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重型肝炎重症指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慢性重型肝炎重症指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慢性重型肝炎重症指标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重型肝炎的诊疗及护理

重型肝炎的护理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 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1] 病因分类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分类: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重型肝炎可分为四类: (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特征是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以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状。发病多有诱因。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2)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又称亚急性肝坏死。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内出现肝衰竭症状。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晚期可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脑水肿,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白细胞升高,血红蛋白下降,低血糖,低胆固醇,低胆碱酯酶。一旦出现肝肾综合征,预后极差。本型病程较长,常超过3周至数月。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3)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 (4)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是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导致的以腹水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等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肝功能失代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王挺帅

194 第22卷 第10期 2020 年 10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22 No. 10 Oct .,2020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 王挺帅1,张荣臻1,2,王明刚2,黄少东3,周小博3,吴聪3,毛德文2, 4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3.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3;4.广西壮瑶药技术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 5302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4236,81960841);广西科技计划项目(2018GXNSFGA281002,桂科AD17129001,桂科AA17202036) 作者简介:王挺帅(1991-),女,河南郑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肝衰竭、重型肝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通讯作者:毛德文(1968-),男,湖南洞口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肝衰竭、重型肝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摘要:通过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总结,分别从病因病机、中药内服 治疗、中药外治法治疗、中医多途径给药治疗等多方面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临床研究进展,认为中医药在本病治疗过程中疗效确切、优势独特,以期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0) 10- 0194- 05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f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Tingshuai 1,ZHANG Rongzhen 1,2 ,WANG Minggang 2,HUANG Shaodong 3, ZHOU Xiaobo 3,WU Cong 3,MAO Dewen 2, 4 (1.Hu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 410000,Hunan,China;2.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23,Guangxi,China;3. Gu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23,Guangxi,China;4. Guangxi Zhuang Yao Medicine Center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Nanning 530200,Guangxi,China) Abstract: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linical research of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B)treatment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from the viewpoints of pathogenesis,internal administration of TCM,external treatment of TCM,multi-route administration of TCM and so on. TCM has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 and unique unique superiority in the treatment of CSHB. We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Keywords:TCM treatment;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linical research;review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 CSHB)是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或乙肝肝硬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复制引起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衰竭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包括了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 (HBV-CLF)[1] 。CSHB 是我国重型肝炎中最为常见的类型,其病情急剧凶险,证候错综复杂,兼夹证、变 证纷现,治疗相当棘手,病死率高[2] ,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中医典籍中并无与CSHB 相对应的病名记载,但是中医学是以症统病的医学,故依据本病的发病及证候特点可将其归属于“黄疸”“急黄”“瘟黄”等病证中。笔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临床治疗本病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经典专著对本病的记载 中医对黄疸的记载首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言:“齿脉…… 其所产病……目黄,口干”“少阴脉……其所产病……嗌中 痛,癉,嗜卧……重履而步”。其中“瘅”即是黄疸病。 黄疸的病名及主要证候表现“三黄”(身黄、目黄、小便黄)最早出自于经典论著《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载:“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曰:“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在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认识上,《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瘅。”东汉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同样提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均说明黄疸发生与湿邪密切相关,湿邪内侵,久郁化热,湿热胶结,而滋生黄疸。