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对东周以后明堂制度之起源的一种考察

合集下载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摘要】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与人们生活。

本文从起源和意义入手,探讨了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在古代中国的传承、实施过程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同时也分析了这一制度在现代的保留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研究发现,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社会制度,对于社会秩序与文化传统的延续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加强对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的研究和保护,传承其精神内涵,发扬其价值观念,为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关键词】太一生水、明堂制度、古代中国、传承、实施过程、社会影响、现代保留情况、变革与发展、持续影响、意义与价值、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的起源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

太一生水,是古代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风俗,相传太一神是大禹的师傅,他专门治水,保护人民免受水灾。

明堂制度则源自中国古代贵族社会的礼制,是指作为祭祀太一的殿堂。

在古代中国社会,人们深信太一神可以保佑他们平安幸福,因此建立了太一生水和明堂制度,作为祈祷神灵保佑的方式。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的起源虽然没有具体的历史记载,但却在民间传承和宗教信仰中广泛流传。

这种民族信仰和文化习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代传承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的探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信仰文化,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传统。

1.2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的意义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的意义在古代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太一生水代表了水源的神灵,是农业社会中对水资源的崇拜和保护,而明堂制度则是古代王朝对宗教仪式和社会秩序的规范。

这两者结合起来,在古代中国社会扮演着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_太一生水_

_太一生水_
以上我们对“凔热”和“湿燥”这两个环节的考察,可以引发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推论。“凔热”和“湿 燥”同“水”的密切相关性,使我们明白了“太一”为什么要首先“生水”。“水”在反辅“太一”生成“天 地”后,并不是把生成万物的接力棒交给了“天地”便与己无关了,而是在后续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必 不可少的作用,作为其最终结果“成岁”的载体的五谷,其生长和成熟也都离不开“水”。而“水”的这一 系列作用,其背后还有更高的、决定性的存在“太一”,“太一”生了“水“,再借助“水”而生成万物。这样 我们就可以更深地理解为什么作者要说“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了。《太一生水》的宇宙万物生成论,从 其起始点,到各个中间环节,再到最终结果,都贯穿了“水”的重要作用,因而这种宇宙生成模式可以归 结为“水生论”。
然而,所有这些对“水”的描述,表达的都是万物离不开水和水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的看法,用 《水地》自己的词语来说,就是“水,具材也。”“具材”无非是说“水”是一种“万物莫不以生”的基本物质, 但无论如何也不过是一种具体的“材”而已,并不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存在。因而,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看, 《水地》的“本原”并不真正具有“本原”的意义,其关于“本原”的思想仅止于“原素”论或万物构成论的 层面,并没有继续追问“水”又是从何而来并由何决定的问题,没有超出“天地”的范围而上升到宇宙万 物的终极根源的高度,还不能算作一个真正意义的、完整的宇宙生成论。这同《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 论显然不属于同一个理论层次。《太一生水》是在“万物莫不以生”的“水”之上继续追溯到更“本原” 的、最为终极的存在———“太一”,这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宇宙生成论。
这个宇宙生成论以“太一生水”为起点,以“成岁”为终点,这是一种极为有特色的思想,为迄今所仅 见。为什么要以“岁”为终点呢? 这需要考察“岁”的含义。中国古代的“岁”字有多种意义,其一是星 名,即“岁星”或“太岁”; 其二指一般意义上的年或年龄; 其三指年成,如“国人望君,如望岁焉”( 《左传》 哀公十六年),“厚收善岁,以充仓廪”( 《管子·小问》)。“成岁而止”,当是指“年成”意义上的“岁”,而 不是指一般时间意义上的“岁”,因为在“岁”之前已经有“四时”生成了,四时作为一个循环的周期便是 一年。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对东周以后明堂制度之起源的一种考察王国维先生有云:“古制中之聚讼不决者,未有如明堂之甚者也。

”诚哉斯言。

明堂制度之复杂难究,盖出于后世之不断附益,此点清人江藩已有觉察,他说:“其时孝武志在求仙,事非稽古,罢儒生之议,用方怪之言,乌足道哉?逮及东京,光武好谶,儒生议礼,不敢不本纬书,而明堂制度又杂以谶纬之文矣。

”江氏站在五室明堂的立场上,批评一室与九室明堂,其立论指陈未必允当,然其识见确实高明。

东周以后,明堂制度约有三端,一为一室,二为五室,三为九室,而以后二者为大端,近二千年来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论,均徘徊于二者之间。

一室明堂为三代之遗制,此容另文专论。

本文试图结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讨论五室明堂与九室明堂产生的可能的思想基础。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明堂之争始于东汉,其时已有所谓今礼、古礼之别,许慎《五经异义》云:今戴礼说《盛德记》曰:“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曰辟雍。

