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8篇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8篇

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8篇国学经典论语读书笔记1妈妈告诉我,十三岁之前是人记忆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一直坚持诵读经典。

四年级的时候,我背完了《论语》上册,班上进行“国学经典”考查时,我总是高高地举起手积极回答问题。

每次我背诵原文都很流利,但老师让我讲解意思的时候,我却很多都不知道,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好好看看《论语》的译文。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论语译注》上册,书中在每一句原文下都做了解释,阅读这本书可以一边复习原文,一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这使我收获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学而第一”,这是《论语》的第一篇,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学习”主题的对话讨论,不仅让我学会了“如何学习”,还让我懂得了“怎样做人”。

有子,姓有名若,他是孔子的学生,他最大的特点是有一双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经常提出孔子的优点,并心向孔子学习。

其为人处世也深得孔子的赞赏。

曾子,姓曾名参,也是孔子的学生,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他的学习方法之一,他每天都会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了心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都复习了呢?”子禽,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之一,他的特点是非常好问,遇到什么小问题也要请教孔子,所以进步总是又快又大。

孔子是一位知识渊博、很有智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无数,同学们又称他为“圣人”和“师仙”。

在学生有困难时他总是乐于帮助并耐心讲解。

他那么博学却始终保持谦虚,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人们夸他他也从不骄傲。

他总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如果三个人走在一起,当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的长处去学习,以他的短处为自己改正的参照。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懂得了: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优点,就算有天大的学问,也要像孔子那样谦逊好学。

有子懂得欣赏他人,曾子坚持每日三省,子禽总是勤学好问,孔子更是善于以他人为师,这些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学经典书籍读书笔记篇1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

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

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

《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

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

《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

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

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

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

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

基本功练得更扎实。

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

”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2022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2022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2022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

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文化意义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化意义读书心得1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

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

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

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

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

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

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精选7篇)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精选7篇)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精选7篇)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篇1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

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

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读完了《论语》的我,从书中收获的人生哲理,将会在我今后的生活中不断的自我吸收和体会,它将伴随着我成长,成为我人生的指路标。

读书笔记论语摘抄篇2作为儒家的代表作,论语,在中国文化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理念是中国人处事的指导是中国人做人的标准,它是滋养中国文化的精神土壤,古时候便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论语提倡积极入世,以克己复礼的思想给众人约束自我智慧于他人的治理理念,让人们能够更好的创造一个有人心的社会,在于天下他汇集了天下,人在于个人,他指导人们实现自我价值,这份传承至今的思想影响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人,甚至给海外也带来了思想的碰撞。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精选8篇)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精选8篇)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精选8篇)论语读书笔记摘录篇1《论语》读书笔记《论语》是我国一部非常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代表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被广泛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

孔子的思想主张“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孔子的教育思想也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除了孔子的思想,书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值得关注的点。

例如,孔子对于君臣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例如,书中有些内容可能已经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所不同,我们需要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和理解。

同时,书中还有一些内容可能存在争议,我们需要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评价。

总的来说,《论语》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智慧和人格魅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和应用其中的思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

同时,我们也应该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分析和评价其中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吸取其中的精华。

论语读书笔记摘录篇2论语,创编它的意义就是在于教人们如何做人。

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就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对照这些,尊重长辈这一点我做的就不是很好:我经常是长辈给我提议后仍我行我素。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精选]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精选]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

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

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

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

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

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

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

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

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

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

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

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中华者,中国也。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书笔记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书笔记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书笔记这次我读的是葛兆光老师编写的在《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古代中国在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下面我将先对整本书的大致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阐述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和读后的感悟。

一、对全书的概括这本书主要分为十二回讲义和最后的结语这两大部分。

前面十二回主要是对古代中国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介绍,最后的结语是作者对古代中国文化从不从层面进行的总节。

本书前十二节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接下来我将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概括,所讲顺序可能与作者的写作顺序不一致。

本书第一回主要讲了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由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航海技术不发达,人们对世界的观念就包含着许多的想象成分。

