂是满族婚礼的主要环节,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披红则是满族新娘在婚礼之后的一个仪式,新娘将红头绳解下,并将红头绳上的金银饰品赠予女方家人,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激之情。

除了婚俗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

比如,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满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满族人民会摆放各种食品、酒水和祭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满族人民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

例如,满族春节期间会举行“瑞雪迎春”活动,用糕点制作各种形状的雪花,象征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在满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还有许多歌舞表演和传统游戏,如马拉松、踩高跷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满族人民的服饰也是满族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满族服饰多以蓝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头巾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和头饰。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用金银丝绣、锦缎和珠子等做装饰,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满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满族民族精神,使满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学习满族风俗,我们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满族传统民族有什么风俗

满族传统民族有什么风俗

满族传统民族有什么风俗满族的人们因为对礼节方面很重视,所以在过年的时候或者是日常的生活都会比较注重于礼节,对此满族的的民族风俗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满族民族风俗有哪些满族丧葬习俗满族丧葬习俗满族丧葬中,有所谓“烧饭”之礼俗。

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

沈阳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有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

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一再告诫要节省食物器用,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率至坟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马从火堆上奔跳过去就可以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丧葬,仍有殉葬之恶俗。

此俗亦系沿袭自辽金女真奴隶主贵族“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三朝北盟会编》卷三)的故俗。

努尔哈赤死,有大妃乌喇纳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迹根三人从殉,虽然其中不无政治斗争的需要,却反映着殉葬的陋俗;皇太极死,亦有二个亲信侍卫从死。

此恶俗,在满族入关后逐渐消失,沈阳满族以后也不再保留此俗。

入葬后,丧家门外不设殃榜(一般汉族在门外设殃榜。

所谓殃榜,是由阴阳算命先生开列的含殓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领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庙。

服丧期间,丧家男女以白布袍带为丧服。

葬前,带垂至前胸;葬后,男挽于腰间,女戴“包头”。

百日内,起居不释白,男截发,冠不缀缨;女剪发,头不戴簪花。

清帝王因政务繁忙,受汉族影响,皇太极之丧规定“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

老皇帝死,新皇继位,虽在丧期,临朝大典时仍要求官员“冠宜缀缨”。

一般满族人家,百日内起居不释白。

至百日,备香楮祭品到坟前敬奠,脱去孝服,称之“释服”。

三年内,男不穿红衣,女不戴簪花,保留着满族的古制。

满族有清明上坟插“佛托”之俗。

此“佛托”大多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贴五彩纸,插在坟上,意为“坟花”,寄托哀思。

进入二十世纪,丧葬旧制有所改革,一个时期曾袭用汉俗,但丧服之制仍保留下来。

解放后,又能了进一步的改变,现在丧葬旧制已不见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仪式。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宗教和禁忌我国少数民族中满足也是为数众多的民族,但是你知道满足这个少数民族中有传统的风俗能这么吸引人们吗?不妨随大师一起了解下吧。

满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1、服饰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饰一样了。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

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

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

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

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

绣有精致图案。

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

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2、饮食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

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

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

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

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

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宗教和禁忌1、禁忌满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墙上有神龛,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准放空盘和空簸箕,因为祭祀时方盘装肉、簸箕装黄米面和炒黄豆面,空放是对神大不敬。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它与汉族一样,有许多传统节日和风俗。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满人要穿着新衣服去拜年,并相互赠送贺年礼物,表示祝愿来年幸福吉祥。

正月初一,满族人要到祖坟上去祭祀祖先,祭祀完后举行隆重的“打祖”仪式,表示纪念祖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后的几天内,人们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贺年礼品。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周礼·夏官》记载:“以仲夏之月观竞于虫兽”。

据《韩非子》载:“俗以五月五日竞舟于水为患”。

这两种记载反映了端午节在春秋之前就已形成了。

端午节在汉代以前称为“重午”、“浴兰节”等。

满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满族的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正月初一早晨人们要到祖坟上祭祀祖先;其次是在祭祀的基础上进行沐浴、换新衣,然后才可以吃饺子和汤圆;第三是吃饺子,以取平安吉祥之意;第四是燃放鞭炮等。

