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题库第11章休克
病理生理学(9.1.2)--休克--习题作业
![病理生理学(9.1.2)--休克--习题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7fe21f846137ee06eef9182a.png)
作业/试卷单项选择题1.休克早期,血中激素变化,哪一项是错误的:A.ACTH增加B.糖皮质激素增加C.儿茶酚胺增多D.胰岛素增加E.胰高血糖素增加2.大面积皮肤烧伤休克病人,在无法测定血压情况下,可以根据下列哪一项指标间接判定血压情况:A.心率B.呼吸频率C.颈静脉充盈情况D.尿量E.体温3.休克时肾素-血管紧张素作用哪一项是错误的:A.肌肉血管收缩B.肠道血管收缩C.胰腺血管收缩D.肾血管收缩E.冠状血管扩张4.下述哪一项不是早期休克临床表现:A.烦燥不安B.皮肤苍白发凉C.脉搏细速D.血压和脉压差正常E.尿量减少5.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哪一项是错误的:A.微动脉收缩B.后微动脉收缩C.动-静脉吻合支收缩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E.微静脉收缩6.判断组织器官灌流不足,下列那一指标或症状是错误的:A.收缩压<80mmHgB.脉压差<10mmHgC.中心静脉压7~8cmH2O C.尿量<15ml/hE.皮肤苍白或发绀7.内啡肽在休克发生中作用为:A.促进组胺分泌B.促进MDF形成C.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D.抑制心血管系统E.抑制PGI2形成8.休克病人在不能测定心输出量条件下,可以通过哪一种指标间接判定心输出量:A.血压B.脉压差C.中心静脉压D.心率E.动脉血氧分压9.休克Ⅲ期又称:A.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B.微循环衰竭期C.细胞损伤期D.多器官衰竭期E.休克不可逆期10.休克Ⅱ期血液淤滞贮积的主要部位是:A.皮肤B.肌肉C.肾脏D.肠道E.全身都有11.下述那种休克最易导致DIC发生:A.失血性休克B.烧伤性休克C.感染性休克D.心源性休克E.过敏性休克12.失血性休克发展过程中,全身外周阻力变化趋势是:A.增加B.降低C.先增加后降低D.先降低后增加E.不变13.休克时促进血小板第一时相聚集的主要物质:A.TXA2B.ADPC.PAFD.儿茶酚胺E.C5a14.失血性休克早期血细胞比积变化是:A.减少B.增加C.先减少后增加D.先增加后减少E.不变15.休克时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变化是:A.增加B.减少C.先增加后减少D.先减少后增加E.不变16.休克时常见白细胞贴壁粘着的部位:A.微动脉B.微静脉C.前毛细血管D.小动脉E.小静脉17.休克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是:A.增加B.减少C.先增加后减少D.先减少后增加E.不变18.休克淤血期,下列哪一种变化是错误的:A.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丢失B.血液粘度增大C.全身有效血量不足,组织液入血代偿D.细胞膜泵功能障碍,组织细胞水肿E.毛细血管血流停滞,血液潴积于某些内脏19.纳络酮治疗休克是阻断哪一种受体:A.α-肾上腺素能受体B.β肾上腺素能受体C.H1组胺受体D.M胆碱能受体E.阿片肽受体20.下列哪一种因素与休克时红细胞聚集发生无关:A.血流速度减慢B.血细胞比积增加C.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D.组胺释放增加E.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名词解释心肌抑制因子隐蔽性酸中毒无复流现象第三间隙丢失寒冷型休克问答题1.阐述血压下降不是早期休克诊断指标的原因?2.简述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原理。
病理生理学:休克习题与答案(1)
![病理生理学:休克习题与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63c249b2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6b.png)
一、单选题1、关于休克的概念,下列哪个选项是错误的()。
A.由强烈致病因素引起B.总血管容积急剧减少C.微循环灌流严重障碍D.危重全身性病理过程正确答案:B解析:休克是指机体在强烈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注严重不足,导致机体组织细胞和重要生命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以及结构受损的危重全身性病理过程。
2、休克发生的本质是()。
A.过敏反应B.严重创伤C.心力衰竭D.急性循环衰竭正确答案:D解析:休克是指机体在强烈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注严重不足,导致机体组织细胞和重要生命器官发生功能代谢障碍以及结构受损的危重全身性病理过程。
其本质就是急性循环衰竭。
3、下列()因素不是导致休克的病因。
A.大面积烧伤B.严重败血症C.严重精神病D.分娩大出血正确答案:C解析:大面积烧伤、严重败血症、分娩大出血都是导致休克的常见病因。
一般情况下,严重精神病不会导致休克的发生。
4、休克的三个始动环节不包括()。
A.严重车祸创伤B.血容量减少C.心泵功能障碍D.血管容积增加正确答案:A解析:常把血容量减少、血管容积增加、心泵功能障碍这三个环节称为休克的始动环节。
而严重车祸创伤只是引起休克的病因。
5、通常成年人急性失血量大于全血量的()%时即可引起休克。
A.10B.20C.30D.50正确答案:B解析:一般来说,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程度与体液丢失的比例与速度密切相关,通常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完全代偿。
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以上(超过1000ml),即可引起休克。
6、以下()情况早期往往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A.大面积心肌梗死B.充血性心力衰竭C.心包压塞D.严重心律失常正确答案:B解析:大面积心肌梗死、心包压塞、严重心律失常都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呈慢性心衰改变,早期心输出量下降不明显,一般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7、低动力型休克的基本特征是()。
【病理生理学题库】_休克(含答案)
![【病理生理学题库】_休克(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b58c6beefdc8d376ee32ea.png)
休克(一)名词解释(1~12)1.休克shock2.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3.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4.心源性休克5.低排高阻型休克6.高排低阻型休克7.“自身输血”9.“自身输液”10.缺血性缺氧期(ischemic anoxia phase)11.淤血性缺氧期(stagnant anoxia phase)12.休克肺(shock lung)(二)选择题(1~50)1.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BA.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微V;B.微A→后微A→真毛细血管→微V;C.微A→A-V吻合支→微V;D.微A→A-V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V;E.微A→后微A→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V。
2.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是:AA.直捷通路;B.迂回通路;C.营养通路;D.A-V吻合支;E.以上都不对。
3.正常微循环血流调节的实现系通过:CA.交感神经支配;B.毛细血管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C.局部体液因素;D.全身性体液因素;E.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收缩。
4.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CA.失血性休克;B.烧伤性休克;C.感染性休克;D.心源性休克;E.创伤性休克。
5.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机制是:EA.心功能不全;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C.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后衰竭;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
6.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变化,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DA.微A收缩;B.后微A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A-V吻合支收缩;E.微V收缩。
7.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DA.烦躁不安或淡漠甚至昏迷;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C.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D.血压均降低;E.尿少或无。
8.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A.强烈兴奋;B.先兴奋后抑制、衰竭;C.强烈抑制;D.先抑制后兴奋;E.改变不明显。
9.休克I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B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第11章休克病理生理学
