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五年级学科:科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知道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来源。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
2. 橡皮筋作为动力来源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2. 利用橡皮筋制作动力装置。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2. 教具:橡皮筋、剪刀、胶带、尺子、铅笔、彩色笔。
3.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根橡皮筋、剪刀、胶带、尺子、铅笔、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橡皮筋玩具,引发学生对橡皮筋的兴趣,提问:“你们玩过这样的玩具吗?知道它是怎么动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2. 探究橡皮筋的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橡皮筋,提问:“橡皮筋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可以作为动力来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橡皮筋具有弹性,当它被拉伸时,储存了能量,当它恢复原状时,释放能量,这就是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3. 动手制作动力装置教师发放学具,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利用橡皮筋作为动力的装置。
学生讨论后,教师邀请几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设计。
教师点评后,学生开始动手制作。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完成制作后,邀请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其他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今天学习的橡皮筋动力原理。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橡皮筋动力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橡皮筋动力比赛,看谁制作的装置跑得远。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进装置,使其跑得更远。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橡皮筋驱动的玩具、橡皮筋发条等。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黄沙小学校王凤琼【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提出问题并利用实验,观察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以及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与实验内容间的联系,体验科技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3、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理解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教学难点:橡皮筋动力小车的安装;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解释。
【教学准备】组装好的小车一辆、钩码数个、橡皮筋数根、多媒体课件、、有刻度的“跑道”、实验记录单、拉力器【课前活动】孩子们,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的力,聪明的你们知道哪些力呢?(重力、拉力、推力、压力、浮力……)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相应补充,体验不同的力。
【教学过程】一、铺垫设疑1、谈话激趣师:孩子们,老师今天从另一个学校来到这里,老师是用什么交通工具到这里的?生:汽车。
师:真聪明,这世界上除了汽车还有许多车,比如……所有的车前进都需要动力,那聪明的孩子们知道这些车用什么作动力吗?师:生活中的各种机动车几乎都是用轮驱动方式前进的,即动力使车轮转动,轮子通过与地面的摩擦力带动车身前进。
2、质疑引题1(1)(出示小车实物)老师手中有一辆自制的简易小车,你可以用哪些方法使这辆“小车”运动起来呢?(2)有许多种方法都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何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课题。
二、探究发现(一)初步探究:把橡皮筋和小车组装好,使小车运动起来。
1、孩子们,你们想亲手组装一辆橡皮筋动力小车吗?那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小车的构造吧!(出示课件)请拿起实验盘中的小车,区分一下车头和车尾,特别介绍车架上的小孔和车轴上的车轴套。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知道橡皮筋可以产生动力。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2. 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3. 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4. 观察和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
2.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观察分析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橡皮筋、剪刀、尺子、铅笔、绳子等实验材料。
2. 准备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3. 准备实验报告表格。
六、课堂导入与新课讲解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橡皮筋动力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讲解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七、动手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动手制作一个橡皮筋动力装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八、观察与分析1. 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
2. 学生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优点和不足。
九、课堂小结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十、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尝试用橡皮筋制作其他动力装置。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橡皮筋动力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橡皮筋的性质和特点,讲解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3.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每组动手制作一个橡皮筋动力装置。
4. 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的运行原理,分析橡皮筋动力装置的优点和不足。
七、拓展与延伸1. 学生尝试用橡皮筋制作其他动力装置,如橡皮筋船、橡皮筋飞机等。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及反思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2、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1、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
2、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理解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尺、实验用车一辆(上有串着一根橡皮筋)、钩码盒橡皮筋、排球、弹簧;教师准备:实验用车、橡皮筋、弹簧、球、自动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玩橡皮筋弹橡皮擦游戏,你怎样弹起来的?2.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我们手中的橡皮筋做动力使小车动起来。
(板书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二、橡皮筋力的产生原因1.橡皮筋的里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先来感受下。
2.出示橡皮筋、弹簧、排球,橡皮筋可以拉一拉,弹簧?排球?请每个同学体验下。
3.试验中,它们有什么变化?生……4.师:这说明它们都变?/什么变了?5.你用力使它们变形时,你有什么感受?6.当我们放手后它们又会?7.出示弹力概念8.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弹力的例子吗?出示图片和实物。
三、给小车安装橡皮筋1.出示小车,我们这节课要利用橡皮筋的弹力让小车动起来。
老师已经给它装上了橡皮筋。
把橡皮筋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
2.出示图片介绍车的前后,橡皮筋缠绕的这一端为后面,固定的这一端为前面。
3.大家试试,看看谁有办法用橡皮筋作动力让小车自己动起来?注意小车运动的方向和缠绕的方向。
4.生尝试,找出小车运动的方向和橡皮筋缠绕方向的关系。
5.请同学让你的小车向前行驶。
四、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1.刚才你们的小车运动的距离一样远吗?你推测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因素有哪些?(板书)2.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板书擦去其他因素)那我们来预测一下,圈数多,距离越远,圈数少,距离近?板书并打上问号。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3. 实验操作和观察4. 解决实际问题5. 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四、教学准备:1. 橡皮筋2. 实验器材(如尺子、剪刀等)3. 教学课件4. 小组合作工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探讨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
