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
疾病控制中级资格考试试卷基础知识

疾病控制中级资格考试试卷基础知识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 肉眼形态表现为颗粒性固缩肾的疾病是( )A. 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B. 慢性肾盂肾炎C.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D. 膜性肾小球肾炎E.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1题选A。
解析: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也称慢性肾小球肾炎,它是不同类型肾炎发展的终末阶段。
其大体标本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2. 在直线回归分析中,如果算得回归系数b>0,则( )A. 不需要进行假设检验确定β是否等于零B. 还需进行假设检验确定β是否等于零C. β大于0D. β等于0E. β小于02题选择B(2013年公卫考题)3. 大肠埃希菌O1577引起的腹泻特点是( )A. 脓性便B. 血样便C. 米泔水样便D. 蛋花样便E. 黏液便3题选B。
解析:O1577是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的主要血清型。
早期表现为水样便,后期为伴剧烈腹痛的血便。
容易混淆的米泔水样便是霍乱的腹泻特点。
4. 决定红细胞血型的物质是()A. 红细胞膜特异凝集原B. 红细胞膜特异受体C. 红细胞膜特异凝集素D. 血浆特异性凝集原D. 血浆特异性凝集素4题选A。
5. 以躯干、四肢等大腿肌肉群参及为主的,有节律、时间较长,能够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的身体活动称为( )A. 阻力活动B. 体适能C. 协调性活动D. 无氧运动E. 有氧运动5题选E。
解析:可以叫有氧运动或是耐力运动。
6. 属于肿瘤相关抗原的分子是()A.B.C.D.E.6题选D。
解析:肿瘤坏死因子,脂多糖,干扰素,癌胚抗原,乙肝表面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指并非某一种肿瘤所特有,在其他肿瘤细胞或正常细胞上也存在的抗原分子。
比如,,。
7. 及病毒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A. 鼻咽癌B. 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C. 宫颈癌D. 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E.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7题选C。
最新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卫生法知识重点

卫生法第一节卫生法概述卫生法学是研究卫生法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法律科学,是法学的分支学科。
卫生法是指在具体卫生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卫生法的调整对象是卫生法律关系。
卫生法律关系是指国家卫生行政机关、医疗卫生组织和其他各类组织和个人,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改善人们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及卫生状况,保护和增进人的健康而产生的各种法律关系。
卫生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的行为规范。
卫生法的内容是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相关权利和义务。
行为模式(授权、禁止、命令)卫生法的保障措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卫生法具有鲜明的专业技术型特点,其表现为具有大量的卫生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程。
卫生法律关系是指卫生法在调整人们在卫生组织、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卫生法律关系分为平权型的民事法律关系和监管性的行政法律关系。
卫生法律关系的主体。
a.自然人b.法人及其他组织卫生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卫生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卫生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卫生法律关系当事人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
a.物 b.精神产品c.行为(最多)d.生命与健康(最重要、最难确定的客体)卫生法的渊源是指卫生法的创制方式及外在表现形式。
卫生行政执法是指卫生行政执法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特定的对象或事件所采取的的具体的能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卫生行政行为,具体包括卫生行政许可、卫生行政监督、卫生行政奖励、卫生行政处罚、卫生行政强制等。
卫生行政执法特点:法律法规要求与卫生技术要求相统一。
卫生行政执法主体:国家依法设立,并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实施卫生法律法规、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卫生行政机关。
特点为:具有自身组织系统上的独立性及依发行使职权的独立性,同时具有法人代表资格。
卫生行政执法主体的法律地位:a、授权组织执法(指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授权非国家行政机关的组织去执行与适用有关法律法规)b、委托组织执法(指有行政机关作出决定委托某组织行使一定范围职权)卫生行政执法行为的效力:a、确定力b、执行力c、拘束力卫生行政许可:是卫生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依法进行审查并对符合法定手续和法定条件的申请人,给予卫生行政许可或相应资格、资质的具体行政行为。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知识点整理

