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之仁者爱人讲解与专题练习

合集下载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

《论语》选读之《仁者爱人》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选(中国二战受害者 诉讼原告团团长)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正 义的利剑戳穿弥天的谎言,她用坚毅和执著还原 历史的真相。她奔走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诉讼之 路上,和她相伴的是一群满身历史创伤的老人。 她不仅仅是在为日本细菌战中的中国受害者讨还 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 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 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如何继承和延续历 史提供了注解。

〖颁奖词〗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 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 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
之。 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爱无边! 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人敬人爱的仁者!
无言的震撼:当代中国的仁者

埋怨别人冷淡,不如燃旺自己这块炭火去 温暖别人。——朱伯儒
朱伯儒原武汉空军部队 团级干部。始终坚持为 人民做好事,先后21次 立功受奖,被人们誉为 “80年代新雷锋”。中 央领导邓小平、李先念、 陈云、叶剑英、彭真、 邓颖超、徐向前、聂荣 臻、杨尚昆都先后为朱 伯儒题词。1983年7月7 日,中央军委授予 “学 习雷锋的光荣标兵”荣 誉称号。
分析最后一节。思考:为什么孔子一方 面否定管仲知仁,一方面却肯定其为仁者?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 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 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 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 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 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重点版)

《仁者爱人》(重点版)一、核心解读:《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

《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

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

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

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

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解读儒家思想时说:“儒家所谓的仁爱,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内容,即亲亲之爱、忠恕之道、恻隐之心。

”其中,亲亲之爱是仁的基础,忠恕之道是实践仁的方法,恻隐之心则是仁德的底线。

在此基础上延伸,才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

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

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

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

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

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

行有余力,。

”★02·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03·曾子曰:“夫子之道,。

第五课 仁者爱人 学案(含答案)

第五课 仁者爱人 学案(含答案)

第五课仁者爱人学案(含答案)第五课第五课仁者爱人仁者爱人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因为孔子自己说过“仁者人也”,孟子也说过“仁也者,人也”,二人异口同声,所说一致。

意思是说,仁说明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因而孟子把仁和人二者连接起来说“合而言之,道也。

”这个“道”,就是为人之道,也就是仁的人生哲学。

在孔子整个思想体系中“爱人”是仁的出发点。

第一,孔子的“爱人”完全是从现实社会的需要与可能出发的,含有深厚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的内容,不带任何虚无主义的幻想和宗教迷信的色彩。

例如,时至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尚且认为,人类的爱包括两性爱只有“盖上宗教印章的时候,他才同意并承认它们是完美的”。

在费尔巴哈以前两千余年的孔子时代,虽然还没有宗教,但是天命.神鬼等迷信观念还是比较盛行的,孔子在自己提出“仁者爱人”这个观念时却没有受这些迷信观念的影响,而是坚持现实的观点。

第二,孔子是维护宗法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因此他从等级制的现实出发虽然也提出了“泛爱众,而亲仁”,但是这个爱和仁仍然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

墨子不同意孔子爱有等差的主张,提出“兼爱”的主张,他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在理论上.原则上比孔子的爱人思想看起来似乎较为高明,但是在等级森严.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里,这却是行不通的。

而孔子的爱人思想,由于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实际,很容易被封建社会接受,从而在社会风俗和风尚中流传下来。

第三,虽然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但同时又提出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就说明孔子的爱人不是不分善恶是非,一概都爱,而是除了爱有等差之外,还有爱与不爱.爱与恶的区别在内。

他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意思是说,爱好仁德的人非常好;厌恶不仁德的人本身就是实现仁德,也很好,可以避免不仁德的人用不仁德之事影响自己。

