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测基础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题12
微生物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题12一、最佳选择题1. SS琼脂培养基属于A.厌氧培养基B.营养培养基C.鉴别培养基D.选择培养基E.特殊培养基答案:DSS琼脂含有抑制剂胆盐、煌绿、硫代硫酸钠,对大肠埃希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肠道致病菌则无明显抑制作用,是沙门菌属及志贺菌属的强选择培养基。
2. 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能在血平板上生长的细菌最可能是A.脑膜炎奈瑟菌B.军团菌C.变形杆菌D.伤寒沙门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答案:A脑膜炎奈瑟菌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引起化脓性脑脊髓膜炎,可从脑脊液中分离培养,而且培养条件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含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上方能生长。
3. 病毒长期保存最好的方法是A.-20℃冰箱B.-80℃冰箱C.-70℃冰箱答案:D冷冻干燥法是保存病毒最好的方法,用此方法病毒可长期保存。
4. 痰标本涂片抗酸染色,如镜检找到抗酸杆菌,报告时符号“++”代表A.多数视野能发现1~9个以上的抗酸杆菌B.多数视野发现10个或10个以上的抗酸杆菌C.全片发现1~2个抗酸杆菌D.全片发现1~9个抗酸杆菌E.全片未发现抗酸杆菌答案:A痰标本检查结核分枝杆菌,行涂片与抗酸染色,如镜检时多数视野能发现1~9个以上的抗酸杆菌,可报告“++”。
5. SPA是指A.肺炎克雷伯杆菌A蛋白B.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C.链球菌A蛋白D.表皮葡萄球菌A蛋白E.大肠埃希菌A蛋白答案:BSPA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成分中的A蛋白,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血清中的IgG类抗体的Fc段非特异结合,常用作协同凝集试验。
6. 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出现的现象是A.混浊生长B.沉淀生长E.链状生长答案:C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多为表面生长,形成菌膜。
7. 流行性出血热鼠带毒率调查常用A.免疫荧光法B.PCR方法C.鸡胚接种法D.ELISA方法E.免疫浊度法答案:A进行流行性出血热鼠带毒率调查常用免疫荧光法。
医学检验—微生物基础(六)
医学检验—微生物基础(六)培养基一、分类1.营养琼脂:标本及各类细菌的增菌培养。
【基础培养基】2.血平板:各类细菌检验标本的分离。
【营养培养基】3.巧克力平板:疑有嗜血杆菌、奈瑟菌等的标本。
【营养培养基】4.中国蓝平板或伊红亚甲蓝平板:筛选革兰阴性细菌;鉴别发酵型革兰阴性杆菌菌种。
【弱选择培养基】5.麦康凯平板:筛选革兰阴性杆菌和非发酵菌。
【弱选择培养基】6.SS琼脂:筛选肠道致病菌,如志贺菌和沙门菌。
【强选择培养基】煌绿可以抑制大肠埃希菌7.碱性琼脂或TCBS琼脂: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他弧菌。
8. 真菌培养基:沙保弱培养基二、血琼脂上的溶血1.α溶血:又叫草绿色溶血,菌落周围血培养基变为绿色环状。
2.β溶血:又称完全溶血,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
3.γ溶血:即不溶血,菌落周围的培养基没有变化;红细胞没有溶解或无缺损。
4.双环:双层溶血环,内层为β溶血,外层为α溶血。
如产气荚膜梭菌。
三、气味1.铜绿假单胞菌(生姜气味)2.变形杆菌(巧克力烧焦气味)3.厌氧梭菌(腐败的恶臭味)4.放线菌(泥土味)等。
四、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浑浊生长:大多数细菌。
2.沉淀生长:少数链状排列的细菌如链球菌、炭疽芽胞杆菌。
3.菌膜生长(表面生长):专性需氧菌如枯草芽胞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五、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有鞭毛在穿刺线的两侧均可见羽毛状或云雾状浑浊生长,为动力阳性。
2.无鞭毛的细菌只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为动力试验阴性。
六、细菌非培养检测方法1.细菌毒素检测内毒素:鲎试验常见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外毒素:体内及体外毒力实验常见于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阴性菌。
2.实验动物①无菌动物:就是指不能检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②悉生动物:给无菌动物引入5-17种正常肠道菌群培育而成的动物③无特殊病原动物:无特定的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④清洁动物:不带有人畜共患病原或烈性传染病病原及常见传染病病原的动物⑤常规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饲养的带菌动物七、细菌的自动化检测1.自动血培养检测系统基本原理:检测细菌和真菌生长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C02)来作为血液中有无微生物存在的指标。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
微生物检验(完整版)微生物检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它在医学、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常见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计数,从而得到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取样,首先需要从待检样品中取得适当的样品,如食品、水、空气、土壤等。
取样的方法和条件需根据具体的检验要求和标准来确定。
2. 分离,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稀释涂布法、滤膜法、过滤法等。
分离出的微生物可以进行后续的培养和鉴定。
3. 培养,将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培养,提供适当的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促使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培养的时间和温度等条件需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来确定。
4. 鉴定,对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性等方面的鉴定,确定其种属和数量。
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5. 计数,对培养出的微生物进行计数,得到微生物的数量。
常用的计数方法有平板计数法、膜过滤法、涂片计数法等。
二、微生物检验的常见方法。
微生物检验的常见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大类。
1. 传统方法,传统方法主要包括涂布法、滤膜法、过滤法、薄层法等。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适用于一般的微生物检验需求。