比如说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是北极和北斗星的位置,大地是方的,就想棋盘一样,中心是洛阳地带。

他们这样认为是因为这和他们关于“天”的视觉经验、关于“地”的想象一致。

因此人们对这种世界观深信不疑,即使有人反驳道;“如果天是圆的,像个罩子一样把方形的大地盖住,那岂不是要么大地的四角裸露在外,要么有些地方只有天没有地?”而且古人一致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无论在文化还是在经济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各国,这一观念直到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才被人们所摈弃。

第二回主要讲古代中国的婚礼丧仪制度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家族之内等级分明,父党和母党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

在内外这个原则基础上,各种亲属被严格地区分出远近亲疏来。

依靠男女有别和长幼有序的原则,建立起家族的内在秩序。

中国人的婚礼丧仪制度则冗长而繁琐复杂。

古代人结婚要讲究门当户对,因此有人称之为“合两姓之好”。

从双方相互认识到结婚大概可分为六个阶段,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代的丧礼制度也是繁琐复杂。

丧礼制度中衣服不仅仅是衣服,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婚礼里面有所谓的“五服制”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腮麻。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书笔记备课讲稿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书笔记备课讲稿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书笔记《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读书笔记这次我读的是葛兆光老师编写的在《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古代中国在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发展。

下面我将先对整本书的大致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阐述我对这本书的认识和读后的感悟。

一、对全书的概括这本书主要分为十二回讲义和最后的结语这两大部分。

前面十二回主要是对古代中国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介绍,最后的结语是作者对古代中国文化从不从层面进行的总节。

本书前十二节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的特点,接下来我将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概括,所讲顺序可能与作者的写作顺序不一致。

本书第一回主要讲了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由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航海技术不发达,人们对世界的观念就包含着许多的想象成分。

比如说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中心是北极和北斗星的位置,大地是方的,就想棋盘一样,中心是洛阳地带。

他们这样认为是因为这和他们关于“天”的视觉经验、关于“地”的想象一致。

因此人们对这种世界观深信不疑,即使有人反驳道;“如果天是圆的,像个罩子一样把方形的大地盖住,那岂不是要么大地的四角裸露在外,要么有些地方只有天没有地?”而且古人一致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无论在文化还是在经济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各国,这一观念直到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才被人们所摈弃。

第二回主要讲古代中国的婚礼丧仪制度和森严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家族之内等级分明,父党和母党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

在内外这个原则基础上,各种亲属被严格地区分出远近亲疏来。

依靠男女有别和长幼有序的原则,建立起家族的内在秩序。

中国人的婚礼丧仪制度则冗长而繁琐复杂。

古代人结婚要讲究门当户对,因此有人称之为“合两姓之好”。

从双方相互认识到结婚大概可分为六个阶段,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代的丧礼制度也是繁琐复杂。

丧礼制度中衣服不仅仅是衣服,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婚礼里面有所谓的“五服制”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腮麻。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第一篇:读书笔记《乡土中国》乡土性,这是整篇文章的基础。

正是在乡土性的基础之上,延伸开来得出了很多结论。

乡村社会的乡土性导致了不流动性,从而产生了一系列乡土社会的特性:礼俗社会,文字的相对不重要性,差序格局,无讼无政,家族的基本结构,血缘社会等等。

整篇文章是一种横向思维的视野,将乡土社会不同部分的不同特性以此剖析。

《乡土中国》在中国社会学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要了解日本文化很多人会去读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而要了解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则离不开这本《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于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课内容整理出来的书,37年后的1984年由三联书店重刊。

主要依据当时乡土社会的人际生存现状、社会结构、交往方式等,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完成。

该书中的乡土中国,其实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各种元素,再看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可以发现费老的很多说法如今仍然拥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费老笔下的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而这个圈子具有伸缩能力,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能放就放,能伸能缩。