3. 实践:学生根据探讨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4. 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用橡皮筋作动力的装置。
5. 总结:学生展示小组成果,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实验经验和收获。
6.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应用到生活中,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7.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8.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解决问题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橡皮筋弹性特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教师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难度,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作为一种动力来源的原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动力原理2. 橡皮筋实验的操作步骤3. 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筋的动力原理,实验操作步骤。
2. 教学难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2. 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橡皮筋、小车、尺子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介绍橡皮筋作为一种动力来源的原理和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探究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橡皮筋为小车提供动力,并设计实验方案。
3. 动手实践:学生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对小车的作用。
4. 观察与分析: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橡皮筋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讲解橡皮筋动力原理。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橡皮筋动力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图。
八、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优化实验方案,使小车运动更远?2. 学生尝试改进实验装置,进行二次实验,验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家长协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橡皮筋应用实例,拍摄照片或视频,下节课分享。
十、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次教学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以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 橡皮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3. 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 橡皮筋的弹性系数计算2. 橡皮筋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表现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橡皮筋、剪刀、尺子、铅笔、实验器材等。
2. 相关教学课件、视频等。
学生准备:1. 笔记本、铅笔。
2. 好奇心、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橡皮筋玩具,引导学生关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激发学生兴趣。
2. 探究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橡皮筋在不同拉伸程度下的形变情况,记录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3. 应用实例分析教师展示橡皮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橡皮筋测力计、橡皮筋驱动的玩具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橡皮筋在这些实例中的作用。
4. 动手实践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橡皮筋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表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第二课时:1.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 拓展延伸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展示相关实例,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3.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和实际应用。
4.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课后评价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内容:1. 学习橡皮筋的动力原理。
2. 掌握如何计算橡皮筋的弹性系数。
3. 学习如何利用橡皮筋制作简单的动力装置。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第一章:橡皮筋动力原理介绍1.1 教学目标了解橡皮筋的性质和弹性原理。
理解橡皮筋作为动力的基本概念。
1.2 教学内容橡皮筋的定义和特性弹性原理的解释橡皮筋作为动力的原理介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橡皮筋的弹性和动力原理。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橡皮筋动力实验2.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使用橡皮筋产生动力。
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橡皮筋动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实验材料和工具的准备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数据记录和分析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2.4 教学评估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第三章:橡皮筋动力应用实例3.1 教学目标了解橡皮筋动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学习橡皮筋动力在解决问题中的创新思维。
3.2 教学内容橡皮筋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介绍。
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方法介绍。
3.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引导学生了解橡皮筋动力的应用。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应用想法。
3.4 教学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讨论。
学生提出创新应用想法的创意和可行性。
第四章:橡皮筋动力制作实践4.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将橡皮筋动力应用到实际制作中。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4.2 教学内容制作材料的准备和指导制作步骤和操作方法创新思维的实践和指导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制作操作。
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制作出独特的橡皮筋动力作品。
4.4 教学评估学生制作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学生对制作过程的参与和理解程度。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
5.2 教学内容对橡皮筋动力原理、实验、应用和制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设计5:用橡皮筋作动力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用橡皮筋做动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远。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并且做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小车一辆、橡皮筋两根、弹簧、教学课件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小车,问:让一头牛来拉这辆车,这辆车叫做---(牛车),让一匹马来拉,叫做---,用电力来拉,叫做----。
难度不够,现在增加难度。
出示橡皮筋,(什么),能用皮筋让小车跑起来吗?试试看。
2.出示幻灯:(1)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车架上
(2)橡皮筋的另一端勾到车轴上,转动车轮,试着让小车跑起来。
生试装小车。
交流:
(1)怎么让小车动起来?(交流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往前转和往后转橡皮筋)
(2)小车的动力来自哪里?(橡皮筋,验证)
3.探究橡皮筋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
师:还想玩吗?怎么玩?
