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全册解析

合集下载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数的概念与运算第一节: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第二节:实数的概念与运算第三节:数的估算与无理数2. 第二章:代数式与方程第一节:单项式与多项式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第三节: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 第三章:图形的认识与图形的测量第一节:平行线与相交线第二节: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第三节:四边形的概念与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乘方、开方及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混合运算方法。

2. 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掌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3. 掌握平行线、相交线、三角形及四边形的性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实数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不等式组的解法、图形的性质。

2. 教学重点:实数的运算、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图形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实践情景,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要概念、公式、典型例题、解题步骤。

2. 板书要求: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课后习题1.1、1.2、1.3;课后习题2.1、2.2、2.3;课后习题3.1、3.2、3.3。

2. 答案:课后习题答案附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拓展性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实数的概念与运算:实数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实数的运算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重点关注。

补充说明:在讲解实数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具体例子(如π、√2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无理数的存在。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课后同步练习题 专项讲解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课后同步练习题 专项讲解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1 相交线基础题知识点1 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邻补角互补.如图,则∠AOC与∠BOC互为邻补角,且∠AOC+∠BOC=180°.1.(2017·河池)如图,点O在直线AB上.若∠BOC=60°,则∠AOC的大小是(C)A.60° B.90° C.120° D.150°2.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则∠AOC的邻补角是∠AOD和∠BOC.3.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若∠BOE=30°,则∠AOD=120°.知识点2 对顶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相等.如图,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则∠AOC的对顶角是∠BOD;∠AOD的对顶角是∠BOC,且相等的角有:∠AOC=∠BOD,∠AOD=∠BOC. 4.(2018·遵义桐梓县期末)下列图形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C)5.如图所示,直线AB 和CD 相交于点O.若∠COB =140°,则∠1,∠2的度数分别为(C)A .140°,40°B .40°,150°C .40°,140°D .150°,40°6.(2018·黔西南期中)如图是对顶角量角器,用它测量角的原理是对顶角相等.7.在括号内填写依据:如图,因为直线a ,b 相交于点O , 所以∠1+∠3=180°(邻补角互补), ∠1=∠2(对顶角相等).8.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AOC =60°,∠1=40°,则∠2=20°,∠AOE =140°.9.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EOC =70°,OA 平分∠EOC ,求∠BOD 的度数.解:因为OA 平分∠EOC ,∠EOC =70°, 所以∠AOC =12∠EOC=35°.所以∠BOD =∠AOC =35°.易错点1 对对顶角性质理解不透彻而判断失误1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A.1个 B.2个 C.3个 D.4个易错点2 未给出图形,考虑不周全致错1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两个角分别是(2x-10)°和(110-x)°,则x=40或80.中档题12.如图,三条直线l1,l2,l3相交于一点,则∠1+∠2+∠3等于(C)A.90° B.120° C.180° D.360°13.(2019·黔东南期末)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若∠AOD=110°,则∠COE的度数为(B)A.135° B.145° C.155° D.125°14.(教材P3练习变式)如图,两条直线l1,l2相交于点O.(1)若∠α=x°,则它的邻补角的度数为(180-x)°,对顶角的度数为x°;(2)当∠α逐渐增大时,它的邻补角逐渐减小,它的对顶角逐渐增大.15.如图,直线a,b,c两两相交,∠1=80°,∠2=2∠3,则∠4=140°.16.如图,直线a,b相交于点O,已知3∠1-∠2=100°,则∠3=130°.17.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AOE=∠BOE,OB平分∠DOF.若∠DOE=50°,求∠DOF的度数.解:因为∠AOE =∠BOE ,且∠AOE +∠BOE =180°, 所以∠AOE =∠BOE =90°. 因为∠DOE =50°,所以∠DOB =∠BOE -∠DOE =40°. 因为OB 平分∠DOF , 所以∠DOF =2∠DOB =80°.18.如图,l 1,l 2,l 3相交于点O ,∠1=∠2,∠3∶∠1=8∶1,求∠4的度数.解:设∠1=∠2=x °,则∠3=8x °. 由∠1+∠2+∠3=180°,得 10x =180.解得x =18. 所以∠1=∠2=18°. 所以∠4=∠1+∠2=36°. 综合题 19.探究题:(1)三条直线相交,最少有1个交点,最多有3个交点,分别画出图形,并数出图形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对数; (2)四条直线相交,最少有1个交点,最多有6个交点,分别画出图形,并数出图形中的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对数; (3)依次类推,n 条直线相交,最少有1个交点,最多有n (n -1)2个交点,对顶角有n(n -1)对,邻补角有2n(n -1)对.解:(1)图略,对顶角有6对,邻补角有12对. (2)图略,对顶角有12对,邻补角有24对.5.1.2 垂线基础题知识点1 认识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的任意一个角等于90°,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1)若∠AOC=90°,则AB与CD的位置关系是垂直;(2)若AB⊥CD,则∠AOC=∠COB=∠BOD=∠AOD=90°.1.如图,OA⊥OB,若∠1=55°,则∠2的度数是(A)A.35° B.40° C.45° D.60°2.如图,当∠1与∠2满足条件∠1+∠2=90°时,OA⊥OB.3.如图,已知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AB⊥CD,∠DOE=127°,求∠AOF的大小.解:因为AB⊥CD,所以∠DOB=90°.又因为∠DOE=127°,所以∠BOE=∠DOE-∠DOB=127°-90°=37°.所以∠AOF=∠BOE=37°.知识点2 画垂线4.