”《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

”讲学大夫淳于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

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

”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

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

”许君谨按:“今礼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

”所谓“今礼”是指东汉的明堂制度,《礼图》云:“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

”这个制度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今本在《明堂》篇)。

明堂制度(起源)

明堂制度(起源)

《易經.繫辭傳》云:「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王易之以宮室。

」1中國建築的起源,未有宮室之前,先民野處穴居,找尋自然環境可供利用的天然資源,因應地域、地形、氣候、風土的差異,或為營窟,或為繒巢,用以走風避雨以及躲避禽獸侵襲。

然而民物漸豐、資源漸足,先民逐漸有餘力解決基本的生存居處問題時,對於建築的需求將不再只是停留生理層次。

《禮記.曲禮》記:「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既庫為次,居室為後。

」2聖人營宮室,以宗廟為先者,說明建築發的發展因生理層次的滿足進而追求心理的、精神的和人文意涵的層面。

《禮記.祭義》曰:「……聖人以是為未足也,築為宮室,設為宗眺,以別親遠禰,教民返古復始,不忘其所由也。

」3根據這段記載,可以了解宗廟之設先於居室,目的在於別親疏、辨遠近,教民崇本溯源。

宮室建築則是從強調原本的基本功能演變為精神象徵義,而古代宮室建築中最賦象徵意涵者,莫過於「明堂」了。

4二、〈傳說中〉明堂制度的起源《大戴禮記.盛德》說:「明堂者,古之有也。

」6至於這個「古」是在什麼時後呢?從經史文獻了解,明堂之制或許最早可以上推至傳說中的神農氏時期。

相傳明堂始作於神農氏。

《淮南子.主述訓》云:「昔者神農之治天下也,神不馳於胸中,智不出於四域,懷其仁誠之心。

甘雨時降,五穀蕃植,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月省時考,歲終獻功,以時嘗榖,祀於明堂。

明堂之制,有方,風雨不能襲,寒暑不能傷,遷延而入之,養民以公。

」7根據《淮南子》的說法,神農氏之治天下,風調雨順、五榖作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百姓們順著時序播種與收成,並於歲末之際祀於明堂,感念祖先、上天的保佑並且祈求來年的豐收。

《淮南子》陳述的明堂之制極為簡單,基本上只是一個「有蓋而無四方」的棚子罷了。

明堂之制相傳自黃帝,從文獻記載得知黃帝明堂有「合宮」、「明臺」與「明廷」等等稱謂。

《尸子》曰:欲觀黃帝之行於合宮。

8《管子.桓公問》曰:黃帝立明臺之議,上觀於賢。

9大體上來說明堂在周代以前有許多不同的稱謂,一直到了周代以後才開始出現「明堂」稱謂,而且後世全權用「明堂」這個稱謂來概括其制,三、历代明堂设置貳、歷代明堂建置歷史上自西漢武帝以降,至清乾隆皇帝,大多數朝代都設有明堂建置,然而古明堂之制歷時久遠,其制難詳,又歷代受到時代風尚影響所及,各代明堂形制往往各具特色,以下分期略述。

《太一生水》補疏

《太一生水》補疏

《太一生水》補疏⊙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李鋭内容提要本文根據傳世文獻《文子》和出土的馬王堆帛書中的有關内容,疏証郭店簡《太一生水》中的有關文字,清理其文脉,認爲原整理者所提出的編連順序比較合適。

本文還討論了簡文中的個别字詞,對簡文的釋讀提出了新的意見。

關鍵詞郭店簡太一生水馬王堆帛書文子在郭店楚墓竹簡中,《太一生水》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文章,發表後引起了學界的極大興趣,研究成果已經很多。

但是,其中仍然有一些難以確定之處,不少學者遂提出了新的編聯方案。

下面在學界研究的基礎上,對篇中部分文字的理解提出一些個人淺見,不當之處,尚請大方之家指正。

《太一生水》初步校訂後的文字如下: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復相輔】1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

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

四時2復【相】輔也,是以成寒熱。

寒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

濕燥復相輔也,成歲3而止。

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

濕燥者,寒熱之所生也。

寒熱者,【四時之所生也】。

四時4者,陰陽之所生【也】。

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5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又【始,以己爲】6萬物母。

一缺一盈,以己爲萬物經。

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7不能厘①,陰陽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謂……8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强,責於 (9)下,土也,而謂之地。

上,氣也,而謂之天。

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

以10道從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長。

聖人之從事也,亦托其11名,故功成而身不傷。

天地名字并立,故其方,不思相尚。

【天不足】12於西北,其下高以强。

地不足於東南,其上□□□□□□□□13者,有餘於下;不足於下者,有餘於上。

14强昱先生已經指出馬王堆帛書《十大經·姓争》篇中有一段文字與之相關:“夫天地之道,寒涅(熱)燥濕,不能并立;剛柔陰陽,固不兩行。

兩相養,時相成。

居則有法,動作循名,其事若易成。

太一生水_札记

太一生水_札记

神 明 之 效
先 秦 传 世 经 籍 言 宇 宙 生 成 皆 以 太 一 出两 仪 两 仪 出 四 象 为 基 本 模 式 亦 即 太 一 生 天 地
, ,
。 ”“
恒一而止

