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资料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
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
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
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
(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
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
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
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
(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引导学生认识热会从较热的物体(或者物体的一部份)传递到较冷的物体(或者物体的一部份)(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份传递到另一部份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通过数据测量,图示分析了解热传递过程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者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观察探索热传递的兴趣,通过积极思量体验到科学探索获得的新发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分析,热在传导过程中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师:金属棒、陶瓷杯、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学生:横放的金属棒装置、蜡烛和火柴、凡士林、尺子、秒表、废物皿、涂好蜡的金属圆片、实验学习单【教学流程】一、导课3分钟学生坐下。
师:这是一根金属棒(边说边出示金属棒),先请两三个学生摸一摸,什么感觉?生:“冷的。
”师:现在把金属棒浸到热水中,请你来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金属棒上端?(慢慢地走到后面,请后排同学摸。
)你摸摸看?你看呢?生:“变热了。
”师:金属棒上端为什么会变热,今天我们就要来一起学习。
上课。
1、上课开始把图贴在黑板上,边贴边说:课前我们把一根金属棒浸入一杯热水中,发现金属棒这一端由冷变热了,(在这一端说的时候,标上序号1)你们能画出1端的热是哪里来的吗?把你的想法画在学习单上。
2、学生画图3、交流:学生拿着自己的的图上台,并解释。
生:热在金属棒里面从2端传到1端。
热在金属棒外面,像毛毛虫一样爬上来。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有这么几种意见:一是热在金属棒里面传递,二是热在金属棒外面传递。
究竟热在金属棒上是怎样传递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热是怎样传递的”。
(贴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二、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共28分钟(一)、介绍材料师:刚才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了热的传递?生:手摸(板书:手摸)师:那大家亲眼见到热传递的过程了吗?今天我们就要想办法亲眼看看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过程?(板书:手摸→眼看过程)师:提供大家一些实验材料,你能不能想出好办法,让小组里的同学看到热在金属棒上是怎样传递的?(演示台上慢慢地一个个地出示实验材料,教师示范,给学生思量的时间)(1)横放的金属棒装置师:等下我们测这根金属棒上的热传递。
小学科学_热是怎么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器材】铁架台、烧杯一个、热水、铜丝、凡士林、火柴、酒精灯、涂有蜡的金属圆片、课件。
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
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
大家有没有专门来研究过这个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是怎么样传递的》。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热量是哪里来的?水的温度?铜丝的温度?师生一起来说并板书热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铜丝上部没有直接接触水为什么也变热了?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们的猜想是?(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能想办法看到热的传递呢?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
(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
《热是怎样传递》课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课后反思前言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热如何传递的相关知识。
我通过阅读教材、讲师的讲解以及课堂实验,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从热的传递方式、热传递的原理以及影响热传递的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热的传递方式热是怎样传递的呢?根据教材以及课堂的讲解,可以总结出热的传递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和辐射。
1. 传导传导是指热通过物质中的分子碰撞传递的过程。
当一个物体的一部分受热时,它的分子会加速运动,并与周围分子发生碰撞,使得热能传递到周围。
传导的过程中,物体的温度分布会逐渐均匀。
热向温度较低的区域传递,直到达到热平衡。
常见的导热材料,如金属,导热性能较好,因为金属的分子比较紧密,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高。
2. 对流对流是指热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的过程。
当一个物体表面受热时,表面的空气被加热,密度减小,上升,同时冷空气下沉,形成对流。
这样的对流既可以是自然对流,也可以是强制对流。
自然对流是指由密度和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对流过程,如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等。
而强制对流则是通过外界力的作用,如风扇、水泵等,来实现流体的流动。
对流的传热速率比传导要快,因为流体具有较大的传热面积和较好的热传递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风扇可以通过吹风来降低温度的原因。
3. 辐射辐射是指热通过电磁波的辐射传递的过程。
所有物体在温度不为零时,都会发出热辐射。
辐射的传递方式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递。
辐射的特点是传递速度快,同时也对介质的特性没有要求。
太阳光的热辐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太阳光的热量,就是因为热辐射穿过了大气层达到地面。
热传递的原理了解了热的传递方式,我们来看一下热传递的原理。
热传递的原理可以通过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来解释。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被称为能量守恒定律,它表明能量在一个封闭系统中不会被创造或者丧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在热传递过程中,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是因为能量的转移。
教学设计与案例《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设计与案例热是怎样传递的(一)【教学要求】1.经历设计实验证实自己关于热传递的推测的活动过程;2.通过实验知道固体的热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到较冷的一端;3.通过实验建立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交流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用:一只不锈钢勺、热水。
小组实验用:火柴、铁丝、铜丝、玻璃丝、陶瓷丝、蜡烛油、酒精灯。
【教学过程】一、引入● 我们知道一杯冷水与一杯热水混合后,温度会发生变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请学生解释。
二、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问题● 推测将整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 如果只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吗?● 教师演示实验,请学生上讲台感受。
● 如果换一个比这个钢勺柄更长的钢勺进行实验。
● 热能能传到勺柄上吗?● 如果能传递到勺柄上,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说你的想法。
● 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 交流实验方案:哪些办法可以进行实验研究。
● 实际操作实验。
● 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三、研究哪个传热快● 钢勺是能传热的,那塑料勺与木勺能传热吗?与钢勺相比,哪个传热快?● 如何验证?● 教师演示实验。
● 对于这种现象,你能做出解释吗?● 理解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的概念。
● 在生活中哪些材料像钢一样传递热量速度快?哪些材料像塑料、木勺一样传递热量速度慢?交流热的良导体与热的不良导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 作为热的良导体铜、铁、铝、钢,它们的导热性能一样吗?● 学生作出推测,并说说这样想的理由。
● 设计实验: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怎样进行实验操作?实验中注意什么问题?● 实际操作实验。
● 汇报交流自己的新发现,新想法。
● 要使热量传递的慢些,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的制品?要使热量传递的快些,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的制品?。
《热是怎样传递》课后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回顾在本次课中,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热是怎样传递的。
具体来说,我们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热传导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热传导的方式和途径;3.热传导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难点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们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教学难点:1.抽象概念的教学:热传导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物理概念,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验来让学生理解。
2.热传导方式的区分:学生容易混淆热传导的不同方式,需要通过实例进行具体分析和讨论。
3.涉及到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学生对公式和计算方法的理解程度不同,需要结合实例和实践进行学习和巩固。