下列各图中,过直线l外一点P画l的垂线CD,三角板操作正确的是(D)知识点3 垂线的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①在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②在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③在平面内,可以过任意一点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④在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A.1个B.2个C.3个D.4个6.(2017·柳州)如图,经过直线l外一点A画l的垂线,能画出(A)A.1条 B.2条 C.3条 D.4条7.下面可以得到在如图所示的直角三角形中斜边最长的原理是(D)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D.垂线段最短8.(2018·遵义期中)如图所示,想在河的两岸搭建一座桥,搭建方式最短的是PM,理由是垂线段最短.知识点4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图,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线段PB的长度.9.(2018·黔南期末)下列图形中,线段PQ的长表示点P到直线MN的距离的是(A)A B C D10.如图,BC⊥AC,CB=8 cm,AC=6 cm,AB=10 cm,那么点B到AC的距离是8cm,点A到BC的距离是6cm,C 到AB的距离是4.8cm.易错点未给出图形,考虑不周全而致错11.(2018·黔西南期末)在直线AB上取一点O,过点O作射线OC,OD,使OC⊥OD.当∠AOC=30°时,∠BOD的度数(D)A.60° B.90° C.120° D.60°或120°中档题12.(教材P9习题T12变式)已知直线AB,CB,l在同一平面内.若AB⊥l,垂足为B,CB⊥l,垂足也为B,则符合题意的图形可以是(C)13.如图,AB⊥CD于点O,EF为经过点O的一条直线,那么∠1与∠2的关系是(C)A.互为对顶角 B.互补 C.互余 D.相等14.如图,三角形ABC中,∠C=90°,AC=3,点P是边BC上的动点,则AP的长不可能是(A)A.2.5 B.3 C.4 D.515.(2018·黔西南期中)如图,AB⊥AC,AD⊥BC,垂足分别为A,D,则图中能表示点到直线距离的线段共有(D)A.2条 B.3条 C.4条 D.5条16.(2018·河南)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EO⊥AB于点O,∠EOD=50°,则∠BOC的度数为140°.17.如图,已知DO⊥CO,∠1=36°,∠3=36°.(1)求∠2的度数;(2)AO与BO垂直吗?说明理由.解:(1)因为DO⊥CO,所以∠DOC=90°.因为∠1=36°,所以∠2=90°-36°=54°.(2)AO⊥BO.理由如下:因为∠3=36°,∠2=54°,所以∠3+∠2=90°.所以AO⊥BO.18.如图,两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BOD,∠AOC∶∠AOD=7∶11.(1)求∠COE的度数;(2)若OF⊥OE,求∠COF的度数.解:(1)因为∠AOC ∶∠AOD =7∶11,∠AOC +∠AOD =180°, 所以∠AOC =70°,∠AOD =110°. 所以∠BOD =∠AOC =70°, ∠BOC =∠AOD =110°. 又因为OE 平分∠BOD ,所以∠BOE =∠DOE =12∠BOD =35°.所以∠COE =∠BOC +∠BOE =110°+35°=145°. (2)因为OF ⊥OE ,所以∠FOE =90°.所以∠FOD =∠FOE -∠DOE =90°-35°=55°. 所以∠COF =180°-∠FOD =180°-55°=125°.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础题知识点1 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所示,直线AB,CD与EF相交.(1)图中∠1和∠2分别在直线AB,CD的同一方(或上方),并且都在直线EF的同侧(或右侧),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2)图中∠2和∠8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分别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3)图中∠2和∠7都在直线AB,CD之间,且都在直线EF的同一旁(或右侧),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1.(2018·衢州)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那么∠1的同位角是(C)A.∠2 B.∠3 C.∠4 D.∠52.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1和∠2是内错角B.∠2和∠3是同位角C.∠1和∠3是内错角D.∠2和∠4是同旁内角3.看图填空:(1)∠1和∠3是直线AB,BC被直线AC所截得的同旁内角;(2)∠1和∠4是直线AB,BC被直线AC所截得的同位角;(3)∠B和∠2是直线AB,AC被直线BC所截得的同位角;(4)∠B和∠4是直线AC,BC被直线AB所截得的内错角.知识点2 “三线八角”之间的关系4.如图所示,若∠1=∠2,则在①∠3和∠2;②∠4和∠2;③∠3和∠6;④∠4和∠8中,相等的有(C)A.1对 B.2对 C.3对 D.4对易错点忽视截线导致找错位置角5.下面四个图形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D)A.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③④ D.①②④中档题6.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就第三条直线上的两个交点而言形成了“三线八角”.为了便于记忆,同学们可仿照图用双手表示“三线八角”(两大拇指代表被截直线,食指代表截线).下列三幅图依次表示(B)A.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B.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C.同位角、对顶角、同旁内角D.同位角、内错角、对顶角7.如图,∠ABC与∠EAD是同位角;∠ADB与∠DBC,∠EAD是内错角;∠ABC与∠DAB,∠BCD是同旁内角.8.根据图形说出下列各对角是什么位置关系?(1)∠1和∠2;(2)∠1和∠7;(3)∠3和∠4;(4)∠4和∠6;(5)∠5和∠7.解:(1)∠1和∠2是同旁内角.(2)∠1和∠7是同位角.(3)∠3和∠4是内错角.(4)∠4和∠6是同旁内角.(5)∠5和∠7是内错角.5.2 平行线及其判定5.2.1 平行线基础题知识点1 认识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线段平行B.平面内,没有公共点的两条射线平行C.没有公共点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D.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A)A.两种:平行和相交B.两种:平行和垂直C.三种:平行、垂直和相交D.两种:相交和垂直3.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满足下列条件,把它们的位置关系填在后面的横线上.(1)a与b没有公共点,则a与b平行;(2)a与b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则a与b相交;(3)a与b有两个公共点,则a与b重合.4.如图,完成下列各题:(1)用直尺在网格中完成:①画出直线AB的一条平行线;②经过C点画直线垂直于CD;(2)用符号表示上面①、②中的平行、垂直关系.解:(1)如图所示.(2)EF∥AB,MC⊥CD.知识点2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1)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a∥b,b∥c,那么a∥c.5.若直线a∥b,b∥c,则a∥c的依据是(D)A.平行公理B.等量代换C.等式的性质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6.点P,Q都是直线l外的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连接PQ,则PQ一定与直线l垂直B.连接PQ,则PQ一定与直线l平行C.连接PQ,则PQ一定与直线l相交D.过点P只能画一条直线与直线l平行7.(2018·黔南期末)如图,在直线a的同侧有P,Q,R三点,若PQ∥a,QR∥a,则P,Q,R三点是(填“是”或“不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理由是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如图,P,Q分别是直线EF外两点.(1)过点P画直线AB∥EF,过点Q画直线CD∥EF;(2)AB与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解:(1)如图.(2)AB∥CD.理由:因为AB∥EF,CD∥EF,所以AB∥CD(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中档题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①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③如果两条线段不相交,那么它们就平行;④如果两条直线不相交,那么它们就平行.A .1个B .2个C .3个D .4个10.