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预后价值

重型肝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预后价值

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的预后价值

若干反映肝功能生化指标数值的异常及动态变化,在判断重型肝炎的病情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血清总胆红素(TBL)

TBL≥171mL被视为重型肝炎诊断的指标之一。在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和淤胆型肝炎的情况下,黄疸越深,通常病情也越重。死亡组病例TBIL的平均峰值比存活组高。有两组病例报告,死亡组TBIL为(363.2±61)mol/L、(366.5±132.4)mol/L,存活组为(2283±41.7)mo/L与(285.6±959pmL。从另一个角度来看,TB<342mL一组的重型肝炎死亡率为44.2%,而≥342mL组的病死率高达94.4%。均说明深度黄疸是判断重型肝炎病情轻重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深度黄疸持续时间与预后亦有关。TBL在发病后3周内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者,病死率较低(59%);若TBL不降反而继续上升,在3~5周达高峰,呈持续高水平,这种情况,病死率高达87%。这种深度黄疸长时间不消退可能与肝内胆汁淤积胆栓形成胆汁排泄不畅有关。

痛性黄疸首先考虑的是胆道疾病,但有少数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之初有剧烈的上腹部剧痛,酷似胆石症或急性胆道感染。重型肝炎发生上腹疼痛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肝坏死引起肝胆系统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胆管反射性强烈收缩;②胆道高压时胆汁可渗入Dise间隙,然后浸透至肝包膜下淋巴管而漏至腹腔,发生胆汁性腹膜炎。

结合胆红素(DBL)在TBL中的比率下降也是肝坏死的直接表现。死亡组 TBIL/ DBI比值高于存活组,有作者指出重型肝炎深度黄疽 TBIL/ DBIL比值>2时,预后不良。

二、血清胆固醇

通过比较,发现重型肝炎死亡组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亚急性重型肝炎分别为2.46mmo/L与3.83mmol/L;慢性重型肝炎分别

为2.72mmo/L与3.57mmo/L。存活组血清胆固醇水平逐渐上升,而死亡组病例呈进行性下降,说明胆固醇含量及其动态变化具有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价值。以胆固醇值 2.58mmol/L(99mg/d)为界,≤2.58mmo/L一组的重型肝炎病死率显著高于

>2.58mol/L一组,说明血清胆固醇低于2.58mmo/L者预后不良。

肝脏是人体内合成胆固醇的主要器官。滑面内质网合成胆固醇并迅速以脂蛋白形式输送到血液中。肝外组织合成胆固醇的量少,且很少进入血液。因此,血中胆固醇的含量能反映肝脏合成胆固醇的能力,能反映肝细胞损害的程度,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一项可靠的指标。

在病程中若胆固醇含量急剧下降而胆红素迅速上升,出现胆(胆红素)-胆(胆固醇)分离现象,提示预后不良;反之,则预后较好。

三,血清胆碱酯酶

系由肝脏粗面内质网合成,肝细胞坏死越明显,血清胆碱酯酶活力降低越明显,若持续处于低水平而不回升则预后不良。若从极低的水平逐渐恢复提示病情在好转。胆碱酯酶活力和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常呈正相关关系,对判断重型肝炎的病情轻重和预后很有价值。

四、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T)与门冬氨酸氨基移换酶(AST)。

仅从入院时这二个氨基移换酶的水平高低不能对预后作何种判断,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如发现AST逐渐升高而使ALT/AST<1,说明线粒体受损明显,反映肝细胞坏死较重。若出现胆红素持续上升而氨基移换酶水平不断降低,这种胆(胆红素)酶(氨基移换酶)分离现象,提示预后不良。

五、凝血试验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除因子Ⅲ、Ⅳ(Ca2+)及Ⅷ以外,其他血浆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合成,临床上常用的凝血酶原时间测定,主要就是测定因子I、Ⅱ、V、Ⅶ、X的凝血活性。在不伴DC的肝病时,由于肝细胞的损害、维生素K的吸收和利用障碍,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减退,故血浆凝血因子水平减低导致凝血试验异常。PT延长越明显,反映肝细胞坏死越严重,反之,肝细胞坏死越严重,FT延长越显著。肝细胞损伤时,因为因

子Ⅶ半衰期很短,最先减少,其后Ⅱ、X等因子依次减少。肝病的严重程度大致与这些因子的减少程度呈正相关。有报道重型肝炎死亡组P(平均30.1秒)比存活组P(平均19.4秒)显著延长。

将按公式换算成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A=(正常对照P-8.7)/(病人pT一8.7>×100%,PTA下降越明显,病死率越高,肝坏死程度与PA下降程度呈平行关系,PA<40%存活率仅11.95%而>40%者为75%,PTA<20%则无一例存活。

2.肝促凝血活酶试验( hepapllastin test, HPT)