—— 1 —1 —。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满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满族人勤劳朴实,热情好客。

他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饮食习俗
满族人喜欢吃“三白”,即:白菜、白萝卜和黄瓜。

民间谚语说:“百菜不如白菜,白菜白吃不长肉。

”满族人喜欢吃炖菜,如炖大鹅、炖鱼、炖排骨、炖肉等,这些菜肴都是用鸡、鸭、鱼等食材制作而成的,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满族人还喜欢吃酸辣食品。

酸菜和酸辣椒是满族人最喜欢的食品。

他们还喜欢吃满族风味小吃——牛舌,这是一种用牛舌做的菜肴。

服饰
满族人特别喜欢穿长袍马褂,上身穿棉衣棉裤,下身穿长裤。

男女都戴瓜皮小帽,年轻女子用青布做头巾,包头。

满族妇女还喜欢穿对襟褂子和马褂,下着短裙。

丧葬习俗
满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于人间,所以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

丧葬仪式主要有:开棺、下葬、上坟烧纸等。

—— 1 —1 —。

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满族节日风俗习惯满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民族,满族的历史已经很悠久的了,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很多的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有哪些风俗习惯?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满族节日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满族的传统节日与满族节日风俗习惯满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1、春节:与汉族大致相同2、上元节:正月十五日,上元节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3、走百病:正月十六日走百病是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添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添仓节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5、太阳日:农历二月初一满族人认为农历二月初一是“太阳的生日”。

用面做糕上放用粘米面掐成各色的花小鸡。

予喻金鸡报晓,迎日出。

6、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满族认为这一天要“引龙回家”,即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或河边。

灰道弯曲如龙,以示请龙到家,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这一天给男孩理发,是“龙抬头”的日子,希望男孩变得聪明、学业进步。

这一天还要接出嫁的“姑奶奶”回娘家,好吃好喝招待。

这天吃饽饽(饺子)叫吃龙鳞,吃烙饼叫吃龙皮,吃元宵叫吃龙眼,吃米饭叫吃龙粪,吃锅贴叫吃龙爪。

7、结缘日:农历四月初八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要“普结善缘”,用煮熟的一碟盐水豆,彼此互敬互吃对方两颗“结缘豆”,表示“普结善缘,天下一家”。

结缘都是先敬长辈长者,长者再从自己碟内掐两颗给晚辈吃,表示不分长幼尊卑,团结友善。

8、民俗节: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农历四月初八日之后的第一个周六,为满族同胞的除“颁金节”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民俗节。

是沈阳满族联谊会于二OOO 年六月份邀请辽沈地区满族专家、学者进行考查论证后确定的。

是日在春光明媚的郊外举行民族庆祝活动。

9、药香节:五月初五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

满族的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

满族的生活习俗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用白纸条写清地址、人称、死亡年月日时和“接三”(表示丧事大典开始)日期。

亲友接条后即于当日和“接三”前前往吊唁。

“接三”时再去“送三”。

与此同时,丧主印“讣闻”分送亲友,注明丧家住址。

“讣闻”上写明“接三”、“唪经”、“伴宿”、“发引”等项,以便亲友前来吊唁。

(三)丧事经过“起经”、“伴宿”等仪式后,即进行“发引”(出殡)。

亲友们按“讣闻”开列时间,于清晨前来送殡。

俟吉时到,高举两支“门图”(表示丧家属于哪个旗),八根旗子分开左右,孝子率领全家行礼哭出灵堂,亲友们送“金棺”到大门内,孝子跪在杠前奠酒行三叩礼,丧家长辈向亲友拦送致谢,内眷即坐车送殡。

