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基础2013.12.31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一、毒理学基础概述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毒物的性质、特点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毒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如口服、吸入、注射等,对生物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了解毒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具有重要意义。
二、毒物的分类根据毒物的性质和来源,毒物可以分为化学毒物、生物毒素和放射性物质等不同种类。
化学毒物又可分为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不同种类的毒物具有不同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
三、毒物的作用机制毒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毒性效应。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细胞膜的破坏、对DNA的损害、对细胞色素系统的影响等。
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毒物中毒。
四、毒物的代谢和排泄毒物在生物体内会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其中代谢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则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毒物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可以影响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影响毒性效应的发生和程度。
五、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毒物的检测和分析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免疫学方法等。
通过对毒物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代谢规律,为毒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六、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昏迷等。
针对不同种类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毒素治疗、洗胃、血透等,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避免不良后果。
七、毒物的环境和健康风险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问题,毒物污染会影响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导致生态系统受损,危害人类健康。
了解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风险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八、毒物的法律和政策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维护社会的秩序,各国都出台了相关的毒物管理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规定了毒物的管理和使用标准,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
毒理学基础
第二章1.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是指化学物引1起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3.毒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4.靶器官: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但起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则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毒物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宫称为靶器官。
5.生物学标志: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的测定指标。
6.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7.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8.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9.量反应:此类效应的观察结果为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的数值表示。
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10.质反应:计数资料、没有强度差别,不能以具体数值表示,只能以“+,-:有、无”表示。
如:死、不死。
用于表示化学物引起的某种毒效应产生的个体在群体中的发生比例11.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效应)强度改变之间的关系。
12.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的剂量变化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高低之间的关系。
13.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14.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15.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一、二章)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一章1.现代毒理学定义: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现代定义)研究范围扩大2.毒理学的三大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3.描述毒理学:毒性鉴定研究化学物的毒性表现,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然”。
4.机制毒理学:机制研究,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所以然”。
5.管理毒理学: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管理,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化妆品、健康相关产品等进入市场后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6. 毒理学发展的特点?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阈剂量到基准计量、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7. 系统毒理学的概念?是将毒物基因组学、传统毒理学和生物信息学融合形成的一个新体系,即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型组学等为技术平台,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等毒理学基础习题集1 第一章绪论【A 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毒理学基础》讲义