如图,在下面的方格纸中,找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并用符号表示出来:CD ∥MN ,GH ∥PN .11.如图所示,直线AB ,CD 是一条河的两岸,并且AB ∥CD ,点E 为直线AB ,CD 外一点,现想过点E 作河岸CD 的平行线,只需过点E 作AB 的平行线即可,其理由是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12.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直线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平行线中的另一条直线必相交. 13.(教材P17习题T11变式)观察下图所示的长方体,回答下列问题.(1)用符号表示两棱的位置关系:A 1B 1∥AB ,AA 1⊥AB ,A 1D 1⊥C 1D 1,AD ∥BC ;(2)AB 与B 1C 1所在的直线不相交,它们不是平行线(填“是”或“不是”).由此可知,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才是平行线.14.如图所示,在∠AOB 内有一点P. (1)过点P 画l 1∥OA ; (2)过点P 画l 2∥OB ;(3)用量角器量一量l 1与l 2相交的角与∠O 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解:(1)(2)如图所示.(3)l 1与l 2的夹角有两个:∠1,∠2. 量得∠1=∠O ,∠2+∠O =180°, 所以l 1与l 2的夹角与∠O 相等或互补.15.如图,射线OA ∥CD ,射线OB ∥CD ,∠AOC =13∠AOB ,求∠AOC 的度数.解:因为OA ∥CD ,OB ∥CD ,所以A ,O ,B 在同一条直线上. 所以∠AOB =180°.所以∠AOC =13∠AOB =13×180°=60°.综合题16.利用直尺画图:(1)利用图1中的网格,过P 点画直线AB 的平行线和垂线;(2)在图2的网格中画一个四边形,满足:①两组对边互相平行;②任意两个顶点都不在一条网格线上;③四个顶点都在格点上.解:(1)如图所示.CD ∥AB ,PQ ⊥AB. (2)如图所示,答案不唯一.5.2.2 平行线的判定基础题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互相平行;(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6)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1)∵∠1=∠2,或∠5=∠7,或∠3=∠6,或∠4=∠8,∴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4=∠2,或∠5=∠6,∴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4+∠6=180°,或∠5+∠2=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AB⊥EF,CD⊥EF,∴AB∥CD(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知识点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019·河池)如图,∠1=120°,要使a∥b,则∠2的大小是(D)A.60° B.80° C.100° D.120°2.(2017·德州)如图是利用直尺和三角板过已知直线l外一点P作直线l的平行线的方法,其理由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如图,∠1=∠2,∠2=∠C,则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有AB∥CD,EF∥CG.知识点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图,能判定EB∥AC的条件是(D)A.∠C=∠ABE B.∠A=∠EBD C.∠C=∠ABC D.∠A=∠ABE5.如图,请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理由:∵∠DAC=∠C(已知),∴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知识点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6.如图,已知∠1=70°,要使AB∥CD,则须具备的另一个条件是(C)A.∠2=70° B.∠2=100°C.∠2=110° D.∠3=110°7.如图,一个零件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现只有一个量角器,测得拐角∠ABC=120°,∠BCD=60°,这个零件合格吗?合格(填“合格”“不合格”).8.如图,已知∠ACD=70°,∠ACB=60°,∠ABC=50°.试说明:AB∥CD.解:∵∠ACD=70°,∠ACB=60°,∴∠BCD=130°.∵∠ABC=50°,∴∠BCD+∠ABC=180°.∴AB∥CD.易错点不能准确识别截线与被截线,从而误判两直线平行9.(教材P36复习题T8(1)变式)如图,下列能判定AB∥CD的条件有(C)①∠B+∠BCD=180°;②∠1=∠2;③∠3=∠4;④∠B=∠5.A.1个 B.2个 C.3个 D.4个中档题10.如图,在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D∥BC的是(A)A.∠DAC=∠BCAB.∠DCB+∠ABC=180°C.∠ABD=∠BDCD.∠BAC=∠ACD11.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若a∥b,b∥c,则a∥cB.若∠1=∠2,则a∥cC.若∠3=∠2,则b∥cD.若∠3+∠5=180°,则a∥c12.(2018·湘潭)如图,点E是AD延长线上一点,如果添加一个条件,使BC∥AD,则可添加的条件为∠A+∠ABC =180°或∠C+∠ADC=180°或∠CBD=∠ADB或∠C=∠CDE.(任意添加一个符合题意的条件即可)13.如图,已知AB⊥BC,BC⊥CD,∠1=∠2,试判断BE与CF的位置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解:BE∥CF.理由:∵AB⊥BC,BC⊥CD(已知),∴∠ABC=∠BCD=90°(垂直的定义).∵∠1=∠2(已知),∴∠ABC-∠1=∠BCD-∠2,即∠EBC=∠BCF.∴BE∥C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4.(教材P36复习题T6变式)如图,AB⊥AC,∠1与∠B互余.(1)AD与BC平行吗?为什么?(2)若∠B=∠D,则AB与CD平行吗?为什么?解:(1)AD∥BC.理由如下:∵AB⊥AC,∴∠BAC=90°.∵∠1与∠B互余,∴∠1+∠B=90°.∴∠1+∠BAC+∠B=180°,即∠B+∠BAD=180°.∴AD∥BC.(2)AB∥CD.理由如下:由(1)可知∠B+∠BAD=180°.∵∠B=∠D,∴∠D+∠BAD=180°.∴AB∥CD.15.已知,如图,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解:CF∥BD.方法一:∵BD⊥BE,∴∠DBE=90°.∴∠1+∠2=90°.∵∠1+∠C=90°,∴∠2=∠C.∴CF∥B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二:∵BD⊥BE,∴∠DBE=90°.∵∠1+∠C=90°,∴∠C+∠DBC=∠1+∠DBE+∠C=90°+90°=180°.∴CF∥B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综合题16.如图所示,AB⊥BD于点B,CD⊥BD于点D,∠1+∠2=180°,试问CD与EF平行吗?为什么?解:CD∥EF.理由如下:∵AB⊥BD,CD⊥BD,∴AB∥CD(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1+∠2=180°,∴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CD∥EF(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周周练(5.1~5.2)(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邻补角是指(D)A.和为180°的两个角B.有一条公共边且相等的两个角C.有公共顶点且互补的两个角D.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2.下列各图中,∠1与∠2是对顶角的是(C)3.如图,直线AB,CD被EF所截,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①∠3与∠5是内错角;②∠2与∠7是同位角;③∠4与∠5是同旁内角;④图中有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⑤∠1与∠7是内错角.A.1个 B.2个 C.3个 D.4个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A.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B.若互为对顶角的两角之和为180°,则两直线互相垂直C.两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若有两个角相等,则两直线互相垂直D.在同一平面上,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只有一条5.