![第11章休克病理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6f8f43b1eb91a37f0115c17.png)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首页章节课题:第十一章休克课时:2 书写时间:授课时间:教师:本章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关系:培养积极对待和正确认识机体休克,具有对休克病理过程的预见意识和科学认知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更喜欢侧重临床,即采用理论联系病例的方式讲授,学习效果比较满意。
知识、技能传授目标要求:1、掌握休克概念;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衰竭期变化特点。
2、熟悉休克原因、分类;微循环缺血期、淤血期和衰竭期发生机制、对机体意义和病理临床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休克的原因、分类、机体意义、病理联系。
教学难点:微循环三期的变化特点。
解决方法:视频举例教学手段实施设计:采用启发、讨论、互动、视频、讲授,通过讲授引导讨论的方法完成本堂教学内容。
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作业辅导计划:完成课堂测试。
3.衰竭期微循环变化微循环血管麻痹扩张血细胞黏附聚集加重,微血栓形成灌流特点: 不灌不流,灌流停止4. 微循环衰竭的发生机制(1)血液进一步浓缩,血液粘滞性升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血流速度缓慢,极易导致DIC。
(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3)组织受损释放出大量组织因子,(4)异型输血等情况所致的休克中,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出磷脂和ADP,促进凝血过程。
(5)体内生成大量促凝物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TXA2等,可促进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加速DIC形成。
5. 微循环衰竭对机体的影响DIC、重要器官功能衰竭6. 微循环衰竭期的临床表现三小结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3期的变化休克早期痉挛、收缩;前阻力后阻力;缺血,少灌少流。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缩血管体液因子释放。
机体代偿组织缺血、缺氧。
休克期微血管收缩反应,扩张,淤血;“灌”流”。
,平滑肌对CA反应性;扩张血管体液因子释放;WBC嵌塞,血小板、RBC聚集。
失代偿:回心血量减少;血压进行性下降;血液浓缩。
休克晚期麻痹性扩张;微血栓形成;不灌不流。
第11章 休克
![第11章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4214434083c4bb4cf6ecd12b.png)
1 Part
第一节 概述
法国Le Dran首次将休克一词应用于医学 认为休克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 乱而导致循环及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一种 危重状态。
休克 休克时脉搏的监测
休克时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休克病人的临床症状
休克病人的临床症状可以慨括为 “面色苍白 或紫绀、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少、神志淡漠 及低血压。
3、对机体的影响 (1)加重微循环 (2)继发性出血 (3)抑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 (4)多器官功能衰竭
4、临床表现
(1)循环衰竭 升压药无效、脉搏细 速、中心静脉压↓、静脉塌陷
(2)毛细血管无复流 补液无效 (3)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休克早期
休克发展过程中微循环3期的变化
休克期
休克晚期
钠水内流 3、局部酸中毒 高乳酸症
CO2排出
二、细胞的损伤与凋亡
1、细胞膜的变化 2、线粒体的变化 3、溶酶体的变化
三、多器官功能障碍
1、休克肾 各型休克常伴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称为休克肾。临 床表现为少尿、同时伴有氮质血症、高钾及代谢性 酸中毒。
2、休克肺 (1)典型病理变化:肺充血、水肿、血栓形成及肺不 张、肺透明膜形成。 (2)机制: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弥散障碍和V/Q比 例失调 (3)典型临床表现: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
2 Part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一、休克的病因 二、休克的分类
一、休克的原因
1、失血或失液
失血:外伤、消化道溃疡、食道静脉曲张、
产科大出血——量(>20%)、
速度
失液:呕吐、腹泻等
2、创伤
病理生理学 关于休克的自测题
![病理生理学 关于休克的自测题](https://img.taocdn.com/s3/m/3365b6b5b0717fd5360cdcb5.png)
自测题
[辨别题] :“休克”的变化及其与其它病理过程的关系可描述为(true or false question)
A.休克是一种躯体性强烈应激,早期反应以交感-肾上腺髓质兴奋为主
B.休克主要发生循环性缺氧,也会导致呼吸性缺氧
C.血压下降是失血性休克早期的必需诊断指标
D.休克时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也可能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E.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可有过度的收缩,也可出现过度扩张
[单选题]
1.休克早期,血中激素变化,哪一项是错误的:
A.ACTH增加
B.糖皮质激素增加
C.儿茶酚胺增多
D.胰岛素增加
E.胰高血糖素增加
2.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哪一项是错误的:
A.微动脉收缩
B.后微动脉收缩
C.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E.微静脉收缩
3. 休克Ⅲ期又称:
A.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
B. 微循环衰竭期
C. 细胞损伤期
D. 多器官衰竭期
E. 休克不可逆期
4.下述那种休克最易导致DIC发生:
A.失血性休克
B.烧伤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过敏性休克
5.失血性休克发展过程中,全身外周阻力变化趋势是:
A.增加
B.降低
C.先增加后降低
D.先降低后增加
E.不变
6.休克时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变化是:
A.增加
B.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E.不变
7.休克时常见白细胞贴壁粘着的部位:
A.微动脉
B.微静脉
C.前毛细血管
D.小动脉
E.小静脉。
病理生理学习题——休克
![病理生理学习题——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510cb74e804d2b160b4ec030.png)
休克单5选1 (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1.[1分]休克的发生主要由于A:中枢神经系统在剧烈震荡与打击下由兴奋转入超限抑制B: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与麻痹D: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E:重要生命器官低灌流和细胞功能代谢严重障碍标准答案:E2.[1分]过敏性休克属A:Ⅰ型变态反应B:Ⅱ型变态反应C:Ⅲ型变态反应D:Ⅳ型变态反应E:混合型变态反应标准答案:A3.[1分]以下哪种情况不引起心源性休克A:大面积心肌梗死B:急性心肌炎C:心脏压塞D:严重心律紊乱E:充血性心力衰竭标准答案:E4.[1分]成年人急性失血,至少一次失血量超过总血量多少才能引起休克? A:15%B:20%C:30%D:40%E:50%标准答案:B5.[1分]失血性休克血压下降早期主要与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有关B:低血容量引起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有关C:血管紧张度下降、外周阻力降低有关D:血液灌流不足、微循环血管大量扩张有关E:细胞严重缺氧能量代谢障碍有关标准答案:B6.[1分]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A: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微静脉B: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C: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D: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静脉E: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真毛细血管→微静脉标准答案:B7.[1分]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指A:直捷通路B:迂回通路C:营养通路D:动-静脉短路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A8.[1分]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关闭的通路A:直捷通路B:迂回通路C:营养通路D:动-静脉短路E:以上都不是标准答案:D9.