引导探究橡皮筋圈数和小车距离的关系。
讨论实验方案解决1.起点终点,2.圈数界定,3.距离测量,4.实验次数与表格。
生实验探究,汇报交流
4.体验橡皮筋的弹力
用手体验橡皮筋被拉伸不同程度后产生的拉力。
师讲解弹力。
5.生活中的弹力。
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1.学生做小车可能会存在难度。
2.小车距离的测量会比较难。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学会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源,制作简单的动力装置。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 橡皮筋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3. 橡皮筋动力装置的测试与优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橡皮筋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和测试优化。
2. 教学难点:橡皮筋动力装置的测试与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橡皮筋、剪刀、尺子、钉子、木板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橡皮筋动力装置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橡皮筋玩具,引发学生对橡皮筋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橡皮筋的弹性特性:让学生观察橡皮筋的形变和恢复过程,探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3. 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橡皮筋动力装置,并在制作过程中思考如何提高装置的动力效果。
4. 测试与优化:让学生测试自己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橡皮筋应用实例。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探究、制作和测试过程中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装置的创意、实用性和稳定性。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以改进今后的教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表现,总结教学成果和不足之处。
2. 学生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学习效果和进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
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八、课后作业1. 学生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和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在肯定范围内,橡皮筋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橡皮筋给纸飞机和小车作动力;会做探究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弹力大小关系的实验。
3、感情、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搜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弹力概念,利用弹力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难点)理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
(教学打算)教师演示:纸飞机2架、橡皮筋1个、弹簧、铁架台、钩码、轨道、课件等。
分组实验:每组:纸飞机4架、橡皮筋4个、燕尾夹1个、海绵1块、拉簧或压簧1个、橡皮泥1块、小旗子1面、铁架台1副、钩码1套、小车1辆、记录单1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1.课件出示飞机、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的图片。
提问:你们了解这些交通工具是用什么作动力的吗?学生答复。
2.出示纸飞机,提问:这里有架纸飞机,你有方法让它飞起来吗?学生答复。
示范:拉橡皮筋使飞机飞起来。
3.分发纸飞机,让学生自己用橡皮筋把纸飞机飞起来。
提问: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吗?引导学生认识到橡皮筋是可以作为动力的。
4.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橡皮筋。
〔板书:橡皮筋〕。
二:橡皮筋可以产生力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下橡皮筋。
想想怎样做才能使橡皮筋产生力?学生商量、思考并动手活动。
2.请一位同学演示他的方法。
3.分析:你是怎么做的、橡皮筋发送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答复:被拉长了。
引导:橡皮筋什么发生了变化?得出形状变化〔板书:形状变化〕。
师:感觉到力了吗?生:感觉到了。
师:这个力是谁产生的?生:橡皮筋。
〔板书:产生力〕大家一起来试试吧!〔这一环节,使学生认识到弹力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形状变化。
〕三、感受物体的弹力1.提问:橡皮筋形状发生变化可以产生力,那么其他物体是否也有这种现象呢?分发海绵、燕尾夹、弹簧和橡皮泥。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科学是一门探究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通过让学生用橡皮筋作动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2 教学目标(1)了解橡皮筋的性质和用途;(2)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和交流能力。
第二章:橡皮筋的性质2.1 橡皮筋的定义橡皮筋是一种具有弹性的橡胶制品,通常呈条状,可以用来束缚物品或作为弹力玩具等。
2.2 橡皮筋的弹性橡皮筋的弹性是指它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
弹性的强弱与橡皮筋的材质、直径和长度有关。
2.3 橡皮筋的用途橡皮筋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绑头发、制作弹弓、作为玩具等。
第三章:用橡皮筋作动力3.1 基本方法(1)将橡皮筋固定在两个支点之间,使之一端短一端长;(2)拉伸短端,使其超过支点,释放后,橡皮筋的弹性使其回弹,带动长端运动;(3)利用橡皮筋的回弹力,实现物体的运动。