长期以来,一般都应用P来检查肝病时的凝血功能,但该检查有其不足之处,一是有些基层医院还不能常规开展该项目。二是P受I、Ⅱ、V、Ⅶ、X等凝血因子的影响,在反映肝细胞损害方面还不够敏感。近年有些医院开展了一种肝促凝血活酶试验,它仅反映依赖维生素K 合成的Ⅱ、Ⅶ、X的总活性,而肝细胞受损时,以M、Ⅱ及X因子在血浆中含量的变化最早,也最明显,故HPT能较PT更敏感地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障碍。HPT在各型肝炎中的检测发现,HPT活性值在慢性肝炎轻度、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淤胆型肝炎、急性黄疽型肝炎、慢性肝炎中一重度、肝炎肝硬化、亚急性重型肝炎中依次降低,即病情越重,HPT活性值越低。在急性黄疸型肝炎极期,HPT活性值可下降到50%(正常HPT活性值为96.45%±15.1%),以后复查HPT值逐步恢复,提示肝病修复且预后良好;若HPT值持续低下,应注意向亚急性重型肝炎发展。慢性肝炎活动期较静止期低,肝硬化失代偿期较代偿期低,肝硬化病人腹水减轻或消退后HPT值回升。对比PT、KPTT与HPT在各型肝炎的变化,以HPT的改变最明显,其异常病例的比例较PT与KPT异常者为高,有些重型肝炎病人的PT与KPT值尚在正常,而HPT的活性值已下降,有的甚至已明显下降至13%~33%,说明HPT较PT更敏感,能更早期来判断肝脏受损程度和预后

六、低氧血症

临床上可见到部分慢性重型肝炎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面色晦暗,舌质淤紫,口唇及手指发绀等慢性缺氧表现。对这类病人作血气分析,呈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长期低氧血症可加剧严重肝病的病理过程,

促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七、低血糖

少数重型肝炎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使肝糖原耗竭,肝糖原合成和异生作用减弱,以及胰岛素在肝脏的分解作用减退,可导致低血糖。当血糖低于2.77mmol/L时可出现心悸、冷汗、皮肤苍白、饥饿感、头晕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继而出现意识模糊、精神错乱、分迷等脑功能障碍表现。性低血糖的发生说明肝细胞坏死严重,是重型肝炎的危重症象之一。应注意与肝昏迷的鉴别,肝昏迷病人在昏迷前常有先兆症状,如性格和行为异常,定向力及理解力减退,之后进展至昏迷。

八、低钠血症

重型肝炎病人容易发生水盐电解质紊乱,常常导致病情加重。临床上较常见的低钠血症可导致低钠性脑水肿,是重型肝炎重要致死原因之一。当血钠低于125mm/L时除原有肝病症状外,会表现有低钠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和软弱无力。若低于120mm/L则出现凝视、共济失调、惊厥或木僵。若低于110ml/L可出现昏睡、抽搐、昏迷、肌无力,腱反射消失,可有病理反射引出。在亚急性与慢性重型肝炎45例分析中,21例死亡病人血钠皆低于125mmo/L,其75%的病人血钠低于120 mmol/L,甚至低于110m0/L,低血钠水平和肝、肾功能损害程度呈平行关系。血钠虽低,但易被纠正者预后好。若持续低水平虽经补钠仍不能被纠正者预后差。

肝功能指标及临床意义---经典版

常用肝功能指标 (1)反映肝细胞蛋白合成代谢功能的指标: 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时间(PT)。由于它们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旦肝脏合成功能下降,以上指标在血液中浓度随之降低,其降低程度与肝脏合成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2)反映肝细胞有无受损及严重程度的指标: 谷丙转氨酶ALT(GPT)、谷草转氨酶AST(GOT)、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乳酸脱氢酶(LDH)等。以上各项酶在肝细胞中均有存在,当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坏死时,这些酶进入血清便增多。通过测定血清或血浆中酶的活性,即可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及损伤程度。(3)反映肝脏胆排泄、分泌及解毒功能的指标: 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酸(TBA)、血氨(NH3)。肝细胞损害时,其排泄、分泌、运输及解毒功能出现障碍,造成血液中TBIL、DBIL、TBA和NH3浓度升高。(4)对诊断胆汁淤积指示酶(包括同工酶)有帮助的酶指标有: 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酸转肽酶(GGT)、5′-核苷酸酶(5′-NT)等,以AKP及γ-GT应用较多。这些酶在肝内胆管上皮层的浓度较高。当上皮层受损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便有这些酶增多进入血清中。 (5)反映肝脏间质成分增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指标: 胶原或其末端多肽——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P)、Ⅲ型原胶原(PCⅢ)、Ⅳ型胶原C 端原肽(Ⅳ/PC);糖蛋白——层黏蛋白(LN);蛋白聚糖——透明质酸(HA)。 (6)对肝肿瘤诊断有意义的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 (一)转氨酶 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ALT 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急性肝炎或轻型慢性肝炎病人,ALT>AST;酒精性肝病、重型肝炎病人通常AST>ALT。 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 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