[1分]正常真毛细血管血流的调节主要与A:交感神经的支配有关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有关C:局部体液因素有关D:全身体液因素有关E: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有关标准答案:C10.[1分]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可有A:微动脉B:后微动脉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D:动静脉吻合支E:微静脉标准答案:D11.[1分]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强烈兴奋B:先抑制后兴奋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D:改变不明显E:强烈抑制标准答案:A12.[1分]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引起微循环血管收缩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改变是A:血管紧张素Ⅱ↑B:加压素↑C:儿茶酚胺↑D:MDF↑E:TXA2↑标准答案:C13.[1分]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C:多灌多流,灌多于流D:少灌少流,灌少于流E:少灌少流,灌多于流标准答案:D14.[1分]休克缺血性缺氧期,下列哪一项变化不存在? A:微动脉收缩B:后微动脉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微静脉收缩E:动-静脉吻合支收缩标准答案:E15.[1分]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的心脑灌流量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少C:无明显改变D:先增加后减少E:先减少后增加标准答案:C16.[1分]休克缺血性缺氧期血液稀释的机制主要是A:抢救休克时输液过多B:肝脾储血库收缩C:组织液返流入血D:血液稀释疗法E:血液重新分配标准答案:C17.[1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持续收缩可见于A:正常微循环灌流时B:缺血性缺氧期C:淤血性缺氧期D:血液淤滞发生DICE:重要器官衰竭期标准答案:B18.[1分]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容量 A: ↑↑↑↓B: ↑↑↑↓C: ↑↑↑↑D: ↓↑↑E: ↑↑↑↑标准答案:B19.[1分]微血管运动增强可见于A:正常运动情况B:休克代偿期C:休克可逆性失代偿期D:DIC期E:脏器功能衰竭期标准答案:B20.[1分]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不是早期休克的表现?A:脸色苍白B:四肢冰凉C:脉搏细速D:尿量减少E:神志昏迷标准答案:E21.[1分]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C:灌而少流,灌多于流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标准答案:C22.[1分]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容量A: ↑↑↑↓B: ↑↑↑↓C: ↑↑↑↑D: ↓↑↑E: ↑↓↑标准答案:D23.[1分]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A: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B: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D:“需多少,补多少””E:补液“宁多勿少”标准答案:D24.[1分]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对组织灌流的影响是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少灌少流,灌多于流C:多灌多流,灌少于流D:多灌多流,灌少于流E:不灌不流标准答案:E25.[1分]所谓“不可逆””性休克是指休克发展到A:DIC期B:淤血性缺氧期C:器官功能衰竭期D:休克难治期E:缺血性缺氧期标准答案:D26.[1分]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心肌供血量减少B:酸中毒、高钾血症C:心肌内的DIC使心肌受损D:MDF的作用E:心脏前负荷增加标准答案:E27.[1分]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组织灌流量减少的作用机制是: A: 仅对血管α-受体作用B: 仅对血管β-受体作用C: 对α﹑β-受体均同时起作用D:对α﹑β-受体都不起作用E:先对α-受体起作用后对β-受体起作用标准答案:C28.[1分]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A: 血管紧张素ⅡB:抗利尿激素C:去甲肾上腺素D:肾上腺素E:血栓素A2标准答案:D29.[1分]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A: 代谢性碱中毒B: 呼吸性酸中毒C: 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D: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E:混合性酸中毒标准答案:D30.[1分]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属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B:肾后性肾功能衰竭C:肾性肾功能衰竭D:肾前性和肾性肾功能衰竭E:器质性肾功能衰竭标准答案:A31.[1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共同发病环节A: 肺内DIC形成B: 急性肺淤血水肿C: 急性肺不张D:急性呼吸膜损伤E:肺泡内透明膜形成标准答案:D32.[1分]对休克患者监测补液的最佳指标是A:血压B:脉压C:尿量D:中心静脉压E:肺动脉楔入压标准答案:E33.[1分]治疗休克时单纯追求用升压药维持血压导致休克加重的机制是 A:机体对升压药物耐受性增强B:血管平滑肌对升压药物失去反应C:机体交感神经系统已处于衰竭D:升压药使微循环障碍加重E:机体丧失对应激的反应能力标准答案:D34.[1分]参与休克的白细胞粘附分子是A: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B: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ELAM)C: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D:β2整合素(CD11/CD18)E:P-选择素标准答案:D35.[1分]休克淤血性缺氧期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 A: 高度抑制B: 衰竭C: 兴奋D:高度兴奋E:变化不明显标准答案:D36.[1分]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属于A:代偿期B: 失代偿期C:可逆性失代偿期D:不可逆性失代偿期E:难治期标准答案:C37.[1分]休克难治期下列哪种不是DIC形成的直接因素? A:血中儿茶酚胺浓度过高B:血液粘滞浓缩C:血液高凝D:严重的酸中毒E:内皮激活受损,外凝、内凝系统激活标准答案:A38.[1分]休克早期“自身输血”作用主要是指A: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B: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D: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E:缺血缺氧,使红细胞生成增多标准答案:B39.[1分]休克早期“自身输液”作用主要是指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B: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D: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多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标准答案:D40.[1分]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A: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C:血压均下降D: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E:尿少或无标准答案:C41.[1分]某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博细数等临床表现与下列哪项有密切关系?A:DICB:交感神经抑制C:腺苷增多D:酸中毒E:交感神经兴奋标准答案:E串5选1 (每组>2题共用题干,每题仅一个最佳答案)患者男性,30岁,臀部刺伤,失血约800ml,伤后2小时入院,患者神志清楚,口渴,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110/94mmHg,脉搏112次/分。
第十一章 休克
![第十一章 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981e6bdcb14e852458fb57d1.png)
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酸中毒 缺氧使CO2和乳酸堆积,引起的酸中毒使 血管平滑肌对CAs反应性降低
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肥大细胞 组 胺
缺血
缺氧
酸中毒
ATP分解
腺 苷
K+通道开放
血管平滑肌舒张 毛细血管扩张
细胞解体
Ca2+通道抑制
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流缓慢 红细胞聚集 血浆外渗,血液黏度增高 毛细血管后阻力
除脾脏并输血补液后血压反而下降? 2、为什么后期给予缩血管药物血压不回升? 3、上述治疗过程还有需改进的方面吗?