医学免疫1、免疫系统:就是由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实现免疫防卫功能。
1)固有免疫应答: ①吞噬细胞有吞噬病原体作用②皮肤黏膜得物理组挡作用③局部细胞分泌得抑菌、杀菌物质得化学作用④自然杀伤(NK)细胞对病毒感染靶细胞得杀伤作用⑤血液与体液中存在得抗菌分子,如补体、2)适应性免疫应答:T及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2、免疫组织与器官包括:周围淋巴器官与组织,如淋巴结、脾及中枢淋巴器官、骨髓、胸腺。
3、免疫得功能①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等抗原异物,反之免疫缺陷病。
②免疫自稳:消除损伤、衰老得细胞,反之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得细胞,反之肿瘤或病毒持续感染、免疫分子1、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得球蛋白。
①分泌型(sIg):体液中,具有抗体得各种功能。
②膜结合型(mIg):B细胞膜上得抗原受体。
抗体(Ab):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得一种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具有免疫功能。
抗体活性存在于α、β与γ球蛋白区。
△Ig结构:由2条重链(H链)与2条轻链(L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
①重链与轻链:依重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及排列顺序,将Ig分为IgM,IgD,IgG, IgA, IgE五类。
②可变区(V区)与恒定区(C区):重链与轻链得V区与C区分别称为V H、V L与CH、C L③铰链区④功能区:L链有V L与CL两个功能区,H链有VH、C H1、C H2、C H3四个功能区,有得Ig有CH4共五个功能区组成。
高变区(HVR):VH与V L各有3个区域得氨基酸组成与排列顺序更衣变化,称为高变区(HVR),有叫决定簇互补区(CDR)、⑤水解片段:木瓜酶水解片段→2个相同得Fab段(抗原结合片段)与1个Fc段(可结晶片段)。
每个Fab段由一条完整得重链与轻链得VH、C H1组成,Fc段相当于IgG得C H2、C 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就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与细胞相互作用得部位。
疾病控制中级相关专业知识知识点整理

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得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得策略与措施得科学。
△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得3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地方病与非传染病等一切疾病伤害包括意外、残疾、弱智与身心伤害健康包括身体生理生化与各种功能状态、疾病前状态与长寿△流行病学工作深度得3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流行病学)、找出原因(分析流行病学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得病因线索)、提供措施(人群流行病学实验,即实验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得3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与数理法△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得原理,其中包括疾病得流行现象;②疾病得发展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得感染过程与传染病得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得关系,即疾病得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就是多因论;⑤病因推断原则;⑥疾病防治得原则与策略,其中包括:疾病得三级预防,疾病发展得数学模型等。
△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②疾病得监测;③疾病病因与危险因素得研究;④疾病得自然史;⑤疾病预防得效果。
△特点:①群体特征;②以分布为起点得特征;③对比得特征(对比就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得核心);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得特征;⑤社会医学得特征(研究对象得生物、心理与社会生活状况);⑥预防为主得特征(群体性与社会性、预防性、宏观方法性、实用性)2、疾病得分布△发病指标①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1年)、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得例数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K=100%,1000‰,或10000/万)②罹患率:就是人群新病例数得指标,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得发病率,以日、周、旬、月未单位,使用与局部地区疾病得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暴发情况。
③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得总人口中,患有某病(包括新与旧病例)者所占得比例,也称现患率。
可分为期间患病率(通常超过1个月)与时点患病率(以不超过一个月为度)。
2022年疾病控制(中级)模拟试卷(一)及答案详解(基础知识)

2022 年疾病控制(中级)摹拟试卷(一)及答案详解(基础知识)(一)及答案详解基础知识C、D、E 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免疫系统是由 A.皮肤黏膜、补体等组成 B.骨髓、外周淋巴器官等组成 C.血液、体液、淋巴组织等组成 D.淋巴结、脾及中枢淋巴器官等组成E.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份子等组成【答案】 E【解析】这是免疫学的经典定义,应牢记此概念。