《论语》考点复习之仁者爱人

《论语》考点复习之仁者爱人

考点解读二
“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探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 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 善待自然,善待动物,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 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 对百姓作出了贡献。管仲虽然没有“杀身成仁”,但他“霸诸 侯,一匡天下”,对于维护统一、安定百姓功劳极大,他就是 一个真真正正的“仁者”。
实战训练
1、“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明 确: “仁”的具体内涵有: ①“仁”之精:爱人。 ②“仁”之本:孝悌,即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③“仁”之则:忠恕。“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待人仁爱宽厚,“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仁”之上:达到“圣”的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实战训练
5.怎样理解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明 确:孔子主张不用鱼网或以大绳多钩的方式捕鱼,意思是人类纵然迫于 生计,也只能取自然界中该取的一部分;孔子主张不要射杀在巢穴中孵化 幼鸟的大鸟,为的是避免殃及幼鸟,以保护鸟类的繁衍。孔子这一论述体 现了“天人合一”的伟大思想,至今也仍然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我 们知道,利益的欲望是无限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如果现在 我们懂得孔子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就不会出现捕捉鸟的粘网和捕鱼的“绝 户网”了。要知道人类绝不是地球资源的独占者,与万事万物若没有共存 共荣的心态,终有一天大自然反扑的力量会吞噬一切。现在该是重温孔圣 人的教诲的时候了。
实战训练
6.讨论:结合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的仁爱观。
明 确:A:“仁”,就是要多站在别人的凳度看问题,也就是 要多作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的利益。 B:“仁”,就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于的事,不能强求别 人去做。 C:要达到“仁”,就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孝顺父母, 敬重长辈,关爱幼者,同情弱者,这些都是“仁爱”的具体体 现。 D:“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作贡献,而不应 拘泥于小信小节。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仁者的爱是无私的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仁者的爱是无私的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仁者的爱是无私的在《论语》中,仁者爱人仁者的爱是无私的,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

本文将通过习题的形式来探讨这一观念。

习题一:什么是仁者对人的爱?仁者对人的爱是无私的,它不计较个人利益,而是以他人的需要和幸福为出发点。

他们愿意帮助他人,关心他人,以实际行动来表达他们的爱。

习题二:请举例说明仁者爱人的行为。

仁者爱人的行为有许多具体表现。

比如,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仁者爱人的表现。

他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对他人有同样的关心和体谅,就像我们希望别人对待我们一样。

习题三:仁者爱人有什么意义?仁者爱人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当每个人都能以无私的心态对待他人时,社会将会充满爱和关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加融洽。

其次,仁者爱人也是一种道德的追求。

它要求我们超越个人的利益,关注他人的幸福和福祉,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习题四:如何培养仁者爱人的品质?培养仁者爱人的品质需要我们从自身出发。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关心他人,是否愿意为他人付出。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活动、关注弱势群体等方式来培养这一品质。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将仁者爱人的理念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中。

习题五:仁者爱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什么?仁者爱人的理念与现代社会是密切相关的。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彼此的关系也更加复杂。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仁者爱人的理念能够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习题六:请简要总结仁者爱人的重要性。

仁者爱人是一种无私的爱,它不计较个人利益,以他人的需要和幸福为出发点。

它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

我们应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来培养仁者爱人的品质。

在现代社会,仁者爱人的理念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通过习题的形式,探讨了仁者爱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仁者爱人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仁者爱人 Word版含解析

2014-2015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作业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弟:通“悌”,敬爱兄长B.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对人尽心竭力C.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事:事情D.愿无伐.善伐:夸解析事:止,仅。

2.对下列句子中的“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解析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

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在”。

3.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D)A.尧舜其犹病诸B.己欲立而立人C.老者安之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解析A项“病”,名词用作动词,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使动用法,使……站立;C项“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A.非尔所及也B.固相师之道也C.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D.席也解析A、B、D三项都是判断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

5.名句填空。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管仲相.桓公:辅佐(2)一.匡天下:完全(3)吾其被.发左衽矣:通“披”,披散(4)微管仲:无7.下列各句句式与“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不相同的一项是(B)A.何谓也B.甚矣吾衰也C.子将奚先D.未之有也解析例句与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B项是主谓倒装句。

《论语》阅读题之仁者爱人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仁者爱人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仁者爱人专题练习仁者爱人【要点探究】1.孔子所讲的“仁”的具体内涵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明确】①仁的根本:孝悌。

②仁的法则:忠恕,即尽心竭力,仁爱宽厚。

③仁之上:圣,即博施济众。

④仁之方法:能近取警,即推己及人。

2.如何理解孔子与其弟子对“志”的认识?【明确】(1)孔子观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思想表现:对以德待人、以德育人、以德治家、以德治国、德行天下、老有所养、友有所信、少有所怀、安居乐业、和谐幸福崇高理想的美好追求。