这是自我主义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国小农意识、自私自利产生的另一种诠释方式。

中国人在国际友人眼中永远顶着“自私”的帽子,没有集体、国家意识,永远想着自己及小家的利益。

因此他们只扫自家房前雪,他们为一己之利损害大家的利益,他们目光短促、心胸狭隘,他们不顾天下苍生只顾自己安乐。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看客,这些看客在鲁迅作品中都以群像出现,是一批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落后的群众,居处在偏僻、闭塞、愚昧、落后的中国乡村,长期以来的封建意识的毒化和侵蚀,已积淀在他们的精神骨髓中,并在他们思想、心理、性格、言行中自然而非自觉地表现出来,于是他们愚昧、麻木、无聊、庸俗,于是他们集中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的劣根性,以及我们民族精神中的严重痼疾甚至于人类某些弱点,即安于命运,麻木顺从,既受人愚弄,又愚弄他人的性格特征。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一、书籍基本信息- 作者:[作者姓名]二、阅读目的记录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特色、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要点,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宏观到微观全面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主要内容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中国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民俗等多个领域。

它不仅仅是一些古老的传统,更是一种活态的、不断发展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 从地域上看,虽然以中原文化为核心,但也融合了周边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2. 中国文化的哲学根基- 儒家思想- 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个人的完善。

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倡导的同理心和道德自律。

- 儒家的政治理念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治理国家,注重民生,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道家思想- 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不应过度干预。

比如“道可道,非常道”表达了道家对宇宙本质难以言说的认识。

- 在生活态度上,道家倡导一种超脱、豁达的心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像庄子笔下的“逍遥游”所描绘的那样,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在境界。

- 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它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简化了修行的方式,使得佛教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

例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偈语体现了禅宗对心性本净的深刻理解。

3. 中国文学的辉煌成就- 诗歌-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清新自然等不同风格的诗人共同构建了唐诗的繁荣景象。

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展现了他的浪漫主义情怀。

九堂中国文化课

九堂中国文化课

这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包括各种菜系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以及 酒文化、茶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 意义。
《九堂中国文化课》这本书的目录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从思想、艺术 到习俗、节庆和饮食文化,这些内容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从文学方面来看,作者介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 和文学思潮。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及中国文学在世界 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艺术方面来看,作者介绍了中国艺术的种类和特点,以及中国艺术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中国艺术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其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谈到中国文化中的礼仪时,作者提到了“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表明了 中国文化中礼仪的重要性,而“和”则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平衡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不仅体现在人际交往中,也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
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九堂中国文化课》中,作者提到了 “家国同构”的概念,即家庭和国家的结构是相似的。这种文化传统体现了中 国文化中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关系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医学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九堂中国文化课》中, 作者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强调了中医强调的整体观念和预防保健 的重要性。这种医学传统不仅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也体现了中国文 化中对自然和整体性的崇尚。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在《九堂中国文化课》中,作者介 绍了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并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审美观念。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 独特性和多样性。
这是《九堂中国文化课》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4篇

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4篇

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4篇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1公园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学雍多闻学堂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全封闭式中国传统文化学习。

本次由教育专家李英庆老师主讲,我感到收获颇丰。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腾的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不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早已为子孙后代把做人的准则,教育的理论全部总结好了,这些理论经得起时间考验,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认,我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点学的《弟子规》中知道这是一本古代供入学儿童必读的书,书中以儒家思想为理论来教育后代,在读完后我以此书为镜,发现当代在家庭、学校的教育中有相当没能做到书中所言,甚至以误为对,以至出现许多的问题。

将思想回到学校教育,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常自问我们为学生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却得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学生反其道而为之,教学不出效果的症结所在何处?这是不少老师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台词,“你爸爸爱你,但他不会爱你。

”我不尽自问,我爱学生吗?我会爱学生吗?这次学习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论依据。

我们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以传授技术为重,这有悖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中职教育应从德育入手,试想一个技术优秀的数模加工毕业生没有用他的技术来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来造福社会,而是用来做枪,那技术越精湛对社会危害就越大,所以课堂上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道。