满族风俗

满族风俗

有白日祭和夜晚祭两种。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后。其程序是:将祭祖时所杀的猪分解成12件,连同内脏一起 到锅里煮,锅里不放任何调料。锅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许吃。
供品摆设整齐后,先请主祭人在前跪读祭文,参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辈分依次跪听,然后主祭人率众人行叩首 礼。夜晚祭神,一般分为两步。
首先要从祖宗匣子中按先后次序请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请出两位摆设在祖匣盖上,每位设净水一盅, 黄米一碟,将香碗、祭台放在桌上,然后燃起香和白蜡。
传统民俗
新媳妇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在吃饭时,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装长至盖脚背,袖长 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 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孩子满月后正式起名,5岁前举行一次家祭,俗称“跳喜神”,一般只用一天,不杀猪羊,只杀鸡做糕,祭祀 祖先,感谢神龙送子.在族中公祭时,要举行“换锁”仪式。每个新生孩子每人领取锁带佩带一副,并拜柳求福.祭 毕,再将锁袋装入子孙袋内保存起来。
孩子第一次去姥姥家无疑是件大事。当姑奶奶带着可爱的外孙回娘家,姥姥一家不胜欢喜,待之如贵宾。这时, 年轻母亲把孩子的脑袋往房柱上轻轻一撞,表示孩子不仅能在姥姥家住得服(惯),而且将来肯定能长得健康壮实。
沐浴过程中,如婴儿放声大哭,则视为大吉大利,这叫“响盆。”
孩子出生后第七天开始上悠车。
悠车也叫摇车,用桦树皮做成,长约1.3米,宽0.7米有作,两端呈半圆形,如同小船。后世的悠车多用椴木 薄板做成,边沿漆以红色,绘制花纹,书写有吉利话,十分美观。

满族人风俗习惯

满族人风俗习惯

满族人风俗习惯1. 满族人概述满族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以及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族群总人口超过1000万。

满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2. 衣着满族人的传统服饰主要是锦缎长衫和小褂配裙裤,常用的颜色有红色、绿色、黄色等。

锦缎长衫是满族束腰衫的一种,外面穿长衫,里面穿西式衬衫,下穿短裤,女性外穿对襟褂子裙或折叠襟裙。

满族男子盛装主要是马褂、马褂裤、高筒靴、轮口帽等,而女子盛装则是马褂、裙裤、绣鞋等。

对于男女来说,都非常重视头部物品的装束和饰品,比如花翎子、宝珠子等。

3. 生活习惯3.1 常见食品满族人的主食是大米、小米、玉米等谷物,蔬菜和肉类也是经常食用的食品。

满族人尤其喜欢吃肉类,常见的肉类有牛肉、羊肉、猪肉、鸡肉等,各类各样的肉制品也非常流行,比如漏肉、腊肉、腿肉等等。

在饮品方面,满族人比较喜欢喝酒,尤其是大麦、高粱等酒精含量较高的酒类。

白酒、黑啤酒等也是很常见的饮品。

同时,米酒、苕水等传统饮品也非常受欢迎。

3.2 礼仪满族人礼仪非常讲究,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规矩。

比如在与长辈交流时,要尽可能地避免直呼姓名,而应该称之为叔叔、爷爷、祖宗等尊称。

在传统节日或重要的场合,满族人会穿上盛装,并进行脸谱表演,还会进行吉祥的祈福仪式。

3.3 家庭结构与婚姻满族人的家庭多数都是以夫妻为核心,夫妻双方皆享有平等地位并共同育儿、撑起家庭。

传统时期,满族人的婚姻不强调门当户对,但结婚仪式非常隆重,比如要设宴招待客人,男方要送媒人到女方家中送礼物,女方要送女儿红,再由媒人牵着狗来到男方家,父母会向子女祝福,其举止规矩,庄重隆重。

4. 传统民俗文化4.1 脸谱表演满族人喜欢通过脸谱表演来庆祝各种节日活动,如春节、中秋节等等。

脸谱分为白、黑、红、黄四种颜色,并用细碎的胡麻和面粉粘贴在脸上,代表着不同的人物、角色。

4.2 鬃牛舞鬃牛舞是满族人跳舞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歌曲咏叹着荣誉、爱情、团结、忠诚等主题,讲述着满族人的历史和文化。