但传统方法通常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且对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限制。
2. 现代方法,现代方法主要包括PCR法、蛋白质质谱法、流式细胞术等。
这些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高通量的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和鉴定微生物。
但现代方法的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成本较高,适用于对微生物检验有较高要求的领域。
三、微生物检验的应用领域。
微生物检验在医学、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微生物检测培训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免疫学技术检测微生物,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免疫荧光技术等。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但需要特定的抗 体和标记物。
02
样品采集与处理
样品采集原则及注意事项
代表性原则
确保所采集的样品能够真实反 映被检测对象的微生物状况, 避免选择受污染或异常的区域
微生物检测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环保、农业等领域,如食品中的 致病菌检测、药品中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环境中的微生物污染监测等。
常见微生物检测方法简介
传统检测方法
包括显微镜观察、平板计数法、生化鉴定法等,这些方法操作繁琐,耗时较长,但成本相 对较低。
现代检测方法
如PCR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自 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成本较高。
电子显微镜观察
利用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 率,观察病毒的精细结构 合,进行病毒的鉴 定和分型。
病毒培养技术要点
细胞培养
选择适当的细胞系,进行病毒的 培养和繁殖。
病毒接种与收获
将病毒接种到敏感细胞上,经过一 段时间的培养后,收获病毒。
病毒滴度测定
通过空斑试验、TCID50等方法,测 定病毒的滴度,即病毒的感染力。
细菌计数方法及其优缺点比较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简单快速,但误差较大
平板菌落计数法
准确度高,但操作繁琐,需时较长
光电比浊法
快速简便,但受细菌种类和悬液浓度影响较 大
滤膜法
适用于水样和空气样品,但需特殊设备支持
04
真菌学检测方法
真菌形态学观察与鉴定
显微镜下的真菌形态
利用显微镜观察真菌的菌丝、孢子等 结构特征。
现代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
现代微生物学检验基本技术随着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已深入到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已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得到广泛应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准确、快速检验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并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一节微生物形态学检查细菌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基础,可根据其形态、结构和染色反应性等,为进一步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一、显微镜检查由于细菌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到,必须借助显微镜的放大才能看到。
一般形态和结构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内部的超微结构则需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常用显微镜有如下几种。
1.普通光学显微镜采用自然光或灯光为光源,其波长约为0.4μm。
显微镜的分辨率为波长的二分之一,即0.2μm,而肉眼可见的最小形象为0.2mm。
故用油(浸)镜放大1 000倍,能将0.2μm的微粒放大成肉眼可见的0.2mm。
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用于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的观察。
2.暗视野显微镜常用于观察不染色微生物形态和运动。
在普通显微镜安装暗视野聚光器后,光线不能从中间直接透入,视野呈暗色,当标本接受从聚光器边缘斜射光后可发生散射,因此可在暗视野背景下观察到光亮的微生物如细菌或螺旋体等。
3.相差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利用相差板的光珊作用,改变直射光的光位相和振幅,将光相的差异转换为光强度差。
在相差显微镜下,当光线透过不染色标本时,由于标本不同部位的密度不一致而引起光相的差异,可观察到微生物形态、内部结构和运动方式等。
4.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光源、滤光片和聚光器。
目前大多数使用的是落射光装置,常用高压汞灯作为光源,可发出紫外光或蓝紫光。
滤光片有激发滤光片和吸收滤光片二种。
用蓝光的荧光显微镜除可用一般明视野聚光器外,也可用暗视野聚光器,以加强荧光与背景的对比。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内容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内容微生物检验是一种通过对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用于检测和确认样本中是否存在微生物,并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微生物检验在医学、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内容,包括样本采集、分离培养、鉴定和计数等步骤。
一、样本采集微生物检验的第一步是采集样本。
样本可以是各种物质,如食品、水、空气、土壤、人体组织和体液等。
采集样本时需要注意保持样本的无菌状态,避免外界的污染。
常用的采样方法包括直接刮取、吸取、冲洗和切割等。
二、分离培养分离培养是微生物检验的核心步骤,目的是将样本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并使其在培养基上生长成单独的菌落。
分离培养可以采用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两种方法。
液体培养适用于检测微生物总数和特定菌群的数量,而固体培养适用于分离和鉴定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分离培养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培养基应包含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碳源、氮源、无机盐和水分等,以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氧气浓度和湿度等,不同微生物对这些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