免疫组织和器官、免疫细胞及免疫活性份子是组成免疫系统的三个基本部份。
2.血清分型的根据是 A.份子量 B.功能不同 C.抗原性不同 D.氨基酸的组成二硫键、抗原性等不同【答案】 C【解析】 Ig 上 3 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最终表现为不同的血清型。
3.2003 年在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工作中,产生了哪项法律A.《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B.《国内交通检疫条例》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E.《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答案】 C【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自 2003 年 5 月 7 日发布之日实施。
4.不表达 I 类 HL 抗原的细胞是 A.脑细胞 B.单核细胞 C.B 淋巴细胞 D.T 淋巴细胞E.绒毛外滋养细胞【答案】 E【解析】经典的 HLAl 类份子表达表面。
5.抗原的免疫原性的本质是 A.份子大小 B.化学成份 C.异物性D.亲水性 E.特异性【答案】 C【解析】自身一非己的区分,首先是后者具有异物性和外源性。
6.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执行者是 A.吞噬细胞 B.皮肤、黏膜 C.血液和体液 D.自然杀伤细胞 E.T 及 B 淋巴细胞【答案】 E【解析】适应性免疫应答又叫获得性免疫应答,主要由 T 及 B 细胞执行其功能。
7.《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A.三类, 35 种B.四类, 35 种 C.二类, 35 种D.五类, 36 种E.三类, 37 种【答案】 E 【解析】原来有 35 种,新增SARS 和禽流感为乙类传染病。
中级疾病控制考试

1.阿米巴无疫苗2.突发事件在2个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五十条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追究法律责任是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纪律处分。
(无罚款)4.用吡喹酮治疗并殖吸虫病的常用剂量为.75 ~90mg/ (kg ? D5.活性氧化铝法方便,快捷,效果好,是目前除氟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6.老年型人口: 当一个城市或国家60 岁的10% ,65 岁7% 时,7.尿碘测定国家标准采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是分光光度法。
食盐中碘含量的测定方法是直接滴定(淀粉变色那个实验)8.对麻风病防治策略实行“四个转变”: 从单一药物治疗转变为联合化疗;从隔离治疗为主转变为社会防治为主;从单纯治疗转变为治疗与康复医疗相结合;从专业队伍的单独作战转变为动员社会力量9.淘汰疫畜是世界公认的控制布病流行的最佳措施。
10.碘缺乏病监测方案中测定尿碘要求采集--任意尿。
11.二次应答的特点: 潜伏期短,抗体浓度增加快,达到平台期快,平台高,时间长,下降期持久,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产生抗体主要为IgG ,抗体的亲和力高。
12.消毒剂对试验菌的杀灭率达到99.90%,为合格!13.卫生部规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对甲类传染病、非典和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城镇应 2 小时内、农村应于6 小时内报告;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 小时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24 小时内通过传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 小时内,报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14.37 、疫苗开启,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 小时未用完的,应将疫苗废弃。
15.< 渥太华宪章>> 提出健康促进的5 个研究领域,1 )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 )创造支持性环境; 3 )强化社区行动; 4 )发展个人技能;5) 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疾病控制中级、公共卫生中级个人复习知识点汇总(急慢传染病、病原生物和地方病等)

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共生:两种生物之间的共同生活方式2、片利共生(共栖):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从共同生活中获利,另一方既不获利,也不受害。
3、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双方互相依存,共同受益,这种关系称为互利共生。
4、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而另一种生物受到损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6、宿主: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寄生,提供寄生虫营养和居住场所,并受其伤害的人或动物为宿主。
7、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8、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9、保虫宿主(储存宿主):作为人体寄生虫病传染源的受染哺乳动物。
10、转续宿主:寄生虫的非正常宿主。