一 从接触部位进入血液循环 (一)毒物的吸收 (二)毒物进入体循环前的清除
二 从血液循环进入靶部位 (一)促进毒物分布到靶部位的机制 1 毛细血管内皮的多孔性 2 专一化的膜转运 3 细胞器内的积蓄 4 可逆性细《胞毒理内学基结础》合讲义
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1 终毒物:指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 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 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2 终毒物的分类(4类)
亲电子剂 自由基 亲核物 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物
《毒理学基础》讲义
第一节 毒物的ADME过程与靶器官
三 增毒与解毒 (二) 解毒作用 1 解毒: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 2 分类
《毒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三章 免疫毒理学
▪ 二、免疫应答过程及其病理反应 ▪ 1.免疫应答3阶段:
a 启动阶段 b诱导阶段 c效应阶段 ▪ 2.免疫应答的病理反应: a超敏反应 b自身免疫反应
《毒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节 免疫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 免疫毒性作用的试验方法与评价
▪ 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a凝血蛋白合成减少 b凝血因子清除增加 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毒理学基础》讲义
第五节 血液毒理学研究方法
▪ 动物模型与血液检测 ▪ 体外骨髓实验及应用
《毒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三章 免疫毒理学
第一节 免疫生物学基础概述
▪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1.组成: a 免疫器官及组织 :中枢及周围 b免疫细胞 c 免疫分子 2.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 检测方案 ▪ 检测方法 ▪ 评价
《毒理学基础》讲义
毒理学基础
毒理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卫生毒理学(Health /hygienic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以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学科。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其毒作用机制的科学。
3、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外源性有害物质(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及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进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其基本任务是发现毒性、探讨机制、有效预防和科学管理。
4、现代毒理学依据其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可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个分支领域。
5、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指利用毒理学原理及方法,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对其毒性进行描述及鉴定。
6、机制毒理学(medchanistic toxicology):是在毒性鉴定基础上,采用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组学”方法及其他研究方法,在细胞和分子层面上对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机制及调控机制进行的系统研究。
7、毒理学研究方法:实验研究(体内实验、体外实验)和人群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毒性临床观察、志愿者试验)。
8、Paracelsus提出所有物质都是毒物,不存在非毒物质,剂量决定一种物质是毒物还是药物。
9、意大利医生Pamazzini被誉为职业医学的创始人。
10、近代毒理学之父Orfila。
11、美国于1906年通过第一部《美国食品与药品法》。
12、1937年发生磺胺导致患者急性肾衰竭和死亡的“磺胺事件”。
13、毒理学展望:⑴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⑵从整体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⑶从毒性定量描述到毒理作用机制探讨;⑷从构效关系到毒性预测;⑸从危险度评定到危险度管理;⑹从现代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
第三章 毒理学基础
LOGO
第一节 毒性和毒性作用
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
3、毒性作用的分类
(3)速发与迟发作用 速发:CO中毒 迟发:肿瘤 (4)局部与全身作用 局部:强酸或强碱造成 局部灼伤 全身:氢氰酸造成全身 性缺氧
LOGO
第一节 毒性和毒性作用
LOGO
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
LOGO
本章内容
1 2 毒性和毒性作用
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联合作用 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3 4 5
LOGO
第一节 毒性和毒性作用
毒物 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毒作用生物学标志
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
1、毒性 (1)定义: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 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2)相对性:毒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物质与机体接触量、 接触时间、接触途径、接触方式及物质本身的理化性质。 (3)分级
毒性 分级 成人致死量/(mg/kg体重) 60kg成人致死总量 /g
LOGO
第一节 毒性和毒性作用
三、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2、损害作用的几个相关概念
①代偿能力:当体内组织或器官局部发生病变时, 病变部功能降低,此时,健部组织通过自身功能的 加强来弥补病变部的功能不足的能力。 ②内稳态:是指机体保护内在环境稳定不变的一种 倾向或能力。 ③功能容量:是以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或行 为学方面的各项指标来表示。 ④应激状态:是指各种外界不利因素引起机体的所 有非特异性生物学作用的综合表现。
LOGO
第三节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1、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 (1)烃类——多环芳烃(PAHs) ①毒性主要是致癌作用 ②致癌物多为4、5、6环
《毒理学基础绪论》
Foundations of Toxicology
精选ppt
一 毒理学的范畴 二 毒理学基本概念 三 毒理学发展趋势
精选ppt
毒理学
从生物学角度研究环境因素(主 要是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 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The dose makes the poison.”