3.2 应用实例(1)制作弹弓:将橡皮筋固定在木棍两端,拉伸后释放,可以发射小石子;(2)制作简易吊车:将橡皮筋固定在支架上,利用其弹性提升重物;(3)制作橡皮筋动力车:将橡皮筋固定在车轮轴上,利用其回弹力驱动车辆行驶。
第四章:实验与观察4.1 实验一:探究橡皮筋的弹性材料:橡皮筋、尺子、铅笔。
步骤:(1)测量橡皮筋的自然长度;(2)拉伸橡皮筋至一定长度,记录长度;(3)释放橡皮筋,观察其回弹程度;(4)分析弹性与长度的关系。
4.2 实验二:探究橡皮筋的动力作用材料:橡皮筋、小车、绳子。
步骤:(1)将橡皮筋固定在小车轴上;(2)拉伸橡皮筋,使小车前进;(3)观察橡皮筋的回弹情况;(4)分析橡皮筋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橡皮筋的性质、用途和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基本方法。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 《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科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观察小车的运动,提出问题并利用实验,观察探究橡皮筋的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以及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让学生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与实验内容间的联系,体验科技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弹力是物体改变形状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理解橡皮筋的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教学难点:用做“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解释。
四、教学准备教师:简易小车、组装好的橡皮筋动力小车一辆、橡皮筋数根、拉簧、压簧、软尺、多媒体课件。
学生:橡皮筋数根、简易小车1辆、软尺、实验记录单1张。
五、教学过程:一、做中疑,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玩乐高玩具吗?今天老师就带来一辆乐高拼插小车,现在老师想让它运动起来,你有什么办法?推或拉。
是的这些方法都能够让小车运动起来,但都需要我们现在给它用力才能运动,你能设计一辆人停止用力后也能运动起来的小车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同学们的方法都很不错,今天我们就亲手做一辆橡皮筋动力小车,让我们的小车能用橡皮筋作动力运动起来。
(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一:让小车运动起来。
请同学们看,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辆拼插小车,和两根橡皮筋,你想用这些材料怎样组装一辆橡皮筋动力小车,让小车运动起来呢?谁想来说一说?橡皮筋一端固定在后车轴,一端固定在前车架……那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组装橡皮筋动力小车并让它运动起来吧!让小车运动起来,并确保小车向前运动的小组就快速做端正。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橡皮筋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橡皮筋的外貌和性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橡皮筋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教学活动:1. 展示不同颜色的橡皮筋,引导学生观察其外观和弹性。
2. 让学生bring their own橡皮筋,并分享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是否能够产生动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橡皮筋的观察和描述。
2. 记录学生举例的橡皮筋用途。
第二章:探索橡皮筋的弹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橡皮筋的弹性。
教学内容:1. 介绍橡皮筋的弹性概念。
2.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的弹性。
1. 解释橡皮筋的弹性是指其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
2. 提供不同长度的橡皮筋,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其弹性。
3. 学生记录橡皮筋的伸长长度和恢复原状的时间。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橡皮筋弹性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实验记录的数据和分析。
第三章: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橡皮筋可以作为动力来源。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教学内容:1. 解释橡皮筋作为动力来源的原理。
2. 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橡皮筋作动力的效果。
教学活动:1. 解释橡皮筋在拉伸时储存能量,释放时产生动力。
2. 提供简单的机械装置,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橡皮筋作动力的效果。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橡皮筋作动力的原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橡皮筋作动力原理的理解。
2. 检查学生实验记录的结果和分析。
第四章:创意橡皮筋动力项目1.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2. 培养学生通过橡皮筋动力项目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动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让学生设计并制作自己的橡皮筋动力项目。
教学活动:1. 提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橡皮筋动力解决方案。
小学科学42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小学科学42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实验教案引言: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实验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现象和原理的理解。