重型肝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预后价值

重型肝炎实验室检查指标的预后价值 肝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的预后价值 若干反映肝功能生化指标数值的异常及动态变化,在判断重型肝炎的病情和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血清总胆红素(TBL) TBL≥171mL被视为重型肝炎诊断的指标之一。在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和淤胆型肝炎的情况下,黄疸越深,通常病情也越重。死亡组病例TBIL的平均峰值比存活组高。有两组病例报告,死亡组TBIL为(363.2±61)mol/L、(366.5±132.4)mol/L,存活组为(2283±41.7)mo/L与(285.6±959pmL。从另一个角度来看,TB<342mL一组的重型肝炎死亡率为44.2%,而≥342mL组的病死率高达94.4%。均说明深度黄疸是判断重型肝炎病情轻重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深度黄疸持续时间与预后亦有关。TBL在发病后3周内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者,病死率较低(59%);若TBL不降反而继续上升,在3~5周达高峰,呈持续高水平,这种情况,病死率高达87%。这种深度黄疸长时间不消退可能与肝内胆汁淤积胆栓形成胆汁排泄不畅有关。 痛性黄疸首先考虑的是胆道疾病,但有少数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之初有剧烈的上腹部剧痛,酷似胆石症或急性胆道感染。重型肝炎发生上腹疼痛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①肝坏死引起肝胆系统神经功能紊乱,造成胆管反射性强烈收缩;②胆道高压时胆汁可渗入Dise间隙,然后浸透至肝包膜下淋巴管而漏至腹腔,发生胆汁性腹膜炎。 结合胆红素(DBL)在TBL中的比率下降也是肝坏死的直接表现。死亡组 TBIL/ DBI比值高于存活组,有作者指出重型肝炎深度黄疽 TBIL/ DBIL比值>2时,预后不良。 二、血清胆固醇 通过比较,发现重型肝炎死亡组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亚急性重型肝炎分别为2.46mmo/L与3.83mmol/L;慢性重型肝炎分别

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重型肝炎的原因很多,包括乙肝病毒感染,甲、戊病毒及其它泛嗜病毒如EBV、CMV等感染,药物中毒,慢性酒精性肝损害等等,其临床分型常用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来划分。 主要病因:肝炎病毒感染,药物中毒,慢性酒精性肝损害,等 重型肝炎因其病情重、预后差而影响患者寿命,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 病因分类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诊断鉴别 (一)当某一肝病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警惕重型肝炎: 1、极度乏力和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性格行为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3、有明显出血倾向:鼻衄、牙龈出血不易止住。 4、黄疸迅速加深伴有中毒性鼓肠、肝臭等。 5、化验检测时PTA﹤40%,Tml大于正常10倍。 (二)诊断 “三高一低”,即高度乏力、高度黄疸、高度食欲不振伴肠胀气;低PTA(PTA﹤40%)。 1、急重肝:2周内出现神志行为异常伴“三高一低”。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2周以上至半年出现肝性脑病,同时亦有“三高一低”症状检测。 3、慢重肝:在慢性肝损害基础上出现“三高一低”或者肝硬化基础上出现肝功进行性衰竭。 (三)相关检测 1、PTA: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当PT延长致PTA﹤40%时应疑为重型肝炎,PTA的变化也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最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血清PAB、AFP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血清PAB、AFP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摘要:目的:观察血清前白蛋白(PAB)、甲胎蛋白(AFP)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重型肝炎患者和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48例。自患者入院后观察3个月后根据患者是否生存再分为重型肝炎存活组和重型肝炎死亡组。在患者入院次日、健康体检者体检当日抽取空腹不抗凝静脉血4 ml。PAB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AF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结果:48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住院保守治疗3个月后死亡28例,占58.33%;存活20例,占41.67%。28例死亡的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病主要集中在AFP含量<100 ng/ml 者,其中尤以<25 ng/ml为主。28例死亡的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病主要集中在PAB含量<100 mg/L者。结论:PAB、AFP可作为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 关键词:重型肝炎;前白蛋白;甲胎蛋白 重型肝炎是各种肝炎的病情变化最重、最复杂,病势最凶险,并发症最多,病死率最高的一种恶性疾病。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血清前白蛋白(PAB)、甲胎蛋白(AFP)的浓度对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7~77岁,平均(45.0±5.2)岁。按病程可分为急性重型肝炎l4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1例,慢性重型肝炎23例。 1.2 试剂与仪器:ELISA试剂盒购自美国Sigma公司,离心机(0412-l)由上海手术器械厂生产,酶联免疫检测仪由南京华东电子集团医疗公司生产,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日本科联国际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标本采集:重型肝炎患者均于入院后次日空腹抽取不抗凝静脉血4 ml,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抽取不抗凝静脉血4 ml。ABP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AF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具体操作规程严格按操作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住院3个月后重型肝炎组存活情况:48例重型肝炎患者经住院保守治疗3个月后死亡28例,占58.33%;存活20例,占41.67%。 2.2 重型肝炎患者AFP含量与病死率的相关性:28例死亡的重型肝炎患者中死亡病主要集中在AFP含量<100 ng/ml者,其中尤以<25 ng/ml为主。见表1。 <100 mg/L者。见表2。