(2)颜渊观点:愿无伐善,无施劳。

思想表现:谦虚谨慎(3)子路观点: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思想表现:尚勇重义,朋友之间有福同享。

3.孔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实践“仁”的?【明确】①言志;②问人——重人不重财;③导盲——无徽不至地关心弱者;④待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尊崇礼;⑤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仁爱之心。

4.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的主张与孔子有什么不同?【明确】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别的爱,根据远近亲疏,贵贱尊卑而有所区别,有先后厚薄之分。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

一、名著阅读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材料二: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材料三: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注)①时:随时而变。

1.材料一中的“谅”意思是_________,材料二中的“狷”意思是_____2.材料三中,孟子评价孔子为“圣之时者也”,请结合材料一、二说说孟子这样评价的理由。

《仁者爱人》课后练习

《仁者爱人》课后练习

仁者爱人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出则弟.弟:通“悌”,敬爱兄长。

B.忠.恕而已矣忠:对人尽心竭力。

C.何事.于仁事:事情。

D.愿无伐.善伐:夸。

2.对下面两组中的“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 )A.尧舜其犹病诸B.己欲立而立人C.老者安之D.既来之,则安之4.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非尔所及也 B.固相师之道也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D.席也5.名句填空。

(4分)(1)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______________。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________________。

(3)夫仁者,______________,己欲达而达人。

(4)____________________,敝之而无憾。

阅读与鉴赏(一)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4分)(1)管仲相.桓公:____________ (2)一.匡天下:___________(3)吾其被.发左衽矣:___________ (4)微.管仲:_______________7.下列各句句式与“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谓也 B.甚矣吾衰也C.子将奚先D.未之有也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测试附答案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测试附答案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测试附答案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道一以贯.之贯:贯穿B.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舍C.子食.于有丧者之侧食:吃饭D.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谅:信,小信解析:选B B项,“施”应解释为“夸耀,表白”。

2.下列各句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尧舜其犹病诸B.己欲立而立人C.愿无伐善D.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解析:选D A项,“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难;B项,第二个“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站得住;C项,“善”,形容词作名词,长处。

3.对下面句子中“于”字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②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③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④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解析:选A①和②均为介词,表对象,“给”或“向”。

③和④均为介词,表处所,“在”。

4.下列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尧舜其.犹病诸②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③己欲立而.立人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解析:选B①②中的“其”均为副词,表推测语气;③为连词,表并列关系;④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与师言之道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试题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试题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仁者爱人试题 2019.091,过也,;更也,。

2,力不足者,。

3,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徙,,是吾忧也。

4,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莫春者,春服既成 B.女与回也孰愈唯求则非邦也与C.无所取材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D.闻斯行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选出加点词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A.仁者先难而后获(指先付出努力)小大由之(遵循,遵从)B.子路率尔而对曰(飞快地)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C.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吾与女弗如也(赞同,同意)D.舍瑟而作(起身)行行如也(刚强的样子)6,选出下列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A.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C.季路问事鬼神 D.如会同,端章甫7,选出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B.风乎舞雩秦伯说,与郑人盟C.冠者五六人斯为美知和而和D.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不以礼节之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①可得而闻也②此言得之C.①与其媚于奥②于公伯寮D.①敬鬼神而远之②与人恭而有礼9,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B.敬鬼神而远之C.道之将行也与,命也 D.道之将废也与,命也10,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异乎三子者之撰③以吾一日长乎尔④如或知尔,则何以哉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1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12,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1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14,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5,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6,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A.人焉廋哉(sòu)党同伐异(fá)馁(něi)在其中B.便辟(pì)鳞次栉比(zhì)一箪食(dān)C.曲肱(gōng)便佞之友(nìng)仁者乐山(yào)D.烦琐(suǒ)诲人不倦(huǐ)孙以出之(xùn)17,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放肆气馁襁褓举一返三 B.接踵迁徙谄媚逢迎暴虎凭河C.俸禄奸佞辅仁以德抱怨 D.笃厚逾越反躬自省中道而废18,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不说子之道君取于吴 B.君子义以为质侃侃如也C.斯远鄙倍矣忠告而善道之 D.女奚不曰知者不失人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子所贵乎道者三A.贤贤易色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词 B.正颜色,斯近信矣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C.饭疏食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D.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动容貌,斯远暴慢矣2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小人比而不周古之学者为己 B.唯仁者好人夫人不言,言必有中C.群居终日东里子产润色之 D.视其所以仍旧贯,如之何试题答案1, 人皆见之/人皆仰之2, 中道而废3, 学之不讲/不善不能改4, D(A知-智,莫-暮;B女-汝,与-欤;C材-哉,亡-无)5, B(率尔:轻率地)6, A(A古今同义“品德修养”。