三、教学策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我们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1.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对热传导的兴趣,增强他们的主动学习意愿。
2.生动示范:通过实验和模型展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导的过程,加强他们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交流能力。
4.实践应用:结合实际问题和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拓展他们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1. 教学准备在本节课的教学准备中,我们提前准备了实验装置和模型,并对教材内容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这些准备工作为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学准备还需要更加细致和周密。
例如,我们没有预先准备好备用实验材料,导致实验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影响了教学的连贯性和顺利进行。
2. 教学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包括实验展示、示意图解释和计算公式推导等。
这些手段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学习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理解较为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加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3.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学生对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
小学科学_《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形式,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即热现象。
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的对热现象认识的基础上,经历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觉察的变化,主要指热胀冷缩现象和热量传递的过程。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中的第六课内容。
这一课承接了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的内容,在第五课中经历酒精灯给金属物体加热时,学生已经初步感觉到了热量会传递的现象。
同时,第七课《传热比赛》中又应用到了热传递的结论,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在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安排了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先通过学生用手触摸来感受到金属条中热量的传递,进而判断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在这个基础上设计直观的实验,观察金属条中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目的是要用眼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及过程。
第二个活动是: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这一教学环节希望学生能更深入地观察热传导现象。
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学生们往往会认为热传导是一个线行的过程,经过上面的实验观察活动,似乎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认识。
热传导真是这样的吗?教科书设计了观察金属片中的热传递的活动,这项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导产生新的认识。
更深刻地认识到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较低的地方。
从教材安排的来看,学生在经历第一个探究活动后就能准确地得出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第二个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入的观察,使其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金属片上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是对第一个实验的拓展,从点到面,更加加深了学生对热传导的理解。
整节课让学生处于不断的猜想设计验证当中,思维不断地激活,过程不断地完善。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已经具备了一些研究方法和技能,还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习惯,对探究热量是怎么传递的现象,不仅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还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动手能力。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一篇重要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热是如何传递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2.技能目标:能够观察、提问、实验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教学步骤:Step 1: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兴趣,例如:"为什么饮料杯的杯身不会烫手?""夏天用电风扇会凉爽,为什么?"Step 2:复习热量和温度的概念(15分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热量和温度的概念,通过提问和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复习。
Step 3: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20分钟)3.1传热的三种方式介绍和示意图展示:-传导:物体之间直接接触交换热能,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对流:液体或气体中的热量由流动实现,气体和液体层中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流动。
-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传递,无需介质。
3.2实验演示:-制作两个不同材质的棍子,其中一个用塑料包裹,另一个不包裹。
在两个材质的交界处用手感受温度差异。
-在教室内点燃香薰,让学生观察火焰周围是否有热感。
Step 4:小组实验及讨论(2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然后讨论实验结果及归纳总结:-实验1:将两个不同温度的盖子放在开水壶上,观察一段时间后,用手触摸盖子的表面,比较温度。
-实验2:用两个奶瓶,一个装了冷水,一个装了热水,将纸条放在两个奶瓶的口上,观察一段时间后纸条是否有变化。
Step 5:解决问题(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讨论和解决以下问题并进行汇报,教师给予指导和展示正确答案。
-为什么石墨棒可以用来画线?-为什么密封性好的玻璃窗能够隔热?反思:本课采用了引导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探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热是怎样传递的》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的教学反思
在前五课,学生不断的经历给物体加热的活动,也体会到水、气体和液体都会热胀冷缩,尤其是在研究固体上,学生感受给铜球、金属条加热,手握的地方会变热,热从哪里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对于本课反思:
1、寻找生活经验,完善概念
学生在平时就有用金属勺子浸泡在热汤中会慢慢变热的经历,大部分的勺子在手柄位置都会放置塑料等减慢传热速度,这不仅仅与本节课的教学有关,为下一节课传热速度也打下铺垫,对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需要合理的转化,设立疑问,为何会这样呢?孩子们感受到金属的导热性。
2、联系先前经验,加深学习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热水袋中的水怎样被加热升温?学生初次感受温度由高到低传递,再加上实验操作,感受越接近热水,金属汤匙的温度就越高,让孩子们在猜测中验证热的`传递方向和温度变化。
3、课件演示,获得新知
在本节课教学前,对于材料准备比较缺乏,因而采用课件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热的传递方向,孩子们在直观课件中获得对热传递方向的再次感受,也加深自己对本节课教学重点的理解。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科学概念1、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准备铁架台、铁丝、热水、火柴、金属圆片、蜡烛油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出问题:现在老师准备请一名勇敢的孩子来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然后还得告诉同学们,你的感受。
谁愿意来试一试?2、学生演示:加热金属条。
3、汇报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新课(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同学们,如果把你所准备的金属条之类的物品,放入开水中,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想不想试一试?2、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取一支烧杯,回去后,把你准备的材料轻轻放入烧杯中,然后老师为每一小组倒入一定量的开水。
同学们可以一面观察,一面用手摸一摸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3、汇报:刚开始摸时什么感受,过一会再摸,又什么感受?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4、提问:同学们已经亲自体验了热是怎样传递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呢?5、讨论交流6、同学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材料,以及书中39页的方法加以检验。
(发金属条)7、汇报观察到的现象8、演示:从金属条的中间加热,火柴会按什么顺序掉下来。
9、出示演示文稿1(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提问:我们已经感受和观察到了,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那么,热在金属片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怎样才能看到这个传递过程呢?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提示:同学们可以参照书中40页的方法进行研究,另外,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部分材料,各小组取回去之后继续研究。