重型肝炎预后影响指标及预后模型

重型肝炎预后影响指标及预后模型 重型肝炎病情危重,预后较差,病死率高。目前针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案主要为①内科药物综合治疗;②人工肝支持治疗;③肝移植治疗;另外,肝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也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准确判断患者的预后,有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通过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相继建立了一些预后模型,对准确判断预后奠定了基础。 一、影响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及指标 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及指标很多,现选择研究较多且临床意义较大者分述如下。 (一)、诊断 1. 重型肝炎的命名与诊断: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重型肝炎的命名与诊断不同,重型肝炎的概念最早由Lucke提出,将发病后10天内死亡,尸检肝脏示大块肝坏死或亚大块肝坏死者,命名为暴发性肝炎。此后,因欧美国家由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的肝功能衰竭者较多,相继提出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hepatic failure)、缓发性肝衰竭(late-onset hepatic failure)等概念,其定义特征为(1)不论病因只要临床出现肝功能衰竭症状者;(2)起病后以发生级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定临床表现来界定肝衰竭的诊断;(3)以起病到出现脑病的时限来区分急性、亚急性或缓发性。但对上述分型方法尚存在争议,如有学者认为应将急性肝功衰竭的范围扩大到无肝性脑病者,另有学者提出应增加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衰竭者(acute-on-chronic, AOC)。 我国肝炎专家组经过充分讨论,于2000年西安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上将重型肝炎分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3期。其诊断标准详见《病毒性肝炎》章。

重型肝炎案例分析报告

重型肝炎案例分析报告 1. 引言 重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很高。 本文将对一个重型肝炎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了解该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 2. 案例描述 该案例涉及一名50岁的男性,他在体检中被发现患有重型肝炎。据患者自述,他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直感到疲倦和食欲不振,且有时伴有黄疸和腹水。 3. 病因分析 重型肝炎的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中毒和酒精滥用。在这个案例中,我 们怀疑该患者的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4. 症状和体征 该患者的症状包括疲倦、食欲不振、黄疸和腹水。体检发现他的肝脏明显肿大,并有压痛。 5. 诊断 为了确诊该患者是否患有重型肝炎,医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诊断测试。其中包括 血液检查、肝功能测试、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和肝脏超声扫描。结果显示,患者的肝功能异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阳性。肝脏超声扫描显示肝脏肿大。 6. 治疗方案 根据诊断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重型肝炎。治疗方案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毒复制和减少肝脏损伤。 •肝保护治疗:使用肝保护药物如乳蓟酸、氨基酸等,以保护和修复受损的肝细胞。 •营养支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促进肝脏的康复和修复。

7. 随访和预后 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重型肝炎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治疗及时性、病毒感染程度、肝功能状态等。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肝功能指标和病毒复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8. 结论 重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重型肝炎的主要原因。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此外,患者还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避免酒精滥用和接触其他有害物质,以保护肝脏健康。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care and treatment of person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2.Liaw, Y. F., & Chu, C. M. (2009).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The Lancet, 373(9663), 582-592.

肝炎检查,肝炎诊断

肝炎检查,肝炎诊断 肝炎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一般不超过10?109/L,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下降,血红蛋白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同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时以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深度黄疸或发热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或管型。 3、肝功能检查 (1)血清酶测定 是反映肝细胞功能的最常用指标。急性肝炎时ALT明显升高,AST/ALT常小于1,黄疸出现后ALT开始下降。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ALT轻度或中度升高或反复异常,AST/ALT常大于1,比值越高,则预后愈差。 此酶在心肌含量最高,依次为肝、骨骼肌、肾、胰。在肝病时血清AST升高,与肝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当病变持久且较严重时,线粒体中AST释放入血流,其值可明显升高。急性肝炎时如果AST持续在高水平,有转为慢性肝炎的可能。 时可显著升高,但肌病时亦可升高,须配合临床加以鉴别。 肝炎和肝癌患者可显著升高,在胆管阻塞的情况下更明显,YGT 活性变化与肝病病理改变有良好的一致性。 由肝细胞合成,其活性降低提示肝细胞已有较明显损伤,其值愈低,提示病情愈重。 正常人血清中ALT主要来源于肝和骨组织,ALP测定主要用于肝病和骨病的临床诊断。当肝内或肝外胆汁排泄受阻时,组织表达的