因此,在进行分离培养时需要根据待检测微生物的特性来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三、鉴定鉴定是确定分离出的微生物种类的过程。
鉴定微生物可以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生长习性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
形态学鉴定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和结构等特征来判断其种类。
生理生化特性鉴定是通过检测微生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产物的生成和酶的活性等来判断其代谢特征。
生长习性鉴定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生长速度、温度范围和耐受性等来判断其生态特征。
分子生物学鉴定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序列来判断其遗传关系和亲缘关系。
鉴定微生物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培养基特性和PCR等。
根据待鉴定微生物的特点和需要,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鉴定。
鉴定的结果应与已知的微生物参考库进行对比,以确定待鉴定微生物的种类和名称。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程序1 检验前的准备2样品的采集3样品的送检4样品的处理方法5 致病菌检验参考菌群的选择6样品的检验7检验结果的报告检验前的准备1.准备好所需的各种仪器:如冰箱、恒温培养箱、显微镜等2.按技术要求将各种玻璃仪器进行清洗、烘干、包扎、灭菌,冷却后送无菌室备用。
3.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药品,制备好普通营养琼脂或其他选择性培养基。
根据需要分装试管或灭菌后倾注平板或保存在46℃的水浴中或保存在4℃的冰箱中备用。
4.做好无菌室或超净工作台的灭菌工作,提前1h灭菌30~60min。
5.检验人员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等灭菌后备用。
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后,实验没有完成之前不得随便出入无菌室。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流程无菌取样—样品均质—样液稀释—样品接种—恒温培养—结果观察食品微生物检测常规微生物项目:细菌总数、大肠菌群、酵母总数、霉菌总数,此类细菌不致病,但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外观及风味。
目前常用微生物培养法来计数菌落,允许有该类菌落,但菌落总数不能超标。
致病微生物项目:沙门氏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弯曲杆菌、致病弧菌、副溶血弧菌、志贺氏菌、假单胞菌等。
致病微生物在食品中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所以快速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有致病微生物,是食品安全检验的重中之重。
食品微生物检验<>指标我国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
1.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肠居菌,它随着的大便排出体外。
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
3.致病菌:致病菌既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
对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一定的参考菌群进行检验。
4.霉菌及其毒素:我国还没有制定出霉菌的具体指标,鉴于有很多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引起疾病,故应该对产毒霉菌进行检验。
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大全!
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大全微生物检测涉及多行业和领域,在实验室检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今天和大家一起对微生物检测中的一些基础操作进行汇总和梳理!接种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接种和分离工具1.接种针2.接种环3.接种钩4.5.玻璃涂棒6.接种圈7.接种锄8.小解剖刀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1、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
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
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
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2、三点接种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
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
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
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
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
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
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7、注射接种该法是用注射的方法将待接的微生物转接至活的生物体内,如人或其它动物中,常见的疫苗预防接种,就是用注射接种,接入人体,来预防某些疾病。
8、活体接种活体接种是专门用于培养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因为病毒必须接种于活的生物体内才能生长繁殖。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微生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环境中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通常情况下,鉴定微生物首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技术和方法进行,以便确定其种类和特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微生物鉴定方法。
一、形态学鉴定法:形态学是鉴定微生物的基础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其种类。
细菌通常可以通过对菌落形状、色素、大小、边缘、透明度等进行观察和比较,以确定其菌属;真菌则可以通过判断菌落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以及孢子形态和产孢器的形式来进行鉴定。
二、生理生化鉴定法:生理生化鉴定是通过测试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理和生化特征来确定其种属。
这些特征包括生长条件(如温度、pH值)、营养需求(如对碳源、氮源的利用)、代谢产物(如气体产物和酸碱指数)等。
通过对微生物的这些表现进行定性、定量和定位观察,可以推断其种属。