《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又言:“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如同隋朝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所云:“血瘀在内,则时时体热而发黄”。均提示黄疸的形成与瘀热的关系同样密切,瘀热入于血分,阻滞百脉,迫使胆汁外溢于肌肤致身目黄染。同时《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及了“急黄”的病名,其文曰:“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阐述了以发病急剧、病情危笃为主要特征的黄疸危重证称为急黄,为后世医家认识与重 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0.10.046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46例临床疗效观察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46例临床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04-10T09:10:05.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期供稿作者:关凤琴 [导读] 目前要彻底清除HBV,达到疾病治愈的目标,还有很大的难度,很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关凤琴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117100)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2-0205-02 【摘要】目的观察干扰素α-2b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均采用干扰素α-2b皮下注射,治疗组同时应用胸腺肽皮下注射,观察两组病例肝功能、HBeAg、HBV-DNA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恢复时间快,治疗后ALT的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既可利用胸腺肽提高免疫功能的优点,又可利用干扰素抑制病毒的双重作用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有理想前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胸腺肽联合应用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区,乙型肝炎感染者达1.3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部分人因乙型肝炎病毒的活跃复制,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病情加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控制乙肝病毒的首要手段,为治疗乙型肝炎,减轻肝脏病变,降低、防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我院应用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本组4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病例均为2009年6月~2012年6月本科室住院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14~65岁,平均35岁;病程半年~18年不等,平均7.5年。对照组23例,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11~62岁,平均33岁;病程半年~15年不等,平均6.9年。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a-2b干扰素500万U,连续皮下注射15d后改为隔日1次 ,胸腺肽1.6mg皮下注射,连用3天后隔日一次用一周后,每周2次,肝功能不正常者配合一般护肝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除了不应用胸腺肽外,其余用药同治疗组患者。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不良反应,并于疗程前、后检测肝功能, HBV复制指标(ELISE法)、HBV-DNA(PCR法),乙肝两对半定量,同时测定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心肌酶谱、甲状腺功能、血糖、心电图等。 2.结果 2.1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ALT变化情况比较 本文病例治疗前治疗组23例中ALT异常者17例(73.91%),复常率为91.30%。而对照组23例中,ALT异常者18例(78.26%),复常率仅为43.47%。两组ALT复常率比较,前者明显优于后者,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2.2 对HBeAg的作用,治疗组23例中14例转阴,占60.86%,对照组23例中7例阴转,占30.43%,两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2.3 对HBV-DNA的作用,治疗组23例中12例转阴,占52.17%,对照组23例中6例转阴,占26.0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病理表现为肝细胞广泛病变和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肝功能衰竭。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最关键的治疗措施。我们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目标一定是最好清除病毒。a-2b干扰素是目前首选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它既可通过诱导人体白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降解乙肝病毒,抑制病毒蛋白质转译,阻止病毒蛋白合成,又可以增加 Tc、NK细胞及巨噬细胞的功能。它治疗 HBV感染的机理是促进胸腺 T细胞的成熟, 并诱导白介素2及干扰素β的产生及白介素2受体的表达, 促进 NK细胞的杀伤活性, 可能还有直接抗病毒的作用,但其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但近期疗效仅为50%左右,且复发率较高[2],胸腺肽是一种多肽类物质,能促进 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并能诱导淋巴细胞转化为 T淋巴细胞,进一步分化成熟为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种亚群T细胞,且能促进巨噬细胞及 NK细胞活性,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因此,需要选择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胸腺肽可以促进 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分化与成熟,并可促进病毒感染细胞表达病毒抗原,有利于HBV感染清除[3]。 从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上看,干扰素与胸腺肽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有一定的互补性。本结果证实,治疗组的复常率为91.30%,而对照组的复常率仅为43.47%。两者联用的HBeAg阴转率60.86%、HBV-DNA阴转率52.17%,而对照组HBeAg阴转率30.43%、HBV-DNA阴转率26.09%,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我们通过两药联用与单用干扰素对照,结果显示,联用作用优于单用干扰素。联用病毒应答率可达60%左右,与文献报道的约60%~70%[4]相似。提示两药有协同作用,两药连用可减少病毒耐药的发生,降低费用,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综上所述a-2b干扰素联与胸腺肽两者协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提高抗病毒能力,减少复发几率,减少或阻止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提高治愈率。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目前要彻底清除HBV,达到疾病治愈的目标,还有很大的难度,很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联合制订. [2]游晶.干扰素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长期随访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6(3):150-152. [3]陈国良.胸腺肽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56-57. [4]李燕平.干扰素并博尔泰力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80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3,14(8):35-36.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doc