ALP不能排出体而回流入血,导致血清ALP活性升高。 (2)血清蛋白: 在急性肝炎时,由于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约21天,以及肝脏的代偿功能,血清蛋白质和量可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中度以上、肝硬化、重型肝炎时出现白蛋白下降,Y球蛋白升高,白/球(A/G)比例下降甚至倒置。 (3)胆红素: 急性或慢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胆红素升高,活动性肝硬化亦可升高且消退缓慢,重型肝炎常超过171vmol/L。一般情况下,肝损程度与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直接胆红素在总胆红素中的比例尚可反映淤胆程度。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PTA高低与肝损程度成反比,<40%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亦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敏感指标。 (5)血氨: 肝衰竭时氨的能力减退或丧失导致血氨升高,常见于重型肝炎、肝性脑病患者。 4、其他生化指标检测 (1)电解质: 重型肝炎常见低K 、低Na 、低CI-,亦可有低Ca2 、低Mg2 、低P2-等,肝肾综合征时可出现高K 。 (2)血糖: 超过40%的重型肝炎患者有血糖降低。临床上应注意低血糖昏迷与肝性脑病的鉴别。 (3)血浆胆固醇: 60%—80%的血浆胆固醇来自肝脏。肝细胞严重损伤时,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减少,故血浆胆固醇明显下降,胆固醇愈低,预后愈险恶。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升高。 (4)补体: 当肝细胞严重损害时,补体合成减少。临床简则CH50和C3补体

重型肝炎严重程度评诂

•重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的严重损害,是肝脏疾病中最危险的临床类型,其发病急骤、病情重、进展快、疗效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国内外学者先后总结归纳出多个用于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数学模型、评分系统或标准,并经大量临床资料反复验证、补充、修改、完善,对重型肝炎预后评估、提高诊断率、降低病死率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重型肝炎预后评分系统及其临床应用、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Child-Turcotte-Pugh评分 1964年Child与Turcotte提出Child-Turcotte分级。采用白蛋白、腹水、肝性脑病、胆红素和营养状况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B、C组,用于评价肝功能的贮备。 1973年Pugh将其完善,即Child-Turcotte-Pugh评分(简称CTP评分),目前用于评价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贮备、手术风险及预后,亦用于评价重型肝炎预后。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CTP评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慢性重型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CTP评分越高预后越差。蒋忠胜等研究显示重型肝炎死亡组的CTP评分高于生存组,慢性重型肝炎晚期患者的评分高于早期和中期,证实CTP评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慢性重型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但是,CTP评分在判断重型肝炎预后时尚存在很多缺陷:①分值范围限定在5??15分,不能区分同一分级同一分值但病情差别较大的两组患者;②某些参数主观性较大,难以做出正确的分级;③某些客观参数如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由于检测方法与试剂的不同而测定结果不同,存在实验误差,因此可比性较差;④白蛋白容易受治疗因素的影响;⑤缺少重要的参数指标,如:血清肌酐。CTP评分目前主要用来评价肝硬化患者手术的危险性,评价肝移植术后死亡率,但它是否可以准确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仍存在争议。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及其改良评分系统 2001年,Kamath等为了弥补CTP评分的缺陷和局限性,提出“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即:R=3.8 × ln[胆红素(mg/dL)]+ 11.2×ln(INR)+ 9.6×ln[肌酐(mg/dL)] + 6.4 ×(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结果取整数。Wiesner等对3437例准备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进行 MELD评分,发现患者生存与否与MELD分值高低有直接关系,MELD分值<6的患者病死率是1.9%,而>40的患者病死率为71.3%,提示MELD评分可较为准确地评估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的轻重,并可以预测患者3个月的死亡率。相对于CTP评分来说,MELD评分有以下优点:①使用前瞻性统计学方法分析资料所得,因而其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病情的发展变化;②MELD评分中的3项指标均以客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依据;③MELD评分评价病情的范围增宽,且分值是连续的,能较好地区分病情轻重,对病情做出更精确的划分;④MELD评分中使用的3项指标易获取,可以重复测定;⑤参数中剔除白蛋白,增加了反映肾功能的重要参数指标SCr,评价病情较为精确。虽然MELD评分避免了CTP分级中的很多缺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MELD评分中使用的血清肌酐清除率、PT、TBIL的变化,可受感染、进食、维生素K缺乏等因素影响,将直接影响对真实肝病病情的判断。 一些研究者对MELD评分进行了两方面改良:即动态MELD(△MELD)评分和将血清钠指标添加到原始MELD评分中。研究显示:随时间变化的MELD评分(△MELD)作为晚期肝硬化的预测因素能提供更准确的预后信息,可弥补静态MELD评分的不足。Biggins等分析了753例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数据,提出了血清钠与终末期肝病模型的联合公式(MELD-Na)即:MELD-Na=MELD+1.59×(135-Na)。MELD-Na模型能更全面反映病情严重程度,较好地将不同预后的患者区分开来。薛冬云等研究指出:MELD-Na模型中血清钠水平更好弥补了MELD评分的不足,且其短期预测能力明显优于MELD评分,能更准确预测预后。 但是也有研究认为:MELD和MELD-Na模型没有反映年龄、基础疾病、消化道出血、特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其他感染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也没有反映治疗差异对预后的影响,因而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评估MELD评分系统和MELD-Na模型预测重型肝炎预后的价值以及不同治疗条件下预测的准确性。 KCH标准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一) 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很多,不要把肝功能异常都认为是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寄生虫病、药物性肝损害、其他内科疾病等引起的肝功损害。当然,一旦化验结果提示肝功异常,需要重视并仔细检查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下面介绍常见的肝功能化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脏血清酶学的检测指标 (一)转氨酶 转氨酶又称氨基转移酶。临床最常用的是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它们的正常值由于各医院检测方法不同而有差别。血清转氨酶活性降低的临床意义不大,具有临床意义是酶活性升高。各种肝脏疾病病人和一些肝外疾病病人,其血清转氨酶活性均可升高。ALT活性增高提示肝细胞破坏、细胞膜通透性增强;AST活性增高常提示线粒体损伤。二者是监测病毒性肝炎的敏感指标。常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血清转氨酶活性已经增高,故检测ALT、AST可以发现早期的急性肝炎和隐性肝炎病毒感染,是目前诊断肝病应用最普遍的酶学检查项目。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高低与肝细胞受损的程度一致,故有助于病情估计、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ALT显著增高,见于各种肝炎急性期、药物性肝损害;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心肌梗死;轻度增高,见于脂肪肝、阻塞性黄疸及胆道炎症。AST显著增高,可见于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各种严重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及酒精性肝病;中度升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轻度升高,可见于轻度慢性肝炎。患有重型肝炎时,若出现胆红素迅速升高,转氨酶反而下降,称为酶胆分离,提示预后不良。 血清转氨酶活性测定反映肝细胞损害及其程度,对肝病的病因鉴别诊断意义不大。ALT存在于肝细胞胞浆水溶性部分,AST存在于细胞浆水溶性部分及线粒体中。肝细胞损害严重者,AST不仅胞浆中的酶释放出来,而且线粒体中的酶也释放出来,故测定AST/ALT比值可用于