第三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细胞机制 神经-体液
微循环学说
交感-肾 上腺系统 兴奋,微 循环灌流 不足引起 的细胞损 害和器官 功能障碍。
体液因子 的泛滥直 接引起微 循环障碍 和细胞、 组织器官 损害。
低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
肺血管阻力升高
ARDS 急性呼吸衰竭
(三)心功能的变化
严重和持续时间较长的休克,可出现功能障碍,其机制: 冠脉血流量减少 酸中毒和高血钾 心肌抑制因子 ①血压↓,心率↑,心室舒张期缩短 ②心率↑,肌力↑,耗氧量增加 H+和K+ 影响Ca2+转运 MDF抑止心肌收缩力,心搏出量减少
DIC
心肌微循环中微血栓形成
内毒素
(四)脑功能的变化
早期 血液重新分布 脑自身调节 进一步发展 脑组织缺血缺氧 能量衰竭 有害代谢物堆积 离子转运紊乱 严重休克后期 脑血供不足 DIC微血栓形成 管壁通透性增高
烦躁不安 无功能障碍
脑细胞损伤 神经功能损害
神志淡漠,昏迷 脑水肿,脑疝
兴奋性神经毒性效应
炎症细胞
巨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病理生理学各章填空题
![病理生理学各章填空题](https://img.taocdn.com/s3/m/29cf816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7e.png)
第一章绪论六、填空题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________,研究患病机体的__________,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
2.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疾病的概论、__________和________。
第一章绪论答案六、填空题答案1.规律与机制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2.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第二章疾病概论六、填空题1.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__________紊乱而发生的。
2.发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____规律和_____机制。
3.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因此近年来提出了___________的概念。
4.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________和_______,前者能引起_______,并决定其_____________。
5.化学性致病因素致病作用特点有:对组织有一定选择性、和_______。
6.生物性因素的致病作用主要与病原体的_____、侵入宿主机体的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以及它逃避或抗宿主攻击的因素有关。
7.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发病规律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
8.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包括:__________机制、________机制、____________机制和_________机制。
9.致病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除直接的破坏外,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障碍和________障碍。
10.疾病发展的典型经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期。
11.完全康复是指_______完全消失,_________恢复正常。
12.不完全康复是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通过代偿可恢复正常功能代谢。
六、填空题1.自稳调节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一般共同3.脑死亡4.原因条件疾病特征性5.在体内其致病性可发生改变潜伏期一般较短6.数量侵袭力毒力7.疾病过程中因果转化疾病发展过程中损伤和抗损伤8.神经体液组织细胞分子9.细胞膜功能细胞器功能10.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11.损伤性变化机体的自稳调节12.不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症状体征消失但仍存有基本病理变化六、填空题1.溶液的渗透压取决于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_____ ,体液中起渗透作用的溶质主要是_____。
病理生理学选择题汇总
![病理生理学选择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36a927c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e.png)
病理生理学选择题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高热患者易发生(A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C等渗性脱水 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细胞外液显著丢失2.低容量性低钠血症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C)A.酸中毒B.氮质血症C 循环衰竭D.脑出血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A )A.低容量性低钠血症B.低容量性高钠血症C.等渗性脱水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低钾血症4.低容量性低钠血症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B)A.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C.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D.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丢失E.血浆和细胞内液明显丢失5.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征是(D )A.组织间液增多B.血容量急剧增加C.细胞外液增多D.过多的低渗性液体潴留,造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增多E.过多的液体积聚于体腔6.低容量性高钠血症脱水的主要部位是( D)A.体腔B.细胞间液C.血液D.细胞内液E.淋巴液.7.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可能是(C )A.肾炎性水肿B.肾病性水肿仁心性水肿 D.肝性水肿E.肺水肿8.易引起肺水肿的病因是(D)八.肺心病 B.肺梗塞C.肺气肿口.二尖瓣狭窄E.三尖瓣狭窄9.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的最主要依据是(C )A.晶体成分B.细胞数目C 蛋白含量 D.酸硷度 E.比重10.水肿时产生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E)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B.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C.淋巴回流张障碍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E.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11.细胞外液渗透压至少有多少变动才会影响体内抗利尿激素(ADH)释放(A )A.1%〜2%B.3%〜4%C.5%〜6%D.7%〜8%E.9%〜10%12.临床上对伴有低容量性的低钠血症原则上给予( E)A.高渗氯化钠溶液B.10%葡萄糖液C.低渗氯化钠溶液D.50%葡萄糖液E.等渗氯化钠溶液13.尿崩症患者易出现(A )A.低容量性高钠血症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C.等渗性脱水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低钠血症14.盛暑行军时大量出汗可发生(B )A・等渗性脱水 B.低容量性低钠血症C.低容量性高钠血症D.高容量性低钠血症E・水肿15.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D )A.5%葡萄糖液液B. 0.9%NaClC冼3%NaCl液后5%葡萄糖液D.先5%葡萄糖液,后0.9%NaCl液E.先50%葡萄糖液后0.9%NaCl液.16.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最重要的蛋白质是(A )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凝血酶原E.珠蛋白17.