三、分子生物学鉴定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子鉴定已成为现代微生物学中重要的鉴定方法之一、其中,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是最常用的鉴定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通过从微生物中提取总RNA,然后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16SrRNA基因,在测序后与数据库进行比对,可以准确地鉴定细菌的种类。
对于真菌的鉴定,通常使用ITS区域(内转录间隔序列)进行分析。
四、免疫学鉴定法:免疫学鉴定法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免疫特异性反应来进行鉴定。
具体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凝集反应和免疫印迹等。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微生物中的抗原和抗体,并通过与特异性抗体的结合来确认微生物的种属。
五、基因测序鉴定法:随着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基因测序已经成为鉴定微生物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微生物基因组的整个或部分DNA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可以确定微生物的种属。
目前,全基因组测序、宏基因组测序、特定基因测序等方法已经成为微生物鉴定常用的手段。
综上所述,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法、生理生化鉴定法、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免疫学鉴定法和基因测序鉴定法等。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汇总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汇总一、微生物基础知识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群体形细小,构造简单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即凡是肉眼看不见的生物通称为微生物。
2、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繁殖快、容易发生变异。
3、细菌生长的四个时期:平缓期、对数期、延滞期、衰老期。
4、微生物繁殖需要的条件:(1).充足的营养(2).合适的酸碱度(3).适宜的温度(4).必要的气候环境。
5、常用检验方法镜检接种培养二、无菌操作1、微生物操作要求迅速,结果正确且不污染周围环境。
因此,操作必须在无菌室内进行,使用的培养基及各种器材需经灭菌处理,整个过程还要符合无菌要求。
2、无菌室的要求工作室应矮小、平整,面积4平方米,采光面积宜大,周围需设缓冲走廊,无菌室缓冲间应有供消毒空气用的紫外灯。
3、无菌室的使用与管理(1)无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室内仅放最必须的检验用具。
每2-3周用2%石炭酸水溶液擦拭工作台、门及地面,然后用3%石碳酸水溶液消毒空气,最后紫外灯杀菌半小时。
(2)无菌室杀菌前,应将所有物品置于操作台,然后打开紫外灯杀菌30min。
进入无菌室前,必须清洁双手,在缓冲间更换消毒过的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
(3)操作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定进行,操作中少说话,以保持环境的无菌状态。
4、器材及场所的灭菌消毒高压蒸汽灭菌工作服、口罩、培养基稀、释液等,置高压杀菌锅内,一般采用121℃灭菌半小时,不同的培养基有不同的要求,应分别处理。
不能随便改变杀菌温度,温度过低,达不到杀菌效果,灭菌效果以芽孢是否杀死为判断标准。
温度过低,芽孢未被杀死,温度过高,则营养成分损失,状态也较差。
高温能杀死细菌的原因:细菌细胞基本是蛋白质,蛋白质不耐高温,生物催化剂-酶也是蛋白质,蛋白质受高温结构严重破坏,发生凝固便会死亡。
湿热比干热更容易杀菌的原因是:蛋白质含水越多,加热时越容易凝固,湿热作用的水蒸气传导力和穿透力都较强,更容易破坏蛋白质,从而更容易杀死细菌。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一、样品采集和处理食品微生物检测的第一步是样品采集和处理。
样品的采集应遵循严格的卫生规范和操作流程,避免外界污染。
常见的食品样品包括生肉、蔬菜水果、乳制品等。
采集后的样品需要进行处理,如剁碎、搅拌、稀释等,以便后续的检测分析。
二、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培养是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核心步骤之一。
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将样品接种并进行培养,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培养基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检测目的进行。
常见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等。
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等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微生物进行调整。
三、微生物分离和鉴定在微生物培养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首先,将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进行分离,得到纯培养物。
然后,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手段,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
鉴定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判断是否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四、微生物计数微生物计数是食品微生物检测的重要环节。
通过将经过适当稀释的样品接种在含有特定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一定时间后,根据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计数。
微生物计数可以反映食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对判断食品是否合格具有重要意义。
五、微生物毒素检测除了微生物的数量,食品中的微生物毒素也是需要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某些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化合物,称为微生物毒素。
常见的微生物毒素有霉菌毒素、致病菌毒素等。
微生物毒素的检测可以使用生物学方法、化学方法等进行,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六、数据分析和评估在完成微生物检测后,需要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