4、汇报: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呢?5、出示演示文稿2(三)思考:热在金属球中的传递1、我们观察了金属条、金属片的热传递方向和过程,如果是一个金属球,它的热传递的方向和过程又是怎样的呢?2、出示演示文稿3三、知识拓展1、我们已经知道热是会沿着一定的方向向四周扩散的,那么你能解释下面图中的情况吗?2、出示图片3、点燃火柴:不摩擦,不接触火源,能点着吗?4、总结板书设计热是怎样传递的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触摸感觉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实验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教学反思本课是教科版(新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理解热是如何传递的,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材料:- 热水壶- 温度计- 水杯- 水- 冰块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热水壶内的水烧开,倒入水杯中。
2. 实验一:将温度计插入水杯中央,并记录水的初始温度。
3. 拿起水杯,用手轻轻握住水杯的两侧,保持稳定。
4. 记录每隔一分钟水的温度变化,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热的传递方式:热是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传递的。
- 热传导是指由高温物体传递热量给低温物体,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而传递;- 热对流是指通过流体(如气体或液体)的流动而传递热量;- 热辐射是指热通过电磁辐射的方式传递,不需要媒质。
2.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水的温度逐渐下降,这是因为热从高温的水杯传递给了周围的空气。
- 初始状态下,水杯内的水温度较高,通过热传导和热对流,热量逐渐向水杯外部传递;- 水杯外部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热量会从水杯传递给空气,使空气温度升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杯内的热量逐渐转移到了空气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
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深入理解了热的传递方式和热量在空气、水杯和水之间的转移。
然而,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1. 实验环境的控制: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观察和记录数据,我们应该在教学实验室或者其他可控制环境中进行实验,避免外界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实验数据的量化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通过观察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但没有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量化和分析。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表等形式将数据可视化,并进行定量分析和解释。
3. 实际应用的拓展: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热的传递方式和热量在物体之间的传递有了基本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入具体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建筑隔热材料的选择、热能利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科版科学五下2.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2.6《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实质,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书通过实验和实例的介绍,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热传递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三态变化、温度的概念等基础知识,对于热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热传递的深层次原理和实际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实质。
2.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2.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实质和区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和讨论,从而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瓶、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冬天用热水袋取暖,引出热传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视频,介绍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的实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热传递的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验证热传递的原理。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空调、暖气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热传递的知识。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已初步建构热传导的生活经验,今天我们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热传导的探究过程。
二、谈谈本课的设计学生通过在前五课的学习,不断地在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
特别是第5课,用酒精灯给金属物体加热,他们已感觉到了在加热过程中,金属物体会快速地热起来的铜球、钢条很快就变得烫手,不可触摸。
对于铜球、金属条会变热,相信学生们也能做出解释:因为酒精灯火焰的热传给了它们。
那么,钢条在酒精灯上加热时,只是一端或其中一小部分与火焰直接接触,钢条的其他部位会热起来吗?如果也会热起来,热是怎样传过去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研究话题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被提出来了。
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
尤其是在吃火锅、喝热汤时,如果把金属勺子勺部浸在汤锅中,一会儿勺柄就无法用手直接拿。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热汤的能量传递到了勺子的勺部,然后又从勺部传到了勺柄。
这里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靠传导。
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继而让学生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三、关于本课教学的媒体应用本课教学属于实验操作课,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观察法、媒体展示,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这样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观实验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意境。
在课程开始的前部分,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关于会产生热传导的图片,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谈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学生会列举出很多的例子。
小学科学_热是怎么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器材】铁架台、烧杯一个、热水、铜丝、凡士林、火柴、酒精灯、涂有蜡的金属圆片、课件。
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
请你告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一样。
大家有没有专门来研究过这个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热是怎么样传递的》。
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热量是哪里来的?水的温度?铜丝的温度?师生一起来说并板书热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铜丝上部没有直接接触水为什么也变热了?它怎么也变热了呢?你们的猜想是?(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我们如何能想办法看到热的传递呢?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夹和凡士林。
(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及反思1【教学目标】21、科学概念:3(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4(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5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62、过程与方法:7(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8(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93、情感、态度、价值观:10(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11(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12【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13【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14【教学准备】15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16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17实验记录表。
1819一、导入课题20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21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教师示范),猜猜过一会儿金属棒的22另一端会有什么变化?232、你们猜的是不是和事实一致呢?请刚才上来摸过的同学再来摸摸。
请你告24诉大家,现在有什么感觉?哦,金属棒的这一端真的变热了,和同学们猜的结果25一样。
老师现在有个疑问了:金属棒的这一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26了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27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28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29(设计意图:通过把金属棒放入热水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热水如何把热传到30金属棒的另一端,从而引发热到底是怎样传递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想用实验证明31自己的猜想的欲望。
)3233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34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一些猜测,是否正确呢?该怎么检验?对,我们需要35用实验来证明。