14.带虫免疫:人体感染某些原虫后,产生一定的保护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杀伤体内大部分原虫,但还不能彻底消灭,体内仍存有少量原虫,并对再感染的原虫有一定抵抗力,无虫体免疫力消失,这种免疫现象称带虫免疫10.隐性感染: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感染某些寄生虫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用常规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不易查到病原体,称为隐性感染12.夜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毛细血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的现象14.变态:从卵变为成虫要经过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行为和本能的一系列变化的总称。
17.伴随免疫:初次感染血吸虫后,体内活成虫产生特异性免疫,对己存在体内的活成虫不起作用,但可杀伤入侵的早期童虫,这种现象称为伴随免疫18.机械性传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表或体内,无发育无繁殖(数量/形态不变),虫媒对病原体只起传递运载作用19.生物性传播:病原体必需在一定种类节肢动物体内发育至感染期或(和)繁殖至一定数量后才能传播给宿主20.免疫逃避:在免疫宿主体内寄生的寄生虫可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而存活、寄生21.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主要寄生于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泻和吸收不良的症状,此病在旅游者中多见22.再燃:急性疟疾患者由于治疗不彻底或机体产生了免疫力,大部分红细胞内疟原虫被杀死,疟疾发作停止。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知识)

疾病控制中级(专业知识)一、A1/A2型题1.我国农村居民前五位恶性肿瘤死因依次为A.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B.胃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C.胃癌、肝癌、乳腺癌、肺癌、膀胱癌D.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食管癌E.肝癌、胃癌、肺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标准答案】E2.血检间日疟患者的适宜采血时间是A.发作开始时B.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C.发作后48小时D.发作后72小时E.发作后1周左右【标准答案】B【习题详解】在间日疟疾发作开始时,受染红细胞较少,而在数小时至10余小时期间,患者血液中可发现疟原虫红细胞内期的各期发育,此时采血最为适宜。
3.关于麻风分枝杆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抗酸性B.典型胞内菌C.不能体外人工培养D.不具耐药性E.可为持久菌【标准答案】D【习题详解】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要应用氨苯砜(DDS)治疗麻风病,之后出现了耐药病例,目前主张采用2~3种药物联合治疗,以防耐药性的产生。
4.下列不属于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的是A.呼吸道传播B.消化遭传播C.输血传播D.母婴传播E.虫媒传播【标准答案】C【习题详解】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伤口传播、消化道传播、虫媒传播和垂直传播。
5.白喉杆菌主要致病物质是A.类毒素B.菌毛或荚膜等菌体结构C.内毒素D.外毒素E.侵袭性酶类【标准答案】D【习题详解】引起白喉的局部病变和全身中毒症状的主要是白喉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外毒素。
6.目前糖尿病的分型包括A.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B.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营养不良性糖尿病、妊娠糖尿病C.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D.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营养不良性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E.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标准答案】A7.引起猩红热皮疹的主要物质是A.M蛋白B.红疹毒素C.链激酶D.脂磷壁酸E.透明质酸酶【标准答案】B【习题详解】A群溶血性链球菌可产生毒素和其他细胞外产物,如红疹毒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红疹毒素可形成典型的猩红热皮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疾病控制中级(基础知识)一、A1/A2型题1.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与未修订前比较,新增加的病种有A.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C.麻疹、狂犬病D.风疹、流行性腮腺炎E.麻风、包虫病【标准答案】B2.反映卫生资源分配是否合理的指标是A.人均卫生费用B.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C.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D.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E.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标准答案】A3.经典途径中,免疫球蛋白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是A.IgGB.IgEC.IgAD.IgME.IgD【标准答案】D【习题详解】IgG1、IgG2、IgG3和IgM具有补体结合部位,可以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每一个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分子的Fc段结合。
由于IgM分子为五聚体,含5个Fc段,故单个IgM分子即可结合Clq,并有效地启动经典途径。
但IgG是单体,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IgG分子凝聚后,才能与Clq结合。