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对微生物数量、毒素含量等指标进行评估,判断食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合格与否。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不同批次、地区等样品的比较分析,了解食品微生物污染的趋势和变化,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流程包括样品采集和处理、微生物培养、微生物分离和鉴定、微生物计数、微生物毒素检测、数据分析和评估等步骤。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微生物检验基础知识
微生物检验是一种使用显微技术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和测量的方法。
以下是微生物检验的基础知识:
1. 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微小的生物,通常需要使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它们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藻类等。
2. 微生物检验的分类:微生物检验可以分为细菌检验、病毒检验、寄生虫检验和真菌检验等。
3. 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微生物检验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分离培养、血清学试验、生化反应等。
4. 微生物检验的步骤:微生物检验的步骤包括采集样品、制备培养基、接种、培养、观察和鉴定等。
5. 微生物检验的应用:微生物检验在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卫生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医学领域中,微生物检验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监测感染情况,并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验可以用来检测水源、土壤等环境的污染情况。
6.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体积小、数量大、繁殖快等特点。
同时,它们也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种类,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通过以上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对微生物检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如有更深入的学习需求,建议阅读微生物检验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
微生物检测基础知识:技术要点及实用建议微生物检测是生物学、医学和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用于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特性等。
以下是微生物检测的基础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点和实用建议:1.样品采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如食品、环境、人体等。
采集时要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使用无菌操作技术。
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确定采样的数量和部位。
2.样品处理: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以适应检测需要。
例如,将食品样品进行匀浆、研磨、过滤等处理,以便提取微生物;将环境样品进行过滤、沉淀等处理,以便收集微生物。
3.培养基制备: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基质,用于分离和鉴定微生物。
根据检测需要,选择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制备方法。
注意培养基的灭菌和储存,保持其质量和稳定性。
4.微生物分离与纯化:将样品处理后,将微生物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和纯化。
通过观察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初步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对于难以分离的微生物,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5.微生物计数:采用适宜的方法对微生物进行计数,以确定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计数、平板菌落计数、MPN计数等。
根据检测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并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和消除干扰因素。
6.微生物鉴定: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鉴定,以确定其种类和特性。
对于未知的微生物,可采用16S rRNA 等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
7.质量控制:为了保证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要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
包括实验室环境消毒、实验器材灭菌、样品处理的无菌操作、培养基的质量控制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以验证实验方法的可靠性。
8.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以得出科学结论。
例如,计算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和比例关系;比较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分析微生物的耐药性、毒力等特性。
根据实际需要,可采用图表、表格等形式展示数据结果。
食品微生物检测知识-基础篇
少,15%~20% 多,11%~22% +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础篇 二、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_原核微生物 ※缺壁细菌:L-型细菌、原生质体、 球状体、支原体
L-型细菌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础篇
二、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_原核微生物 ※细菌的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或内膜 ,是一层紧贴在细胞壁内侧,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础篇
一、微生物及食品中微生物
※概念: 指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 显微镜才能看清的低等微小生物的统称。非生物学分类的术语, 其主要特点是个体微小(一般< 0.1mm)、 结构简单、代谢能力强、 繁殖速度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容易发生变异。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础篇
质是一种无色透明黏稠的胶体,细胞质基质的化学组成可按其分子量大小分 为三类,即小分子、中等分子和大分子。