止 谓居 居
,


毛 《 诗 商颂 玄 鸟 》 邦 钱 千 里 维 民 所 止
“ ”


。 ”
郑笺

止 犹居也

。 ”
此 句 言大 虚 通 同 混 而 为
,
一 即 是 大 一 居 庄 的地 方
天 弗能复 覆
, ,
不 《 原 》 仅 首述天 地 之 先 为 大 一 而 且描 述 了 大 一 的 特 点 道
,




大 一 析 言 之 皆为道 体 之 名
, , , ,
,

老 子 》 十五 章 二
,

吾 不 知 其名 字 之 曰 道
,

强 为之 名 曰 大
,
河 上 公 注 大 者 高 而 无 上 非 若 地 常 在 下 乃 复 逝 去 无 常处 所 也
,

大曰逝 逝 曰远
,
河上公

注 言远 者 穷 乎无 穷 布 气 天 地 无 所 不 通 也
,

乐 之 所 由来 者 远 炙 生 于 度 量 本 于 太 一
,
太 一 出两 仪 两 仪 出 阴 阳
,

… …道 也者 至
,
精 也 不 可 为 形 不 可 为名 强 为 之 谓 之 太 一
, , , ,
。 ”
吕氏春秋 大 乐 》

熊铁基:对《太一生水》“神明”的历史考察

熊铁基:对《太一生水》“神明”的历史考察

熊铁基:对《太一生水》“神明”的历史考察编者按:本文原载《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篇被认为是关于宇宙生成论的遗籍,开篇即说:大(太)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成岁而止。

下面倒过来又说一遍,有“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大一所生也”。

在这生成过程中,有些是比较实的,具体的,除水之外,还有天地、四时以及沧热、湿燥等等,有些又是虚的,抽象的,大一即是,阴阳也相对抽象,我认为神明也属相对抽象的一类。

有的学者认为,神明应该是具体的,相当于日月之光,或者是“光之精华”。

这一论断,恰恰与《淮南子》的一段话有点矛盾,其《道应论》有如下一段记述:罔两问于景(高注:“罔两,水之精物也。

景,日月水光晷也。

”)曰:“昭昭者,神明也?”(高注:“罔两恍惚之物,见景光明,以为神也。

”)景曰:“非也。

”罔两曰:“子何以知之?”景曰:“扶桑受谢,日照宇宙。

昭昭之光,辉烛四海。

阖户塞牖,则无由入矣。

若神明,四通并流,无所不及,上际于天,下蟋于地,化育万物而不可为象,俯仰之间而抚四海之外。

昭昭何足以明之!”这里明确地说,神明不是“昭昭之光”,①它“不可为象”而“无所不及”。

那么神明究竟是什么呢?一言难尽,得从头说起。

神明一词有多种内涵。

一为神祗,乃至专指日神②。

如《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易·说卦》的“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应该也是神祗。

二为无所不知,如神之明,如《淮南子·兵略》所云:“见人所不见谓之明,知人之所不知谓之神。

神明者先胜者也。

”引申开来,又有神圣而不可知、高深、微妙难穷之义。

如《易·辞》所说“阴阳不测谓之神”,孟子也说:“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在古代中国,太一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明,被视为天、地、人之神,是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中心。

太一生水乃是太一信仰的一个重要仪式,被视为保护天地的坚实保证。

同时,明堂制度也是与太一信仰紧密相关的制度,它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最神圣的官方场所之一。

本文将围绕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进行探讨,分析这两个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是太一信仰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它的目的是为了祈祷天地宝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

在仪式中,主持太一生水的官员会带领众人在天地神明前献祭,打动上天降下雨水,为民众保障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顺利得到。

太一生水仪式举行的时间通常是在立春后的一个特定日期,仪式参与者众多,其中包括诸多高官显贵、民众百姓等等。

除此之外,太一生水还具有独特的形式和流程,会表现出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特色。

太一生水仪式除了有基本的形式和流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搭建起来的信仰基础。

太一信仰中,天地神明是最高层级的神灵,太一作为最高神明之一,统领众神。

人们普遍认为,太一具有保护天地的重要使命,能够平衡上天的安定。

在古代中国,众人都盼望太一能够让天地万物安享和谐与安宁。

因此,在太一生水仪式中,人们会为这种期望祈祷神灵的保佑,并表达对太一信仰的孝敬与敬意。

明堂制度明堂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制度,它被认为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明堂制度的产生,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当时的明堂是中国帝王祭祀天地神明的最重要场所。