[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 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 2 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 2 周以上 24 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 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现将 2000 年 9 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 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2 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 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 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 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 天至 24 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 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μmm 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 常值 10 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 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 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 、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 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 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 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l临床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学虽无病毒性肝炎的病名,但散见于“胁痛”、“黄疸”、“鼓胀”、“症积”、“肝瘟”、“疫毒”等病的记载中。 一、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以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为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疫毒。 方药:协定方清肝Ⅰ号。苦参,土茯苓,赤芍,虎杖,云茯苓,炙鸡内金,炒柴胡各15g,郁金,野菊花,蛇舌草各20g,茵陈,益母草各30g,同时可随证加用车前草,垂盆草,鸡骨草。 2.肝郁脾虚证: 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柴胡、枳壳、焦术、香附、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党参各15g,山药30g,炙甘草6g。 3.正虚邪留证: 临床表现较轻微,仅有1~2个脾虚症状,无热象,无肝郁症状。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本院制剂健肝散加减。黄芪20g,枳实15g、苦参20g、茵陈20g、丹参15g,香

重型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重型肝炎的治疗研究进展 重型肝炎病情进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很高,对人类身体健康及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由于重型肝炎的确切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治疗难度较大,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有关重型肝炎患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标签:重型肝炎;治疗;研究进展 重型肝炎是在各种诱因作用下短期内大片肝细胞坏死或严重变性致肝功能衰竭的一类危重综合征,其特点是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并发症多,常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有研究报道其病死率可达50%~80%以上[1]。目前国内重型肝炎主要由病毒感染所引起,重型病毒性占相当高的比例,其他病因还有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由于对重型肝炎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而且发病后除了肝功能严重受损外,常伴随其他严重并发症,因此给临床治疗造成较大难度。本文就近年来重型肝炎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基础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入院后需绝对卧床休息,并给予严密监护、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同时给予对症治疗,包括预防感染、加强营养支持、补充新鲜血浆或白蛋白、补充足量维生素、维持血容量和胶体渗透压及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防止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 使用促进肝细胞生长药物有助于促进坏死肝细胞再生及组止血氧自由基的损害。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是一种特异性肝细胞生长刺激因子,具有稳定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微循环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谢林红[2]将84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及加用促进肝细胞生长药物(PHGF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2%)明显高于对照组(45.2%)。观察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改善更优,且安全性好。国外的前瞻性研究显示使用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的重型肝炎患者在试验结束时仍然存活,而未使用者在29~66 d内死亡,且反复使用中未发现任何明显的不良反应[3]。其他促进肝细胞生长的药物有阿思欣泰、思美泰、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前列腺素E1(PGE1)具有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与再生、增强肝脏对黄疸代谢等作用。秦桂来[4]使用PGE1治疗亚急性乙型重型肝炎33例,结果与常规治疗相比,有效率从70.0%提高到了81.8%,血清TBIL改善更明显,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PGE1能明显改善亚急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 2 抗病毒治疗 国内大部分重型肝炎患者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在重型肝炎发病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2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2周以上24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现将2000年9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 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μmm 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 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 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3-04-24T15:38:45.0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范磊 [导读] 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在近期临床疗效、肝功能改善和抑制病毒复制方面明显优于拉米夫定。 范磊(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 333000) 【摘要】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本院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180例,其中随机对照组(60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分别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AM(60例)或ETV(60例)抗病毒治疗,共治疗24周。结果: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6个月时,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分别由治疗前的399.03±148.90μmol/L 和682.84±191.09U/L 降至38.82±13.61μmol/L 和68.66± 20.18U/L,均较拉米夫定组改善更明显(P<0.05);恩替卡韦组的HBV DNA 转阴率为87.5%,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的66.8% (P<0.05)。病死率分别为6.67%和1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在近期临床疗效、肝功能改善和抑制病毒复制方面明显优于拉米夫定。 【关键词】重型肝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022-07 近年来,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发现,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提高其生存率有较明显的作用。现将我科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治疗,观察血清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 、总胆红素( TBiL)水平、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评估治疗效果。现将比较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7月在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80例,其中男性134例,女性46例,均符合以下标准者入选: ①临床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符合2000年第十次全国病毒型肝炎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肝炎诊断标准[ 1]。②HBV血清学标志阳性,HBeAg阳性或阴性。③近6个月内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及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的治疗。④年龄18~65岁。⑤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分组在保证每位患者综合护肝治疗基本类似的情况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B、C组,三组一般情况、HBV-DNA定量、生化检查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2 给药方法 A组:恩替卡韦 0.5 mg每天一次口服。B组:拉米夫定100 mg每天一次口服。C组:不予抗病毒治疗 1.2.3 观察方法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时(0、2、4、8、12、24周),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其中采用荧光PCR法检测HBV DNA拷贝水平(HBV DNA >5×102 copies/ml为阳性,HBV DNA<5×102copies/ml为阴性)。HBV DNA 定量采用美国ABI7300荧光定量扩增仪,HBV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购自广州中山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疗效判断参考中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人工肝学组《人工肝支持系统的适应症、禁忌症和疗效判断》标准,具体疗效判断如下:(1)有效:出院患者症状消失或缓解,ALT<5 倍正常值,TB≤5倍正常值,ALB>30g/L,PTA>60%,无并发症。(2)无效:肝功能衰竭,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放弃治疗或死亡。 1.2.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数值比较用t 检验,有效率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依从性良好,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病毒载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临床转归在治疗24周时,恩替卡韦组有4例(6.56%)死亡,其中3例死于消化道出血,1例死于肝昏迷;拉米夫定组死亡9例(15%),5例死于消化道出血,4例死于肝昏迷,两组间病死率有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有11例死亡,6例死于消化道出血,5例死于肝昏迷,与恩替卡韦组比病死率有明显差异(P<0.05),与拉米夫定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异(P<0.05) 2.3 治疗24周后肝功能比较对3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进行分析,发现抗病毒治疗组的肝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LAM组和ETV组间比较,恩替卡韦组在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与凝血酶原活动度指标的改善方面均较拉米夫定组更明显(P <0.05),但两组间血清白蛋白的上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 )。见表2。 2.4 三组在治疗过程中血清HBV DNA水平变化在第2、4、8、12、24周末时,观察三组血清HBV DNA的阴转例数分别为拉米夫定组0例(0%)、3例(5.9%)、7例(1 3.7%)、20例(39.2%)、34例(66.8%)和恩替卡韦组3例(5.4%)、11例(19.6%)、28例(50%)、41例(73.2%)、49例(87.5%)以及对照组0例(0%)、0例(0%)、1例(2.0%)、1例(2.0%)、2例( 4.1%)。在治疗第2周末检测时,即发现恩替卡韦组有3例患者血清HBVDNA为阴性,但与拉米夫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15,P>0.05)。而在第4、8、12、24周末时检测两组血清HBVDNA的阴转率,恩替卡韦组与拉米夫定组相比已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 5.312~ 6.527,P<0.05)。同时,在第24周末时,恩替卡韦组的血HBVDNA阴转率为8 7.5%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的6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肝脏发生弥漫性肝细胞坏死,导致患者肝功能严重损害,最终肝功能衰竭死亡。慢性