※细菌细胞内含物:异染颗粒;多糖颗粒;脂质;硫粒;多肽;液泡。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础篇
二、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_原核微生物 ※细菌细胞内含物:异染颗粒;多糖颗粒;脂质;硫粒;多肽;液泡。
※核区: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 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呈紫色、形态不定 的核区。
一、微生物及食品中微生物
※类别
※原核类: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 “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 ※非细胞: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
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检测——基础篇
G- : 肽聚糖 1~2层,无五肽交链桥
微生物学基本实验方法和诊断
五、鲎试验(Limulus test, LT)
鲎试验是利用鲎试剂能与微量内毒素反应形成固态 凝胶来检测内毒素的试验。 鲎试剂是鲎血液中的变形细胞溶解物(Limulus amebocytes lysate,LAT),为白色粉末,易溶于 水和生理盐水中。鲎试剂中含C因子、B因子、凝固 酶原和凝固蛋白原等几种参与级联酶反应的成分。 在一定条件下,微量的内毒素即能激活鲎试剂溶液 中的C因子,活化C因子激活B因子,活化B因子使凝 固酶原转变为凝固酶,凝固酶使凝固蛋白原转变成 凝固蛋白,最终导致凝胶的形成。
培养基的种类—按用途分类
(3)鉴别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的底物 和指示剂,即为鉴别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用来 作细菌的生化试验,以便鉴定细菌,因此这类 培养基是临床细菌检验常的培养基。如糖发酵 培养基、克氏双糖铁培养基(KIA)、动力-吲 哚-尿素(MIU)培养基等。
培养基的种类—按用途分类
(4)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 或抗生素,以抑制某些细菌种类生长,有助于需要 的细菌种类生长。此类培养基主要用于从含菌种类 (主要是正常菌群)较多的标本(如粪便)中分离 培养专性病原菌。如胆盐培养基、SS琼脂、麦康凯 琼脂、中国兰琼脂、伊红-美兰琼脂用于从粪便中 分离培养志贺菌和沙门菌;庆大霉素琼脂、碱性琼 脂用于从粪便中分离培养霍乱弧菌。 (5)特殊培养基:包括培养细菌L型的培养基,培 养厌氧菌的厌氧培养基。这类培养基用于培养营养 要求和生长条件较特殊的细菌。
细菌L型检查
(一)培养基:培养细菌L型的培养基需 具有丰富的营养和高渗生长条件。培养基 常以心脑浸液及牛肉浸液为基础,加入 1~2%蛋白胨、5%NaCl(使致高渗), pH7.6~7.8、1%琼脂,高压蒸汽灭菌后制 备成固体培养基,必要时高压蒸汽灭菌后 待至60℃左右加入20%无菌马、羊或人血 浆,制备成固体培养基。
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
微生物检测基本流程微生物检测是一项常见的实验室技术,用于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微生物,以及评估其数量和种类。
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样品采集、预处理、培养和鉴定四个步骤。
首先是样品采集。
样品可能来自不同的环境,如食品、水、空气或生物体,采集方式因样品类型和检测目的而有所不同。
常见的采集方式包括刷取、切割、研磨或抽取液体。
采集样品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以防止外部微生物污染。
其次是预处理。
预处理步骤旨在从样品中去除非目标微生物,并减少干扰物质的影响。
预处理方法包括过滤、离心、稀释和加入抑制剂等。
其中过滤可以去除悬浮的微生物,离心可以使微生物沉淀,稀释可以减少微生物数量,加入抑制剂可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长。
接下来是培养。
培养是将样品中的微生物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上,使其生长和繁殖。
培养基的选择应考虑到不同微生物的需求。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琼脂、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培养需要控制好培养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和光照条件,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最后是鉴定。
鉴定是确定培养物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形态学观察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如形状、大小、颜色和运动方式。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可以通过对培养物的生长情况、代谢产物和酶活性等进行测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则可以通过PCR、DNA测序等方法识别微生物的遗传信息。
在整个微生物检测过程中,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一系列质量控制标准,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质控措施包括使用阳性和阴性对照样本进行对比,建立外部质量控制计划,进行日常验证和仪器校准等。
总结起来,微生物检测的基本流程包括样品采集、预处理、培养和鉴定四个步骤。
这些步骤的正确执行可以确保微生物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实验室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以支持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和疾病诊断等领域的工作。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内容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内容微生物检验是指对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样品采集、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步骤。
本文将依次介绍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内容,以帮助读者了解微生物检验的全过程。
1. 样品采集微生物检验的第一步是样品采集。
样品可以是各种来源的生物体组织、体液、环境样品等。
在采集样品时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以避免外部微生物的污染。
不同类型的样品需要采用不同的采集方法和容器,以确保样品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 培养培养是微生物检验的核心步骤之一。
通过培养,可以将样品中的微生物分离出来并进行纯化。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琼脂、肉汤、血琼脂等,根据不同的微生物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氧气浓度等也会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影响,需要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特性进行调控。
3. 鉴定鉴定是确定微生物种类的过程。