满族的习俗

满族的习俗

满族的习俗满族的习俗多种多样,覆盖从婚姻决定、家庭构成到婚礼仪式、节日庆典、浴衣穿着、酒食文化、体育活动、宗教信仰、唱歌跳舞等各个方面。

1、婚姻决定:满族传统上婚姻由双方家庭来决定,双方并不能单独决定。

在婚前,双方家庭需要有一次面谈,来决定是否同意这份婚事。

以及婚后需要如何对待对方。

2、家庭构成:满族家庭以三代同堂为主,老祖宗、老父母、子女和孙子。

家中的大人会给小孩以规矩、纪律,使他们能够在遵守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

3、婚礼仪式:满族婚礼仪式丰富多彩,仪式通常以男方家里举行,然后女方家里又重新举行一次,以示对女方的尊重。

婚礼仪式多种多样,从准备活动到家庭婚礼,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

4、节日庆典:满族有许多节日庆典,大多以祭祀祖先、祈求生活幸福、增进家庭团聚、纪念历史事件为主。

最重要的节日包括阳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以及满族的新年。

5、浴衣穿着:满族有浴衣的传统习俗,男性穿着“加西袍”,女性穿着“马褂裙”,是表达满族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

浴衣不仅象征着婚姻,更是传承满族民族文化的象征。

6、酒食文化:满族有“无酒不成宴”的传统习俗,对酒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

酒席上,主人会请客人品尝美味佳肴,一起喝酒聊天,以表达友谊。

7、体育活动:满族有传统体育活动,例如跳高、跳远、掷铁饼、打铁七、踢毽子、五子棋、投石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肌肉,也能够增进友谊,增强社会凝聚力。

8、宗教信仰:满族宗教信仰以法轮功为主,信仰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灵性提升、精神洗涤的效果。

9、唱歌跳舞:满族有许多歌舞活动,如古老的满洲舞、灵歌、手舞等,满族人热爱跳舞唱歌,在庆典活动中,唱歌跳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以展现他们的文化底蕴。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1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

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

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

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

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

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风俗简介

满族风俗简介

满族风俗简介
满族的传统节日,最有特色的是“祭天”和“祭祖”。

在每年的冬至前后,满族人都要举行祭天、祭祖的仪式。

满族人对“天”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天”是万物之主,主宰着大自然及人的命运。

满族人认为“天”是万物之神,是主宰人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

届时,全家老小都要去祖先坟上祭奠,还要用“祭肉”供奉祖先。

祭祖完毕后,全家人还要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祭天宴”。

满族人都喜欢听满族唱戏,在东北各地有很多民间戏班。

每逢过年过节或婚嫁喜庆之日,他们便会走家串户唱几出大戏,以表达他们对新年和喜庆的热烈情感。

满族人很喜欢喝酒,喝酒前要先敬神祭祖。

有的地方也称为“祭天酒”或“祭祖酒”。

在祭祀活动中,他们喜欢用粮食酿出各种不同味道的美酒来祭祀祖先。

满族人也喜欢吃饺子、面条等食品。

满族人习惯于在春节期间吃饺子、年糕和面条。

每逢过节、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蒸馒头、炒鸡蛋等食品。

—— 1 —1 —。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一、满族人的供祖、祭祖与祭神满族人祭祖先和天地神佛的传统源远流长。

农村满族人又因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他们在祭奠形式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 满族人的供祖满族人对祖宗非常尊敬,称祖宗叫“祖上”,祖宗板叫“位板”,供祖叫“立位”,祖宗板因年久更新叫“换位”。

祭祖时用的猪,叫“使唤猪”或“祭祀猪”。

日子过得比较兴旺的满族人,都立位。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日子旺,敬祖上,狗大孩子胖。

