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成效与问题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退耕还林成效与问题思考

【摘要】万州区是重庆市6个率先启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区县之一,从2000年开始试点以来,共计实施完成退耕土地还林56.22万亩。全区上上紧紧抓住退耕还林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通过落实大手笔规划、坚持高标准实施和严格规范化管理,工程效益日见显现,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大面积退耕后的成果巩固尤为重要,如何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也必将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

【关键词】林业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成果巩固

一、基本情况概述

万州区地处四川盆地东缘,重庆市东北边缘,位于东经 107°55’22~108 53 25 ,北纬 30°24 25~31°14 58 。东与云阳,南与石柱和湖北利川,西与忠区和梁平,北与开江和开区接壤,东西广97.25 公里,南北袤67.25公里,面积3457平方公里,城市面积 32.5 平方公里,直线距离重庆市 228 公里。区内山丘起伏,最高点普子乡沙坪峰,海拔 1762 米,最低点黄柏乡处长江边,海拔 106 米,西北部高升乡凤山材肖垭口,海拔高度为 1373.3 米,境内相对高差分别为 184.5 米、 1266.8 米,低山、丘陵面积约占四分之一,低中山和山间平地面积约占四分之一,极少平坝和台地,且零星散布。

全区土地面积518.8万亩,其中森林192.0万亩,疏林地5.2万亩,灌木林地13.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4万亩,苗圃地地0.05

万亩,无立木林地4.25万亩。全区耕地面积107万亩,其中坡度小于5度的耕地面积为10.7万亩、坡度6度-15度的耕地面积16.0万亩、坡度16度-25度的耕地面积21.4万亩、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面积为58.9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发证率达99.1%,颁证到户率达99.2%,流转林地30.5万亩,集约率19.7%。2010年全区林业产值27915万元。

二、退耕地还林现状分析

万州区从2000年至2006年实施退耕地还林面积52.66万亩,退耕还林工程涉及50个镇(乡、街道)511个村、4320个组的193694家退耕农户、直接受益人数达428367人,退耕农户平均占有基本口粮田0.54亩。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区委、区政府立足“打造森林万州,建设生态家园”理念,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生态优先,保护与发展并重原则,把退耕还林工程纳入“四沿四带”(即沿城市规划区外围建设风景林带、沿长江两岸建设环湖生态林带、沿交通干线两旁建设水土保持林带、沿区界周围建设绿色屏障林带)战略规划之中。按照集中成片、确保质量、梯次推进、提高效益的要求,在坚持适地适树的前提下,重点沿长江两岸、公路沿线和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已建成了5000亩以上的规模治理片35个,10000亩以上的5个,长江两岸库周及318国道万州段两侧的绿色长廊已基本形成。

1.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区生态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变,

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32.6%上升到2010年的49.6%,增长17个百分点,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保土涵水

工程建成以来的生态效益,包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诸多方面。其中以保土涵水功能最为突出,对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与协调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家“八五”科研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不同的生态工程区进行土壤流失量的分析,计算工程项目治理措施的单位面积效益指标(附表)。

通过等效益替代进行涵水保土效益评价,万州区退耕地还林工程人工造林52.66万亩,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为156万吨。

1.2固碳增氧

根据《中国森林环境资源价值评估计算标准》测算,每公顷森林面积平均每年释放氧气大约14.3吨,吸收二氧化碳约17吨,经计算,退耕还林新增林地面积52.66万亩,全部成林后氧气年释放量将增加59.7万吨,按现行工业氧气销售价格(450元/t)计算,每年增氧价值达26865万元;年新增固碳能力64.2万吨,按目前较低位的12.42欧元/吨的碳排放价格计,每年固碳价值估算达797.4万欧元。

2.经济效益日见凸显

2.1退耕农户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兑现上得到了收益

截止到2011年,全区退耕还林工程累计补助金额达116745.7

万元(2003年以前粮食补助按现行每亩245元补助标准参考折算),退耕农户平均获补助6027元,退耕户人均获得补助2725元。

2.2退耕农户从退耕林木和林地上获得经济收益

一方面是退耕树种的直接收益,从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设计院2010~2011年对万州区退耕还林工程阶段验收结果来看,一部分生态林树种的林木目前收益甚微,但相当一部分品种如竹笋、板栗、花椒等树种每亩收入多达1000元以上,收益面积67000亩,年经济收益超过6700万元;经济林树种如柑橘、柠檬、桃、李等每亩收入均收益都在1500元以上的面积38000亩,年经济收益超过5700万元。另一方面是发展林下经济获得收益,退耕还林后,林下种植中药材如天麻、板蓝根等,发展食用菌青岗木耳、黑木耳等林下种植面积达26000亩,林下养殖山羊、牛等大牲畜多达25000头,林下种植、养殖业收入5465万元以上。

2.3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促进劳动力迅速转化,从退耕前单一的直接劳动模式获得收益向第二、第三产业过渡和直接转产

退地农户通过外出务工、参加项目工程建设种苗培育、苗木运输、整地打窝、栽植抚育、承包工程、入股经营、发展乡村旅游、如举办桃花节、柠檬节、葡萄节等发展农家乐等多种形式获得劳务和经营收入。

3.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正稳步提高,改善人居环境、丰富生态

文化、实现区域林业产业集约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精耕细作剩余的土地、整合林业产业规模,在保障的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提高林业产业发展的集中度,为全区林业产业布局打好基础。已实施完成生态移民搬迁3538户,其中涉及退耕农户2500户。

3.1农业与水利受益

退耕后为减少水土流失对农田和水利工程的淤积,为长江干流农业生产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并对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将起到了积极作用。

3.2剩余劳动力的转化

.8万个,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外出务工和从事第三产业提供了机会。

3.3土地资源优化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最终达到环境与建设的统一,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开发同步,生态环境改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4退耕还林工程引导和壮大当地的林业产业发展,使群众在林业生产方式上向集约、优质、高效发展,有效推动林权制度改革

4.其他效益

退耕地还林后因森林面积的增加,遏制日益严重的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威胁的作用十分显著,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加辽阔的生存空间,更加有利于多物种生存、繁衍和扩散,保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