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中下列哪一因素不存在( B)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B.血浆晶体渗透压C.血浆胶体渗透压D.微血管壁通透性E.淋巴回流18.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D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B.淋巴回流障碍C.静脉端的流体静压下降D.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增高E.血液浓缩19.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的机制是(B )A.毛细血管内压升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D.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下降E.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20.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主要是因为(C )A.肾小球滤过率升高B.肾血浆流量增加C.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明显D.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血浆渗透增高E.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升高21.血清钾浓度的正常范围是(C )A.130〜150 mmol/LB.140〜160 mmol/LC. 3.5〜5.5 mmol/LD.0.75〜1.25 mmol/LE. 2.25〜2.75 mmol/L22.下述哪项不是低钾血症对骨骼肌的影响(D )A.肌无力B.肌麻痹C.超极化阻滞D.静息电位负值减小E.兴奋性降低23.重度高钾血症时,心肌的(D )A.兴奋性T传导性T自律性TB.兴奋性T传导性T自律性1C.兴奋性T传导性1自律性TD.兴奋性1传导性1自律性1E.兴奋性1传导性T自律性T24.重度低钾血症或缺钾的病人常有(B )A.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升高8.心律不齐。
病理生理学考试试题-休克.doc
![病理生理学考试试题-休克.doc](https://img.taocdn.com/s3/m/14961b16fab069dc512201e1.png)
1.一次性快速失血一般达到机体总血量的多少可引起失血性休克:A .15% B. 20% C. 25% D. 30% E. 35%2.常见的导致神经源性休克的因索不包括:A.剧烈疼痛B.高位脊髓麻醉C.屮枢损伤D. rfri容量减少E.血管运动屮枢抑制3.下列血管源性休克不包括:A.感染性休克B.过皱性休克C.失血性休克D.神经源性休克E.败血症休克4.休克I期“自身输血”作用主要是指:A.静脉血管收缩而使回心血量増加B.动-静脉吻合支关闭使回心血量减少C.血液的重新分布D.肾脏重吸收钠水增加E.组织间液回流增加5.下列关于失血性休克I期的描述屮,正确的是:A.血压经过代偿维持止常B.代偿过度血压明显上升C.血压无明显卜•降.血压正常E.血压可以骤降,经微循环变化代偿后逐渐冋升,甚至可达正常6.休克TT期微循环淤血的机制不包括:A.酸屮毒B.儿茶酚胺C.局部腺苜堆积D.学液流变学改变E.内毒素作用7.休克早期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呼吸性碱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 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E. 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8.休克HI期微循环的典型变化特点是:A.微血管收缩B.微静脉舒张C.微血管平滑肌麻痹D.微动脉舒张匕血黏度降低9.检测休克病人补液量如何的最佳指标是:A.尿量B.血压C.脉搏D.屮心静脉压E.心博出量10.失血性休克I期,病人不会出现:A.而色苍白B.四肢湿冷C.皮肤花斑D.脉压减小E.血压骤降,略低或正常11.休克初期“自身输血”作用主要是指:A •肝脾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B.抗利尿激素增加,水重吸收增加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D.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间液冋流增加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回心血量增加12 •下列哪项不是休克肺的主要表现:A.进行性低氧血症B.呼吸怵|难C.严重高碳酸血症D.紫组E.肺部有湿性罗音13.发生难治性休克最只要的原因是:A.酸碱平衡紊乱B.肾功能衰竭C.心功能不全D. DICE.肺水肿14.感染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是:A. G+菌感染B. G-菌感染C.病毒感染D.螺旋体感染E.真菌感染15.下列哪项不是微循环淤血期的表现:A.血压降低B.表情淡漠C.皮肤紫纟ItD.脉压增大E.尿量减少16.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A. AG壇人型代谢性酸中毒B.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酸屮毒E.呼吸性碱屮毒17.下列哪项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A.失血B.烧伤C.挤压伤D.感染E.脱水18.休克是红细胞比容的变化规律是:A •先正常后升高B.先正常后降低C.先降低后升高D.先升高后降低E.先降低后正常19•休克初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B.少灌少流,灌少于流C.少灌多流,灌少于流D.少灌少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多于流20.•休克初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C.多灌少流,灌多于流D.多灌少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21•休克早期的心脑血流量变化情况是:A.均明显增加B.均明显减少C.心灌流量增加,脑灌流量无明显变化D.脑灌流量増加,心灌流量无明显变化E.均先减少后壊加22•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A.心B.脑C.肾D.肺E.肝23.目前认为休克期微循环后阻力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血流变慢B.血浆粘度增大C.红细胞聚集D. 口细胞贴壁E.血小板黏附聚集24.高动力性休克常见于:A.失血性休克B.烧伤性休克C.心源性休克D.感染性休克E.创伤性休克25.关于休克补液原则正确的是:A.失多少,补多少B. lflL压正常不必补液C.需多少补多少D.根据血压确定补液量R.补液量宁多勿少26 •休克时应用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的主要环节是:A.扩张小动脉B.扩张微动脉C.扩张后微动脉D.扩张毛细血管前括约肌E.扩张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27.休克并发心力衰竭的机制与下列哪项无关:A.动脉血压过低,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B.心室前负荷过重C.心肌耗氧量增加D.酸中毒与高血钾E. MDF的作用2&下列哪项不是休克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A.糖酵解过程增强B.肝脏糖异生作用减弱C.组织血液灌流障碍D.血液屮C02过多E.丙酮酸不能氧化29 •休克早期发生的少尿是由于:A.器质性肾功能衰竭B.肾前性肾功能衰竭C.肾性肾功能衰竭D.肾后性肾功能衰竭E.功能障碍与肾小管坏死并存的急性肾功能衰竭30.较易发牛DIC的休克类型是:A.失血性休克B.过敏性休克C.心源性休克D.感染性休克E.神经源性休克【答案】1.B2. D3.C4. A5. C6. B7. A & C 9. D 10. C 11. A 12. C 13. D 14. B 15. D 16. A17.D18.C 19. B 20. C 21. C 22. C 23. D 24. D 25. C 26. E 27. B2&D 29. B 30. D。
休克题病理生理学习题
![休克题病理生理学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f0ff991765ce050877321323.png)