精选ppt
死亡 中毒,患病 亚临床变化 体内过量负荷
致突变作用 致癌作用
精选ppt
有阈和无阈毒性作用
一般认为,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器官毒 性)和致畸作用是有阈值的,即达到一定的剂量 水平才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而遗传毒性致癌作 用和致突变作用则无阈值,即只要接触就可能产 生有害作用。
精选ppt
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研究范畴
描述毒理学 机理毒理学 管理毒理学
通过各种毒性试验研究外源化学物 的毒作用特征。 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毒作用的 细胞、分子以及生化机制 依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对外源化学 物毒作用规律的研究成果,确定需 要管理的外源性化学物,制订相应 的管理法规及卫生标准,并以此为 依据对外源化学物进行有效的管 理,以保障接触人群的健康。
精选ppt
剂量-效应(反应)关系的类型
3.S形曲线 在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中较为常见。 呈两端平缓中间陡峭的“S”形,即在低剂量
范 围内,随着剂量增加,反应或效应强度增高 较为缓慢,然后剂量较高时,反应或效应强 度也随之急速增加,但当剂量继续增加时, 反应或效应强度增高又趋向缓慢。可分为对 称S形曲线和非对称S形曲线两种形式。
精选ppt
毒物(Toxicant)
1. 工业毒物:包括生产中的原料、中间体、辅助剂、杂质、成品、
副产品、废弃物等。
毒理学基础
1毒理学的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
2毒理学方法:体内试验(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3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的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目的4生物学标志:暴露学标志测定: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院化学物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机体中可测出的生理、生化、行为或其它改变的指标。
反映与不同靶剂量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有关的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易感生物学标志: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数致死量是指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
意义︰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
LD50是药物重要特征性参数之一;有助于计算其他相关的毒性参数﹔为药物急性毒性分级依据﹔为长期毒性试验﹑特殊毒性试验和临床药理评价提供指标及剂量设计依据﹔为毒效应靶器官确定和机制分析提供线索﹔作为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监控的检测措施7毒效应谱和毒作用类型:(1)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称为毒效应谱,随剂量增加可以表现为: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
毒效应还包括致癌、致突变、致畸胎作用。
(2)①速发性毒作用与迟发型毒作用:速发性毒作用:是指一次暴露于某外源化学物后短时间内出现或发生的毒作用。
毒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一、机制毒理学1.证明与人类直接相关的试验动物中所观看到的损害作用。
例如:有机磷杀虫剂OPI 一般作用机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OPI 在不同动物物种体内的生物转化差异的了解,推想OPI 对啮齿动物和昆虫的相对毒作用。
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试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
例如:人造甜味剂糖精可致大鼠膀胱癌但正常饮食中的糖精摄取率并不引起人类膀胱癌。
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
例如:沙丽度胺在怀孕的关键时期服用可致诞生缺陷,但可被用于治疗某些传染病〔麻风、AIDS〕、很多炎症性疾病以及某些癌症。
4.进一步加深对根底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例如:河豚毒素、DDT—神经轴突膜离子梯度的调整;有机氟乙醇和酸---糖和脂类的根底代谢;6-巯基嘌呤---治疗白血病,但假设无解毒力量可致中毒。
其次章毒理学根本概念一、毒性和毒效应1.毒性toxicity 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力量2.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安康有害作用的表现,转变调价就可能影响毒性。
3.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转变后消灭的疾病状态。
4.毒物toxic substance,poison,toxicant: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对于急性毒性规定在某个剂量下可引起机体的损害作用的物质为毒物,而对其他毒性则依据证据的充分性来确定为人或动物的致癌物、致畸物、致突变物及特定靶器官毒物。
二、毒作用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行逆作用;4.超敏反响;5.特异质反响三、选择性毒性、靶器官和高危人群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四、生物学标志1.定义: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毒 理 学 基 础 第1章 绪论
反应停事件
2013-10-29
27
尤金· 史密斯 《智子入浴》 (水俣病)
2013-10-29
28
管理毒理学应运而生
• • • • • • 《美国食品与药品法》(1906) 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1906)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1930) 《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1938) 多种毒理学法律法规 …… 国际毒理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Toxicology,IUTOX,1965)
2013-10-29 25
历史上的重大二甘醇中毒事件