此后,明堂在历史上被视为尊贵的官方场所,只有皇帝及其亲属才有资格进入。

明堂的建筑风格也在历史上多次变化,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并具有高度象征性的建筑结构。

在明堂制度中,明堂被视为神灵仪式的场所,是中国古代社会与神灵联系的一条桥梁。

在明堂仪式中,皇帝及其亲属会穿着特殊的礼服,焚香献祭,并在天地神明前深刻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政策。

明堂被视为是一种神圣的场所,在古代中国,由于它的特殊地位,每位皇帝都必须遵守明堂制度,以确保整个古代中国的政治稳定和势力平衡。

“名堂”的由来等

“名堂”的由来等

“名堂”的由来等“名堂”的由来当某人做事不合自己要求或违反常规时,我们就会说:“你(他)在搞什么名堂?”那么,“名堂”是怎么来的呢?“名堂”来源于“明堂”。

所谓明堂,据说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方。

汉武帝是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一心想学古时候帝王的样子,做出一番事业,流芳百世。

这天,他学着三皇五帝的架势,带领众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东岳泰山。

山上有古时明堂的一处遗址,他见了一时雄心大发,便要在这片遗址上造一座新的明堂,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但是,文武百官没有一个知道明堂是什么样子,应该怎么造。

所以这个明堂根本就无从造起,最后只好不了了之。

到了唐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重建“明堂”的事又被人提了出来。

武则天称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并让人各自上书献策,谈谈明堂是什么样的。

皇帝都下令了,下面的人自然满心巴结,恨不得自己一个人就把这明堂给建了。

不久,便有人献上了《黄帝明堂经》三卷给武则天,上面详细介绍了明堂的造型: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是清水环绕,空中有响履木铺成的道路通到岸上,非常繁华。

武则天看了很高兴,准备下令照此动工。

可大臣刘允沦认为这样的工程劳民伤财,实在有害无利,就写了一篇《明堂赋》劝谏武则天。

文中写道:“如此明堂,实在于民无益,于国无利。

也不知那人写的什么《明堂经》,《明堂经》里写的又是什么‘明堂’。

”武则天看了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深为赞许,也就没有再建明堂。

这事流传开后,人们便把稀奇古怪的东西称作“明堂”,由于“明”和“名”读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这样的意思,所以便有了“名堂”这个词。

漫话“戴高帽”俗语“戴高帽”有两种说法:一是把“自己”妄自尊大,喜人称赞,称为“好戴高帽”;二是把吹捧、恭维别人称为“给人戴高帽”。

“高帽子”远在秦以前就已出现,如《墨子?公孟》:“昔齐桓公,高冠博带,以治其国。

”高大就显得威风凛凛,最初戴高帽可能是拥有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后来使用逐渐普遍,即有“高山冠”“高翅帽”等词语。

太一生水楚儒的体、相论

太一生水楚儒的体、相论

太一生水:楚儒的体、相论循由传统儒家经典,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先秦儒家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尝有美中不足之感:何以孔子不能建构一种本体论、存在论的哲学体系呢?当读完《中庸》、《易大传》、《孟子》,约略解去缺憾之后,却又生出了疑惑:何以后者在孔子之外又忽有本体论、存在论的建构呢?如果没有楚墓竹简的出土,我们可能永远面临这样的一个谜题。

甚至我们也永远无法得知《易大传》、《中庸》和孟子的思想有来源于道家自然之天的影响。

我们有理由为可能进一步厘清思想史的脉络而激动。

至少,现在可以基本达成共识:此批简书为孔子与孟子之间的文献。

这意味着,我们理解孔孟思想过渡,已经获得了一个极为重要、罕见的经典范本,同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先秦儒家思想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太一生水》,研究者一般认为是道家书,与简文中的其他儒家书不相关,我们却以为似乎不如此。

综观全部郭店简,《太一生水》似可置之统率地位来考量,即它是楚儒以之凌于其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法哲学之上的本体论、存在论的论著。

故不可将它与其他简文分离开来,否则,不易明白其他简文中的许多观念和概念。

是以,我们在讨论郭店楚简的法哲学之前,先拟对《太一生水》作一简约的探讨。

本体论是关于本体的学问。

当提及本体时,应有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一是有关体的知不能用寻常的知去类比。

寻常的知是由人的理智或理性所获得的,因而是经验的,可作分析、归纳、类比,也是特定的知识,局域有效的知识,可以模仿和学习的知识。

本体的知则是一种体悟和灵感的知,它是先验的或超验的、性智觉的,不可类比、分析和拦截,它具有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是的特性。