第十一章休克一、单择题1.休克是()A •以血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B•以急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C .心输出量降低引起的循环衰竭D•外周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E.机体应激反应能力降低引起的病理过程2 •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典型表现不包括()A•中心静脉压降低B. 心输出量降低C•动脉血压降低D .肺动脉楔压增高E・总外周阻力增高3•下列哪项不属于高排低阻型休克的特点()A•总外周阻力降低B. 心输出量增高C•脉压增大D •皮肤温度增高E.动-静脉吻合支关闭4•下列哪项不是休克I期微循环的变化()A •微动脉、后微动脉收缩B •动-静脉吻合支收缩C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 真毛细血管关闭E.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5•休克I期自身输血”主要是指()A •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B •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C .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D .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E.缺血缺氧使红细胞生成增多6•休克I期自身输液”主要是指()A .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B•毛细血管内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增多C. 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D .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水增加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7 •下列哪项因素与休克H期血管扩张无关()A .酸中毒B •组胺C . 5-羟色胺D •腺苷E.激肽8.下列哪型休克易发生DIC ( )A.感染性休克B .心源性休克C .过敏性休克D. 失血性休克E. 神经源性休克9. 休克时细胞最早受损的部位是( )A .微粒体B .线粒体C •溶酶体D•高尔基体E.细胞膜10. 休克时细胞最早发生的代谢变化是( )A •脂肪和蛋白分解增加B .糖原合成增加C. Na+-K+-ATP 酶活性降低D •从优先利用脂肪酸供能转向优先利用葡萄糖供能E.血中酮体增多11. 下列哪种体液因子未参与休克的发生( )A •内皮素B •血管紧张素HC •心房利钠肽D .激肽E.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2. 下列哪种体液因子不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 ) A .儿茶酚胺B .5- 羟色胺C •内皮素D•心房利钠肽E.血管紧张素H13.下列哪项不属于SIRS 的表现( )A .心率>90次/minB .呼吸〉20次/minC. PaC02v 40mmHgD .白细胞计数〉12X109/LE.白细胞计数V 4.0 X09/L14.SIRS 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不包括( )A.细胞大量凋亡B .全身高代谢状态C .全身耗氧量增高D .心输出量增加E.多种炎症介质释放15.MODS 最常见的病因是( )B.严重创伤和感染C •输液过多D •吸氧浓度过高E.机体免疫力低下16. 下列哪型休克MODS的发生率最高()A.感染性休克B •心源性休克C .过敏性休克D. 失血性休克E. 神经源性休克17. MODS 时肺部的主要病理变化不包括( )A .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B .肺泡上皮细胞增生C •肺水肿形成D .肺泡萎缩E.透明膜形成18. MODS 时急性肾功能障碍不易出现( )A .少尿或无尿B .尿钠减少C .高钾血症D. 代谢性酸中毒E. 氮质血症19. 重度低血容量性休克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 .心B .脑C .肾D •肺E.肝20. 休克初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于( )A .肾灌流不足B •持续性肾缺血C .肾毒素作用D .急性肾小管坏死E .输尿管阻塞21. 非心源性休克引起心功能障碍的因素不包括( ) A .冠脉灌注量减少B .心肌细胞凋亡C .高钾血症D .心肌抑制因子E.内毒素22. MODS 时不存在下列哪项胃肠功能变化( )B .肠缺血C •肠梗阻D•应激性溃疡E.肠腔内毒素入血23. 下列哪项是监测休克输液量的最佳指标()A •动脉血压B .心率C .心输出量D •肺动脉楔入压E .尿量24. 选择扩血管药治疗休克应首先()A .纠正酸中毒B .改善心脏功能C•应用皮质激素D•充分扩容E.给予细胞保护剂25 •应首选缩血管药治疗的休克类型是()A •心源性休克B •感染性休克C .过敏性休克D. 失血性休克E. 创伤性休克二、问答题 1.休克I期微循环改变有何代偿意义?2.休克H期微循环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3•休克山期为何发生DIC ?4. 简述DIC 使休克病情加重的机制。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题(第九至十二章)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题(第九至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ee247e7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a.png)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题(第九至十二章)第九章应激一、单选题1.应激是指()A.机体对刺激的特异性反应B.机体对刺激的功能性反应C.机体对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D.机体对刺激的生化、代谢反应E.机体对刺激的保护性反应2.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警觉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A.CRHB.儿茶酚胺C.胰岛素D.糖皮质激素E.b-内啡肽3.在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A.肾上腺素B.去甲肾上腺素C.胰岛素D.糖皮质激素E.b-内啡肽4.下述有关热休克蛋白的描述最准确的是()A.烧伤时分解的组织蛋白B.烧伤时产生的保护性蛋白C.发热时产生的一种可致休克的蛋白D.细胞内的一种“分子伴娘”E.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5.C-反应蛋白是一种()A.热休克蛋白B.急性期反应蛋白C.酶D.转录因子E.核蛋白6.中枢神经系统在应激反应中()A.是重要的调控中心B.只在心理应激反应中起作用C.只是应激反应的一个靶器官, 并无主要作用D.常处于兴奋状态E.应激反应是一种局部反应,不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7.免疫系统()A.通常被应激反应抑制B.通常被应激反应激活C.能感知某些应激原,启动应激反应,是应激反应的重要组份D.不参与应激反应E.是保护性应激反应的中心环节8.应激性溃疡是一种()A.消化性溃疡B.外伤后的一种皮肤表浅溃疡C.重病、重伤情况下出现的胃、十二指肠粘膜的表浅溃疡D.心理应激时出现的口腔溃疡E.癌性溃疡9.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A.幽门螺杆菌感染B.胃酸过多C.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消化自身胃粘膜D.胃粘膜缺血和H+反向扩散E.A+B+C10.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常表现为()A.心率减慢、心输出量下降B.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C.心率和心输出量皆无明显变化,但外周总阻力明显升高D.心率和心输出量皆无明显变化,但外周总阻力明显降低E.冠脉血流量下降、心肌缺血二.问答题1.为什么说应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2.简述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基本组成及主要效应。
病理生理学题库 第11章休克
![病理生理学题库 第11章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70193bb63968011ca30091a8.png)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C.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答案]C
[题解]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血管运动减弱,终末血管床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也较前减轻,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大量涌入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端由于血流减慢、红细胞发生聚集、白细胞滚动、粘附、贴壁嵌塞、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加以及微血流流态的改变等原因引起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出现组织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答案]B
[题解]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
20.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不是早期休克的表现?