如图,OA⊥OB,∠BOC=50°,OD平分∠AOC,则∠BOD的度数是(A)A.20° B.30° C.40° D.50°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C.若a∥b,b∥c,c∥d,则a∥dD.同一平面内,若一条直线与两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它和另一条也相交7.如图,∠ACB=90°,CD⊥AB,垂足为D,则下面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点B到AC的距离是线段BCB.CD和AB互相垂直C.AC与BC互相垂直D.线段AC的长度是点A到BC的距离8.如图,下列条件中能判定直线l1∥l2的是(C)A.∠1=∠2 B.∠1=∠5C.∠1+∠3=180° D.∠3=∠5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9.如图,已知∠1+∠2=100°,则∠3=130°.10.如图,已知OA⊥OB,OC⊥OD,∠AOC=27°,则∠BOD的度数是153°.11.如图,要把河中的水引到水池A中,应在河岸B处(AB⊥CD)开始挖渠才能使水渠的长度最短,这样做依据的几何学原理是垂线段最短.12.如图,在同一平面内,OA⊥l,OB⊥l,垂足为O,则OA与OB重合的理由是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13.如图所示,请你填写一个适当的条件:答案不唯一,如:∠FAD=∠FBC,使AD∥BC.14.如图所示,AB与BC被AD所截得的内错角是∠1和∠3;DE与AC被直线AD所截得的内错角是∠2和∠4;图中∠4的内错角是∠5和∠2.三、解答题(共44分)15.(6分)完成下面推理过程:如图,CB平分∠ACD,∠1=∠3.试说明:AB∥CD.解:∵CB平分∠ACD,∴∠1=∠2(角平分线的定义).∵∠1=∠3,∴∠2=∠3.∴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6.(6分)如图,直线AO,BO交于点O,过点P作PC⊥AO于点C,PD⊥BO于点D,画出图形.解:如图,作∠ACP=90°,作∠PDB=90°,则直线PC,PD即为所求.17.(6分)如图,已知∠OEB=130°,∠FOD=25°,OF平分∠EOD,试说明:AB∥CD.解:∵OF平分∠EOD,∠FOD=25°,∴∠EOD=2∠FOD=50°.又∵∠OEB=130°,∴∠OEB+∠EOD=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8.(8分)如图,已知直线l1,l2,l3被直线l所截,∠α=105°,∠β=75°,∠γ=75°,运用已知条件,你能找出哪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吗?若能,请写出理由.解:l1∥l2∥l3.理由:∵∠1=∠β=75°,∠α=105°,∴∠α+∠1=180°.∴l1∥l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β=75°,∠γ=75°,∴∠β=∠γ.∴l2∥l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l1∥l2∥l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19.(8分)如图,AB和CD相交于点O,OD平分∠BOF,OE⊥CD于点O,∠AOC=40°,求∠EOF的度数.解:∵AB,CD相交于点O,∴∠BOD=∠AOC=40°.∵OD平分∠BOF,∴∠DOF=∠BOD=40°.∵OE⊥CD,∴∠EOD=90°.∴∠EOF=∠EOD+∠DOF=130°.20.(10分)如图,要判定AB∥CD,需要哪些条件?根据是什么?解:①若考虑截线AD,则需∠D+∠DAB=180°,根据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②若考虑截线AE,则需∠CEA+∠EAB=180°,根据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或∠DEA=∠EAB,根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若考虑截线AC,则需∠DCA=∠CAB,根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若考虑截线FC,则需∠DCF+∠AFC=180°,根据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或∠DCF=∠BFC,根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⑤若考虑截线BC,则需∠DCB+∠B=180°,根据是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基础题知识点1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1=∠2,或∠5=∠7,或∠3=∠6,或∠4=∠8(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2,或∠5=∠6(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6=180°,或∠5+∠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2019·百色)如图,已知a∥b,∠1=58°,则∠2的大小是(C)A.122° B.85° C.58° D.32°2.(2017·六盘水)如图,梯形ABCD中,AB∥CD,∠D=(B)A.120° B.135° C.145° D.155°3.(2018·铜仁)如图,已知直线a∥b,c∥b,∠1=60°,则∠2的度数是(B)A.30° B.60° C.120° D.61°4.(2019·新疆)如图,AB∥CD,∠A=50°,则∠1的度数是(C)A .40°B .50°C .130°D .150°5.(2018·黔西南)如图,已知AD ∥BC ,∠B =30°,DB 平分∠ADE ,则∠DEC =(B)A .30°B .60°C .90°D .120° 6.如图,EF ∥BC ,AC 平分∠BAF ,∠B =80°.求∠C 的度数.解:∵EF ∥BC ,∴∠BAF +∠B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 =80°,∴∠BAF =100°. ∵AC 平分∠BAF , ∴∠CAF =12∠BAF =50°.∵EF ∥BC ,∴∠C =∠CAF =5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知识点2 平行线性质的应用7.某商品的商标可以抽象为如图所示的三条线段,若AB ∥CD ,∠EAB =45°,则∠FDC 的度数是(B)A .30°B .45°C .60°D .75°8.一只因损坏而倾斜的椅子,从背后看到的形状如图所示,其中两组对边的平行关系没有发生变化.若∠1=76°,则∠2的大小是(C)A.76° B.86° C.104° D.114°9.(教材P19例1变式)如图,某次考古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上量得∠A=115°,∠D=100°,已知梯形的两底边AD∥BC,请你帮助工作人员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并说明理由.解:∵AD∥BC,∠A=115°,∠D=100°,∴∠B=180°-∠A=180°-115°=65°,∠C=180°-∠D=180°-100°=80°.易错点误用平行线的性质10.已知∠1与∠2是同旁内角,若∠1=60°,则∠2的度数是(D)A.60° B.120°C.60°或120° D.不能确定中档题11.(2018·枣庄)已知直线m∥n,将一块含30°角的直角板ABC按如图方式放置(∠ABC=30°),其中A,B两点分别落在直线m,n上.若∠1=20°,则∠2的度数为(D)A.20° B.30° C.45° D.50°12.(2019·遵义)如图,∠1+∠2=180°,∠3=104°,则∠4的度数是(B)A.74° B.76° C.84° D.86°13.(2018·遵义桐梓县期末)如图,小瑶从A处出发沿北偏东60°方向行走至B处,又沿北偏西20°方向行走至C 处,则∠ABC的度数是(C)A.80° B.90° C.100° D.95°14.(2018·遵义桐梓县期末)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 =65°,则∠AED′等于(A)A.50° B.55° C.60° D.65°15.(2019·黔东南期末)如图,AD,BE相交于点C,AB∥ED,∠A=∠DCF.若∠B=50°,∠D=20°,则∠DCB的度数为(C)A.20° B.50° C.70° D.90°16.(2019·武汉)如图,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CE与BF交于点G,∠A=∠1,CE∥DF,试说明:∠E=∠F.解:∵∠A=∠1,∴AE∥BF.∴∠E=∠2.∵CE∥DF,∴∠2=∠F.∴∠E=∠F.17.如图,已知AB∥DE∥CF,若∠ABC=70°,∠CDE=130°,求∠BCD的度数.解:∵AB∥CF,∠ABC=70°,∴∠BCF=∠ABC=7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DE∥CF,∠CDE=130°,∴∠DCF+∠CD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CF=50°.∴∠BCD=∠BCF-∠DCF=70°-50°=20°.综合题18.(2018·黔西南兴义市期中)如图,已知∠1=∠2,∠GFA=40°,∠HAQ=15°,∠ACB=70°,AQ平分∠FAC,探索直线BD,GE,AH之间的位置关系.