”职业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

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为先”说法,意思是人对世界万事万物的爱的根源在于爱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对孩子有养育之恩,如果连父母都不爱那就不能指望这个人会爱别人,如果学生不爱父母,他说他爱祖国、爱老师、爱学习那就是没有根基的,是空中楼阁,令人觉得苍白。

对于一个老师,如果不爱父母,那他一定不会爱学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学校的教育中老师是实施者,老师实施的方法应以身教为重,辅以境教、乐教、礼教,李英庆老师说:“学生不一定记得你说过什么,但一定记得你做过什么。

关于民族的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关于民族的读书笔记五篇范文

A hard work, a harvest, the harder you work, the more you harves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关于民族的读书笔记五篇范文民族传统文化读书笔记(一)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我的震撼很大,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

这书介绍了剪纸艺术、戏曲、皮影等内容。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最喜爱手工剪纸了,记得在我很小的时侯,奶奶就教过我剪纸,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奶奶还夸我心灵手巧。

每当手工课上剪纸时,我都兴奋不已,在手工课上我和同学们认真地学习剪窗花,剪燕子,做风车,这些在我的手上一点也不难,手工课的王老师经常奖励我一颗颗红星……当看了这本书我的剪纸兴趣更浓了,加上我有学画画的功底,剪的花样就更多了。

今年过年的时侯我剪了各式各样漂亮的窗花,贴在奶奶家的窗户上,全家喜庆多了,过年的味更足了。

中国的戏曲品种繁多,曲调优美,具有地方色彩。

比如中国的京剧,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等等,作为一个安徽人,我不得不说说黄梅戏,他深受从们的喜爱,大街小巷的人们都能哼唱上几句黄梅戏。

去年学校艺术节,我们代表学校排演的节目《黄梅小花》,我还是领唱的主要演员呢!老师一点一点的教,我们一板一眼的学,每一个唱音,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我觉得中国古代流传文化,深入浅出的引导着我们后人,引领着我们新一代。

我们将寻根溯源,继承中华民族传统而又优良的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读书笔记(二)今天我读了《民族团结读本》,读完后,我受益匪浅,是啊!我们中国56个民族确实需要团结!青海玉树地震后的抗灾救援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截至 4 月 17 日,民政部、发展改革委、青海省各级安排,以及非灾区省份、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部队支援共向玉树地震灾区调运棉帐篷 45550 顶、棉大衣 164240 件、棉被 198210 床、野战食品 10 万份等大量生活类物资。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发布时间:2020-05-27《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读物。

绪论扼要论述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随后分十章介绍传统文化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哲学、宗教、史学、文学、文物、书法、绘画、医药、养生、教育、建筑等方面。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一)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很大,让我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

这书介绍了剪纸艺术、戏曲、皮影等等内容,读着它,我仿佛推开那古老而厚重的大门,进入一个个令我新奇神秘,又让我欣喜不已的天地。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最喜爱手工剪纸了,记得在我很小的时侯,奶奶就教过我剪纸,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左邻右舍都夸我心灵手巧。

每当手工课上剪纸时,我都兴奋不已,在手工课上我和同学们认真地学习剪窗花,剪燕子,做风车,这些在我的手上一点也不难,手工课的王老师经常奖励我一颗颗红星……当看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后,我对民间剪纸艺术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剪纸的兴趣更浓了,加上我本身有学画画的功底,想着剪着,剪的花样就越来越多了。

今年过年的时侯我剪了各式各样漂亮的窗花,贴在奶奶家的窗户上,把全家装扮得喜庆多了,过年的味也更足了,亲戚朋友来拜年,都说:“瞧,这窗花贴的多好看,喜庆得狠。

如今人们对过大年的意识越来越淡了,这老传统啊不能丢。

过年吗,大人孩子穿新衣,给孩子压岁钱,放烟花,吃饺子,走亲戚,窜门子,就图个热闹,团圆,一家子人乐呵乐呵……”每每听到大人的夸奖,都让我对这小小的窗花越发喜欢,对着不起眼的剪纸又有番新的认识,在这五彩斑斓的剪纸中,它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这一书中还有一点吸引了我,那就是中国的戏曲。