查尔森共病指数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查尔森共病指数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查尔森共病指数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慢加急性肝衰竭(Chronic Acute Liver Failure,简称CLF-AD)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肝脏疾病,其病情发展迅速且预后差,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健康威胁。因此,及早评估CLF- AD患者的预后,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 量具有重要意义。 查尔森共病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简称CCI)是一种常用于评估患者慢性疾病状态的指标,该指数考 虑了患者同时存在的各种慢性疾病及其严重程度,通过对这些疾病的折算得分来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CCI已被广泛应 用于各种疾病的预后评估,包括肝脏疾病。然而,对于CLF- AD患者,CCI是否能够作为评估其预后的有效工具,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结论。 为了探讨CCI对CLF-AD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我们开展 了一项研究。我们纳入了100例确诊为CLF-AD的患者,并记 录了他们的临床资料。首先,我们计算了这些患者的CCI得分,然后观察他们在随访期间的预后情况,并统计了出院率、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 经过对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CCI得分与CLF-AD患者的 预后密切相关。在我们的研究中,CCI得分高的患者在随访期 间的出院率明显低于CCI得分低的患者(P<0.05),且生存率也较低(P<0.05)。此外,CCI得分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感染、肾功能衰竭和脑病等(P<0.05)。这些结果表明,CCI可以作为预测CLF-AD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CCI得分与CLF-AD患者的病情严重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价值分析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价值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 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慢性轻中度乙型肝炎组(n=42)与慢性重型乙型 肝炎组(n=40),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45例作为对照组, 检验并比较3组受试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重型乙 肝组与慢性轻中度乙肝组患者的IgG、IgA以及IgM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慢性重型乙肝组患者的IgG、IgA以及IgM水平均明显高于慢 性轻中度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愈组患者的IgG、IgA以 及IgM水平均明显低于临床未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 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及病情程度判断有一定应 用价值,还可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病情判断;预后评估 Value analysis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test in hepatitis B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immunoglobulin test for hepatitis B. Methods 82 cases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ondition, Yanzhongchengdu classified it into chronic mild and moderate hepatitis B group(N = 42) and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group(N = 40). In the control group, 45 healthy people who had a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to test and compare the serum immunoglobulin levels of three groups of subjects.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mean levels of IgG, IgA and IgM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and chronic mild and moderate hepatitis B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IgG, IgA, and IgM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hronic mild and moderate hepatitis B(P<0.05)。IgG, IgA, and IgM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clinically cured group than in the uncured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o detect the level of serum immunoglobulin in hepatitis B patients has certain value in diagnosis and diagnosis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and can als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Keywords]: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Disease diagnosis; Forecasting assessment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之一。该疾病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当前发病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病后会对患者的生理机能以及正常的 生活工作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1]。而在目前对于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中,其复发率较高,使得其长期的治疗效果不容乐观。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患者肝功能受损程 度之间有密切关系。本次观察分析了免疫球蛋白检验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应用 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82例作为 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慢性轻中度乙型肝炎组(n=42)与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n=40),慢性重型乙肝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 26-74岁,平均年龄(46.8±6.7)岁,病程9个月-18年,平均病程(6.2±2.1)年。慢性轻中度乙型肝炎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