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生理特性和生化反应等,可以确定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结果。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显微镜观察、生化反应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鉴定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或研究人员判断微生物的致病能力、药物敏感性等重要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4. 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是评估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的方法。
通过将微生物培养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培养基上,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和抑菌效果,可以确定微生物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药敏试验结果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感染病例,避免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5. 数据分析和报告微生物检验的最后一步是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
通过统计和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并向相关人员提供报告。
报告中应包括检验的方法和步骤、微生物的鉴定结果、药敏试验结果以及相应的临床意义等信息。
准确清晰的报告可以帮助医生或研究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和判断。
总结起来,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内容包括样品采集、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步骤。
通过这些步骤,可以从样品中分离出微生物并确定其种类和特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5.复 染— 红色 藩红 染液 第二 次染 色
第4页
细菌展现第一次染色效 果紫色,革兰氏阳性
菌(紫阳G+);
展现第二次染色效果红 色;称革兰氏阴性菌
(红阴G -)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5页
Inoculating an agar plate to obtain single colonies
划线接种,分离纯化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1页
糖酵解试验
不一样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 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2页
淀粉水解试验
一些细菌能够产生分解淀粉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水解 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3页
第19页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5页
靛基质(Imdole)试验
一些细菌能分解蛋白胨中色氨酸,生成吲哚。吲哚存在可用显色反应表 现出来。吲哚与对二甲基氨基苯醛结合,形成玫瑰吲哚,为红色化合物 。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6页
枸椽酸盐试验
一些细菌能利用枸椽酸盐作为碳源,及磷酸铵作为氮源, 将枸椽酸盐分解为二氧化碳,培养基反应后成碱性,因为 指示剂作用,培养基变为兰色。
V-P试验
一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 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氧氧化为二乙 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微生物检测基本技术
第14页
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肠杆菌科各菌属都能发酵葡萄糖,在分解葡萄糖过程中产生丙酮酸,深入分 解中,因为糖代谢路径不一样,可产生乳酸,琥珀酸、醋酸和甲酸等大量酸 性产物,可使培养基PH值下降至pH4.5以下,使甲基红指示剂变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长培养基
实验室中细菌通常生长(培养, 实验室中细菌通常生长(培养, cultured)在摇瓶、 cultured)在摇瓶、瓶子或称作发酵 罐的大培养容器液体培养基中或在圆 通常为塑料、 的、通常为塑料、灭菌碟子培养皿的 固体培养基中。 固体培养基中。 将微生物引种在这些培养基上称为 接种(inoculation)。 接种(inoculation)。
微生物容易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多 为单细胞或结构简单的多细胞, 为单细胞或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至非细 胞结构, 胞结构,因而在受到外界物理或化学因素 影响后, 影响后,很容易引起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 生突变,结果导致遗传性状, 生突变,结果导致遗传性状,包括形态或 生理表型上的变异。微生物易变异的另一 生理表型细胞数量多, 因而尽管其自发突变率很低, 因而尽管其自发突变率很低,也会造成在 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变异后代。 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变异后代。
3.繁殖快
微生物惊人的生长繁殖速度是其他 任何生物都望尘莫及的。 任何生物都望尘莫及的。一般细菌 的世代时间为几十分钟到一百多分 在最适宜的条件下, 钟。在最适宜的条件下,人们最熟 悉的大肠杆菌每13 20min就可分裂 13~ 悉的大肠杆菌每13~20min就可分裂 出新的一代。 出新的一代。
4.易变异
像所有生物一样, 像所有生物一样,微生物对周 围环境的渗透压是敏感的。 围环境的渗透压是敏感的。低 渗透压时,水将聚集于细胞内, 渗透压时,水将聚集于细胞内, 高渗透压时水逸出。 高渗透压时水逸出。
五.微生物的生长
1.细菌以二等分裂方式 1→2→4)分裂, (1→2→4)分裂,细菌的生长 为指数生长。 为指数生长。群体细胞数目加 倍所需的时间为倍增时间 (td)。
细菌
单细胞原核生物, 单细胞原核生物,一般在普通光 学显微镜(油镜) 学显微镜(油镜)下放大一千倍以上 并染色才能清楚看见其个体。 并染色才能清楚看见其个体。如人体 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粪链球菌, 肠道内的大肠杆菌、粪链球菌,用于 酿醋的醋酸杆菌, 酿醋的醋酸杆菌,使牛奶变酸的乳酸 杆菌,生产味精的谷氨酸短杆菌,生 杆菌,生产味精的谷氨酸短杆菌, 产淀粉酶的枯草杆菌等。 产淀粉酶的枯草杆菌等。
培养基的性质取决于微生物的天然环境和 微生物生长的营养要求。 微生物生长的营养要求。 分离大量微生物用液体培养基, 分离大量微生物用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用于个别细菌的分离和保存。 固体培养基用于个别细菌的分离和保存。
限定培养基或合成培养基
含有通常为特定微生物生长基本 要求的确定成分。通常是简单的( 要求的确定成分。通常是简单的(最 低的)、含有最低生长要求的培养基。 )、含有最低生长要求的培养基 低的)、含有最低生长要求的培养基。