解:∵∠1=∠2,∴AH∥GE.∴∠FAH=∠GFA=40°.∴∠FAQ=∠FAH+∠HAQ=40°+15°=55°.又∵AQ平分∠FAC,∴∠QAC=∠FAQ=55°.∴∠HAC=∠QAC+∠HAQ=55°+15°=70°.∴∠HAC=∠ACB.∴BD∥AH.∴BD∥GE∥AH.小专题(一) 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模型1 M型【例1】如图,已知AB∥CD,则∠B,∠BED,∠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由已知条件知,AB∥CD,但图形中没有截这两条平行线的第三条直线,因而不能直接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为此可构造第三条直线,即过点E作EF∥AB,于是BE,DE就可以作为第三条直线了.【解答】∠BED=∠B+∠D.理由:过点E作EF∥AB,则EF∥CD.∴∠B=∠BEF,∠D=∠DEF.∴∠BED=∠BEF+∠DEF=∠B+∠D.变式当点E运动到平行线的外侧1.已知AB∥CD,点E为AB,CD之外任意一点.(1)如图1,探究∠BED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探究∠CDE与∠B,∠BE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1)∠B=∠BED+∠D.理由如下:过点E作EF∥AB,则AB∥CD∥EF.∴∠BEF=∠B,∠D=∠DEF.∵∠BEF=∠BED+∠DEF,∴∠B=∠BED+∠D.(2)∠CDE=∠B+∠BED.理由如下:过点E作EF∥AB,则AB∥CD∥EF.∴∠B+∠BEF=180°,∠CDE+∠DEF=180°.又∵∠DEF=∠BEF-∠BED,∴∠CDE+∠BEF-∠BED=∠B+∠BEF,即∠CDE=∠B+∠BED.拓展平行线间有多个拐点2.(1)如图1中,AB∥CD,则∠E+∠G与∠B+∠F+∠D有何关系?(2)在图2中,若AB∥CD,又能得到什么结论?解:(1)∠BEF+∠FGD=∠B+∠EFG+∠D.理由:过点E,F,G分别作EM∥AB,FN∥AB,GH∥AB,由AB∥CD,得AB∥EM∥FN∥GH∥CD.∴∠BEM=∠B,∠MEF=∠EFN,∠NFG=∠FGH,∠HGD=∠D.∴∠BEF+∠FGD=∠BEM+∠MEF+∠FGH+∠HGD=∠B+∠EFN+∠NFG+∠D=∠B+∠EFG+∠D.(2)在图2中,有∠E1+∠E2+∠E3+…+∠E n=∠B+∠F1+∠F2+…+∠F n-1+∠D.如果出现多个拐点时,可以作多条平行线,从而将多拐点问题转化为一个拐点问题来处理.M型最终的结论为: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朝右的角之和.模型2 铅笔型【例2】如图,直线AB∥CD,∠B,∠BED,∠D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解答】∠B+∠BED+∠D=360°.理由:过点E作EF∥AB.∵AB∥CD,∴AB∥CD∥EF.∴∠B+∠BEF=180°,∠D+∠DEF=180°.∴∠B+∠BEF+∠D+∠DEF=360°,即∠B+∠BED+∠D=360°.拓展平行线间有多个拐点3.(1)①如图1,MA1∥NA2,则∠A1+∠A2=180度;②如图2,MA1∥NA3,则∠A1+∠A2+∠A3=360度;③如图3,MA1∥NA4,则∠A1+∠A2+∠A3+∠A4=540度;④图4,MA1∥NA5,则∠A1+∠A2+∠A3+∠A4+∠A5=720度;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如图5,MA1∥NA n,则∠A1+∠A2+∠A3+…+∠A n=180(n-1)度.解:每增加一个角,度数增加180°.小专题(二)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类型1 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求角度1.(2019·陕西)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l∥OB.若∠1=52°,则∠2的度数为(C)A.52° B.54° C.64° D.69°2.(2019·天门)如图,CD∥AB,点O在AB上,OE平分∠BOD,OF⊥OE,∠D=110°,则∠AOF的度数是(D)A.20° B.25° C.30° D.35°3.(2019·大连)如图,AB∥CD,CB∥DE,∠B=50°,则∠D=130°.4.如图,已知EF∥AD,∠1=∠2,∠BAC=80°,求∠AGD的度数.解:∵EF∥AD,∴∠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1=∠3(等量代换).∴AB∥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AC+∠AG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AC=80°,∴∠AGD=100°.类型2 借助学具的特征求角度5.(2019·安顺)如图,三角板的直角顶点落在矩形纸片的一边上.若∠1=35°,则∠2的度数是(C)A.35° B.45° C.55° D.65°6.(2017·遵义)把一块等腰直角三角尺和直尺按如图所示方式放置,若∠1=30°,则∠2的度数为(D)A.45° B.30° C.20° D.15°类型3 折叠问题中求角度7.(2019·扬州)将一个矩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若∠ABC=26°,则∠ACD=128°.8.如图,一个四边形纸片ABCD,∠B=∠D=90°,∠C=130°.把纸片按如图所示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B′点,AE是折痕,则∠AEB的度数是65°.类型4 抽象出平行线模型求角度(建模思想)9.(教材P25习题T15变式)如图,∠AOB的两边OA,OB均为平面反光镜,在射线OB上有一点P,从P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的Q点反射后,反射光线QR恰好与OB平行.已知∠OQP=∠AQR,∠AOB=40°,则∠QPB的度数是(B)A.60° B.80° C.100° D.120°10.如图1是我们常用的折叠式小刀,图2中刀柄外形是一个长方形挖去一个小半圆,其中刀片的两条边缘线可看成两条平行的线段,转动刀片时会形成如图2所示的∠1与∠2,则∠1与∠2的度数和是90°.5.3.2 命题、定理、证明基础题知识点1 命题的定义及结构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接的部分是结论.1.(2018·遵义期中)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D)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垂线段最短C.同位角相等 D.作∠A的平分线2.(2018·黔西南兴义市月考)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A)①若∠1=60°,∠2=60°,则∠1=∠2;②同位角相等吗?③画线段AB=CD;④一个数能被2整除,则它也能被4整除;⑤直角都相等.A.①④⑤ B.①②④C.①②⑤ D.②③④⑤3.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题设是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结论是内错角相等.4.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同角的补角相等;(3)两个锐角互余.解:(1)如果在平面上有两个点,那么过这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题设:在平面上有两个点;结论:过这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2)如果两个角是同角的补角,那么它们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同角的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如果两个角是锐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余.题设:两个角是锐角;结论:这两个角互余.知识点2 真假命题及其证明(1)题设成立,并且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题设成立,不能保证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假命题.(2)经过推理证实为正确并可以作为推理的依据的真命题叫做定理.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5.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B)A.若|x|=2,则x=2B.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C.一个锐角与一个钝角的和等于一个平角D.任何一个角都比它的补角小6.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A)A.若|x|=3,则x=3B.垂线段最短C.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7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册教案