临床必备:肝病的实验室常见检测指标

临床必备:肝病的实验室常见检测指标 TBA:当肝脏对胆汁酸的摄取、分泌、转运功能受损及发生其他可引起胆汁酸代谢改变的疾病时,血中胆汁酸浓度会明显升高,并且其灵敏度及特异性较高。 如,发生急性肝炎时,血清总胆汁酸(TBA)浓度急剧升高,且与其他临床检验指标相比,胆汁酸水平恢复至正常进程比较缓慢;急性病毒性肝炎康复期,餐后血清TBA水平是一个最灵敏的检测指标,如果餐后血清TBA浓度持续升高,说明病毒性肝炎正在向慢性肝炎转化;此外,血清TBA检测也是检测慢性肝炎肝损伤、胆汁淤积,早期诊断肝硬化、中毒性肝病的一个敏感指标。 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1. ALT、AST:谷丙转氨酶(ALT),主要存在于肝脏,其次在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谷草转氨酶(AST),主要在心肌,其次在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组织中,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ALT半衰期47h,AST半衰期17h,ALT灵敏度较AST 高。血清ALT、AST升高,见于以上组织受损。但是,转氨酶升高的程度与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无关。 临床上用AST/ALT比值判定病程、严重程度,评估预后,如比值增加(正常值1.15),肝细胞损伤越严重。大多数慢性肝损伤(>6个月)患者AST/ALT≤1.15,肝硬化、肝癌时比值增加,且与纤维化程度相关。但慢性酒精性肝炎除外,若有饮酒史,血清AST/ALT>2,则考虑诊断为酒精性肝炎。 2. ALP:血清中的大部分碱性磷酸酶(ALP)来自肝脏和骨骼。ALP增高生理情况见于骨生长、妊娠、成长、成熟和脂肪餐后分泌等。病理情况见于肝内外胆管梗阻性疾病、骨骼疾病如成骨细胞瘤、骨折愈合等,营养不良、胃十二指肠损伤等。总ALP水平检测对肝脏疾病诊断的特异度较差,需要对ALP进行通过酶分型测定,或结合其他肝

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2肝功能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人体的肝脏具有合成、排泄和代谢转化功能,狭义的肝功能试验就是指反映上述肝基本功能的试验,是肝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解读肝功能的结果,对临床患者的病情诊断起着重要作用。现着重介绍临床上常用的肝功能检验的一些内容。 1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 肝功能试验主要选用反映肝胆损害的各种酶试验,其中以转氨酶(ALT、AST)、碱性磷酸酶(ALP)和谷氨酰转肽酶(GGT)最为常用。由于自动化检测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又增加了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LB)、总胆汁酸(TBA)和胆碱酯酶(CHE)。。 2常用临床肝功能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2.1转氨酶血清转氨酶主要有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肝富含这两种酶,只要有1%的肝细胞被破坏,其所释放的转氨酶即足以使血清中转氨酶水平升高1倍。在肝内,转氨酶主要含于肝细胞内,胞内/外酶活性为5000:1。肝细胞变性坏死时,肝内的酶释放入血,引起血清中转氨酶活力升高。 目前,血清转氨酶测定仍被认为是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准试验。但在判断结果时,应注意下列事项:各种肝病均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但超过正常值10倍的血清转氨酶主要见于急性病毒性或药物性肝炎、休克时肝缺氧和急性右心衰竭时肝淤血。在急性肝病时,血清转氨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不成比例;慢性肝病时,转氨酶水平反映了疾病的活动性。如果转氨酶高于正常值10倍伴球蛋白升高1倍,且持续8周以上,则几乎可以肯定为慢性活动性肝病。胆系疾病时,转氨酶也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8倍。少数胆总管结石患者转氨酶可高达正常值10倍以上,但24~48h后即大幅度下降或降至正常范围。酒精性肝病时,转氨酶轻度升高,可能与酒精耗竭了作为丙氨酸转氨酶的辅酶的吡哆醛有关。为了提高血清转氨酶测定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在病毒性肝炎时,同时测定AST/ALT的比值(正常值1.15左右)则更有意义。急性肝炎早期肝损害时,大多数丙氨酸转氨酶和胞浆部分的门冬氨酸转氨酶被释放出来,致使AST/ALT降至0.56左右I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时,AST/ALT 比值常>2;胆汁淤积及肝癌时,AST/ALT比值亦可增高。 门冬氨酸转氨酶是检查有无肝细胞损伤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人体内,其主要分布在心肌内,而心肌容易受缺氧、酸中毒、感染等因素影响而损伤,从而释放出门冬氨酸转氨酶等多种酶。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也会因感染、缺氧等因素使心肌细胞受损,门冬氯酸转氨酶活性升高。因此,门冬氮酸转氨酶的升高不能说明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2.碱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是一组特异性很低的酶,几乎存在干身体各种组织中,尤以成骨细胞、肝脏、胎盘及白细胞中含量丰富。碱性磷酸酶是胰结合酶,在碱性环境中能水解很多磷酸单酯化合物。生理性的升高只见于正常妊娠、新生儿骨质生成和正在发育的儿童。而妊娠期妇女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妊娠3个月即开始升高,随着孕期增长而逐渐增