不巧的是,这种差异常是易于为我们所忽略的。

人们更习惯,也更愿意用寻常的知去理解和把握本体并表达这种知。

二是当有限的人面对无限的体时,无能和无助是极为可能的现象,特别是当知体不可能时,难免不通过理解在、用或相、存去把握、理解体。

这种作为很容易使我们的性智有无法不具体化的倾向。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

《太一生水》文化意蕴新解[导读]《太一生水》的“生”字不是“产生”“化生”之意,而是“有”之意。

水和土是先哲们为了论述宇宙生成的需要而从实体性质料中抽象出来构成太一和天、地的要素。

文/谭宝刚郭店楚简有一论述宇宙生成的佚籍,名曰《太一生水》,它与传世文献中其他宇宙生成论相比更为精致,从而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

诸多学者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阐发其哲学内涵,笔者也不揣浅陋,试就有关问题述说一些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太一生水》简文(资料图图源网络)为论述方便,兹将《太一生水》摘录如下(文本顺序有所调整,补释简文据自涂宗流先生的《郭店楚简平议》):大一生水。

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

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

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

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谓[道]。

下,土也,而谓之地。

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也其字也,(青)请(昏)问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

[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一、崇水尚土水土并重《太一生水》可以说是现今发现的制作时代最早的宇宙生成论文献,它与传世文献中论述宇宙生成的《列子》《子华子》《礼记》《荀子·礼论》《吕氏春秋》《鶡冠子》《淮南子》等一样视“太一”为宇宙发生的最高源头;或许是传世文献的作者们见过《太一生水》受其影响而撰文也未可知。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重要制度之一。

太一生水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活动,而明堂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这两者在不同的领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太一生水的含义。

太一生水又称“拜水”,是农业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太一是古代中国的神灵,据传他主管天地万物的生长。

农民们相信只要向太一祈祷并从其所掌管的河流中取水,就能得到丰收的庇佑。

因此,在种植季节的重要时刻,农民们举行祭祀仪式,并亲自带着庄稼河水进入田地,以供庄稼生长。

这被称为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的意义不仅仅是宗教的,还在于为农业提供水源。

古代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都以灌溉为主,而太一生水就是农民们获取灌溉水源的途径之一。

在太一生水活动中,农民们要亲自前往河流抬取河水,然后再用竹藤编织的水罐将水运送到田地中。

这通过劳动分工的方式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从而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保障。

正如太一生水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一环,明堂制度也是古代中国政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堂制度是由明堂、朝会、封禅等组成的一套制度体系。

明堂是一种建筑,是古代中国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是皇帝与神灵沟通的重要场所。

朝会是指皇帝与大臣们定期举行的会议,讨论国家政务和国家大事。

而封禅是皇帝根据太一生水的灌溉效果,向太一报告,以表达对太一的感恩之情。

明堂制度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是政治决策的场所,也是将农神太一与国家君主皇帝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通过太一生水和封禅仪式的举行,皇帝希望能够获得太一的庇佑,进而保障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丰收。

这也为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天命观埋下了伏笔,即皇帝的权力和统治地位是由天命所赋予的。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一生水不仅是农民们对丰收的期望,更是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与感恩之情的表达。

通过太一生水活动,人们加深了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认识,进一步加强了与自然之间的连接。

楚简《太一生水》第二部分简文思想分析及其宇宙论来源考察

楚简《太一生水》第二部分简文思想分析及其宇宙论来源考察
不足 于 下者 , 余 于上 。4 有 1 “ , 下 土也 , 谓 之地 。上 , 也 , 而 气 而谓 之 天 。 这是 认 为天 在 上 、 ” 地在 下 , 由 天
气 、 由土构成 。这 种天 地观 , 是经验 的 , 地 既 又是传 统 的。《 冠子 ・ 万》 :所 鹗 度 说 “ 谓天 者 , 是苍 苍之 气之谓 天 也 ; 谓 地 者 , 是膊 膊 之 土之 谓 地 也 。 《 万 》 非 所 非 ”度 所 反思 的天地 观 , 与 简文相 同 。 1 《 子 ・ 瑞 》 :天 , 气 耳 , 处 亡气 。 又 正 【] 列 天 说 “ 积 亡 ”
。 丁 四 新
( 汉 大学 哲 学系 ,湖 北 武汉 4 0 7 ) 武 3 0 2
[ 摘要] 太一生水> 《 第二部分 文本 由后 6简组成 , 而以“ 天地名 字” 为关纽 , 可以单独
命名为《 天地 名 字 > 。 “ 昏” 指 天 地 未 分 的 本 原 状 态 , 昏 暗 、 沌 和 无 序 等 义 ; 篇 青 是 有 混 “ ” 道 则表 示天地 已分 的 物 事状 态 , 条 理 、 律 、 有 规 明晰 和有 序 等 义 。 “ 地 名 字 并 立 ” 是 天 , 以“ 昏” 青 之名 与 “ ” 的并 建 , 道 字 解释 中 国 大 陆 天 地 形 势 的 变化 的 。这 些 观 点 当属 于 南 方 楚 道 家 的思 想 , 老> 《 有 别 。 与《 、庄> 天道贵弱, 削) 雀( 成以益生者, 伐于强, 责于……5
下, 土也 , 谓 之 地 。 上 , 也 , 谓 之 天。 道 亦 其 字 也 , 昏 其 名 。 而 气 而 青 以l道从 事者 必托其 名 , 事成 而身 长 。圣人 之从 事也 , o 故 亦托 其 。 , 功 成 。 故 名