7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册教案

7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全册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初中7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完整(最新)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5.1 相交线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5.2 平行线及其判定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5.3 平行线的性质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5.4 平移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第六章实数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6.1 平方根 9.1 不等式6.2 立方根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6.3 实数 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7.1 平面直角坐标系10.1 统计调查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10.2 直方图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1课题:5.1.1 相交线【学习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

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区分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

【学习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识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P1图片及文字,了解本章要学习哪些知识?应学会哪些数学方法?培养哪些良好习惯?,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合作探究】1.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_ C_ B_ D成的角的问题, 阅读课本P2内容,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_ A例如:〔1〕∠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称这两个角互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内容是:相交线和平行线,以及平移变换的内容.本章知识是学习线和角的继续,也是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基础,以后几乎所有几何图形的学习都用到本章知识.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索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角的位置和大小关系,给出了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得出了“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并着重研究了相交的特殊情形——垂直,探索了垂直的性质,给出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接着研究了平行的情形,教材首先引入了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并给出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还对命题以及命题的构成作了简单的介绍.最后研究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平移设计图案和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本章在中考中考查并不多,主要考点有邻补角与对顶角、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命题与定理、平移,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难度较小.教学指导【本章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本章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方程的思想方法,如:在计算与相交线有关的角度问题时,常利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解决.2.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如:利用平移的方法求解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课时计划5.1 相交线 3课时5.2 平行线及其判定 2课时5.3 平行线的性质 2课时5.4 平移 1课时第六章实数本章的内容包括:平方根、立方根、实数.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基础上,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一种不同于有理数的数,即无理数,开平方运算与开立方运算也是实际中经常用到的两种运算;注意将新旧知识进行联系与类比,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与有理数有关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运算顺序在实数范围内都仍然适用.在中考中,本章的考点有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及运算,实数的运算及大小比较等,考查基本概念及基本计算.教学指导【本章重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实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本章难点】对无理数意义的理解、用有理数估计无理数的方法及实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如:对实数进行分类.2.掌握分类讨论思想,如:由于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且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因此与平方根有关的题目往往需要进行分类讨论.3.掌握转化思想,如:学习了平方根和立方根后,运用转化思想将某些二次方程、三次方程转化为求平方根、立方根的问题求解.4.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数的范围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这样可以通过观察“形”的特点,解答一些关于实数的比较抽象的问题.课时计划6.1 平方根3课时6.2 立方根1课时6.3 实数1课时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点的坐标,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平移等.实际生活中常用有序实数对表示位置,由此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从而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可以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绘制出一个区域内地点分布的平面示意图来完成,体现了直角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用坐标表示平移,从数的角度刻画了第五章有关平移的内容,主要研究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探讨点或图形的平移引起的点或图形顶点坐标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探讨点或图形顶点坐标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点或图形的平移.本章在中考中,平面直角坐标系是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特点.教学指导【本章重点】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在坐标系中点的位置与它的坐标之间的关系.2.探索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平移规律.【本章难点】图形平移时点的坐标变化规律.【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在有关图形变换的问题中,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找出坐标变化的规律,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2.体会转化思想,如计算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面积时,往往要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图形的面积转化为常见图形面积的和或差.课时计划7.1 平面直角坐标系2课时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2课时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的内容包括:(1)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概念;(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3)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4)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描述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而二(三)元一次方程组是刻画现实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引进适当的未知量,建立相应的方程.方程与方程组是中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主要考查用定义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中等.教学指导【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解法和应用.【本章难点】1.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3.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化归思想,如通过消元,把“三元”转化为“二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这一过程体现了化归思想.2.体会分类讨论思想,如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和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时,有些问题需要分类讨论,分类的关键是根据分类的目的找出分类的对象,分类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最后要全面总结.3.掌握数学建模思想,如通过探索实际应用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从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模型,并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时计划8.1 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课时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不等式、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数轴表示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简单应用.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本章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开始研究简单的不等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体会到生活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众多而且复杂的,面对大量的同类量,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它们有大小之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初中数学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本章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方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的存在性问题的探讨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教学指导【本章重点】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及不等式(组)解集的数轴表示.【本章难点】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2.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3.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和掌握化归思想:与解方程组是逐步将方程化为x=a的形式类似,解不等式是逐步将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两者都运用了化归的思想.2.掌握数形结合思想:本章中利用数轴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或字母的取值范围等题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思想.课时计划9.1 不等式3课时9.2 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9.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课时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内容有:数据的收集——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数据的整理——频数分布表,数据的描述——统计图表.问题1回顾了全面调查,介绍了问卷调查的方法,用表格整理数据,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扇形统计图的画法;问题2和问题3介绍了抽样调查,结合问题2讨论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同时给出了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和术语,还讨论了抽样调查的代表性,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问题3是利用分层抽样获取样本,通过分析样本数据,利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例子.接着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介绍了频数分步直方图和频数分布折线图的画法,从而对统计图表的认识具体化.最后是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在中考中,主要考点有:(1)调查方式的选择;(2)数据的描述或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3)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相关概念;(4)抽样调查的可靠性;(5)用样本估计总体;(6)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步直方图.主要考查对直方图的读识、利用图形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多以时代热点问题为背景命题,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解答题,属于中档题.教学指导【本章重点】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本章难点】样本的抽取、频数分步直方图的画法.【本章思想方法】1.转化思想,如:统计图和统计表都能表示数据,它们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通过图表之间的转化,可以更清晰地分析数据.2.数形结合思想,如:将一组数据利用统计图表示或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分别是将抽象的“数”化为直观的“形”或从直观的“形”中读出具体的“数”的表现,通过这种思想可研究图形,发现规律,从而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服务.课时计划10.1 统计调查2课时10.2 直方图1课时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1课时。

2024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可打印下载

2024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全册教案可打印下载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5.3 生活中的平行线2.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6.2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6.3 概率初步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2. 学会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并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理解数据的整理与概率的计算2. 教学重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角器、三角板数据收集表格、统计图表2. 学具:练习题、草稿纸数据收集与整理工具(如计算器、调查问卷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现象,激发学生对本章学习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配合实际例题进行分析。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实践操作,解释概率初步概念。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2.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示方法3. 概率初步概念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题5.1、5.2、6.1、6.2各2题。

附加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整理成统计图表。

2. 答案:练习题答案将在课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生活中的相交线和平行线现象,以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实际应用。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概率概念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及答案解析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确保章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

2024年最全面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精华版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内角和6.2:三角形的性质6.3:全等三角形6.4:等腰三角形6.5:平行四边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和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方法。