●磺胺酏剂事件,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 (HaroldWotkins)用二甘醇代替乙醇做溶媒,未做动物 实验,358人中毒,107人死亡。 ●退热净酏剂事件, 1990-1992年,孟加拉国339名儿童肾衰 竭病人,其中236名死亡。用二甘醇代替丙二醇。 ●海地有毒退烧药事件,1995-1997年,80多名儿童死亡。 ●印度毒糖浆事件,1998年, 36名儿童肾功能严重衰竭, 33名死亡。服用了含有17.5%二甘醇的止咳糖浆。 ●巴拿马毒糖浆事件:2006年,死亡过百。中国产TD甘油。 ●“齐二药”事件:2006年,二甘醇代替丙二醇,死亡11人。
2013-10-29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 的学科、专业目录》
学科门类:医学(10)
1001 基础医学(一级学科) 1002 临床医学(一级学科) 1003 口腔医学(一级学科)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 100405 卫生毒理学(二级学科) 1007 药学(一级学科)
2013-10-29 13
①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 作用(癌症、出生缺陷等)。如有机磷杀虫剂(OPI)
毒理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一、机制毒理学1.证实与人类直接相关的实验动物中所观察到的损害作用。
例如:有机磷杀虫剂OPI一般作用机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和OPI在不同动物物种体内的生物转化差异的了解,推测OPI对啮齿动物和昆虫的相对毒作用。
2.验证可能与人类无关的发生于实验动物中的有害效应。
例如:人造甜味剂糖精可致大鼠膀胱癌但正常饮食中的糖精摄取率并不引起人类膀胱癌。
3.设计和生产较为安全的化学物以合理治疗化学中毒和临床疾病。
例如:沙丽度胺在怀孕的关键时期服用可致出生缺陷,但可被用于治疗某些传染病(麻风、AIDS)、许多炎症性疾病以及某些癌症。
4.进一步加深对基础生理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了解。
例如:河豚毒素、DDT—神经轴突膜离子梯度的调节;有机氟乙醇和酸---糖和脂类的基础代谢;6-巯基嘌呤---治疗白血病,但若无解毒能力可致中毒。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毒性和毒效应1.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2.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调价就可能影响毒性。
3.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4.毒物toxic substance,poison,toxicant: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对于急性毒性规定在某个剂量下可引起机体的损害作用的物质为毒物,而对其他毒性则根据证据的充分性来确定为人或动物的致癌物、致畸物、致突变物及特定靶器官毒物。
二、毒作用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三、选择性毒性、靶器官和高危人群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四、生物学标志1.定义: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毒理学基础知识
毒理学基础知识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以下是毒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
1.毒性(Toxicity):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不良影响的性质。
毒性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取决于剂量和暴露时间。
2.剂量(Dose):剂量是指化学物质进入生物体的量。
剂量通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来衡量,并且与毒性效应的强度有关。
3.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急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包括口服、皮肤接触或吸入染毒。
4.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慢性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在长期暴露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通常涉及长期喂食或重复剂量。
5.致突变性(Mutagenicity):致突变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基因或染色体突变的潜力。
致突变性通常通过体外试验来评估。
6.生殖发育毒性(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生殖发育毒性是指化学物质对生殖系统和发育中的胚胎的毒性效应。
这通常通过体内试验来评估,包括对怀孕动物的研究。
7.致癌性(Carcinogenicity):致癌性是指化学物质引起癌症的潜力。
致癌性通常通过长期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来评估。
8.毒理学测试方法:毒理学测试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如细胞培养试验)和体内试验(如动物实验)。
体外试验通常用于快速筛选和评估化学物质的潜在毒性,而体内试验则用于更深入的研究。
9.安全限值(Safety Limits):安全限值是指化学物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中的允许最大浓度。
这些限值通常由监管机构设定,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10.毒理学研究的应用:毒理学研究用于评估化学物质的安全性,指导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在发生中毒事件时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在评估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时的应用。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一、二章)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
1.毒物是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LD50的概念是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第一章绪论
《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xx
(一)概念
毒理学(Toxicology):
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现代毒理学(modernToxicology ):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生相互作用在人群中测定反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可进行某些深入的测定在人群的作用对某组人群(如哮作用(如:
性别、年研究(如:
毒理学基础.