书中介绍中国戏曲品种繁多,曲调优美,具有地方色彩。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余秋雨简介
总目提要
第一单元 引论·文化定义
第001讲 今天的日 期
第002讲 一幅油画 和两个老人
第003讲 从傻问题 到文化定义
第004讲 最短的定 义
第二单元 史迹·悠悠文脉
01
第005讲 门槛
02
第006讲 巴比伦
04
第008讲 混沌
06
第010讲 孔子的路
03
第007讲 法老的后代
03
第063讲 君子不器
04
第064讲 君子知耻
06
第066讲 小人的行为 特征
05
第065讲 小人:君子 的对立面
01
第067讲 小人的社会 土壤
02
第068讲 应该怎么办
03
第069讲 新一代君子 代表
04
第070讲 王阳明的人 生宣言
06
第072讲 “空”的哲 学
05
第071讲 佛教传入中 国
第四单元 反思·利弊 所在
目录
07 第五单元 储心·必要 记忆
09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08 余秋雨主要著作选目
本书是余秋雨先生面向普通公众讲授的中国文化通识课。中国文化一直是余秋雨先生研究、写作的主线,数 十年来他独立完成了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等维度梳理中国文化的工作。如果说成为几代人传统文化启蒙读 本的《文化苦旅》是开端,那么《中国文化课》就是总结。在书中,余秋雨先生从多个维度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 通过“以心带史”的感性方式激活远去的历史,以中外对照的全球视野反思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 突破了常识性和常规化。在书中,他讲解50余位改变中国的文化人物,解读20余部铸就民族性格的原典著作;追 索数千年文化史,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放眼四大古文明,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开列记忆篇目,释译 经典文本;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课读书笔记
最近由读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一书,一发不可收拾的掉进了中国历史中。

我从来没有这么被吸引着看某本书这么长久过,即使是大家都喜欢看的小说。

一开始打开喜马拉雅的音频感觉是一种任务,后来在上下班的路上,睡觉前这已经成为习惯性打开方式。

这让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喜欢的是历史。

《中国文化课》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以史为迹叙说悠悠文脉,谈儒释道深究文化哲学,反思得失探寻利弊,其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第022讲中国由此迈向大唐118页余秋雨先生对中国唐朝文化的研究是很深入的,对很多文化现象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比如说:大唐何以出现文化的制高点,因为前面有魏晋风骨做铺垫,出现了诸如陶渊明,阮籍,谢灵运这样个性化特征明显的人格形象;后有北魏孝文帝实行“与汉通婚”,让中国文化里有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渤大气魄,还积极地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有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中国由此进入世界性文化,即“中国由此迈入大唐”。

盛唐之气得以承接,生发出开放包容的精神价值和拥有世界性的生活方式,并因之产生盛唐人的集体人格:具有诗人的“浪漫情怀”。

璀璨如明珠的艺术形式一唐诗,与书法-道被认为是中华文明深处的无价瑰宝;这种文化解读,是你在课本上没听过,没见过的,余秋雨先生能把这些书本上没有的,解释的这么透彻通俗易懂,实属不易。

真正的去读历史,才发现自己竟什么都不知道,几十年来学到的还是那些以本为本的课本知识。

这样的教育,以本为本的教育,灌输式的教育下的产品一我,竟然在不惑之年才感受到了历史及文化的灿烂,这不得不说是我的悲哀,也是我国教育的悲哀。

但如今我们的教学正在阵痛中蜕变,虽然每一步都很艰涩,但我们一直在努力。

教学所担负的重任,更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们必须脱胎换骨!熙熙攘攘的人海中,小情绪太多太多:职位、权利、名声、利益、潮流、情感,在历史与现实中比比皆是,但值得我们驻足、仰慕、思索的应该是古往今来的那些大情怀、大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