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中教育公平问题-理念与保障[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理念与保障

【摘要】教育公平既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提倡一些新理念,如城乡共同发展和市民与农民同等待遇、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和合理流动以及积极的社会管理等。这些理念会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而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会通过发展规划协同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等措施,为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提供制度、政策和社会性的保障。

【关键词】城乡统筹教育公平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和创新领域,教育公平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重要途径的城乡统筹发展,所带来的教育理念和保障措施恰恰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教育公平的内涵与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现和延伸,是社会整体公平的局部体现和构成部分。因而,研究教育公平的内涵及其当前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现状是正确理解城乡统筹发展对于教育公

平的意义的前提。

1 教育公平的内涵

在中外社会思想史上,教育公平的观念可谓源远流长。古代、近代的思想家、政治学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家都分别从哲学、政治学、

伦理学和教育学等不同学科领域探讨过教育公平问题。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朴素思想。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们则把教育公平规定为和谐和秩序的一部分。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致力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中寻求现代教育公平。18世纪末以来,现代教育公平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法律规范,通过法律措施明确每个公民的受教育机会。

至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公平被认为是公民平等享有教育权的法律权利。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异性、社会贫富分化程度和人口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法律上的权利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被真实地体现出来。因而,教育公平关注的重点也逐渐从教育权利过渡到对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关注。

事实上,教育公平就其本质而言,是教育领域中人际间的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与评价,具体表现为个人的身心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发展条件的分配以及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就其内容而言,教育公平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效果公平等内容。教育权利平等是每个公民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教育机会均等是指公民无歧视地分享教育资源的权利;教育过程平等是指学生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接受平等的待遇;教育效果公平则是指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都能达到基本的标准。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效果公平之间具有

内在的逻辑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只有充分考量这四方面的内容,才能较完整地展现教育公平的发展状况。

2 当前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逐渐强盛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公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和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等国情制约,我国教育公平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第一,教育权利平等在法律层面获得了历史性进步,但还尚未在每个公民身上充分体现出来。当代社会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对教育权利平等的关注逐渐转移为对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过程平等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将全民列为我国的教育对象。采取了很多法律行政条例保障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1986年制定的《教育法》就明确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国家通过建立涵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与在高等教育中长期实行高考制度和助学金制度等主要体制确保了公民的教育权利的平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公民更加关注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过程的平等。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中国教育公平深入发展的趋势。

第二,教育机会均等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接受教育的人数及其在全体国民中的比例都大幅提高。教育体制覆盖的社会人群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但不同地

区、不同阶层享受教育机会的差异表现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性。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机会和技术教育机会明显不足。各个省份间的“高考分数线”的差异也是教育机会不均等在行政区划上的表现。

第三,教育过程平等发展迅速,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教育过程平等要求学生个体在受教育过程中,在教育经费、教育内容、教师质量、学生受关注程度、公正评价等方面,接受平等的待遇,每个个体都受到“相当”(相称)的教育。当前的有失公平的教育收费制度和重点学校制度带来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是教育过程不平等的突出表现,由此引起来了一系列诸如“上学难”“择校热”等热点问题。而广受社会关注的“校车”问题也是教育过程不平等的一个表现。

第四,教育效果公平有了很大发展,但仍不令人满意。教育效果公平程度受到个人因素、教育质量和社会发展机会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各地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性的差异,处于同一教育体系中的不同教育实施单位培养出的学生的教育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更有甚者,即使获得了同样的教育效果,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学生的发展机遇仍是那些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所望尘莫及的。

二、城乡统筹发展中有关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

针对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现状,“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在处理城乡发展问题时,要总

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与进步。从这一角度来看,城乡协调发展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等概念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都是强调如何把城市和乡村纳入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中,改变城乡分割局面,建立新型城乡关系,改善城乡功能和结构,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协调城乡利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城乡统筹是新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战略,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就教育公平的内涵而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下列促进教育公平的理念。

1 城乡共同发展、市民与农民同等待遇的理念

作为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的工商业社会所实行的过渡形式,城乡二元结构在我国长期存在。囿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在我国形成了诸如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制度、二元教育制度等一系列二元制度,使得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长期处于实际上的不平等的地位,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权利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难以真正得以充分体现。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充分体现人的平等,在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把城市与农村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统一的规划、制度、政策等手段,打破传统“二元社会”造成的城乡分割局面,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使农民逐渐获得与市民同等经济、文化和社会待遇。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这种理念恰恰为打破二元教育制度、实现教育公平创造了前提。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