《毒理学基础》教学大纲Toxicology(预防医学专业用)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60 学分:3.5《毒理学基础》课程是预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毒理学基础》以毒物作用机制研究工作为逻辑起点,以毒物与人群及动物的相互关系为讲授对象,是集理论性与应用性为一体的学科。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习者在全面了解毒理学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毒理学工作的理论、方法、技术,具备在毒物研究方面实际技能,从而胜任毒物检测,化学品、药物、化妆品等新物品开发,新开发产品的上市工作。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1. 基本理论理论课教学要注重质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内容精炼,条理清楚,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具。
对难点、重点问题要结合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给予详细解释,有意识地引进本学科的新方法,以便扩展学生知识、开拓科研思路。
注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基本技能实习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生理学、本课程计划60学时,3.5学分。
选用教材:毒理学基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讲授二、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平时考核成绩占10%,实验实习考核成绩占20%,理论考核成绩占70%。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毒理学研究对象,理解毒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毒理学研究意义和方法,了解毒理学未来发展方向。
绪论计划4学时。
[教学内容]毒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方法、任务和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
毒理学简史及毒理学展望。
1. 毒理学基本概念的含义及相关概念:毒物(toxicant)以及外来化学物(xenobiotics)的概念,按照用途化学物质的分类;毒性(toxicity)及其分级,毒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剂量(dose)是影响毒物毒性的关键因素。
毒理学基础知识培训
特点
症状不明显,通常在暴露几年甚 至几十年后才出现。
评估方法
通过慢性毒性试验来评估化学物 质的慢性毒性作用,观察机体的 生理、生化、病理等方面的长期
变化。
致癌作用
定义
致癌作用是指某些化学物 质具有引发癌症的能力。
特点
致癌作用通常需要较长时 间才能表现出来,可能潜 伏期长达数十年。
评估方法
通过致癌试验来评估化学 物质的致癌作用,观察机 体的肿瘤发生情况。
05
毒作用及其机制
急性
急性毒性作用是指机体一 次性接触较大剂量的化学 物质后,在短时间内引起 的中毒效应。
特点
发病迅速,症状明显,通 常在暴露后几小时到几天 内出现。
评估方法
通常采用急性毒性试验来 评估化学物质对机体的急 性毒性作用,如LD50(半 数致死剂量)等指标。
亚慢性毒性作用
06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概念和目的
概念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指通过实验室研究和动 物试验,对化学物质、药物、食品添加剂等 物质进行毒性评估,以确定其在一定条件下 是否对生物体产生有害影响。
目的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旨在为人类健康和环境安 全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物质在使用或接触过 程中不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不可接受的危害 。
风险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要点一
内容
包括危害识别、剂量-反应关系评估、暴露评估、风险特征 描述等方面。
要点二
方法
包括数学模型、概率统计等方法,以及参考相关标准和国 际经验进行比较分析。
THANKS
感谢观看
毒物吸收的检测方法
可以采用生物检测法、化学分析法等方法检测毒物在体内的含量和 分布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专业班级《毒理学基础》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target organ)。
2.biomarker:指针对于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3.功能蓄积:化学毒物反复多次染毒实验动物后,集体内虽不能检出化学毒物,然而集体可以出现慢性中毒现象。
4.自由基:是独立游离存在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是由化学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5.协同作用: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个体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6.chronic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的毒作用及死亡。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C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2. 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BA.LD100B.LD50C.LD01D.LD03. 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A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4. 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 D A.直线型曲线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D.非对称S状曲线5. 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C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B.滤过C.简单扩散D.载体扩散6. 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D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B.溶解度C.气血分配系数D.以上都是7. 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 C A.简单扩散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D.滤过8. 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再进入神经组织,一系列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DA 简单扩散B 滤过C 主动扩散D 载体扩散9. 自由基具有下列特性 BA.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B.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短,有顺磁性C.奇数电子,低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D.奇数电子,高化学活度,生物半减期极长,有顺磁性10. 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 DA.CH3ClB.CH2Cl2C.CHCl3D.CCl4E.CCl311. 化学结构与毒效应 D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性质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12. 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 A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13. 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CA.大鼠和小鼠B.大鼠和家兔C.大鼠和狗D.狗和猴14. 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D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C.腹腔注射﹥经口D.以上都是15. 亚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是 A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B.探讨剂量反应关系C.