A.脸色苍白D.尿量减少
B.四肢冰凉E.神志昏迷
C.脉搏细速
[答案]E
[题解]休克代偿期由于血液重新分布,心脑灌流可以正常,病人神志一般是清楚的。
21.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23.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
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容量
A.↑↑↑↓
B.↑↑↑↓
C.↑↑↑↑
D.↓↑↑
E.↑↓↑
[答案]D
[题解]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前阻力下降,后阻力升高,毛细血管容量增加,微循环出现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4.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A.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答案]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脏压塞及严重的心律紊乱而引起心输出量锐减导致的休克称心源性休克。
3.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答案]由于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见于失血﹑失液或烧伤等情况。
病理生理学第十一章休克
![病理生理学第十一章休克](https://img.taocdn.com/s3/m/37d0611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3.png)
病理生理学第十一章休克09年级病理生理第十一章休克一、单项选择题1、休克的本质是A.中心静脉压降低B.动脉血压降低C.组织微循环障碍D.心输出量降低E.外周阻力升高2、休克早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强烈兴奋B.强烈抑制C.变化不明显D.先兴奋后抑制E.先抑制后兴奋3、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变化是A.进行性下降B.先降后升C.无明显降低D.降低E.升高4、休克早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多灌少流,灌多于流C.不灌不流,发生DICD.少灌多流,灌多于流E.多灌多流,灌多于流5、休克早期血流量基本保正的器官是A.心脏B.肝C.肾D.肺E.脾6、休克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灌而少流B.不灌不流C.少灌少流D.少灌多流E.多灌多流7、休克患者易出现A.呼吸性碱中毒B.乳酸堆积C.酮体堆积D.高碳酸血症E.代谢性碱中毒8、休克早期最易受损伤的器官是A.脑B.肝C.脾D.心脏E.肾9、休克时下列哪项不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A.冠脉血流量减少B.心肌耗氧量增加C.前负荷增加D.酸中毒、高血钾抑制心肌E.心肌抑制因子10、ARDS的主要发病环节是A.肺内DIC形成B.肺微循环障碍合并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C.急性肺不张D.肺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E.急性肺水肿11、休克时细胞膜变化中下列哪项不会发生?A.膜电位降低 B.膜泵功能降低C.膜通透性增加 D.脂质过氧化 E.钙内流减少12、休克早期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面色苍白B.四肢湿冷C.血压明显降低D.尿量减少E.心率加快13、休克时易发生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混合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C.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D.AG增大性代谢性酸中毒E.呼吸性碱中毒14、自身输液主要是指A.容量血管收缩,回心血量增加B.抗利尿激素增多,水重吸收增加C.醛固酮增多,钠水重吸收增加D.组织液回流多于生成E.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15、休克早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可有A.微动脉 B.微静脉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D.动-静脉吻合支E.后微动脉16、患者女性,28岁,产后大出血,经初步抗休克处理后,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给吸氧处理未能改善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休克一、多选题A型题1.休克的发生主要由于A.中枢神经系统在剧烈震荡与打击下由兴奋转入超限抑制B.血管运动中枢麻痹,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与麻痹D.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减少E.重要生命器官低灌流和细胞功能代谢严重障碍[答案] E[题解] 休克的本质不是交感衰竭导致血管麻痹而是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器官的灌流不足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由此引起的全身性危重的病理过程。
2.过敏性休克属A.Ⅰ型变态反应D.Ⅳ型变态反应B.Ⅱ型变态反应E.混合型变态反应C.Ⅲ型变态反应[答案] A[题解] 给过敏体质的人注射某些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或疫苗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这种休克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发病机制与IgE及抗原在肥大细胞表面结合,引起组胺和缓激肽大量入血,造成血管床容积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
3.以下哪种情况不引起心源性休克A.大面积心肌梗死D.严重心律紊乱B.急性心肌炎E.充血性心力衰竭C.心脏压塞[答案] E[题解] 大面积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心脏压塞、严重心律紊乱都可引起急性心力衰竭,引起心输出量明显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和灌流量下降,引起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呈慢性心衰改变,早期心输出量下降不明显,一般不引起心源性休克。
4.成年人急性失血,至少一次失血量超过总血量多少才能引起休克?A.15% D.40%B.20% E.50%C.30%[答案] B.[题解] 休克的发生取决于血量丢失的速度和丢失量,一般15分钟内失血少于全血量10%时,机体可以通过代偿使血压和组织灌流量保持稳定。
若快速失血量超过总血量20%以则往往导致迅速死亡。
50%上,即可引起休克,超过总血量的.5.失血性休克血压下降早期主要与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有关B.低血容量引起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有关C.血管紧张度下降、外周阻力降低有关D.血液灌流不足、微循环血管大量扩张有关E.细胞严重缺氧能量代谢障碍有关[答案] B[题解] 失血性休克早期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呈兴奋,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外周阻力增高。
血压下降是与低血容量引起回心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降低有关。
9.正常真毛细血管血流的调节主要与A.交感神经的支配有关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缩有关C.局部体液因素有关D.全身体液因素有关E.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收缩有关[答案] C[题解] 正常生理情况下,全身血管收缩性物质浓度很少变化,微循环血管平滑肌特别是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有节律的收缩与舒张,主要由局部产生的舒血管物质进行反馈调节,以保证毛细血管交替性开放。
10.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开放的血管可有(0.314,0.394,03临床)A.微动脉D.动静脉吻合支B.后微动脉E.微静脉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答案] D[题解] 在休克的早期,全身的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痉挛,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毛细血管血流限于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开放,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
11.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强烈兴奋D.改变不明显B.先抑制后兴奋E.强烈抑制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答案] A[题解] 在休克各个时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都处于强烈兴奋状态。