2.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的性质,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2.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并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2. 学具:练习本、铅笔、三角板、直尺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平行线和相交线,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平行线和相交线?2. 例题讲解:讲解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通过例题,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4. 知识拓展:介绍平面几何的发展历程拓展平行线和相交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4.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练习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判定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判断全等三角形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发现数学之美推荐相关书籍和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5. 知识拓展的适时性和适度性6. 作业设计的系统性和层次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践性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难点解析: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是学生容易混淆的部分,需通过直观的教具演示和实际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1 探索直线交点1.2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1.3 平行线的应用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2.1 角的概念与性质2.2 三角形的分类与性质2.3 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3. 第七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3.1 不等式的概念与性质3.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3.3 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4. 第八章:实数4.1 实数的概念与分类4.2 实数的运算4.3 实数与数轴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平面几何图形(角、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分类与判定,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 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4. 理解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运算方法,培养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与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实数的概念与运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不等式的解法、实数的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几何模型。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 以生活中的实例(如斑马线、操场跑道等)引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概念。

1.2 通过观察几何模型,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

1.3 以实际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不等式与实数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新课内容,阐述重点与难点。

2.1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判定。

2.3 结合实际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解法。

2.4 通过实数的运算练习,让学生掌握实数的概念与运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及各单元分析【新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及各单元分析【新整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及各单元分析一、全册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上接七年级上册4章内容,全书包括6章,共61课时,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具体内容如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5课时)主要内容: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及大小关系(邻补角、对顶角);2.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及性质;3.平移及其基本性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课时)主要内容:1.有序数对与平面直角坐标系;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第七章三角形(9课时)主要内容:1.三角形的边、高、中线和角分线,三角形的稳定性;2.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道理,三角形的外角及有关结论;3.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内角和。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课时)主要内容:1.二元一次方程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通过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3课时)主要内容:1.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2.不等式的有关概念及性质;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第十章实数(6课时)主要内容:1.算数平方根与平方根;2.立方根;3.实数。

一、教科书内容和课程学习目标本册书的6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以课题学习的形式安排在第七章和第九章,没有“统计与概率”的内容。

这6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三章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后三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1.“空间与图形”领域关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七年级上册“图形认识初步”基础上,安排了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直角坐标系及三角形的内容。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有所接触,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两直线相交所成的邻补角与对顶角的关系;垂直作为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与它有关的概念和结论(如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等)是学习下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直接基础;平行公理(教科书称“基本事实”)是研究两直线平行的出发点,教科书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与性质,并让学生初步感受推理的作用和意义;本章增加一节新内容“平移”,平移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平移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有效手段。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表格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使他们有足够的的机会显示灵性、展示个性。

教师成为课堂问题的激发者、有序探究的组织者、学生错误的澄清者、多角度思考的促进者,使师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共同体”。

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学习、研究、推理论证的难度都不大。

但平行四边形和各种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交错,容易混淆,估计会有“张冠李戴”的现象。

在教学之初,我把这点确立为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几何画板发现和总结性质。

由于本章教学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类似。

作为首节课,我设计了“突出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观察、图形变换、逻辑推理等来探索性质。

不过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学环节也可能不太理想,以后一定继续努力。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5.2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5.3 两条平行线的距离2. 第六章:概率初步6.1 概率的基本概念6.2 概率的计算6.3 概率的实际应用3. 第七章:三角形7.1 三角形的性质7.2 三角形的判定7.3 三角形的面积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学会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3. 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面积计算方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概率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重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概率的基本概念、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画板、三角板、量角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概率部分,通过掷骰子、抽签等游戏,让学生感受概率现象。

三角形部分,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2.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概率的计算以及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面积计算。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结合实际情境,设计拓展延伸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性质、判定方法、应用实例。

2. 概率: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实际应用。

3. 三角形:性质、判定、面积计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相交线与平行线: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概率:掷两个骰子,求得到两个相同点数的概率。

三角形:已知三角形两边和一角,求第三边。

2. 答案:相交线与平行线:根据判定方法,判断出平行线。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材内容解析与重难点突破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材内容解析与重难点突破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材内容解析与重难点突破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在研究了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角(对顶角,邻补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平面内三条直线相交形成的不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主要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它是进一步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必要准备.教科书通过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的知识为基础,引出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八个角中,通过分类讨论思想,把不共顶点的两个角的位置关系分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三类.紧接着,通过一个例题来让学生学习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教学时可根据情况适当要求学生说明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得到的,为后面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做好铺垫.2.重难点突破复杂图形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辨认突破建议: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不同顶点的角中,若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向,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侧,则这样的一对角称作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不同顶点的角中,若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则这样的一对角称作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不同顶点的角中,若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旁,则这样的一对角称作同旁内角.②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不同顶点的八个角中,某两个角是不是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完全由那两个角在图形中的相对位置决定.在复杂的图形中判别这三类角时,应从角两边入手,具有上述关系的角必有两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条直线为截线,而另外不在同一条直线的两边,它们所在的直线为被截的两条直线.例1.如图,直线是与的截线.找出∠1的同位角,标上∠2,找出∠1的同旁内角,标上∠3.下列标示∠1、∠2、∠3正确的位置图是().解析:同位角位于截线的同侧,被截直线的同一方向上;同旁内角位于截线的同侧,且位于被截直线之间.根据同位角和同旁内角的定义可知,只有C是正确的.答案应选C.例2.如图所示,内错角共有对;同位角共有对.解析:根据内错角与同位角的定义在图中进行识别得,内错角有4对,分别是∠1与∠2,∠1与∠9,∠5与∠7,∠4与∠6;同位角有6对,分别是∠1与∠4,∠1与∠7,∠2与∠6,∠3与∠7,∠4与∠8,∠5与∠9.故本题答案为4,6.。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9.1《不等式》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9.1《不等式》PPT课件

三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
例4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
第二种:用数轴,一般标出数轴上某一区间,其中的 点对应的数值都是不等式的解.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的步骤: 第一步:画数轴; 第二步:定界点; 第三步:定方向.
画一画: 利用数轴来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空心圆圈表 (1)x>-1 ;
示不含此点
(2)
x<
1 2
.
表示
1 2
的点
-1 0
表示-1的点
方向向右
观察由上述问题得到的关系式:x>1 , x<100, x>50,s>60x,s<100x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左右不相等
总结归纳 一般地,用不等号“>”,“<”连接而成的式
子叫做不等式.像a≠2这样的式子也叫做不等式.
练一练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不等式: (1)-3>0; (2)4x+3y<0;
则都点点大表因不A于示此等右2的可式,边数以的而所都像解点有小图集A的于左那x点>2边样2表. 所表示有示的的数 先在数轴上标出表示2的点A
把表示2 的点A
画成空心圆圈,表 示解集不包括2.
A -1 0 1 2 3 4 5 6
解集的表示方法: 第一种:用式子(如x>2),即用最简形式的不等式 (如x>a或x<a)来表示.
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 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那么a+c>b+c,a-c>b-c.
典例精析 例1 用“>”或“<”填空: (1)已知 a>b,则a+3 > b+3 解: 因为 a>b,两边都加上3,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2:平行线的判定5.3:平行线的性质2.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6.1:平面直角坐标系6.2:坐标与图形的性质6.3:坐标与图形的变化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 学会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点的位置,并分析坐标与图形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和应用。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和点的坐标表示。