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D.为其它试验剂量设计提供数据16. 化学毒物引起突变类型不包括: BA.基因突变B.癌变C.染色体畸变D.染色体数目异常17.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结果分析指标是 AA.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B.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死亡率C.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肿瘤死亡率D.肿瘤发生率,肿瘤存活率,肿瘤死亡率18. 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 BA.着床期B.器官发生期C.胎儿期D.胚泡形成期19. 用“阳性或阴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称为 BA.效应B.反应C.量效应D.质效应20. 化学毒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CA.食管B.胃C.小肠D.大肠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毒理学主要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
2.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3.毒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有(经肾脏随尿排泄)、(经胆汁随粪便排泄)、(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和(其他排泄途径)。
4.终毒物与体内靶分子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共价结合型)和(非共价结合型)两种类型。
5.列举四种常用的致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显性致死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6.观察化学毒物致癌作用的基本方法分为(短期试验)、(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三大类。
四、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 试述描述毒物毒性常有指标及意义。
毒理学中常用的毒性指标包括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和毒作用带等。
当受试物质存在于空气或水中时,上述各指标中的剂量改称为浓度(concentration)。
1.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 LD100 )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如再降低剂量,即有存活者。
但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受试群体中总是有少数高耐受性或高敏感性的个体,故LD100常有很大的波动性。
(1分)2.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 MLD或LD01;)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
从理论上讲,低于此剂量即不能引起死亡。
(1分)3.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 MTD或LD0)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若高于该剂量即可出现死亡。
与LD100的情况相似,LD0也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存在很大的波动性。
(1分)上述LD0和LD100常作为急性毒性试验中选择剂量范围的依据。
4.半数致死剂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指化学物质引起一半受试对象出现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又称致死中量。
LD50是评价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也是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1分)LD50是一个生物学参数,受多种因素影响。
对于同一种化学物质,不同种属的动物敏感性不同。
5.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Lim ac)为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 Lim ch)则为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
在毒理学试验中获得的类似参数是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
(1分)6.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 dose, ED0)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现代的检测方法和最灵敏的观察指标不能发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与阈剂量一样,最大无作用剂量也不能通过试验获得。
毒理学试验能够确定的是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
NOAEL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制订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时起着重要作用。
(1分)另外,化学物质的LOAEL和NOAEL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和更为敏感的观察指标的发现,这两个毒性参数也会得以更新。
2. 何谓脂水分配系数?它与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有何关系?被动扩散依赖于外源化学物溶解于膜的脂质,因此具有脂溶性(亲脂性)外源化学物以此方式通过生物膜。
外源化学物的脂溶性(亲脂性)可用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来表示。
脂/水分配系数是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实际工作中,常以正辛醇、氯仿或已烷来代表脂相。
一般来说,外源化学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越大,经膜扩散转运的速率较快;但也有一些例外的情况。
分配系数极高的外源化学物易存留在膜内,不易通过膜。
3. 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
影响化学物的毒性作用,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因素:①化学物因素:化学结构(0.5分);理化性质(0.5分);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0.5分);②机体因素:物种间遗传学差异(0.5分);个体遗传学差异(0.5分);机体其他因素(0.5分);③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气温、气湿、气压、光照、季节、昼夜节律(1分)④化学物的联合作用:非交互作用(1分)交互作用(1分)分别描述以上四个内容4. 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定义和研究目的。
(一) 急性毒性概念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2分)但须指出化合物使实验动物发生中毒效应的快慢和剧烈的程度,可因所接触的化合物的质与量不同而异。
有的化合物在实验动物接触致死剂量的几分钟之内,就可发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而有的化合物则在几天后才显现中毒症状和死亡,即迟发死亡。
此外,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次”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所以“一次”含有时间因素。
(1分)(二) 实验目的1.求出受试化合物对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的致死剂量(通常以LD50为主要参数),以初步估计该化合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1分)2.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
(1分)3.利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化合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动力学变化。
也可用于研究急救治疗措施。
(1分)5.外源性化学物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及其意义。
危险度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