解读明堂创制的构想与唐高宗的政治心态

解读明堂创制的构想与唐高宗的政治心态

解读明堂创制的构想与唐高宗的政治心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作为中国古代宫室制度最核心、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明堂制度乃是古今学者讨论最多、观点分歧最多的一个问题,王国维曾说:“古制中之聚讼不决者,未有如明堂之甚者也。

古今学人对明堂之探讨,涉及范围广泛,诸如:明堂的性质、功能,明堂与宗庙、学校、路寝、灵台等建筑之关系,明堂制度之渊源,历代明堂状况,明堂建筑构造、象征意义等等,几乎所有涉及明堂的问题,都可谓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唐代是中国古代各项制度成熟完善的重要时期,明堂制度在此期间也获得长足发展,有学者指出:“唐代是明堂制度史上第二个繁荣时期,也是明堂形制演变史上资料最为丰富、变化最为多样、后人误解也最多的时期之一。

因此,对唐代明堂制度展开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明堂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丰富唐史研究的内容。

笔者曾撰文探讨唐高祖、太宗时期的明堂创制情况,重点讨论了武德、贞观时期明堂创制的相关提议、明堂礼仪的理论探索,以及明堂未能建立的原因等问题。

唐高宗统治期间,不仅政治界、学术界颇为关注明堂创制的话题,唐高宗本人对此也是高度重视,并亲自参与明堂形制、明堂礼仪、明堂建造等问题的讨论。

唐高宗对明堂制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正透露出他试图摆脱唐太宗政治光环笼罩,实现政治上去贞观化,以及树立新的大唐英主形象的政治心态。

以下试为发明。

形制的初步构想唐高宗即位不久,即开始筹划创建明堂。

永徽二年(651)七月二日,唐高宗下诏,要求有关部门详细讨论明堂制度诸问题。

据《旧唐书.礼仪志》载诏,云: 上玄幽赞,处崇高而不言;皇王提象,代神功而理物。

是知五精降德,爱应帝者之尊;九室垂文,用纪配天之业。

且合宫、灵府,创鸿规于上代;太室、总章,标茂范于中叶。

虽质文殊制,奢俭异时,然其立天中,作人极,布政施教,其归一睽。

南方黄老学遗作:《太一生水》学派归属考

南方黄老学遗作:《太一生水》学派归属考

南方黄老学遗作:《太一生水》学派归属考王国明【摘要】郭店简《太一生水》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的一篇关于早期中国宇宙论的古佚书.然而对其学派归属,至今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通过甄别其与《老子》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学术思想实为相近相关而不相同,其是在《老子》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太一生水》呈现出从天道到人道,托名从事,\"一\"的标识,兼综百家等思想特征,展现出早期黄老学型态.同时,《太一生水》与南方楚地文化的诸多关联,对我们重新认识南方楚地黄老学的发展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7页(P21-27)【关键词】《太一生水》;《老子》;黄老学;楚地文化【作者】王国明【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9.91993年10月,郭店楚简在湖北省荆门市沙坪区四方乡郭店村的战国墓葬中得以浮出地表,其中《太一生水》被认为是迄今最完整的一篇关于早期中国宇宙论的古佚书。

然而自《太一生水》出土面世以来,对其学派属性的界定,就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热门话题。

学派属性的探讨,关系到对《太一生水》这一篇古佚籍进行学术史定位的问题,意义重大,故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

一、《太一生水》与《老子》比勘我们在正式分析《太一生水》的学派属性问题之前,首先无法回避的一个疑点即是其与《老子》思想的关系问题。

兹略作讨论。

从早期郭店楚简的整理与研究情况来看,大多数研究者似乎都不怀疑《太一生水》与《老子》之间有着密切关联[1]。

因为其在出土时系附于郭店简《老子》丙组之后(尽管或有偶然因素),并且在竹简形制与字体行款方面与《老子》丙组如出一辙,以致早期郭店楚简的整理者甚至认为它本身就是《老子》丙组的一部分。

另外,从内容层面考察,《太一生水》亦具有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譬如对宇宙生成论的关注与道家自然哲学的旨趣相契合,都有对天道的探求;另外《太一生水》的天学渊源与数术背景,与道家史官传统亦存有内在联系。