高中语文仁者爱人练习试题

高中语文仁者爱人练习试题

1、弟子,入则孝,,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子曰:盍各言尔志?之路曰:,。

颜渊曰:,。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

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样卷《论语》题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5分)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墨子》)23.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1分)24.简析孔子与墨子上述主张的差异。

(4分)【答案】孔子的相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答出1点,给2分。

2012年高考浙江卷《论语》真题(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5分)《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分)[来源:学_科_网]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3分)23、(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先人后马)24、孔子的“仁”并非兼爱,而是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尊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

(5分)(1)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23、从第(1)段文字看,“圣”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实践“仁”途径是什么?(2 分)24、从(1)(2)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作简要分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讲义:主题二 第五课 仁者爱人 Word版含答案

第五课仁者爱人管仲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

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

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仁者爱人”的基本含义有:(1)家族成员间的亲善关系。

孝是指子女要尊敬、顺从父母、长辈;悌就是弟对兄要恭顺。

反过来,父母对子女必须慈爱,兄对弟要友善和爱护。

认为这是“仁”的出发点。

(2)“泛爱众”“仁者爱人”“博爱谓仁”,则是要用对待家庭成员间的友善态度来对待一切人和事物。

要设身处地为他人、万物着想,“推己及人”。

(3)“仁者爱人”表现在执政者身上就是要有爱民之心,实施仁政和德政,为老百姓谋利益,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些含义,概括起来就是人们要有友善、宽容、助人之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它是儒家思想家所倡导的一种价值原则或价值取向。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如何实践仁爱之道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如何实践仁爱之道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如何实践仁爱之道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如何实践仁爱之道仁者爱人,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是儒家思想中非常关注的主题之一。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仁爱,并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那么,作为仁者,我们又应该如何实践仁爱之道呢?一、心态的塑造:发自内心的仁爱孔子提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要职。

”仁爱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而要实践仁爱之道,首先要从心态的塑造入手。

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真正的善意和温暖,是很难真正地去爱他人的。

因此,我们要在心态上培养仁爱的意识,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好感或友善,更要从内心发自真挚的关怀和尊重。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感恩心,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贡献和帮助,进而去关心、帮助他人。

另外,经常进行思考和反思,加深对仁爱的理解,以及自己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这些都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内心的仁爱情怀。

二、言行的表达:用语言和行为传递仁爱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表达了仁爱的基本原则,意味着我们在与他人交往中要以对方的感受为先,不要随意伤害他人。

在言语上,我们可以尽量避免使用刺人的语言和语气,多用温和和友善的方式与他人交流。

在行为上,我们应该始终坚持遵守道德规范,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积极关爱他人,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展示关心和尊重他人的态度,积极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意见,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只有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够有效地传递和表达仁爱之心。

三、利他的奉献:以实际行动实践仁爱仁爱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道德关怀,更需要以实际行动来体现。

孔子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在家庭和社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和关怀,对兄弟姐妹、朋友的理解和协助,展现出我们对他人的仁爱之心。