362、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酒精灯、几根牙签、木37夹和凡士林。
(教师出示凡士林)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38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39火柴等。
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
40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41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42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43(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44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
)45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
46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
(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47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48出两种图示)49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50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
51(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这里52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牙签粘的距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53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
)54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
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55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
56(课件出示,学生默读)57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58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
(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59上标出)60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61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
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62到底是怎样传递的?63(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64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65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
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66力。
)6768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69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是从较热的一端70传递到较冷的一端。
如果我把这根金属棒换成一块金属圆片,热在这块圆片上又71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呢?(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
)72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73圆片,(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74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
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75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
76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77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78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79分。
) 80(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81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82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 8384四、课堂小结 85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棒和金属片上的传递。
那么谁再来说一说86热是怎样传递的?(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87端。
)(并出示热传导的概念) 882、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它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那么其他材89料是不是也都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呢?这个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 90(设计意图: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又很好地引出了下节课的研究内91容。
) 9293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实验记录表94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的结论9596教学反思:97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98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99是怎样传递的认识。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100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
101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102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103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
所以,我在第一次104试教中,我就提供一根金属棒,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金属棒上怎样清楚地看105到热传递的方向。
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106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什么材料也107没有提供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谓是千奇百怪: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滴水,108观察水干的过程;有的是用温度计来测量金属棒各部位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有的109是在金属棒上涂凡士林和蜡烛油……于是我在肯定学生思维的同时,动员学生们110对这些方法一一进行讨论和完善,去粗取精。
但是这样教学,发现时间远远不够,111怎么办呢?我对教案又重新进行了设计,改为教师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112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113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114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115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
教师只有在116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117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比如: 118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119“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120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121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
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122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 123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124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125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126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
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引127导性、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
比如: 在本节课的128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129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130教学环节。
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131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132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133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134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1354、某些细节的处理欠到位。
136本节课的教学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够到位,比如我是选用木夹来夹住金137属棒的,这种固定方法不够稳定,容易摇晃,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如果采用138架子固定会更合理。
另外,在图示法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好。
学生在完成第139二个实验活动之后,我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情况自己在黑板上用箭头画出“热在140金属圆片上传递的过程”,其实这里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金属141圆片上蜡油融化的情况用图示画下来,这样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情况,也更有142利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143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