分清病毒性肝炎的急、慢、重型症状

分清病毒性肝炎的急、慢、重型症状 病毒性肝炎有急性、慢性、和重型之分,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的症状表现也不同。病毒性肝炎是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病理上以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反应为特点,而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发病率高,我们一定要对病毒性肝炎提高警惕。 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 (1)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或呕吐常有上腹部不适、腹胀、便泌或腹泻;少数病例可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或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红茶样。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化验:尿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明显升高。本期一般持续5(3~7)天。 (2)黄疸期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且逐日加深,多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黄出现后发热很快消退,而胃肠道症状及全身乏力则见增重,但至黄疸即将减轻前即迅速改善。在黄疸明显时可出现皮肤搔痒,大便颜色变浅,心动过缓等症状。儿童患者黄疸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本期肝肿大达肋缘下1~3cm,有明显触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且有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改变明显。本期持续约2~6周。 (3)恢复期:黄疸消退,精神及食欲好转。肿大的肝脏逐渐回缩,触痛及叩击痛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约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起病大多徐缓,临床症状较轻,仅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肝区痛和腹胀,溏便等症状,多无发热,亦不出现黄疸。肝常肿大伴触痛及叩击痛;少数有脾肿大。肝功能改变主要是ALT升高。不少病例并无明显症状,仅在普查时被发现。多于3个月内逐渐恢复。部分乙型及丙型肝炎病例可发展为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病情延迁不愈或反复波动可达1年至数年,但病情一般较轻。 2、慢性活动性肝炎:既往有肝炎史,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溏便、肝区痛等面色常晦暗,一般健康情况较差,劳动力减退。肝肿大质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脾多肿大。可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及明显痤疮。肝功能长期明显异常,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丙种球蛋白及IgG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自身抗体及类风湿因子可出现阳性反应,循环免疫复合物可增多而补体C 3、C4可降低。部分病例出现肝外器官损害,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桥本氏甲状腺炎等。