12.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引起微循环血管收缩最主要的体液因素改变是(0.262,0.297,03临床)A.血管紧张素Ⅱ↑D.MDF↑↑TXA.B.加压素↑E2C.儿茶酚胺↑C] 答案[[题解] 出现微循环血管持续痉挛的始动因素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已证明休克时血中儿茶酚胺含量比正常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13.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A.多灌少流,灌多于流D.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E.少灌少流,灌多于流C.多灌多流,灌多于流[答案] D[题解] 在休克的早期全身小血管都持续痉挛,口径明显变小,其中主要是毛细血管前阻力(由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组成)增加显著,大量真毛细血管关闭,微循环内血流明显减慢,毛细血管内血流限于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开放,组织灌流量减少,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
14.休克缺血性缺氧期,下列哪一项变化不存在?A.微动脉收缩D.微静脉收缩B.后微动脉收缩E.动-静脉吻合支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答案] E[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都收缩,但在动-静脉吻合支上β受体分布密度较大,缺血性缺氧期动-静脉短路是开放的。
15、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的心脑灌流量A.明显增加B.明显减少C.无明显改变E.先减少后增加D.先增加后减少[答案] C[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导致血液重新分布,只要血压不过于降低,心、脑血液灌流量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保证了主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16.休克缺血性缺氧期血液稀释的机制主要是A.抢救休克时输液过多D.血液稀释疗法B.肝脾储血库收缩E.血液重新分配C.组织液返流入血[答案] C[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起到了“自体输液”作用,这是缺血性缺氧期血液稀释导致血细胞压积降低的主要机制。
17.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严重收缩可见于A.正常微循环灌流时D.血液淤滞发生DICB.缺血性缺氧期E.重要器官衰竭期C.淤血性缺氧期[答案] B[题解]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可持续收缩,淤血性缺氧期和休克难治期由于酸中毒、局部代谢产物的堆积以及内毒素等物质的作用均导致血管扩张。
1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容量A.↑↑↑↓B.↑↑↑↓C.↑↑↑↑D.↓↑↑E.↑↑↑↑[答案] B[题解]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
20.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不是早期休克的表现?A.脸色苍白D.尿量减少B.四肢冰凉E.神志昏迷C.脉搏细速[答案] E[题解] 休克代偿期由于血液重新分布,心脑灌流可以正常,病人神志一般是清楚的。
21.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E.多灌多流,灌少于流C.灌而少流,灌多于流[答案] C[题解]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血管运动减弱,终末血管床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降低,微动脉和后微动脉痉挛也较前减轻,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大量涌入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端由于血流减慢、红细胞发生聚集、白细胞滚动、粘附、贴壁嵌塞、血小板聚集、血粘度增加以及微血流流态的改变等原因引起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出现组织灌而少流,灌多于流。
23.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表现在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容量↓↑A.↑↑↓↑↑B.↑↑↑↑C.↑↑.↓↑D ↑↓↑.E.[答案] D[题解]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前阻力下降,后阻力升高,毛细血管容量增加,微循环出现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4.休克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A.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B.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C.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D.“需多少,补多少””E.补液“宁多勿少”[答案] D[题解] 正确的输液原则是“需多少,补多少”,应考虑到淤滞在微循环内的血量,采取充分扩容的方法;要正确的估计补液的总量,量需而入;通过动态观察静脉的充盈程度、尿量、监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入压来指导输液。
25.休克时血细胞压积(HCT)变化的规律是A.先正常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B.先正常后升高E.先降低后正常C.先升高后降低[答案] D[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组织液返流入血,血液稀释,血细胞压积降低;休克淤血性缺氧期血浆外渗到组织间液,血液浓缩,血细胞压积升高。
26.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对组织灌流的影响是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多灌多流,灌少于流C.少灌少流,灌多于流D.不灌不流E.多灌多流,灌多于流[答案] D[题解] 休克难治期并发DIC后,微循环内有大量的微血栓形成,微循环血流停止,微循环出现不灌不流。
27.所谓“不可逆””性休克是指休克发展到A.DIC期D.休克难治期B.淤血性缺氧期E.缺血性缺氧期C.器官功能衰竭期[答案] D[题解] 休克发展到难治期,即发生DIC或重要的器官功能衰竭时,临床上治疗十分困难,通常称此期为“不可逆”性休克期。
A C为部分正确,D为最佳答案。
28.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心肌供血量减少D.MDF的作用B.酸中毒、高钾血症E.心脏前负荷增加C.心肌内的DIC使心肌受损[答案] E[题解] 休克时发生心力衰竭除了与上述ABCD有关外,还与细菌毒素抑制心功能有关。
心脏的前负荷增加,可使心肌初长度增加,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增加心肌的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
.29.休克时儿茶酚胺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使组织灌流量减少的作用机制是:A.仅对血管α-受体作用D.对α﹑β-受体都不起作用B.仅对血管β-受体作用E.先对α-受体起作用后对β-受体起作用C.对α﹑β-受体均同时起作用[答案] C[题解] 休克时儿茶酚胺大量释放,既刺激α-受体,造成皮肤、内脏血管明显收缩痉挛,又刺激β-受体,引起大量动静脉短路开放,构成了微循环非营养性血流通道,使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锐减。
31.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失衡是A.代谢性碱中毒D.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E.混合性酸中毒C.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答案] D[题解] 休克时因微循环严重障碍,组织低灌流和细胞缺氧,有氧氧化受阻,无氧酵解增强,乳酸生成显著增多,形成高乳酸血症,产生AG升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32.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属A.肾前性肾功能衰竭D.肾前性和肾性肾功能衰竭B.肾后性肾功能衰竭E.器质性肾功能衰竭C.肾性肾功能衰竭[答案] A[题解] 缺血性缺氧期由于肾灌流不足,可发生急性肾衰,但恢复血流灌注后,肾功能立刻恢复,应为肾前性肾功能衰竭。
如果休克时间较长,进入淤血性缺氧期后,因肾持续缺血发生了肾小管坏死,才发展成为器质性肾功能衰竭。
34.休克肺时最初出现的酸碱失衡类型是A.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D.代谢性碱中毒B.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E.呼吸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答案] E[题解] 休克肺时,最初由于间质水肿,肺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受刺激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发生呼吸性碱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