因此IgM激活补体的能力最强。
4.卫生行政执法行为实施后具有约束与限制的效力,是指卫生执法行为的A.限制力B.拘束力C.执行力D.强制力E.证明力【标准答案】B5.五种免疫球蛋白的分类的依据是A.H链和L链均不同B.V区不同C.L链不同D.H链不同E.连接H链的二硫键位置和数目不同【标准答案】D6.《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疫区实施封锁的传染病是A.甲类B.甲类和乙类C.甲类和丙类D.乙类和丙类E.不明原因疾病【标准答案】A7.从统计学角度确定参考值范围最好是A.百分位数法B.正态分布法C.对数正态分布法D.寇氏法(Karber法)E.结合原始数据分布确定参考值范围【标准答案】E【习题详解】从统计学角度确定参考值范围应该结合原始数据分布确定。
8.根据《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新资源食品不包括A.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B.从动物、植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有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C.从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D.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E.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标准答案】B【习题详解】《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新资源食品包括:①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②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食品原料;③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④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9.可说明用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的情况是A.变异系数较小B.标准差较小C.标准误较小D.极差较小E.四分位数间距较小【标准答案】C【习题详解】标准误反映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也反映样本均数与相应总体均数间的差异。
因此标准误较小,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越大。
10.关于Ig的类别转换,不正确的叙述是A.B细胞膜上表达的Ig可发生类别转换B.分泌型Ig可发生类别转换C.类别转换和重链C区有关D.效应会随着同种型的改变而变化E.类别转换会导致抗体/BCR特异性的改变【标准答案】E【习题详解】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是指抗体应答过程中,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膜表达和分泌的Ig类别可从IgM转换为IgG、IgA等其他类别Ig的现象。
B细胞膜上表达的Ig以及分泌型Ig(即抗体)均可发生Ig类别转换。
类别转换只与Ig重链的C区有关,而BCR和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的部位位于V区的高变区,主要是CDR3,而与C区无关。
因此,类别转换不会影响抗体/BCR识别/结合抗原的特异性。
11.关于法的本质的表述,错误的是A.法体现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整体性B.法不是被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C.法是取得胜利并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体现D.法体现了统治阶级内各个政党的纲领和宗旨E.法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标准答案】D12.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包括A.发现我国已经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B.肺鼠疫在北京、上海发生,并有扩散趋势C.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流行D.某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E.我国毗邻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了输入性病例【标准答案】D13.均具有ADCC作用的细胞是A.CTL、MφB.CTL、NKC.CTL、B细胞D.CTL、中性粒细胞E.Mφ、中性粒细胞【标准答案】E14.与自身免疫耐受形成可能无关的机制是A.克隆清除B.克隆不应答C.TS细胞、自然抑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D.抗独特型网络的作用E.补体系统功能不全【标准答案】E15.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与未修订前比较,第三条规定按乙类管理的传染病病种变化是A.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由乙类降为丙类管理;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和血吸虫病由丙类升为乙类管理B.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由乙类降为丙类管理C.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痫性禽流感;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和血吸虫病由丙类升为乙类管理D.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和血吸虫病由丙类升为乙类管理E.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黑热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由乙类降为丙类管理【标准答案】A【习题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第三条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16.当某项医疗服务需要量大,卫生资源充分,卫生服务利用率低时,应采取措施的是A.降低投资,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B.维持目前的状况C.降低卫生服务的需要量D.增加投资,扩大卫生资源的数量E.研究卫生服务利用的障碍因素,提高利用率【标准答案】E17.下列液体中,分泌型IgA含量最高的是A.唾液B.尿液C.初乳D.支气管黏液E.肠道分泌液【标准答案】C18.铅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环境中主要以()的形式存在。