血清生化学指标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血清生化学指标与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0-04-30T01:33:00.1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8期供稿作者:田翠峰 [导读] 重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SH)是肝病临床的常见病,以病情危重、病变复杂、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为特征田翠峰(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四病区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 【中图分类号】R5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085-02 【摘要】目的认知重型肝炎(SH)的生化学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7例SH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入院首次检测的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酶胆分离情况按临床转归进行分组统计。结果 TBil 与病死率呈正相关、合并酶胆分离者预后更差(P <0.05),PTA与病死率呈负相关(P <0.05)。结论 TBil、PTA、酶胆分离等生化学指标对SH的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重型肝炎血清学检测生化指标预后 重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SH)是肝病临床的常见病,以病情危重、病变复杂、进展迅速、病死率高为特征。为进一步认知SH的生化指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我们对本院收治的97例SH住院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7例SH患者,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所修订的SH诊断标准[1]。其中男71例、女26例,年龄21--70岁间,平均40.7岁。临床分型:急性9例,亚急性15例,慢性63例。病因方面:HBV感染73例,HCV感染3例,重叠感染7例,药物性9例,酒精性5例。临床转归:存活39例,死亡58例,病死率为59.8%。 2 方法 97例SH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入院首次检测的血清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以及酶胆分离情况按临床转归进行分组统计。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3 结果 TBil、PTA、酶胆分离与SH患者预后的关系。 4 讨论 4.1高胆红素、酶胆分离与SH的预后 SH患者因肝细胞大片坏死和/或严重的凋亡,肝功能锐减,残留的有活性肝细胞已无法代偿而出现为高胆红素血症。本组资料显示,总胆红素的高低与病死率呈正相关(P <0.05),说明胆红素越高,SH预后越差。同时SH合并酶胆分离者较未合并酶胆分离的预后差(P <0.05),提示高胆红素血症合并酶胆分离者预后更差。 4.2 PTA与SH的预后 肝脏不仅是代谢器官,也是各种物质的合成器官。多种凝血因子,如Ⅱ、Ⅴ、Ⅶ、Ⅹ等因子,均合成于肝细胞,且半衰期一般在2—80小时不等[2]。文献报道PTA的高低与肝脏坏死程度呈负相关[3],故肝脏的病变可以通过PTA较早、客观的反映出来。本组资料显示,9例PTA<10%的患者,无一例存活,说明PTA越低,预后越凶险。临床可以将PTA作为SH患者的评估肝脏损害程度、选择治疗方案、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一项可靠指标。 综上所述,TBiL、AFP、酶胆分离与SH患者的愈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临床通过以上指标的检测,可以客观评估患者肝脏损伤程度,对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减少医疗风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并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的诊治.中华肝脏病学杂志.2000,8(4):324. [2] 田德英.重型肝炎的治疗进展.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4,14(3):129. [3] 唐中权,郭静雯.重型肝炎的生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5,2(11):1020.