(2)计算器法
将待检菌液充分混匀,注入改良纽氏血球计数板, 将待检菌液充分混匀,注入改良纽氏血球计数板, 计数一定量的菌液中所含菌数, 计数一定量的菌液中所含菌数,计算出每毫升所 含菌数。 含菌数。
(3)比浊法
据细菌悬浮液的透光量间接测定细 菌的数量。 菌的数量。 细菌悬浮液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 光的穿透量成反比, 光的穿透量成反比,与光密度成正 对于丝状真菌的生长率, 比。对于丝状真菌的生长率,可以 根据菌丝的生长长度或菌丝增加的 重量。 重量。
常用血液作培养基的附加成 分分离人类病原菌, 分分离人类病原菌,由于它提供 许多难养的人类病原菌生长的基 本营养,如链球菌。 本营养,如链球菌。特殊的选择 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经常用于分 离特定的微生物类群, 离特定的微生物类群,尤其在医 院的实验室中。 院的实验室中。
选择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设计这些培养基是为选择特定类群 设计这些培养基是为选择特定类群 的微生物或鉴别两种菌种时用。 的微生物或鉴别两种菌种时用。 选择培养基含有抑制非目的细菌生 长的成分,鉴别培养基是添加某种 长的成分, 营养物或/和化学物质, 营养物或/和化学物质,促进所要 的微生物生长, 的微生物生长,使在鉴别培养基平 板上两种不同的微生物的菌落可以 区分开来。 区分开来。
二.微生物的特性
主要有四个方面
种类多 分布广 繁殖快 易变异
1.种类多
到目前为止, 到目前为止,人们已认识的 微生物已有10多万种。 10多万种 微生物已有10多万种。
2.分布广
微生物因其形体微小,重量轻, 微生物因其形体微小,重量轻,故可以 随着风和水流到处传播。 随着风和水流到处传播。 岩石、土壤、海洋、湖泊、河流、大气。 岩石、土壤、海洋、湖泊、河流、大气。 动物、植物、 动物、植物、人体表面及与外界相通的 腔、道。
氧浓度
根据细菌对氧要求的不同分为好氧 厌氧菌,包括专性厌氧菌、 菌,厌氧菌,包括专性厌氧菌、兼 性厌氧菌、 性厌氧菌、严格厌氧菌和耐氧菌 微好氧在正常大气氧浓度20 20﹪ 微好氧在正常大气氧浓度20﹪情况 下就受到损伤, 下就受到损伤,只能在更低的氧浓 度下才能存活。 度下才能存活。
pH值 pH值
病毒
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寄生的大分 子生物。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 子生物。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人 体病毒),鸡瘟病毒、 ),鸡瘟病毒 体病毒),鸡瘟病毒、口蹄疫病毒 动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动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番茄 丛矮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 ),噬菌体 丛矮病毒(植物病毒),噬菌体(细 菌和放线菌病毒) 菌和放线菌病毒)等。
天然培养基
天然培养基含有不确定的成分如蛋白 胨(大豆粉酶消化液)和提供足够营 大豆粉酶消化液) 养成分的酵母提取物(氨基酸、 养成分的酵母提取物(氨基酸、维生 糖和碱基), ),适合广泛范围微生 素、糖和碱基),适合广泛范围微生 物的生长。 物的生长。 天然培养基如营养肉汤(NB)和胰胨、 天然培养基如营养肉汤(NB)和胰胨、 豆胨肉汤(TSB) 豆胨肉汤(TSB)是实验室中常规用 的细菌培养基, 的细菌培养基,特别对生长要求还未 确定的细菌生长使用。 确定的细菌生长使用。
生长的环境条件
温度 氧浓度 PH 水活度
温度
嗜冷微生物适合于-10℃生活的 嗜冷微生物适合于-10℃生活的 细菌,最适生长温度在20℃左右。 20℃左右 细菌,最适生长温度在20℃左右。 嗜温微生物生长温度在15 15~ 嗜温微生物生长温度在15~45℃ 之间,最适生长温度在37℃ 37℃左右 之间,最适生长温度在37℃左右 的细菌。 的细菌。嗜热微生物生长温度在 30~75℃之间 之间, 30~75℃之间,最适生长温度在 55℃,在100℃以上温度生长,称 55℃, 100℃以上温度生长, 以上温度生长 为嗜高热微生物。 为嗜高热微生物。
三.常见微生物的 形态结构
四.实验室微生物的 培养
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实验室中微生物生长(培养) 实验室中微生物生长(培养)在液 体或固体培养基中。 体或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应含所有生长的基本需求:水分、碳源、 应含所有生长的基本需求:水分、碳源、 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 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
稳定期 细 胞 自溶期 数 目 延迟期 减速期 直 线 期
指数期 培养时间
3.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
微生物的生长可用原生质的增加、 微生物的生长可用原生质的增加、 细胞数目的增加或以代谢活动情况 作指标。 作指标。根据细胞 的干重或某一 化学成分如总氮含量数量很少, 化学成分如总氮含量数量很少,以 至误差很大。 至误差很大。最常采用的微生物生 长的方法是统计群休数目。 长的方法是统计群休数目。
细菌典型生长曲线
稳定期(平衡期) log10 稳定期(平衡期) 活 衰亡期(死亡期) 细 对数期 衰亡期(死亡期) 指数期) 胞 延迟期 (指数期) 延滞期) 数(延滞期)
培养时间
2.真菌的生长
真菌是丝状的、 真菌是丝状的、无光合作用 的、营异养性营养的真核微 生物。 生物。
真菌生长的各个时期
蓝细菌(蓝绿藻)
原核微生物,单细胞或细胞聚合体。 原核微生物,单细胞或细胞聚合体。
支原体、衣原体、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单细胞, 单细胞,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的一类原始而小型的原核微生 物。
微细藻类
单细胞藻类。如红藻、绿藻、 单细胞藻类。如红藻、绿藻、小球藻 等。
原生动物
单细胞,无真正细胞壁。 单细胞,无真正细胞壁。 如变形虫、吸管虫、草履虫等。 如变形虫、吸管虫、草履虫等。
嗜碱菌(alkaliphiles) 嗜碱菌(alkaliphiles):生长在 pH(8.5~11.5)的微生物。 高pH(8.5~11.5)的微生物。 嗜酸菌(acidophiles) 嗜酸菌(acidophiles):生长在 pH( 5.5)中的微生物。 低pH(0~5.5)中的微生物。
水活度
原养型不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另外的 成分, 成分,而营养缺陷型需要添加生长因子如 氨基酸、维生素和含氮碱基。 氨基酸、维生素和含氮碱基。所用的培养 基可以是所有成分及含量确切知道的限定 培养基(合成培养基) 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和含有不确定营养 物混合物的天然培养基。 物混合物的天然培养基。
琼脂(洋菜) 琼脂(洋菜)是用来固化液体培 养基的。 养基的。选择培养基或鉴定培养基是 用来检测特定微生物类群的。 用来检测特定微生物类群的。
(1)活菌计数法 (1)活菌计数法
有时一个菌落并非绝对地都是由一个单细 胞所长成的, 胞所长成的,往往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连结 的细胞只长成一个单菌落; 的细胞只长成一个单菌落;有些细胞比其 它细胞较早地分裂,分裂的速度也快, 它细胞较早地分裂,分裂的速度也快,于 是它就首先出现可见的菌落, 是它就首先出现可见的菌落,而其它的细 胞较迟才出现菌落,所以, 胞较迟才出现菌落,所以,必须培养足够 长的时间, 长的时间,才能使所有的菌落增至足以肉 眼看见的大小,一般至少需要24 48小时 24- 小时, 眼看见的大小,一般至少需要24-48小时, 有些生长较缓慢的微生物甚至需要几天至 一星期;此外, 一星期;此外,要控制培养皿内出现的菌 落数不宜过多。 落数不宜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