《太一生水》“神明”新释

《太一生水》“神明”新释

《太一生水》‚神明‛新释赵卫东(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自郭店竹简面世以来,《太一生水》引起举世瞩目,对其‚神明‛的诠释见仁见智。

本文在全面总结了对《太一生水》之‚神明‛的各种解释的基础上,结合《太一生水》的宇宙论系统,提出了对‚神明‛的新诠释。

关键词:太一生水;神明;昏明;昼夜A new interpretation of Shen-ming in Tai-yi-sheng-shui carved on bamboo slipsZHAO Wei-dong(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Abstract: Since the bamboo slips unearthed at Guo-dian, Hubei province, came out, the chapter of Tai-yi-sheng-shui (The great One produces water)aroused a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and scholars differ much in interpreting the ‚Shen-ming‛ (神明, literally, miraculous and bright). Basing on an overall summary of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he paper put forth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Shen-ming in the light of the cosmic system of Tai-yi-sheng-shui.Key words: Tai-yi-sheng-shui; Shen-ming; dawn and daybreak; day and night一自1998年5月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公布以来,《太一生水》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太一生水》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宇宙论模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宇宙论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

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

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

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

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

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

上,气也,而谓之天。

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

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郭店楚简,又称郭店楚墓竹简,是中国湖北省沙洋县纪山镇郭店一号楚墓内的竹简,1993年10月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经考证郭店楚简抄写成书的时间不晚于公元前300年,大约相当于战国中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所发现最早的原装书。

全部为先秦时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

儒家典籍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四篇);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

郭店楚简所载内容与传世之儒道经典颇有不同,比如传世的《道德经》第十九章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简文《老子》甲的开头却是:“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为弃作,民复孝慈。

”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将大量先秦书籍焚毁,而郭店楚简则在地下得以保存,为研究先秦古文和思想提供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区四方乡郭店村出土了一批战国楚竹简,后经荆门市博物馆整理,得804枚,计一万三千余字,[1](PP.35—48)并于1998年5月由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为《郭店楚墓竹简》一书。

明堂制度

明堂制度

結語以上四章依次論述了明堂的起源與發展、歷代研究論述、三代明堂形制、以及周代以前的明堂功能等等,並就卜辭、金文及考古出土之文物等等史料作了相當的考辯和研究。

今試綜結四章的內容,作出以下四點結論:第一、前代的明堂研究大致上可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兩漢時期。

由於漢代經學興盛,有關明堂的記載多見於經典之中,因此漢代學者解經釋義時必然會面對這樣的課題。

然而受到時風的影響,學者訓釋明堂之制往往摻雜「五行」、「讖緯」學說。

到了魏晉南北朝以至隋代,開始出現了明堂專論,不過受到玄學、清談風氣的影響,這個時期的研究開始質疑並且揚棄漢代的說法。

至於唐宋時期,此期的經學研究「已陵夷衰微矣」,因此這個階段的明堂研究明顯大多紹述前代的主張。

清代以後金石考據之學蓬勃發展,學者治經講求證據,所謂「無徵不信,孤証不立。

」這個時期的明堂研究講求「字音」、「字形」以及「字義」上的客觀實證,開創明堂研究的新方法。

第二、有關明堂的形制布局方面,學者多用「明堂」一語概括,僅少數學者會將明堂形制分朝代來探究。

根據《考工記》的記載,夏商周時期的明堂制度、建置等等各不相同,歷來學者對於明堂形制的探討,鮮少注意到「時代」的區隔性問題。

筆者根據業已出土的宮殿遺址、考古文物以及我國早期圖形文字的特點,廣泛參考近人研究成果,推論周代以前的明堂形制發展順序可能是由最初的「一室」明堂到「長方形五室」再到「亞形五室」,最後是東周以後的「亞形十二室」〈兼及五、九、十二之數〉。

一般而言,氏族、部落社會資源貧乏,相對的宮室建築格局必然簡單,因此夏代形成國家以前的部落時期明堂之制比較有可能為一室明堂。

至於夏代明堂之制,根據二里頭1號宮殿遺址的復原顯示,該宮殿遺址或許為長方形五室,以中央室特大,且左右各有兩個夾室。

商代明堂之制,到目前為止則有兩說,一說主要針對明堂屋檐部分來論述,認為商代明堂為「四注式重檐屋頂」,另一說主要則是以明堂布局來討論,主張明堂乃四亞重室。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对东周以后明堂制度之起源的一种考察(1)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 ——对东周以后明堂制度之起源的一种考察(1)