肝功能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肝功能与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GPT ):主要存在于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脾、肺、红细胞等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0U/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常见于: 肝胆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胆管炎、胆囊炎等 其他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致肝淤血;骨骼肌病,胰腺炎,外伤等 用药与接触化学品:如氯丙嗪,异烟肼,奎宁,水杨酸,乙醇,铅,汞,四氯化碳,有 机磷和抗癌药物等。常见药物包括: •抗生素:特别是红霉素类的酯化物。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血脂调节药 2.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GO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肾、骨骼肌、胰、

脾、肺、红细胞等 (1)正常值参考范围 成人<40U/L (2)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心肌梗死:发病6〜8小时开始上升,18〜24小时达峰。 肝胆疾病:同ALT AST/ALT比值:有助于肝病的鉴别诊断 急性或轻型肝细胞损伤时,AST升高幅度不如ALT, AST/ALT 比值<1; 在急性病程中,该比值明显升高; 在慢性肝炎、肝硬化,AST往往高于ALT 其他疾病:同ALT,肌营养不良、皮肌炎、急性胰腺炎、急性溶血等。 药物:同ALT 3.血清丫-谷氨酰转移酶 Y-GT:存在于除肌肉外的所有组织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 肝胆疾病 胆管阻塞性:上升最高 肝炎:高,较其他肝脏酶类上升显著 脂肪肝、药物中毒:中度升高 慢性肝炎、肝硬化: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恶化。

肝癌:明显升高。用于诊断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肝癌术后 有无复发。 胰腺疾病:胰腺炎、胰腺肿瘤 其他:脂肪肝、前列腺肿瘤等 药物:苯巴比妥,苯妥英钠 4.血清碱性磷酸酶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增高) 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胆管阻塞,黄疸性肝炎,肝癌 骨骼疾病:骨损伤,骨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 软化症、成骨细胞瘤及骨折愈合期) 用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 各种原因脱水所致血压浓缩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①合成障碍:常见肝脏疾病,白蛋白<30g/L提示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②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③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 ④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及恶性肿瘤等。

病毒性肝炎患者多项血清检验指标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及其护理

病毒性肝炎患者多项血清检验指标与其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及其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多项血清检验指标与其预后的相关性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对其采用相应的护理及治疗,后将两组人员的血清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胆固醇(Chol)、甲胎蛋白(AFP)、CRP及补体C3水平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经研究比较发现,观察组的CHE、PTA、Chol及补体C3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而CRP及AFP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最终死亡患者的差异更大。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CHE、PTA、Chol、AFP、CRP及补体C3水平与其预后的相关性较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检验指标;预后;相关性;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erum test index and the progonosis in severe viral hepatitis and the nursing methods. Methods 60 cases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hospitalized in the period from Jan., 2008 to May, 2009 were selected to form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60 normal the control group; related treatment and nursing were performed, and then the levels of CHE, PTA, Chol, AFP, CRP and complement C3 of the cases in both groups were detected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levels of CHE, PTA, Chol and complement C3 of the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of significance (P0.01); the levels of CRP and AFP of the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1); a bigger difference of the levels existed between the cases who died at last and the survivals. Conclusions The levels of CHE, PTA, Chol, AFP, CRP and complement C3 of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viral hepatitis are greatly correlated to the prognosis. KEYWORDS viral hepatitis test index prognosis correlation nursing 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未能充分阐明[1]。病毒性肝炎为目前尚无可靠而满意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采用综合疗法,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根据不同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辅助治疗,同时避免饮洒、使用肝毒性药物及其它对肝脏不利的因素[2]。此病如治疗不及时发展为重型肝炎,严重威胁着患者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