本教案以橡皮筋为动力源,设计了一项有趣的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探究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和应用,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实验目的:1.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性;2.探究橡皮筋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橡皮筋具有很好的弹性,当受力时可以存储能量并释放出来。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利用橡皮筋的弹性特性,探究其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
三、实验材料:1.橡皮筋:一根;2.小木块:一个;3.细线:一段;4.尺子:一把;5.扳手:一个。
四、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材料;2.将橡皮筋固定在小木块上,使其紧绷;3.将小木块与细线连接,形成悬挂装置;4.用扳手将橡皮筋扭紧,以储存能量;5.放手释放橡皮筋,观察小木块如何受力运动;6.反复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1.观察实验现象:当橡皮筋被释放时,悬挂的小木块会被橡皮筋的弹力拉起,并呈现出上下振动运动。
2.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验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橡皮筋的弹性特性。
当橡皮筋被扭紧时,储存了弹性势能,当释放时,橡皮筋的弹力会作用于小木块,使其受力上升,然后重力使其再次下降,如此往复,形成了上下振动的运动。
3.结果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发现,橡皮筋的弹性特性可以转化为机械运动的动力,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装置中。
在飞机模型、汽车玩具等玩具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橡皮筋作为动力源。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探究了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应用特性,加深了对橡皮筋弹性特性的理解。
橡皮筋不仅是一种常见的办公用品,还可以应用于机械装置中,将弹性势能转化为机械运动的动力。
这个实验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还促使我们运用科学原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拓展练习:1.为什么橡皮筋会有弹性?2.除了橡皮筋,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特性?3.你还能想到哪些利用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实际应用?扩展练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
数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用橡皮筋作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了解橡皮筋的动力特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重难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橡皮筋的动力,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第二章:橡皮筋的动力特性2.1 课程内容介绍橡皮筋的动力特性,包括橡皮筋的弹性系数、伸长量和力的关系等。
2.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橡皮筋的动力特性。
2.3 教学活动第三章:用橡皮筋作动力计算3.1 课程内容学习如何利用橡皮筋的动力特性进行计算,包括力的计算、距离的计算等。
3.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和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用橡皮筋作动力的计算方法。
3.3 教学活动讲解橡皮筋作动力计算的方法,分析案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应用橡皮筋作动力解决实际问题4.1 课程内容学习如何运用橡皮筋的动力特性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简单的动力机械等。
4.2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5.1 课程内容5.2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和自评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5.3 教学活动第六章:探索橡皮筋的动力特性6.1 课程内容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橡皮筋的动力特性,包括弹性系数、伸长量和力的关系。
6.2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观察和数据分析法。
6.3 教学活动进行橡皮筋动力特性实验,观察橡皮筋在不同伸长量下的力的变化,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第七章:橡皮筋动力计算实例分析7.1 课程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橡皮筋的动力特性进行计算。
7.2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练习法。
7.3 教学活动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橡皮筋动力计算练习,巩固计算方法。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科2001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橡皮筋具有弹性的特点。
2.掌握使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橡皮筋动力机械的方法。
3.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橡皮筋。
2.吊牌纸片。
3.木棒。
4.淀粉水。
5.塑料杯。
6.剪刀。
教学过程
1. 弹性橡皮筋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橡皮筋的弹性特点。
1.引入话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橡皮筋为什么具有很好的拉伸弹性?