同时,在社会上,可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样不仅能够实际地改善他们的生活,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奉献来传递仁爱,影响更多的人。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练习(含答案详解)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练习(含答案详解)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含答案)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仁者,无以尚.之(超过)B.友直,友谅.,友多闻(原谅)C.君子喻.与义(明白)D.克己复礼(约束)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A.己欲立.而立人(自立)B.回虽.不敏,请事斯大语矣(即使)C.君子无终食间违仁(违背)D.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临近)3.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合而言之,道也B.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必也狂狷乎C.我未之见也得之不去也D.有杀身以成仁不以其道4.下列句子中虚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未见好仁者今之从政者殆而C.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狷者有所不为也D.尧舜其犹病诸其李将军之谓也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B.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C.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D.如有博施于民而济众,何如?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6.下列句子没有兼词用法的一项是()A.盍各言尔志B.人心叵测C.尧舜其犹病诸D.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7.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B.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如也D.仁者安仁,智者利仁8.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是己而非.人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D.克.己复礼为仁攻之不克.也,9.下列加点字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B.恻隐..之心,人皆有之C.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D.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0.下列加点字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A.颠沛..必于是 B.吾党之直异于是..C.天之将丧斯文..也 D.为此诗者,其知道..乎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情况不相同的一项()A.仁之实,事.亲是也 B.君子不器.C.言必信.,行必果 D..旷.安宅而弗居12下列句子没有特殊句式的一句是()A.吾何为不豫哉 B仁也者,人也C.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D万钟于我何加焉13.下列句子没有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不病人之不己如也 B.今也或是之亡也C.我未之见也 D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14.下列各项中,对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A.“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以仁来规定礼,礼是仁的基础,靠仁来维护。

《仁者爱人》(5篇可选)

《仁者爱人》(5篇可选)

《仁者爱人》(5篇可选)第一篇:《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思考题一、阅读材料1.6(第一章),然后回答问题。

儒家认为“修身”与“学文”的关系是怎样的?答:孔子认为“修身”是“学文”的前提和基础。

一个人先要提高品德修养,在此基础上再去学习文化。

一个人如果有大学问却无德行,很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而祸害无穷;一个人如果只有德行而无学问,对社会的贡献就会很有限。

所以儒家强调以“修身”为本,以“学问”为用,两者不可偏废。

二、阅读材料4.15(第二章),然后回答问题。

1、结合注释,用孔子的名言来概括“忠”、“恕”的内涵。

答: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孔子“恕”的理解。

答:孔孟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的基本途径。

孔子的“恕”,从爱自己推及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及到爱天下的老人孩子,这就是行仁之道,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答:孔子的“忠恕” 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

三、阅读材料5.12(第三章),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与孔子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正好相吻合吗?为什么孔子却说“非尔所及也”?答:孔子提倡人人都应具有“仁爱”之心,但要达到生命的完美状态,那要穷其一生去追求。

因而孔子语重心长地告诫子贡,你现在不可能完全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阅读材料6.30(第四章),然后回答问题。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答:“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答: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高中语文仁者爱人课后练习题

高中语文仁者爱人课后练习题

《仁者爱人》课后练习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

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答案:孔子主张“杀身成仁”,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平定天下,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

孔子肯定的是管仲的大节大信,忽视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通达权变。

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存在矛盾之处。

2.有人评论15。

42“师冕见”一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

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如果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本章生动得益于具体而细微的记述。

从“及阶”到“及席”,再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

如果去掉这些细节描写,采用概括性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了。

1。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如何实践仁爱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如何实践仁爱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如何实践仁爱论语十二章练习题——仁者爱人如何实践仁爱《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第十二章讲述了仁者爱人的观念。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相互理解。

那么,作为仁者,我们应如何实践仁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探讨。

一、倾听与关怀仁爱的实践首先需要我们倾听他人的需求和关怀他人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人的存在,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然而,作为仁者,我们应当积极倾听他人的心声,对他人的困难和烦恼给予关心和帮助。

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关注同事的进展和困难,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共同成长。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关心家人朋友的健康和愿望,通过关怀和陪伴,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

二、宽容与理解仁爱还包括宽容和理解他人的错误和不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而作为仁者,我们应该能够接纳他人的不完美,并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宽容和理解并不意味着放任他人的错误行为,而是要通过理性与爱心,引导他人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深入的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教导他们如何改正。

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反思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三、分享与奉献仁爱的实践还需要我们有所奉献,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忧伤。

我们应当乐于助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人带来福祉。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家庭中,我们可以与家人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关心父母的老年生活,关爱子女的成长。

在社交中,我们可以主动为朋友提供帮助和支持,增进友谊。

四、诚信与尊重仁爱的实践需要我们保持诚信和尊重他人。

诚信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应该遵守承诺,并兑现自己的责任。

尊重他人是对他人人格的肯定,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并且对待他人始终保持礼貌和关心。