A.烟B.蒸气C.雾D.粉尘、烟或蒸气E.霾【标准答案】D【习题详解】铅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环境中主要以粉尘、烟或蒸气形式存在。
19.通常选用四格表资料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的条件是A.T<5B.T<1或n<40C.T<1且n<40D.1≤T<5且n>40E.T<5或n<40【标准答案】B【习题详解】四格表资料,若有T<1或n<40作χ2检验后P接近检验水准α,需要用确切概率法直接计算概率作出推断。
20.某区在社区进行糖尿病发病率调查时,首先将全区的社区按经济条件分为好、较好、差三类,然后各随机抽取1/10的人作调查,此种抽样方法属于以下哪种抽样A.单纯随机抽样B.系统抽样C.整群抽样D.分层抽样E.机械抽样【标准答案】D【习题详解】分层抽样是指将总体中的所有观察单位按某种特征划分为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样本。
21.某医师用A药治疗9例病人,治愈7人;用B药治疗10例病人,治愈l人,比较两药疗效时,可选用的最适当方法是A.χ2检验B.u检验C.校正χ2检验D.直接计算概率法E.t检验【标准答案】C【习题详解】此题应该使用卡方的四格表检验,因为有一个格子的理论频数<5,故使用校正的卡方检验。
22.标准误差越大,则表示此次抽样得到的样本均数A.系统误差越大B.可靠程度越大C.抽样误差越大D.可比性越差E.离散程度越大【标准答案】C【习题详解】标准误越大,则表示此次抽样得到的样本均数的抽样误差越大。
23.用标准差和均数可全面描述()资料的分布特征。
A.左偏态分布B.正态分布C.对称分布D.任何计量资料分布E.右偏态分布【标准答案】B【习题详解】用标准差和均数可全面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的分布特征。
24.分子量最大的补体成分是A.C3B.C4C.ClqD.ClrE.Cls【标准答案】C25.《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规定的学校卫生工作的任务不包括A.监测学生健康状况B.对传染病的暴发流行进行监测C.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D.加强对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E.改善学校卫生环境【标准答案】B【习题详解】B项是疾控中心的任务。
26.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是A.中位数B.几何均数C.算术平均数D.标准差E.变异系数【标准答案】C【习题详解】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是描述正态分布资料离散趋势的指标;中位数、几何均数和算术平均数是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中位数用于描述非正态分布资料,几何均数描述对数正态分布资料,算术平均数是描述正态分布资料集中趋势的指标。
27.当某项医疗服务需要低,卫生资源充分,卫生服务利用率低时,表明A.卫生资源投入过度B.大部分人群过度利用卫生服务C.卫生资源投入不足D.卫生资源利用充分E.卫生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群需要【标准答案】A28.《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将射线装置分为A.Ⅰ类、Ⅱ类、Ⅲ类B.Ⅰ类、Ⅱ类、Ⅲ类、Ⅳ类C.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D.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Ⅵ类E.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Ⅵ类、Ⅶ类【标准答案】A29.实验效应具有的特点包括A.精密性、灵敏性、特异性、稳定性B.精密性、灵敏性、变异性、客观性C.精密性、灵敏性、变异性、均衡性D.精密性、特异性、稳定性、客观性E.灵敏性、变异性、均衡性、稳定性【标准答案】A【习题详解】实验效应是在处理因素作用下,受试对象的反应或结局。
实验效应通过观察指标来体现,选择观察指标时应注意客观性、稳定性、准确性、灵敏性和特异性。
如果指标选择不当,不能准确反映处理因素的作用,获得的研究结果就缺乏科学性。
30.《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的措施中,对疑似病人A.予以隔离治疗B.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C.予以强制隔离治疗D.予以严格隔离治疗E.予以医学观察【标准答案】B【习题详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①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②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③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31.关于IL-2的生物学效应,不正确的是A.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B.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C.增强NK细胞、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D.抑制Th1细胞分泌IFN-γE.诱导LAK细胞形成【标准答案】D【习题详解】IL-2主要由活化Th细胞产生,通常以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在局部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