2.观察实验:将一根橡皮筋拉伸并放手,观察橡皮筋弹起来的情况。
再将一根橡皮筋绕在木棒上转动,观察橡皮筋在转动过程中的表现。
3.思考讨论:这些实验现象是什么原理造成的?为什么橡皮筋具有这样的弹性特点?学生们可以畅想这些问题,尝试探究出科学原理。
2. 橡皮筋动力机械
通过制作小型机械模型,让学生掌握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的方法。
1.引入话题:我们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的物品呢?
2.制作机械模型:将吊牌纸剪成合适的形状,用淀粉水粘在塑料杯的底部做成轮胎,用剩余的部分做车身。
将橡皮筋固定在车身上,用力拉伸橡皮筋,松手观察车辆的行驶情况。
3.思考讨论:探究橡皮筋能够产生动力的原理,尝试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
教学总结
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橡皮筋的弹性特点,并学习了使用橡皮筋作为动力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探索、想象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用橡皮筋作动力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教科版2001》
《用橡皮筋作动力》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2. 掌握利用橡皮筋制作简单机械装置的方法;3. 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导学内容:1. 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2. 利用橡皮筋制作简单机械装置的步骤;3. 实际操作制作橡皮筋动力车。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利用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玩具或装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介绍橡皮筋作为动力源的原理,让学生思考橡皮筋储存能量的方式。
然后,通过实验演示或视频展示,让学生观察橡皮筋开释能量时的变化。
3. 操作:指导学生利用橡皮筋和简单的材料制作橡皮筋动力车。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车辆的外形和结构,然后按照步骤逐步组装。
4. 实践:让学生在实验室或操场上测试他们制作的橡皮筋动力车,观察车辆的运行情况并记录下来。
可以让学生比赛谁的车跑得更遥、更快,增加竞争和互动。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橡皮筋动力车制作的过程和经验,让他们思考如何改进设计和提高性能。
同时,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体会和感想,增进交流和合作。
四、拓展应用:1. 鼓励学生尝试利用橡皮筋作为动力源制作其他简单机械装置,如橡皮筋飞机、橡皮筋弹射器等。
2. 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关于动力源和机械原理的知识,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和创造力。
五、导学评判:1. 对学生的橡皮筋动力车进行评判,包括外观设计、性能表现和创新水平。
2.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导学活动的效果和进修收获,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六、导学反思:1. 总结本次导学活动的亮点和不足的地方,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提供经验借鉴。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导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小学科学《用橡皮筋作动力》教案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组准备小车一辆、皮尺一根、记录表一张、橡皮筋一根等。
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不仅仅是朱老师,还有一位小伙伴----橡皮筋,玩过吗?你是怎么玩的?图片出示弹弓,知道怎么玩吗?出示小车,提问:你们能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吗?(板书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1、边说边演示:出示小车,我们可以把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车架上,这端作为车头——就是前,然后把橡皮筋的另一端绕在后面的车轴上,注意:绕的时候先把橡皮筋卡在后面小轮子上,再转动车轴,然后“自然”把手松开,不要推,看看小车能运动起来吗?2、我们生活中的车能前进也能倒车,接下来老师请大家做一回驾驶员:使小车往前开,再使小车往后开。
3、学生活动。
4、谁能给大家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使小车前进的方法?橡皮筋怎样缠绕?(橡皮筋往后绕,小车前进;橡皮筋往前绕,小车后退。
)通过刚才小车行驶的方向和他橡皮筋的缠绕方向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板书:小车行驶方向与橡皮筋的缠绕方向相反)5、使小车运动的力来自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橡皮筋,像现在这样情况下能使小车运动吗?6、橡皮筋往后绕,小车就——朝前开。
那怎么能够使小车朝前开,开的更远呢?你有什么办法?三、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1、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可能与什么有关呢?(板书:距离圈数?)2、小车行驶距离的远近,真的和橡皮筋的圈数有关吗?你们准备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推测呢?3、这类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学设计
《用橡皮筋作动力》的教学设计
科学知识:
1、物体形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弹力。
2、橡皮筋的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科学探究:
1、体验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合作驱动小车,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科学态度:
1、体会科学与生活关系密切。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3、分析数据,培养实证意识。
4、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缠绕圈数越多,弹力越大,距离越远。
难点:驱动小车,对比试验。
器材准备
1、学生材料盒:小车、绕线器、皮尺、计算器、橡皮筋、评价表、导学单等;
2、教师箱子:篮子(小车、皮尺、计算器、橡皮筋若干)、直升机、弹簧、拉力器、玩具弓箭、橡皮泥、桌牌、全班记录表等;
3、课前场地:赛道组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了解弹力概念。
1、了解“团队星空”评价规则。
2、出示室内橡筋动力直升机。
问:这是一架模型直升机,就这样,能飞吗?