五、教育与启迪作为仁者,我们还应该积极扮演起教育他人的角色。

我们可以通过耐心的教导和启迪,帮助他人认清自身的价值和使命。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以身作则,通过优秀的品质和行为榜样,影响和教育下一代。

《2021届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之《仁者爱人》高频考点与配套试题》课件(30张PPT)

《2021届浙江高考《论语》复习之《仁者爱人》高频考点与配套试题》课件(30张PPT)
孟子鄙视管仲因为当时不存在落后民族入主中原的问题,面 对的是中原各国争霸而与儒学王道不合的问题。
4.仁和礼的矛盾:原则性与灵活性 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
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 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 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 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 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 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 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 盾之处。
(4)墨子与孟子比较 ①儒者巫马子对墨子说:“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 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家 人。爱我身于吾亲。”(《墨子》) 【点评】 最后一句与儒家的孝道有冲突,其余部分在谈论儒家差等的爱。 巫马子的推论是由远及近、从外到内,主张上是消极的。
②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点评】 孟子的推论是由近及远、从内到外,主张上是积极的。
③墨子——并不全盘反对仁,而只是反对 仁中的差等性。
2.同情死者(与人同悲)(7.9) (1)儒家对待死亡 ①“助丧”职业(孔子)——
帮别人办丧事
②未尝饱——真诚,在丧礼气氛的感染下,别人的悲伤也感 同身受。
(恻隐之心,礼的表现)
(2)道家对待死亡 ①庄子鼓盆而歌 【原文】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 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 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 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 子·至乐》) ——人从无形到有形,又回到无形。 【译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者爱人一一普惠的悲悯情怀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

[内涵解读](1)“仁”的内涵“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和“兼爱”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的,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显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的,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动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有“反拈”(拈土筑的平台)、树“塞门”(相当于屏风、影壁等)。

(4)推己及人孔子的仁爱是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要想到其他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或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语篇摘译]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做子弟的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外就耍尊敬兄长,做事一丝不苟,说话言而有信,博爱民众,亲近仁人。

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典籍。

”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曾子说:“先生的学说,不过忠恕二字罢了。

”3.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地给老百姓以好处,并且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何止于仁呢!那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了吧!尧舜对此恐怕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得住,于是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于是也使别人行得通。

能以自身作比方去类推别人,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4.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孔子说:“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5.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马棚失了火。

孔子从朝廷回子,说:“伤人了吗?”不问马。

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

”及席,子曰:“席也。

”皆坐,子告之日:“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

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译文:师冕来见孔子,走到了分阶前,孔子便说:“这是台阶。

”走到了座席前,孔子便说:“这是座席。

”都坐定了,孔子便告诉他说:“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

”师冕告辞出去。

子张问道:“这是同盲乐师讲话的规矩吗?”孔子说:“是的,这本来就是协助盲乐师的规矩。

”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鱼竿钓鱼,而不用纲取鱼;用带生.丝的箭射鸟,但不射栖宿中的8.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孔子在遭遇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

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

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

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

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

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

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

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

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

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

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

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

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

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道”就是“仁”。

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

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

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论语•子罕》)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

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

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

(摘编自汤一介《仁——孔子的思想核心》)材料二: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

因为他强调了“人”,处处讲人道之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

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

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不论。

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

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那倒不必追问。

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

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

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

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

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离开“仁”,“礼”的真精神就失掉了。

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来作为一般做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的规格,就是“不仁”,就是失掉“人性”,就不算“人”,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

(摘编自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它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孔子在新旧统治势力之间的调和改良态度。

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可看作是对“仁''的最根本含义的界定。

其提出是为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反映了这一思想的阶级性。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是孔子心中的行“仁”之法,在他看来,不论新旧统治阶级哪一方,都要推己及人。

D.孔子提倡“仁, 强调人的作用,正与神权思想对立,一方面要人"远鬼神,一方面又让人"敬''鬼神,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革,这是孔子提出“仁”这一哲学概念的大背景。

B.在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上,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

C. “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这标志着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

D.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把人性从原始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有关“鬼神祭祀''观点的是()A.孔子诞辰日,在曲阜举行祭孔大典。

B.民间有“清明祭祖,端午插艾''的习俗。

C.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