”位板是两块长方形的木板,长二尺许,约八寸宽,三面装板刻花。

满族人以西为大,位板供在西墙上,西炕不准坐人。

每个位板前面刻四个字,南边位板上刻“蒸尝百世”,北边位板上刻:“俎豆千秋”(这八个字是“诗经”所载,表示子孙万代不断祭祖)。

位板前摆香碟,木制,四寸见方,二寸高,上刻趟槽,正面刻莲花。

南边位板摆三个香碟,北边位板摆四个香碟,供七个。

这种摆法表明我们是长白山七道沟人。

我屯赵家摆六个香碟,说明赵家是六道沟人。

洪家摆一个香碟,就表明洪家是一道沟人{1}。

我见到洪家板位前贴一张黄满洲彩(黄挂钱),这是他们头道沟人供祖的规矩。

我家两个位板,南边位板比北边位板高一寸,香碟完全刷黄油。

立位时,木匠做位板等祭器,都必须用吉星尺排尺寸,长短尺寸一定要赶上尺上的“吉星”。

供祖烧达子香{2},不用一般香。

达子香别名“满山红”,每到春季开花最早,先开花,后长叶,开花时清香扑鼻。

这种植物在依兰县满山都是。

烧达子香时把香碟由位板上请下来,碟内放上净灰,然后将达子香连叶带枝轧成香面,放在槽点燃。

点燃达子香叫描香,先放净灰是为防止燃烧香碟。

两个位板中间靠下的位置贴一张大红纸{3}写的“福”字,“福”字下边贴一张“素洋房”。

“素洋房”是用蓝色、黑色加白粉色画的一张画,上有一片松林,远处有山,近处有水,前边一道小桥,桥下还有莲花,松林边是几所房子。

因是索画,就叫“素洋房”。

祖上忌孝服,穿孝服的人不准进祖堂,如果进去要把孝服剪掉一块,表示这身孝服已经作废。

满族的民风民俗

满族的民风民俗

10.2 男子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10.3 女子旗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

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10.4 发饰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10.5 旗头“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

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满族的传统风俗

满族的传统风俗

满族的传统风俗
同学们,你知道满族吗?满族的来源可往上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两汉的挹娄,北朝的勿吉,隋唐的靺鞨和辽、宋江、元、明的女真人。

这些都是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满族祖先。

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

束辫垂于脑后,穿马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登高底花鞋。

入关后在很长时期我国妇人流行旗袍。

满族的住房,一般际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伦杆”。

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花。

东次间开门,也称“口袋房”,目的在于保暖。

屋内北、西、南三面有炕,称万字炕。

满族以西为上,西炕不堆放杂物,不坐人。

在饮食方面,满族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适年过节吃饺子,除夕必吃手扒肉。

满族重视礼节。

最主要和常见的礼仪有见面礼、请安礼、告别礼三大类。

其中“抱见礼”是满族的大礼,满族打狗、杀狗,忌食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因为狗曾救过努尔哈赤所以满族不用狗。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

直到解放前,在东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和爱辉等地,满族民间仍保持有萨满教,萨满祭祖、祭天是每年的大事。

满族节日风俗介绍

满族节日风俗介绍

满族节日风俗介绍
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以下是满族几个重要节日和风俗的介绍:
清明节:满族人在清明节期间会扫墓祭祖,为已故的亲人烧纸、献花、祭拜,表达对逝者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端午节:满族人也会庆祝端午节,他们会制作粽子、插艾草、挂菖蒲,同时还会舞狮、打太极等传统表演活动。

中秋节:满族人在中秋节期间也会庆祝,他们会吃月饼、赏月、祭拜月神等活动。

婚礼习俗:满族人的婚礼十分庄重,婚礼前会进行过门仪式、请亲等传统仪式,同时还会有饮酒、舞狮、表演歌舞等活动。

藏经阁:藏经阁是满族传统建筑,用于存放藏书、书籍等文物,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以上是满族的一些重要节日和传统风俗习惯的介绍。

满族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这些节日和风俗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的民风民俗

满族的民风民俗

满族的民风民俗满族是中国的一支民族,分布在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他们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满族的一些典型民风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婚礼习俗、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

一、传统节日1. 清明节:满族人在清明节期间会祭扫祖先墓地,烧纸、供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此外,还有踏青、赏花等活动,用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2. 端午节:满族人在端午节会包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端午节,满族人会欢聚一堂,品尝美食、参与民间传统竞技活动,弘扬民族传统。