师:老师请来一个助手,为大家表演。
不能白看,得思考!直升机靠什么飞起来的'?
小结:大家都觉得和橡皮筋有关。
看来,橡皮筋可以产生一种神奇的力,它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板书:橡皮筋)我们也来玩玩橡皮筋,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3、玩橡皮筋
师:不能白玩,得思考!观察橡皮筋发生什么变化,体会手指有什么感觉。
小结:是的,当我们拉橡皮筋的时候,发现橡皮筋变细变长,形状发生了变化,同时,手指感觉到一种往回拉的力。
这种力究竟是什么呢?
4、出示弹力概念,齐读。
5、举例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结:弹力在生活中应用真是广泛。
6、揭题。
释疑:直升机为什么会飞?一旦弹力消失?
小结:刚才,我们用橡皮筋形变产生的弹力作动力,让直升机起飞,现在,这里有一辆小车,你也能试试用橡皮筋的弹力作动力来驱动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材安排将弹力概念放在实验后,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先初步建构弹力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对弹力概念这一抽象科学概念的理解,因此调到实验前进行。
】
二、驱动橡筋小车
1、认识小车
2、驱动小车
(1)各小组挑战驱动小车。
桌面试行——有进有退。
(2)问:为什么有进有退?(指出:绕橡筋方向与小车前进方向相反)如何确保前进?(绕左后轮)
(3)视频演示,教师演示。
(4)小组再试,快的两组展示。
全班观察,出现远近。
提问:为什么远近不同?
【设计意图:安装小车、绕橡筋、控制方向,难度太大,采用直接示范教学的办法,不要求探究,而将重点放在对比实验上来。
】
三、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1、猜测:圈数、根数、快慢、放车时间等
指出: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实验。
2、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导学单
3、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1)原位展学,交流导学单,全班补充或质疑。
(2)师:为使实验有序高效,老师建议……
(3)温馨提示:分工、记录、整理。
4、小组分场地实验并上报数据,师即时表扬速度快的小组,帮助慢的小组。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小组汇报结论:圈数多弹力大距离远;(板书:多远少近大小)
(2)观察全班柱状图:某组为什么最远?
(3)追问:圈数增加1倍,距离一定增加1倍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全程,有利于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四、拓展延伸
1、怎样才能行驶更远距离:橡筋多、绕多圈。
(渗透弹性限度)
2、弹性力学的发展,生自主阅读(听录音)。
3、评价总结
(1)超过10颗星的小组送直升飞机。
(2)全班同学赠送橡皮筋。
4、课后延伸
(1)利用橡皮筋动力直升机做“缠绕圈数与直升机留空时间”的实验。
(2)阅读公众号中内容,了解橡皮筋的多种用途。
【设计意图:不让课堂止于上课的铃声,而将探究延伸到课后,这是科学课有别与其他课程的特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