太一生水与明堂制度——对东周以后明堂制度之起源的一种考察(1)王国维先生有云:“古制中之聚讼不决者,未有如明堂之甚者也。

”[1] 诚哉斯言。

明堂制度之复杂难究,盖出于后世之不断附益,此点清人江藩已有觉察,他说:“其时孝武志在求仙,事非稽古,罢儒生之议,用方怪之言,乌足道哉逮及东京,光武好谶,儒生议礼,不敢不本纬书,而明堂制度又杂以谶纬之文矣。

”[2]江氏站在五室明堂的立场上,批评一室与九室明堂,其立论指陈未必允当,然其识见确实高明。

东周以后,明堂制度约有三端,一为一室,二为五室,三为九室,而以后二者为大端,近二千年来关于明堂制度的争论,均徘徊于二者之间。

一室明堂为三代之遗制,此容另文专论。

[3] 本文试图结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讨论五室明堂与九室明堂产生的可能的思想基础。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明堂之争始于东汉,其时已有所谓今礼、古礼之别,许慎《五经异义》云:今戴礼说《盛德记》曰:“明堂者,自古有之,凡九室,室四户八牖,共三十六户七十二牖。

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所以朝诸侯,其外有水曰辟雍。

”《明堂月令》说:“明堂高三丈,东西九仞,南北七筵,上圆下方,四堂十二室,室四户八牖,其宫方三百步,在近郊三十里。

”讲学大夫淳于登说云:“明堂在国之阳,三里之外,七里之内,丙巳之地,就阳位,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故称明堂。

明堂,盛貌,周公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五精之神,太微之庭中有五帝坐位。

”古《周礼》《孝经》说:“明堂,文王之庙,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

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盖之以茅。

周公所以祀文王于明堂,以昭事上帝。

”许君谨按:“今礼古礼各以义说,无明文以知之。

”[4]所谓“今礼”是指东汉的明堂制度,《礼图》云:“建武三十年作明堂,明堂上圆下方,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十二堂法日辰,九室法九州。

”[5]这个制度最早见于《大戴礼记·盛德》。

所谓“古礼”是指《周礼·考工记》所载之五室明堂之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sp;“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

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

”“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

所谓一者,无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独立,块然独处,上通九天,下贯九野。

员不中轨,方不中矩,大浑而为一。

叶累而无根,怀囊天地,为道关门。

穆忞隐闵,纯德独存。

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循之不得其身。

”这里明确说水是“无形”之孙,水生于“无形”,而无形即是“一”,无形生水即是一生水。

《太一生水》的作者大概了解道家的这个思想,于是他在叙述太一成岁的过程中有意插入了“水”。

我们知道,尽管古代思想家都重视水,但文献在叙述成岁或岁时时,一般都不提水,[28]因此《太一生水》成岁过程中的水很可能是人为加上去的。

由于有这两条明显的道家特征,《太一生水》才会被抄在《老子》丙本之后。

基于上述论述,可得结论如下:《太一生水》的主体内容是描述太一经水成天地、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直至成岁的过程,其中太一为帝星,神明为鬼神;它的中心思想是时令思想。

就其学派而言,属于数术类。

它明显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叙述上也作了相应改编,一是它的生成序列与关系是改编的结果;二是在太一与天地之间人为地插入了水。

改编后的太一成岁,尤其它对寒热与湿燥关系的处理,是常识所无法接受的,故其对当时以及汉代的思想界并未产生大的影响,过高估计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不合适的。

王国维《明堂庙寝通考》,《观堂集林》卷三。

江藩《隶经文明堂议》皇清经解续编本。

下文有少许论述,可作为我们对三代明堂的基本认识。

学者或据殷墟的“亚”形大墓,推测商代已有类似于王国维先生所提出的明堂制度,我们认为,这种推测是难以成立的,此并容另文论述。

汪宁生《释明堂》(《文物》1989年第9期)也以明堂为一室。

孔颖达《礼记正义明堂位》引,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

《后汉书光武纪》注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此据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皇清经解本。

《太平御览》卷533引。

《隋书宇文恺传》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魏书袁翻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魏书贾思伯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隋书牛弘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顾颉刚《浪口村随笔》卷三“明堂”,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太平御览》卷533引。

《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均有记载。

成伯玙《礼记外传》,《太平御览》卷533引。

《太平御览》卷533引。

《太平御览》卷533引。

同注11。

据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李学勤《太一生水的数术解释》,《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1]李学勤《九宫八风及九宫式盘》,载《古文献论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2]《孟子离娄下》。

[23]据王博《美国达慕思大学郭店〈老子〉国际学术讨论会纪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24]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

邢文《论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不属一系——楚简〈太一生水〉及其意义》,〈中国哲学〉第二十辑。

[25]类似的句例文献中还有不少,此仅就《淮南子泰族训》举这三种句例。

[26]刘向《五经通义》,据《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27]同注15。

[28]我在所读的古书中没有发现将水与天地神明阴阳四时连类叙述的例子,然说有易,说无难,本人读书有限,还望学者不吝见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