3. 重阳节:满族人在重阳节会登高、饮菊花酒、佩花杏叶,以求健康长寿和祈福。

此外,也会载歌载舞,展示传统技艺。

二、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独具特色,以下为一些典型的习俗:1. 婚庆活动:满族人通常会邀请亲友参与婚礼庆典,举办盛大的婚礼宴会。

2. 婚车队伍:新郎的家族会派遣庞大的车队接新娘,车队由一辆鸣锣开道的花轿引领。

3. 迎亲仪式:新娘到达新郎的家时,新郎会放鞭炮、敬茶,以示欢迎。

4. 喜宴:新婚夫妇会主持一场盛大的喜宴,邀请亲友分享他们的幸福。

三、传统服饰满族的传统服饰以马褂、袍子、长裙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独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满族传统服饰:1. 女士服饰:传统的满族女士服饰通常包括上衣、裙子和披肩。

上衣常为交领长袖的短装,裙子则为长裙,常用鲜艳的红色为主色调。

2. 男士服饰:满族男士常穿马褂,马褂通常是长袖、立领的,可使用丝绸等材料。

四、饮食文化满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满族食品:1. 豆瓣酱炒兔肉:满族传统美食之一,以酱香味浓,肉质鲜嫩而闻名。

2. 锅包肉:锅包肉是满族的传统名菜,以糖醋味道独特,口感酥脆为特点。

3. 包子:满族包子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特色小吃,口感软糯,馅料种类丰富。

总结:满族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反映着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了解满族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传统服饰和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民族的独特魅力。

满族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的传统习俗

满族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的传统习俗

满族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的传统习俗满族文化即使在没有入主中原,成为封建王朝统治者之前也是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

满族在历史上经过多次的变迁和融合,但是都没有遗失根本,有着独立的语言,自己的传统吉日和传统习俗保留了下来。

下面跟着店铺一起来了解下满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满族传统节日有哪些?满族的传统习俗】满族大多都和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1、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2、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3、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二十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5、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6、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

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7、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 族
一 、 概 况
满族发展史: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元前商周时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 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北宋初年,女真部落 中的完颜部逐渐强盛,统一了今吉林省以北各部女真。元末明初,一部分 女真人南迁,到达吉林省和辽宁省北部及东部一带定居。明朝记载中分别 被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建州女真就是 后来形成满族的主要成员。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于 1616年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即汗位,国号曰“金”, 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在统一各部的征战过程中,创建了军政合一的八 旗制度 。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其子皇太极即位。正式宣布废除女真旧 族称,定族名为“满洲”。直到今天,满族将这一天视为自己民族的诞生 日,称为“颁金节”。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 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身亡。旋即,满蒙八旗铁骑入关,席卷大江南北, 彻底推翻了统治疆域比元代大为缩小的明朝,建立起辽阔的大清帝国。清 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也是统治时间最长久的少数民族中央统一 政权。持续了260多年。满族自称“满洲”,在满语中的意思是“吉祥”。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简称为“满族”。
分布情况:满族,现有人口1068.23万,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主要分布
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 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 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
满 文 与 满 语
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射箭)
满族文化艺术大师
· 不在索罗杆上拴牲口 · 不准在西墙挂衣服,张贴年画。忌坐卧西炕 · 不能随便踢踏或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 · 服孝三年内不能穿红色衣物
拓展提升:
抚顺每年都要举办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满 族风情节”。在节日上会有很多富有满族特色的歌曲、 舞蹈,介绍许多满族文化,目的就是大力弘扬满族浓 厚的文化底蕴,促进满、汉文化交流、使民族之间更 加团结、友好的相处,每年六月左右举行,十一结束, 同学可以收听、收看风情节的相关内容。
纳 兰 性 德
端木蕻良 曹 雪 芹 老舍
二 、 满 族 民 俗 风 情
居住民俗
“ 口 袋 房 ”
满族特色饮食 (网络链接)_
满 族 服 饰
满族婚庆习俗
满族宗教信仰
满族禁忌:
· 不吃狗肉,不打狗,不使用狗皮做的取暖物品,不当着主人的 面赶狗,更不说狗的坏话——犬图腾崇拜
· 不打喜鹊、乌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