2.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

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实际生活中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应用场景,如道路、桥梁等。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讲解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内容,通过示例和练习进行巩固。

讲解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以及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解答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相关例题。

解答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例题。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随堂练习题。

学生完成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随堂练习题。

5. 知识巩固学生互相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判定方法。

2. 黑板右侧: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坐标表示方法。

3. 中间部分:例题解答、随堂练习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习题:练习判断相交线与平行线,并解释原因。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习题:在坐标系中绘制给定坐标的点,并分析坐标与图形的关系。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地理、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精彩教案可打印一、教学内容第一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详细内容包括:整式的乘法法则、整式的除法法则、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整式乘除运算。

2. 学会运用因式分解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3. 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概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的应用、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如购物时如何计算折扣、彩票中奖的概率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概率的计算,结合例题进行讲解。

3. 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进行随堂练习。

4.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因式分解方法3. 概率的计算公式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 (x+3)(x2) \)(2)因式分解:\( 2x^2+5x3 \)(3)已知一枚硬币投掷的概率是\(\frac{1}{2}\),求连续投掷两次硬币,出现两个正面的概率。

2. 答案:(1)\( x^2+x6 \)(2)\( (2x1)(x+3) \)(3)\(\frac{1}{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整式的乘除法则、因式分解方法,但在概率计算方面还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整式的乘除法则与小学乘法法则的联系与区别,了解概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整式的乘除法则2. 因式分解方法3. 概率的计算4.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及答案解析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整式的乘除法则1.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将系数相乘,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加,其余字母保持不变。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垂直与平分5.2: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5.3:平行线的判定2. 第六章:平面几何初步6.1:三角形的特性6.2:全等三角形6.3:相似三角形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判定方法。

2. 掌握三角形的特性,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2. 教学重点:掌握垂直与平分、平行线的性质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解决问题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2.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圆规、练习本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相交线与平行线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教学第五章:5.1:讲解垂直与平分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性质。

5.2:引导学生探索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进行随堂练习。

5.3:介绍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结合例题讲解,巩固知识。

3. 教学第六章:6.1:讲解三角形的特性,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相关性质。

6.2:介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结合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6.3: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

六、板书设计1.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性质2. 垂直与平分3. 平行线的判定4. 三角形的特性5. 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

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相交线、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加强随堂练习,巩固知识。

2. 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探索更多有关平面几何的知识。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详细内容:1. 第一章:整式的乘法、整式的除法、多项式乘多项式、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 第二章: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相交线与平行线。

3. 第三章:随机事件、概率的定义、概率的计算、事件的独立性。

4.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数据的整理、统计图表、频数与频率。

5. 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6. 第六章: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7. 第七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认识、概率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整式的乘除、概率的计算、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2. 教学重点:几何图形的认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几何模型、计算器。

2. 学具:直尺、圆规、量角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认识、概率初步等概念。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整式的乘除、几何图形的性质、概率的计算、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的解法等例题。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知识点:按照章节顺序,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3. 例题: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展示解题过程。

4. 练习题:设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全章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相关概念,消元思想和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举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材首先从一个篮球联赛中的问题入手,归纳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的概念,并估算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接着,以消元思想为基础,依次讨论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常用方法——代入法和消元法。

然后,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牛饲料问题”“种植计划问题”“成本与产出问题”,将贯穿全章的实际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通过举例介绍了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使消元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相关概念,能设两个未知数,并列方程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两种相关的等量关系;2、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法和消元法,能根据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具体形式选择适当的解法;3、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4、学会运用二(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含有多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经历“分析数量关糸,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和检验结果”,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的数学模型。

2、在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x=a,y=b的形式的过程中,体会“消元”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相关概念,消元思想和代入法、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以方程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

四、课时划分建议本章共12课时: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消元思想3课时,应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2课时,三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复习1课时,单元检测2课时,讲评1课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 数学
第十一章 函数
11.1.3 函数的图象
课堂练习
-2 -1.5 -1 -0.5 0 0.5 1 1.5 2 2.5 3 3.5 ┅ ┅
2、作出函数 y = x + 0.5 的图象 解: (1)列表
X y ┅ ┅ -3 -2.5
(2)描点: (3)连线: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八年级数学
人教实验版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八年级 数学
第十一章 函数
11.1.3 函数的图象
观察思考
下图是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图象,它反映了 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T如何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 化。你从图象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O
4
-3
14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八年级 数学
第十一章 函数
11.1.3 函数的图象
小 结Biblioteka 小结1、函数的图象的定义。 2、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1)列表;(2)描点;(3)连线。
3、图象的变化趋势。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八年级 数学
第十一章 函数
11.1.3 函数的图象
作业
2、某同学到泳池游泳,先是游蛙泳,到泳道中点后改 为自由泳,最后游到泳道终点,又知自由泳比蛙泳速 度快,若他离开泳道起点的距离s与所用时间t的函数 关系用图象表示,则下列先项中正确的是( )
s s s s
O A
t
O B
t
O
C
t
O
D
t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八年级 数学
第十一章 函数
11.1.3 函数的图象
课堂练习
6 1、作出函数y= x (x>0) 的图象。
解(1)列表: (2)描点: (3)连线:
X y
┅ ┅
0.5 12
1 6
1.5 4
2 3
2.5 2.4
3 2
3.5 1.7
4 1.5
5 1.2
6 1
┅ ┅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24 t/时
八年级 数学
第十一章 函数
11.1.3 函数的图象
观察思考 问题
正方形的边长为x,面积为s,面积s是
不是边长x的函数,它们的函数关系式怎样 表示? 面积s与边长x的函数关系式为: s = x2
(X>0)
从式子s = x2来看,边长x越大,面积 s 也 越大。能不能用图象直观的反映出来呢?
第十一章 函数
11.1.3 函数的图象
作函数的图象
如果把一个函数 的自变量x与对应的变 量y的值分别作为点的 横坐标和纵坐标,在 直角坐标系内描出它 对应的点,所有这些 点组成的图形叫做该 函数的图象。 对于一些函数,我们通过 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它们的 图象。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八年级 数学
第十一章 函数
11.1.3 函数的图象 s=x2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作函数的图象
0 0 0.5
0.25
x s
1
1
1.5
2.25
2
4
2.5
6.25
3
9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八年级 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