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2000年全国肝炎专家组在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草案提交西安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大会充分讨论,最后修订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该方案将我国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五个临床类型。其中重型肝炎又分为三个临床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一、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一)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三)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2)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3)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支持慢性肝炎。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它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3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2)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和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重型肝炎预后影响指标及预后模型

重型肝炎预后影响指标及预后模型 重型肝炎病情危重,预后较差,病死率高。目前针对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案主要为①内科药物综合治疗;②人工肝支持治疗;③肝移植治疗;另外,肝细胞移植、干细胞移植也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准确判断患者的预后,有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指标进行了大量研究,并通过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分析,相继建立了一些预后模型,对准确判断预后奠定了基础。 一、影响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及指标 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及指标很多,现选择研究较多且临床意义较大者分述如下。 (一)、诊断 1. 重型肝炎的命名与诊断: 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重型肝炎的命名与诊断不同,重型肝炎的概念最早由Lucke提出,将发病后10天内死亡,尸检肝脏示大块肝坏死或亚大块肝坏死者,命名为暴发性肝炎。此后,因欧美国家由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的肝功能衰竭者较多,相继提出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hepatic failure)、缓发性肝衰竭(late-onset hepatic failure)等概念,其定义特征为(1)不论病因只要临床出现肝功能衰竭症状者;(2)起病后以发生级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定临床表现来界定肝衰竭的诊断;(3)以起病到出现脑病的时限来区分急性、亚急性或缓发性。但对上述分型方法尚存在争议,如有学者认为应将急性肝功衰竭的范围扩大到无肝性脑病者,另有学者提出应增加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肝衰竭者(acute-on-chronic, AOC)。 我国肝炎专家组经过充分讨论,于2000年西安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上将重型肝炎分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3期。其诊断标准详见《病毒性肝炎》章。

速效消黄饮治疗早期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

慢性重型肝炎(chrouic severe hepatitis,CSH)是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或功能障碍而导致的严重肝功能不全,常出现肝性脑病、感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达70%~80%[1-2]。目前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多采用内科综合治疗以及对症支持治疗。有研究表明,治疗尽可能在早期控制肝细胞坏死,阻断病情进展,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就能明显提高疗效[3]。作者在西医综合性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速效消黄饮治疗30例早期CSH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0~55岁,平均(35.38±6.41)岁;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1~60岁,平均(36.91±3.25)岁。两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入组病例均符合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西安会议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关于早期CSH的诊断标准[4]。 CSH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30%~40%或经病理检查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也未出现腹水。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主编的《中医内科学·黄疸篇》[5]。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1.3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符合早期CSH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诊断标准,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者。 1.4排除标准CSH中晚期、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并发原发性、转移性肝癌,肝外胆管梗阻等;有心血管、肺、肾、脑、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中医辨证为阴黄者;并发其他严重传染病者,如肺结核、艾滋病等;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5治疗方法 速效消黄饮治疗早期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杨德全,杨勤,李勇华,付正丰(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万州404120) 【摘要】目的观察速效消黄饮治疗早期慢性重型肝炎(CS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期CSH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辨证给予中药速效消黄饮水煎剂,每天两次。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治疗后总积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PTA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速效消黄饮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改善早期CSH患者的临床症状、PTA和肝功能。 【关键词】肝炎,病毒性,人/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病;黄疸/中药疗法;速效消黄饮;慢性重型肝炎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20-3062-02中图法分类号:R512.605文献标识码:A Clinical research on Suxiao Xiaohuang Decoction in treating early stage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Yang Dequan,Yang Qin,Li Yonghua,Fu Zhengfeng(Chongqing Sanxia Medical College,Wanzhou,Chongqing40412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uxiao Xiaohuang Decoction in treating early stage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Methods60cases of early stage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30cas-es)and the control group(30case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comprehensice therapy of routine Western medicine.Base on that,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Suxiao Xiaohuang Decoction,twice every day for2months.The clinical symptoms,serum level of total bilirubin(TBIL),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albumen(ALB)and prothrombin activity(PTA)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atively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86.67%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66.67%in the control group,which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improvement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symptom score,TBIL,ALT and PTA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ontrol group (P<0.05).ALB ha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therapy of Suxiao Xiaohuang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the liver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Key words】Hepatitis,viral,human/zhong xi yi jie he liao fa;Chronic disease;Jaundice/zhong yao liao fa;Suxiao xiaohuang decoction;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研项目(2008Z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